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
4核心题点精练四散文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
核心题点精练四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散文中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高考考查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是考查其意蕴和作用。
考生宜围绕这两个“题点”进行必要的训练,不断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火陈夫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
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
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
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
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
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得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
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地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
女人见了,一阵骂。
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
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高中散文阅读-物象的作用
高中散文阅读之物象的作用·学生版一、问法:1、XX的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寓意/作用?2、简要分析文中“XX(某物)”的作用?二、解法:1、分清主要/ 次要事物的形象主要: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次要:存在于部分当中,起衬托作用2、概括事物特征:①先看外在特征:颜色、体态、声音、生存环境(反衬内在)②再联系外在分析内在品质:内涵、内核、精神。
例:烈火、锤、清白→石灰←矢志不渝3、作用分析:①从内容、主旨方面分析:A:主要物象: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写物的主要找“志”——托物言志;写景找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B:次要物象:丰富文章内容、升华、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②从艺术手法上分析A:主要物象:线索:作为全文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将什么和什么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象征了什么;衬托了谁(人物)B:次要物象:结构上:某事物呼应哪、为下文设悬疑/埋伏笔、伏笔悬念的设置;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答题:*核心:结构、内容、情感训练一: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散文专题四——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题型熟知
• 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 结 构上的作用。
•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3.以某种物象为标题有何妙处? • 4.某种物象多次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2011年北京卷) “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
结构、内容、情感
主要物象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 强化角度意识
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作者感情
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能把材料组织贯穿起来,使文章紧凑;衬托 作用 ;呼应作用。 2.内容:联想的触发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渲 染作用。 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象征某 种 含义,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培养文本意识
①写景散文 物象——抒情
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作者的感悟和情感
②状物散文 物象——言志
具体事物——从“外观、特性、用途”到“精神、 品质、 价值观等”
③偶感散文 情缘物起——情感或思考的触发点。 从内容上说,物象可能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 例证; 从结构上说,物象往往起到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的 作用。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 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 【参考答案】
• 情境: •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
望。 •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 品质与格调: •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 高洁孤傲淡然 • 超凡脱俗
赏析散文形象,分析物象作用象-文学类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备考关键能力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四角度”
“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
题型对点 考查角度一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例3](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 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 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 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 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 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 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 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 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 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 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 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 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 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 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 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 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 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 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散文9 概括物象特点和作用
模块二概括物象特点和作用所谓物象是指在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的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一、强化方法1.抓散文特点,找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和状物散文稍有不同。
分析写景散文中的物象,要始终将其与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分析状物散文中的物象,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抓外形特征,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的外形特征往往比较鲜明,只要找准相关的外形特征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通过外形特征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3.细细品读,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
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二、规范要求1.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从物象的外在特征、内在品质和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入手。
2.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附表:欣赏散文形象综合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向日葵[新加坡]尤今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
我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刺骨的寒风夺命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不见踪影,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出来,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⑤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教材篇目中散文物象的作用
教材篇目中散文物象的作用
在教材篇目中,散文物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实内容:通过散文物象的描述,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2. 营造意境:散文物象的描绘能够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表达主题:散文物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可以用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通过物象的描绘,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4. 刻画人物形象:在某些文章中,散文物象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对物象的描述,展现人物的性格、爱好、生活状态等信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 过渡和照应:散文物象还可以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加流畅,结构更加紧凑。
总之,散文物象在教材篇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文章内容、营造意境、表达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过渡和照应等。
通过散文物象的描绘,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020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形象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形象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
景,景物;物,某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
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
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2017·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叶梅《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留在窑洞安宁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语文知识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
散文阅读中有一考点,就是形象的鉴赏。
形象的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是物象的鉴赏。
物象的鉴赏同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样,向来为考试所重视。
如2011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
这两套题中的“针挑土”“铁铃铛”就是物象。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又叫它为意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大致为三步:分析人物——明确寓意——概括作用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物象的鉴赏,主要涉及物象的形象特征,物象与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者借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物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欣赏意象的美等。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物象呢?散文物象的鉴赏思路,也大致为三步: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分析物象内在精神——分析物象的作用又如何就物象的意蕴进行分析呢?物象的意蕴的分析,主要抓以下两方面:情感义——比喻义——象征义并非每篇散文都涉及如上三方面,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来分析。
先说《怀念一只羊》中“羊”的意蕴分析:(1)你不能忘记那只羊,那只羊像你生命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2)那是怎样的一只羊啊!它柔细的毛,憨实的样儿,脖子里套着一条项圈,上面挂着一个小铜铃,让人一看就喜爱。
(3)那只羊是你5岁那年父亲赶集买回来的,有了它,你的童年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牧羊。
于是,乡村的小巷里、村外的阡陌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孩童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一只小羊一颠一颠地追赶。
(4)在草地上牧羊,羊总不离你左右,它偎依在你脚下吃草。
一次,一群小伙伴让你和羊捉迷藏,在小伙伴的掩护下,羊低头拽草的一瞬间你疾步跑进远处一条沟壕中伏下身子藏了起来。
分析现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
分析现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现代散文作品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和意识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现代散文中,意象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描绘,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使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现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出发,探讨它们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一、意象的表现形式1.视觉意象视觉意象是现代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者通过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光影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直观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例如,在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青翠和宽广,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2.听觉意象听觉意象是通过声音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识。
例如,在一篇描写都市生活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来自街头巷尾的汽车鸣笛声和人们嘈杂的谈话声,传达出都市生活的喧嚣和繁忙。
3.触觉意象触觉意象是通过对物体质地、温度、触感等进行描写,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意识。
例如,在一篇描写夏天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阳光下土地的炙热、水滴在皮肤上的清凉等,让读者感受到夏季的炎热和湿润。
4.味觉意象味觉意象是通过对味道、香气等的描写,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
例如,在一篇描写食物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食物的口感、风味和香气,引起读者的味蕾享受。
二、意象的作用1.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意象作为现代散文的重要表达手法,可以通过借助形象的力量,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读者可以通过意象的细腻描绘,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2.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意象的表现形式多样,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来传递深层的思想和意识。
读者在阅读散文时,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联想,可以进一步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主题,从而达到思辨的效果。
3.加深读者的情感共鸣意象作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表达形式,可以触动读者的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或者微小事物的描写,意象可以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使读者产生共鸣与感动。
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有何意义
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有何意义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真实亲切的特质独树一帜。
而意象的巧妙运用,更是为散文增添了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运用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寓“意”之“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客观物象。
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风云雨雪,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寻常物件。
通过这些意象,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意象能够增强散文的情感表达。
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言语完全描述。
而意象就像是情感的容器,将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凝聚其中。
比如,当我们读到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古园的描写,那“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便成为了他内心痛苦与挣扎、思考与感悟的寄托。
古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心路历程,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从绝望走向希望的情感变化。
再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以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荷花和荷香,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象,更是他在现实困境中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象征。
这些意象使得作者的情感不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有了具体的依托,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意象有助于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一篇好的散文,往往能够通过意象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比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遗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厚重、沧桑的历史氛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这些古迹的雄伟壮观,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的雪景,以及“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冬水,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温暖、宁静、充满诗意的济南冬日之景,让人读来心生向往。
认识并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认识并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一、两大类命题形式:1、分析概括形象特点、内涵题2、分析概括形象作用题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内涵题1.审题(1)是分析还是概括。
(2)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2.分析方法(1)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所以,掌握人物形象的分类,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情等。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①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②抓住作者议论、抒情句,作者直接评价性的语言③放到具体的事件和特写中④掌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写作的背景⑤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设身处地⑥关注人物身份3、答题答题模式:①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②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用1.审题(1)写人散文中的(还有之分)还是写景状物散文中的(2)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3)审清“作用”的方向。
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
2.答题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情感、主旨所在)作用是必须涉及的角度有时也涉及表达、读者三、散文中的物象(一)分析概括物象的特点、内涵题1.基本概念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散文作品中的意象塑造与意义传达
散文作品中的意象塑造与意义传达散文作品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它不同于诗歌和小说,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情节,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散文中,意象的塑造和意义的传达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散文作品的核心。
意象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感性和形象化的特点。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中,作者可以运用鲜花、绿草和蓝天等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春天的美好;而在一篇探讨人生意义的散文中,作者可以运用时间、旅程和追求等抽象的意象来传达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一篇描写夏日午后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阳光下的树影、蝉鸣和微风等意象,表达对夏日悠闲和宁静的向往;而在一篇探讨人际关系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独自行走的人影、相互交错的目光和微笑等意象,传达对人与人之间的渴望和理解。
意象的运用还可以使散文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和对比,作者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和感官效果,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一篇描写秋天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将枯叶与金黄的稻田相对比,表达对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的思考;而在一篇探讨爱情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将雨水与火焰相对比,传达对爱情的温柔和热情的感受。
除了意象的塑造,散文作品还需要通过意义的传达来使读者得到启发和思考。
意义的传达是通过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来实现的,它可以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思考,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的批判,传达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而在一篇探讨人生意义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对人生的短暂和追求的思考,传达对珍惜时间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思想。
意象的塑造和意义的传达是散文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散文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意象的生动描写和意义的深入思考,散文作品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和思考。
分析古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
分析古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古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散文以散发自由的文体风格,生动地描绘了各个时代的社会、人生和自然景物等。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它是作家用来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古代散文作品中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中的意象,以揭示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意象古代散文作品中的社会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例如,《论语》中的“穷而无忧”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无论贫穷与否,都要持守道德和心灵的净土。
《东京梦华录》中的“城市繁华”则展示了唐代长安城的富饶和繁荣,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
第二部分:人生意象人生是古代散文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作家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哲学观点。
例如,《醒世恒言》中的“成败得失”提醒人们要勉力追求成功,但也要明白失败也是一种财富,人生并非只有荣耀与辉煌。
《世说新语》中的“仁爱友善”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描述各种人物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第三部分:自然意象自然是古代散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作家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山海经》中的“五岳四渎”描绘了中国的山川地理,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慷慨的爱。
《琐记》中的“春花秋月”表达了对于自然变迁的感慨和人生的思考,使读者沉浸于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
第四部分:意象的作用意象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装饰,更是作家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首先,意象帮助作家传递主题和观点,通过对人物、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描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次,意象帮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意象使读者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能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总结:古代散文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家传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意象,犹如散文中的璀璨明珠,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特色呢?意象在散文中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
作者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描绘,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作者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荷叶的形态之美,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一片片在微风中摇曳的荷叶。
这种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得散文更具感染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领他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散文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性。
很多时候,作者选取的意象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描绘,而是承载着某种深层的象征意义。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象征了北方农民以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广大民众。
这种象征性使得散文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更为深远和宏大的主题,让读者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思考到更深层次的社会、人生等问题。
意象在散文中还常常具有情感性。
作者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之中,使意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地坛这个意象就承载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感悟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读者通过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和叙述,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种情感性让散文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散文中的意象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川湖泊,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作者心中的某种想象或幻觉。
这种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意图,自由地选择和运用意象。
同时,散文中的意象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在选择和运用意象时往往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散文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
散文中的隐喻与象征解读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自由灵活的特点,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一篇散文中,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有时候会很明显,有时候却需要读者去深入发掘。
通过解读散文中的隐喻与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散文中的隐喻是通过比喻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暗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
它可以增加散文的层次和丰富度,给读者以独特的感受。
比如,当一位作家用“太阳”来比喻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般温暖的父爱。
隐喻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修饰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类比的手法,将读者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解读。
除了隐喻外,象征也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象征是通过某个具体物象来代表某种抽象概念或意义。
通过象征,作家可以用一个物体或场景来表达一种情感或思想。
比如,一片凋零的落叶可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通过这样的象征性的描写,散文得以传达出深远的哲理,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解读散文中的隐喻与象征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尤其是与文本相关的描写和比喻。
通过细致品味,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刻意安排的隐喻和象征,进而理解散文内在的含义。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引人注目的词语、句子结构、比喻的转折等,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意味。
此外,对于隐喻和象征的解读也需要结合作品的整体语境来理解。
一个隐喻或象征在某一篇散文中可能有特定的含义,但在另一篇散文中则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将语境与具体形象相结合,把握隐喻和象征的多重可能性。
除了理解隐喻和象征的用法,我们还可以尝试揣摩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过推测作者的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作家也可以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对某种现象或者价值观的思考和批判。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不仅仅要追求文字的表面意义,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理解散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隐喻与象征给予了散文更多的艺术性和魅力,通过解读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散文带来的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常常借助丰富多样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宛如散文世界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卷。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特色呢?首先,散文中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
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审美取向,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在散文创作中所选取和运用的意象。
比如,有的作者钟情于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将其视为内心宁静与力量的象征;有的作者则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物件情有独钟,如一把旧椅子、一只生锈的钢笔,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描绘来抒发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个体性和独特性使得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作者的指纹一般,独一无二,充满了个性色彩。
其次,散文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可能承载着深沉的爱、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挣扎或者由衷的喜悦。
例如,一轮明月,在李白的诗中是思乡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则成为了他在烦闷中寻求宁静的精神伴侣。
同样的意象,因作者情感的注入而拥有了不同的韵味和价值。
再者,散文中的意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对意象的描绘,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比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挺拔、坚强的形象描写,象征了北方农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种象征手法,不仅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具体可感,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欣赏散文的同时,能够深入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另外,散文意象的表现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如一朵花、一棵树;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希望、梦想;还可以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如冬日的寒冷、夏日的热烈。
这种多样性使得散文的意象世界无比丰富,能够满足作者各种不同的表达需求。
同时,散文中的意象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思绪的流转,意象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有何特殊效果
散文中的意象运用有何特殊效果在散文的广袤天地中,意象宛如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文学的苍穹,赋予作品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意象,这一文学创作中的精妙元素,究竟能带来怎样特殊的效果?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意象能够营造出强烈而生动的画面感。
当作者巧妙地运用意象时,读者的脑海中仿佛瞬间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的荷叶、荷花等意象,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一个静谧、优美的荷塘夜景,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意象还能够传递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作者往往借助意象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多次提到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这一意象承载着他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作者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
读者通过这一意象,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有助于突出主题和深化思想。
它可以作为文章的核心线索,将看似分散的内容紧密地串联起来,使散文的主题更加鲜明,思想更加深刻。
例如,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作者所游历的一个个具体的古迹、遗址等意象得以具象化。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化苦旅”这一主题。
意象能够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时,便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梅花”象征着坚韧、高洁。
当作者运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时,作品便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之处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独特之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富有个性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感悟。
意象,犹如散文世界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扇通向作者内心深处的窗户。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首先,散文中的意象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与诗歌中的意象常常遵循一定的传统和象征意义不同,散文中的意象往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感受和思考所选取和创造的。
它们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如一支旧钢笔、一枚褪色的邮票;也可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景象,如一片飘零的落叶、一朵孤独的野花。
这些意象承载着作者个人的情感记忆和生命体验,因此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比如,鲁迅在《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两棵枣树,并非普通的树木,而是作者孤独、坚韧精神的象征,是他独特内心世界的写照。
其次,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更加自由随性。
在散文中,意象的出现和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行文需要和思绪的流淌。
作者可以在文中随意地引入意象,有时是作为开头的引子,引发下文的思考;有时是在文中穿插,作为情感的点缀;有时则在结尾处出现,给人以余味悠长的感受。
这种自由随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散文中的意象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文字的旋律中跳跃,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周作人在《乌篷船》中,以乌篷船这一意象为线索,自由地展开对故乡风情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在水乡的河道中悠然前行。
再者,散文中的意象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散文作者通过对意象的细致描绘和深入挖掘,将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
一个简单的意象,可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多层含义,引发读者的深思。
比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对地坛这个古老而宁静的园子的描写,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母爱的感悟都融入其中。
地坛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成为了作者精神的寄托和生命的启示。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
散文中的意象表达有何特色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富有韵味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意象的巧妙运用来传达情感、描绘景象、展现哲理。
意象,犹如散文世界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赋予作品深邃的内涵和动人的力量。
那么,散文中的意象表达究竟有何特色呢?意象在散文中首先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它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思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读者能够直接触摸到作者内心的世界。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作者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荷叶的优美姿态,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片静谧而美丽的荷塘。
这种直观的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还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它往往不仅仅是表面所呈现的事物,更是承载着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这一意象象征着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精神品质。
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隐喻了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抗争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使得散文的内涵更加丰富,让读者在领略表面文字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散文中的意象常常具有情感性和主观性。
它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抒发的载体。
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主观感受来选择和描绘意象,从而使意象染上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地坛这个意象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园子,更是作者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和人生思考的精神家园。
作者对地坛的描绘和感悟,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地坛这个意象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希望与坚强。
此外,意象在散文中还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作者可以选取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物品等各种元素作为意象,并且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和转换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
本文是关于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散文阅读中有一考点,就是形象的鉴赏。
形象的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是物象的鉴赏。
物象的鉴赏同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样,向来为考试所重视。
如2011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
这两套题中的“针挑土”“铁铃铛”就是物象。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又叫它为意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大致为三步:分析人物——明确寓意——概括作用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物象的鉴赏,主要涉及物象的形象特征,物象与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者借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物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欣赏意象的美等。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物象呢?
散文物象的鉴赏思路,也大致为三步: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分析物象内在精神——分析物象的作用
又如何就物象的意蕴进行分析呢?
物象的意蕴的分析,主要抓以下两方面:
情感义——比喻义——象征义
并非每篇散文都涉及如上三方面,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来分析。
先说《怀念一只羊》中“羊”的意蕴分析:
(1)你不能忘记那只羊,那只羊像你生命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2)那是怎样的一只羊啊!它柔细的毛,憨实的样儿,脖子里套着一条项圈,上面挂着一个小铜铃,让人一看就喜爱。
(3)那只羊是你5岁那年父亲赶集买回来的,有了它,你的童年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牧羊。
于是,乡村的小巷里、村外的阡陌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孩童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一只小羊一颠一颠地追赶。
(4)在草地上牧羊,羊总不离你左右,它偎依在你脚下吃草。
一次,一群小伙伴让你和羊捉迷藏,在小伙伴的掩护下,羊低头拽草的一瞬间你疾步跑进远处一条沟壕中伏下身子藏了起来。
等羊拽下一撮草抬起头咀嚼时,不见了你,便丢弃口中的青草,“咩咩”地叫着围住你失踪的地方转,那叫声凄凄惨惨,使藏在沟壕中的你忘记了这是在做游戏,你一跃而起,呼唤着你的羊向它奔去。
羊看见了你,撒开四蹄也向你奔来。
你和羊跑到一块儿,你跪下搂住羊颈,羊用温热的头蹭着你的脸,你的泪水忍不住“扑嗒嗒”砸进细柔的羊毛里。
(5)从那以后,你懂得了什么叫做“亲密”。
(6)你和羊分别是在一年的春天,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你家断粮了,父母商议着把羊卖掉换粮,你听后哭闹着不依,但最终你没能拗过父母。
你的羊在一个黄昏被一个可恶的汉子牵走,撒下一路
哀婉悲切的“咩咩”声。
(7)你家乡有一个习俗,卖家畜不卖缰绳,留着为以后再买家畜用。
那天你抱着羊缰绳在牧羊的草地上哭了很久很久,直到月上柳梢,你母亲把你背回家。
(8)以后你家再没有买羊,那条羊缰绳一直闲放着。
(9)你现在早已远离乡村。
今年夏天,你任职的县里有一条河洪水泛滥,为了保住下游的县城和百里外更大的城市,你带着炸药到一个叫水牛赵的村庄炸堤泄洪。
在水牛赵村,支书领着你走进一个叫赵广银的贫困户家中。
在院子里,你意外地看见一只羊,和你记忆中的你的羊一模一样,你情不自禁地走到羊的身边,伸手亲热地摸了摸柔细的羊毛。
赵广银说:“洪水来的时候,走得急,只拉走一些保命的粮食和这只羊,这只羊是小孙子喂的,不拉走,他哭着不依,而五头猪一群鸡和其它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
”你坐在赵广银家的板凳上和赵广银谈到中午,忽然你想在赵广银家吃一顿饭,你想到了遥远的时代母亲做的甜美的面条。
你说出这个决定,随行的乡党委书记急了,他说乡里已经准备好午餐。
你坚决要在赵广银家吃一顿家常便饭。
饭端上来了,却不是你想像中的面条,而是一碗香气浓郁的羊肉汤。
赵广银憨厚地说:“刘书记,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把那只羊杀了给你做碗羊肉汤。
”这时候你心中猛然涌起一股亲密的情感。
这顿午饭你没有动一下筷子,那碗羊肉汤静静地放在你的面前,你只吃了几口馒头。
(10)走出水牛赵村,你突然折转身对着送别的乡亲,对着熟悉
的乡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要解答此题,要侧重阐发文中“羊”所包含的情感义:
.(1)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欢乐。
(2)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
(3)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深深的感念之情。
如上情感义,当是“羊”的意蕴。
再说2011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要求考生回答: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要解答此题,要侧重阐发“针挑土”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具体解答如下:
①“针挑土”是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针挑土”是“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针挑土”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如上比喻义和象征义就是“针挑土”的内涵。
最后说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的意义:
要解答“铁铃铛”的意义,就要注意“铁铃铛”在文本中的情感义和象征义。
可具体解答如下:
“铁铃铛”是全文的线索,实写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
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和爸爸之间的深厚情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