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测量误差与平差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与平差(1)

测量误差与平差(1)
1. 有界性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 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不是固定的,与观测条件有关)
例如,某项试验中,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共观测了358个三角形
的全部内角,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和角真误差(即闭合差,三角之
和与180º之差)。分别对正、负误差按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
以d△=3″为误差区间统计各区间的误差个数k,并计算其相对 个数(k / n,也称作频率,n=358 )。结果列于下表:
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
设有一般函数:
Z f (x1, x2,, xn)
式中,x1、x2、……xn为互相独立的观测值,相应的中 误差分别为mx1、mx2、 …… mxn;Z是各观测值的函数。 经推导(教材P150),函数Z的中误差计算式为:
mZ2
(
f x1
)
2
mx21
(
f x2
)
2
mx22
2、倍乘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x
▪ 函数中误差为:
▪函数中误差为:
mZ2
m2 x1
m2 x2
m2 x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z k mx
3、线性函数: ▪ 函数表达式:
z k1 x1 k2 x 2 kn x n
▪ 根据误差传播律有:
mZ2
k12mx21
k22mx22
kn2
m2 xn
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
四. 精度及其衡量指标 (一).精度的含义 精度是指一组观测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 若分布集中,即小误差多、大误差少,则说明该组
观测值的质量好、精度高;反之,精度就低。 据此可判别下图中哪组观测精度相对较高。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10 /2
6
偶然误差: 采用测量平差的方法
绪论
黑龙江工程学院
1.2 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1
2 3
测量平差理论和方法是测绘学科中测量数据处
4 5
理和质量控制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现代GPS(全
6
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及
7 8
其集成的高新测量技术以及高精度数字化数据采集和
8 9
年代后广泛应用
10
方差—协方差估计理论研究、应用(80年代)
统计假设检验理论的研究、应用;
粗差探测法和可靠性理论:60年代后期,荷兰巴
13 /2
尔达(W.Baarda)教授提出,近年形成粗差定位、估
6
计等理论。
绪论
黑龙江工程学院
3.平差计算模式的发展
1
(1)手工计算模式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
1
计算工具: 能够上网的各种通讯工具和相应的网络
2 测绘数据处理平台
计算方法: 采用基于DOS系统下的程序计算。
绪论
黑龙江工程学院
(3)全自动计算模式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
计算工具: 能满足现代智能化数据处理和管理的386、
2 486、586,以及运算速度更快、内存容量更大和显卡质量
3 4
更高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
5 6
计算方法: 采用智能化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计算
6
7
技术水平
精密度
8 9
工作态度
误差
温度、湿度 风力 等
10
观测条件对观测成果产生影响,不可避免产生观测误差
观测条件较好则观测质量较高,观测条件较差则观测质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知识点的不完全归纳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知识点的不完全归纳

第一章绪论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核心课程。

2、测量数据或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他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

3、任何观测数据总是包含信息和干扰两部分(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

采集数据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干扰也称为误差。

4、观测数据总是不可避免带有误差。

5、误差即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6、当对某个量进行重复观测时就会发现,这些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是由于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

7、误差来源于观测条件,观测条件包括测量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

8、偶然误差即总是假定含粗差的观测值已被剔除;含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已经过适当改正。

在观测误差中,仅含偶然误差或是偶然误差占主导地位。

9、在测量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0、根据观测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性质,可分为偶然误差(Δ)、系统误差和粗差()三类。

【】11、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然,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如估读不准确)12、系统误差包括常差、规律差、随机性系统误差。

13、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个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就称为系统误差。

(如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仪器下沉、水准尺下沉、水准尺竖立不垂直)14、系统误差的存在必然影响观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累加性,是影响巨大的。

15、粗差即粗大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下所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误差=错误,消除粗差的方法:多余观测进行发现、剔除粗差。

测量数据中一旦发现粗差,需要舍弃或重测)16、属于经典测量平差范畴。

17、如何处理由于多余观测引起观测值之间的不符值或闭合差,求出未知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结果的精度是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研究路线)。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二、三章全书的基础知识第四章介绍测量平差理论第五、六、七、八章 4种平差方法第九章各种平差方法的总结第十章讨论点位精度第十一章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第十二章近代平差概论根据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第二章~第八章以及第十章的内容。

二、如何学好测量平差1. 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牢固地把握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知识才能学好测量平差,因此课前要做到预习,对与以上三门课程有关内容进行温习,只有如此才能听懂这一节课。

2. 听课时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公式推导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准备A、B两个练习本),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第一章绪论本章要紧说明观测误差的产生和分类,测量平差法研究的内容和本课程的任务。

第二章误差散布与精度指标全章共分5节,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偶然误差的规律性,精度的含义以及衡量精度的指标。

难点:精度、准确度、精确度和不确定度等概念。

要求:弄懂精度等概念;深刻理解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牢固掌握衡量精度的几个指标。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全章共分7节,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协方差传播律,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以及协因数传播律。

难点:权,权阵,协因数和协因数阵等重要概念的定义,定权的常用方法公式应用的条件,以及广义传播律(协方差传播律和协因数传播律)应用于观测值的非线性函数情况下的精度评定问题。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协因数阵,权阵中的对角元素与观测值的权之间的关系;能牢固地掌握广义传播律和定权的常用方法的全部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到测量实践中去,解决各类精度评定问题。

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全章共分5节。

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数学模型和最小二乘原理。

难点:函数模型的线性化,随机模型。

要求:牢固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深刻理解最小二乘原理中“最小”的含义;关于较简单的平差问题,能熟练地写出其数学模型。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水准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消除误差和残差,以求得较为准确的高程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观测方程
在水准测量中,设定起点高程为0,然后逐站向前观测,求出每个站点的高程。

建立每个站点高程的观测方程,包括自由高差和永久高差的影响。

2. 矩阵方程式
将所有观测方程进行矩阵变换,消除自由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3. 固定高程点的影响
将所有观测方程加上固定高程点的影响,消除永久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4. 最小二乘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出平差后的高差平差值,分别确定每个站点的高程。

5. 残差分析
对于每个观测方程都会有一个残差,其代表了实际测量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

进行残差分析,可发现数据中的误差规律和存在的误差来源,为后续的测量和处理提供参考和改进。

6. 高程精度分析
通过对整个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和精度分析,得出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测量误差与平差

测量误差与平差

4. 抵偿性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 于零,即:
1 2 n lim lim 0 n n n n
•在测量平差中,方括号[ ]用来表示求和。 •第四个特性是由第三个特性即对称性导出的。 •必须指出,偶然误差的以上特性,尤其是后面的三个特 性,只有当观测数目较多(一般n为20以上)时才会比 较明显。
四. 精度及其衡量指标 (一).精度的含义 • 精度是指一组观测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 • 若分布集中,即小误差多、大误差少,则说明该组 观测值的质量好、精度高;反之,精度就低。 • 据此可判别下图中哪组观测精度相对较高。
误差分布曲线一 误差分布曲线二
• •

• •

精度是一组观测成果质量高低的标志,它与观测条 件的好坏密切相关。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观测者、仪器和外界环境)下进行 的一组观测,叫做“同精度观测”。 所有的观测值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 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即使是误差为零或误差很大的观测 值),都称为“同(等)精度观测值”;反之,则称 为“非等精度观测”。 例如,同一个观测者同一天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观测了10次,闭合差w有+8″的,有2″的,也有为0的。 w=0 并不意味着高精度,w=8″也不表示低精度,所 有的观测结果应认为是相同精度的。 只有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所作的观测,才可以看作 精度不同。
•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需要讲授70 学时以上。 • 平差分为简易平差和严密平差。 • 严密平差又分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 在高程测量一章中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实际上 就是一种简易平差工作(消除高差不符值)。 • 简易平差的相关内容将结合具体的控制测量计算(如导 线计算)加以介绍;对于严密平差方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自学。 •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了解测量误 差产生的原因和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错误理论是测量平差中的重要理论,主要作用是分析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确定数据
的可信性以及求解测量平差参数。

测量平差把原始测量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以消
除测量数据中的误差,得到更靠近实际状况的测量结果,了解测量数据中误差特性,对测
量平差有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误差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潜在误差分析,即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
影响;二是测量误差的匹配,即推算出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幅度,同时考虑测量误差和设
计误差的叠加效应。

若测量误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知,为了有效地求解平差过程,相应的应
该选择平差方法,也就是要精确解算测量误差。

因此,利用错误理论,可以分解原始的测量数据,以及测量误差的不同影响因素。


复杂的测量问题提出更适当的解法,从而减少测量平差中可能引起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此外,错误理论还研究多参数的优化方案,及其偏差的估计,以便于设计更具拟合力的测
量数据优化方案。

误差理论是测量平差基础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测量前对误差作出足够重视,测量
过程也应精确,意义重大。

正确掌握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对测量精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4
1 1 2 2
若设参

X=[X1X2X3 ]T=[HBh3h4]T,定权时 C=2km。试列出 (1)误差方程式及限制条件; (2)法方程式。 8.1.09 在图 8-6 中,A、B 为已知三角点,C、D 为待定点,观测了 9 个内
角 L1~L9。现选取参数X=[X1X2X3X4X5 ]T =[L1L2L3L4L5 ]T,试列出误差方程 式和限制条件。 8.1.10 在图 8-7 所示的测边网中,A、B 为已知点,1,2 为待定点,观
角度观测精度均为������
= 1″。
������
观测了边长 S1、S2,观测精度均为������ ������
2
= 10mm,
0 ������
������
1
= 148.283m,
= 107.967m。 设 P 点的坐标为未知参数,其近似坐标为������ = 882.270m,
������
0 ������
9.2.04 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模型在解决实际平差问题中有什么意 义? 9.2.05 某平差问题有 15 个同精度观测值,必要观测数等于 8,现选取 8 个参数,且参数之间有 2 个限制条件。若按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法进行 平差,应列出多少个条件方程和限制条件方程?由其组成的法方程有几个? 9.2.06 在测站 O 上观测 A、B、C、D 四个方向(如图 9-1 所示) ,得等精 度观测值为: L1=44°03′14.5″, L2=43°14′20.0″, L3=53°33′32.0″, L4=87°17′31.5″,
(a)已知值:矩形的对角边 S 观测值:L1~L4 参数:������1、������2、������3
图 8-4
8.1.08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测量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关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1. 课程设计目标:
-深入理解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测量平差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中的问题。

2. 课程设计内容:
-误差理论:包括误差类型、误差传播规律、误差分析方法等。

-测量平差: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平差、参数平差等内容。

-实例分析:选取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平差处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3. 课程设计步骤: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范围,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部分。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理论学习。

-组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测量平差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和思考。

4. 课程设计要点: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测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测量平差基础》课件

《测量平差基础》课件
平差模型
平差模型是描述测量数据与未知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 合适的平差模型,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参数估计
平差中的参数估计是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求解出未知参数 的最估计值的方法。
误差传播
平差中的误差传播是研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误差 的方法。
02
测量误差理论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来源
仪器误差、观测者误差、外界条件误差
分类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
误差的传播与处理
误差传播定律
描述观测值之间误差关系的规律
误差处理方法
消除法、替代法、组合法
《测量平差基础》ppt课件
目 录
• 测量平差基础概述 • 测量误差理论 • 平差计算方法 • 平差应用实例 • 平差软件介绍
01
测量平差基础概述
平差的概念与意义
平差的概念
平差是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消除 或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平差的意义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平差处理,可以提 高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各种 工程和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
平差的分类与目的
平差的分类
根据处理方法和目的的不同,平差可 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参数平差、条件 平差、最小二乘法平差等。
平差的目的
平差的主要目的是减小或消除测量误 差,提高测量精度,确保测量成果的 可靠性和准确性。
平差的基本原理
数学基础
平差的基本原理基于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法、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知 识。

测量平差知识点

测量平差知识点

测量平差知识点1、测量学的研究内容:测定和测设。

2、测定:将地⾯上客观存在的物体通过测量的⼿段将其测成数据或图形。

3、测设:就是将测量的⼿段标定在地⾯上。

4、⽔准⾯:静⽌的⽔⾯。

5、⼤地⽔准⾯:⽔准⾯与静⽌的平均海⽔⾯相重合的闭合⽔准⾯。

6、铅垂线:重⼒⽅向线,是测量⼯作的基准线。

7、地球椭球⾯是测量⼯作的基准⾯。

8、地物:地⾯上⼈造或天然固定的物体:地貌:地⾯⾼低起伏形态。

9、测量上常⽤坐标系:天⽂、⼤地、⾼斯平⾯直⾓、独⽴平⾯直⾓。

10、绝对⾼程:地⾯点沿铅垂线到⼤地⽔准⾯的距离。

相对⾼程:某点到任意⽔准⾯的距离。

11、⾼差:地⾯上两点之间⾼程差。

12、半径为10km范围内⾯积为320km2之内可以⽤⽔平⾯代替⽔准⾯时距离产⽣的误差可忽略不计;测距范围的100km2时,⽤平⾯代替⽔准⾯时对⾓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程测量中即使很短的距离也不可忽略。

13、测量⼯作的原则:a由整体到局部、由控制到碎部;b步步检核。

14、测量的基本⼯作:测⾓、量边、测⾼程。

15、测绘的基本⼯作:确定地⾯点的基本位置。

16、施⼯测量包括:建筑物施⼯放样、建筑物变形监测、⼯程竣⼯测量。

17、⾼程测量:测量地⾯上各点⾼程的⼯作。

18、⽔准测量的实质:测量地⾯上两点之间的⾼差,是利⽤⽔准仪所提供的⼀条⽔平视线来实现的。

19、⾼差计算⽅法:⾼差法、仪⾼法。

20、⽔准仪按构造可分为:微倾式、⾃动安平、数字⽔准仪,及⽔准尺和尺垫。

21、DS3构造:望远镜、⽔准器,基座。

22、⽔准仪轴线之间的⼏何条件:a圆⽔准器轴平⾏于竖轴b⼗字丝横丝垂直于竖丝c ⽔准管轴平⾏于视准轴。

23、尺垫的作⽤:减少⽔准尺下沉和标志转点。

24、⽔准尺的使⽤: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24、⽔准点的分类:永久性和临时性。

25、测站的检核⽅法:双⾯尺法和双仪⾼法。

26、⽔准路线检核⽅法:闭合⽔准路线、附合⽔准路线、⽀⽔准路线、⽔准⽹。

27、误差: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一、名词解释1、测量平差:依据某种最优准则(最小二乘法),对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消除它们之间的不符值,求出未知数的最估计值与精度的理论方法。

2、偶然误差: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3、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做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4、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5、平均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偶然误差的绝对值的数学期望称为平均误差。

6、或然误差:当观测误差出现在(—,+)之间的概率等于1/2时,称为或然误差。

7、条件平差:一个几何模型中有r个多余观测,就产生r个条件方程,以条件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条件平差。

8、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选择了u个独立量为参数(而0<u<t)参加平差计算,就可建立含有参数的条件方程作为平差的函数模型,称之为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9、间接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当所选的独立参数个数等于必要观测数t时,可将每个观测值表达成这t个参数的函数,组成观测方程,这种以观测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间接平差。

10、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余观测数r=n-t,所选参数u>t个,其中包含t个独立参数,则参数间存在s=u-t个限制条件。

平差时列出n个观测方程和s个限制参数间关系的条件方程,以此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11、秩亏自由网平差:如果网中不设起始数据或没有必要的起算数据,而且又设所有网点坐标为参数,这样的平差问题称为秩亏自由网平差。

12、精度: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13、准度:随机变量的真值与数学期望之差。

测量平差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

测量平差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

测量平差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引言:测量平差在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土地测量、工程测量还是地理测量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平差。

本文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1.1 测量平差的定义测量平差是指在测量中,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将观测值修正为比较可靠的数值,并确定其精度和可靠度的过程。

1.2 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是以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计算和修正方法,使测量结果达到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条件。

二、测量平差的方法2.1 误差的分类误差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根据产生误差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2.2 测量平差的方法2.2.1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平差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误差方程,使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化,从而得到最优的修正数值。

2.2.2 加权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引入权重因子,对观测值进行加权处理,以更好地反映各个观测值的可靠性。

2.2.3 置信椭圆法置信椭圆法是一种通过误差椭圆的几何性质,结合观测弥散矩阵,进行测量平差的方法。

通过确定椭圆的长轴、短轴和倾斜角度,可对误差进行合理的修正和分析。

三、误差分析技巧3.1 误差的传递规律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具有传递性,即观测结果的误差会随着计算过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大。

因此,在进行误差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环节中误差的传递规律,以准确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2 概略误差与精确误差概略误差是指由于设备精度、人为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测量误差,通过一些常见的公式和方法可以进行较为粗略的估计。

精确误差是在概略误差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精细的计算和分析得到的误差值,更贴近实际测量结果的误差。

3.3 误差理论和误差估计误差理论是关于误差发生的规律的理论体系,包括误差分类、误差分布等。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D lim [] n n
式中:[ΔΔ]= Δ12+ Δ22+……. + Δn2
Δi=li-x(i=1、2、3、…….、n)
x为未知量旳真值。
• 因为D=σ2,所以
D lim
n n
σ称为中误差,在数理统计中称为原则偏差。
• 当n为有限时,σ旳估值为
n
在测量中常用m来替代中误差旳估值,即
m
lt l0 l (t t0 )l0
思索: 水准仪—— i角
分析产生旳主要原因: 是仪器设备制造不完善。
水准仪: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i角)
hAB
i
(S后
S前)
结论:i角误差与前后视距差成正比。
注意: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
消除和减弱旳措施: (1)用计算旳措施加以改正;
水准测量
B
C
大量测量实践发觉,测量成果中不可防止旳普遍存在误差,详细体现在: 1. 对同一量屡次观察,其观察值不相同。 2. 观察值之和不等于理论值
——不符值
——闭合差
误差旳定义
• 真误差:观察值与客观真实值之差。 • 公式: l x • 目旳: 找出误差产生旳原因,制定减弱误
差旳措施,确保测量成果到达必需旳精度。
• 中误差不等于每个观察值旳真误差,而是一组 真误差旳代表值,代表了一组测量成果中任一 观察值旳精度,一般把m称为观察值中误差或 一次观察中误差。
二、极限误差
• 根据偶尔误差旳第一种特征,在一定观察 条件下,偶尔误差旳绝对值不会超出一定 旳限值,该限值称为极限误差(限差、允 许误差)。
• 极限误差是偶尔误差限制值,用作观察成 果取舍旳原则。
) dx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中误差(在概率统计学中叫标准差σ)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同精度观测列中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 的极限叫做中误差m的平方,即:
• •
式中: 开平方后得:
n 21 22 2n
n
m lim
2

m lim
n

n

上式是中误差的极限表达式。在实际工作中,观测次数不可能 为无穷大,所以中误差通常用其估值表达式计算:
• 粗差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容易发现的错误,严格的讲,不 应属于测量误差的范畴。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 系统误差具有倾向的一致性,即单向性、同一性,其影 响具有积累性,对测量成果精度的影响很大,必须设法 消除或减小,比如施加尺长改正、加常数改正、剩余常 数改正、气象改正等。而偶然误差是一种随机性误差, 不能直接通过加改正数的方法来消除,在观测结果中总 是不可避免地包含偶然误差,因此,偶然误差是测量误 差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 偶然误差虽然从表面上看没有规律,但实际上具有统计 性规律,即特性。 • 下面先给出真误差的定义,然后介绍偶然误差的四个特 性。

任何一个被观测量,客观上总存在一个能代表其真正 大小的数值,称作“真值”。设某量的真值为X,已 剔除了系统误差的观测值为l,则它们的差值叫做该观 测值的真误差,简称误差,用△表示,即: △ = l- X • 真误差△仅指偶然误差。 • 如果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得到n个观测值li (i=1,2,·· ·,n);则有n个真误差△i (i=1,2,·· ·,n)与之相对应。 这些仅包含偶然误差的真误差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 有界性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 定的限值。 (这个限值不是固定的,与观测条件有关)
二.误差的类型 •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及粗差。 1.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某 类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传统的取舍),如果观测结 果包含的误差在大小及符号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如 按一定的函数关系变化,或保持常数,或保持同号, 则这种误差叫系统误差。比如:钢尺尺长误差,光电 测距中的加常数、剩余常数等。 2.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多次观测(或对同 类数据进行同种处理),如果观测结果包含的误差在 大小及符号上均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从表面看 没有任何规律性,则这种误差叫偶然误差。比如:水 准读数估读、照准偏左或偏右等。 3. 粗差:数值超出了某种规定范围的误差。如读错、记 错等。
•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需要讲授80 学时。 • 平差分为简易平差和严密平差。 • 严密平差又分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 在高程测量一章中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实际上 就是一种简易平差工作(消除高差不符值)。 • 简易平差的相关内容将结合具体的控制测量计算(如导 线计算)加以介绍;对于严密平差方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自学。 • 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了解测量误 差产生的原因和评定精度的标准;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方法。
2 Z
i
式中, f 是函数Z对各观测值(变量)的偏导数,它们 都是观测值的函数,将观测值代入后便都是常数。 x 例如,h=S×sinα,则
f f sin , S cos S
•上述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可以用于各种函数。 •几种常用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律 2、倍乘函数: 1、和差函数:
2. • • •
趋向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统计表中十分明显。 误差分布的趋向性在频率直方图中更易看出。 偶然测量误差是随机变量,服从于标准正态分布。
3.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 同样,误差分布的对称性可从统计表和直方图中得到 验证。
四. 精度及其衡量指标 (一).精度的含义 • 精度是指一组观测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 • 若分布集中,即小误差多、大误差少,则说明该组 观测质量好、精度高;反之,精度就低。 • 据此可判别下图中哪组观测精度相对较高。
误差分布曲线一 误差分布曲线二


精度是一组观测成果质量高低的标志,它与观测条 件的好坏密切相关。在相同的观测条件(观测者、 仪器和外界环境)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叫做“同精 度观测”,由于所有的观测值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 布,因此,对于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即使是误差 为零或误差很大的观测值),都称为“同(等)精 度观测值”;反之,则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例如,同一个观测者同一天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观测了10次,闭合差w有+8″的,有 -2″秒的,也有为0的。W=0 并不意味着高精度, w=8″也不表示低精度,所有的观测结果应认为是相 同精度的。只有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所作的观测, 才可以看作精度不同。
(二). 衡量精度的指标 • 除了用误差分布图表示观测精度之外,还可用简明 的数字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 精度的高低虽然不能用各别误差的大小来判别,但 与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有直接联系,所以常 用一组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大小来作为衡量精度高低 的指标。此处的平均值大小并非简单的算术平均大 小,而是指均方差。 • 测量上常用的衡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量的大 小并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一个或一系列的观测量通 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比如EDM测高)。 很显然,观测值误差必然会“传递”给函数,使其函 数也包含误差。阐述观测量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量本 身的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叫误差传播定律。 • 独立观测值的概念—— 设x、y为两个观测值,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并且都是直接观测量,则称它们是“独立观测值”, 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比如,三角高程测量中 的斜距和垂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等。 • 与此对应,若两个观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包 含同一因素,则它们就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方向 观测法中各方向的归零方向值(零方向相同)。
4. 抵偿性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 于零,即:
1 2 n 0 lim lim n n n n
•在测量平差中,方括号[ ]用来表示求和。 •第四个特性是由第三个特性即对称性导出的。 • 必须指出,偶然误差的以上特性,尤其是后面的三个特 性,只有当观测数目较多(一般n为20以上)时才会比较 明显。
• •
一般函数形式的误差传播定律: Z f ( x1, x 2,, xn) 设有一般函数: 式中,x1、x2、„„xn为互相独立的观测值,相应的 中误差分别为mx1、mx2、 „„ mxn;Z是各观测值的 函数。经推导(教材P150),函数Z的中误差计算式为:
f 2 2 f 2 2 f 2 2 m ( ) m1 ( ) m2 ( ) mn x1 x2 xn
解:由公式
得:
m

n
2 2 2 ( 4) 2) 0 1 2 3) ( ( )( m1 2 4 5 2 2 ( 6) 5) 0 1 2 1 2 ( ( )( ) m2 3 5 5
∵ | m1 |<|m2|,∴第一组比第二组观测精度高。
§8-1 误差与精度
一、测量误差的概念 • 误差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实值,或真实 值与其应有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三角形的内 角和为180o,观测值为180o 00' 30″;标尺刻划间距 的真实值0.97cm,其应有值即理论设计值为1cm) • 要点: 1. “要测量就会有误差”,即误差与测量同在。 2. 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 境的影响。 3. 观测条件与误差的关系。与误差的三个来源相对应的 测量仪器、观测者和作业环境叫观测条件。观测条件 的好坏决定误差的大小。
3. 相对误差 • 真误差和中误差都是绝对误差。有时,仅用绝对误差 还不能完全表达观测精度的高低。 • 例如,分别丈量了1000米和10米的两段距离,观测值 的中误差均为±0.01米,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的观 测精度相同,但就“单位长度”而言,两者的精度并 不相同(且实现的难度也不相同),显然前者的相对 精度比后者要高。
第八章
测量误差与平差
§8-1 误差与精度 §8-2 误差传播定律简介 §8-3 算术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
• 平差——削平差异,消除不符。 • 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完善和人为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 响,测量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提高成果的质量, 处理好这些测量中存在的误差问题,观测值的个数往往 要多于确定未知量所必须观测的个数,也就是要进行多 余观测。有了多余观测,势必在观测结果之间产生矛盾, 测量平差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这些矛盾而求得观测量的最 可靠结果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平差采用的原理 就是“最小二乘法”。 • 测量平差是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1823年在汉诺威 弧度测量的三角网平差中首次提出并应用的。以后经过 许多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测量平差已成为测 绘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丰富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 之一。
• 例如,某项试验中,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共观测了358个三角形 的全部内角,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和角真误差(即闭合差,三角 之和与180之差)。分别对正、负误差按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 然后以d △=3″为误差区间统计各区间的误差个数k,并计算其 相对个数(k / n,也称作频率,n=358。 )。结果列于下表:
根据误差传播律有:
m k m k m k m
2 Z 2 1 2 x1 2 2 2 x2 2 n
2 xn
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
(1).列出函数式; (2).对函数式求全微分; (3).套用误差传播定律,写出函数中误差公式; (4).计算各偏导数之值; (5).将偏导数值和观测值中误差之值代入公式计 算函数的中误差。

为此,通常又采用另一种衡量精度的指标,即“相对 中误差”,它是中误差(绝对值)与相应的观测值之 比,为一“不名数”,无量纲,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 表示: mD 1 k D D mD 相对误差仅可用作线量(即长度)观测精度的衡量指 标,在角度测量中没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