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导学案:1.2应用举例(一)(无答案)

合集下载

1.2 应用举例 教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 教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

平果二中“一课一研”教学设计表课题人教版必修5 第一章 1.2 应用举例课型新授课参备人修改建议教学目标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参备教师签名重难点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与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与自主预习:1.基线的概念与选择原则(1)定义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叫做基线.(2)性质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思考:在本章“解三角形”引言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2.测量中的有关角的概念(1)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

(如图所示).(2)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即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如图所示)板书设计思考:李尧出校向南前进了200米,再向东走了200米,回到自己家中,你认为李尧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当堂练习1.如图所示,为了测量隧道口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选用数据( )A.α,a,b B.α,β,aC.a,b,γD.α,β,b2.小强站在地面上观察一个建在山顶上的建筑物,测得其视角为α,同时测得观察该建筑物顶部的仰角为β,则小强观测山顶的仰角为( ) A.α+βB.α-βC.β-αD.α3.某人先向正东方向走了x km,然后他向右转150°,向新的方向走了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为 3 km,那么x的值为( )A. 3 B.2 3 C.23或 3 D.34.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 两点测得树尖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m,则树的高度为( )A.(30+303)m B.(30+153)m C.(15+303)m D.(15+33)m 合作探究例1.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 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10 3 海里B.1063海里C.52海里D.56海里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1)解决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所求的线段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2)解决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练习:1.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标记物C ,测得∠CAB =30°,∠CBA =75°,AB =120 m ,则河的宽度为________ m.【例2】(1)如图所示,从山顶望地面上C ,D 两点,测得它们的俯角分别为45°和30°,已知CD =100米,点C 位于BD 上,则山高AB 等于( )A .100米B .503米C .502米D .50(3+1)米 (2)在一幢20m 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吊顶的仰角为60°,塔基的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吊的高是( )A .20⎝⎛⎭⎪⎫1+33 m B .20(1+3)m C .10(6+2)m D .20(6+2)m[探究问题]1.已知A ,B 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 ,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BAD =120°,又在B 点测得∠ABD =45°,其中D 是点C 到水平面的垂足.试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例3】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有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选取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和D ,测得CD =200米,在C 点和D 点测得塔顶A 的仰角分别是45°和30°,且∠CBD =30°,求塔高AB .测量高度问题的两个关注点(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1.本节课要掌握三类问题的解法(1)测量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3)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测量问题.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课后练习:1.身高相同的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m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1,d2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有( )A.d1>d2B.d1<d2C.d1>20 m D.d2<20 m 2.一艘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且与它相距82海里,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的方向,此船的航速是( )海里/小时.A.8(6+2) B.8(6-2) C.16(6+2) D.16(6-2) 3.在高出海平面200m的小岛顶上A处,测得位于正西和正东方向的两船的俯角分别是45°与30°,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________m.4.海上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B在货轮北偏东75°,距离为126海里;在A处看灯塔C,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3海里;货轮向正北由A处航行到D处时看灯塔B在北偏东120°,求:科研处盖章审核人年月日。

高中数学 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 1.2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

1.2应用举例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进行测量,掌握数学术语及数学作图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方面,三角形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另一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了三角形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写出实习报告等体会到数学市有用的,我能用数学,也能用好数学.教学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即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建议解三角形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解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在理解一些术语(如坡角、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的基础上,正确地将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角度看成三角形相应的边和角,创造可解的条件,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决.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的例1、例2是两个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例1是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2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距离的问题.对于例1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可以用正弦定理去解决.对于例2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的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BC和AC的问题转化为例1中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导入新课一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坡镇马蹄沟村,是一个世代被大山阻隔的小山村,在无法承载贫穷重负和生命重压之下,毅然决然以一己之力,用比较落后的方式,开始了一段长达五年的艰难的开山之旅。

他们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风险,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00米的隧洞,从而大大拉近了闭塞小山村与现代大都市的时代距离。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A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教A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测量问题.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高度的测量问题.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知识链接]在本章“解三角形” 引言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 [预习导引]1.基线的定义: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要点一 测量可到达点与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例1 如下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a ,∠BAC =α,∠ACB =β.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 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 sin B,AB =AC sin C sin B =a sin βsin (π-α-β)=a sin βsin (α+β).答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a sin βsin (α+β).规律方法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跟踪演练1 如图,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千米. 答案6解析 由题意知C =180°-A -B =45°,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60°=2sin 45°,∴AC =222·32= 6.要点二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例2 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3a2的军事基地C 和D 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 处和B 处,且∠ADB =30°,∠BDC =30°,∠DCA =60°,∠ACB =45°,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 解 ∵∠ADC =∠ADB +∠CDB =60°, 又∠DCA =60°,∴∠DAC =60°. ∴AD =CD =AC =32a . 在△BCD 中,∠DBC =45°, ∴BC sin 30°=CD sin 45°,∴BC =64a .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a 2+38a 2-2×32a ×64a ×22=38a 2. ∴AB =64a . ∴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为64a .规律方法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其他边.跟踪演练2 如下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 =60°,∠ACD =30°,∠CDB =45°,∠BDA =60°,那么此时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解 应用正弦定理得AC =40sin (45°+60°)sin[180°-(30°+45°+60°)]=40sin 105°sin 45°=40sin 75sin 45°=20(1+3),BC =40sin 45°sin[180°-(60°+30°+45°)]=40sin 45°sin 45°=40.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AC 2+BC 2-2AC ×BC cos ∠BCA =20 6 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6米.1.如图,在河岸AC 上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 .a ,c ,α B .b ,c ,α C .c ,a ,β D .b ,α,γ答案 D解析 由α、γ可求出β,由α、β、b ,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 .故选D.2.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 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 的值是________. 答案 4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x 2+9-3x =13,整理得:x 2-3x -4=0,解得x =4(x =-1舍去).3.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求A 、B 两点的距离.解 由题意知∠ABC =30°,由正弦定理AC sin ∠ABC =AB sin ∠ACB ,∴AB =AC ·sin ∠ACBsin ∠ABC=50×2212=502(m).答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50 2 m.1.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两种情况(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2.正、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一、基础达标1.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A .10 3 n mile B.1063 n mileC .5 2 n mileD .5 6 n mile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在△ABC 中AB =10,A =60°,B =75°,则C =180°-A -B =45°. 由正弦定理,得BC =AB sin A sin C =10sin 60°sin 45°=56(n mile).2.甲骑电动自行车以 24 km/h 的速度沿着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在点A 处望见电视塔在电动车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min 后到点B 处望见电视塔在电动车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电动车在点B 时与电视塔S 的距离是( ) A .6 km B .3 3 km C. 3 2 km D .3 km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AB =24×14=6 km ,∠BAS =30°,∠ASB =75°-30°=45°.由正弦定理,得BS =AB sin ∠BAS sin ∠ASB=6sin 30°sin 45°=3 2.3.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标记物C ,测得∠CAB =30°,∠CBA =75°,AB =120 m ,则河的宽度为______m.答案 60解析 在△ABC 中,∠CAB =30°,∠CBA =75°, ∴∠ACB =75°.∠ACB =∠ABC . ∴AC =AB =120(m).如图,作CD ⊥AB ,垂足为D ,则CD 即为河的宽度. 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ADC =CDsin ∠CAD ,∴120sin 90°=CDsin 30°,∴CD =60(m). ∴河的宽度为60 m.4.如图,一艘船以32.2 n mile/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20°的方向,30 min 后航行到B 处,在B 处看灯塔在船的北偏东65°的方向,已知距离此灯塔6.5 n mile 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吗? 解 在△ABS 中,AB =32.2×0.5=16.1 (n mile),∠ABS =115° , 根据正弦定理,AS sin ∠ABS =ABsin (65°-20°),AS =AB ×sin ∠ABS sin (65°-20°)=AB ×sin ∠ABS ×2=16.1×sin 115°×2,S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d =AS ×sin 20°=16.1×sin 115°×2×sin 20°≈7.06(n mile). 由于7.06>6.5,所以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5.要测量对岸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3 km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求A 、B 之间的距离. 解 如图所示,在△ACD 中,∠ACD =120°, ∠CAD =∠ADC =30°, ∴AC =CD = 3 (km).在△BCD 中,∠BCD =45°,∠BDC =75°,∠CBD =60°. ∴BC =3sin 75°sin 60°=6+22 (km).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3)2+⎝ ⎛⎭⎪⎫6+222-23×6+22×cos 75° =3+2+3-3=5,∴AB = 5 (km).∴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 二、能力提升6.一架飞机从A 地飞到B 地,两地相距700 km.飞行员为了避开某一区域的雷雨云层,从机场起飞后,就沿与原来的飞行方向成21°角的方向飞行,飞行到中途,再沿与原来的飞行方向成35°夹角的方向继续飞行直到终点.这样飞机的飞行路程比原来路程700 km 远了多少?解 在△ABC 中,AB =700 km ,∠ACB =180°-21°-35°=124°, 根据正弦定理,700sin 124°=AC sin 35°=BCsin 21°,AC =700·sin 35°sin 124°,BC =700·sin 21°sin 124°,AC +BC =700·sin 35°sin 124°+700·sin 21°sin 124 °≈786.89(km),786.89-700=86.89(km).答 所以路程比原来远了约86.89 km.7.某人在M 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 处,观察到点C 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 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 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 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 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 汽车站?解 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 处.在△ABC 中,AC =31,BC =20,AB =21,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C 2+BC 2-AB 22AC ·BC =2331,则sin 2C =1- cos 2C =432312, sin C =12331,所以sin ∠MAC =sin(120°-C )=sin 120°cos C -cos 120°sin C =35362.在△MAC 中,由正弦定理,得MC =AC sin ∠MAC sin ∠AMC =3132×35362=35.从而有MB = MC -BC =15.答 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 汽车站. 三、探究与创新8.如右图,一人在C 地看到建筑物A 在正北方向,另一建筑物B 在北偏西45°方向,此人向北偏西75°方向前进30 km 到达D 处,看到A 在他的北偏东45°方向,B 在北偏东75°方向,试求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解 依题意得,DC =30, ∠ADB =∠BCD =30°=∠BDC ,∠DBC =120°,∠ADC =60°,∠DAC =45°. 在△BD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 =DC sin ∠BDC sin ∠DBC =30·sin 30°sin 120°=10,在△AD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AC =DC sin ∠ADC sin ∠DAC=30·sin 60°sin 45°=3 5.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35)2+(10)2-2×35×10×cos 45°=25,∴AB =5. 答 这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5 km.。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教案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1.2《应用举例》教案

2
1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 a=41.4cm,b=27.3cm,c=38.7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 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 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1)应用 S= S=
学生活动
1 acsinB,得 2
1 14.8 23.5 sin148.5 ≈90.9(cm 2 ) 2
b sin B
(2)根据正弦定理,
c sin C b sin C = sin B
=
c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S =
1 1 2 sin C sin A bcsinA = b 2 2 sin B
b2 c2 a2 a2 b2 c2 c2 a2 b2 +ca +ab ) 2bc 2ca 2ab
2 2 2 2 2 2 2 2
=(b +c - a )+(c +a -b )+(a +b -c ) =a +b +c =左边
变式练习 1:已知在 ABC 中, B=30 ,b=6,c=6 3 ,求 a 及 ABC 的面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Ⅰ.课题导入
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 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 中,边 BC、CA、AB 上的高分别记为 h a 、h b 、h c ,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h a =bsinC=csinB h b =csinA=asinC h c =asinB=bsinaA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S= 学生回答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教案 1.2 应用举例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教案 1.2 应用举例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正余弦定理的应用,加深对正余弦定理的理解.会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其它的边和角.(3)已知三边,用余弦定理,必有唯一解;(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不妨设为a,b,A)解法有两种:2.理解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一解或两解或无解三种情况,并会判断哪些条件使解三角形时出现一解、两解、无解.(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式的应用,达到边角互化的目的,在题型中的操练,达到熟练掌握的同时,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余弦定理与其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体会万事万物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余弦定理的应用,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特别是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2、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体现正余弦定理搭建边角互化的桥梁,是解三角形有利的两大工具。

难点:在具体的题型中真正体现正余弦定理作为桥梁的作用,并能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达到求解的目的。

教学设计:由复习引入到本节主要三个环节,分环节进行,典例剖析,讲练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正余弦定理1、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精确地表达了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a =2RsinA ,b =2RsinB ,c =2RsinC .2、余弦定理: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师最后总结.正余弦定理精确地表达了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利用它根据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去求出未知元素.)(2sin sin sin 外接圆的半径表示ABC R R CcB b Aa∆===,2bc a c b cosA 222-+=,2ca b a c cosB 222-+=。

2abc b a cosC 222-+=2R sinCc2R,sinB b 2R,sinA a ===2Rc,sinC 2R b ,sinB 2R a sinA ===(一)解三角形二、合理使用正、余弦定理,使角边互相转化例3:在 ABC 中,已知acosA=bcosB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人教A版必修5数学 精品导学案:1.2应用举例—①

人教A版必修5数学 精品导学案:1.2应用举例—①

§1.2应用举例—①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中,∠C=60°,a+b=232+,c=22,则∠A为.复习2:在△ABC中,sin A=sin sincos cosB CB 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二、新课导学※典型例题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a,∠BAC=α,∠ACB=β. 求A、B两点的距离.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例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例3、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例4.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1. 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A .0.5小时B .1小时C .1.5小时D .2小时2. 在ABC ∆中,已知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 +-=-+,则ABC ∆的形状(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3.在ABC ∆中,已知4a =,6b =,120C =,则sin A 的值是 .4.在∆ABC 中,cos 5cos 3A bB a ==,则∆ABC 的形状是、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a b c A:B:C 的值.1. 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B间的距离.2. 在∆ABC中,b=2a=,且三角形有两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1.2应用举例(一)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1.2应用举例(一)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课时目标1.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问题.1.基线的定义: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图中的A 点的方位角为α.3.计算不可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重要应用之一.一、选择题 1.若点P 在点Q 的北偏西45°10′方向上,则点Q 在点P 的( ) A .南偏西45°10′ B .南偏西44°50′ C .南偏东45°10′ D .南偏东44°50′ 答案 C2.已知两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测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测站C 的北偏东20°方向上,灯塔B 在观测站C 的南偏东40°方向上,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 )A .a km B.3a km C.2a km D .2a km 答案 B解析 ∠ACB =120°,AC =BC =a , ∴由余弦定理得AB =3a .3.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A .10 3 n mile B.1063n mileC .5 2 n mileD .5 6 n mile 答案 D解析 在△ABC 中,∠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Bsin B∴BC sin 60°=10sin 45° 解得BC =5 6.4.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A 、B 两点的距离为()A .50 2 mB .50 3 mC .25 2 m D.2522m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ABC =30°,由正弦定理AC sin ∠ABC =ABsin ∠ACB,∴AB =AC ·sin∠ACBsin ∠ABC =50×2212=50 2 (m).5.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 )A .20(6+2) 海里/小时B .20(6-2) 海里/小时C .20(6+3) 海里/小时D .20(6-3) 海里/小时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SMN =45°,∠SNM =105°,∠NSM =30°. 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则v 货=20(6-2) 海里/小时.6.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千米,甲船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出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A.1507 分钟B.157小时 C .21.5 分钟 D .2.15 分钟 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小时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两船相距y km , 则∠DBC =180°-60°=120°.∴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 =28x 2-20x +100=28(x 2-57x )+100=28⎝⎛⎭⎪⎫x -5142-257+100∴当x =514(小时)=1507(分钟)时,y 2有最小值.∴y 最小.二、填空题7.如图,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32- 28.如图,A 、N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40 39.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标记物C ,测得∠CAB =30°,∠CBA =75°,AB =120 m ,则河的宽度为______.答案 60 m解析 在△ABC 中,∠CAB =30°,∠CBA =75°, ∴∠ACB =75°.∠ACB =∠ABC .∴AC =AB =120 m. 作CD ⊥AB ,垂足为D ,则CD 即为河的宽度.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ADC =CDsin ∠CAD,∴120sin 90°=CD sin 30°, ∴CD =60(m)∴河的宽度为60 m.10.太湖中有一小岛,沿太湖有一条正南方向的公路,一辆汽车测得小岛在公路的南偏西15°的方向上,汽车行驶1 km 后,又测得小岛在南偏西75°的方向上,则小岛到公路的距离是________ km.答案 36解析如图,∠CAB =15°,∠CBA =180°-75°=105°, ∠ACB =180°-105°-15°=60°,AB =1 km.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ACB∴BC =1sin 60°·sin 15°=6-223 (km).设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则d =BC ·sin 75°=6-223·6+24=36 (km).三、解答题11.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北偏东120°方向上,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 (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 (1)在△ABD 中,∠ADB =60°,∠B =45°,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sin ∠ADB =126×2232=24(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 解得CD =83≈14(n mile).即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n mile , 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约为14 n mile.12.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的长为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 在△BDC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km).在△ACD 中,∠CAD =180°-60°-60°=60°,∴△ACD 为正三角形.∴AC =CD =32(km).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616-2×32×64×22=38, ∴AB =64(km).答 河对岸A 、B 两点间距离为64km.能力提升13.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持续时间为( )A .0.5小时B .1小时C .1.5小时D .2小时 答案 B解析 设t 小时时,B 市恰好处于危险区,则由余弦定理得: (20t )2+402-2×20t ×40·cos 45°=302. 化简得:4t 2-82t +7=0,∴t 1+t 2=22,t 1·t 2=74.从而|t 1-t 2|=t 1+t 22-4t 1t 2=1.14.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 如图所示,连结A 1B 2,由已知A 2B 2=102,A 1A 2=302×2060=102,∴A 1A 2=A 2B 2,又∠A 1A 2B 2=180°-120°=60°, ∴△A 1A 2B 2是等边三角形, ∴A 1B 2=A 1A 2=10 2.由已知,A 1B 1=20,∠B 1A 1B 2=105°-60°=45°,在△A 1B 2B 1中,由余弦定理,B 1B 22=A 1B 21+A 1B 22-2A 1B 1·A 1B 2·cos 45°=202+(102)2-2×20×102×22=200.∴B 1B 2=10 2.因此,乙船速度的大小为 10220×60=302(海里/小时). 答 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1.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实际问题――→画图数学问题――→解三角形数学问题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解.2.测量距离问题:这类问题的情境一般属于“测量有障碍物相隔的两点间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测量工具要有较高的精确度.。

2017年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学案

2017年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学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目录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2.1.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2.2.1等差数列(一)2.2.2等差数列(二)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2.3.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2.4.1等比数列(一)2.4.2等比数列(二)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2.5.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3.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二)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3.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3.2.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3.3.1.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3.3.2.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3.3.2.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3.3.2.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3.4.1基本不等式(一)3.4.2基本不等式(二)3.4.3基本不等式(三)1.1.1 正弦定理(寄语教师: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一、【学习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向量法推导过程;2、掌握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课堂.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及教学过程】阅读教材第2—4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正弦定理)<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2>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应用?结论:<1>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C=。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2应用举例 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2应用举例 教案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三、教材与学情分析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2.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3.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角(如图②,B点的方位角为α).4.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角(如图③).(1)北偏东α: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2)东北方向:指北偏东45°. (3)其他方向角类似.(二)课前热身1.若点A在点B的北偏西30°,则点B在点A的()A.北偏西30°B.北偏西60°C.南偏东30°D.南偏东60°2.在某次测量中,在A处测得同一平面方向的B点的仰角是60°,C点的俯角为70°,则∠BAC等于() A.10°B.50°C.120°D.130°3.一船向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A.5海里B.5 3 海里C.10海里D.10 3 海里4.在相距2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C,若∠CAB=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千米.(三)考点剖析:考点一测量距离例1、如图,隔河看两目标A与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先选取相距3千米的C,D两点,同时,测得∠ACB =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规律方法] 求距离问题的注意事项:(1)选定或确定要求解的三角形,即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练习 1.郑州市某广场有一块不规则的绿地如图所示,城建部门欲在该地上建造一个底座为三角形的环境标志,小李、小王设计的底座形状分别为△ABC、△ABD,经测量AD=BD=7米,BC=5米,AC=8米,∠C=∠D.求AB的长度.考点二测量高度例2、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AB的高度,在C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45°,在D点测得塔顶A 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120°,CD=40 m,求电视塔的高度.[规律方法]求解高度问题应注意:(1)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画出示意图;(3)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练习: 2.如图,测量河对岸的旗杆高AB时,选与旗杆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测得∠BCD=75°,∠BDC=60°,CD=a,并在点C测得旗杆顶A的仰角为60°,则旗杆高AB为________.考点三测量角度例3、如图,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求cos θ的值.[规律方法]解决测量角度问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方位角的含义;(2)分析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再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后,注意正、余弦定理的“联袂”使用.练习 3.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 2 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六、课堂小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七、课后作业1.课时练与测八、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2 应用举例 教案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2 应用举例 教案

1.2 应用举例【课题】:1.2.3解三角形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上的应用【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以及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和这边上的高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学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积累了一些解三角形的知识后,对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因此,在学生已掌握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解决“已知二边及夹角和已知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就有了可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在“已知二边及夹角”和“已知三边”的条件下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提高计算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进一步领会方程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尤其是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加深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理解,提高方程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3)情态与价值:体验探求的乐趣,体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结构美,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点】:(1)公式的发现和它的灵活应用(2)方程思想的运用【教学难点】: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的应用公式【课前准备】:Powerpoint或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1:在三角形ABC中,a=4,b=3,C = 60°,则ABCS∆=______ 生:求出对应边上的高,再利用12S a h=⋅求解∵AC=b,BC=a,作AD⊥BC,则AD为三角形BC边上的高∴AD=bsinC1sin2ABCS ab C=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由浅入深,寻求答案,灵活应用例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2)(1)已知a=14.8cm,c=23.5cm, B=148.50;(2)已知B=62.70,C=65.80,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市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分别为68cm ,88cm,127c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例3:在△ABC中,求证:(1)222222sin sinsina b A Bc C++=(2)2222(cos cos cos)a b c bc A ca B ab C++=++例1,2是在不同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归根到底是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让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并提高计算能力,例3是边化角或角化边思想的体现练一练1.在△ABC中,A=600,b=1,3ABCS=,则△ABC外接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______.2. 在△ABC中,已知B=600,cosC=13,AC=36,则△ABC的面积是____3.在ABC∆中,193,32,222==++=acbbccba,求ABC∆的面积4.在△ABC中,2sin cos2A A+=,AC=2,AB=3,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公式,灵活地针对不同的条件解决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基础练习:1、在△ABC 中,a=2,A=030,C=045,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 解:由正弦定理sin sin a bA B=有sin 2sin1051)sin sin 30a B b A === ∴11sin 21)1222ABC S ab C ∆==⋅⋅= 2、在△ABC 中,a,b,c 分别为A ,B ,C的对边,且tan tan tan A B A B +=⋅,a=4,b+c=5,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 3 C.D.222A 解:由tan tan tan A B A B ++=⋅得tan tan 1tan tan A BA B+=-⋅∴ A+B=23π C=3π又 ∵ 22222cos 1645c a b ab C b bb c ⎧=+-=+-⎨+=⎩∴ b=32113sin 4sin 2223ABCS ab C π==⋅⋅⋅=∴选C3、在△ABC 中,已知a 比b 长2,b 比c 长2,且最大角的正弦是32,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由已知可知A 是最大角,所以3sin 2A =A=0060120或 又222(4)(2)2(2)cos c c c c c A +=++-⋅⋅+当A=0120时,上式化为260c c --=,解得c=3或c=-2(舍去) 当A=060时,上式无意义∴ 113153sin 532224ABCSbc A ==⋅⋅⋅= 4、在△ABC 中,a,b,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的长,S 是△ABC 的面积,若a=4,b=5,S=53,求c 的长度。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第1课时)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第1课时)

1.2 应用举例(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提升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想测得一个点与另一个不可到达的点间的距离或在远处的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如何实现呢?例如:一个世代被大山阻隔的小山村,在无法承载贫穷重负和生命重压之下,毅然决然以一己之力,用比较落后的方式,开始了一段长达五年的艰难的开山之旅.他们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风险,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00米的隧道,从而大大拉近了闭塞小山村与现代大都市的时代距离.试思考,在隧道未打通之前,我们如何测量小山村与大都市的距离?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后,上述所提的问题是能够实现的.有时由于条件所限,需要测量像一个点与河对面一点或船到礁石这类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时,一般作法是在河这边或主航道上发生一段位移,从两个不同地点测出到这个不能到达点的视角及这段位移的长度,从而通过计算得出答案.该作法只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夹边,要求这个三角形的其中一边,显然只要根据正弦定理,就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当我们想在河这边测出河对面两点之间距离的时候,往往可以这样做:在河这边的两个不同的地点分别测出望河对面两点及另一地点的视角,再结合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通过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计算求得河对面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问题1:在△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恰当?问题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哪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例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五、限时训练1.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10海里B.海里C.5海里D.5海里2.某人朝正东方向走x km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km,那么x的值为.3.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点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m.4.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和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45°,∠CBA=75°,AB=120m,求河的宽度.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参考答案一、略二、略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解:根据正弦定理,得,AB=≈65.7(m).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问题1:从题中可以知道角A和角C,所以角B就可以知道,又因为AC可以量出来,所以应该用正弦定理.问题2: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例2】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α,∠ACD=β,∠CDB=γ,∠BDA=δ,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BC=.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AB=.五、限时训练1.D2.或23.504.解:如图,在△ABC中,由已知,可得AC==20(3)(m),设C到AB的距离为CD,CD=AC=20(+3)(m),所以河的宽度为20(+3)m.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导学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导学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章解三角形 (1)1.1.1正弦定理 (1)1.1.2余弦定理 (4)1.2.1应用举例 (8)1.2.2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举例习题 (12)必修五第一章测试题 (15)第二章数列 (19)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9)2.2等差数列 (2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6)2.4等比数列 (31)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34)必修五第二章测试题 (38)第三章不等式 (38)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38)课题: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 (42)课题: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 (47)课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1) (50)课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2) (52)课题:3.3.2简单的线性规划(1) ........................................................... 56 课题:3.3.2简单的线性规划(2) ........................................................... 61 课题:3.3.2简单的线性规划(3) ........................................................... 65 课题:3.42a b+≤ ................................................................ 69 课题:3.42a b+≤ ................................................................ 73 必修五第三章测试题 . (76)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导学案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的数量关系的探究发现正弦定理,初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高二人教A版必修5教案精选:1.2 应用举例

高二人教A版必修5教案精选:1.2 应用举例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正余弦定理的应用,加深对正余弦定理的理解.会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其它的边和角. (3)已知三边,用余弦定理,必有唯一解;(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不妨设为a,b,A )解法有两种:2.理解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一解或两解或无解三种情况,并会判断哪些条件使解三角形时出现一解、两解、无解.(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由正弦定理 求出 ,再由,得出的值有0、1或2个,只要满足 的B 都是符合题意的,再由(1)的方法可完整求解;②由余弦定理 求出c ,得到的正数c (有0、1或2个)都是符合题意的,再由(2)的方法可完整求解。

sinBbsinA a =sinA a b sinB =π<<B 0π<+B A A bc c b a cos 2222-+=通过对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式的应用,达到边角互化的目的,在题型中的操练,达到熟练掌握的同时,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余弦定理与其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体会万事万物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余弦定理的应用,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特别是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2、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体现正余弦定理搭建边角互化的桥梁,是解三角形有利的两大工具。

难点:在具体的题型中真正体现正余弦定理作为桥梁的作用,并能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达到求解的目的。

教学设计:由复习引入到本节主要三个环节,分环节进行,典例剖析,讲练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正余弦定理1、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精确地表达了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a =2RsinA ,b =2RsinB ,c =2RsinC .)(2sin sin sin 外接圆的半径表示ABC R R C cB b A a ∆===2R sinC c 2R,sinB b 2R,sinA a ===2Rc,sinC 2R b ,sinB 2R a sinA ===2、余弦定理: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师最后总结.正余弦定理精确地表达了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利用它根据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去求出未知元素.(一)解三角形二、合理使用正、余弦定理,使角边互相转化a =b +c -2bccos Ab =c +a -2accos B c =a +b -2abcos C22 2222 2 2 2例1:在 中,a,b,c 分别是角A ,B ,C的对边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探究式导学案3:1.2 应用举例(一)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探究式导学案3:1.2  应用举例(一)

1.2应用举例(一)
学习目标:1、利用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测量问题。

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探索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数学思想、思维的培养。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11~18页
二、填写知识要点
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 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 下方 时叫俯角。

三、典型例题
例1、在相距2km 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60,75 CBA CAB 求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2、A 、B 两点在河的对岸,为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km 的C 、D
两点,测得,60,45,30,60 BDA CDB ACD BCA 那么此时A 、B 两点间
距离是多少。

例3、某登山队在山脚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 45,沿倾斜角为 30的斜坡前进1km 后到
达D 处,又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
60,求山顶的高度。

例4、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 45和 30,而其炮台与两条船底部连线成 30角,则两条船相距多远?
例5、为测得河对岸塔AB 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 ,使C 在塔底B 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 的仰角为 60,再由点C 沿北偏东 15方向走10m 到位置D ,测得 45 BDC ,求塔高。

高中数学 应用举例(4)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 应用举例(4)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2应用举例(二)第2课时预习案【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计算三角形面积及证明三角恒等式. 2.学会证明三角恒等式的技巧.3.通过现实解决现实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求三角形面积及证明三角恒等式. 【难点】: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学法指导】1. 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正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2. 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Ⅰ.相关知识1利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利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公式的变形有哪些: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推论: Ⅱ.教材助读 1. 在△ABC 中,BC=a ,AB=c ,AC=b ,若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 S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教材例8,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可以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来解决? (2)在△ABC 中如何求sin B ? (3)如何求△ABC 的面积?【预习自测】1. 在△ABC 中,ο60=A ,2=AB ,1=AC ,则=∆ABC S 2. 在△ABC 中,ο60=A ,2=AB ,23=∆ABC S ,则AC= 【我的疑惑】探究案Ⅰ.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探究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ABC S sin 21sin 21sin 21===∆如何推导?探究点二:在△ABC 中,BC=a ,AB=c ,AC=b ,若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若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如何求三角形面积?【归纳总结】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 S 【例1】在△ABC 中,已知ο30=A ,ο45=C ,cm a 2=,求ABC S ∆.【规律方法总结】 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一般用公式 进行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应用举例(一)
[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测量问题.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高度的测量问题.
[预习导引]
1.基线的定义
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
2.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
水平线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时叫俯角.(如右图所示)
[典型例题]
(一)测量距离
例1如下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a,∠BAC=α,∠ACB=β.求A、B两点的距离.
跟踪演练1如图,在相距2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千米.例2如下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60°,那么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跟踪演练2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
3a
2的军事基地C和D 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处和B处,且∠ADB=30°,∠BDC=30°,∠DCA=60°,∠ACB =45°,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
(二)测量高度
例3如图,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为α、β, CD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用a、h、α、β表示建筑物高度AB.
跟踪演练3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出山高CD.
例4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α度的方向上,行驶a 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β度的方向上,仰角为γ度,试用,,,a
αβγ表示此山的高度CD.
跟踪演练4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使C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再由点C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测得∠BDC=45°,求塔AB 的高度.
[达标检测]
A组
1.如图,在河岸AC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A.a,c,αB.b,c,αC.c,a,βD.b,α,γ
2.已知两座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
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
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10°D.南偏西10°
3.从高出海平面h米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A.2h米 B.2h米 C.3h米D.22h米
4.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的值是______ __.
5.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 ____.
6.在△BCD中,∠BCD=α,一船以每小时15 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 在北偏东60°,行驶4 h后,船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求此时船与灯塔的距离。

B组
7.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地面上前进600 m后测得仰角为2θ,继续在地面上前进200 3 m以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θ,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A.200 m B.300 m C.400 m D.100 3 m
8.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
9.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