试论道家和谐观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1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儒、佛、道三教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
儒学属于礼文化系统, 佛教属于禅文化系统, 道教属于道文化系统。
”儒家的着眼点在入世, 而道家和佛家的着眼点却在出世。
儒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 号召“学而优则仕”, 许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斗米粟”, 主张积极参与政治, 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 并恪守“君臣”、“父子”之礼。
道家主“无为而治”, 突出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反对羁拌约束, 强调“师从自然”“返璞归真”, 呼吁“不以身为行役”。
佛家讲究“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应”,认为人生的本质都是苦, 主张“破除欲生”、“清净涅槃”。
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各自有不同的心性,人生境界,生死观念,和谐思想以及自我观念。
本文将就心性,和谐思想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二、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三、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
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三学之传统不同。
旨趣相异,在历代传承之中。
三学有交锋、有对立,也相互吸收、相互增益。
由此而推进了中国思想、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儒、道、佛在心性论方面的差异。
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佛家之“净”道家强调“静”。
静,本义为安静、宁静、静止,其反义词为动。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根.道成就了天地万物。
但道成就天地万物。
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非谓道之外更有其自然。
“自然”不过是对道的作为的形容。
“自”为自己,“然”为样态。
“自然”,也就是自生、白化、自成,也就是自本自根,无有外力强迫。
“自然”并非一物质性的存在,也非一事实性的存在。
“道法自然”,亦即道以顺乎自然为法。
以自然为法,以自己为法。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
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咱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初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思一种理想社会, 表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切意识。
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①假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衣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维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踊跃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咱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但是然的。
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进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进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
《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可以风调雨顺, 人类必需按自然规律办事。
李建军:道教之和谐观的现代意义
李建军:道教之和谐观的现代意义*导读: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
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
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
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
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
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
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
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
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
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
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
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
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
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一、和谐的人类健康思想现代社会文明的表现之一就是尊重人权,尊重人权的基本前提是捍卫人的健康。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天和”、“人和”、“心和”、“政治和”为内容,以人类社会向宇宙社会返回和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实现和谐的途径为支柱的和谐思想。
这一古老智慧既注重社会发展秩序,又强调人类自身如何发展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若善于批判地继承,对于解决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观;现实意义1、道家和谐观的内容及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和谐思想不同于其他各家,具有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宗旨,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运用,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世人的行为,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墨家的和谐观着重发挥人们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
法家讲和谐,是建立在君主保证法制的实施与履行上。
儒、墨、法,讲和谐虽然各具其特,但都着重在政治社会的领域突出“人和”。
道家讲和谐,从最高范围的“道”开始,“道”贯通天地人,人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道”化生的结果,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仅如此天地万物也都遵循道的规律来运动变化。
道家关注的和是由宇宙和谐推演而来,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也是由宇宙秩序推演而来。
以人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天和”;人与人的和谐—“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心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
因此道家的和谐思想包罗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谐,具有更广阔的和谐视域。
1.1、“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先前秦道家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88老子认为天地人都要遵从自然之道,天下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很自然地复归于自然界,他说:“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复命长也,之常明也。
道家的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探微
道家的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探微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和谐”尤为关注并一致地力加倡导,但对其达到的途径上各有不同。
儒家讲和谐,着重于纳入“礼制”的范围;墨家讲和谐,着重于人人发挥“兼爱”的互助精神;法家讲和谐,着重于法制的实施与履行。
儒、墨、法是在政治社会层面来提出人际关系如何和睦相处,也就是说,儒、墨、法各家在“人和”的范围内提出和谐的主张,而道家不只重视“人和”,还从一个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出发提出“天和”,也就是说道家所关注的人间和谐是由宇宙和谐推衍而来的;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是由宇宙秩序推衍而来的。
由此看来道家所谈人间和谐与社会秩序是以宇宙和谐与宇宙秩序为主要依据的。
道家讲人和,并不只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的主张,它是有其宇宙论的基础的及个体心灵依据。
以此,道家言及三和“天和”、“人和”、“心和”,实际上已进入了一种高度哲学思考的领域。
一道家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物我一体、自然无为的整体与自然观念之上,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的。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家不仅用“道”来揭示宇宙万物的演变,把“道”视作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而且,还把“道”当成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家利用“道”的概念将天、地、人组合成一个整体,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宇宙,从人之生活的整个自然、社会出发去审视事物,形成了朴素的整体观念。
道家的宇宙生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逐步演进层次,道生元气为一,元气分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老子认为,“道”是独一无二的实体性存在,由它分化成“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相动互渗则形成了“冲和”之气,最后,由“冲和”之气产生了天地等千差万别的事物。
这里所描述并提示的宇宙生成过程,即绝对无待的“道”向下落实,产生出那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元气,这种元气由于自身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作用而开始分化,这样轻清的气上升而为天,浊重的气下降而为地,阴阳二气的对立和斗争必然达到新的统一协调适均的状态,达到“三”。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价值观体
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以下是道家观念的几个基本
价值观点:
1. 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
平衡,并追求自然的道德原则。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人
应该学会从自然中获得智慧和指导,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和谐。
2. 简朴自然
道家主张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物质
的欲望,追求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道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通过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
欲望,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面对问题和挑战。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心灵宁静
道家注重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
道家通过冥想、修炼等方法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5. 无欲无求
道家主张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
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自由。
道家认为,只有放下
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塑造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点在
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
道家和谐之道的四个要点*导读: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讲和谐,但道家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和谐,而且将其落实在修道的行动上。
可以说,道家的修行之道就是和谐的追求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讲和谐,但道家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和谐,而且将其落实在修道的行动上。
可以说,道家的修行之道就是和谐的追求之道、实行之道。
道家和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要点,这就是合道顺道、自然无为、多样统一及超越对立。
道家正是通过这四个要点来追求和实现其和谐的基本目标,尤其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目标。
*合道顺道根据道家的认识,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其自然和谐的存在也是由道来决定的。
要达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尤其是人和社会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必须是在合道顺道的前提下,这也正如庄子所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渔父》)对自然界来说,和谐必然是符合和顺应自然事物的结果。
如果一个地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能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和规律产生、存在、演变,并通过其性质、特性和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对这个地方来说,其结果也一定是整个自然事物的平衡和谐状态。
对人体来说,人体的和谐一定是人体自身的生理规律和本性的体现,相反,违背人体身心本性的结果也一定是不和谐。
很明显,顺应人体的生理心理的本性和需要来生活,才是达到人体身心和谐,实现身心健康的根本保障。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顺应自然界各种事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并考虑人的本性来处理相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想法来处理各种问题。
在这里尤其要注意,今天的人们往往认为自然科学揭示的就是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是人总结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其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也存在不足、缺陷和片面性。
所以不能把科学绝对化,认为它就是自然之道的绝对体现,更不能认为只有按照自然科学才是合自然之道、顺自然之道。
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需要谨慎对待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应用问题更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后再下结论。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和谐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在“和谐”这一概念出现以前,已经有“和”、“中”、“中和”等概念来表达这种思想。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和谐思想观是一种“崇尚自然”、主张和道的“自然和谐”观,具有独特的和谐美。
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其和谐思想也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各个时期的社会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及现代意义。
许多学者对于道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上已经略有成绩,但是我们依然要一步步加深对其理解和探索,也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道家的思想中得到更多的领悟,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并发展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道家和谐现代意义“和谐”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也是以追求和谐见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典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贵贵、尊尊、闲闲、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的和谐伦理推崇,以及宋代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明代王阳明提出的“一体之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和谐理念,直到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构思,如此等等。
关于“和谐”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除了引入了以上的丰富的和谐思想理论之外,道家的和谐思想也对中国的“和谐”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道家的和谐思想源起于老子。
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道论为基础的,“道”的思想贯穿于老子的整个思想当中。
道就是事物和谐统一的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失误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渊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和谐关系。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精髓,老子强调“无为”的理念。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天人合一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道家认为,天与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这种观念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类应当尊重这些规律,而不是肆意地去破坏和干预。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例如,过度的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的捕捞会使海洋生态失衡。
而当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比如,按照季节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强行改变自然,而是要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自然。
当我们不再过度追求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满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就能让自然得到休养生息,从而保持生态的平衡。
道家强调清心寡欲。
欲望的过度膨胀是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享受,往往不惜牺牲自然环境。
道家认为,只有减少欲望,回归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领悟到自然的美好和价值。
当我们不再被物欲所迷惑,就能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在道家的视野中,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道家和谐观
要清心寡欲 、 与世无争 、 慎行远祸 ; 所谓 “ 不 故无弃人 , 常善救物 , 故无弃物。”人法地 , “ 地法天 , 天法 要妄 自作为 , 就是 要 求 世 人 不 要争 名 夺 利 , 应一 切 从 道 ,退 一 步 海 “ 道, 道法 自 。” 然 天生万物各有所用 , 各有其所 , 寸有所长 , 争 ”
( 之所 以能成为百川万流之王 , 就是因为它善
于处 在低 下 的地 位 。圣 人具 有 宽广 的 胸怀 , 正是 “ 下 ” 谦 的
如 慈 之 以 从古 至 今 ,没有 一个 人 是 孤立 地存 在 于生 活 之 外 、 世 结 果 。现 实社 会 中 , 果 我们 能 够 以“ 爱 ” 心 待人 , 界 之外 的 。正 因为 如此 , 人与 人之 间 的 和谐 在古 代 就 受 到 “ 下 ”之 心处 世 ,那 么这 个 社会 人 与人 之 间 自然 就 会 和 谦 老子 的处 世 之道 还表 现在 “ 容 ”“ 争 ” 宽 、不 的态度上 。 老 了特别 的重 视 。老 子 主张 “ 以德报 怨 ” “ 者 吾 善之 , 善 谐 。 ,善 不
者吾亦善之”又说“ ; 故善人者 , 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 善 子说 “ 夫物 芸 芸 , 复归 其 根 ” 各 。老子 明确提 出“ 为 ”“ 无 、不
的 无 就是要 求人 的行 事应 效法 自然 , 不 人 之资 。 贵其 师 , 不 不爱 其资 , 智大 迷 ”“ 人常 善救 人 , 争 ” 思想 。所谓 “ 为 ” 虽 ,善
第 2 卷 6
第 7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 u a fLio igEd c to a miitainI siue o r l o a nn u ain lAd nsr t n ttt n o
道家生态和谐观与生态文明理念之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 内容丰富 , 其 中一个重要 内容也 是 首 先要 解 决 的 问题 , 就 是 在 全 社 会 牢 固树 立 科 学
的生 态文 明理 念 。 十八 大 报 告 明 确 提 出要 树 立 “ 尊 重 自然 、 顺 应 自然 、 保护 自然 ” 的生 态 文 明 理念 , 这 为 我 国生态 文 明建设 提 供 了 坚实 的思想 基 础 和正 确 的
的最终 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者相 互关联、 有机统一 , 其核心是人与 自 然和谐相处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1 0
于低下 的生产力 水平 , 对 自然抱有 神秘感 , 心 存敬
畏, 甚至认为 只能昕命于天。随着认 知和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 彭慧 ,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 院副巡视 员 ; 吉强 ,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化联络处干部 。
一
,
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 , 其不一也一。 ” ( 《 庄子
进一步明确 , 把生 态文 明建设作为发展 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的重要 战 略任 务 , 努 力建 设 美 丽 中 国 , 实 现 中 华 民族永续 发 展 。
又 内在 于 天 地 万 物 , 而成 为 天地 万 物 的 生 成 原 理 与 实现原 理 。 ” …“ 道” 既是 绝对 而 独 立 的万 物 本 原 , 又
“ 道 法 自然 ” 而“ 无 为 ”的 另 一 层 生 态 和 谐 观 。顺
价值导向。在这一理念 中, 尊重 自然是顺应 自然、 保 护 自然的前提与基础 ; 顺应 自然是尊 重 自然的必然 延伸 , 也是 保 护 自然 的有 效 途 径 和重 要 内容 ; 保护 自
然 则 是尊 重 自然 、 顺 应 自然 的必 然 要 求 。 只 有 尊 重 自然 , 正 确 认 识 和 对 待 自然 , 才 能真正做 到顺应 自 然; 只有顺 应 自然 , 才 能 有 效 保 护 自然 ; 而保 护 自然
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欲、无为、无争、去奢、知足,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小国寡民”状态。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整的表述。
老子的“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4章) ,“先天地生,”(25章),“道”是万物生成的动力,“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道”是化生在天地万物之中,为万物所共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句是老子辩证法规律准确的总概述,道生万物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存有阴和阳,阴阳两气互相冲突,互相激荡,对立统一,其落脚点是和,阴阳和谐是万物生成的条件,天地万物是在和谐的境界中生成。
万物阴阳成和谐,和谐之中生万物,和气致祥,和气生物,和谐是万物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状态条件,是万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和谐中生成,和谐中发展,和谐中变化。
阴阳相抱、相冲,成于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
老子又在32章中说:“天地相合,以输甘露”。
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所以天输甘露。
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也,天输甘露,泽及万物,万物在和谐境界中生成、发展,再创未来。
道家以自然界为万能法理,自然就是道,道在自然中,一切秩序都在顺应自然。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的世界观
道家的世界观:和谐共生的哲学道家的世界观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万物皆有道,而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规律。
人类应该遵循道的规律,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
道家的世界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相对的极端力量构成的:阴和阳。
阴和阳之间互相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维持着宇宙的平衡。
在这个平衡中,万物生长、繁衍、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社会。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也应该尊重社会、保护社会、与社会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够保持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
道家的世界观还强调了人类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人类应该追求道的境界,即“无为而治”。
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了功利和私欲的境界,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
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道家的世界观是一种强调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关系,强调了人类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只有在这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下,人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够保持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
道家的世界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世界观是一种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够保持与自然的平衡。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自然被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界的基础规律。
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也应该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道家的世界观还强调了人类内在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人类应该追求道的境界,即“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价值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观察自然、模仿自然、顺应自然,人可以实现内外的和谐,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2. 返朴归真道家主张返朴归真,回归本真的自我。
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摒弃浮华、虚伪的欲望。
通过减少欲望的追求,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非争非抢道家强调非争非抢的价值观。
追求平和、不争的心态,不与他人竞争、争夺,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
道家认为,争抢与贪婪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纷争,而以非争非抢的态度对待事物,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不强求、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以达到事物自发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干预、强制干涉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而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自我修养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道德追求。
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体现了一种平和、简单、自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倡导非争非抢、返朴归真的价值观。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道家和谐观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万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平衡发展。
道家和谐观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道家和谐观的内涵、主要思想以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道家和谐观强调个体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道家哲学中,一切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宇宙的根源,万物皆有道可循。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和谐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和睦、和谐的价值观相呼应。
道家和谐观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无所不包的,人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抱持谦虚、宽容的态度。
不与自然抗争,而是进一步融入自然,与之共同变化。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得到最佳的实现。
道家和谐观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在人际关系中,和谐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道家强调人性本善,提倡宽容、正直的品质,这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道德指引。
道家和谐观在现实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世界正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人们倾向于追求物质发展,却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和谐观呼唤我们重新认识和珍惜自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其次,道家和谐观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
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而道家和谐观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哲学基础。
社会和谐需要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合作,需要人们心怀仁爱、宽容与正直的品质,道家和谐观的思想与价值观可为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最后,道家和谐观还对个人的修养和内心健康具有启示作用。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和谐观提倡善待自己,关注自身的内心体验和心灵的平静。
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浅谈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现今,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物无贵贱”、“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不断被人类的道德深化所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高度契合。
道家生态伦理的研究对于现如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民众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人自然和谐自华夏文明产生之日起,我们的祖先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古代道家的先哲们更早地表现出认知自然的敏感性和超越性,经过不断的凝聚于提炼,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智慧。
事实上,这些非凡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数千年后西方创立的较为完善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1;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久弥新。
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在人类诞生前,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是严格遵循自身规律自发地趋向平衡发展进化的。
人类产生以后,便注定了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空间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界开发利用的需求不断提高,进而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以自己的需求为前提,强行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以此推1李瑞环.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一在政协第九届金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摘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由失衡到新的和谐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分为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崇拜自然——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阶段;2、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外在对立阶段;3、冲突和协调自然——人与自然的再度和谐统一阶段。
而需要特别指出,第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第一阶段原始被动和谐的重复,而是建立在以人的意志为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当今人类社会正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奋进和过渡。
道家幸福观
道家幸福观在古老的中国哲学体系中,道家是一派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的幸福观,不同于儒家的忠孝仁爱,也不同于佛家的解脱超脱,而是更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看来,幸福并不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或权力地位获得的,而是通过修养心性、顺应自然、保持心灵平静而实现的。
道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逆反天命。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追逐名利,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道家认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当人们学会放下功利心、培养内心宁静时,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临。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道路上,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逆反自然规律,不要贪婪地追求物质享受,要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幸福观也强调内心修养,认为心灵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困扰,内心无法得到平静。
然而,道家认为,只有修养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当人们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内心清净时,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
道家的幸福观不同于现代社会对幸福的追求,它更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道家的幸福观提醒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总而言之,道家的幸福观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的修养、顺应自然规律。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内心平静,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愿我们能够从道家的幸福观中汲取智慧,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
道家和谐观及现实意义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和谐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家和谐观的内涵和特点道家和谐观强调“道”的存在和作用,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至高无上的“道”,运行万物的法则依赖于“道”。
道家将“道”视为一切存在的本源和根基,强调道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改变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尊重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等方面。
其次,道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以和平、宽容、友爱的态度相待,追求真诚、善良、公正的人际关系。
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身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和谐。
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平心静气,才能真正体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状态。
二、道家和谐观的现实意义道家和谐观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道家和谐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道家和谐观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家和谐观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启示作用。
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道家和谐观呼吁人们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和谐相处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最后,道家和谐观对于个人内心和谐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疲惫和迷茫。
道家和谐观提醒人们要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追求精神的宁静和和谐。
三、道家和谐观的实践路径要将道家和谐观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念,推崇生态环保。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家中的家庭和谐观
道家中的家庭和谐观
*养生导读:道家文化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一个家
庭的稳固质量,整个的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最基础的组织团体又是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的组织结构是由夫妻为基础单位,夫,代表男性、妻,代表女性,双方组成最小的合作体,其目的,繁衍人类下一代,提高生存竞争力,规范生理性行为,只有严格的遵循这个构架的根本原则,这个家庭才会达到稳定。
男性和女性的合作中,相互也有基本合作的要求和标准,女性对男性的要求,要有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为这个合作体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拥有健康的体魄来满足女性的生理性行为的满足需要。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要有良好的行为操守,减少生殖血统不确定因素的降低,有打理合作体基本生存资料管理和日常生存的工作。
这应该是家庭合作体最基本的要求构架。
*家庭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下,被人们认可的行为规范,反而成了直接损害这个最小合作体的祸首,主要体现有几个方面,对于女性的基本需求,作为男方不能够完成或达到初衷的合作自身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加大家庭解体的概率,如果作为男性,没有能力获取满足家庭生存资料能力,致使女方去完成男性的根本任务,如果在没有健康的身体,完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个家庭的合作实质就不存在了,女性对男性的基本合作也不会得到保障,如果女性不能达到男性的根本要求,男性的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概率也是必然的。
我们的先祖智者,为了用道德规范的形式,主导提倡男主外、女主内,男子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提供家庭生存物质保障,是一个男性家庭成员的基本任务,作为女性,生儿育女、照顾家庭
成员,忠诚丈夫,满足男性的生理性需求,也成了女性的基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5-04[作者简介]刘宾(1981-),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道家和谐观刘宾(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6卷第7期2009年7月Vol.26No.7Jul 2009[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遵道;顺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09)07-0007-02一、道家的和谐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和谐观,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论述。
尤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一)人与人的和谐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之外、世界之外的。
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古代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生万物各有所用,各有其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以德报怨是为了消解人际关系中的怨恨。
用宽广恢宏的胸怀、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也就是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而且不断完善自我。
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老子的处世之道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所谓“慈”,即慈爱天下万物。
“俭”即节俭爱惜。
“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成为天下万物的首领。
因为只有具备慈爱、节俭、谦虚、宽容的美德,人们才会爱戴和尊重。
大道是无私的,社会是公平的。
老子教诲我们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在处世过程中,老子还强调“谦下”的作用,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也就是说,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万流之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
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正是“谦下”的结果。
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以“慈爱”之心待人,以“谦下”之心处世,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和谐。
老子的处世之道还表现在“宽容”、“不争”的态度上。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明确提出“无为”、“不争”的思想。
所谓“无为”就是要求人的行事应效法自然,不要妄自作为,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所谓“不争”就是要求世人不要争名夺利,应一切从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的处世之道,以追求身心、群己、社会的和谐。
这种处世之道,自然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天人关系上,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法自然”的原则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
道家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
从老子开始,道家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
道家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7··“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系统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那就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不可名状的、不可思议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之始”。
老子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造就宇宙万事万物,而不可言其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道家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一种生态整体意识。
天、地、人等宇宙万物不仅是一个统一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所谓“道通为一”。
构成人与万物的物质基础也一样,《元气论》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道家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二、遵道、顺道以达和谐道家传统的和谐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热爱和平的精神。
世纪之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立足中国国情,反思历史经验,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弘扬道家“和谐”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顺应人体自身之道以实现人体身心和谐。
老子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通过个人的内在的修炼,实现身心和谐。
顺人体之道就是按照人体作为生命的统一体的本质来处理人体的各种问题,根据人的本性来安排人的生活。
既不能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不能避免过度的感官享受对身心的伤害。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见,在老子看来,超过人的自然本性的奢华生活不仅违背“道法自然”的要求,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害的。
所以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能做到的事情绝不含糊,尽全力去完成,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勉强自己去做,否则不但事情没办成,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强做强为,不强迫自己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其次,要顺应社会之道,以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之道就是按照社会的本性处理问题,每个社会成员和组织的存在都是社会之道的体现,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有其特殊地位和活动之道,它们之间的分工合作是社会之道的必然体现,都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和各个社会组织的价值和作用,让其按照自身的自然本性展开各种活动,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稳定,也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是道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强调缩小政治的作为,拓展自然的空间。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最高境界。
再次,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顺自然之道就是要按照自然界各种事物产生存在的客观规律办事,避免人为主观地行事,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坚决制止对自然的妄作妄为。
自然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源泉,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保持自然生态的和谐。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代道门中人都在思索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偏离自然环境,不能偏离地理环境,天、地、人之间实现和谐,这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达到一个能使能量最大发挥的境界,才能使本身自然能量的摄取和人体潜在力的发挥得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根本:道、天、地、人,而人是其中最有智慧、灵气的。
人类该如何与万物相处?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准则,人以地为法则,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地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生息;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以自然为法则,维护宇宙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需要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同生共运,浑然一体,彼此应该友好协调,和睦相处。
人类做出较明智的选择,就是要“道法自然”。
三、结论道家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守中致和”、“清心寡欲”、“守素报朴”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并与现实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慎重选择的产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吸取传统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我们要万众一心,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1]李耳.道德经[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4]崔仲平,崔为.老子译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5]杨玉辉.合道———万物和谐之根本[M].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责任编辑:王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