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
影响我国农户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
村 金 融 市 场 能 够 更好 的 实现 资 源 配置 的基 础 性 职 能 。 关键词: 农 户 信 贷约 束 农 村 金 融 市 场 改 革
反 的不受信贷约束 的农户是指 :过去一年 向正 规金融机构 申请过贷款
并且实际贷款数额等于 申请贷款数额 的农户 .以及 不需要贷款而在过 去一年没有 申请贷款的农户 。 对于供 给型信贷约束 ,本文根据农户 与正规金融机构 的关系来甄
本文认为正规金融机构 的信贷配 给不 足是农 户信贷约束 的根本原
因, 长 期 约 束 性 制 度 下 的 信 贷 配 给 不 仅 形 成 了对 信 贷 需 求 的 直 接 约 束 。
本文选取 了有关农户家庭特征 、 农户生产经 营和生活条件方面的信息 、 农户家庭与金融机构关系等相关数据 ,为考察农户 的信贷约束 以及农 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提供 了实证支持 。本文实证分 析囊括了有效样本
正 规 金 融 机 构 并 存 的二 元 格 局 。
以往借款来 源是否来 自正规金融机构。只要满 足上述任意 一个条件也 会被视为受到“ 供给型信贷约束” 。
二、 数 据 来 源 及 基 本 特 征 本文采用 2 0 o 7和 2 0 0 8年 对 全 国 1 2省 农 户 的 农 村 金 融 调 查 数 据 。
r z
本文从农户的信贷需求人手 ,认为正规金融机 构过高的交易成本
和 不 完 善 的 信 贷 配 给 甄 别 机 制 与 农 户 的 风 险 规 避 行 为 交 互 作 用 ,提 高
了农户的信贷成本 . 从而产生了需求型信贷约束 。 一方面基 于正规金融
农户 1 7 4 4户 , 其 中 来 自东 部 地 区农 户 7 5 5户 。 中部 地 区 农 户 7 9 8户 , 西
我国农村地区信贷配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额配 给来 处理 这 种多 样 性 。 因为银 行认 识 到 他们 具 有
用环境 建设 等对 策 建议 。
关键词 :信 贷 配给 ;信 息 不对 称 ;抵 押 物
中图分 类号 :F 3. 8 80 5
文献 标 识码 :A
St y o Cr d tRa ini g i ud n e i to n n Rur lAr a a e s
Z HANG Ja in—b , T AN A —y n o I n ag
t ero n ra o s b tas cu e C i a Sr r l n n i r e ik—r l e s o e s o y me h n s . T e h i w e s n 。 u lo i ld h n a a ca ma k t s n u i f l r ea d l s o c mp n a r c a ims t o f t h
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 出
清的现象 ,贷款人不是 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对超额需求 做出反应 ,而是采用配给的方法 ,即使 申请人愿意支
定的借款者时 ,由于存 在借款者 的项 目失败而不能还 款的风险 ,银行会预期 到损失 ,并且银行的预期损失
是贷款规模 的增 函数 ,信 贷额 越大 ,预期 损失也越
d v lp n n r r lae . T e r a o so rd t ai nn o o l cu e fr r n u a ma n d u —sz d e eo me t a r a i u s h e n fce i r t ig n t n y i l d me sa d r rls l a d me i m s o n a l ie
农村信贷配给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势 。农 村信 用 社存 贷 差 额从 1 9 9 8年 的 3 8 5 1 . 3亿
元 ,增 加 到 2 0 0 9年 的 1 5 1 5 0 . 4亿 元 。 中 国农 业 银
行 和 其他 商业 银 行 都从 农 村地 区吸走 大 量存 款 资 金 ,但 仅 以很 小 的 比例甚 至 根 本 没有 向农 村 地 区 发放 贷款 。从 全 部 金 融机 构 来看 ,2 0 1 0年 全 部 农
・
l 2 2・
商 业 研 究
2 0 1 3 / 0 1
会 发 展 越 来 越 大 的资 金 缺 口 。
超过 了 3 0 % 。 以 上 数 据 表 明农 村 的 资 金 外 流 状 况
图1 表 明各省 的农村 地区都不 同程 度的存在存 贷差 ,广 东的存贷差最 大 ,达 到 了 8 0 0 6亿 元 ,河 北 、江 苏 、广东 、四川 的存 贷 差额 也 突破 了 4 0 0 o 亿元 。农 村资金外 流最严重 的地 区为西藏 ,存贷差 占存款 的 比重达 到 了 7 2 . 2 2 % 。除 宁夏 和浙 江两省 以外 ,其他 省份 存 贷差 占存 款 的 比重 都 接 近 或者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 6—0 1
2 . 9 2万亿元 。由于 邮政 储 蓄在 改 建 为银 行 之 前 一 直扮演 只存 不 贷 的农 村 金 融 机构 角 色 ,如 果 考 虑
金融机 构 和 邮政储 蓄两 个 渠 道 ,农 村 的资 金 外 流 情况更加 严 重 ,农村 资金 外 流 导致 了农 村 经 济 社
2 0 1 3 / 0 1 总第 4 2 9期
文章 编 号 :1 0 0 1 — 1 4 8 X《 2 0 1 3 )0 1 - 0 1 2 1 — 0 6
农户信贷配给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户信贷配给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王雪琳;肖雪萍【摘要】利用天水地区6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配给行为.计量结果表明,60.7%的农户受到了数量信贷配给、风险和交易成本配给;教育年限、固定资产、非农收入对其信贷配给在统计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贫困;农户;信贷配给;天水市【作者】王雪琳;肖雪萍【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欠发达国家一般存在较高程度的金融压抑和金融约束,特别在当前以财富为基础的有限责任信贷体系会使低收入群体受到信贷约束而不能实现有效规模的资本投入,从而陷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同样的,中国农户普遍面临比较严峻的信贷配给问题,据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达到7817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8%,但在有真正贷款需求的农户中,仍有近40%农户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1]大量调查研究也显示,中国农户所受到的信贷约束比上述数据反映的还要严重,受到正规信贷约束的农户超过60%;[2]李锐、李宁辉对中国10个省850户农户的经验研究显示,从正规渠道获得借款的农户只占总数的34.16%;[3]朱守银对安徽调查研究显示,1999年和2000年,中国农村信用社对农民的借贷资金供给量占农户借贷资金需求量的10%左右,等等.[3]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天水贫困地区(主要指国家或省级贫困县)农户所面临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从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解释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机制原因,由此来思考当前以扩大供给为特征的农村金融改革是否能够有效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1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对信贷配给的一般定义是:由于贷款者运用信贷标准配给信贷资金,部分借款人即使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仍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贷款.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农户信贷配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altensperger首次强调了信贷合约的非价格条件对界定信贷配给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信贷配给的定义;González-Vega给出了从信贷合约条件出发讨论信贷配给的分析框架;Bouncher提出了风险配给和交易配给两个重要的信贷配给概念.[4]刘西川等从侧重点不同上区分了信贷配给和信贷约束,并从信贷需求出发,重视信贷配给不同方式的考察.[5]基于上述文献回顾,本文在重新明确信贷配给概念的基础上,在甘肃省天水地区选取张家川县、清水县、麦积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600个农户调查样本,并借鉴Boucher提出的6种信贷配给类型——借贷型价格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部分数量配给、风险配、交易成本配给——进行分类,以提高样本的可识别程度及分类的完备度.表1 信贷配给分类配给分类信贷申请情况机制原因借贷型价格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部分数量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是否是是否否信贷得到情况全额得到-没有得到部分得到--申请并全额得到贷款不感兴趣;利率太高信贷单位未通过贷款申请信贷单位只发放部分额度贷款担心失去抵押物品贷款交易成本过高2 样本来源及描述2.1 样本数据及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地区为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张家川县、清水县、麦积区.截至2010年,该3县区农业户占总户数平均比重为68.42%;数据均采集于甘肃省经济信息网.同时,该3县区不同乡镇之间差距较大,就单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最高水平可达8360元,而平均水平为1823元.可见,该3县区不同地区间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村级样本,在每个村级样本中,随机选取30-50户农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60份.2.2 样本描述首先,按贷款的申请及取得情况分类(表2).表2 样本农户贷款获得情况分布是否合计是否得到贷款是否申请贷款是否存在超额信贷需求农户(户)188 124 10比重(%)33.57 22.14 1.79农户(户)372 436 550比重(%)66.43 77.86 98.21农户(户)560 560 560比重(%)100 100 100可见,仅从贷款的申请及取得情况很难考察信贷配给情况,其原因在于,是否得到贷款,是否申请贷款与是否存在超额信贷需求三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5]由此可知,对样本农户再进行完备分类是必要的.依据Boucher的6种信贷配给分类,结合刘西川的研究经验,[5]将560份样本依据收入级别进行细分.表3 样本农户按收入水平分级的信贷情况分布(单位:户,%)收入分组低收入户数比重中等偏下户数比重中等收入户数比重中等偏上户数高收入户数比重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借贷型价格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合计2824 2 2 3 6 8 3 6 0 6 3 6 6 4 0 112 25 1.8 1.8 32.1 7.2 32.1 100%112 24.1 0 5.4 2.1 5.4 35.7 100%26 0 12 30 14 30 112 23.2 0 10.7 26.8 12.5 26.8 100%24 0 16 28 18 26 112 24.1 0 14.3 25 16.1 23.2 100%44 0 10 18 12 28 112比重合计户数比重39.3 0 8.9 16.1 10.7 25 100%146 2 46 148 58 160 560 26.0 0.4 8.2 26.4 10.4 28.6 100%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在价格信贷配给分布上,借贷型价格配给农户的百分比为10.36%,未借贷型价格配给农户的百分比为28.57%,共计达到样本总数的38.93%,充分说明以贷款利率为导向的价格机制在农户贷款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非价格信贷配给分布上,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的农户数分别为146户、2户、46户、148户共计342户,占样本农户总数的61.07%.可见,样本中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农户达六成之多.在正常信贷需求受到约束的342户样本农户中,有148户受到数量配给,而受到完全数量配给的仅有2户,这与农村市场贷款门槛较低,农户贷款相对容易,但数额偏小的经验观察相吻合.并且,高收入组农户对贷款额度较低的反应更为强烈.表3第3行显示,样本农户中受到风险配给的户数为46户,并且,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所占比重均大于低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农户,可见农户贷款行为中需提供足额抵押的合约条件更多的制约了较富裕农户的贷款行为,抵押物的正向选择效应明显.从第4行可以看出,受到交易成本配给的农户达148户,占受约束农户总数的43.27%,并且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低收入农户相比较富裕农户,更不愿为贷款支付额外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现实农户印象中存在的包括请客送礼在内的租金类交易成本给正规信贷市场带来的巨大损害.3 模型及实证分析3.1 研究方法及模型选择本文是使用Probit模型来估计影响农户是否受到信贷配给的因素.首先,需要确定农户是否受到信贷配给.当农户所需要的借款数额少于从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取的借款数额时,就说农户受到了信贷配给(本文仅关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市场).当农户i受到信贷配给时,令其超越信贷需求的状况由隐含变量B*表示,B*是非可观测变量,反映借款者需要更多的贷款或者想借贷却无法贷到款.非观测变量B*可以表示为(1)式中,Ld(K ,M,εd )代表农户的名义贷款需求量,Ls(K ,M,εs) 代表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量.K代表农户拥有的资本,M代表农户的禀赋特征,ε为不可观测的潜在特征.由于B*不可直接观测到,因此,可以将信贷配给定义为一个虚拟变量:当B*>0(受到信贷配给)时,B i=1;B*≤0(未受到信贷配给)时,Bi=0.本文关心的是农户的特征中哪些因素影响出现B*>0的概率.定义Zi代表解释变量,包含农户拥有的资本和资源禀赋特征,例如资产状况及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积、收入支出情况等.如果以Bi观测B*,假定B*是农户拥有的资本和资源禀赋特征的函数,则有:(2)式中,λ是估计系数,μ是随机误差项.由(2)式可以得到:Prob(B* >0)=Prob(λZi+μ)=Prob(μ >-λZi)=1-φ(-λZi)(3)(3)式可以采用Probit模型来估计,假定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3)式最大似然估计函数为:(4)式中,φ是估计λZi是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3.2 模型变量描述在调查过程中,设定了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积、劳动力比率、固定资产额、总收入、农业生产收入、教育费用支出、医疗卫生支出9个连续变量以及家中是否有关系成员1个虚拟变量作为样本农户的观测变量,其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4.表4 样本变量统计性描述注:户主受教育年限: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及以上学历=16年;劳动力比率等于家庭劳动力数除以家庭总人口数;非农收入包括非农工资收入或经商收入、租金收入等;技能包括开车、缝纫、烹饪、木匠、行医、瓦匠等受到信贷配给农户均值标准差未受到信贷配给农户均值标准差总样本农户均值户主年龄(岁)户主受教育年限(年)耕地面积(亩)劳动力比率家庭固定资产额(元)非农收入(元)教育支出(元)医疗卫生支出(元)44.83 8.52 11.44 0.51 8434.38 5852.08 1157.14 2198.75 12.83 3.47 6.590.23 10172.87 7707.36 3002.60 2787.50 47.93 9.42 11.67 0.52 11922.33 8620.39 1787.18 3281.07 12.18 4.27 6.89 0.21 20497.46 12248.48 4247.36 5964.71标准差45.92 8.83 11.52 0.51 9652.20 6818.64 1377.12 2576.1012.67 3.79 6.69 0.22 14689.13 9611.92 3493.76 4202.18家中技能成员(有=1,无=0)是否了解贷款程序(了解=1,不了解=0)0.07 0.19 0.26 0.39 0.12 0.62 0.32 0.49 0.09 0.34 0.28 0.47从表4中可以发现,农户的资产越多,受到的数量配给的概率越低,这与Boucher(2002)的研究相吻合,同时,拥有更多非农收入的农户,具有更强烈的信贷需求,并会相对容易的得到贷款.接下来,知道正规信贷机构贷款条件和申请程序的农户,与不知道贷款条件和申请程序的农户相比,受到配给的概率越小.这说明,了解贷款政策、与其打过交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户因缺乏信息而导致的受到风险或交易成本配给的概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加强供求双方了解的重要性,以及正规信贷机构在农村市场普及信贷知识的迫切性.3.3 计量分析首先,本文假定如下:农户拥有的资本越多,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越小,具体来讲,由于农户的社会资本量、固定资产、金融资产越多,其可被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就越多,在中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这样的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可能性越小;非农收入越多的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可能性越小;农户的禀赋特征中,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越小;户主年龄、耕地面积、劳动力比率等对信贷配给的概率影响不确定,取决于它们对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影响的差额;子女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是目前贫困地区农户的最主要支出,这些大额支出,必然会减少农户用于生产性投向的资金,因此会增加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接着,本文对(3)式采用Probit模型来估计,表5列出了Eviews6.0的模型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似然比统计量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多数变量的作用方向符合前文假定,可以看到,固定资产、非农收入对其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影响,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与资产越多,受到配给的可能性越小的经验观察相吻合.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高,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就越小,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户主年龄、耕地面积、劳动力比率的增大大多会降低其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尽管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贫困地区农户中,医疗卫生支出对其受到信贷配给会产生统计上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医疗费用无疑成为每个农户家庭的大额支出,“因病致穷”现象比比皆是,对资金的超额需求降低了其将贷款投向生产性活动的可能,从而增大了其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同样,子女的教育支出也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产生正向影响,尽管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表5 模型估计结果注:在解释变量的解释中,受到信贷配给=1,未受到信贷配给=2;*代表在10%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常数项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积劳动力比率Log Likelihood -181.4521似然比估计量 18.7789***观测值样本数未收到信贷配给196个,受到信贷配给364个估计系数1.5121-0.0094-0.0118**-0.0006-0.4907标准误差0.4295 0.0063 0.0244 0.0118 0.3552固定资产非农收入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估计系数-0.0099*-0.0156*0.0352*0.0206标准误差0.0057 0.0087 0.0205 0.02514 结论本文发现,在天水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活动中,受到交易成本配给的样本农户最多,表明农村信用社在产权明晰改革、信贷员培训及制度约束、信贷基础知识的宣讲上,依旧任重道远.其次,相当多的农户受到部分数量配给,这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授信额度低,政策灵活性欠缺,这是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也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一家独大”的垄断现状不无关系.再者,部分农户受到风险配给,反映出贫困地区金融保险市场的缺失,同时也凸显了国家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一个市场的不完善会通过“溢出效应”导致另一个市场的失灵——这些配套改革对增强天水贫困地区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就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尤为关键.结合前文思路,从供需角度我们再来分析农户被排除在正规信贷市场主要的三种配给方式:第一,对于交易成本配给,在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由于农信社自身组织和制度的不完善,贫困地区农户信息取得成本过高,农户为了贷款而不得不请客送礼串门,而对于贫困地区农户而言,这笔费用成本过高,而且会担心中介无人而吃“闭门羹”,从而导致了交易成本配给的产生;第二,对于数量配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是因为主观认为贷款申请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而放弃贷款请求,对自己实施了自我配给;第三,对于风险配给,在金融改革后,农信社出于自身利润的考虑而过分强调贷款抵押,竭力将风险通过抵押物而转移给农户的做法,将很多担心还款困难的农户排除在了正规信贷市场之外,而使其原本的正常信贷需求被抹杀.我们再次结合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天水贫困地区农户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户,面临相当严重的交易成本配给和风险配给,而且这些农户的禀赋特征基本类似——农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力少,外出务工和技能人员缺乏,抚养负担重,对农信社有关情况了解很少.这也说明,更深层次的细化收入分组和细化配给类型的分类,对于准确识别和估计农户信贷配给情况是必要的,也是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考虑到天水贫困地区农户的现实情况,本文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4.1 减少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促进竞争环境的发育,可以促使农信社在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上进行完善;在制度上,需要加强对农信社主任和信贷员的有效监督,将其评价考核体系科学化.4.2 严格关注农信社的成本约束与贷款市场定价之间的相关性,关注农信社取得的垄断利益通过有利于内部人控制的成本费用“隧道”向内部人转移的“隧道行为”.4.3 坚持利率自由化改革,正规的利率市场价格水平才能够弥补农户贷款中信息、风险导致的高成本,激活农信社贷款动力.当然,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偏低,适度的农业生产贷款补贴和优惠是需要的.4.4 作为当地政府和金融服务部门,应当针对贫困地区农户在产品服务设计和风险管理上积极创新,如完备的信用评价体系,自愿互助担保的农贷保障机制,抵押物替代方式等方面,减少贫困农户受到风险配给概率.4.5 引导地方性金融企业农村化,开拓信托、保险、证券等现代金融产品的农村市场,缓解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供需矛盾.4.6 完善贫困地区财政补贴机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建立合理农贷资金配套机制,安排专门用于农业项目的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强调,“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求.只有金融深化的农村市场并配以完备的政策保障,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天水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水平,为缓解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做出更大贡献.【相关文献】[1]焦瑾璞.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系统[J].中证网讯.2006,(3).[2]朱喜,李子奈.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3).[3]田俊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缓解农村信贷配给[M].云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BARHAM,B.L;BOUCHER,S.and CARTER,M.R.Credit Constraints,Credit Unions and Small-scale Producers in Guatemala,World Development,VOL.24,(5).[5]刘西川,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配给机制的经验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9,(6).。
论信用成本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
一、 提出问题 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巩固和加强农 -* 研究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业基础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将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促使农业更加稳健发 展, 使农民更切实地感受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论真谛。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风暴的波 “三农 ” 及之下, 的健康、 和谐发展, 对国家扩大内需促发展这一举措也非常重要。 因此, 无论 是从长期还是短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 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 的建设,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 离开了资金的支持, 想达到建设新农村要求的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舍整洁、 管理民主 ” 的目标是不可能的。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 很不完善, 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这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坎。 虽然不是不可逾越的, 但是想顺利通过这道坎绝非易事, 由此产生 的信贷配给问题也非常严重。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已迫在眉睫。否则, 终将大大影响新 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 因此, 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机理,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 行机制, 促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信贷配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近年来, )* 研究现况。 国内的学者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和现实的迫切需求, 对农村金融的信贷配给做了 江苏、 河北、 河南、 陕西省的 )- 个县 大量的研究, 主要文献如下: 何广文 1 -222 3 基于对浙江、 的(/+ 户家庭的问卷调查资料, 对农村居民资金借贷的行为及其产生的根源、 规范农村居民 资金借贷行为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李静 1 )... 3 认为在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下, 农民的存款 ()..0 ) 分析我国 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农民的贷款需求却远远没有得到保证。 徐忠、 程恩江 利率政策造成的农村信贷市场扭曲以及由此对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及效率产生的影响、 农村 ()..+ ) 认为中国农业银行的撤并导致了农村金 信贷资金配置所带来的影响。 钟笑寒、 汤荔 融的空白, 对农村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并说明信息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农村的信贷市 ()../ ) 场。 朱喜、 李子奈 利用)..( 年约(... 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 从实证角度考察了 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 !"#
非对称信息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
一
、
引 言
年代 中后 期 ,以霍奇曼 、杰斐等为代表 的经济学家开始尝试解释没有制度约束 下信 贷配给的原因。而斯蒂格利茨和韦 斯 (9 1发表 的 “ 18) 非对 称信 息市场 中的
它们都是追求利润 的最大化 ,风险都是 中性 的。由于贷款对象分散 ,农村金融 机构审查农户 的资质和监督农户 的活动 等都需要更高的成本 ,因而农村金融机 构与农 户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朱喜 、李子奈 。20 ) 0 6 。而这种信息不
罗 富 民
( 山师 范 学 院 ,四 川 乐山 64 0 ) 乐 104
【 摘要】 在非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上, 普遍存在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而 目 前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结构 ,加 剧 了农 村 金 融 机 构 与 农 户 间的 信 息不 对 称 程 度 , 引发 了农 村 信 贷 资金 的 外 流 , 最 终 导致 更 为 严 重 的信 贷 配给 问题 。 因 此 , 必 须发 展 农 户贷 款 担 保 组 织 和 乡村 银 行 ,增 强农 村 金 融 市 场 的 竞 争机 制 , 更好 地 克服 或 减 弱 农 村金 融机 构 与农 户 问 的信 息 不 对称 ,切 实解 决农 户贷 款 难 题 。
p o l m fpe s nt us hod. r be o aa ho e l
Ke r s a y y wo d : s mm er a i f r a i n r r l n n e ma k t t c u e c e ir to i g ti l n o c m t ; u a a c ; r e r t r : r d t a i n n o i f su
【 键 词】非 对称 信 息 ;农 村金 融 ;市 场 结构 ;信 贷 配 给 关
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研究
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研究一、引言金融信贷政策在农村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农村金融信贷政策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涉及到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还有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信贷政策的重要性金融信贷政策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并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信贷政策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基础,它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四、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金融服务渠道狭窄等。
同时,一些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帮助农村经济发展。
五、金融信贷政策的改善方向为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应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农民融资的便利度。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六、金融信贷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良好的金融信贷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促进农民创业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信贷政策还可以带来一定的财务便利性,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七、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的难题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
例如,信贷政策实施难度大、政策效果难以评估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八、国际经验对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的启示通过学习国际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农村金融信贷政策改进的启示。
例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改进。
九、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的前景展望未来,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将继续得到重视和改进。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有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总结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解决。
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与贷款额度规定
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与贷款额度规定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农村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者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然而,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仍然相对较低。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愿进入农村、不愿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
其次,由于农村人口主要依赖农业生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少,这也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布局相对薄弱。
再者,农村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农民在办理金融业务时面临着较高的手续繁琐、办理时间较长等问题。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金融服务能够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他们拓宽经营范围,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农村金融服务能够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降低经营风险。
再者,农村金融服务还能够为农民提供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等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提升途径为了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设网络化金融服务系统,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及性。
其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投入,设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他们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
再者,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专门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四、贷款额度规定的必要性对于贷款额度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双方的利益,避免出现各种金融风险。
首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额度的规定可以帮助他们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其次,对于借款人来说,贷款额度的规定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借款用途,避免过度借贷导致财务风险。
再者,贷款额度的规定还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农业信贷配给与农村经济
VS
利用数字金融技术
运用数字金融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等 ,提高农业信贷的审批效率、风险控制和 资金监管,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
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挖掘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提高金融服务 渗透率,为更多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程度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 金融素养和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金融服 务。
推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为农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良好的信用 环境。
提高农业信贷配给的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应公开信贷政策和信贷条件,及时披露信贷数据和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 度。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业现代化
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保 障和市场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06
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信贷配给的反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信贷需求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信贷配给需要更好地 满足农民的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信贷供给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信贷配给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以满 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贷配给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供需平衡的难度
农业信贷配给是指农村 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信 贷需求时,由于资金、 管理、风险等因素,实 行的一种信贷约束或部 分满足的信贷供给制度 。
关于中国农村信贷的配给发展及其重要性的探讨
关于中国农村信贷的配给发展及其重要性的探讨摘要: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产业的倾斜以及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日益上升。
本文从宏观背景切入,先阐述了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论述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影响,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信贷配给宏观利率管制风险控制信息不对称1、宏观背景1.1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倾斜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涉农政策频出,旨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三农”扶持力度。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77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5.65万亿元。
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高峰论坛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机构对金融业的积极贡献,并指出小额信贷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这方面,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政府呼吁能够出台政策,成立专门为贫困农户服务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
1.2农村金融“虹吸效应”明显在农村金融方面,“虹吸效应”表现尤为突出:它以一种抽水机的形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不断的流出农村,流向城市,使农村早就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更加严重。
1.3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突出信贷配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
就宏观角度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
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
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者的角度看,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者的角度看,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一种存款大于贷款的局面。
2、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2.1农村资金“非农化”趋势愈演愈烈李锐和李超(2007)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借款中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只占32.5%,而用于非农经营活动的却占到了67.5%。
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农户存贷比降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渠道之一。
农村信贷配给实证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4 F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来自 编 号 :0 3 2 72 1 )5 0 1 ~ O 10 —7 1 (0 2 O — 0 3 5
一
、
引 言
几 个 方面 :1 利 率 管制 。主要 从利 率 的角度 分 析利 () 率 与信 贷 配给 的关 系。对 于这 种观 点 的研究 最早 可 以追溯 到 亚 当 ・ 密 , 强调 了一 个 国家 的 制 度 与 斯 他 法 律 在决 定 资金 的配 置 方 面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 用 [ 。 2 ] 同时 , 认 为 因为 借款人 的风险厌 恶 程度 不 同 , 他 导致 了信贷 资金 的配 置在方 向与效率 上 的差异 。在发展
务 能力 的限制 以及企业 的融资 渠道 狭 窄 ] 。
三 、 证 分 析 实
信贷配给可 以理 解 为银 行 在一定 利率水 平下 , 资
金供给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而导致 的人为 的信 贷资金配
置现象 。一般来说 , 信贷配 给产 生的原 因可 以从 宏观
和微观两个 视角来 阐明。从 宏观角 度而 言 , 便 是信 那
经 济 的 良性 发 展 。通 过 引入 制 度 因子 , 化 信 贷 配 给 , 建 了信 贷 配 给 宏 观 计 量模 型 , 我 国农 村 信 贷 配 给 量 构 对
状 况进 行 实证 检 验 , 果 证 明 , 率 和 制 度 因子 是 造 成 我 国农 村 信 贷 配 给 的 两 大 因子 。应 合 理 调 控 利 率 、 结 利 推 进 深化 改 革 、 大 三 农 扶 持 力 度 , 加 实现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 关 键 词 :农 村 信 贷 配 给 ; 制度 因 子 ; 间序 列 模 型 ; F检 验 时 AD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是指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贷款进行专门的统计制度,旨在及时了解农业金融发展情况,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支持。
下面从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报告四个方面对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进行详细论述。
统计对象: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对象是各类金融机构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的贷款。
这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各类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
统计内容: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内容包括贷款总额、贷款利率、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
其中,贷款总额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贷款总和;贷款利率是指贷款所收取的利息费用;贷款用途是指贷款所用于的具体项目,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购置、农村房屋建设等;贷款期限是指贷款的还款期限。
统计方法: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包括网上填报、纸质填报等。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统计报告: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要求金融机构每月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贷款情况。
报告内容包括贷款的各项统计数据,以及对于贷款数量和贷款情况的说明分析。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及时了解涉农贷款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统计贷款总额和利率,可以及时掌握农业金融的整体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统计贷款用途和期限,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的结构和动态变化,为金融机构制定合理的贷款政策提供依据。
在实施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过程中,需要加强统计数据的质量监控,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统计制度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统计体系,避免数据的重复统计。
总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统计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农业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分析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机构不足,银行网点少,农民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2.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3.金融服务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
二、农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农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金需求,如农资购买、农业设备更新等;2.保险需求,如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3.理财需求,如储蓄、投资等;4.信贷需求,如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等。
三、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的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金融机构的盈利压力过大,导致对农村市场关注不足,无法满足农民需求;2.农民的金融知识和意识相对薄弱,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表达不清晰。
四、缩小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的差距的对策为缩小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的差距,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增加银行网点,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便利性;2.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3.提高农民金融素质,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五、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入手:1.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给予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农民更多的金融支持;3.推广适合农村的金融科技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六、农村金融服务的成功案例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也存在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支付宝的农村服务项目、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农村借贷项目等,这些案例展示了金融服务与农民需求匹配的可能性和前景。
七、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的挑战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民金融需求匹配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如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金融平台的风险难以控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
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对其县级机构的布局不断膨胀和信贷权限不断上交,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对农村经济积极支持的色彩逐步弱化。
对我县农村经济及农业生产发展积极支持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身上。
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之农村信用社本身先天和历史累积存有的问题,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积极支持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1、x县情。
x县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交通不便,矿藏贫泛,工业较为滞后,就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生产大县,传统农业占到主导地位。
农业人口5万多人,占到总人口的85。
据估计,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岗位数总收入5000元,财政收入800万元。
2、xx县金融机构格局现状。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x县建行、工行都相继撤并,农发行降格为信贷组,目前只有人民银行x县支行、农业银行x县支行、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邮政储蓄及保险代办所等金融机构。
其中农行和信用社这两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44人;截止20xx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06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5599万元。
其中,农业贷款1099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
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三农发展情况总体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额度呈逐年增长态势。
平均增幅10。
有的年份增加较快,有的.年份增加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
其中农村信用社落农业贷款余额为5038万元,占到全部农业贷款的46。
三、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农户贷款管理办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监发[2012]50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黄河、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现将《农户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农村金融机构遵照执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管理办法》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2012年9月17日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水平,规范农户贷款业务行为,加强农户贷款风险管控,促进农户贷款稳健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户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本办法所称农户是指长期居住在乡镇和城关镇所辖行政村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开办农户贷款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第四条中国银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农户贷款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管理架构与政策第五条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本着“平等透明、规范高效、风险可控、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户贷款业务,制定农户贷款发展战略,积极创新产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与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扩大授信覆盖面,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第六条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产业发展与市场研究,了解发掘农户信贷需求,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开发适合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
第七条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结合自身特点、风险管控要求及农户服务需求,形成营销职能完善、管理控制严密、支持保障有力的农户贷款全流程管理架构。
具备条件的机构可以实行条线管理或事业部制架构。
第八条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包括建档、营销、受理、调查、评级、授信、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与动态调整等内容的农户贷款管理流程。
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
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5.31•【文号】公告〔2021〕第7号•【施行日期】2021.07.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其他规定正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21〕第7号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现予公布,自2021年7月4日起施行。
附件: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2021年5月31日附件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依据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关政策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金融机构实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原则,尊重金融机构依法合规自主经营。
第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负责全国性金融机构法人的评估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和银保监会省一级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和银保监会同级派出机构按照本办法负责辖区内金融机构评估工作。
第五条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工作按年开展,考核评估期限为上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二章评估指标和方法第六条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其中,定量指标权重75%,定性指标权重25%。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农村金融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促进金融服务的提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融资和金融支持的行为和措施。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衡量农村金融业务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的成果和效益。
本文将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存款规模、贷款规模、信用规模等方面介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一、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指标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是衡量农村金融行业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它们是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金融机构数量、资产规模、机构网点数量等。
金融机构数量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规模。
资产规模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实力和业务水平。
机构网点数量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能力和辐射范围。
二、农村金融存款规模指标农村金融存款规模是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农村金融存款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储蓄存款总额、年金融存款增长率等。
储蓄存款总额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的规模。
年金融存款增长率反映了农村金融存款的增长速度,对于了解农村金融存款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金融贷款规模指标农村金融贷款规模是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和贷款业务规模的指标。
农村金融贷款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贷款总额、年贷款增长率等。
贷款总额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提供的贷款规模。
年贷款增长率反映了农村金融贷款的增长速度,对于了解农村金融贷款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村金融信用规模指标农村金融信用规模是衡量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业务规模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指标。
农村金融信用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信用总额、信用风险管理的指标等。
信用总额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提供的信用规模。
信用风险管理的指标可以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起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和信用规模等。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成因、效应及特征分析
险项 目和安全项 目的概率 , 即它们之 间f相对风 险及其变 化 的平均收益最大化来确定一个统一的贷款利率,此时的市场
( t l &Wes,19 ) Si i gt z i 9 2 。在潜在借款 人风 险特征分布变化的 利率不是市场出清 的均衡利率 ,而是 使农 信社 收益最大化的 s 情 况下 ,银 行为 了保证 最大 化利润 ,即使资 金供 求没有 变 利率 ;另外 ,农村信贷配给现象是农村信 贷市场信息摩擦的
了农业贷款风险补 偿的问题 。 ●作 者单位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 10 7 00
( )引进高素质 的金融人才 ,尤其是创新型人才 五
要开 发新型金融产 品 ,必须要有具备较高 专业素质 的创
— —
81
【 源配置 1 资
农业经济
2 1/ 0 23
市场均衡利 率并不是由资金供求均衡所决定 的 ,实际贷款 利 均衡 。因为 ,当信息不对称 时,农信社无 法根 据每个涉农经 率是使银行 收益最大化的利率 ,其主要决定 因素是投 资的风 济组 织的实际风险状况给出相应 的贷款利率 ,只能根据 自身
股本 金 ,增加 充实资 本金 的途径 ;还 要改 革 内部治 理结构 ,
参考 文献 :
进行有效 的内部控制 ,增强 市场主体的风 险意识 。其次 ,要
中 ,建 立 风 险 预 警 指 标 体 系 ,可 运 用 加 压 测 试 (t s Sr s e
…曲芳芳, 完善河北省农村 金融服务体系 的探 讨 可 刘涛
【 资源配置 】
农业经济 2 1/ 023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成因、 效应及特征分析*
◎李 亚辉
摘
张 建 波
要 :因信 息不对称 导致 的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是信贷 配给 产生的根 本原 因。农村信贷 市场的信贷配给 已成为制约农
农村电商经济下吉林省农户信贷配给现状及风险控制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引言:如今,农村信用社正以行业主力军的身份走上农户信贷的舞台。
但是,随着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向广大农户发展提供的贷款服务已经成功地运转,而且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也促使广大农户摆脱贫困。
但是,农村集体借贷金融业务仍然存在三个主要的矛盾,即需求日益增长和不断扩大的小额农村集体信贷资金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农村信贷资金的服务供给之间的利益冲突,单一农村信贷商品金融服务和小型农村集体信贷金融商品与服务多元化,多层次地农村信贷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严重阻碍了当前我国小型农村信用社对于贫困农户微型小额信用贷款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本文认为,探索正确的企业科学管理整体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支撑,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根本途径。
一、吉林省农户信贷配给现状(一)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是国家发展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20年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吉林省在全国范围内其城镇化水平虽然已在前列,但是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仍然滞后,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
资金紧缺制约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现象。
(二)吉林省农村信贷配给现状。
信贷配给理论主要是指在固定利率下,如果对逾期资金的常求是固定的,银行不能或不愿意提高利率,就会采用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逾期资金的需求逐渐从银行贷款市场中抽出,缓解其逾期常求,并实现均衡。
根据吉林省金融办对吉林、四平等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农业养殖业大户、个体商户、涉农中的小微型企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等对于贷款需求的满足率分别仅为7.3%、9.3%、5.5%、15.1%,明显说明了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存在着严重的信贷配给不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摘要】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的乡镇进行抽样,获取了与当地农村居民信贷相关的微观数据,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该地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家庭特征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户主的年龄和农户家庭自有的土地面积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程度分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因此,农村金融体制的未来改革需要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结合起来。
【关键词】家庭特征;金融机构;信贷配给一、引言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是一个普遍现象(Jaffee & Russlle,1976;Stiglitz & Weiss,1981;Williamson,198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金融信贷配给研究主要围绕信贷配给对农村经济和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来展开。
其中,研究信贷配给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造成的经济影响等方面(林毅夫,2000;徐忠、程恩江,2004;钟笑寒、汤荔,2005;张龙耀、江春,2011)。
研究影响农村信贷市场主要从微观角度展开实证研究(朱喜、李子奈,2006;褚保金等,2009;李庆海等,2012)。
这些研究无疑非常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正视信贷市场的现状,并为破解当前农村金融困境和寻求合适的改革方案提供了思路。
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很好地探讨申贷农户的家庭特征与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行为的关联性。
事实上,申贷农户的家庭特征是正式金融机构作出信贷供给行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前,都要依据申贷农户的家庭特征及以往的信贷记录对申贷农户的信用进行审查,如果信用审查结果不好,金融机构自然会对农户进行信贷配给并据此确定信贷配给的程度。
基于此,本文将尝试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二、理论模型四、实证分析(一)数据说明数据来源于2011年初笔者在山东泰安农村地区收集,采用了三阶段分层抽样策略。
第一阶段,按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分类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了山东泰安的两个乡镇,分别是满庄镇和伏山镇;第二阶段,在每个所选的乡镇中再随机抽取两个村,共计四个村,分别是满庄镇的曹家寨村和新庄村,伏山镇的马家庙村和朱家庄村;第三阶段,在每个被抽取村庄中随机选择50~70户农户发放问卷或入户调查,共问卷220户。
数据库中,收集了这些农户2006—2010年间的金融信贷活动、家庭基本情况等方面的经济社会数据。
这些农户中,未参与金融信贷调查、未在2006—2010年间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农户有30户,在此期间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的190户农户中有19户提供的信息不全,因此,本文分析中将这些农户剔除掉。
最终本文采用的样本农户为171户。
其中,102户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占总样本的59.6%,这同我国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即中国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程度至少在50%以上的情况相吻合(田俊丽,2006)。
在遭受信贷配给的农户中,84户遭受完全信贷配给,占总样本的49.1%;18户遭受部分信贷配给,占总样本的10.5%,这表明农户遭受的信贷配给主要是完全信贷配给,这一点也同国内许多学者(例如李庆海等,2012)的调查相类似;其余69户的信贷申请均获得满足,不存在信贷配给。
(二)变量选择本文所用的被解释变量是:信贷配给的程度是多少?这一变量是连续变量(Continuous Variable),用Level表示。
解释变量反映农户的家庭特征,主要有:(1)农户自有的土地规模(Land)。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承包的土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信贷农户的期望收益。
(2)农户信贷前的家庭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Asset),包括房屋,土地,银行存款,农机具,农产品等。
家庭资产值越大,其可被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就越多,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可能性越小。
(3)户主的受教育水平(Education),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信贷申请农户家庭的综合能力。
(4)户主的性别(Gender)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国外学者Fletschner & Kenney(2011)的调查研究发现,女性借款者信用往往好于男性借款者,因此,户主为男性的家庭可能较户主为女性的家庭更容易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
(5)户主的年龄(Ag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户家庭的家庭结构,农户的家庭结构越年轻,其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相对要好些,从而较少遭受信贷配给。
(6)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总数(Labor1)。
显然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一个家庭劳动力越充裕,农业生产的期望收益才会越高。
(7)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labor2),外出务工劳动力越多意味着农户家庭收入来源越多,抗击风险能力就越强,有助于信贷的偿还。
(8)农户家庭无劳动能力成员总数(Nonlabor)。
相对于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通常意味着无法创造财富。
因此,家庭成员中无劳动能力成员人数越多,就意味着家庭消费支出越大,这样的家庭遭受信贷配给的可能性也越大。
(9)户主是否具有非农专业劳动技能(Skill)。
作为一家之主,在我国农村地区户主通常意味着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因此户主具有非农的专业劳动技能意味着这样的家庭获取财富途径和手段多元化,这样的家庭也可能较少遭受信贷配给。
表1给出了所有变量的定义、说明及统计特征。
(三)实证结果分析农户家庭特征对信贷配给程度影响的估计结果见表2。
实证分析表明信贷申请农户家庭自有土地面积(land)对金融机构信贷配给度有极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农户家庭自有土地面积越大,遭受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程度的概率越小;农户家庭自有土地面积越小,遭受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程度的概率越大,这与褚保金等(2009)和李庆海等(2012)的研究结论一致。
他们的经验分析表明农户的耕地面积对其受到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概率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影响。
同时,这一发现也说明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供给更倾向于种植大户。
另外,户主的年龄(age)对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配给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户主年龄越大,越容易遭受信贷配给;户主的年龄越小,越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这与褚保金等(2009)和朱喜等(2009)的研究结论一致。
他们发现农户户主的年龄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决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其他家庭特征变量如户主的教育水平、年龄、是否具有非农专业劳动技能,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劳动力人数和无劳动能力人数等对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这反映出调查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对上述变量不敏感,可能的原因是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把向农户提供贷款真正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而且其在信息收集成本方面也较高,因此没有动力去了解或评估样本农户的信用状况。
农户的家庭资产市场价值大小也没有显示出显著性,这虽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显著反映了家庭资产价值越高的农户很少遭受信贷配给不同,但却暗示调查地区样本农户的家庭资产价值主要由其拥有的土地和建于宅基地上的住房市价构成的事实。
由于中国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正式金融机构无权在农户违约时没收其土地和宅基地(含住房),因此,土地的抵押功能基本无法实现,因而无法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意愿。
五、结论与启示本文运用山东泰安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特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
本文发现,样本农户中有59.6%受到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户主的年龄和农户家庭自有的土地面积对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程度分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其中,农户家庭自有土地面积有着极显著的影响(1%水平显著)。
因此,在农村地区,能够减低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农户自有的土地面积,这一代表农户未来收益率的数值越大,越能降低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
本文的结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深化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我国当前法律明确禁止农业用地和宅基地进行抵押或者转让,这导致农户在信贷申请中能够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抵押物相当有限,以至于相当部分涉农贷款只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虽然此类金融产品符合我国农村基层的信贷生态环境,但从建立现代金融业的理念看其成本收益比不佳,而且无法满足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资金的有效需求。
因此,如果允许农户将土地作为抵押品进行融资,那么金融机构会更主动地开展涉农贷款业务,因为相对于其他抵押品而言,土地无论是在价值稳定性还是市场接受程度上都较高,能极大地降低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进而可以发展出具备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
总之,鉴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现象依然严重,除了继续加大农村金融体制自身改革以外,农村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需要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1] Dwight M. Jaffee,Thomas Russell. Imperfect Information,Uncertainty,and Credit Ration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90(4):651-666.[2] Josephe E. Stiglitz,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3] Oliver E. Williams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3):567-591.[4] 林毅夫.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徐忠,程恩江. 利率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行为与农村信贷短缺[J]. 金融研究,2004(12):34-44.[6] 钟笑寒,汤荔. 农村金融机构收缩的经济影响:对中国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2005(1):109-115.[7] 张龙耀,江春.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11(7):98-113.[8] 朱喜,李子奈. 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37-49.[9] 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 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6):51-61.[10] 朱喜,马晓青,史清华. 信誉、财富与农村信贷配给:欠发达地区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行为研究[J]. 财经研究,2009,35(8):4-14.[11] 李庆海,李锐,汪三贵. 农户信贷配给及其福利损失: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35-48.[12] 田俊丽.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 Diana Fletschner,Lisa Kenney. Rural Women’s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R]. Working Paper,No. 11-07.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Division,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March,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