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摘
要: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五个加 工环节 , 每一环节的运转都 离不开个体固有的社会经验和 内
部认知活动。加工过程 中, 一旦信息输入有误或者加工环节出现认知偏向, 则有可能导致个体攻击行为的
产 生。 究表 明 , 定 的社 会信 息加 工模 式可预 测到 近 8%的攻 击行 为表 现 。 研 稳 0 因此 , 对社会 信息加 工模 型 针 环 节 中儿童 可能 出现 的错误 与偏 向 , 提前 进行 引导 与教 育 , 予相 关社会 技巧 , 减 少儿童 攻击行 为的有 授 是
这主 要是 感知 觉操 作 过程 。个 体会 选择 性 地
注意特定情境 中的一些线索 ,这些特定重要信息
是个 体有 意或 无意 注 意 的结果 。攻 击 性儿 童在 这
一
明作为认知理论之一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在解释 攻击行为上的显著有效性。2 1 1 本文拟以社会信息加
工模 型为导 向 ,探 索 预 防儿童 攻击 行 为 的教 育策
体对特定情境 中的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 ,是带着
过去 的经 验 和生 理局 限 ;个 体 的行 为是 通过几 个 步骤 的社 会信 息 加工 过程 实 现 的 ,在 每一 加工 步
骤上 的偏 向或 失误 则 有可 能 导致 包括 攻击 行为 在
间接 地归 因 于有机 体 的本 能 , 量积 累后 的释放 ; 能 多拉 德等 人 的挫折 一攻 击假设 则 认 为人 类 的攻 击 是 由挫 折 引起 的 ;社 会学 习理 论 研究 认 为儿 童 的
作者 简介 : 刘佳(95 )女, 18一 , 湖南湘潭人,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0 级硕士研究生,— a :ua u 13 o 。 07 E m iljs @ 6. m liiw e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综述
合认知模型,从这五个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认知视角下攻击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关键词 攻击性 社会认知攻击性理论 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07.031
A Review of Aggressive Theory and Research
击性的影响。 2.1 攻击性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攻击性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尝试描述个体对特定环境信息
的认知加工步骤,这些步骤恰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应对策略和 行为,该模型也试图弄清楚具有攻击性和不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和青少年在信息加工步骤上存在着何等的差异。攻击性社会 信息加工模型将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分成 6 个阶段。
第一阶段,注意与编码。Crick 和 Dodge 认为个体对特定 情境信息的编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具有攻 击性的儿童比不具有攻击性的儿童更多的关注社会活动中的 攻击性信息。第二阶段,问题情境解释。结合环境的信息,个 体对特定问题作出解释。研究表明,攻击性倾向的儿童他们在 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更多地依赖过去自己相似情境下的经验 而非事情真相。第三阶段,确定目标。目标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状态或者事情的结果。第四阶段,搜寻反应。搜寻反应阶段是 针对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认知水平上产生一个或多个行为策 略,也就是个体在头脑中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主意或 者策略。第五阶段,决定反应。决定反应是个体对行为策略进 行评估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第六阶段,实施反 应。社会认知信息处理模型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信息处理的 每个阶段,个体都能够让自己的思路再次返回到前一个阶段并 且对前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进行反思和再思考。
学科探索
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综述
刘 露 施国春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上随处可见。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倡导,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
一些受害者因为网络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就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社会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研究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为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探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险,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网络语言暴力通常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展开,使得加害者不用承担实际责任,从而导致暴力言论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言辞激烈的批评、人身攻击、恶意谣言散布等,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攻击行为是儿童行为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它不仅给儿童本人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因此,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和教育策略,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和教育策略。
一、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是指人们在接受社会信息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生成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评价层和行为层。
感知层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评价层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行为层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做出的行为反应。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1. 感知层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与感知层有关。
儿童的感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误解他人的意图和行为,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例如,当一个儿童在游戏中抢走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另一个儿童可能会认为他是在故意欺负自己,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2. 评价层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与评价层有关。
儿童的评价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片面的评价,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例如,当一个儿童在游戏中输给了另一个儿童,他可能会认为另一个儿童是在故意欺负自己,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3. 行为层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与行为层有关。
儿童的行为反应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冲动行为,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例如,当一个儿童在游戏中被另一个儿童打了一巴掌,他可能会立即反击,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策略1. 感知层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感知层教育策略,可以通过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减少误解和误判,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例如,可以教育儿童在遇到问题时,先冷静思考,理性解决,而不是冲动反应。
2. 评价层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评价层教育策略,可以通过提高儿童的评价能力,避免片面评价和歧视,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例如,可以教育儿童在评价他人时,要全面客观,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偏见进行评价。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而社会攻击性则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攻击、嘲讽和伤害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攻击性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攻击性的心理机制社会攻击性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
它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
首先,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敌对心态,从而促使攻击性的表现。
其次,竞争和资源争夺也是社会攻击性的重要诱因,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竞争环境中选择攻击性的行为。
再次,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借助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解脱感。
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自身的特质在决定攻击性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
此外,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也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研究发现,家庭中暴力行为和虐待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攻击性的塑造。
三、攻击性的影响和后果攻击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紧密联系,使人陷入痛苦的争斗中。
攻击性也使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远离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社会层面,攻击性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导致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此外,攻击性行为也容易造成冲突、暴力和社会不安。
四、控制社会攻击性的方法为了降低社会攻击性的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减少资源争夺引发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述评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述评范春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610066)摘 要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从社会认知取向分析了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即,人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输入变量通过影响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和后继的评价与决策过程而产生攻击行为;同时,它还阐释了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情感要素,与攻击性相关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自动化和强化,对个体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改变个体的人格。
该模式代表了攻击行为认知研究取向最新的理论进展。
关键词:攻击行为 情节 攻击性人格从20世纪20年代Freud 提出本能论开始,到8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取向的各种理论观点纷纷出台,心理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解释。
但在Anderson 看来,已有的理论尽管对解释攻击行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们就像是一堆石头,还需要蓝图、灰浆和建筑队伍把它们建成更加有用的房屋。
鉴此,他在整合大量已有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攻击行为一般模式(T he G ener al A ggression M odel,以下简称GAM )。
GAM 是建立在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为已有的攻击理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框架[1]。
其具体理论来源有:Bandur a 的社会学习理论;Ber kow itz 的认知新联想模式[2];Dodge 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3];Huesmann 的脚本理论[4]以及Zillmann 等的兴奋迁移模式等[5]。
应该说,已有的理论观点为GA M 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而GAM 则代表了攻击行为认知研究最新的理论进展。
1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的基本内容GA M 作为一种整合的理论,它既关注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同时又阐明了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长期影响,即攻击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1.1 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GAM 关注情境中的人的行为,它将此称作情节(episode)。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儿童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孩子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社会学解释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背景与概念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之间在身体或心理上以有意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打、踢、推等,以及非身体性攻击,如言语上的恶言、羞辱、排斥等。
儿童攻击行为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中都可能存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因素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一大原因。
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和父母缺失等因素都与儿童攻击行为存在关联。
此外,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方式和父母行为模式也会对其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往往发生在同伴圈子中,受到同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通过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攻击行为。
同伴压力、排斥感和竞争等也可能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和对于“男子汉”形象的崇拜往往会造成男孩子之间攻击行为的增加。
同样,一些武力、冲突和暴力的文化价值观也可能诱发儿童攻击行为。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1. 功能主义解释功能主义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或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某些儿童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权力或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学习得来的。
在同伴和大人的行为模式中,儿童获取了攻击行为的范本,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3.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为儿童攻击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下,攻击行为可能被当作获取资源和地位的一种手段。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涉及到种种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
一、社会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儿童行为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在初级的认知阶段,对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清晰的认知。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感知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行为后果,也没有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明确认识。
这种认知上的不完善导致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的行为。
另外,儿童也常常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
他们可能会误读他人的意图,将无意识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而做出过激的反应。
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过度解读,使得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借鉴学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借鉴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学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在家庭中频繁目睹家长或兄弟姐妹之间的攻击行为,他们便更容易将其视作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同龄人之间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暴力激烈的电视节目、游戏或者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均会增加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成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频繁接触到暴力内容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他们模仿暴力行为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儿童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家庭暴力或者虐待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语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一番透视和分析,并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克服提出对策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对策1 引言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研究结果表明,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到青春期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出现暂时增长,[1]儿童期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
又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儿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有攻击性行为。
[2]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这类障碍儿童的概念,理论,分类,原因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2 攻击行为概念的界定虽然关于攻击的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攻击本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争议。
早在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人们为了寻求快乐而遭受挫折的基本反应”,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攻击是以直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3]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解剖学家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
习性学家在动物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这一观点,但在把这一定义应用于人类的攻击行为时,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却又缺少对引发攻击的条件尤其是伤害意图与动机进行限定的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TEACHING AND RESEARCH教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文/余永娟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幼儿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西方国家,中国也受此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一严峻问题而制定的。
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极具迫切性,而且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对于攻击性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咬、打、踢、大声喊叫名字、暴力、骂人、抢走别人东西等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
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即消极的社会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父母有75%具有好动、性子比较急的特点,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还对某些劳教犯人的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而且一般男性在受到威胁时或者被激怒时,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攻击性行为影响着幼儿身心、品格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国内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真正实践中,家庭、幼儿园、社会都普遍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应该多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2.2幼儿攻击性行为
2.2.1幼儿攻击性行为
陆红梅(2013)指出,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面对幼儿攻击性发展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不同的类型。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摔等动作,以毁坏物品为目的。而敌意性的攻击是指以身边的人为对象做出的打、踹、骂、咬等行为动作,伤害他人,有报复性、嫉妒性和迁怒性攻击行为。
1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往往在家中备受家人的重视和宠爱,进入幼儿园后,开始了集体生活,很可能产生情绪激动、焦虑等不适应的表现。由于小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发起攻击性行为。通过日常观察和数据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他们会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2.2.2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
贾宏燕(2008)提出,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会给同伴、家长造成危害,更会影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社会的认知。一般而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人际关系较差,不受大家的欢迎,甚至对其避而远之。在幼儿园,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影响和欺负其他幼儿,导致其他小朋友产生恐惧、厌学等情绪,并且影响幼儿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一直持续发生,会影响幼儿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有的因此产生孤僻的性格,甚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影响身心发展。
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社科学论Soci al S c i e nce T he or y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郭薇(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攻击行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攻击行为进行概述,梳理攻击行为的理论、分类和测评工具,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进行评述,提出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同伴关系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R evi ew of A ggr es s i ve B e havi orG U O W ei(X i nj i ang N or m al U ni vers i t y,U rum qi,X i nj i ang830054)A bs t m c l A ggr es s i ve behavi or a sdevel opm ent al ps ycho l ogy r es ea r ch f oc us,t h i s pap er an over v i ew of aggr es s i ve behavi or,aggr ess i ve behavi or com bi ng t he or y,cl as si fi ca t i on and as s ess m ent t ool s,ands t udy of aggr es s i ve behav i or w er e r e vi ew e d,pr es ent ed t he r es e ar ch pros pe c t s f or aggr ess i vebehavi or.K ey w or ds aggr es s i ve behavior;im pact f a ct or s;pee r r e l a t i on从20世纪初期开始,攻击行为在发展心理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攻击行为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还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研究发现成年后的暴力行为与童年期的攻击行为有很高的相关。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冷认知理论
两种理论 的优 势 ,将情绪和认知 有机 结合在一起 。
关键 词 :社会信息加 工理 论 冷认 知理论 社会信 息加工 的情 绪——认 知整合模 型关 系攻击行 为
复最 小化 。 目前关 于 攻击 行 为研 究 的社 会认 知能
1引 言 .
攻击 行为是儿童青 少年的一种主要社会行 为 , 其 发展状况 即影 响个体 的人 格 、品德 和 良好行 为 指 标 。随着 对攻 击行 为研究 的深 入 ,近年来 ,关 系攻击行 为作 为攻击 行 为的一个 重要 方面 ,越来
交攻 击 ( c l grsi ) s i ges n 。间接 攻击 是 指攻 击者 c s ig te r)和 冷 认 知 理 论 ( od c g i n o aa o e s h o n y c l o nt i o 间接对 受 害者实 施 的攻击 。它是 以一种 隐蔽 或 迂 te r) h oy
受害者 实施 攻击 行 为的 目的 。对 于 以伤 害 他人人 明和解释关 系攻击行 为产生 的原因 。 际关 系为 目的的攻击 行 为 ,也有研 究者 采用 另外 两 个术 语 :间 接攻 击 ( drc ages n 和社 i i t grsi ) n e o
3社 会 信 息加 工 理论 (o ilnomainpo . s c fr t r— ai o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0 年第 5 4 0 5 09 期
总第 53 2 页
・ 论研究・ 理
作者简介 :赵祥丽
(94 ) 17 一 ,女,江苏
徐州人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
究生。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与冷 认知 理论
赵祥丽 贾林祥
家庭情景中的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述评
信任 , 阻 碍 青 春期 自我 同一 性 的获 得 过程 , 为对 会 因
自我 和外 部 世 界 的探 索 需 要 基 本 的 安 全 感 。总 之 。
一
个 可 能 的途 径 或 许 是 , 期 依 恋 关 系 通 过 内部 工 早
作模 式影 , J 童 的 社 会 信 息加 工 , 不 安 全 型 的依 IL  ̄ 而
[ 收稿 日期 ]2 1 — 9— 8 0 1 0 2 [ 作者简介]邹 陈
- - - — —
荣 (9 8一) 男 , 18 , 重庆人 , 西南 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心硕士研究生 。 旭 (9 6一) 男 , 16 , 重庆人 , 西南 大学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中心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定 时间后 , 聚 时儿 童 的行 为反 应 , 重 以此确 定 儿童 的
依 恋类 型 。研 究 发 现 , 恋 与关 系攻 击 甚 至 在 儿 童 依
很小 时 ( 2岁 6个 月_ 5岁 1 O个 月 ) 已 显 示 出相 就
关 。具体 来说 , 和母 亲 之 间 形 成 的 不 安 全 型 依 恋 与 女孩 的关 系攻 击 行 为 有 显 著 的相 关 , 男 孩 的关 系 而 攻击 行为 显著地 与 父亲 之 间形 成 的不安 全 型 依 恋有 关 。 We s i 将关 系 攻 击 的 研 究 范 围扩 展 到 成 年 期 , s 他们 发现 , 儿期 与 父 亲 形 成 的 焦 虑 型 依 恋 风 格 与 幼 恋爱 中的关 系攻 击 行 为 之 间存 在 显 著 相 关 , 女 性 且
表 明, 父母对儿童所发 出信号的敏感性 , 可能直接影 p J 童 的关 系攻击 行 为 。 由于 父 母 的 敏感 性 是 依 恋 ID  ̄ 质 量 的重要 指标 , 因此 父 母 的不 关 心 和 不 敏感 , 能 可
《心理科学》攻击行为研究报告范文
《心理科学》攻击行为研究报告范文
《心理科学》攻击行为研究报告
引言: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攻击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攻击行为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一所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多种心理学量表和问卷,包括攻击行为评估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关系满意度问卷等。
我们收集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了匿名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攻击行为与个体的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满意度密切相关。
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我价值有较低的评价,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此外,人际关系满意度也与攻击行为呈现负相关,人际关系较差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解决和应对人际冲突和问题,只能通过攻击来排解自己的情绪。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攻击行为与个体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在干预和预防攻击行为时,我们应该重视个体的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满意度,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和引导,培养人们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攻击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和干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论或评论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攻击、诋毁或侮辱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辱骂、恐吓、歧视、散布谣言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暴力愈发频繁,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和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中,用户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发布言论时不必承担实际的责任和后果。
这种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一些人更加放肆和肆意地进行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因为他们可以逍遥法外,不担心遭到法律制裁或社会谴责。
2. 社会焦虑和压力当一个社会出现种种问题和矛盾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增加,情绪容易波动。
在网络上,一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通过网络言论来释放负面情绪。
3. 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社交活动逐渐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中。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隐私被曝光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网络言论的影响力也变得更为广泛,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4. 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网络上,不同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可能会发生冲突,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会通过恶言相向的方式来打压对方,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出现。
1. 个人心理健康受损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个人往往会感到自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往,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2. 社会和谐受到破坏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容易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一些极端的网络言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3. 信息传播受阻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可能会使受害者产生畏惧,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导致信息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产生不利影响。
4. 社会道德沦丧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减少,社会风气变得越发浮躁和冷漠。
儿童期虐待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解释偏向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Vol.9,No.7,440-448Psycholog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儿童期虐待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解释偏向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荆瑞晨杨珂冯赛赛邢小莉王晓峰(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为了探索儿童期虐待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解释偏向问卷(IQ)和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对河南省商丘市某高中411名高中生进行测量。
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水平与高中生的敌意解释偏向、消极应对和攻击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2)高中生的敌意解释偏向与消极应对和攻击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3)敌意解释偏向和消极应对在儿童期虐待与高中生攻击行为中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因此,儿童期虐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敌意解释偏向和消极应对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儿童期虐待;攻击行为;敌意解释偏向;消极应对方式分类号B849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1.07.0071引言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多,青少年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成为大众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攻击行为不仅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伤害,还会对社会,甚至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抑郁、焦虑、反社会行为等(杨青,陈云,李茜,袁莉华,2014)o相对于其他阶段,高中阶段学业压力更大,且该阶段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吉彬彬等,2020),因此,有必要关注这一阶段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成因,为减少高中生的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校园欺凌、同伴侵害、网络欺负行为等短期的环境因素(施桂娟,高雪梅,李娟,2013;Franzese,Covey, Tucker,McCoy,&Menard,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果 的 原 因 可 能是 某 些 教 育 训 练 仅 注 愈到 信 息 加 工 过 程 中 单 一 或 片段 的 问题 而 攻击行为是由 一 组 或 一 连 串 过 程所 造 成 因 此 可 能 要 通 过 多 方 向 的 矫 治才 能 达 到 持 久 的 效 果
,
密切 关系
。
稳 定 的 社 会 信 息加 工 模 式 可 预 侧 到 近
由此 他们提 出 了 攻击 行 为 的认 知 加 工 模 式
式 中 以 。月 ,
、
,
下 面 对 一 些研究结 果 作 一介 绍
,
。
在 这些 理论模
、
目
等 人 对 译码 阶段 的 研 究 发 现 攻击 性儿 童大 多箱
,
的 模 式 最 为完 整
,
。
众电 将 单一 行 为
、
人很 少 的情境线 索
头
均
等 人 也 指 出 攻 击性 儿 童很
,
价 中 接 受 教 育 训 练 的 儿 童 也 有 较少 的 攻 击 行 为 出 现
, ,
求儿 童描 述 同伴个 人 的 生 活 及 为人 时 攻 击 性 儿 童 有 较 多 且 丰 富 的 与 攻 击有 关 的 社交基 模 和 社 交建 构
对 有关减低攻击 行 为 的 教育训 练 的 研究进行 后 设 分 析发 现 和 控制 组 相 比 训 练 组 的 攻 击 行 为平 均 大 致 可
个体 对线 索 的 解释 和
。
第 一步
表 征是 一 个 主 观 的 有愈 义 的 认 知解 析 过 程
就 可 能发生攻击 和 报 复 反 应
, , 。
俏 若个 体 曲 解
,
已 有 不 少 研 究 指 出 具有攻击性 倾 向 的儿 童 可 能 明 显 地
,
环 境线索 如个 体 对 中性 或棋彼 两 可 的 信 息做 出 敌 愈 归 因
情境 中 较 有 燎动 性 但 不一 定 是 攻 击性 的 佰息
,
冶
叹
研究 证 实 有攻击 倾 向 的儿童会 选 择 性 地 抽人 其 有敌 意 的 信
,
第 一 阶段 译 码 是 感 知觉操 作 过 程 个 体 选 择 性地 钧 人
情境中 对他
,
息
。
公记
和
的 报 告 也 指 出 攻击性 儿 童 倾 向
程 度 的加 权 比 重 击 正 向效 能
户刀
社会 信 息 加 工 模 式 的 应 用 与 展 望
社会 信 息 加 工 理 论 的 实 证 研 究结 果 引起 了 人 们 矫 治攻 击行 为 的 兴趣
。
等 人 指 出 攻 击 性 儿 童具有 攻
!
,
信念
。
早期 如
,
尝试 通 过 观 察 和 了
。
研 究者从九 十年 代 初 期着 手研 究潜 在 知识结构 的 作 用
, 。
,
另外 潜 在 知 识 结 构 可 能 提供 一 些 认 知 性 的 捷 径 或 经 验 法
攻 击行 为 这
,
则 帮 助 个体简化复杂 的 社会情境
,
。
一 人类 最 古 老 的任 犯 行为 也受 到 这 一 研 究趋 势 的 形 响 其 中
尤 以 社会 信 息加 工 理 论 的研 究最为突 出 它 提 出 了 攻击 行 为
的 社 会信 息加 工 模式
, 。
实 证研 究
社 会 信息加工理论 主 要 以 儿童 和
用 两 种 方 法进 行研 究
。
本文 试 对 该 模式 的 研究 状 况 作 一 简
。
少年 为 研究 对 象 采
, ,
,
介 以 期 引 起 国 内 同行对此领 城 的 关 注
一 是 以 实 验模 拟 间 题 情 境 研究被试
出 反应
匆
和
,
。〔
。
对儿 童在 反 应 搜 寻或建 构 新 反 应 他们发 现 儿 童 的 攻 击 反 应 次数
”
,
的 研 究 发 现 攻击性儿 童 通 常 比 一般 儿 童 较缺 乏 甚 至 无 法 构
,
,
第 六 阶段 启动 行 为 即 发动 已 决 定选 用 的行为
、
。
个体
想 出 可 解决 问题的 反应
义刃
,
。Leabharlann 头妙等人 的 研。
第 四 阶段 建构 新 反 应 个体 到 长 时 记忆 中搜 寻 过 去 曾
经 使 用 过 学 习 过 的行为 或 建构 断 行 为
、
,
,
究 发 现 敌 意 归 因偏 差 和攻 击 行 为 有 非常显 著 的关 系
助
,
。
倘若 个 体 记 忆库 中
,
发 现 儿 宜 因 为误解 信 息 会 导 致 攻击 反 应率
。
的 观 念 设计 了 一 个 多 方 向 的认 知 行 为 训 练 课 程 内容 包 括 问 题 的 确 认 降低 生 气 问 题 解决 沟 通 协 润 多 告训
、
称
招
,
的 受 虐 儿 充到 小 学 时 期 即 出 现 临 床 上 认 定
,
练结 果 也 得 到 正 向的 支持
。
显 然 弄清攻 击行 为 的 社会 信 息
”
,
习砂 认 为 个 体从 感 知 某 一 特 定情 境 刺 激到 生 成 攻击
问题 解决 反 应 质
,
”
可 能 比 间 题解决 反 应 数
。
“
更 能对 攻
等人
,
反 应 这 一 加工 过 程具 有 动 力性 连续 性 和 同 时 性 特 征 相 同
的 加工 过 程 会接连 不 断地在 社 会 互 动 中一 起 产 生
,
。
解社 会 线 索 来矫 治 不 良少 年 的 攻 击 行 为
,
近期 如
,
诫
指 出 某 些 攻 击 性 儿 童 可 能 已 具 有 攻 击脚本
针 对 非 裔美 国 黑 人 发 展 了 一 套 降低他 们 对 环 境 刺 傲 进行 敌 视 归 因 倾 向 的 教 育 训 练 研 究 结 果 发 现 经 过 教 育 训
。
的攻
击 行为 表现
记
,
等 人 指 出 个 体 社 会 信息
。
,
。
加 工 模 式 的 稳 定趋 势 在 小 学 时 就 可 看 出 端 晚
,
泪
和陇
,
以 小 团 体 的方 式 采 用 多 方 向 的 矫 治
,
,
的研 究还 发 现 早 年 身 体 受 虐 的 儿 童 大多在 成 年 后 会 对 敌 意 的情 境 线索 有 商度 的 苦戒 易 将 模梭 两 可 的 线 索 解 释 成 敌 视
心
理
科
学
年
第
卷
第
期
攻 击 行 为 的社 会 信 息 加 工 模 式研 究述评
杨 慧芳
华 东 师 范大 学 心 理 学 系 上海
, ,
引育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六 十 年代 实脸 心 理学 和 认知 科 学 对 人
、
能 还存 在另 外一 个 由个 体 的过去 经 验 组 成 的 潜 在知识 结 构
,
。
,
,
。
他们认为 攻 击 反 应 可 带 来 物质 酬 赏 获 得 同
、
、
与 生 物性 因 素 或 其 它 社 会 性 因 素有关
的 实证研究
伴认 同 减少 负 面 结 果 提 高 自薄 和 正 向 情绪 感受 等 积 极 结
果
。
汕
。
等人 的 研 究 指 出 攻 击性 儿童 和 青 少 年 认
,
,
为过 多 的利 他 行 为会 带 来 负 面 结 果 他们赋 予 攻 击 行 为相 当
方 法 教 育青少 年攀 力 犯 结 果 这些
低 而 控 制 组 则 未 见 明显 改 普
, 、
、
少 年的 基力 倾 向 显 若 降
。
油肚
等人 以 类似
,
信 息 进 而 由记 忆 资料库 中抽 取 攻 击 行 为
外 显 行为
。
,
“
” 。
指 出 儿 童前 五 年 的受 虑 经 验 可 以 预 侧 他们 后 来 小 学 时 期 的
,
倾向 于 将情境 中 不 明晰或吸眯 不 清 的信 息 当成具挑 衅 性 意
义的 信 息 甚 至 根 本 就 误 解 了 信 息 本 身 的 惫 义
月
, ,
。
第 三 阶段 橙 清 目标 个体 橙 清 预 达 成 的 可 能 目标 选 出
可 能 目标
。
等人 将 儿 童这 种误 解信 息 的 倾 向称为敌 愈归 因 偏 差
“
,
“
”
的过 去经 获 通 过 观察 和 练 习 所 获 得 的语 言 及 动 作 技 能 对行
与 构 想 出可 解 决 问题 的 反应 之 间 呈 现 显 著 的负 相 关 负 相
为 的发 动有 决定 性 形 响
,
。
关 的 程度随 年 级 上 升 而 有 下 降 的 倾 向
“
。
年龄 稍 大 的 儿 童
,
有 潜 在 的限 制 获 得 的 资 料 主 要 为 相 关 资料 不 能 对 认 知 与
体是 通 过社会 认知 过 程 引 发 行为 的
。
对 于 攻 击 行 为 来说 个
。 。
攻 击 行 为 做 出因果 关 系 判 断 但 这些 实 证研 究 还 是 具 有 相 当
的价 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