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X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那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某某。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某某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翻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翻译

第五段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 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 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 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 发生了变化啊。
第二段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 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 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 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 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 卫、中山的部队。
第二段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 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 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 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 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第四段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 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 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 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 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第四段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 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 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 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 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பைடு நூலகம்随形地跟着。崤山 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三段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 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 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 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 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 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 交给司法官吏。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过秦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最后三段;3.学习文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这些作品文风的特点是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经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字词汇总字音膏腴(yú) 遗镞(cú) 鞭笞(chī) 劲弩(nǔ)蒙恬(tián) 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 锋镝(dí)隳(huī名城)漂橹(lǔ)逡(qūn)巡崤(xiáo)函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连横之策。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之策。

始皇既没.通“殁”,死。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威振.四海通“震”,震撼。

一词多义北①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②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因①因遗策动词,沿袭②因利乘便介词,趁着③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策①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致①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引、招纳②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③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延①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②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迎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①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削弱②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词语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外.连衡名词作动词在国外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向南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浮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件 (共21张PPT)
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毛泽东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 曾深情吟咏《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 是寻常之事,贾谊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 而终呢?”这首诗既有对贾谊才华盖世的赞 叹,又有对贾谊自责伤怀自误的批评。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录音后齐读课文
重点掌握的 字音、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课后作业布置:
1.尽量找出文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 殊句式;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进一步加 深对必修【3】第十课《过秦论》第一课时
导入
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 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 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 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 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 文学家在《过秦论》中的见解。
过 秦 论
作者:贾谊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
理清全文思路: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⑤秦教训
文章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 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 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 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 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 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 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 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 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 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 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 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 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 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 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 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 称“屈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讲解与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讲解与例题

第10课过秦论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
• 解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 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 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 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 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汉 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 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谊
毛泽东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哭泣情怀吊屈文。 • 梁王坠马寻常事, • 何须哀伤付一生。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 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 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论。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 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 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 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 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
2、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3、形容词作动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使……相斗 险固的地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行连横,然后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
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有哪些有力因素?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和——君臣固守 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2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 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 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 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10过秦论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10过秦论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
雄视千古,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颇有微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对于西汉的一位短命的才子贾谊却褒扬有加,写了两首旧体诗来赞 扬他,其中一首七律写道:“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 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 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颂其英才盖世,哀其生不逢时。打开《过秦论》, 我们也深感“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绝非过誉之词。贾谊以其纵 观天下、通达古今的博学与睿智,纵笔泼墨以绘龙腾云卷之态,波澜壮阔,议 论风生,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还能够以情感人。
[美文阅览室] 遥望贾谊 □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 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 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 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晨读案—心灵 点灯
[学海金指针]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 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 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 三段。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 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堕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 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 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10 过秦论(讲)【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手法。

【探究活动】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1.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探究活动】本文对比论述较为典型,请结合全文分析。

【教师释疑】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和要说明的道理。

【讨论明确】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

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

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

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探究活动】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教师释疑】注意赋体铺排的作用。

【讨论明确】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人教版课文秦孝公①据崤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⑤,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⑥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四周荒远之地的雄心。

①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②崤函:xiáohán,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③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雍,yōnɡ。

④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⑤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⑥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统一天下的雄心。

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

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

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

“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

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当是时也,商君①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②而斗诸侯③。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①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

战国时卫人。

姓公孙,名鞅。

因封于商,号曰商君。

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结】

【结】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

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

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

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

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

请将文中的对比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

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2)和陈涉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

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3.本文有大量的对偶和排比,使文章一泻汪洋,气势磅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

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用意何在?学生明确: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

②“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

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

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

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

“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四、五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

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集体背诵三、四、五段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

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

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A.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