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合集下载

一上传统文化1-8课教案

一上传统文化1-8课教案
教师提问:刘琎为什么要过那么长时间才给他哥哥开门呢?
2、"看"动画提问导入:你们平时会自己穿?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你们早上起床是怎样穿衣的?
(2)妈妈告诉你们怎样的衣服就可以穿?
(3)小朋友你觉得怎样的衣服才是漂亮的?
学生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学生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四、妙拓展。
1、积累《幼学琼林》中的名句。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容有度,言有章的理解。
教学反思
级部主任签批: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设计教师:
教学主题
4、不学礼无以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学礼,无以立”的出处;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意思;
3、培养学生知礼懂礼、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学生学会穿着衣服,纽扣要对齐,鞋子穿正确。
难点让学生明白穿衣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合适。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学生随着歌曲做律动。
2、带领学生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说文解字
1、出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2、解释: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重威严的样子使人望而有所畏惧。1、安静听《刘琎束带》故事,情境导入。
(二)读裴秀学礼的故事
1、自由读2、说说裴秀做的对吗?从中读懂了什么3、你平时应该怎么做?
(三)出示图片,看看谁做得对,为什么?
三、拓展阅读
1、读《弟子规》的“凡道字,重且舒……”。
2、行为演练:公共礼仪

(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优秀传统文化电子备课

(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优秀传统文化电子备课
2、讲解出处。
3、古说今语。
4、明道喻理: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知行合一
填一下小小志向表
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初读 :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 了解文章出处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少年中国说
1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2、明白做人的道理,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的道理,品德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2、让学生说说韩信具有怎样的品德?
3、知行合一
结合文章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涵养美德,增长才干?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难点
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听相关故事
教学课时
6课时
15《慈乌尚反哺,羔羊尤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教学目标:

国学大学修身正其心教案

国学大学修身正其心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修身在正其心”的内涵,认识修身先正心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道德修养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中“修身在正其心”的原文理解。

2. 修身正心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大学》中的修身理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身正心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什么是修身?什么是正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该经典著作。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第八章,理解“修身在正其心”的原文。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修身在正其心”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修身在正其心”的原文,结合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修身在正其心”的意义,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1. 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正心与修身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修身正心的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修身实践,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修身在正其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身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修身实践。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修身正心的理念。

2. 强调修身正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修身正心的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修身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修身正心的更多内容。

2.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修身计划,并付诸实践。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修身在正其心”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本中经典古诗文,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弟子规》教材七年级教案教学设计(1)

《弟子规》教材七年级教案教学设计(1)

《弟子规》教材七年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弟子规》教材第七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入则孝”和“出则弟”两部分。

通过讲解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处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弟子规》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弟子规》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弟子规》第七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具体表现。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观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进行互相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第七章——入则孝,出则弟2. 内容:a.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b. 尊敬兄长的具体表现c. 日常行为规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弟子规》第七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实践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真实反映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以及通过学习《弟子规》后所取得的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照自身行为进行自我反省,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合,积极践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 为仁循礼 修身之道-论语中的修身》【教案匹配版】国家中小学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    为仁循礼  修身之道-论语中的修身》【教案匹配版】国家中小学
为仁循礼 修身之道
——《论语》中的修身
人教版 高二语文 文化经典研读
主讲人: 学校
课程目标
通过研读《论语》中关于修身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学会 立身处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教育主张。联系实际生活, 感受《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尖锐,这样的社 会局面让孔子不能忍受。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通过执行“仁” 政,恢复周礼,把当时“天下无道”的状态变成“天下有道”。然而,当 时的执政者并没有接受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将为政的重心放在了教 育上。通过教育让人们为仁修德、遵循周礼,进而影响他人、影响执政的 人,影响执政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为仁修德——安贫乐道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堪:忍受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饮水,
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
他自身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季路 安:使……安乐,使动用法 其:大概、估计,表猜测的语气词
为仁修德——天下为己任
子路问孔子如何成为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 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 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 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难以做到吧!”
归:称赞、赞许 目:纲目、具体要点
循礼修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恢复 到周礼的要求上,就是‘仁’。一旦做到,天下都称赞你是仁德 的人。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颜渊说:“请问实 行仁德的具体要点。”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要看、不合礼的 事不要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 “虽然我不聪明,努力照这些话去做。”

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7恭与敬 礼之本(课件)

山东大学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7恭与敬 礼之本(课件)
孔子认为“礼之本”是什么?
孔子认为礼之本在于人的内心。礼节仪式只 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 上去体悟“礼”,符合“礼”的要求。
学以致用
第7课 恭与敬 礼之本
班内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搜集合乎恭敬礼貌的行为, 进行自我教育。或者组织漫画比赛,展示班级中的文明 礼貌行为。
《孝经》既是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也是旧时孩童启 蒙教育的主要教材,影响深远。
晓事明理
第7课 恭与敬 礼之本
guǐ
孙晷恭敬有礼
阅读故事并回答:孙晷是怎样恭敬有礼的?
“孙晷温恭”是《二十四孝》之一,孙晷从小就懂得恭敬 尊礼,侍奉父母能尽孝道,对长辈、亲朋、故交恭敬有加,美 德传天下!
广闻博识
第7课 恭与敬 礼之本
天地国亲师
自读并说出为什么要礼敬“天地国亲师”?
礼有三本,天地是一切生命之本,先祖是人类之本, 君师是社会治理之本。遵守礼义,就是要“上事天,下事 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余力学文
第7课 恭与敬 礼之本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
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yì
——《论语· 八佾》
孝。子教曰民:礼“顺教,民莫亲善爱于,悌莫。善移亦于泛指敬孝重道长更孔辈好子的说了:。“教教导导人人民民遵相循亲礼相节爱、,顺没从有长比 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上,没有比敬重长辈更好的了。改善民风民
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在上的人能安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 怎么,于其位,治理人民,没有比礼义更好的了。
想一想
???
文中提到礼有三个根本,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先祖、君师。寄托了对 天地的感恩之情,对先祖的怀念之情,对君师的 尊重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化课后习题答案章⼀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具。

培植出最早的⾕物粟,发明陶器,创⽴⽇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乎遍及社会⽣活⼀切⽅⾯,例如⽂字、⾐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明上作出重⼤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化遗迹,与当地的⽒族部落发⽣了⽂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黄河下游的⼀些⽣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即是黄帝的⼦孙,与炎帝也有⾎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的中华⽂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明源头,中国传统⽂化讲究与⾃然和谐统⼀,这种天⼈合⼀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然的综合成就,对天⽂⽓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化的⼈⽂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于⼈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的⼒量依靠⼈的努⼒,问题、为社会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地区有⾃⾝的特点,形成了⾃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化,这些在⾕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具、聚落形态⽅⾯都有表现。

1)⾕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狗尾巴草培育⽽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器时代末有很⼤发展,有猪狗鸡⽜⽺。

3)农耕⼯具主要农具铲、⽾和锄,⼑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字的发明过程⽂字是记录语⾔的符号,具有形⾳义三个要素。

2019.9齐鲁书社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019.9齐鲁书社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019-2020上学期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全册备课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

三、实施原则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3、特色性原则:创新学校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

用融合的手段为我校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经典篇目。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中华传统文化》第7课 依于仁 仁爱待人 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第7课  依于仁  仁爱待人 教案

(章节教案首页)课题:依于仁·仁爱待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时数:(2 )学时,其中理论( 2 )、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其它(0 )学时,其它是指: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仁和仁爱的含义,理解仁爱待人的三个层面以及为仁的途径。

技能目标:可以阐述仁爱待人的三个层面,并复述为仁的途径。

情感目标:通过仁爱的学习,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之心度人。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仁和仁爱的含义,仁爱待人的三个层面以及为仁的途径。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

主要参考资料:《中华传统文化》教具使用:ppt,课本,黑板,多媒体课后作业:孔子的学说被成为“仁学”,请仔细阅读《论语》,找出孔子论仁德的名言。

教学反思:★Part Ⅰ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并进行加分激励。

2)完成课前阅读的学习,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仁人”的说法,你觉得“仁人”使什么样的人呢?以此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Part II 讲解新课第一节一、讲解仁者待人以爱的表现首先从“仁”的字形上了解“仁”,理解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理解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爱人者仁恒爱之。

”(并举例论证其观点----王道与霸道。

)2.讲解“仁”的一个超越,即仁爱上升到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

(可引用《礼记·礼运》中的话,或者康有为的《大同书》来阐述“天下大同”的理念。

3.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仁爱的付出所秉承的原则,可举例:孟之反的“公布独居,过不推诿。

”(然后学生讨论仁者先难而后获的事例,并在班级里分享)二、讲解恻隐之心,人之端1.孟子说:“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这是仁在内心的根源,可用孟子举的幼童不小心就要落入井中为例进行讲解。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

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

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二)《论语·泰伯》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解说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四、教学安排:16课时第一单元善学第1课读书三到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经典片段,看谁的读书表现好?二、诵读经典1、课件出示:读必端身,置书宜正,对字朗读,不可错认。

眼到口到,还须心到,有此三到,易熟易晓。

学生试读,教师领读。

2、想一想:我们读书时要怎么做?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吗?3、点睛: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更要心到。

做到这些,就容易熟记所学内容,通晓文意。

三、读故事,明事理1、自由朗读《囫囵吞枣》的故事,说说成语的本意和寓意。

2、广闻博识:读一读《古人读书的规矩》,对比一下,与我们所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余力学文:先读后思:“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为什么?说一说你的体会。

四、学以致用学了本课,我们知道读书有“三到”,你能利用课下时间向爸爸妈妈讲讲应该怎样正确读书吗?第2课循序渐进一、导入: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下“循序渐进”的意思。

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宗旨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教材简介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

本教材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思路,共确立了4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尊师、礼、好学、孝亲”。

本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兼取其他与课程主体内容具有相同价值引领意义的适宜的素材,形成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文化体系,特别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色,涵盖齐鲁文化景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鲁风俗等,以充实丰富研究内容,拓展扩大研究视野。

在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单元主题小循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要求。

小学高年级(4~6年级),以儒家经典中的篇章语句为主要诵读内容,并从其他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精华进行主题编排。

本册教材共4个单元,分别环绕“尊师重道、尚仪礼、勤勉好学、孝德为先”4个主题编写。

每个单元前面都有简明的单元导读文字说明。

每个单元包括“经典驿站”和“人物长廊”两大板块,“经典驿站”共5课。

每课正文拔取了紧扣单元主题、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儒家经典成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并辅以难点词的注释和译文。

“人物长廊”共2课。

一课是讲述与单元主题精密结合的名流故事;一课是介绍代表儒家文化、体现单元主题的先贤两大板块中的每一课内均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和“成长阶梯”3个栏目。

“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课文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研究依据,明确研究要求;“活动广角”—设计紧扣单元主题的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研究活动;“成长阶梯”—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初中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 第2单元第7课课题

初中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 第2单元第7课课题
第二单元第7课课题:谦虚为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周易.谦》。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谦卑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学情分析
重点
《周易.谦》
难点
《周易.谦》的译文。
教具
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谈感受,教师点拨。
谦,亨。君子有终。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
小结
教学反思
二、细察勤问:
《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全部是吉,想一想这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意义?
三、乐学深思:
《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请你从“谦”的角度找一找张良和韩信两人遭遇不同的原因,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善辨明理
欹器,只有在不空不满时才端正,孔子见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叹?对你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谦虚为怀

传统文化《正身而行》教案设计方案

传统文化《正身而行》教案设计方案

传统文化《正身而行》教案设计方案教案设计方案:课题:传统文化《正身而行》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正身而行”的内涵和价值;2.培养学生爱国、勤奋、正义、诚信等传统美德;3.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教学内容:1.讲解“正身而行”的概念和内涵;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美德,例如爱国、勤奋、正义、诚信等;3.分析和讨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正身而行的具体行为表现;4.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正身而行》背后的价值和意义;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如何正身而行;3.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4.互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图片或者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讲解《正身而行》的概念和内涵;3.分析讨论传统美德,例如爱国、勤奋、正义、诚信等;4.案例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正身而行的具体行为表现;5.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应用正身而行的价值观;6.展示小组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参与度;2.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结果;3.学生对正身而行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4.学生对案例分析中道德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教学资源:1.传统文化图片或短视频;2.案例材料;3.小组讨论的环节需要准备小组名片和纸笔。

板书设计:正身而行- 爱国- 勤奋- 正义- 诚信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演绎、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2.老师可以邀请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或者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给学生分享;3.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博物馆等地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以上是传统文化《正身而行》教案设计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循礼修身

循礼修身

课题明礼达仁新授课2课时2018年12

教学目标1.能说出明礼的作用
2.训练独立思考、归纳、进行比较的能力
3、认识知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明智知耻
教学难点所讲内容距今久远,而且多是文言文,只有理解原典的意思,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幻灯片1 复习所学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认
复习所学
出示课题学生仔细聆听,
齐读课题
幻灯片6 安排学生合作
探究。

依据课本的内
容,结合课件进
行思考,展示。

合作探究答案初成
幻灯片7 教师安排学生
观看释文,加强
理解生观看释文加强认知
安排学生合作探究。

依据课本的内容,结合课件进行思考,展示。

合作探究答案初成
教师安排学生的讨论任务合作探究本部分内容。

幻灯片8 引导学生思考
谈论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归纳。

幻灯片9 引导学生自读
课本了解相关名言警句
幻灯片10 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幻灯片11 出示问题认真思考回答
生读文了解
教师展示齐鲁
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
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
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

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

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二)《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解说
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1]
(三)《荀子·修身》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展示读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义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

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

《诗》云:“礼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段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

文中指出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四)《孟子·公孙丑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展示读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句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五)作业思考: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循礼修身?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曾国藩的堂下识人的故事。

2、识记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3、了解科宋词的知识
4、齐鲁名片:“济南二安”故居
教学重点:
识记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上节课原典古文背诵情况
2、让学生大体说出意思
二、故事链接环节
1、学生自读故事内容《堂下识人》
2、思考:(1)概述故事内容
(2)你是如何看待曾国藩的做法的?
(3)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名言警句
1、学生齐读
2、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3、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
5、你还知道哪些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四、国学馆
1、学生自读文本
2、复述文本内容
3、思考:(1)宋词的发展历程是什么?(2)“济南二安”故居文化资源是什么?
五、齐鲁名片
“济南二安”故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