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公开课)两课时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两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两课时教案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永贞年间,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后。其间柳宗元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简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衔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加精妙,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也更加曲折含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柳宗元有所认知,但对作者的人生履历,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写作背景并不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渗透。八年级学生对文言诗文内容的翻译理解有一定的能力水平,疏通文意时,可以试着自主翻译,适当点拨。
四、教学目标
1.规范字音,熟读成诵。
2.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把握诗歌内容,理清游记线索。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难点:理清游记线索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介绍柳宗元导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1.引导讨论,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水尤清冽
(4)作者是怎样描写溪流岸势的
贞元21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等执政。柳宗元成为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缔“宫市”(宦官以给皇家买东西为名,到市场变相掠夺财物),禁止“五坊小儿”(专门替皇帝饲养鹰犬等动物的人)依仗宦官权势欺压人民,罢免贪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一些苛捐杂税等来着手进行改革,同时还准备剥夺宦官所掌握的军权。这些行动猛烈地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相互勾结起来,逼迫身患重病的顺宗传位给太子。这年8月,宪宗即位,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柳宗元也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永贞革新就此失败。

最新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六篇)

最新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六篇)

最新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六篇)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篇一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奉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小石潭记》二、熟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推荐学生朗读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三、整体感知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风光?〔小石潭〕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岸环境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预设:〔1〕、清〔水尤清冽〕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2〕青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织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总结1:小石潭风光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

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3〕凄神寒骨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10-2小石潭记》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10-2小石潭记》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10-2小石潭记》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描绘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同时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节课为该文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和拓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但本文中的某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对学生理解文意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文章主旨的领悟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含义。

3.领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4.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文章中某些复杂句子的理解。

2.词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的活用。

3.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3.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景色。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教师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对小石潭的美景如此喜爱?探讨文章主旨,领悟作者情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文章,完成相关练习题。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景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潭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感慨。

2.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醉翁亭记》,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分享给大家。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翻译课文: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4.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美景”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复习课文:让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5.2 预习下一课:预习《岳阳楼记》,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复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2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优秀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优秀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第二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小石潭的描绘和赞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小石潭的描绘和赞美。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石潭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石潭的喜爱。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作者如何观察和描绘小石潭的美景。

2.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能简要介绍一下《小石潭记》的作者吗?课文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3.研讨课文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观察和描绘小石潭的美景。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石潭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石潭的喜爱。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审美情趣。

2.研讨课文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描绘,展现出小石潭的审美情趣。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美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

6.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小石潭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课堂检测,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

2.课堂检测教师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批改检测题,反馈检测结果。

3.错题讲解针对检测中的错题,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部分学生对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够重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教案一:小石潭记导入及观察分析(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小石潭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让学生感知小石潭记的描写特点,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力。

3.帮助学生理解小石潭记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小石潭记的描写特点的观察和分析。

2.学生对小石潭记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准备:1.小石潭记的课文材料。

2.PPT演示稿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故乡”的含义,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展示一幅中国传统乡村图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观察分析(30分钟)1.将小石潭记的第一段文字展示在班级中,让学生默读,然后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这段文字是在描述什么。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指出这段文字的描写特点。

3.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其他段落,搜集关于描写对象、描写手法、描写细节等方面的信息。

4.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出小石潭记的描写特点。

三、理解与解读(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小石潭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描写故乡。

2.学生介绍自己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解读,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补充。

3.与学生一起探讨小石潭记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学生和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石潭记的主题和内涵。

四、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回家继续阅读小石潭记,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中。

2.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并写出小石潭记作者冯梦龙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教案二:小石潭记阅读与学习(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小石潭记的全文。

2.学生能够理解小石潭记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要点。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石潭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小石潭记的整体理解。

2.学生对小石潭记故事情节的把握。

教学准备:1.小石潭记的课文材料。

2.PPT演示稿或黑板。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闻水声”、“下见小潭”等。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3)懂得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寓言故事。

2. 欣赏和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课文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小石潭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赏析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学生谈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及设计意图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及设计意图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小石潭记教案及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2.分析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美。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意和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记》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心境。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三、内容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2.着重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用法。

3.讲解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美。

四、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心情。

2.分析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以“小石潭”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五、设计意图1.通过两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小石潭记》 (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小石潭记》 (二)

第5课《小石潭记》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寂寥幽邃居隶(实词)以可以为(虚词)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心乐之斗折蛇行凄神寒骨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预习要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

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

(或按课文注解译)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汇总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汇总

小石潭记教案两课时汇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

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与赏析。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小石潭记》全文。

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与赏析。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自行查找并标注重点字词,尝试进行翻译。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翻译问题。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翻译展示,并给予点评和指导。

4.赏析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学生分享自己从文章中感悟到的情感和思想。

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小石潭记》的背诵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在背诵过程中的感悟和困难。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如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等。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讨文章的内涵。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介绍其他描写小石潭的文章或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

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小石潭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读文学特色分析情感表达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文学特色的识别与分析情感表达的感悟与理解2.2 教学难点古代词汇的理解文学技巧的运用情感表达的深度理解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特色。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促进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小石潭记》的背景和作者。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特色。

情感表达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朗读:10分钟内容讲解:20分钟情感表达探讨: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文学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5.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文学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评价:考查学生对《小石潭记》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进行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学特色的掌握情况。

6.2 反馈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第七章:教学拓展与延伸7.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唐代诗人的诗作,以拓宽文学视野。

4.16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1

4.16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1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文学常识:2、解释:3、背诵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再次朗读课文2、阅读欣赏板块3、体会下列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欣赏板块一一——《小石潭记》赏析柳宗元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

作者在写景之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

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掌握其中涉及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美景美文。

2.掌握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以及细节特写等技巧。

3.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美景美文。

2.掌握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以及细节特写等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解析】“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A.从小丘西行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D.潭西南而望【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3.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解析】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

八年级下语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

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

“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

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课件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课件
“空游无所依”,意图何在?
• 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
• • • • •
既写鱼,又写水; 明写鱼,暗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以鱼在水中的情景侧面衬托水的清洌; 近景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
•描写潭水和游鱼。 •1、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2、动静结合 •3、衬托的手法
写作背景:
• 不仅是。 • 还表现被贬后的孤凄之情。 • 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隔—闻—伐—取—见 发现小石潭: 闻声 见形
移步换景 特写镜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水—石—树—鱼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 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静的 特点和幽深冷寂气氛,抒发了作者孤凄悲 凉的心情。
第四段
气氛 静
写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感受 凄
本文仅仅是写小石潭的景物吗?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 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他以“谪囚”罪身,在“永州司马”闲职任上,居无定所, 食无积餐,行不能出山,文不得流播,形同难民。在贫病 交加的永州十年间,柳司马惟有在山野中写意,于溪石畔 行吟。十年谪囚后,返回长安时,不曾料到仍被贬至比永 州更为荒远的广西柳州。
主 题
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凄清, 抒发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小结:
内容: 小潭优美的风光(由发现小潭、潭 中景物、潭水源流到潭中气氛。) 写作方法: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形象比 喻等。 小潭特点: 幽静 作者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掌握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佩 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以其境过清 凄清 不可久居 停留
乃记之而去 离开 隶而从者 跟着同去的
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 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 呆呆的,静止不动;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 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明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 者的感情或见解,即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自学指导1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格外,非常
(潭)以整块石头做潭底
使.....快乐
作为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清凉。冽,寒冷
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了水声,好象人身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 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②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 (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交互 交错
依图猜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 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 柳”。代表作有《永州八 记》、《三戒》、《捕蛇者 说》等。《小石潭记》是 《永州八记》之一。
环绕合抱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忧伤的样子
连词,因为
凄清,冷清
停留
副词,就
离开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 有其
他人,寒气透骨,非常寂静幽深,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因为这里的环 境太过于凄清,不能够久留,就记下它的情景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 奉壹。
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使我 心中快乐。于是)砍 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来,往下 走就出现了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水面石头,形成水 中的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青葱的树木, 碧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 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
(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 (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 (动词,“成为”) 清:①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凉)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huáng
篁竹
quán
卷石底
chí
为坻
kān
为嵁
cēn cī
参差披拂

佁然
chù
俶尔

往来翕忽
qiăo chuàng
悄 怆幽邃
1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副词,大约
好像
依靠Biblioteka 愣住的样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太阳
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 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象和游览的人相互取乐。
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跟着一同去的, 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自学检测
伐竹取道 砍
水尤清洌 格外
为坻 水中高地 为屿 小岛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 它的源头在哪里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 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
像蛇那
看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能够、可以
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长蛇游 动那样蜿蜒,随着地势的起伏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 的地势象狗的牙齿那 样相互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