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01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新人教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重点推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步骤1.2中国古代史专题分类整合与综合测评课件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先秦 “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 时期 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 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秦汉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 时期 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 是有所发展。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明清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 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 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 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 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 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 先秦 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 (萌芽) 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 秦朝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 (创立) 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 (发展) 相权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 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 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考试必备)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整合课件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1
阶段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 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 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 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 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2)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秦汉的贡献不仅在 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还使国人逐渐养成国 家统一的心态。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 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3)汉代士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影响历史发展。以 董仲舒为代表的士人著书立说,影响了传统文化和社会发 展。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8
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 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社会出现流动和分 层,市民阶层兴起。
(2)赋税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 (3)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并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5)价值观由传统的“重义轻利”向“言利”转变,功 利主义逐渐盛行。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4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 期的社会转型
(1)从政治上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主要表 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分封制走向崩 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含解析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命题者说]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精品-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精练含解析
板块提升(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一、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进步1.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 )A.“尚同”的治世理想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 D.百家融合的趋势解析: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百家融合的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2.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 A.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希腊这种人神同形共性特点,有利于古希腊人文主义传统的酝酿和发展,故A项正确;这种朴素民主的宗教观,并不能直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这种宗教观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而非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这属于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基督教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后,对其产生影响的是希腊后期的斯多葛哲学而非材料中的这种宗教观,故D项错误。
答案:A3.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
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解析: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各国学者的访华讲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哲学家,还有文学家,故不是哲学教育受到重视的体现,故C 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错误。
(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一、古代中国史二、古代希腊、罗马史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
2.(2018· 广东揭阳模拟)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 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 助于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 开、客观的原则
[对点演练] 1.(2018· 四川宜宾模拟)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
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 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荐“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开始:东汉末 年,魏文帝曹丕 采纳陈群建议, 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 于唐 发展于北宋,衰 落于明清 演变趋势
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 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 )
解析:根据材料“海昏侯”“隶属豫章郡”,可知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郡
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C项正确。 答案:C
门下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 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故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 亡,故D项正确。 答案:D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一、古代中国史二、古代希腊、罗马史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2019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课件: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
第3讲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
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内容索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模块结合
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经济 明清时期的文化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主干知识排查 一、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 (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 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 察百官。
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
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针对练1 (2016· 浙江文综)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 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A.①②③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高考历史(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文档:第一部分板块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宏观框架][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考向1从历史概念的角度考查宗法制的内涵及影响(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审题方向宗法制审题关键否定式选择题、宗法制内涵及影响辨析选项考向2从“礼制”角度考查分封制的特点(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1)word
限时精练(六)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用时:20分钟分值: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0分)材料一: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
2017年我国文化总值35 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
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22日,腾讯集团副总裁程式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
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按照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
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年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材料二: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游戏“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文化。
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庆余年》《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深化]1.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Word版含答案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创造了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总之,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考点一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1.先秦时期(1)主要政治制度①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②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点①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②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③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秦朝时期(1)中央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地方体制①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抓题眼商汤覆夏立商与其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的“仁德之心”间的关系。
答案 A1.(2018·衡水金卷考试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2.(2018·黄山二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 B解析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考点二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秦朝(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2.汉朝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4.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5.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6.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2)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
7.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
(2)南书房: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3)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抓题眼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目的不同于客观效果;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
答案 C3.(2018·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这主要表明( )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答案 B解析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
4.(2018·南充一模)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 B解析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考点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2.汉朝(1)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
(2)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宋朝(1)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5.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6.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重点深化] 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抓题眼“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由朝廷驻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骄纵的藩镇。
答案 D5.(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