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汇总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汇总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汇总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汇总(二)二,选择题1,将实践看作是"精神的一种劳作"是的观点.A,休谟B,康德C,黑格尔D,费尔巴哈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命题.A,狄德罗B,拉美特利C,霍尔巴赫D,爱尔维修3,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B,种族C,民族D,"类"4,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犹太教5,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A,政治和宗教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C,体系与方法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A,灵魂的不死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7,《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A,教条主义B,宗派教C,经验主义D,党八股8,《实践论》指出:坚持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即有区别又相互渗透.D,理性认识须回到实践9,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0,当近代哲学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中,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方法,这是因近代科学主要是.A,搜集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B,搜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C,整体材料,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D,整理材料,关于过程发生,发展及其联系的科学.11,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论述了实践,他将实践视作.A,人的道德践履B,人的感性活动C,精神的一种劳作D,犹太人的经商活动12,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的理论前提是假设有一种抽象的人的的存在.A,类B,民族C,种族D,个体13,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最大意义是.A,使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的影响B,给当时哲学界带来思想解放C,使整个哲学耳目一新D,直接了当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14,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5,依《矛盾论》关于"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的论述,可知对抗是.A,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B,矛盾的一切形式C,矛盾中的一般形式D,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16,《费尔巴哈论》写作的直接动因是.A,马,恩对自身哲学信仰的清算B,评述施达克的著作C,阐述马哲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D,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17,马克思在做《莱茵报》编辑时所碰到的苦恼疑问是.A,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B,法国社会主义的肤浅言论C,对所谓物质利益发展意见的难事D,所信奉的黑格尔关于法的思想与现实相矛盾18,首先敏锐察觉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且与黑格尔同时代的人是.A,马克思B,歌德C,恩格斯D,海涅19,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关于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问题.A,虚假哲学B,经院哲学C,经验哲学D,中世纪哲学20,新唯物主义的"新"最显著的体现是.A,新的视角-实践观B,新的成果-唯物史观C,新的使命-改造世界D,新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21,列宁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下面属于毛泽东对这句话的解释的是.A,一切过程都有始终B,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的对立物C,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D,一切过程转化为它过程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2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能量转化与守衡定律B,细胞学说C,系统论与控制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23,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就有了辩证法:的辩证关系.A,一般与个别B,偶然与必然C,现象与本质D,抽象与具体24,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A,直线性B,片面性C,死板和僵化D,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25,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D,非历史性26,列宁认为,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就已经有了辩证法:的辨证关系.A,个别与一般B,本质与现象C,必然性与偶然性D,抽象性与具体性27,《谈谈辩证法问题》指出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A,直线性B,片面性C,死板与僵化D,主观主义28,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论》中分析了矛盾运动不平衡性的三种情形,它们是.A,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B,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D,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的矛盾方面29,"宗教是初恋","哲学是夫妇之爱"是.A,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B,十九世纪德国唯心主义的观点C,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命题D,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命题30,哲学的基本问题最初的表现形式为.A,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B,灵魂不死C,世界是神创的还是从来就有的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0405]《教育学》作业标准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0405]《教育学》作业标准答案

单项选择题1、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问题的是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2、当代社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核心力量,()职业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领导..教师..商人.学生3、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包括:规定的()、不对称的“同位”关系、教育基本关系。

.学校关系.社区关系.社会关系. B.家庭关系4、孔子的()思想。

就是中国古代教育价值观。

..“有教有类”..“因人而异”..“相向而行”..“有教无类”5、 ( )代表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或者传统的教育观。

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阿兰、利文斯通等。

.利己主义..永恒主义.理想主义.功利主认6、()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庸》.《大学》.《孟子》.《礼记》7、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与()性。

.不确定..预想..预定..确定8、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层面的教育活动是把()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领导..教师.学生...家长9、教育内容概括为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资源及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四大种类。

..精神..物质.知识..文化10、制度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授课制。

.大班..班级.小班.课程11、夏代设置了“序”“校”学校, “校”的()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教以习射等军体技能,以培养能射善战的战士为目标。

.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对象12、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美国()。

.杜威.斯宾塞..桑代克..荣格13、陶行知的()理论提出教育与生活结合,学校与社会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合一等原则。

. B. .“教育与生活” ”.“实践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教育”14、孔子说“(),习相远”指的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四、 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论
(一) 教学心理学化
教学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新式教学的总原则。他在《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 “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 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不断在教育实验中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教学方法。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直观教学入门》,介绍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 1804年,他发表了《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阐述了教育 性教学的意义和途径。 1806年,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问世。 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一、 生平与教育著作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 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1768年,他在家乡涅伊霍夫开办了“新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帮 助农民摆脱贫困。
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 1780—1798年,裴斯泰洛齐陆续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1798—1825年的主要教育作品是《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早期教育通 信》和《天鹅之歌》。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完善的,在人的本性中具有一些优良素质, 也具有低级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教育的帮助,人从动物本能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很 缓慢的。同时,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只是发展的可能性,有赖于合理的教育将 其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 论普及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 论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理论(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试析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试析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试析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时间:2012/11/5 12:22:00 来源:不同哲学观下的课程课程是教学论的主体,是不同的教学思想得以实施和彰显的途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时需要以哲学为依托。

赫尔巴特的哲学体现了反映论思想,他将事物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

主体与客体是二元分离的,客体的存在都是被现象掩盖的,人们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是有偏见的,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

而理性加工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是系统的和有逻辑性的。

另外,客体的确定性以及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作为客体存在的经理性加工已掌握的知识。

由此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杜威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经验论认为只有有机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方面,杜威强调活动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其形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不停地“做”来不断获得真知。

另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获得的直接性,认为只有儿童亲身体验才可能得到知识。

书本中讲解的内容只是学生认识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学生需要不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将其改造为知识,而不能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

杜威关注儿童的本能并以此来设立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中心,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察及手工作业四类。

因为杜威认为这四类课程与儿童生活切身相关,学生可以从中有效地学到知识。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重视教材的计划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强调对已经掌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而杜威以开展活动课程为主,更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

其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课程中如果过于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所获得的知识都将是片面的。

3.不同哲学观下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哲学认识论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教育学基础(完整)

教育学基础(完整)

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0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
的角度不同。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01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
教学论任务
揭示教学本质、阐述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学过程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知识传授者
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受教育 者。
思想引导者
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关怀者
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 持和关怀。
受教育者
定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者 影响的人,包括学生、学徒等。
课程概述及类型
课程定义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和 组织的学习内容、经验和活动的
总和。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 和实施方式的不同,课程可分为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 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等。
课程功能
课程具有传递文化、促进个体发 展、筛选和分配社会资源等功能。

教育学万能简答题

教育学万能简答题

教育学万能简答题教育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领域。

以下是一些在教育学中常见的“万能简答题”,它们可以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育学。

1、请简述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谈谈你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3、什么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原则?请列举并解释它们。

4、描述一下现代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其对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影响。

5、解释一下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负荷理论”,并如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6、什么是“自我实现的教育”?请举例说明。

7、简述一下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

8、如何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请举例说明。

9、谈谈你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10、如何将技术整合到教育中以提高教学效果?你有何建议或策略?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教育学中众多问题的一部分。

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同时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请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情境中个体在教育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研究学生在其他教育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规律,还研究教师的教育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2、请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本文2)学习心理与教育。

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因素等,以揭示学习的内在机制和有效学习的方法。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及其当代启示

现 也是 “ ” 过 程 , 信 仰 、 念 和 心 的 是 信 深 度 还 是 就 其 范 围 、 度 , 为 此 前 任 何 世 代 所 不 及 。 国 长 是 , 代化 既 是 物 的 过 程 , 广 都 中 达 9 年 之久 、 今 仍 然 方兴 未 艾 的 社 会主 义 实 践 , 本 身就 是 0 至 其
对西方近 代资产阶级 主流哲学精 神的信任危 机
我 们 必 须 承 认 , 方 近 代 资 产 阶 级 主 流 哲 学 精 神 对 近代 西
总之 ,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来 的中国社会历史和 中国人 民的生存实 践产生 了广泛、 深 每 一 个 都 已经 或 正在 经 历 不 同形 式 的 理 论 信 任 危 机 , 这 种 而
同时 适合 中国 国情 , 而 能 够 对 世 界 和 进 思维方式等封建 主义 势力借助社会主义 的名义死灰 复燃和挥 优 秀 文 明成 果 的胸 怀 ,
之不去。 在实践上, 这种被封建主义玷污了的所谓社会主义对 人类充分负责并做出独特贡献的崭新哲学类型。 匿鳕圈
社会 、 历史 、 人 民都 造 成了严 重 的伤 害 , 伤 了不 少 民 众 、 对 对 挫
启示
方 近 代 资 产 阶 级 格 格 不入 , 这种 对 立 绝 非 轻 易即 可 消 弭 。 次 演进 、 其 体制 改革 和制度变 迁 , 甚至 用一般所 谓文化演变概念 是 西 方 资产 阶 级 的现 代 化 道 路 的确 存 在 着 重 大 和 致 命 的 道 德 也难 以准确概 括, 我们需要用更加全面 的眼光观 察现代化。
( 作者为陕西师范 大学政治经 济学院教授 )
。 , 。 中 总第。 。期 , 。 , 。

教育学知识点之赫尔巴特

教育学知识点之赫尔巴特

教育学知识点之赫尔巴特一、人物生平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司法官家庭,祖父是当地非常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极具进取精神的女性。

由于赫尔巴特是家中独子,家中对他的期望很高,对他的教育极其重视。

由于赫尔巴特幼年时身体非常虚弱,因此他不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读书和思考,这也为他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最初,母亲为他聘请了一位颇具教育才能的家庭教师,让他在家中接受初等教育。

12岁时,赫尔巴特进入当地一所学校接受系统的古典教育。

18岁时,他进入德国当时最著名的耶拿大学学习,并毅然选择了挑战性强的哲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3年的家庭教师,在负责3个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他仔细地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采取了一些改进教学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将此写成了多份书面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学必须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从瑞士回到德国后,赫尔巴特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其后到哥廷根大学等大学任教,专门研究和讲授哲学、教育学,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撰写了《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等著作。

后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后来又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二、人物贡献(一)头衔: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学之父(二)教育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思想:1.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哲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领域,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教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而哲学则研究普遍真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以解析这两个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互关联。

一、教育学从哲学中衍生而来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人的本质、真理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人。

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塑造道德品格。

这些哲学思想成为了后来教育学的基石,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学与哲学的理论相互借鉴哲学与教育学在理论上有着深刻的相互借鉴。

教育学关注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而哲学探讨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通过借鉴哲学的理念,教育学得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从哲学中引入的概念。

哲学家们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研究,为教育学界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三、教育学与哲学的方法论交融教育学和哲学的方法论也有较大的交集。

哲学强调逻辑思维和辩证推理,这种思维方式也适用于教育学。

教育学家在探讨教育问题时,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推理的方法。

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借鉴哲学的思辨方法,去探讨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比如,教育学研究生命教育,就可以借鉴哲学中的生命哲学思想,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性。

四、教育学与哲学的互相支撑教育学和哲学在很多领域相互支撑,共同促进了两个领域的发展。

教育学需要借助哲学思想,来确立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

而哲学也需要依靠教育学的实践经验,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使得教育学和哲学能够共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而来,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借鉴和交融。

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只有在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加强二者的融合,才能推动教育学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和哲学思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哲学发展的实践性

教育哲学发展的实践性

一、引言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教育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教育哲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本质、发展历程和实践价值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哲学发展的实践性。

二、教育哲学的本质1. 指导性: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2. 批判性:教育哲学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揭示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教育改革。

3. 实践性: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哲学: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关注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

2. 近代教育哲学:以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人为代表,关注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 现代教育哲学:以杜威、皮亚杰、布卢姆等人为代表,关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强调教育要适应个体差异,关注教育过程和方法。

4. 当代教育哲学:以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时代等背景为特征,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问题。

四、教育哲学的实践价值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哲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哲学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揭示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教育改革。

3.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倡导教育机会均等,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4.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哲学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五、教育哲学发展的实践路径1. 深入教育实践:教育哲学研究者要深入教育实践,关注教育现象,从中提炼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要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丰富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我们将首先概述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与实践哲学的紧密关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哲学如何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教育实践的方向和质量的。

我们还将分析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评估等方面,以展示其作为实践哲学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总结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重视和应用教育哲学。

二、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育哲学的目标是探索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而实践哲学则关注人的实践活动、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理解和运用教育哲学,以指导他们的教学行为,确保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的实现。

教育哲学为实践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实践哲学对教育哲学具有反作用。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促使教育哲学家反思和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理解。

同时,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也可以为教育哲学提供实证支持和验证。

实践哲学对教育哲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在方法论上也存在共性。

它们都强调批判性思维、实证研究和反思实践等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在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

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教育哲学为实践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实践哲学则对教育哲学具有反作用,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同时,两者在方法论上的共性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教育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三、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特点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教育哲学在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以及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哲学脱离实践

教育哲学脱离实践

一、引言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指导教育实践。

然而,在我国教育领域,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教育哲学脱离实践的原因,探讨如何促进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哲学脱离实践的原因1.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哲学研究往往侧重于抽象的理论探讨,忽视了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部分学者将教育哲学研究局限于书斋之中,缺乏对教育实践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教育哲学研究难以对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2. 教育实践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些教育工作者过于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育哲学研究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3. 教育政策与教育哲学的脱节教育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往往注重政策的效果和可操作性,而忽视了对教育哲学的借鉴和指导。

这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哲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影响了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 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的认识不足,缺乏哲学素养,导致他们在教育实践中难以运用教育哲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哲学脱离实践的现象。

三、促进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途径1. 加强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哲学研究者应关注教育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教育实践,了解教育现状,为教育哲学研究提供素材和灵感。

2. 转变教育工作者观念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哲学在指导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运用教育哲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

3. 制定符合教育哲学理念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制定者应充分借鉴教育哲学的理论成果,将教育哲学理念融入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

以教育哲学为指导,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政策。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论文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论文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论文关键词:教育哲学;哲学化;实践化一般而言,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的联姻,是应用哲学方法来讨论各种教育问题的一门学问。

但教育哲学讨论简单陷入逆境,比方过度哲学化或者过度实践化,从而导致对于教育哲学价值的推断不清。

由于人们习惯性将教育哲学定义为单独的整体性的哲学思维,导致教育的哲学讨论与实践分别,越来越有排他性和局限性。

教育哲学讨论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不相匹配,不仅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而愈来偏离。

所以,强调教育哲学的哲学性讨论肯定要与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相联系,是其日臻完善的需要。

一、教育哲学实践性教育哲学可以被认为是超现实的、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科学。

教育哲学的哲学性不是要凌驾于现实,而是要扎根于现实,通过对现实的观看、思索、总结,来引领并指导教育实践。

同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在教育哲学的理论讨论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架构和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教育哲学实践性存在的问题(一)教育哲学过于“形而上学”哲学化教育哲学讨论偏向哲学化这一派经常属于“形而上学”,简单将教育哲学讨论等同于哲学讨论,用哲学理论冠上教育的名称,假装成教育哲学。

这样就只沿袭了哲学讨论的术语、论题和理论,与实际的教育问题没有任何联系。

若教育哲学的讨论与反映的教育问题无关,也不以发觉、观看、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为中心,那么,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过于哲学化的教育哲学讨论是毫无意义的,是对教育实践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还造成了教育理论、哲学和实践的分别。

(二)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对立长期以来教育哲学的讨论都较偏向哲学化,直至上世纪八十年月,这一状况愈演愈烈,引起各国教育哲学家的关注,使哲学家们开头把教育哲学的讨论着眼于实践化层面,但又渐渐地把哲学化与实践化对立起来,形成了亲哲学派和亲实践派。

亲哲学派被指责为“无病呻吟”,将哲学讨论与应解决的教育问题分别开来,使教育哲学讨论毫无实际意义;亲实践派被指责为“纸上谈兵”,没有足够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味的重视实践操作如同无头苍蝇乱窜,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总结出阅历教训。

实践教育学的古今之争

实践教育学的古今之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教育领域,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从古今之争的角度,对实践教育学进行反思。

一、实践教育学的兴起实践教育学起源于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理论教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古今之争的背景1. 传统理论教育学的困境在古代,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引发了教育界的反思。

2. 实践教育学的兴起面对传统教育学的困境,实践教育学应运而生。

实践教育学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新趋势。

三、古今之争的主要观点1. 理论教育学观点理论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康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才能掌握知识,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2. 实践教育学观点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古今之争的反思1. 理论教育学的局限性理论教育学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实践教育学的局限性实践教育学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理论指导,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古今之争的启示古今之争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浅谈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秀论文

浅谈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秀论文

浅谈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秀论文浅谈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改革理论的优秀论文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何发挥决策者的道德意识作用,保证课程改革的社会民主公正?对此,西方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作出了回答。

其所倡导的实践审议的思维方式也引起了国内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注意,并把它作为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对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不能采取简单移植的态度,需要考虑到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从而做出合理的取舍。

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课程现代化改革运动遇到了阻力,受到了挫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西方社会发动了课程现代化改革运动。

但是,对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的大量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大批的工人阶级和少数民族家庭出身的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采取了消极执行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旨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课程改革的结果没有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激发教师与社会公众的课程改革参与热情?课程改革应如何保证教育的民主、公正,调动教师与社会公众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一个多元分化的社会如何在统一的国家课程改革中建立价值利益共识,避免剧烈的冲突和震荡?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参与者和发动者,英国的斯滕豪斯和美国的施瓦布等人开始反思这些问题。

由于不满于结构功能主义课程改革的价值中立立场,也不同意批判理论的激进的价值冲突和对抗的立场,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目标的伦理政治的思考,并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当时有影响的彼得斯的教育知识伦理学与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中寻找课程改革的伦理政治学依据。

亚里士多德出于对一个完善的人和完善的城邦生活中冲突的厌恶和拒绝,试图为城邦公民的共同生活寻找伦理学基础[1]。

这种共同生活的基础在于雅典男性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实践。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4第二章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4第二章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忠恕之道D. 中庸之道【答案】B【解析】联系材料可知鲁国的季氏是一个大夫应该使用大夫的标准演奏乐舞但是他却用了天子的标准故孔子才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此体现出了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的思想故排除ACD故选B2.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没有一人能像“他”那样以其思想学说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其人民而且也长期影响着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和代表“他”是()A. 老子B. 孔子C. 朱熹D. 黄宗羲【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以其思想学说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其人民而且也长期影响着周边国家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和代表”及所学知识可知“他”指得是孔子孔子提倡“仁”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主张“德治” 其思想影响深远故B正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3.著有《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的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是()A. 普罗泰戈拉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斯多德【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故C项正确A项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主张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排除D项强调真理高于一切排除4.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安提丰【答案】C【解析】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5.柏拉图《会饮篇》中有一个故事最初人类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的阴阳人阴阳人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图谋向诸神造反审斯需要想出一个两全办法一方面要让人类活着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认识到人的力量与价值B. 宣扬以神本主义的宗教思想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根据这个故事人本身是有很大的能力的体现了其认识到人的力量和价值故A 项正确其不在于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而在宣扬以人为中心故B项错误其不在于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而在突出人的作用和价值故C项错误其没有体现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的态度故D项错误故选A6.三教堂是指孔子、释迦、老子共祀于一章的现象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士大夫不满的原因可能是()A. 三教合一B. 理学兴起C. 威胁统治D. 孔子位置【答案】D【解析】“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士大夫不满的原因可能是孔子位置故D 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7.与如图所示图片所构想的国家形态具有相似性的是()A. 韩非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C. 启蒙思想家的“民主国”D. 古代罗马的共和国【答案】B【解析】《理想国》体现了以人为安排核心的理想国度是乌托邦的体现欧文的“和谐公社”体现了乌托邦的理想.故选B.8.“《春秋》之道……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据此可以推知()A.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效法古人B. 奉天法古是治国的原则C. 孔子认为封建君主受命于天D. 墨家提出的判别标准是“法天”、“法圣”【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天子受命于天应当依照天意行事A、《春秋》是董仲舒所著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不是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故排除B、《春秋》是董仲舒所著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不是体现法家法治思想故排除C、《春秋》是董仲舒所著其中“圣者法天”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观点故正确D、《春秋》是董仲舒所著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观点不是体现墨家兼爱非攻的观点故错误9.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混合政体理论” 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 思想家西赛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A. 是一种僭主政体B. 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D. 是单一的民主政体【答案】C【解析】按照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的阐释对国家权力的分配部分归王政部分归显贵部分归民众强调了各阶层的对政治的参与故选C10.《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A. 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B. 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C. 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D. 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答案】A【解析】“男女不同席”“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说明古代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基本技能教育不是成人化教育故B项错误以传授生活技能是早期教育的特点不是核心故C项错误“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看法1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并对这一理想国进行评价【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缘化【解析】(1)本小问的看法依据材料一“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可以得出柏拉图认为希腊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依据材料“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可以得出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依据材料“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可以得出民主使智慧边缘化【答案】(2)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评价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解析】(2)第一小问的理想国依据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可以得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由哲学家来治理国家第二小问的评价属于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说明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产生的背景、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如消极方面是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过于理想化是一种乌托邦设想积极方面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给人以一定的启发12.(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12.(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体现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柏拉图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带有辩证法的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体现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第二小问“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柏拉图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带有辩证法的思想【答案】(2)材料二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解析】(2)“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 把物质称为‘质料’ 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13.(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13.(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13.(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将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答案】(2)方法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解析】(2)第一小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维护奴隶制......有他的落后一面”可知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根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可知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答案】(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辩证地看问题【解析】(3)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14.(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差异所形成的教育传统对东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14.(2)材料二评论的是哪一部科技著作?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历史背景评价卢梭对于科学的论述【答案】(1)差异孔子以六经和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又教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影响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解析】(1)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孔子以六经和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又教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这样的差异所形成的教育传统对东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指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答案】(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背景近代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盛行评价卢梭指出科学的进步有害于人类幸福揭示了科技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有利于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卢梭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详细地阐明这万有引力原理和这些运动定律”“海水的潮汐运动和彗星的急疾行进等似乎没有规律的事件”等信息可判断出这部科技著作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评价卢梭对于科学的论述卢梭认为科学的进步有害于人类幸福揭示了科技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有利于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卢梭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是近代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盛行。

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李长伟
【期刊名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2)001
【摘要】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原因即在于其基础--实践哲学的沉沦.实践哲学理应关涉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赫尔巴特把可塑性和概念的论述放在教育学的中心位置,以之代替具体的生命实践,必然引致本真实践哲学的蜕变和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总页数】7页(P1-7)
【作者】李长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科学、哲学与实践在教育学中共存的必要性——读《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 [J], 任君翔
2.浅解实践哲学与教育学之缘--兼论教育学的生存困境 [J], 李长伟;桑爱友
3.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对教育学及实践哲学的双重贡献 [J], 李政涛
4.中国音乐教育近代化问题的哲学反思——从黑格尔的实践观与自由哲学中获得的启示 [J], 郝思震
5.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J], 李长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论文摘要: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分别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基础,是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思想。

从分析两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入手,探讨哲学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教学论方面的差异,并从教育目的、课程、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总结了两种教学论思想。

论文关键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教学论;哲学分歧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认为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源自于哲学上的分歧。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它与教育学有着密切联系,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一、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提出,被刻上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1.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在西方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早在柏拉图时代都已经存在将理念看得比经验更重要,主张从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认识和把握永恒不变的‘本体’的思想传统。

赫尔巴特传承了这种理性思维的习惯,对西方教育家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

历史背景方面,在赫尔巴特生活的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阻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推翻封建制度以取得发展,却无法摆脱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的依赖,因此同时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

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又缺乏一定的战斗性,属于对封建社会改良的一种思想。

2.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总的来说,同属于改良理论,赫尔巴特的思想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为资本主义的建立而提出的;杜威的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是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在吸收了赫尔巴特思想精华基础上前进的一大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1期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N o.1,2鼢j}苎卷f总第S期)Jour na l of A nh ui V oca t i ona l C ol l e ge of P o l i c e of f i cer s Ge嗍剐,S勺时!: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胄学的分裂李长伟(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原因即在于其基础——实践哲学的沉沦。

实践哲学理应关涉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活动。

赫尔巴特把可塑性和概念的论述放在教育学的中心位置,以之代替具体的生命实践,必然引致本真实践哲学的蜕变和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教育学的分裂【中图分类号】B516.31,B51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01(2003J01—0001~07在<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教育史研究> 2001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粗略分析了康德的实践教育学,并附带论证了康德的实践教育学和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其哲学基础即实践哲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而得出正是康德无实践的实践教育学为赫尔巴特的近代教育学走向分裂埋下了“种子”。

但我们也得承认,近代教育学毕竟是通过赫尔巴特之手降生于世同时又经他之手走向分裂.并且他的实践哲学与康德的实践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分际,因之欲进一步了解Z-者的深层关联以及赫尔巴特的近代教育学缘何走向分裂,就须对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作一深层剖析。

一、实践哲学的沉沦在实践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实践与德行的最终根源和根据在基本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之中,在趋向于善的实现活动之中,而不在于如康德所说人的无条件的、必然的、普遍的实践理性,抑或“只根据这样的准则行事”绝对律令之中。

进言之,康德的以不关涉真实具体、丰富完整的现实世界的理想行为为对象,以纯粹理性概念、法则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因盘桓在高于尘世的理性王国而远离了人基本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实践行为。

这样,本真源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蜕变为一种先验的理论哲学,真正的实践哲学问题也随之被取消了。

【l】康德之后的赫尔巴特在非常明确地把实践哲学作为建构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时,尽管看到了康德先验的实践哲学的缺陷,并试图加以改造和纠偏,但却又从康德的先验的主体走向了超验的客体,并丧失了康德所倡导的强调主体理性的启蒙精神,把人置于可塑受动的地位。

因此,二者实践哲学的内核是相通的,那就是强调理性的概念和法则,忽视现实的实践。

这使得他的教育学同康德的教育学一样是无实践的教育学亦即无根的教育学,从而不能很好地承当起建构独立的教育学的使命,而是在发韧之初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一)“反”而“沉沦”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来源于康德,他同康德一样坚持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严格划界与对立.“不希望任何人在这一点会发生辩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必要性”。

【2】不过,他不同意康德提出的先验主义的自由论,认为用一种绝对命令来:x,-j-伦理学作科学的解释乃是一种错误。

“谁不能避免这种错误,谁最好去谈论别的什么,而不要谈论教育!”【3】因为它们不可能毫无疑义的接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由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可塑性的概念。

而“当人们出于这种出色的理由,用说明道德的最初的基本论断来推理理智的时候,人们不会留意,自己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位理论艺术家的手中。

这位艺术家眼下只想到逻辑和形而上学,用道德规律的普遍性给道德规律下定义,把自由作为产生善的根源。

是的,这位艺术家与其说只是想通过我们道德感觉这唯一的一点使我们产生清晰的认识,使我们知道并学会了从各种次要的事情中把那些在应用‘道德的合理’与‘不合理’这种表达时我们本来要拒绝和接受的东西区别出来,不如说是在使用全部超验哲学来说明道德意识的可能性。

”【3】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赫尔巴特对康德的忽视经验的先验的实践哲学的t t l:势J无疑是切中要害【收稿日期]2002—10—26【作者简介】李长伟(1977一),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1l博士文萃‘李长伟:实践哲学的沉沦与近代教育学的分裂的,但遗憾的是他忽视了康德的实践哲学同时也是整个启蒙哲学对人之主体性的强烈关注。

先前。

尽管我们将康德的实践主体指称为只是遵守道德律的工匠人,但是康德并没有忽视儿童的潜能和自我主动性,在康德看来,“在人身上,只有善良的胚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合理地发挥其自然的天赋,以促进这些胚芽的成长,并保证他实现自己的命运”。

【4】教育者唯有成为一个艺术家才能担当教育的重任。

但赫尔巴特却反其道而行之,转而强调教育的可塑性,忽视对求教者主体性的培养。

这显然与当时高扬主体启蒙的整个哲学潮流相悖。

从而导致他的哲学包括教育学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

但是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并没有因此而跳出康德“无实践”的实践哲学的框架。

相反,他在实在论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无实践”的“观念”的实践哲学比康德的实践哲学走的更远。

1、实在论下的“无实践”的“观念”的实践哲学。

在赫尔巴特看来,宇宙由无数永恒不变的不可知的“实在”(r eal)所组成,人们所经验到的现象、事物以及时间和空问的范畴与形式都是这些实在相互联系在“现象空间”呈现的结果,对于其实际联系人们一无所知。

人的心灵(自我)也是一种完全不可知的实在。

并且每一实在包括心灵都在力图保持自身,维护其自身的完整性。

当人的心灵为维护自己而抵制所遭遇的另一实在时,便产生了表象(pr es an—t at i on)或观念(i dea)(或译为“概念”——c once pt)。

表象或观念也有着自我保存的倾向,彼此之间互相促进或阻碍,极力维护自身的整体性。

相似的表象互相吸引成为在意识中占主导的“统觉团”。

“由此可以推论,我们知道的物体的表象或观念能不依赖于心灵的本性来决定。

‘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心灵原本是一张白纸(t a bul a r a sa),没有任何生命或表象的形式。

因此在他里面既没有原始的观念,也没有形成他们的素质。

所有的观念,都是时间和经验的产物。

…[5J一切认识、意志、情感、愿望、决断和道德品质都源于表象的相互作用。

人的正确的行为也导源于意志——一个占据了意识中心点的统觉群。

由是观之,观念、概念、表象统觉群不仅是赫尔巴特观念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且也是其实践哲学的主导概念。

在此中,道德虽不再源于先验意义的自由。

但也因其本质在不可知的更为真实的“实体世界”中而成为另一不涉及行为实践的先验的观念或概念。

“所以,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与康德的绝对律令等概念可谓殊途同归——引者注),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

【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2】而实践、德行虽不是先验的实践和德行,但也不是现实的伦理生活,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而是成为一种。

2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1包含经验的由内部的意志活动产生的心理活动,或者是一种自身不包含目的的观念、经验、意志的显现与应用。

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大部分活动纯粹是在内部发生的”,“性格从何处获得方向的这个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把我们的思想指向何方,即是否有动机与适应性的问题。

然后,它取决于在我们的想象中对于外部活动及其全部复杂性能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方式。

”I3]“伟大人物在外部行动之前,在思想中早就在行动——他觉得他在行动,他看见他在前进——外部活动只是内部活动的复本,是清清楚楚预见到的。

”[2】所以,“道德教育的首要事件,决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动模式(同康德一样反对习惯的培养——引者注),而是在儿童心中发展明辩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

【2】而实践之知虽不像康德那样是演绎推理出来的,但同样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世界,不再蕴于生活实践并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表现确证自己成其自身的空洞抽象的准则。

如赫尔巴特所说,“我们主要从内在的经验中学会我们的能力”,而不是从实践中学习正确行为的能力,因为凡“内部能清楚地看到的,也能在外部做到”【3】。

简言之,尽管赫尔巴特反对康德先验的实践哲学,认为主体不能为道德立法,因为道德是毫无观念内容的不可知的心灵在不可知的真实事物上反应的产物,这自然使得他的实践哲学更多一些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讲,“实践哲学诉诸经验”【2】'(因经验是不真实的,本质无法被经验地把握。

因此它同时也是一种更加先验的客观的先验主义),但同康德的实践哲学一样,他的实践哲学只关注对脱离生活实践的生活准则的分析与制定,认定“形成与统一准则的天然辅助手段就是实践哲学体系本身”【3I。

而唯独没有指向人生存的基本领域——实践。

由此可理解,尽管他与杜威都坚持把经验作为各自实践哲学和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以及反对思辨哲学的利器。

但由于他所强调的经验是内在的观念活动(即知)而不是杜威所强调的外在的实际行动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行),因此必然招致曾是赫尔巴特研究会会员的杜威对他的“主知”教育学的严厉批评和最终反动。

由上述的实在论和实践哲学观出发,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五大实践哲学的原则(同时也是“道德的目的”),亦即五种道德概念: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公平的观念。

正确的行为就是从上述这些观念中迸发来的。

在对其的阐述中,赫尔巴特明确提出,“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内心自由的观念,将在一个人身上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现实。

…请自我完善的真正意义就是:人们试图通过这个原则来确定整个德行。

”【31这进一步显明,德行不是实践,而是观念或概念。

所以,尽管赫尔巴特非常正确地把实践哲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实践哲学的传统,但实际上并没有回归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相反却反映了“传统意识在19世纪的科学实证主义时代的沉沦”。

…2、康德与赫尔巴特:认识论的寻求与实践本体的遗忘。

无论是康德立于主观自足的“先验的反思”,还是赫尔巴特基于客观的自足的不可知的“实体”,二者作为认识论范畴都不可能真正揭示出永恒流变的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本体。

因为认识赖以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即认识主体自身的可能性是有待证明的,客观必然存在物自身包含存在的理由是可疑的。

实际上,我并不是独立自足的,“我也不必走出我之外找寻一个世界——世界总是与我联系在一起。

我是那个内聚的存在者,此中没有什么超越的存在者自外而闯入;同时我却又是世界赤裸裸地呈现的场所——世界是有异于我的东西。

他是‘非我’。

就其直接无间的呈现在我面前来说,世界和我是亲密的;但就其有异于我而言,彼我是隔别的,它对于我是陌生的。

”【6】质言之,人生在世,既是对世界的开放,同时又是世界本身的显现;人正是在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中,在面向世界,与世界与存在的应对中成就自身,获致人之为人的本质,彰显世界存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