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35古诗两首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的作者⼀个是“诗仙”李⽩、⼀个是“诗圣”杜甫。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教案 【教学⽬标】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对⼤⾃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法】 ⾃主探究识字、⼩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 1、在假期⾥,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师去领略⼀下庐⼭瀑布的美,好吗? ⼆、初读古诗 1、⾃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 把字⾳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分⾏读诗句,注意正⾳。

3、学习⽣字“庐、瀑、炉、疑”,重点正⾳“瀑”。

(学⽣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节。

给⽣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读,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有疑问?⼩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照⾹炉⽣紫烟: 理解“⾹炉”。

可以让学⽣说说见过⾹炉没有,在这⾥指什么?“紫烟”在这⾥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的?抓住“⽣”字进⾏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川的前⾯?抓住“遥”字让学⽣明⽩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朗读指导。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第17课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第17课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第17课
同甘苦共患难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我们没有衣裳?与你同穿那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革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有衣裳?与你同穿那汗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载,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有衣裳?与你同穿那衣裳。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甲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战士们从穿衣到作战始终患难与共的关键。

正如国语所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这种携手并肩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是成就自身取得成功。

表现了当时秦国军民们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共抗外辱的豪迈气概。

吟诵这首诗,眼前仿佛浮现出在几千年前,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一声令下,军民同心,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一呼百应,全国上下一致对外,意气风发,铿锵有力的呼号,震耳欲聋的鼓声,奔腾呼啸的铁骑,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种出征之前的仪式感,秦人尚武之风气,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无畏无惧,展露无遗。

第17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第17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看到楚江水势很猛。 听到滔滔的楚江水的轰鸣。 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 冲破险阻的气势。
解读课文
➢ 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碧水东流至此回
注释: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 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 “好”和“奇”字有什么好处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 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 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 妙的。
解读课文
可以;如果。
欲把西湖比西子,
合适。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如果要把西湖比 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 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 娇。
两岸青山相对出
注释: 【出】突出;出现。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 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解读课文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来”字传神。诗人乘船而来,让人 觉得小船正缓缓从天边驶来,船在江中, 这意味着江水也是从天边来,有一种磅礴 的气势和动态的美感。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其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 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全才。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前赤壁赋》 等。
自勉对联:总是万般寻路无,不堕 野地随人居。
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 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 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 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 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 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 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 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 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17.古诗两首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序号: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和亲人或友人离别之情教学方法:谈话、交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首诗。

⒈教师帮助理解。

⒉帮助学生理解纠正读音,意思。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二首诗。

⒈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⒉重点理解诗句的内涵。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故事链接教师讲述学生谈感受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离别诗的兴趣。

主备人:序号:教学目标1、理解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背诵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赠送友人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二、熟读古诗。

1、教师先范读,再领读。

2、让学生自读3、学生之间互读。

知道读熟为止。

三、指导学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1、先自己背。

2、同桌相互背。

3、指名背。

4、在班内背。

四、指导学生体会诗意。

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解释来理解诗意。

2、自读诗意3、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意。

五、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后记:备课日期上课日期主备人序号:教学目标1、理解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背诵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赠送友人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17 古诗五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学习《杂诗》1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 解题“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 内容分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 小结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1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 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与亲人重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不免因现在的形单影只而感到孤寂与痛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17课《古诗两首》

17课《古诗两首》

看图背诵古诗
杜 甫
绝 句
——
绝 句
窗含西岭 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绝 句
会写的字
吴 含 窗
岭 鸣 泊 柳
含 窗 窗户 窗台 窗花 窗 口 炉 炉火 炉子 炉台 电 炉 岭 山岭 岭南 大兴安 岭
绝 绝对 绝活 绝句 绝妙 银 银白 银发 银行 银河 烟 烟花 香烟 烟雾 烟气 泊 停泊 泊车 泊船 飘泊 流 流通 流动 河流 水流 柳 柳树 柳条 柳枝 柳叶
杜 甫
绝 句
——
杜甫:字子美,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于“诗圣”。本诗是作者 晚年的作品。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hán
l ǐng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 江河,河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 紫色的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 江河
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 色的云雾。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从远处看,瀑布从青翠的山间 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 前。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句解释
望庐山瀑布
太阳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生起紫色云雾,远 远看去,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 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从九重天上的银河落 下来的。

最新语文版初一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优秀PPT课件

最新语文版初一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优秀PPT课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 “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 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693~751)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开 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 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 成,共200卷,名为《群书 四部录》。《全唐诗》 存诗十首。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包 含怎样的哲理?
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新的事 物是挡不住的,可以使我们产生对 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 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7.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直接表达感情,同时呼应上文 ,使 全文笼罩一层思乡情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解题
思考: 题目中“次”“北固山”分别什
么含义?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 但根据诗意,在这里应解为“经过”,因为 从颔联即可察知:诗人所乘之舟是在江中行 驶的。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 临江。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 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 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 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 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 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 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部编版语文优质课件三(上)第17课《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语文优质课件三(上)第17课《古诗三首》PPT

我会读

潭面无风镜未磨。

mò mó
他正要到村外的磨坊去磨面。
我知道“磨”字 有两种读音。
我来说说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 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一起解诗题
望洞庭
即洞庭湖,位于 今湖南省北部。
yáo
yín
pán
左右结构 独体字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yáo
半包围结构,先内 后外。“缶”的第 二横长,在横中线 上。走之的捺要舒 展,托住右上部分。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 “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 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 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拓展阅读

左窄右宽,“瓜” 的横撇和竖撇要 舒展,捺要写得 直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 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
课堂演练
一、填空。
《望天门山》是 唐 代诗人李白 所作,人们称 他“ 诗仙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 我知道的还有《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读准多音 字

mǒ 浓妆淡抹 mā 抹布 mò 抹墙
一起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事件:喝酒 地点:西湖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一起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一起解诗意
迷茫缥缈的样子。 奇妙、
山色空蒙雨亦奇。 奇特。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分别是《望庐⼭瀑布》和《绝句》,是唐代⼤诗⼈李⽩和杜甫的诗。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原⽂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赏析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的⾹炉峰升起紫⾊的云雾。

⼀条⽩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条⼤河挂在⼭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李⽩运⽤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法,再现了庐⼭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番景象,另有⼀种情怀。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鹭在晴朗的天空中⾃由飞翔。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鹭、⾼⼭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幅完美的图画。

“黄、翠、⽩、青”描绘出明丽的⾊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万⾥船”⼜让⼈联想起⼴阔的空间。

这⾸⼩诗对仗⼯整,朴实⾃然,⼀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然景观。

同时,诗⼈愉悦的⼼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我们可以和学⽣们⼀起,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陶陶然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数天后,师⽣共同举办⼀个“李杜”诗歌朗诵会,那将是⼗分美好的享受。

⼆年级语⽂下册第⼗七课《古诗两⾸》同步练习 (⼀)、看拼⾳写词语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 ) ( ) ( ) ( ) ( ) liǔ shù ( ) (⼆)、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鹭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最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最新】

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 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 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 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 迷离的色彩。
想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 的特点。
千里莺莺啼绿绿映红红, 水水村村山山郭郭酒酒旗旗风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寺, 多少楼楼台台烟烟雨雨中。
晴景 雨景
《江南春》这首诗抓住“莺、绿 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 寺、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 了江南春天秀美的特点。
课文链接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 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 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 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 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诗词解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辽阔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 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 地形和风貌
首句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江南的概括, 一个“映”则写出了绿树丛生、红花遍地的美好景象。“水村、山 郭、酒旗”写出了江南独特的人文风貌。
“四百八十”是虚指,形 容寺院很多。
烟雾般的蒙蒙细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欣赏了远景图,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波涛汹涌、巨浪滔天)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虎啸龙吟、震耳欲聋)
你感受到了什么?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波涛汹涌”的特点, 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雄伟壮观的图景。诗人 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 性格,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四年级传统文化第17课 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第17课 教案
课题
第17课古诗两首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程教Biblioteka 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喜见外弟又言别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有两首古诗。

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店铺为二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

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绝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

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学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学习第一首古诗的经验和方法了,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述诗意。

“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

“议一议”: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诗意。

然后通过精读感悟,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

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

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7 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揭示课题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三、品——还原诗情(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己亥杂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3、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8、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总结本课第 18 课诗词两首《放言》教学目标: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放言五首赏析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

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 4 和注解 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5、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①朗读体会,初步感知②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③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四、布置作业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 2 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秋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

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

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

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作者简介程颢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

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20课汉服教学目标: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汉民族简介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

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

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

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二、汉服定义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三、汉服的基本特征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

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第21课龙袍与官服教学目标: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2、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

帝王的礼服。

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