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动脉管腔阻塞或者狭窄能够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从而出现缺血性中风,其是一种脑供氧及供血均减少的病理情况,并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出现。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对中医药认识的加深,采用中药及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逐渐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

因此,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开发合理、高效的中医药针剂及中成药,并配合康复及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发病诱因;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1-0015-02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drug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Cheng XinwangChongqing Xiushan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Xiushan,Chongqing 409900,China【Abstract】The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the cerebral artery can lead to the sudden interruption or decrease of the blood flow in the brain,which leads to ischemic stroke.This condition is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rain oxygen supply and blood supply are reduced,and it can also lead to the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and second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on stroke patients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workers and patients.Therefore,it is urgent and a long way to accelerate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and treat stroke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rap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Pathogenesis;Predisposing factors;Drug therapy1.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和发病诱因1.1 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理主要为由于机体脑动脉管腔堵塞或者狭窄,进而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造成脑组织供血、供氧和供能减少而引起一系列器官受损的病理状态,该情况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若持续一定时间,则将导致缺血区的脑组织细胞死亡,即脑梗死。

浅谈中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

浅谈中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

浅谈中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

研究发现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中药在治疗溶栓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中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93-02缺血性脑卒中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本病严重者会出现全脑功能缺失的症状,若不在极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脑供血,缺血的脑组织就会死亡,即脑梗死形成。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降纤,神经细胞保护剂等。

医学研究表明,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中医认为,溶栓应从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入手,本文将重点阐述中药在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1.单味中药1.1 三七三七中提取物中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黏度的功效。

刘川等[1]研究发现三七三醇皂苷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扩血管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g1能增强纤维系统活性、促进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

1.2 刺五加刺五加是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有补肝肾、壮筋骨、益气活血等功效。

药理研究证明刺五加所含异嗪皮啶、丁香苷等有扩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赵岩[2]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血栓,86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痊愈25例,占58.14%,显效12例,占27.91%。

1.3 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所含黄酮苷和银杏内酯、白果内酯能减轻缺血后的脑水肿,减轻炎症,防止溶血,还可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王会改[3]在常规治疗脑梗死患者基础上采用银杏叶滴丸辅助治疗,明显降低患者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

1.4 川芎川芎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川芎内酯、阿魏酸、川芎嗪、氨基酸、大黄酚、维生素A、叶酸等。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2 0 1 4年 第 1 期

缺乏 的条件下 , 此次治疗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的临床 疗效 。近年来, 速效救心丸、 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 。与此 同时, 医疗专家 组 还研 发出如参 附注射液 、 丹参 注射液 、 生脉注射 液 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 , 广泛应用于治 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 组调查显示 , 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
的死 亡 率 贡献 突 出 ,进 而 印证 了 1 9 8 8年 在上 海 的
3 辨证 施治 在 防治 心血 管疾病 中的优 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疗法 的传统特色, 在近代心病
学学科 的应用 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近现代 , 诸多
名 医积累了心血管疾病辨证治疗方 面的丰富经验。
以心 肌梗 死 为 例 , 名 家施 今 墨擅 用 汤 剂 行气 活 血 同 、
【 关键词 】 中药; 心血管疾病 ; 优势 ; 述评
近年来 ,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有专家预测 , 在2 0 1 5 年, 心血管疾病将成 为非 传染性疾病致死 的主要 因素。由此可见 , 心血管疾
2 整体观 念 在心 血管 疾病 防治 中有一 些优 势
大量研 究 显示 ,中药 在 防治 疾病 时 可显 示 出多
证的研 究已经逐步走 向成 熟, 对冠心病痰瘀 互阻病 机也有 了深入研 究 ,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成 为医学领域研 究
的热点。循 证 医学开始应 用于临床领域 ,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 , 中药在 防治心血 管疾病方面显示 出多种 效应 , 从 而体
现 出我 国中医药的特 色优势。我 国中医药的优 势有待 于进一步发挥 , 中医理论研 究和应 用的前景十分可观。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全球的健康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领域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推拿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是综合治疗,即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多种中医药治疗手段,以达到改善病情、预防疾病进展的效果。

其次,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

一是中药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学中,有很多草药被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丹参、黄连、桑枝等。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详细的应用经验,而现代研究则通过化学分析和药理实验,揭示了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

此外,中药复方也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清心丸、血栓通胶囊等。

这些复方药物通过多个成分的综合作用,具有对多个靶标的调节作用,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针灸疗法也被广泛运用。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研究表明,针灸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在心绞痛、高血压和中风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循环障碍,缓解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按摩推拿也是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按摩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研究表明,按摩推拿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按摩手法的刺激,可以增加血管的稳固性,降低血压和心率,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始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

按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心脑血管疾病是由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障碍引起的。

中医药则是通过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药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主要依据是中药“药物性味归经”的性味,以及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理论研究。

在中医药治疗中,常用中药有黄连、丹参、川芎、桂枝等。

这些中药有宣通血脉、活血化淤、平衡阴阳等作用,可用于病因学上区分的不同类型。

三、中医药的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其主要疗效机制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脏腑功能、血液循环和自我修复机能。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疗法来改善身体的微循环、调节血压、改善血液黏稠度等,以达到调整血管舒张、增强心肌代谢的目的。

四、中医药的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推拿按摩来放松筋膜、纠正姿势、调整经络等,以达到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以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目的。

五、中医药的适应证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适应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

在中医药治疗中,首要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治疗原理,均是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适应证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研究。

中药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中药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细胞生成 因子 、 管内皮细胞生成 因子 、 细胞生长 因子 、 血 肝 胰 岛素样生长 因子 一1 血小板衍 化生 长 因子、 、 表皮 生长 因子 、
黄、 肉桂 、 苏合 香 、 酥 、 蟾 冰片 ) 治疗 心肌梗 死模 型大 鼠_ , 5 可 J
使其梗死 面积 缩小 , 剂量 可 提高 梗死 边缘 区 V G 、 F F 大 E F bG 的表 达量 , 同时促进梗死边缘 心肌血管新生 。汪 珊珊等证实
管 , 脉” 为“ 的细小分支与延续 【 。脉络生成与 功能和五脏 均 4 』
则拟定的从肝治心 组方 ( 白参 、 胡 、 黄 、 柴 姜 白芍 、 白芥子 、 九 香虫 、 熊胆 ) 能够显著增加鸡胚绒 毛尿 囊膜 的血管生成 数 目,
提高缺血 心肌 毛细血管 密度 , 强缺血 心肌 V G 增 E F和血管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O 年 1 月第 1 卷第 6 O8 2 4 期
59 7


中药 促 进 血 管 新管新生;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44R256 R6 .; . 5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9820)6 09 — 3 1 7 64(080 — 57 0 0
有关联 , 资始于 肾” 资生于 胃” 统 于心 ” 会 于肺 ” 约 于 其“ “ “ “ “
使血管生长 的各 因子 的平衡 向促进血管新 生的方 向发展 。 J 研究还发现 , 红景天 可能通过改变缺血 心肌 V G E F受体 nt 一
管生成 。但血管形成 机制非 常复 杂 , 多种 生长 因子释 放 、 与
生长 因子受体表达 、 细胞对局部缺血刺激 及血管张 力改变等 理化 因素产生的协同或拮 抗作 用有关 _ 。 3 J 2 中医理论与血管新生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

一、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中药在降血压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中药降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作用:1. 抗氧化作用:许多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降低血压。

2. 调节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在体内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某些中药能够调节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3.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在血压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RAAS的作用,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

二、中药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机制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中药在改善心肌供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张冠脉: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

例如,丹参等中药能够通过扩张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改善心肌血供。

2. 抗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

3.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新生),从而增加心肌血流的供应。

三、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心脏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会造成心肌损伤,而中药在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几种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心肌梗死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自由基的产生,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而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

2.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梗死会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组织损伤。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过程,保护心肌组织。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 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应用 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作用
促进心脏康复
中医药能够促进心脏复,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能力。
调节血脂和血压
中医药能够调节血脂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03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 研究
Chapter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
总结词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具有独特的 见解,提出了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为心血管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详细描述
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涉及针灸、 推拿、气功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通过刺 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血管功能;推拿 治疗则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气 功治疗则通过调息运气,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体 质。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 效,为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对策
中医药研究投入不足:政府和企业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相 对较少,制约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发展。
中医药人才缺乏:具备中医药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影响 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应用。
增加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提高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中医药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01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引言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传统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疗效。

一、中药的概述中药作为中国独有的药物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秉承着中医理论的传统。

中药通常由多种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组成,内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常采用煎汤、蒸馏或炮制等方式制成剂型。

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滋补阳气、活血化瘀、降血压等多种作用。

二、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

中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丹参和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症状。

此外,鳖甲、桃仁、红花等药物也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其能够改善心肌供血不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中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中药在高血压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例如,天麻、钩藤、黄连等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

此外,人参、五味子等中药还可改善心肌供氧,减少高血压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四、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诸如人参、黄芪、丹参等中药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体液代谢,改善心功能。

此外,天麻、白芍等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痛苦。

结论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中药在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且为进一步优化中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致谢感谢各位研究参与者的辛勤工作和付出。

参考文献:[此处省略参考文献内容]。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研究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研究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致残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传统中医药学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中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和应用前景。

一、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中医药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虚、血瘀、痰湿等因素有关。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 改善微循环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从而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黄芪具有活血化瘀、益气生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脑血管。

2. 调节血脂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来调节血脂。

3. 抗炎抗氧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丹参中的丹参酮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二、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机制研究中药的预防效果离不开其独特的机制。

目前,有关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作用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血管活性物质中药可以影响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如一些中药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 II 的合成,进而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

某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保护血管免受损害。

3. 抑制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与血栓形成相关,一些中药可以调节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前景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疗法,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

一、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药理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流动,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作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二、中药的研究进展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的药物组合研究由于中药多为复方制剂,其中包含多种不同药物成分。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药物组合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组合,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例如,某些中药组合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途径,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 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为了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药的活性成分上。

通过鉴定活性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机制,可以为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候选物。

3. 中药的临床研究除了基础研究外,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临床应用提供权威的证据。

目前,已有一些中药制剂被纳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南,用于辅助预防和治疗。

三、中药的应用前景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中药的药效与剂型、药物组合的选择等相关因素仍需深入研究。

中药治疗心肌缺血机制的进展

中药治疗心肌缺血机制的进展
种机制,对很 多 发 病 环 节 都 有 干 预 作 用,具 有 多 靶 点、多 向 调 节、防治结合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缺点,中药作用缓慢且有 效成分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标准缺乏统一性等。对于中药 抗心肌缺血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是中 药抗心肌缺血药物研发今后的发展方向。
8 抑制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正常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发生的一种自
发的、程序化的死亡过程,以细胞皱缩、细胞膜完整并发泡、染 色质固缩、凋亡小 体 形 成 而 细 胞 器 完 整 等 为 主 要 特 征。 近 年 来,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在急性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有 大量的心肌细胞经历了凋亡过程〔22〕。心肌缺血可引起缺血区 及缺血边缘区心肌细胞死亡,随后可发展为心肌梗死,进一步 加剧心肌细胞死亡,最终可导致心衰发生〔23〕。
刘芬等〔7〕利用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急性心肌缺血模 型,观察了赤芍总甙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清游离脂肪酸和抗氧 化酶活性和影响。结果表明,赤芍总苷能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 FFA 的含量。说明 赤芍总甙提高心肌供血、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与其抑制血清 SOD 含量的升高,降低过氧化脂质,增加血清 SOD、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的活性等机制有关。能量代谢障碍和自由基损伤是互 为因果的两大因素,能量代谢障碍是自由基产生的基础,自由 基可加重能量代谢障碍。而线粒体是心肌能量代谢的主要细 胞器,也是自 由 基 产 生 的 重 要 场 所,因 此,也 要 注 意 保 护 线 粒 体,进而调节能量代谢。
1 改善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包括了对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变形性等多
方面,是衡量血液内摩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 响。血液黏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液流速减慢,最 后导致血液停滞,直接影响冠脉供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1〕。 王素琴等〔2〕采用川芎嗪治疗数名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观察应 用川芎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影响及临床疗效。结 果表明,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冠状血管,抑制心肌 再灌注时乳酸酰氢酶及血栓烷素2 ( TXA2 ) 的释放,促进心肌合 成前列环素( PGI2 ) ,使 TXA2 / PGI2 的比值降低,故有抗心肌缺 血作用。任燕等〔3〕以三七吴茱萸流浸膏处理大鼠寒瘀型心肌 缺血模型,观察三七吴茱萸流浸膏对大鼠心肌缺血 ( 寒瘀凝滞 型) 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吴茱萸流浸膏能通过改善血黏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而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 治疗心肌缺血的目的。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高,出现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心脑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的特点与优势,其中体现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注射剂剂型,因其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剂量较准确,不受消化道吸收过程的影响,起效迅速,便于临床应用,且价格较低廉而深受临床医师的青睐。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注射剂将成为我国制药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项目。

目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参麦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大蒜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活血通络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本文对目前常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注射剂从临床研究进展、药理学研究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等3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临床研究进展1. 1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绞痛中的应用曾佑平等[1]将13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3例。

其中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内酯、黄酮醇)治疗,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治疗。

该研究表明硝酸甘油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比单用硝酸甘油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1. 2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马文霞等[2]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治疗组118例除常规运用抗凝、硝酸酯类药外,另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开始1~3d予以参麦注射液24h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用法同前;对照组112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56%、52. 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参麦注射液对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对血液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血液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血液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增强,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血液疾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血液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于血液疾病的认识中医药学扎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血液疾病的认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医药将血液疾病归纳为“瘀血”或“虚寒”等不同的病因,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舒展经络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的眼中,血液疾病往往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的结果,治疗方法多样且独特。

二、中医药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针对具体的疾病进行分析:1. 贫血的治疗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方法用于治疗。

中医药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等方法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通过补气养血的作用来改善贫血的症状。

2. 血栓的治疗血栓是血液疾病中的严重情况,中医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红花等,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血栓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3. 血友病的治疗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方法。

中医强调改善体质、调理气血的方法,采用中药如冬虫夏草、黄芪等,通过补气养血行气活血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减轻症状。

三、中医药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医药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例如,某项研究发现中草药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对于抗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用于抗血栓的疗效研究。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白血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总结起来,中医药对血液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药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医药的机制和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心脏病作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西医药疗法在心脏病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副作用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相对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心脏病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前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血瘀、痰湿等因素导致。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艾灸等,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改善心脏病的症状和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的功效。

例如,桂枝、草果等中草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丹参、山楂等中草药则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难点与挑战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

尽管已有一些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其次,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研发和标准化仍然比较薄弱。

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开发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流程,这对于产业化推广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展望与建议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推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规范化
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 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 的理论指导。
加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方法学质量 控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 面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 血管疾病治疗体系。
中医药治疗标准化的推进
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治疗效果的可比 性和可重复性。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 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策略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中药治疗原则及方剂选用依据
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 络、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治法。
方剂选用依据
中药方剂选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而定,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 枝汤、生脉散等。这些方剂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 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等。
03 严重程度评估
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 措施。
0 因果关系判断 4分析不良反应与中医药治疗之
间的因果关系,以明确不良反 应是否由治疗引起。
05
机制探讨与作用靶点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影响
药物配伍使用。
当归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 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病。可煎汤内服或浸酒、熬

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凝血、抗氧化等。

其中,有些中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脑血液供应;有些中药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些中药可以减少血液凝聚,防止血栓形成;还有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经典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丹参含有丹参酮、丹参酚和丹酚酸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丹参可以降低血粘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三七: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三七含有三七皂苷、三七酮和三七甙等成分,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保护心肌等作用。

三七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时,三七还可以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能力,减轻心肌梗死的损伤。

三、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于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1.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研究发现,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增加降脂药物的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某些中药可以增加抗凝药物的效果,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中药的分子机制:通过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分子机制。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心脑保护的作用。

3.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和质量评价方法,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四、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不足与挑战虽然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挑战。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综合治疗的理念,被认为是中医草药能够有效治疗常见疾病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就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高血压的中医草药治疗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

传统中医草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药的降压作用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具有抗高血压活性,如丹参、天麻和桑叶等。

此外,中医草药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神经内分泌等机制来治疗高血压。

然而,目前对中医草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糖尿病的中医草药治疗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中医草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多种作用,如降血糖、调节血脂和改善胰岛功能等。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如苦瓜、黄芪和山药等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然而,中医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强对中医草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草药治疗研究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肠炎等。

中医草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如厚朴、白芍和茯苓等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溃疡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此外,中医草药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胃肠道蠕动和增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等。

然而,中医草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草药治疗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常见。

中医草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如麻黄、杏仁和紫菀等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以缓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三七茎叶总皂苷促血管新生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三七茎叶总皂苷促血管新生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三七茎叶总皂苷促血管新生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1. 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三七茎叶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saponins,PNS)促血管新生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我们将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们将详细阐述PNS的药理作用,包括其对血管生成、抗氧化应激、抗炎反应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PNS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我们将总结PNS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其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中药的活性成分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三七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七茎叶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作用。

这些特性使得三七茎叶总皂苷在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三七茎叶总皂苷能够促进血管新生,这可能是其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三七茎叶总皂苷在促血管新生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作用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我们将系统地评估PNS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血管形成、血流量的影响,以及其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还将探讨PNS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其与当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之间的可能协同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期望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1.3 研究意义三七茎叶总皂苷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三七茎叶总皂苷具有良好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郭浩李磊侯金才刘建勋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01期[摘要]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遗留的器质性损伤和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内皮祖细胞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出生后血管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修复缺血区域组织损伤,恢复损伤组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的提出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中医药在治疗缺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增加血管新生调节因子,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方面。

该综述检索近期文献,总结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传统中药复方或单体成分,并进行归纳分析其不同的作用途径,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治疗性血管新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收稿日期]2014-06-06[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3201-049,2012ZX09301002-004)[通信作者]*刘建勋,研究员,Tel:(010)62874049,E-mail:liujx0324@[作者简介]郭浩,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理学研究,E-mail:g0502g@Advanc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a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through increased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O Hao1,2, LI Lei1,2, HOU Jin-cai1,2, LIU Jian-xun1,2*(1.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2.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ateria Pharmacology, Beijing 100091, China)[Abstract]Remaining organic and functional damage of ischemia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always a main trouble puzzling the clinician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 researchers realize that postnatal angiogenesis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which play a key role to repair the ischemia tissue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So a new concept which names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supply a new treament way for the ischemia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on treating the ischemia disease, studies found that many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effective ingredients can increase the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howerer the mechanisms were not the same, they mainly manifest in regular the secret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increase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tc.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cent studies, summary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effective ingredient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rnt pathway. We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Key words]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schemia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doi:10.4268/cjcmm20150105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生物体通过自身反馈调节,在原有的毛细血管与/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ECs的增殖和迁移,以芽生或非芽生(或称套迭)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进而形成复杂血管系统的关键步骤<sup>[1]</sup>。

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管新生对血管系统均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机体正常发育、生殖和组织修复的基础<sup>[2]</sup>,也与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如慢性炎症、肿瘤的生长和伤口愈合等息息相关。

血管新生功能的异常是多种疾病发生根本原因,在冠心病,中风,伤口愈合延迟等病变过程中,血管新生不足将会导致循环障碍和组织坏死<sup>[3]</sup>,无法满足机体生长需要。

反之,在肿瘤、糖尿病眼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过度的血管新生将会导致病理组织过度增长,进而损坏正常组织。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指在缺血缺氧等病理状态下,通过治疗手段促进血管新生以发挥修复血管损伤作用,肢体的血管系统通过新生和重塑发挥增加供血,改善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sup>[4-5]</sup>。

内皮祖细胞(EPCs)是由Asahara于1997年首次报道发现的CD34+骨髓干细胞的一个亚群,它可特异性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分化增生为成熟内皮细胞<sup>[6]</sup>。

EPCs不仅参与正常胚胎期的血管发育,同时在病理状态下缺血区域的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修复过程均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报道Kocher等<sup>[7]</sup>对心肌梗死的无胸腺大鼠静脉注射体外扩增的人CD34+细胞可显著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

Kawamoto等<sup>[8]</sup>以猪和免疫缺陷裸鼠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通过移植EPCs对其进行治疗,证实在细胞移植4周后,缺血区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小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血管新生的概念,但有不少关于“生脉”、“生肌”的记载,认为温阳、益气、活血、养阴均可生脉。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即“温阳通脉”;《本草纲目》云:“活血,通心络”,“活血生肌”的治法亦明确表明活血方药不仅能通脉而且能生肌。

这些文献均为中医药促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概念提供了理论根据,说明具有“温阳”、“活血生肌”、“补气活血”等作用的中药及复方可能具有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和建立侧支循环的作用<sup>[9]</sup>。

在现代研究中,关于重要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的研究越来越多,作者将对中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1基于促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及复方中医理论中没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概念,根据临床症状等表现,可以将中医疾病概念中的“薄厥”、“偏枯”、“卒中”、“胸痹”、“心痛”等疾病归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范畴。

中医认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津液的失常密切相关,其中因寒凝、气滞、气虚等原因造成血行不畅或血流瘀滞是“薄厥”、“偏枯”、“卒中”、“胸痹”、“心痛”这类疾病的主要病机,在辨证上通常表现为血瘀证,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加减进行辨证治疗。

大量研究亦显示此类药物可针对促血管新生的机制进行相应的调节。

1.1中药增加缺血区域内毛细血管密度,改善血流的作用在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中,考察缺血区域血流恢复情况、毛细血管密度和损伤修复情况等能够最直接的反映出药物是否具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雷燕等<sup>[10]</sup>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可增加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促进VEGF表达,并且能促进心肌梗死大鼠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的生成,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张喜成等<sup>[11]</sup>揭示补肾生血胶囊能显著增加缺血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其机制与增加外周血中的EPCs数量和缺血组织内VEGF的表达有关。

1.2中药促进EPCs动员和归巢的作用动员和归巢是EPCs参与缺血区域血管新生过程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

组织缺血后,EPCs在HIF-1α,SDF-1等信号分子的诱导下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归巢富集到缺血部位参与血管新生,药物能否促进EPCs动员和归巢对于判定其是否具有促血管新生能力十分重要。

钟志英等<sup>[12]</sup>借助大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活血化瘀要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脏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BMSCs)脱离骨髓进入外周血循环,发挥减轻心室扩张、保护心功能的作用。

赵海滨等<sup>[13]</sup>研究发现血塞通软胶囊能够明显促进CD117+细胞动员、归巢至模型大鼠心肌缺血部位,并有效减轻心肌梗死的面积。

张接发<sup>[14]</sup>在研究中发现冠通方可增加大鼠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并改善其功能,这可能是冠通方防治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