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实用word文档 (9页)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牛棚杂忆》一书说是写的“”,其实写的是建国后历次运动,其中重点讲述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供大家阅读!《牛棚杂忆》读后感篇1捧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看到季老在“”中遭到的批斗,不仅仅身体上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而且心灵上更是受到了难以承受的伤害,然而季老都挺过来了。
我突然悟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咬咬牙,再大的困难也能过去,就像那时妈妈和弟弟长病并相继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痛苦,好几年都被这种痛苦折磨着,可是,这不也过来了吗?虽然想到逝去的亲人们,心里还不免痛苦,但毕竟振作起来了,所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牛棚杂忆》读后感篇2很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
借着这次生病住在亲戚家终于有机会读到它,读过之后感觉很心痛。
那是怎样的一段时期。
真无法想象我的父母是怎样度过那些年的,他们一定有很多委屈吧!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在那段时期生活的是怎样的胆战心惊,怎样的苟延残喘。
平日在妈妈片段的回忆里面我只知道:家里四口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干校,夫妻不能见面,母亲也见不到孩子,我的哥哥们一定在这段分离的日子里心灵受损——小小的年纪就被迫和父母分离。
妈妈在学校里被批斗,爸爸被发配到遥远的乡下社教,一年才允许回家一次。
才三十多岁就给自己建公墓,我想那时候他们真的没有盼望吧。
不过妈妈说还算走运,因为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劳改,没有挨打。
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在那段时间被打的浑身青肿,逃出来躲在车站里度日——买张次日的火车票可以在车站的长椅上过一夜,早上再将票退掉,战战兢兢生怕别人起疑心查问。
妈妈大学里最聪明的一位同学因为太聪明,看懂了这个政治斗争的实质而说了一句实话,结果被判刑关押了近10年。
受尽折磨,后来也早早离世。
那是一个多么没有人性的年代。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德文。
1936年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1940年,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
194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研究吐火罗语。
1980年重访哥市。
再谒83岁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后作《重访哥廷根》。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科学学部委员。
1954、5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其最高荣誉奖“褒扬奖”。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
可是一有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
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地进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
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就算是受蒙蔽吧,也应该在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中受到足够的教训,提高自己的水平,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
”以前看过的很多关于文革的文章都是以一种沉痛的语调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进行细致的描写。
那种沉重感使我很少去主动寻找记述那段历史的文字。
但历史是不会被忘却的,越是痛苦记忆越久。
于是我看到了这篇文章,但却没有以往的文革文章的那种沉痛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季羡林这个名字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人,就像那些坐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者,真切而平凡。
而在他去世时,这位老人应该已想到了身后会引起的轰动。
但我想,他不会在意,就像他并不在意“大师”这个称号所代表的荣誉,他可能会在意自己的专业会不会有人继承,他可能会在意自己这辈子的经历会不会给后人以启迪,至于其他,我想,他真的不会去在意。
牛棚杂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篇一】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十年的动荡里确实经历了一场“浩劫”。
《牛棚杂记》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段亲身经历的直白记录。
《<牛棚杂记>缘起》总述了在文革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
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
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
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
“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
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
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最新】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感想-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感想牛棚杂忆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为后人留下的对“十年浩劫”的真实记录。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你们,可以先看看下面小编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一直以来对季老先生充满敬佩,至于他的去世更是表示深痛。
近日在书店偶然看到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由于对文化运动的充满好奇,所以买下来,躺在床上闭门两天一口气看完,中间几乎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50多岁爬行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无神麻木的脸、红小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搭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
1966年至1977年,这段日子让季羡林回想起来,宛如做了一场噩梦。
在这十年内,季羡林除了开会,被“打倒”,被关进牛棚,被批斗,被痛打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搞学术研究。
到了后期,他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
读此书有很多出乎我意外的东西,首先让我意外的是此书文笔通俗易懂。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精通德、英、印度语、梵文等多种语言,据说是为数不多看得懂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完全有本事把此书写的高深文雅。
然而季先生为了让如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大多数人能看懂、能记住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他通篇都是通俗的笔调,易懂的文字。
更难以置信的是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在痛斥“文革”中某些非人的行为时是这么发展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2018-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
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焚书坑儒自古有,虽为空前非绝后。
字报一贴搬马列,十年浩劫起风云。
风云起,雷雨至,山地动,海飘摇。
厄运当头,天恩百赐,惶恐间牛鬼蛇神不可终日。
而历史外人更是言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一往而情深。
在我的认识里面,文化大革命是座埋藏在巍巍深山的大宝藏,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却又因盘根错节的地形众多复杂的因素让我在山脚下久久伫立而不敢仰望其庐山之真面目。
更无奈之处,山外之人是旁观者不清而迷,纯属矮子看戏人云亦云;山中之人虽为当局者清却多已行将就木垂垂老矣,不日作古后,对探索宝藏真相的后人未免不会增添层层迷雾。
而想要挖掘宝藏数量之多少窥探其价值之高低,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浩瀚的历史材料,是做不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
由此一二便可知通往真相道路之险阻跋涉之艰辛,很多时候愚钝如斯的我只能站在山脚下停足伫立,望山兴叹:巍巍如斯,瘸子立就。
然古有愚公移山之美传,无奈我又对此精神信奉有加,聊我年轻力壮,上山的困难终究抵挡不住宝藏对我的吸引力,因此,我是时刻惦记着这段历史情缘。
但是,我不得不声明的一点是,历史本身而言,背景过于复杂;我个人而言,太缺乏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所以下面所言,我绝不敢说是对文革历史的探究和评价,我只能说是我读完季羡林季老的《牛棚杂忆》后的读后感,其中涉及到的文革历史之真假,由于季老是这场运动的受害人的特殊身份,尽管他反复强调他是实事求是,我仍然不敢说单评一本《牛棚杂忆》便可窥一斑而知文革之全豹,即使我相信季老所言非虚有九分真实,我口头上对外人也只道五分。
所以,我是在分享读后感言,而不是评价历史。
我是个历史的门外汉,未曾受过专业指导,更无老师的垂青,我只能装模作样地模仿我读过的认为可行的他人优秀之作所用之方法来书评头论足,不足不雅不伦不类不可读之处,还望雅量。
一.《牛棚杂忆》缘起说起这本《牛棚杂忆》的起源,按季老的说法是在他自己的期望落空后又再无人替其完成心愿的情况下动笔挥就的。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1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
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
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
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篇一:文革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读后感文革是一面镜子——读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有感都说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但作为90后的我却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甚至不能清楚地说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希望这段历史有些更深入的了解,这次选修的《大学语文》课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最终选择了这本《牛棚杂忆》。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泰斗,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文革时期打击的就是这类知识分子,老先生自然也在文革期间吃尽了苦头。
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写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翻旧账,打击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而是真诚的希望后人能够通过亲历者的角度真实的看到这段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
这本书中,季老先生没有抱怨,没有声讨,而是以一个诙谐幽默的方式去描述一件件惨无人道的事情。
先生对地狱学有很深的研究,在描述受到他的学生残忍对待时,他还能够暗自评价他们的各种方式是如何学来的,在台上被批斗得大汗淋漓时,他还能够在心里嘲笑那群人的丑恶嘴脸。
他在文革刚开始不久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即将付出行动,却戏剧般的撞见了要批斗他的人,从而渐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文革中有很多知识份子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他们是无畏的,是有骨气的,而我认为像季先生这样勇敢的活下来的,挺过来一次又一次身体和内心的摧残,仍保持内心的善良,能够现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来面对那段历史,亲手揭开伤疤来劝诫后人,这样是更加难得的,是同样值得敬佩的。
从本书中,我们不仅清楚地看清了文革的兴起过程,文革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还看到了不同的人在文革中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
首先是那些文革中的领导者,比如文中的“老佛爷”,这些人在文革之前多是些小人物,通过歪曲事实栽赃陷害而迅速上位,左右逢源,无所不用其极,为自己牟利,打倒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风光一时,却暗地勾心斗角,转眼间又被拉下台去成为了被打击对象,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和当今的贪官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牛棚杂忆读后感10篇
牛棚杂忆读后感10篇【篇一】各位朋友,建议大家读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里面记载了“文革"时期的种种现象,能让我们跟好的了解这一段历史,并且对日后的人生定位有一定的正面的影响。
以免辜负季老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番美意。
在读《牛棚杂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倘若自己处于如当时这么一个环境当中,我会是被迫害的那一类人还是迫害别人的那一类呢?这很难说得清楚,即使说出来了,那也无从证明,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灾难,来证明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书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一些问题,然后来个自我反思,看看自己身上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具体说来,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切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在幼儿园或是小学时就经常听老师说的道理。
怎么这么一个基本的做人道理、价值观取向竟然曾被一个民族集体遗忘呢?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说,文革时候的批斗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满足一下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而已。
那时的批斗根本上不存在什么“正义感”和个人憎恶的情感,而在我的记忆中,确实也亲眼见过在这种劣根性的驱使下,整个村子的人吧一条生命活活毁灭的事件。
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偷就在群众的毒打下奄奄一息,最后死去。
当时我还很小,不明白为什么整个村子的人都打得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满足,开心。
甚至妇女们还在一边呐喊助威。
我只是想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有正义感,为那个被偷东西的人出一口气(其实那小偷确实最不至此)。
后来才慢慢的发现,有份教训小偷的人当中,不乏是被偷的那户人家的仇人,其余的大多数也没有什么正义感,大家都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实,不正好是文革风气吗?这样,你还能不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吗?一个人一旦缺乏向善的教育,他必定会是一个坏人,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文革时期的很多北大学子,甚至是教授),只要有机会,就干出革的各式各样禽兽不如的批斗恶行,那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这一结论吗?足矣!而那些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人,如在我们同学或是朋友当中,那些经常为能够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满足或感到神气的人,如果文革重现人间,大有可能成为“革命小将”,“红卫兵”一类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慎防之,因为这样的人要么就是伪君子,要么就是蠢货一个,很容易为人所利用。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大全
A step back is magnanimity, and a step back is compas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大全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直对季羡林老先生心生钦佩,钦佩他的才学,钦佩他所写的书籍。
我读过季老先生的书不多,让我最有感想的是《牛棚杂忆》这一本书。
《牛棚杂忆》是关于季老先生在牛棚杂忆读后感2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惊讶于书中对牛棚杂忆读后感3前面,江峰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季羡林大师的《谈人生》,彼时,江峰同学是为响应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研读的,满满的正能量。
对于《牛棚杂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并用了三天时间读完的。
一段逝去的历史,一段不忍回忆的红色革命,季老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做了别样的回顾。
长达十年的牛棚杂忆读后感4如果不是因为作业,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到这本书,了解到更多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5讽刺却又调侃的笔墨随处可见,在太阳光辉下照耀,让人不觉一阵惊心动魄。
满本都讲血的混迹,却带点黑色的幽默。
季羡林很从容,还不失乐观的心态去描绘他所受到的耻辱,用颤抖的手去划下一本他受屈辱的经历,过笔之处竟能令人感觉好笑,笑中带点疼痛。
到处都是批斗,批斗,批斗的旗子盖过了一切。
它们压迫着,释放着一股莫名的风气,学者的身子挺不起腰,工人的头伸得极高,一反往常。
麦苗在田里钻出来,再往上钻,目睹着一切。
在古中国,尚来重教,在现代,也尚重教。
在天平下,知识总是以压倒性的势力压迫着农民劳动,人们口头上说,眼中呈现着。
于是必须出现了这一种情况,农力劳动阶层大于知识阶层,像反攻一样,积蓄了上千年的烟火,在这十年内爆发,再爆发。
工人们农民们一改往常的弯腰,变得如此狂妄自大,以致于中国学者遭于此灾。
耳光打了,天平倒了,内乱交杂,乱成一团,在海水中搅合着,搅合着。
季羡林在晚年执笔时,处处流露出他的厌恨,他的同情,他的原谅。
这让当今的我们感到质疑,让我们不禁细细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不禁用那种无染色的眼睛来看天平,天平至始至终都是歪的,歪的竟再也扶不起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2000字牛棚杂忆读后感1笔者和另一位总支书记按照规定都是被整的对象,而“我们这两位走资派‘难得糊涂’,”,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悬崖边上,“而想要推人的人在此刻还恭敬地围绕在身边,活像一只哈巴狗。
”这两位“走资派”都身为人师,可之后的“评审”及迫害都不是由真正的敌人或仇人展开的,很多是自己的下级,而更感到痛心的便是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构陷。
看到自己的学生变得面目狰狞、失去自我,还有什么比这更令曾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关于当时的“牛棚”生活,季老描述其中有许多“革命小将”的创造发明,他们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凝聚了中印两国人民智慧的地狱原版,超过了折磨人肉体的牛头马面、刀山油锅,是“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触及人精神和灵魂的措施。
“我们住在里面的人,都让神经紧张到最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
这种生活对门里面的作者来说,是绝对空前的。
对外面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
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那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在那样的日子里,牛棚里面的人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吊着十二万分的小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而依据作者的描写,侥幸地站在牛棚外面的人,对里面的人的遭遇并没有同情;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饱受痛苦之时添上不屑与嘲讽。
“发言历数被批斗者的罪状,几乎是百分百的造谣污蔑,最后一定要上纲上线到惊人的程度: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伟大领袖。
反正他说什么都是真理,说什么都是法律。
革命群众手里的帽子一大摞,愿意给‘犯人’戴什么就戴什么,还要问‘犯人’承不承认,稍一迟疑,立即拳打脚踢,必至‘犯人’鼻青脸肿而后已。
”这个时期里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完全颠覆的,牛棚里的人经历着灵魂逼迫与强行改造,周围外面的人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麻木地追求所谓的统治权。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000字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000字《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用半天时间听完了季老的《牛棚杂忆》,内心可谓五味杂陈,郁愤难舒!季老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他劫后余生依然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令人唏嘘不已,泪流不止,同时也深深痛惜在那场浩劫中含冤受屈乃至悲愤离世的大批老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
正如书中所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海外欣然归国,带着满腔热诚,立志要为建设国家奉献毕生所学。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长达十年被以“敌人”相待的屈辱和迫害。
季老坦言,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他也曾想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一切痛苦,但是“造反派”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艰难地度过慢慢长夜之后,在人生的耄耋之年,季老痛定思痛,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语调追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一不为发牢骚,二不为泄私愤,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再多些这样的“余思和反思”——一是吸取教训了没有?季老的回答是:吸取了一点,但是还不够。
他认为,“十年浩劫”是总结教训的千载一时的好机会,是亿金难买的“反面教员”。
从这一个“教员”那里,我们能够获得非常非常多的反面的教训;把教训一转化,就能成为正面的经验。
无论是教训还是经验,对进一步建设国家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是“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没有?季老认为并没有完全过去。
因为“文化大革命”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是任何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的。
由于愤懑没有得到很好的抚平和应有的舒发,很多知识分子选择了出走。
“前一个争先恐后地回国,后一个争先恐后地离开,对比何等鲜明!……对我们的祖国有多么大的危害!”三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季老实事求是地说:“兹事体大,我没有能力回答。
有没有能回答的人呢?我认为,有的。
可他们又偏偏不回答,好像也不喜欢别人回答。
窃以为,这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应抱的态度。
如果把这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回答出来,全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知识分子,会衷心地感谢,他们会放下心中的包袱,轻装前进,表现出真正的安定团结,同心一志,共同戮力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岂不猗欤休哉!”十年浩劫,季老“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精选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精选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篇一如果不是因为作业,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到这本书,了解到更多关于“”的事,而我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到一些皮毛,只有结果,没有细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关注。
所以,这次很难得的想感谢作业。
这本书的文笔如此通俗易懂,让我觉得很意外,想到书的封皮内侧对于季羡林先生的简短介绍,他的一生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也是文学界的泰斗,他完全有能力把这本书写得高深文雅,尽情彰显语言文学大师的深厚功底。
可他却没有,反而尽其所能将其写得简单通俗,甚至用幽默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与“棚友们”在“”中所遭受的残酷迫害,而这种幽默诙谐反而让我感到更加悲愤,更加心痛。
回过头想,季老之所以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示自己血一样的经历,就是希望让我辈子孙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不要再“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吧。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这是书的扉页上季老写的祝词,读来让人感动不已,尤其是在读完全书后再来读这篇祝词,更感动于他的宽容,他的善良,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个人在遭受了那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之后竟还能以此般心态赠送祝福,我想如果是我,恐怕真的很难做到。
“中国古代的哲人强调人禽之辨。
他们的意见当然是,人高于禽兽。
可是在这方面,我还是同意鲁迅的意见的。
他说,动物在吃人或其他动物时,张嘴就吃,决不会像人这样,先讲上一通大道理,反复解释你为什么必须被吃,而吃人者又有多少伟大的道理,必须吃人。
”这是一段很精辟的话,我们人类总宣称自己高于禽兽,可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是否是一个人类该做会做的事呢?当时那些新北大公社的“人”,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人,那些以折磨别人为享受的人,完全还不如禽兽呢。
读季羡林著《牛棚杂忆》有感
读季羡林著《牛棚杂忆》有感
曲炜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8()6
【总页数】1页(P99-99)
【关键词】季羡林;文化大革命;牛棚;成年人;中国当代史;当事人;奇思妙语;建筑结构;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
【作者】曲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一代宗师的血泪思考——读季羡林《牛棚杂忆》 [J], 曹友琴;
2.评北京大学那最无光的一页——读季羡林《牛棚杂忆》书后 [J], 李普
3.儿子眼中的季羡林——比较阅读《牛棚杂忆》与《我和父亲季羡林》 [J], 李建珍
4.赏读《牛棚杂忆》 [J], 刘中萍
5.读《牛棚杂忆》杂感 [J], 裘月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 1阅读此书,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如此__情景之下生存下来的智慧,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看淡外界的起伏纷扰。
现在读来平淡,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的现实,外人看似乎很容易,入局之后,我们这批天天高喊公平正义的人都难以忍受过一个星期。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
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__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__,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玉历至宝钞》中的__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__小将们,在__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__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
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__翻滚,宛如大__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
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
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__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
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
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
“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
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
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
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
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
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
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
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
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
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
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
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
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最为常用的就是“喷气式”,让被批
斗的人站在讲台或凳子上,屈腿弯腰,两只胳膊被扭到后面,在各种批斗、侮
辱和怒骂声中保持这个姿势有时长达几个小时,并且随时都会有拳脚、嘴巴飞
过来。
这些被批斗的人中,有很多老年人,哪里吃得消,但是吃不消也得坚持,因为一旦倒下,便会被认为是态度恶劣或者故意捣乱,会换来更加恶毒的惩罚。
红卫兵们极尽发挥想象力,折磨人的招数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季先生亲眼
看到一个被惩罚的人被命令在烈日下直望太阳,不许眨眼睛,眨眼就被打。
这
样不是要把人的眼睛弄瞎吗?他们打人,用的是自行车的链条,外面套一个皮套,打在人身上很重,但从外表看起来不会皮开肉绽。
除了惊叹于红卫兵们折磨人的想象力和残忍以外,另外一个给我很深印象
的是,平常很听话,和老师关系很好,同时老师对其也多加照顾的学生,竟然
在文革期间会成为最激烈的反对老师的人,这令我不得不感慨人性之复杂。
也
让我不断地思考,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抑或是人性中本来就存在善恶这两种东西,在不同的条件作用下,会释放出不同的方面?是不是文革就是让人性释放恶的催化剂呢?
文革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积累,使一切法律、道德和规则都被颠覆,你可以打着革命的名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杀人也不用偿命,在这种条件下,
人性的恶的一面被激发出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折磨人”的快感,丧失
人性地去折磨别人。
虽然红卫兵们可能会说自己受到了教育,但是无论怎么说,当你冷酷的折磨人的时候,已经丧失掉了人性。
如何避免文革类的悲剧不再发生,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
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这可能无法改变。
但是,我们要想办法让
人们只释放善的一面,而不去激发恶的一面。
这需要法律、道德、文化都多方
面的约束。
做善事,会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大家的认可。
而作恶事,一定会受到
应得的惩罚,使其不敢作恶。
在这样一种规则下,社会才会正常的运转。
窃以为文革之所以能发生,也正是因为领导人凭借其超强的控制力颠覆了
这个规则,使社会秩序变得杂乱无章,使社会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牛棚杂忆读后感【二】
近日购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
棚杂忆》一书,我在斗室中闭门两天三口气看完,中间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50多岁爬行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无神麻木的脸、红小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搭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
看完全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读此书有很多出乎我意外的东西,首先让我意外的是此书文笔通俗易懂。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精通德、英、印度语、梵文等多种语言,
据说是为数不多看得懂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完全有本事把此书写的高深文雅,
我以前之所以没看就怕看不懂敬而远之了,还有我怕又是“伤痕文学”类的东西。
然而季先生为了让如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大多数人能看懂、能记住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他通篇都是通俗的笔调,易懂的文字。
更难以置信的是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
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在痛斥“文革”中某些非人的行为时是这么发展
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
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
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前一
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某的独裁统治,季羡林
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由于经历了各式批斗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
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
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
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
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
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读到此处笑不出来、哭不起来,
心中波澜非语言能形容。
很难想到的是季老都是这种笔调记述那段历史的,他
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不知是否有姬昌食子的感觉。
季羡林先生是诚实和宽容的。
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
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同时也处处可以看到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
“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
的地位不同而已。
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
在“外调”的时候,季先生受到来自山东“外调”人员的粗暴对待,而这时季先生想到的却是
别人,他写到:“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余,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
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呀!’”
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
对像季先生这样所谓的
“黑帮”的惩罚更是“花样翻新”,比如:规定不让这些“反动权威”抬头说话,以至于后来季先生重或“自由”后抬头说话反而觉得“不习惯、不自在”了。
对于“不听话”的老教授是让他们在烈烈夏日睁眼看太阳一个多小时!至于
用自行车链条抽打、用较细的铁丝挂较沉的牌子于脖子上等等更是家常便饭了。
季羡林先生出这书的目的是什么?世俗的名利对季老来说是不待而至挥之避
之不及,是仅仅舒解个人的愤慨么?自然不是,更不是为了打击报复,其实他有
这个能力也有办法,他并没这么作。
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
剧重演。
然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或知之甚少。
而季老对“文革”中个人和身
边人所受的苦难概括总结为“折磨学”。
从小处看没什么不妥,但推而广之则
难以概括。
我觉得人性的“洪水”如果不能受到法律“大堤”的规范必将泛滥成灾伤
及无辜。
人性仅有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规范,“文革”中政法机关被破坏,没有法律没有制度没有秩序,加之盲目的趋同,所
以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肆无忌惮的表现出来。
这样季老也许理解一点他最看好
的“高足”为什么对他落井下石了。
“文革”中没有规则吗?当然有。
法律制度是明规则,与之对应的是“潜规则”是人们私下遵守的规则。
根据“潜规则”运行的原理,明规则——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