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生理学杨莉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PPT课件
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 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 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医学PPT
10
2. 深感觉(本体感觉)
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 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 处的状态,即不用视觉(闭眼)就能感受到身体各 部的相对位置。例如,肌肉是处于收缩或是舒张 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拉伸,以及关节是处于 屈曲还是伸直等感觉。
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 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 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
在丘脑外侧核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出纤 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 四肢感觉区
医学PPT
6
医学PPT
7
医学PPT
医学PPT
3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受器发放的冲动,必须通过相应的周围和中枢 神经纤维束,才能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冲动 沿特定神经纤维束的行走路径,称为感觉传导通 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 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除传导深感觉外,还传导体表和 深部组织的精细触觉冲动。所谓精细触觉,是指 辨别两点间的距离或感受物体形状及纹理粗细的 感觉。
医学PPT
11
深部感觉传导通路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 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脊 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腱及关 节内,末梢形成肌梭、腱器等感受器。
(精品)生理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
递质的代谢
合成:小分子递质在胞质,肽类递质在核 糖体上合成
储存:突触小泡 释放:Ca2+依赖性释放,出胞 清除:酶促降解、摄取(神经末梢、神经
胶质细胞)和血液回收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①先天遗传,种族共有
②反射弧简单、固定、 数量有限
③适应性有限,维 持生命活动的基本 需要。
①后天获得,个体差异
↓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
流 ↓ 囊泡释放神经递质 ↓ 递质扩散至后膜与受体结合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 极化
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Na+内流, 局部膜去极化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2、神经纤维的功能 ① 构成:神经元长轴突外包髓鞘或神经膜 ② 功能
功能性作用:传导兴奋 营养性作用:营养其所支配的组织 轴浆运输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 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神经缝合,经神经 再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 逐渐恢复。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 完整性 ② 绝缘性 ③ 双向性 ④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类
(有髓鞘)
(无髓鞘) (无髓鞘)
6、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胞体与轴突间的物质转运和交换。 依据轴浆流动方向分为: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快速:细胞器(有膜) 慢速:微管和微丝(可溶性成分)
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 破伤风毒素等(入胞摄取)
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外周 ✓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神经系统的功能ppt-生理学PPT课件
10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 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020年10月2日
11
冲动的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神经纤维的直径 V直径大>V直径小,与内阻有关
(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 V有>V无,跳跃式传导
(3)温度 V温度高>V温度低
的相对平衡;
2020年10月2日
2
❖神经系统一般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 系统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脑和脊髓部分,后 者为脑和脊髓以外的部分。
2020年10月2日
3
2020年10月2日
4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2020年10月2日
5
一、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
❖ 神经系统内主要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 1.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高度分化,通过突触联系
2.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变 性的神经组织碎片。
3. 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
2020年10月2日
22
4.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可分别在 中枢和外周形成神经纤维髓鞘。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 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
6.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钠泵可将细胞 外过多的K+泵入胞内,以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浓度,有助 于神经元电活动的正常进行。
7. 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神经元释 放的某些递质,还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2020年10月2日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
2 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①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
②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不一一对应,释放的 递质无特定的靶点;能否产生效应,决定于 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③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的间距较远,且远近 不等;突触传递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
3 电突触传递
结构特点
*细胞膜间隔2-4nm,不增厚
轴浆内Ca2+浓度瞬时升高触发递质释放的机制
(4)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 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EPSP类型
❖ 快EPSP :肌梭传入纤维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突 触联系 , 与Na+(主)、K+通透性增大有关
第二节 突触传递
(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
定向突触 ❖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 电突触(局部电流) 非定向突触
1.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的微细结构
(2)突触分类
(3)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细胞外Ca2+进入末梢,轴浆内 Ca2+浓度的瞬时升高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基本功能
1、接受刺激 2、传递信息
2 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
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课件•神经系统概述•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目录•高级神经功能•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01神经系统概述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协调全身各部位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传递信息。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神经元与突触传递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等步骤。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通过改变膜电位和离子通透性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0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结合位点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细胞的生理功能。
01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参与不同的生理过程,如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
02受体的类型与作用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偶联型受体等,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02感觉功能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传导通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非特异性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感觉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整合与处理03运动功能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运动传导通路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下行传导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纤维(锥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构成。
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通路。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功能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功能目录•神经系统概述•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01神经系统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负责将信息从中枢传向周围器官和组织。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神经元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包括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类型。
神经冲动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过程,涉及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改变。
0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或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引发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01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包括氨基酸类、单胺类、肽类等。
02受体位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反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02感觉神经系统眼、耳、鼻、舌、皮肤等,分别负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功能。
感觉器官感受器感受器的分类位于感觉器官内,对特定刺激敏感的细胞或细胞群,能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根据刺激的性质和感受器的功能,可分为光感受器、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等。
03020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纤维特定的神经纤维束,负责将特定类型的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传导通路在传入神经纤维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转化。
突触传递感觉传导通路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感觉信息的区域,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感觉中枢大脑将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
感觉整合包括跨模态整合、多感官整合等,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感觉整合的机制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03运动神经系统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单位。
生理学杨莉经系统功能ppt课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下一级神经
元容易发生兴奋〔AP)。即兴奋性增高。
象
Postsynaptic potentials,PSP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EPSP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 IPSPs
㈣ 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1、突触的抑制〔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
31
▲神经末梢的NT受体: Trk A、Trk B和Trk C。
▲已分离出的NT: 神经生长因子 (NGF) 神经营养因子-3 (NT-3) 神经营养因子4/5 (NT-4/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5/31/2021
:
32
5/31/2021
:
33
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内容)
❖ 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NS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㈠ N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 数量繁多; ●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 传递信使物质多;
但:● 基本结构和活动形式是相同的。
5/31/2021
:
9
5/31/2021
:
10
5/31/2021
:
11
㈠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基本结构:
胞体(Soma): 物质合成部位,代谢中心
㈢ 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功能PPT演示课件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 α1、α2-R 哌唑嗪 α1-R 育哼宾 α2-R 普萘洛尔 β1、β2-R 心得宁 β1-R 丁氧胺 β2-R 心绞痛合并支气管哮喘病人选用心得 宁治疗。
28
(二)中枢神经递质的受体 1、 多巴胺及其受体
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纹状体、 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部。
9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的种类和结构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 — 树突式 ; 轴突 — 胞体式 ; 轴突 — 轴突式 。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10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胞外Ca2+ 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 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 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11
突触后电位
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图)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 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 局部膜的 去极化。
神经激肽B 受体:NK-1、NK-2、NK-3受体
(2)阿片肽 β-内啡肽 ,脑啡肽 ,强啡肽 ,内吗啡肽 。
受体:μ、δ和Κ受体, 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
33
(3)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 受体:如生长抑素受体SSTR1~SSTR5
生理学杨莉经系统功能
▲已分离出的NT: 神经生长因子 (NGF) 神经营养因子-3 (NT-3) 神经营养因子4/5 (NT-4/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12/2019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
32
10/12/2019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
33
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内容)
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速度(AP传导)=距离/时间 ⑴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V(m/s)=6×D(总直径,μm);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
10/12/2019
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
19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
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10/12/2019
与阈下刺激强度成正比;衰减性传导;总和现象
Postsynaptic potentials,PSP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EPSP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 IPSPs
㈣ 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1、突触的抑制(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10/12/2019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
34
中枢神经系统内几种胶质细胞示意图
10/12/2019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
35
(一) 类型
1. 周围神经:
1)施万细胞(Schwann’s cell)
又称神经膜细胞,形成轴突髓鞘
2)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 又称被囊细胞,在脊神经节中
但:● 基本结构和活动形式是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构特点 2、皮层分6层;
3、大脑皮层功能单位
—“功能柱”(由6层细胞纵行排列而成)
感觉柱:主要在中央后回。
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构成 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传入–第四层; 传出–第三、五、六层;抑 制周围–第三层。
运动柱:主要在中央前回。
2、 皮层分区:
和辨别觉
BACK
特点
浅感觉:先交叉再上行;
深感觉:先上行(延髓)再交叉。
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 Aβ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 Aδ类纤维。 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 C类纤维。
皮肤内感觉感受器
感觉信号上传途径
脊髓丘脑侧束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
深感觉:本体感觉、触压觉
后索及内侧丘系
A、Brodmann分区:52区(1909年);
B、功能法分区:
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等
3、大脑皮层典型功能代表区:
方法:诱发电位测定法
大脑皮层 体感诱发电位
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⑴第一体表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
①交叉投射,但头部是双侧的
特 ②倒置投射,但头部是正立的
③投射范围与外周感受器的灵 敏成正比关系(有利进行精确
第四节 CNS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的产生
内、外环境的变化
↓
内外感受器(一般或特殊感受器)
↓ 感觉传导通路
↓
丘脑
↓
大脑皮层
↗
↘
特定的感觉 相应的反射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㈠ 脊髓与脑干感觉传入通路(图)
●躯体感觉(一般感觉):深感觉和浅感觉
●传导一般感觉,共三级神经元参与传送 ●浅感觉:痛、温觉和轻触压觉 ●深感觉:深部压觉、肌肉本体觉(运动觉)
⑷ 外侧膝状体:
视网膜→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皮层
B、联络核
⑴ 丘脑前核:
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内脏感觉与调节)
⑵丘脑外侧核
小脑、苍白球、丘脑后腹核→丘脑外侧腹核→皮层 运动区(调节肌肉运动)
⑶丘脑枕:
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顶、枕、颞叶中间联 络区(各种感觉联系)
⑷丘脑内侧核:
C、中线核群(髓板内核群)
痛觉产生机制
1、致痛物质 2、痛的调节 3、痛觉上传通路
致痛物质激活伤害感受器示意图
痛觉产生机制
1、致痛物质 2、痛的调节 3、痛觉上传通路
痛的外周调制
痛 的 中 枢 调 制
痛 信 号 下 行 性 调 制
突 触 前 抑 制
痛觉产生机制
1、致痛物质 2、痛的调节 3、痛觉上传通路
传导痛觉的外周神经纤维及在脊髓上行示意图
(兴奋的背景)
实验依据
A、刺激猫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唤醒作用; B、中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引起昏睡; C、巴比妥类安眠药作用。
脑干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两大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中继核 感觉接替核(主)
联络核(次) 传导路径 固有特异的
中线核群 (髓板内核群)
无特异的
换元次数 3~5次
投射特点 点对点
突触类型 轴-体型
功能
产生特定感觉 引发相应反应
5次以上(可达几十次) 弥散广泛(大脑皮层各层)
轴-树型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 维持皮层兴奋一定背景
㈡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中枢, 其功能定位即为感觉代表区。
精细触觉、肌肉本体感觉
问题:脊髓损伤后的感觉障碍: A、脊髓半横切? B、脊髓空洞症?
2、丘脑的核团
分类:
A、感觉接替核:
⑴后外侧腹核:
躯干、四肢感觉→脊髓丘脑束浅)、 内侧丘系(深)→后外侧腹核 →中央 后回
⑵ 后内侧腹核:
头面部感觉→三叉丘系→后内侧腹核→中央后回
⑶ 内侧膝状体:
耳蜗→听神经→内侧膝状体→听皮层
本质:游离神经末梢 特性:无适宜刺激
⑷ 痛觉分类:
快痛
浅表痛按Biblioteka 按 (皮肤和粘膜)性
部
质
位
慢痛
深部痛 (关节、内脏等)
快痛
产生快,消失快;
慢痛
产生和消失慢;
定位精确、感觉鲜明 定位不明确、感觉不鲜明
(主要投射到S1、S2区) (主要投射到扣带回)
主由Aδ 传导。
主由C类纤维传导
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 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
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②与皮层第Ⅳ细胞形成突触;
特点: ③倒置分布;
④投射面积与外周感受野有关。
功能
①产生特定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冲动,引发相应的反应。 (骨骼肌活动、内脏反应和情绪反应)。
B、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概念: 功能: 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痛觉信号上行途径
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
内脏感觉(visceral sensation) 感受器分布较少(如温度觉和触压觉) 无本体感受器痛觉 主要存在痛觉感受器
包括:板内核、中央中核、束旁核、 网状核和腹前核等
通过多突触接替,弥漫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3、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Thalamic 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A、特异性投射系统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概念
总结对听众的要求 总结您要进行的工作
感受器点状分布,四肢、尤其是手指较敏感;
通过后索与内侧丘系、前外侧系两条通路上行; 触觉与压觉为不同类型感觉,前者为精细感觉。
2、 肌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
感受器大部分为肌梭,部分为关节及其周围 的感受器,以及触压觉感受器; 来自这些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在大脑进行综合, 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形成一个清晰的图象,从而 感知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方向
点 的感觉分析)
④对感觉有精细的分析功能, 能定位。
⑵第二体表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特 1. 双侧投射;正立投射; 点 2. 对感觉仅有粗略的分析,不能定位
⑶ 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4区)
㈢ 躯体感觉
肌梭
皮肤机械 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高尔基 腱器官
躯体各种感受器
1、 触-压觉 (touch-pressure)
3、 温度觉
温度觉包括冷、热觉,属浅感觉; 感受器呈点状分布,不均,冷感受器
多于温感受器;
4、 痛觉
概述
⑴ 痛的概念: 伤害刺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体验,常
伴有情绪反应、植物神经反应和防御反应。
痛觉
pain
(伤害感受)nociception
⑵ 意义
保护性反应
⑶ 伤害感受器 (nocice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