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结构特点

合集下载

视网膜的解剖特点课件

视网膜的解剖特点课件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外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由于没有放射状毛细血管,故仅 有两层毛细血管网。周边部最薄,仅有一层毛细血管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 浅层 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 管网。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 毛细血管由具有窗孔的内皮细胞构成,大部分窗孔位于 RPE面。这些窗孔直径700-800nm,造影时可容许荧光素 染料渗漏通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屏障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联结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封闭小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支持光感受器活动
• 色素屏障作用
• 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谢谢
听讲
黄斑部
黄斑:视乳头颞侧约3㎜处,即视轴正对处。 黄斑部中央有一凹陷称为黄斑中心凹。
黄斑部只有视锥细胞,该处视网膜薄,且是一个视 锥细胞→一个双极细胞→一个神经节细胞,所以该 处视力最敏锐。 视网膜周边部600个视杆细胞才与一个神经节细胞 联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成上的区别,也主要在外段它们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

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圆锥状。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一般再和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大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这些细胞的突起在两层细胞之间横向伸展,可以在水平方向传递信息,使视网膜在不同区域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这些无长突细胞还可直接向节细胞传递信号。

近年来发现,在视网膜还存在一种网间细胞,它的细胞体位于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但突起却伸到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

如果把感光细胞经过双极细胞到神经节细胞的途径,看作是视觉信息的初始阶段。

近年来还发现,视网膜中除了有通常的化学性突触外,还有大量电突触存在。

由此可见,视网膜也和神经组织一样,各级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视觉信息最初在感光细胞层换能变成电信号后,将在视网膜复杂的神经元网络中经历某种处理和改变,当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序列作为视网膜的最终输出信号传向中枢时,它们已经是经过初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了。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之一。

它可以感知周围的光线、色彩、形状和运动等信息,并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由非常多的部分组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讨论眼睛的感光器官——视网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视网膜的结构视网膜是位于眼球背内面的一个薄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解析。

视网膜的结构非常复杂,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视网膜中最基本的感光细胞。

它们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能够感知周围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杆细胞主要用于感知低照度下的黑白图像,而视锥细胞则主要用于感知高照度下的彩色图像。

②神经篮子细胞:神经篮子细胞位于视网膜的中间层,主要负责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转化出来的神经信号进行整合和增强。

③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是视网膜的最外层,负责接收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2. 视网膜的工作原理视网膜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传递能量:当光线进入眼球后,它会首先被角膜和水晶体所折射,并传递到位于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

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能量已经被转化为了神经信号的形式。

②变化强度: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能够感知光线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不同强度的神经信号。

③整合和增强:神经篮子细胞负责将不同的神经信号进行整合和增强,以便更准确地传递给神经节细胞。

④传递到大脑:神经节细胞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大脑可以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对周围的光线、色彩、形状和运动等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

3. 结论视网膜是眼睛最基本、最重要的感光器官之一。

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非常复杂,但可以简单地分为几个部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神经篮子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可以感知周围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通过了解视网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视觉系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优化我们的视力。

视网膜PPT课件

视网膜PPT课件
3、视网膜移植 多种与遗传有关的眼病和各种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已有 临床实验外层视网膜的移植和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移植的初步报道。
4、视网膜、视功能再形成的研究 许多严重损害视力甚至致盲的视网膜病变,已有的手术药物或者手术方法均不 能阻止其进展、恶化。对于如何解决再形成视觉近年来研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是通过生物材料即视网膜干细胞达到视网膜再生和视网膜视神经保护; 另一个途径是人工替代装置或称为人工视网膜的研究。
3、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由于出血、外伤、炎症及视网膜裂孔形成,多种因子参与下,在玻璃体,视网膜 前,视网膜后发生增生性病变,形成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膜等
.
7
研究热点
1、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和治疗 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均与异常血管 生长有关。
2、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 有关基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典型的遗传异质性
1、视网膜屏障 各种病因使视网膜内屏障和(或)外屏障受到破坏,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的成分 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发生不同程度、深度和范围的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
视网膜水肿
.
5
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浅层出血
视网膜前出血
视网膜下出血
玻璃体积血
.
6
视网膜病变表现
2、视网膜色素改变 视网膜色素改变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对损伤的反应。先天性发育异常、变性性疾病 及炎症等可发生色素分布异常,表现为色素减少如炎症中心RPE受损色素脱失, 毗邻RPE增生而色素沉着
.
8
.
9
.
10
视网膜营养来源于眼动脉分支,与全身血液循环相连。眼球各组织、头颅和全身 疾病均可累及视网膜。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全身病变严重程度,有助于确定治疗 方案。

视网膜病ppt课件

视网膜病ppt课件
大多数为血栓形成。
血管壁受损: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炎症
血液流变学改变:糖尿病、高血脂症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功能不全、颈动脉狭窄、大动脉炎 其他:高眼压、眼局部受压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为单眼 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体征 静脉迂曲、扩张 视网膜出血呈火焰状,可伴硬性或软性渗出 视网膜水肿 黄斑水肿 根据临床表现及预后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
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毛细血管或 新生血管
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 或前出血进入
4、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外屏障(RPE)破 坏,液体积聚于神经上皮 与RPE间
(三)视网膜色素改变
RPE萎缩、变性、死亡、增生
(四)视网膜增生性病变
1、视网膜新生血管膜 2、视网膜增生膜:视网膜前膜、 视网膜下膜
ERG
眼新生血管形成
b波振幅降低,b/a值降低

缺血型多伴CME,3-4个月内易发生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 血管性青光眼,预后不良
诊断及治疗
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根据病因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黄斑水肿---激素 新生血管---视网膜激光光凝 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手术
三、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又名Eales病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多为青年男性,多双眼先后发病 症状 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和眼前飘动黑影 体征 病变主要位于周边部 小静脉迂曲扩张,白鞘,浅层出血
不同程度玻璃体出血,可反复发生
严重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辅助检查:FFA:受累小动脉管壁着染,毛细血管扩张, 染料渗漏,周边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膜
视网膜病
第一节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1、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黏

眼球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眼球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眼球壁的层次及各层结构特点
眼球壁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分别是外层的巩膜、中间的脉络膜和
内层的视网膜。

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1. 巩膜巩膜是眼球
最外面的一层,它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主要作用是保护眼球并提供
支撑。

巩膜表面光滑而富有弹性,可以使眼睛在运动时更加灵活自如。

此外,巩膜还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在调节眼压等方面也起到
了重要作用。

2. 脉络膜位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的中间层就是脉络膜。

它由许多小血管、黑色素细胞以及其他各种细胞组成,并且具有非常
丰富复杂的结构。

其中最显着特点就是大量分布于其上部区域(即虹
状体附件处)呈现出深棕色或暗紫色斑块状物质——这些便称为“晶体辊”或“晶体齿”。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平滑肌纤维和其他类型神经
元等。

3. 视网膜视网膜位于整个眼球壁内部最里面一层,并包括了感
光器官及其所需营养物质输送系统等各类生理机制。

视网腺又可分为
前段与后段两部分:前段視網絡對應於人類視野範圍中心區域;後段
則負責接收周邊區域訊息與進行影像處理工作。

总之, 睛球壁不同部位对应不同功能, 从而共同完成我们看到事物图像
信息传递给大家大闸客户端用户大家们头颅皮质进行处理解读过程。

优选视网膜解剖特点ppt(共16张PPT)

优选视网膜解剖特点ppt(共16张PPT)

视网膜屏障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联结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的封闭小带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支持光感受器活动 • 色素屏障作用 • 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双极细胞(bipolar)
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呈板层结构分布。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的上下方进入视盘。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管 网。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 毛细血管由具有窗孔的内皮细胞构成,大部分窗孔位于RPE面 。这些窗孔直径700-800nm,造影时可容许荧光素染料渗漏通 过
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呈板层结构分布。视网膜后极部最厚,共有3-4层 毛细血管网,即最表层浅层的视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s) 网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外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由于没有放射状毛细血管,故仅有 两层毛细血管网。周边部最薄,仅有一层毛细血管网。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内屏障(血-视网膜屏障)
眼球结构与视网膜
视网膜组织学
视网膜神经传导
• 三级神经元组成
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 双极细胞(bipolar) 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 支持组织是Müller细胞
神经纤维分布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达到视 盘颞侧,此纤维称视盘黄斑纤维束(亦称盘斑束) 。
内界膜 感光细胞 支持组织是Müller细胞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色素上皮
黄斑:视乳头颞侧约3㎜处,即视轴正对处。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retina)的厚度仅有0.1~0.5mm,但结构十分复杂。

这层“薄膜”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从最外层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色素上皮层:这一层不属于神经组织,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一侧。

临床上见到的视网膜剥离,就发生在此层与其它层次之间。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紧要,它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如黑色素颗粒能吸收光线,防止光线反射而影响视觉,也能消除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

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系统简介

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系统简介

⼈眼视膜有4层主要功能细胞,从前⾄后依次为⾊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在⼈和⼤多数脊椎动物的视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种称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它是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组成的感光换能系统,这是因为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能在夜晚昏暗条件下感受光刺激引起视觉。

另⼀种由视锥细胞,双级细胞和节细胞组成,称视椎系统或昼光觉系统,这是由于视锥细胞对光敏感性较低,只能在⽩昼光的强光条件下才能引起视觉,但它能辨别颜⾊,能看清物体表⾯的细节与轮廓境界,空间分辨能⼒强。

证明这两种相对独⽴的感光换能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1)⼈视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

越近视膜周边部,视杆细胞越多⽽视锥细胞愈少;愈近视膜中⼼部,视杆细胞愈少⽽视锥细胞愈多;在黄斑中⼼的中央凹处,仅有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与上述细胞分布相对应,⼈眼视觉的特点正是中央凹在亮光处有的视敏度和⾊觉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在暗处则较差;相反,视膜周边部则能感受弱光的刺激,但⽆⾊觉且清晰度较差。

(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以及细胞形成信息传递通路时,其联系⽅式有所有同。

在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即多个视杆细胞与同⼀个双极细胞联系,⽽多个双极细胞再与同⼀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会聚式排列;视锥系统细胞间联系的会聚却少得多。

在中央凹处甚⾄可看到⼀个视锥细胞只同⼀个双极细胞联系,⽽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情况。

这种低程度会聚或⽆会聚的“单线联系”,使视锥系统具有较⾼的分辨能⼒。

(3)从动物种系的特点来看,某些只在⽩昼活动的动物如爬⾍类和鸡等,视膜仅有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另⼀些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等,视膜中不含视锥细胞⽽只有视杆细胞。

(4)视杆细胞只含有⼀种视⾊素,即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却含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素,这是同视杆系统⽆⾊觉⽽视锥系统有⾊觉的事实相⼀致的。

视网膜病眼科学

视网膜病眼科学

临床表现
视网膜脱离区的视野缺损 累及黄斑视力减退 眼底:网膜色泽变灰且不透明
视网膜隆起呈波浪状 可有网膜裂孔 患者均应散瞳检查眼底
治疗
手术封闭裂孔 激光光凝、电凝、冷凝裂孔 巩膜外硅胶垫压、巩膜环扎
玻璃体切割、气体或硅油玻 璃体内充填使网膜复位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泛指视神经炎症、退变 及脱髓鞘等疾病 视乳头炎 球后视神经炎
视乳头炎
临床表现
多为双眼突然发生视物模糊 直接或间接光反射均消失 视乳头充血、水肿〈 2~3D 静脉增粗、乳头表面可有小出血 中心暗点
视乳头炎
治疗
去除病因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和维生素 B 血管扩张剂
球后视神经炎
诊断
素紊乱
血管膜,网膜出血
后极部大量玻璃膜疣 或地图状透见荧光
无特殊治疗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 态,荧光渗漏,遮蔽 荧光 及早激光 手术摘除
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视网膜脱离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等
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可见于中浆、妊高症等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见于增殖性玻璃体精神文明病变等
总干阻塞 分支阻塞
分型
视网膜静脉阻塞
• 缺血型 眼底出血、水肿、视力损害严重 预后差 视网膜及视乳头新生血管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网脱、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非缺血型 病变较缺血型轻、预后较好
视网膜静脉阻塞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早期 后期
静脉回流缓慢、充盈时间延长
显示静脉阻塞部位 阻塞区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 毛细血管有渗漏 静脉管壁染色 视网膜一片强荧光 黄斑囊样水肿 侧枝循环建立 新生血管形成

简析视网膜结构

简析视网膜结构

视网膜在视觉系统中作用
1 2 3
感光作用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线刺激,将光信 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实现视觉感知的第一步。
信号传导作用
视网膜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将感光细胞产生的神 经信号传导至视神经,保证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 。
维持视觉功能
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清晰、准确的 视觉至关重要,任何视网膜的病变或损伤都可能 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视锥细胞
对光线颜色和细节敏感,主要负责日间和彩色视觉。视锥细胞内的光敏色素包括红、绿 、蓝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波长的光线,共同构成彩色视觉的基础。
信号传导通路分析
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连接
感光细胞通过突触与双极细胞相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 递给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连接
双极细胞接收来自感光细胞的信号后,通过化学突触将信号传递给 神经节细胞。
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通常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以及进行视网膜 光凝、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并保护视力。
05
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探讨
诊断方法总结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视力状况,是视网膜疾病初步筛查 的重要手段。
眼底检查
利用检眼镜等设备观察眼底病变,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形态和 结构变化。
02
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
外层结构:色素上皮层
色素上皮细胞
具有吞噬和消化作用,能 够维持视网膜的正常代谢 。
基底膜
连接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 ,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和氧 气。
Bruch膜
位于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 之间,具有屏障作用,防 止有害物质进入视网膜。
中间层:感光细胞层

简析视网膜结构

简析视网膜结构
周细胞
闭锁小带
★血视网膜屏障与视网膜疾病的联系
•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基本表现: 出血、水肿、渗出 • 病因不同 眼底表现不同 • 累及的部位不同 • 内、外屏障的破坏不同
中央静脉阻塞
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三种常见视网膜疾病的比较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老年性黄斑变性 病因 血管外压迫、静脉血 代谢障碍 流淤滞、血管内壁损 害 视网膜中央静脉 内 视网膜微循环 内 色素上皮细胞代 谢障碍 色素上皮层 外
二者间黏合 不紧密,是 其易于发生 分离的解剖 基础。
由视杯外层分化而来
黄斑中心凹的特殊结构
• 中心凹处 仅有视锥细胞,密度最高,与神经节细胞一一 对应,视觉最敏锐! • 中心凹处 无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 纤维层。 • 中心凹处 为凹状结构,避免了光线吸收和弥散
眼底口诀
• • • • 颜色桔红真鲜艳,乳头中凹像圆盘; 血管由此分支走,动静比例二比三; 乳头缺乏视细胞,正常生理是盲点; 乳头颞侧三点五,视觉灵敏在黄斑。
黄斑
视盘
中心凹: 针尖样反光点 视觉敏感度最高(?)侧)
三、视网膜的组织学结构
第 三 神 经 元 内界膜 神经纤维层 节细胞 层
内丛状层
第 二 神 经 元 内颗粒层
外丛状层 第 一 神 经 元 外颗粒层 外界膜 杆锥细胞层 色素上皮层
由 视 杯 内 层 分 化 而 来
四、血视网膜屏障
• 正常视网膜的具有两种屏障,所以它能保持干燥从而透明
• 外屏障(脉络膜-视网膜屏障):视网膜与脉络膜 之间的屏障,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 连接构成。
紧密连接
四、血视网膜屏障
• 正常视网膜的具有两种屏障,所以它能保持干燥从而透明

眼科学14 视网膜病

眼科学14  视网膜病

第十四章视网膜病第一节概述位置:眼球壁内层生理功能:1.接受光刺激并转换成视觉神经冲动2.视功能(光、形、色)所在地视功能最关键的所在,眼球其他构造均为它服务。

视乳头(视盘)视神经,约1.5mm×1.75mm大小,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中央有一小凹陷区称视杯或杯凹。

黄斑( macula lutea ):眼球最后极,直径约2mm(中心凹fovea):无血管区视觉最敏锐眼底镜:视乳头颞侧约3mm,色较暗,中心凹光反射一、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1、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为大脑向眼球内延续,结构复杂,代谢旺盛。

视泡凹陷视杯内层—神经上皮层外层—色素上皮层内外层存在潜在间隙,视网膜脱离发生在此2、视网膜(retina)组织学(10层)网膜感觉层:1)内界膜2)神经纤维层3)神经节细胞层4)内丛状层5)内核层6)外丛状层7)外核层8)外界膜9)视锥、视杆层10)视网膜色素上皮层3、视网膜血供内层:视网膜血管系统外层:脉络膜血管系统黄斑中心凹:脉络膜血管二、视网膜病变表现特点视网膜血管( retinal vessel ):体内唯一可以用肉眼直视的血管(一)视网膜血管改变1.管径变化:管径比例,粗细不均。

2.视网膜动脉硬化(“铜丝”、“银丝”样)改变,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征3.血管被鞘和白线状4.异常血管:可出现侧支血管、动静脉短路(交通)、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吻合及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

(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表现1、视网膜水肿:①细胞内水肿——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其供应区神经上皮缺血、缺氧、肿胀。

②细胞外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管渗漏造成神经上皮细胞之间水肿。

2、视网膜渗出:Ⅰ、硬性渗出---边界清晰的黄白色小点视网膜神经上皮水肿被吸收后留下的脂质沉着,变性巨噬细胞沉着,最终可被吸收。

Ⅱ、软性渗出---棉绒斑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局部视网膜缺血神经纤维层坏死--毛细血管重新开放--恢复视盘上方数处棉绒斑,后极部硬性累及渗出黄斑区3、视网膜出血:1)深层出血——局限于内层,小红点,暗,糖尿病。

视网膜解剖特点课件

视网膜解剖特点课件
第11页,幻灯片共18页
视网膜的营养
内层--→来自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外层--→来自脉络膜(即睫状血管系统) 黄斑部--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
第12页,幻灯片共18页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呈板层结构分布。视网膜后极部最厚,共 有3-4层毛细血管网,即最表层浅层的视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 管(RPCs)网 内层毛细管网,有时这一层又分为二层 外层毛细血管网。赤道部由于没有放射状毛细血管,故仅有两 层毛细血管网。周边部最薄,仅有一层毛细血管网。
关于视网膜解剖特点
第1页,幻灯片共18页
眼球结构与视网膜
第2页,幻灯片共18页
视网膜组织学
第3页,幻灯片共18页
第4页,幻灯片共18页
视网膜神经传导
• 三级神经元组成
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 双极细胞(bipolar)
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 支持组织是Müller细胞
第5页,幻灯片共18页
第6页,幻灯片共18页
神经纤维分布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达到视盘颞 侧,此纤维称视盘黄斑纤维束(亦称盘斑束)。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的上下 方进入视盘。
视网膜鼻侧上下部的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第7页,幻灯片共18页
第8页,幻灯片共18页
黄斑部
18.0011..22002222
第18页,幻灯片共18页
第13页,幻灯片共18页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 浅层 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第14பைடு நூலகம்,幻灯片共18页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视网膜解剖特点 ppt课件

视网膜解剖特点 ppt课件

神经纤维分布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达到 视盘颞侧,此纤维称视盘黄斑纤维束(亦称盘斑 束)。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部分,分别在盘斑束的 上下方进入视盘。
视网膜鼻侧上下部的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视网膜解剖特点
视网膜解剖特点
黄斑部
黄斑:视乳头颞侧约3㎜处,即视轴正对处。 黄斑部中央有一凹陷称为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的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点
视网膜解剖特点
郑燕林
眼球结构与视网膜
视网膜解剖特点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视网膜解剖特点
视网膜毛细血管分布
• 浅层 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 • 深层 内核层和外从状层
视网膜解剖特点
脉络膜毛细血管
•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紧邻Bruch膜的一层连续排列的毛细血 管网。毛细血管管径较大,直径20-25μm。
• 毛细血管由具有窗孔的内皮细胞构成,大部分窗孔位于 RPE面。这些窗孔直径700-800nm,造影时可容许荧光素 染料渗漏通过
黄斑部只有视锥细胞,该处视网膜薄,且是一个视
锥细胞→一个双极细胞→一个神经节细胞,所以该
处视力最敏锐。
视网膜周边部600个视杆细胞才与一个神经节细胞
联系.
视网膜解剖特点
内界膜 感光细胞 色素上皮
外丛状层 外核层 外界膜 视锥细胞 色素上皮
视网膜解剖特点
黄斑部的血液供应
单层血管拱环分布于内核层 黄斑中心凹约400-500μm范围无毛细血管供 应。

视网膜

视网膜
视细胞:又名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人视网膜有视杆细胞约12000万个,对弱光刺激敏感;视 锥细胞有650万~700万个,对强光和颜色敏感。二种细胞平行排列,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凹;视杆细胞由中 央凹边缘向外周渐多。至锯齿缘附近,视细胞消失。
谢谢观看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
色素上皮:为一层矮六角棱柱状细胞,高8~10μm,宽12~18μm。细胞顶部伸出许多长5~7μm的突起。 在胚胎发生时,上皮基部和脉络膜紧密连接,但顶部与视细胞连接不紧,故易在此发生视网膜剥离。电镜观察, 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基底部有胞膜内褶和线粒体,故推测色素上皮有运输离子和屏障作 用。胞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含许多椭圆或圆形的黑色素颗粒和含板层碎片的残余体。滑面内质网发 达,分布于色素颗粒和残余体之间。有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和脂滴。这些结构反映了色素上皮的 多种功能:①色素颗粒由粗面内质网产生,经高尔基复合体转运至胞质顶部。已知两栖类和鱼类受强光照射时, 色素颗粒移入突起中;处于黑暗时,色素颗粒又回到胞质中,这说明色素上皮有吸收光和保护视细胞免受强光刺 激的作用;②脂滴有集聚和贮存维生素A的作用,通过滑面内质网的酯化与转运,参与视细胞合成视紫红质;③能 吞噬脱落的视杆细胞外节膜盘,藉溶酶体酶水解消化,形成残余体;④分泌蛋白多糖,粘合和维持视杆、视锥与 色素上皮的相互位置关系,从而保证视紫红质的更新和营养物质的传递。
视网膜
视觉器官
目录
01 器官介绍
02 局部解剖
基本信息
视网膜为眼球壁的内层,分为视网膜盲部和视部。盲部包括视网膜虹膜部和视网膜睫状体部,各贴附于虹膜 和睫状体内面,是虹膜和睫状体的组成部分。
器官介绍
器官介绍
视网膜视部常简称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厚度 不一,一般为0.4mm,视盘边缘最厚,约0.5mm,中央凹最薄,为0.1mm,至锯齿缘为0.15mm。视网膜主要由色素 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网间细胞和Muller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及其 突起排列有序,可据此将视网膜自外向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②视杆视锥层: 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外突构成;③外界膜:由Muller细胞的外突末端连接而成;④外核层:由视杆细胞和视 锥细胞的细胞体组成;⑤外网层: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内突及双极细胞的树突构成;⑥内核层:由双极细胞、 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Muller细胞的胞体构成;⑦内网层:由双极细胞的轴突和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的树突构 成;⑧节细胞层:由节细胞的胞体组成;⑨神经纤维层: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⑩内界膜:为Müller细胞的内 突末端连接而成。

视网膜病

视网膜病

第一节概述视网膜(retina)为眼球后部最内层组织,结构精细复杂,其前界为锯齿缘,后界止于视神经头。

视网膜由神经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组成。

神经感觉层有三级神经元:视网膜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构成神经纤维层,汇集组成视神经,是形成各种视功能的基础。

神经感觉层除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外,还包含有视网膜血管系统。

一、视网膜解剖结构特点1.视网膜由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成,胚胎早期神经外胚叶形成视杯,视杯的内层和外层分别发育分化形成视网膜感觉层(神经上皮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

神经上皮层和RPE层间粘合不紧密,有潜在的间隙,是两层易发生分离(视网膜脱离)的组织学基础。

2.RPE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为感觉层视网膜的外层细胞提供营养、吞噬和消化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维持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

RPE与脉络膜最内层的玻璃膜(Bruch膜)粘连极紧密,并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单位,即RPE-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对维持光感受器微环境有重要作用。

很多眼底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与该复合体的损害有关。

3.视网膜的供养来自两个血管系统,内核层以内的视网膜由视网膜血管系统供应,其余外层视网膜由脉络膜血管系统供养。

黄斑中心凹无视网膜毛细血管,其营养来自脉络膜血管。

4.正常视网膜有两种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 BRB)使其保持干燥而透明,即视网膜内屏障和外屏障。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闭合小带(zonula occludens)和壁内周细胞形成视网膜内屏障;RPE和其间的闭合小带构成了视网膜外屏障。

上述任一种屏障受到破坏,血浆等成分必将渗入神经上皮层,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或脱离。

5.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通,视网膜的内面与玻璃体连附,外面则与脉络膜紧邻。

因此,玻璃体病变、脉络膜、神经系统和全身性疾患(通过血管和血循环)均可累及视网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的厚度只有0.1~0.5mm,但结构十分复杂。

它的主要部分在个体发生上来自前脑泡,故属于神经性结构,其中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联系。

经典组织学将视网膜分为十层,但按主要的细胞层次简化为四层业描述,如图9-5所示。

从靠近脉络膜的一侧算起,视网膜最外层是色素细胞层;这一层的来源不属神经组织,血液供应也来自脉络膜一侧,与视网膜其他层接受来自视网膜内表面的血液供应有所不同;临床上见到的视网膜剥离,就发生在此层与其它层次之间。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在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是除了色素层可以遮继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外,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他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暴露;色素上皮的这种活动受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控制。

此层内侧为感光细胞层。

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作动物,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它们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成上的区别,也主要在外段它们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

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圆锥状。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一般再和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大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这些细胞的突起在两层细胞之间横向伸展,可以在水平方向传递信息,使视网膜在不同区域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这些无长突细胞还可直接向节细胞传递信号。

近年来发现,在视网膜还存在一种网间细胞,它的细胞体位于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但突起却伸到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

如果把感光细胞经过双极细胞到神经节细胞的途径,看作是视觉信息的初始阶段。

近年来还发现,视网膜中除了有通常的化学性突触外,还有大量电突触存在。

由此可见,视网膜也和神经组织一样,各级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视觉信息最初在感光细胞层换能变成电信号后,将在视网膜复杂的神经元网络中经历某种处理和改变,当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序列作为视网膜的最终输出信号传向中枢时,它们已经是经过初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