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1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
资源丰富、山河秀美。
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
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
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
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
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
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一、概述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
明末清初,“索伦”也包括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后来,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离出来,“索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鄂温克族的称谓。
“通古斯”主要是指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这部分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饲养训鹿并以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南迁以前生活在西伯利亚产宝石之地,所以采挖宝石的突厥人称其为“雅库特”,意思是“生活在产宝石之地的人”。
后来,俄罗斯人也沿用“雅库特”一词,作为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称呼。
在本民族内部,自称“鄂温克”。
关于“鄂温克”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南坡的人们”和“(从山顶)下来的人们”。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
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公元前2000年,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事渔猎生产。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
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
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
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 艺术传统,以驯鹿为生的生活方 式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鄂温克族分布情况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黑龙 江省讷河市等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 广东等省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历史背景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可追溯至古代室韦、黑水 靺鞨等部落。
抹黑节
这是庆祝新年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庆祝。在这个 节日里,人们会互相涂抹锅底灰,以象征着驱邪避邪,迎 接新的一年。
独特的节日习俗
驯鹿节
这是一个庆祝驯鹿的节日,通常在每 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举行。在这个节 日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展示他们 的驯鹿技能,同时进行歌舞表演和品 尝驯鹿肉等特色美食。
创新性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对鄂温克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 性发展,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
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扩大文化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广鄂温克族民俗文化,
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结合旅游业发展
02
将鄂温克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
目,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大 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 季温暖。
自然资源
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 等资源丰富,为鄂温克族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鄂温克族传统生态观念及实践
尊重自然
鄂温克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应当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合理利用资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生 态观念和资源利用方式,如轮牧、禁猎等。
教育普及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鄂温克族的特点。
历史发展长久以来,鄂温克族与周边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根据历史记载,鄂温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他们当时是蒙古帝国的附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鄂温克族一直以牧民的方式生活,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依靠游牧的方式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许多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牧业生活,转而参与城市的经济活动。
这种转变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习俗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传统上,鄂温克族的婚姻多是包办婚姻,由家长和族人共同协商决定。
而如今,很多鄂温克族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不论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选择,婚礼仪式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仪式。
在婚礼上,鄂温克族人会邀请亲朋好友,表演传统的歌舞和游戏。
这些活动充满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使新婚夫妇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关爱和祝福。
除了婚姻习俗,鄂温克族还有许多与节日和宗教信仰相关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达林德勒,这一天,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游牧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意。
在传统儿童节日上,鄂温克族的孩子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同时,鄂温克族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以马头琴、咏史长调等传统乐器和舞蹈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 鄂温克族:北方民族的瑰宝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他们是北方民族的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鄂温克族的起源、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 起源和聚居地鄂温克族是属于蒙古族大家族的一支,与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有着共同的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记录,早在13世纪初期,鄂温克族就已经形成并开始迁徙和繁衍生息。
他们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
由于环境的影响,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 传统生活方式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和渔捞为主。
他们通常栖居在辽阔的原野上,以驯鹿为重要的生活资源。
驯鹿能提供肉食和皮革,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
鄂温克族人们靠着驯鹿的帮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鄂温克族传统的居住区,会建有特殊的圆顶帐篷,即著名的"鄂温克包"。
鄂温克族人们常常居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它为他们提供了温暖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此外,鄂温克族人还精于制作独特的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以精致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著称,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鄂温克族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 文化特点鄂温克族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传承的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以民谣和舞蹈为主要表达方式。
鄂温克族的民谣歌曲通常以自然景物、生活琐事为主题,既能反映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鄂温克族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即驯鹿滑雪。
这是一种与驯鹿紧密相关的运动,鄂温克族的年轻人通常会驾驭驯鹿在雪地上进行滑行表演,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巧。
### 重要节日鄂温克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驯鹿节。
驯鹿节是鄂温克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
这个节日以庆祝丰收和感谢驯鹿的帮助为主题,人们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赛驯鹿、歌舞表演等。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民族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饮食: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民族介绍之鄂温克族和土族
民族介绍之鄂温克族和土族民族文化社又和往常一样给大家介绍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成员啦!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简介以及分布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全国大约有3万多鄂温克人,是22个少于10万人口民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但他们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使用蒙古文,部分使用汉文。
他们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莫旗、扎兰屯等地。
鄂温克族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而呼伦贝尔有一个叫鄂温克的少数民族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
关于鄂温克族的传说-《雪羊和吉雅奇》早先,鄂温克人的祖先神舍卧刻有十个儿子,都看中了女神答背的女儿鄂吉娜吉。
女神回答说:“要娶我的女儿不容易,谁擒住十只雪羊,赶着羊来见我,我才能把他当女婿。
”十个儿子中,只有最小的吉雅奇做到了女神的要求,女神答应把美丽的姑娘嫁给他。
吉雅奇说:“这些雪羊都是我的朋友,它们在大山里很苦,请你求山神白那查给我一块肥美的大草原吧,我好把雪羊送到那里去。
”就这样,在女神和山神的帮助下,吉雅奇带着雪羊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美丽的鄂吉娜吉也来了,和吉雅奇一起生活,成了鄂温克人的祖先和牲畜神。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文化生活以及节日文化生活鄂温克族有特别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歌既是歌,又是诗,极富草原森林气息。
鄂温克族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
传统节日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
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
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住宿方式:撮罗子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
知识点·鄂温克族|原来他们民族真正的名字是这个!
知识点·鄂温克族|原来他们民族真正的名字是这个!“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
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
“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历史上的民族称谓“索伦”这一称呼,早在天聪八年(1634年)的《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记载。
在相当的历史时期,被称为“索伦”的不仅包括鄂温克族,而且也包括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
以后,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别出来,“索伦”便成为仅对鄂温克族的称呼。
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族,是指居住在今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他们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大多数。
“通古斯”,主要是对居住在陈旗的鄂温克人的称呼。
在鄂温克旗的锡尼河流域也有一部分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
“雅库特”,是对额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人的称呼。
这部分鄂温克人因曾在勒拿河流域与讲突厥语的雅库特人相邻而居,而被误称为“雅库特”。
历史上,尽管不同地区的鄂温克族有着被其他民族的不同称呼,但他们都自称为“鄂温克”,是统一的鄂温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经过调查了解,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于1958年决定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的称呼取消,统一称为鄂温克族,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注:以上民族资料与相关图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鄂温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和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呼伦贝尔市等地。
鄂温克族是一支勇敢、善良、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鄂温克族地域文化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就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讨论。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服饰、民俗、建筑等方面。
在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字方面,鄂温克族使用的是蒙古-满洲语族的鄂温克语,这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
而在服饰方面,鄂温克族的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这些服饰不仅保护了他们在严寒环境下的生存,同时也传承了古老的制作工艺和纹饰图案。
在民俗方面,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驯鹿比赛、舞蹈表演、狩猎采集等,这些传统活动凝结了鄂温克族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
鄂温克族传统的建筑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毡房和木屋是鄂温克族社会生活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政府应当加大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和民俗展示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等,以确保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当从小灌输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传承家族文化,尊重长辈,弘扬传统美德,以此激励下一代传承传统文化。
二、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保护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民间团体和媒体等多方合作。
在政府的引导下,应加强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形成对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长效保护机制。
鄂 温 克 族
2. 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过去多以狍子皮制作 衣服。
3. 敖鲁古雅生活的鄂温克族的衣帽鞋靴被褥都用 兽皮制作。
现在牧、林区的鄂温克族妇女普 遍穿传统服装。
鄂温克族的饮食
在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讲 究喝奶茶。肉食以羊肉和牛肉为 多, 食用方法有煮手把肉等。
在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除传 统的肉食、奶食外,粮食逐渐成为 主食,玉米、小米和白面已成主食。
在以猎为主的鄂温克族中,以兽肉 为主食,除犴、鹿、狍子的肝、肾 可生吃外,其他都要熟食。
熟食方法有炖煮、烤、熬汤等。比 较有特色的是烤肉、烤面包等,也 用大米和兽肉丁做肉粥。还以驯鹿 奶熬奶茶饮用。
鄂温克人的居住
游猎于深山密林 中的鄂温克族, 住的是“撮罗 子”。1958年, 游猎的鄂温克族 猎民逐步实现了 定居,但他们至 今保留着搭“撮 罗子”居住的传 统。
牧区的鄂温克族过去也曾有过类似于“撮罗 子”的住房,但多数人家以住蒙古包为主。 1978年以来,鄂温克族牧民逐步实现了定居, 住上砖瓦结构的房屋,而蒙古包一般留作游 牧之用。
鄂温克族讲究礼节,恪守着长幼有序的规 矩。
鄂温克猎人和牧人具有诚实的美德。
在牧区最通常的礼节是敬奶茶;在猎区则 以鹿或犴的胸口肉和鹿奶敬客。
整装待发赛骆驼
雪天里的赛马
文学艺术与科技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样式有神话、传说、故 事、寓言、民歌、谚语、谜语、笑话等,
代表作有《创世萨满》、《大兴安岭的故 事》和《白桦树的故事》等,对他们的历 史、生活和自然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
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有乌热尔图,作品有 《一个猎人的恳求》等。
民歌的突出特色是歌、诗与舞浑然一体。
鄂温克族概况
鄂温克族概况鄂温克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区。
主要从事猎业、牧业和农业生产。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
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鄂温克族的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猎区以兽肉为主食,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吃驯鹿奶油。
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做炸果子、馅饼。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
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狍,做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为进山狩猎的鄂温克人使用。
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
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定居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一只驯鹿能驮上百斤,是猎民们在森林中游猎、搬迁、运送物资和乘骑所不可缺少的,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
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
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鄂温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神话故事尤为绚丽多彩,而且带着浓浓的原生形态。
那你知道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鄂温克族的传说居住在我国东北边境的鄂温克族,自称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善于狞猎、驯鹿,仍有熊图腾崇拜的残余。
他们猎到熊以后,有一系列的崇拜仪式和禁忌,先将熊的头和骨、五脏等用桦树条或干草包好,挂在树上,进行风葬,然后向其敬烟、叩拜、做哀哭状,意思是对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图腾的宽恕。
为什么鄂温克人会把熊视为祖先呢,他们的神话传说是这样解释的:有一个猎人进山打猎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母熊抓住了。
母熊把他带进山洞,强迫猎人与她成婚。
猎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里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几年,直到他们生了一只小熊。
后来猎人乘机从山洞中逃了出来。
母熊发现猎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追赶就把小熊当场撕成两半,一半抛向猎人,一半留在身边。
留在身边的成了后来的熊,抛给猎人的就是后来的鄂温克人。
这当然很荒诞,哪有熊会变人的,这便是他们远古祖先图腾观念的反映。
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原是一个古老部落的两个亲近的分支”②,因此这两个民族流传着完全相同的关于熊祖先的神话,鄂伦春还有一系列复杂的猎熊祭熊的仪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怕他们认为有灵性的熊对猎人与分食熊肉的人进行报复。
风葬时,还要唱一首风葬的歌,歌词的内容,其中隐含这样的意思:不是我们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寿命到了,自己死去的。
他们称雄熊为祖父、舅舅,称雌熊为祖母③。
鄂温克与鄂伦春的熊祖先神话,属于比较单纯的动物图腾神话,没有与后世的其它传说故事相混在一起。
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萨满神鼓的来历听老人讲,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世上只有一个地球,后来,又造出另一个地球。
第一个地球,是一位叫腾格日的尊神给造的。
第一个地球很小,山脉低矮,河流又窄又细,水稀稀拉拉没有多少。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民族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饮食: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鄂温克族在当地的民族语言里面的含义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拥有着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那么关于鄂温克族风俗习惯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往下看看吧!鄂温克族简介鄂温克族( 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
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知饮食文化鄂温克族都有哪些风俗喝酒、吃肉前,要祭“白那查”(山神)、火神等;禁止扔掉或洒掉奶食品,鄂温克人认为奶子是宝贵的、圣洁的,象征着福气,象征着吉祥,所以凡奶制品食物都不能扔,如鲜奶、酸奶、奶酒、奶油等等,认为洒掉或扔掉这些东西就意味着扔掉自己的福气,如一时不慎洒掉,应把所洒的奶取少许涂在前额上,以防丢掉福气;禁止扔掉颗粒粮食,鄂温克人爱惜每一粒粮食,舍不得扔掉一粒米,不仅认为粮食是劳动辛苦所得,而且认为人死了以后,阴间里会让你把所有扔掉的粮食一粒粒捡回来。
所以人死了以后,要杀鸡祭灵,让鸡魂替死者捡米粒;禁止滥用水和乱泼水,鄂温克人讲究节约用水,认为生前浪费了多少水,死后在阴间,会将你一生用过或浪费过的水都让你喝进肚子里。
所以生前一定要节约用水,还要教育下一代千万不要浪费水;禁止小孩吃羊肥肠,否则会找不到好草场;禁止背后说别坏话,否则不是本人要受到报应,就是子孙后代会尝到恶果;禁止有刃的东西指向别人,认为刃会长伤人或致死人。
吃肉给人递刀子时,禁止给别人递刀尖,而要递给刀把,否则不礼貌;禁止无故钉橛子,否则会引起土地神的不满,认为钉橛子的人不吉利,拔橛子的人得福气;禁止同一氏族及辈份不同的人通婚,认为违背了族规和伦理道德;已婚男女禁止与其他异性人谈恋爱和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民族特色·鄂温克族|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仍保留使鹿文化
民族特色·鄂温克族|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仍保留使鹿文化鄂温克族最后的女酋长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鄂温克族人口为30875人。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本民族文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讷河等地。
居住在内蒙古根河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一地区的鄂温克族被称为“使鹿部落”,他们以饲养驯鹿、狩猎而著称。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最突出的是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使鹿文化。
2016年5月22日,记者300天采访56个民族来到内蒙古根河市,在当地民俗工作者陪同下,来到鄂温克族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家中。
尽管玛利亚·索已96岁高龄,但老人身体硬朗,头上戴着纱巾,脸上布满皱纹。
在侄女的翻译下,老人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玛利亚·索1920年出生在大兴安岭森林中,她的父亲是猎人,父亲打猎、母亲饲养驯鹿。
年轻时的玛利亚·索高个头,漂亮而且利落。
她比去世的丈夫拉吉米小12岁,是拉吉米的好帮手。
每次丈夫打中的猎物,都是由她带着驯鹿运回家中。
数十年来,玛利亚·索保留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传统用品,其中包括狩猎所获得的野生动物标本和祖辈遗留的工艺器皿。
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还能亲手用鹿皮线做一些皮制的手套、小挎兜、首饰包等实用品和工艺品。
玛利亚·索的二儿子是位神枪手。
2003年,这里的鄂温克族停止狩猎。
独特的使鹿文化2002年,当地政府在根河市的西北为“敖鲁古雅”所有243名鄂温克族人建起了新居。
房子木质结构,小楼幽雅、冬暖夏凉,但山林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玛利亚·索舍不得山林中那群驯鹿,更钟情于山林中那古朴、宁静的生活。
她一直坚守在山林中,坚守最后的鄂温克驯鹿文化。
玛利亚·索的侄女格列说,过几天老人就去山里和她的驯鹿在一起了。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 引言1.1 鄂温克民族概况鄂温克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等地。
他们和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蒙古族语系。
鄂温克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在茫茫原野之中,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鄂温克民族是一个勇敢而团结的民族,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和平,并且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民俗文化。
他们崇尚勤劳、团结,注重家庭和部落的和谐,尊重长辈,保护弱者,维护民族团结和荣誉。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的影响,鄂温克民族的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传统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正在逐渐消失。
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促进文化传承,才能让鄂温克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文化贡献力量。
【鄂温克民族概况】1.2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种地域文化是鄂温克民族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体现,是他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适应的结果。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鄂温克民族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增强自身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可以成为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增加地方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资源,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共融,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温克族
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鄂温克族每年要食用20头羊和2头牛,肉类主要以牛羊为主,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
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
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茶文化
鄂温克族以奶当茶。
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
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
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婚丧嫁娶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
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
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罗子”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
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鄂温克人性格
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
他们常说:“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
”他们认为如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到礼遇。
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手扒肉,以及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
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然而,今天,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
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
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
据有关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
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
驯鹿冬季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
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迁徙。
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