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导学案一
荷塘月色导学案1
第一课荷塘月色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相关知识】(一)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 ,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感情的开展变化。
【知识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 ,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 ,不灰心 ,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便取?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
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 ,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梦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涩(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在下面横线上 ,。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3.了解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
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5.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安徽省潜山县领头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1课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 捕捉“情感语”,整体感知文章2.分析表现手法,鉴赏作品语言3.深入理解“咏物类”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一、诵记名言警句——荷之美1.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晋·乐府)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3.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李白《古风》)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5.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如半圆之月的玉佩),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大预科班,为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病逝于北京。
(二)了解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极端不满,但另一方面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
三、夯实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蓊郁⑵煤屑.⑶踱步⑷袅娜⑸惦记⑹弥望⑺霎时⑻点缀.⑼斑驳⑽梵婀⑾渺茫⑿闰月⒀敛裾.⒁鹢首⒂峭楞楞.2.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荷塘月色》(导学案)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缘起:心境“颇不宁静” 第2.3段 塘前小路及走路感受。 第4段 月下荷塘。 第5段 塘上月色。 第6段 塘周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9段 联想江南采莲旧俗。 第10段 踱回家门。
2.文章结构表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情)
问题探究2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 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构详解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 荷叶 )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 淡 淡 的 喜 悦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静
缕缕 ( 荷香 )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 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 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 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真情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 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 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 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 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 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 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 、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 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 光映照下呈一种奶白色而又 鲜艳欲滴的状态 ,表现了 月光的洁白柔和。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 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 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 在荷叶上的柳影之美,衬托 画—— 有“人 了月光之朦胧美好。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荷塘月色》导学案_ed6b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参考1202 1355《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要点1、介绍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
先说姓。
朱自清原本不是姓朱,而是姓余。
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
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
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
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
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尚待考证中。
次说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兄妹以“华”字排行。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
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再说字。
字“佩弦”,朱乔森解释说:“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
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
而朱自清本人“性缓”,因此朱自清选用“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写作背景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一、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段落,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与感受。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一、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1)导学设计<预习+展示>本教学周课节顺序号:主备:赵彦卿统稿时间:赵彦卿年 10 月 31 日签审:学习目标1、记住作家简介和作品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一.知识链接1. 作家作品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原名(),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作品有诗文集《》、散文集《》、《》、《》,杂文集《》《》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2.写作背景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布的情景。
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
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 ) 踱.步()霎.时()弥.望()斑驳..()( )渺茫..()( ) 点缀.()媛.女()颤动()参差()()2.解释下列词语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亭亭玉立:蓊蓊郁郁:袅娜:弥望:幽僻:三.整体感知: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起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寂寞”一词?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荷塘月色》导的学案.doc
精品文档《荷塘月色》学案一、知接:1、散文相关知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清茶,在炎的夏季我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情有所系。
《文心雕》:“人禀七情,物而。
物色三,心亦焉。
”眼前的物象醒中的表象,情感体也一同醒,于是心物感,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情造景。
正所“一切景皆情” 。
郁达夫在及代散文:“作者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世界,半瓣花上人情,就是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要生活,用心体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了抒情,客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情感的烙印!2、知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号秋,取春秋之意。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
原籍浙江。
因三代人定居州,自己又于当在州的江第八中学高中,且在州做教,故自称“ 州人”。
1920 年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他,是毛称的“表了我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士。
毛曾烈其“宁死不美国救粮”的高尚气。
作品有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敦》 , 文集《雅俗共》、《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代背景:本文写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之后,白色恐怖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中涌出来的知分子,他信奉民主主,富有正感和同情心,可又与代斗争的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士,不,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忘却中的一切,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种矛盾的情,是一种以言的微妙幽深的情。
但作者是惟妙惟肖地“言”了出来。
靠什么言呢?靠写景,朦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沉浸在一种茫、淡雅、如如画、如梦如幻的朦美之中。
荷塘月色导学案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预习案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
探究点一: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探究点二:写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找出表示作者夜游荷塘行踪的词语。
(划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探究点三:找出文中作者情感的语句有哪些?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从家里出来之后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
讨论,明确: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月下)荷塘(喜悦)(荷塘)月色(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
“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学习重点、难点1、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及作品背景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背景介绍: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二、通感介绍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喝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明湖居听书》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小组:姓名:做题时间:主备教师:李芳丽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评价: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运用诵读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荷塘月色》宁
谧、深邃的韵味。
2.初步感知文本,理清作者的游踪,进而把握文脉。
3.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4.掌握博喻的定义,并总结比喻的种类。
【学习重难点】:理清作者的写作结构。
【学法指导】:朗诵法、小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1.用双色笔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抽学生上黑板展示成果。
预习案
一、解读文题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的荷花池,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荷塘”和“月色”。
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
“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二、作者、背景(《导学案第3页》)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
三、基础知识:
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幽僻()羞涩()藻()挂
蓊()郁纤()腰櫂()将
鷁()首梵婀()玲
2.翻译文中《采莲赋》片段
探究案
1.给课文八个小标段标上序号,归纳出夜游荷塘的缘由及行踪。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3.找出课文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
4.请查阅资料,解释什么是“博喻”,并总结比喻的种类。
巩固案
默写名句:
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4.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所以不能朗照;——酣眠固不可少,。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峭楞楞如鬼一般;,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7. ,没精打采的,。
班级;小组:姓名:做题时间:主备教师:李芳丽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评价: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
比喻(博喻)贴切的表达效果。
3. 体会通感(移觉)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博喻、通感修辞、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
预习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
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
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第4段划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本体的什么特点?
2.第5段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和“小
睡”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3.选文第6段描写了荷塘四周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4.选文第6段①划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化的比喻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选文第6段②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案
一.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仿造通感示例):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②远处寺庙里的钟声传来,古老,厚重,柔软。
二、文中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1.叠音词:
2.课文第6段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等,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
的表达效果。
1..“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
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运用动词“泻”,说说其表达效果。
巩固案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腾,麦香伴着歌声飘逸,好一
派五谷丰登的景象。
B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散文大家,这一点让很多后来人无法望其项背,只能在内心钦羡不已。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拓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就语文和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必须同等训练,等量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