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生理

合集下载

听觉生理学

听觉生理学

一、听觉生理学1.人耳由哪几部分组成? 人耳从外向内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图1)。

外耳、中耳是接受并传导声音的装置;内耳则是感受声音和初步分析声音的场所。

所以,外耳、中耳合称为传音系统,而内耳及其神经传导径路则称为感音神经系统。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

主要作用是收集及部分放大声音和参与声音方向的辨别。

中耳的结构比外耳复杂,有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 部分。

鼓室又称中耳腔,容积约为2毫升。

中耳腔内有一条通到鼻咽部的管道,叫做咽鼓管。

咽鼓管使中耳与外界相通,起到调节鼓室压力的作用,但容易导致细菌的感染。

鼓室内有听小骨、肌肉、韧带和神经组织。

内耳构造非常精细,管道盘旋,好像迷宫一样,故称为迷路。

内耳分为3部分,即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半规管和前庭主要负责身体平衡,耳蜗则负责感受声音。

2.什么是鼓膜?它有什么功能?鼓膜俗称耳膜,是个半透明的薄膜,其厚度只有0.1毫米,面积大约90平方毫米,接近椭圆形。

鼓膜借周边的纤维环镶嵌在外耳道深部的鼓沟里,将外耳与中耳相隔,可防止异物及细菌进入鼓室(图2)。

鼓膜虽然很薄,在显微镜下观察,它分为3层。

外层是一层薄薄的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

中间层由环形和放射形纤维构成,又称鼓膜纤维层,它使鼓膜有一定的韧性和张力。

鼓膜上方有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该处比较松弛,称为鼓膜松弛部。

其余大部分均有中间纤维层,称为鼓膜紧张部。

内层为粘膜层,也属扁平上皮层,和中耳粘膜相连。

鼓膜的作用是接受声音刺激并产生振动,然后将声音振动的机械能量通过听骨链传至内耳。

鼓膜在中耳传音过程中与听骨链一同起着增高声压及降低振幅,即放大声能的作用。

因此,鼓膜的完整性很重要,一旦鼓膜受损(如鼓膜穿孔),这种功能变弱或消失而致听力下降。

3.什么是听骨链?听骨链是指3块听小骨连接成锁链状。

根据3个听小骨的外形和部位,分别命名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图3)。

3块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总重量不过50毫克。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听觉产生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神经生理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外部声音的传导和内耳的接收。

声音首先通过外耳传入内耳,经过耳蜗中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区,进而产生听觉感知。

2. 感知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中,听觉产生的机制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声音刺激的接收和加工过程,而注意则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声音的关注程度,记忆则影响了个体对声音的辨识和识别能力。

3. 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

大脑的听觉皮层接收到神经冲动后,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和分析,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的加工,最终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4. 心理物理学角度,心理物理学研究了声音强度、音调、音色等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声音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对听觉感知的影响,从而揭示听觉产生的机制。

综上所述,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外部声音的传导、内耳的接收、神经冲动的传递、大脑的加工和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听觉的概念

听觉的概念

听觉的概念什么是听觉?听觉是一种感觉,通过人体内一套复杂的机制,使我们能够接收和理解声音。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敏感的感觉之一,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听觉的生理过程听觉的生理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传导、感知和解释。

传导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产生了压缩和膨胀的气流。

2.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如固体或液体传播。

3.声音进入耳朵:声音通过外耳道进入耳朵。

感知1.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捕捉声音并将其引导到外耳道。

2.中耳:外耳道连接到鼓膜,鼓膜振动时会传递给中耳的三块小骨头:锤骨、砧骨和副鼓室骨。

这些小骨头传递振动到内耳。

3.内耳:内耳包括蜗蜥和前庭。

蜗蜥是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发送给大脑处理。

前庭负责平衡和空间定位。

解释1.大脑处理:大脑接收到来自蜗蜥的神经信号,并进行解析和处理。

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声音属性,如音高、音量和方向。

2.理解和反应:大脑将处理后的声音信息与我们的记忆、经验和情感联系起来,使我们能够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听觉的重要性听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听觉的几个重要方面:交流和语言听觉使我们能够听到和理解他人的语言,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基本工具,听觉能够让我们听到自然语言、音乐和其他声音,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危险警报听觉帮助我们感知危险信号,如警报声、汽车喇叭声等。

通过听觉,我们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保护自己的安全。

空间定位和导航听觉能够帮助我们在环境中进行空间定位和导航。

通过对声音的判断和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声音的来源和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

听觉的障碍和保护听觉障碍是指任何影响听觉功能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听觉障碍:耳聋耳聋是指无法理解或感知声音的严重听觉障碍。

耳聋可能是由先天性问题、年龄和遗传因素、感染或长期暴露于高音量的噪音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听觉生理学(听神经及中枢)-王树峰

听觉生理学(听神经及中枢)-王树峰
DCN 前 AVCN 后
PVCN 图 2.4.1.1 示意猫的失状切面耳蜗核的分区及听神经纤维支配。
ACVN 为耳蜗前腹核、PVCN 为耳蜗后腹核、DCV 为耳蜗背核。
脑干听觉生理(3)-耳蜗核
• 前腹核的反应特性与听神经纤维非常相似,功 能上起着传入信息接续站作用。背核具有复杂 的反应特性,能对复杂信号进行分析。后腹核 的反应特性介于两者之间。 • 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盐 (Glutamate)和天门冬氨酸盐(Aspartate); 抑制性递质- - 氨基丁酸( -amino butyric acid,GABA)和甘氨酸(Glycine)。耳蜗核 内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下行传导束神经 递质。
• 耳蜗的调位配布(Tonotopic organization)及其对应的中枢投射神经 元构成了部位学说的基础。
• CF低于 1KHz 的调谐曲线为对称形, CF 愈向高频调谐曲线愈变得不对称,高频 侧斜率变得很陡,低频侧斜率却变缓。
听神经生理(4)- 适时编码
• 听神经集合成 群射单元进行活动, 能形成很高的同步化放电率。
听神经生理(2)- 频率选择特性
• 每一听神经纤维均具有相对应的特征频率。 • 单神经纯音调谐曲线(阈值-频率曲线): • 调谐曲线最低阈值点所对应的频率即为相应听 神经纤维的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CF),它与该神经所支配耳蜗基底 膜的敏感频率相对应。
听神经生理(3)- 频率选择特性
脑干听觉生理(15)-听觉反射
• 中耳肌反射:指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受大声刺激 时反射性收缩。 • 听觉惊吓反射:指对突然出现的声音表现为特 征性的广泛的反射性肌收缩。 • 一种受可学习影响的听觉反射:指经过训练和 学习,下丘内和内侧膝状体的单纤维听觉诱发 电位可发生修饰作用。

听觉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听觉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单元一听觉系统的解剖与生理人类听觉系统是接受、传输、分析、处理声音信息的特殊感觉系统。

声波由外耳、中耳传递至内耳,经听神经传输至听觉中枢进行处理,最终经大脑皮层分析、整合,成为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整个听觉系统的正常工作,如果听觉系统的任何部分出现病变而导致其功能改变,均可导致听力障碍。

听觉系统分为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

外周部分包括耳和听神经。

中枢部分是指脑干及大脑与听觉相关的部分。

一、外周部分听觉系统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各部分在声音传导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收集声音,还可以判断声源的位置。

1.外耳的结构(1)耳廓人类耳廓与头颅的夹角约为30°。

以软骨为支架,被覆皮肤,借韧带和肌肉附着于头颅两侧。

分前面和后面。

耳廓前面的主要表面标志有:耳轮、耳轮脚、耳舟、对耳轮、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和耳垂等。

耳廓后面较平整而稍隆起,其附着处称为耳廓后沟,为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

(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止于鼓膜,由外侧软骨部(占1/3)和内侧骨部(占2/3)组成,略呈“S”形弯曲,管道长2.5~3.5cm,宽0.8 cm。

1岁以下的婴儿外耳道几乎为软骨所组成。

外耳道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

外耳道软骨在前下方常有2~3个垂直的、由结缔组织充填的裂隙,此裂隙可增加耳廓的可动性,同时也是外耳道与腮腺之间感染互为传染的途径。

外耳道骨部的后上方由颞骨鳞部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故外耳道骨折时可累及颅中窝。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紧密,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

软骨部皮肤较厚,含有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骨性外耳道皮肤很薄,毛囊和耵聍腺较少,顶部有少量皮脂腺。

听觉生理

听觉生理

内耳
人的内耳深藏于颅内最硬的颞骨岩部内。司听的 耳蜗与司体位平衡的前庭器官相邻,两者都是内充 淋巴液的管道结构,互相连通,虽功能差异很大,却是 体戚与共的近邻。其传人神经纤维(前庭神经和蜗 神经)汇合组成第八颅神经进人延髓。
耳蜗(cochlea)
简要地说,耳蜗是一种液压机械装置,由骨质外壳包着的管 状结构组成(图1-2),卷曲数圈(人两圈半,豚鼠4圈)成蜗牛状,故 名。此管状结构较粗的一头为耳蜗底部,是声波的传入端,较细 的远端为蜗顶。耳蜗骨壳内由软组织分隔成3条平行的管道,从 蜗底伸到蜗顶,分别称为前庭阶、鼓阶和蜗管(又称中阶)。前 庭阶和鼓阶在蜗底各有一窗,称为前庭窗(卵圆窗)和蜗窗(圆窗), 窗上均有膜,蜗窗外即鼓室,前庭窗膜为镫骨底封盖。前庭阶与 鼓阶在蜗顶处经蜗孔连通,内充满外淋巴。前庭阶还和前庭器 官的外淋巴系统连通。,蜗管夹在前庭阶与鼓阶之间,为充满内 淋巴的盲管,不与外淋巴系统相通。听觉器官的重要结构都分 布在蜗管内。
外毛细胞(Outer baircell.OHC)
外毛细胞呈以管状 ,大小与内毛细胞相近而稍 细长 , 细胞的基本结构相仿。顶面的皮板外侧也 有缺损 , 纤毛也从皮板伸至盖膜。细胞核位于基 底部 , 线粒体等细胞器较集中于皮板下区,细胞 表面及核下区。细胞的底部为半球形 , 与较粗的 传出神经纤维和较细的传入神经纤维末梢形成突 触连接。
长随速度的降低而变短。基底膜上每一点的
波动都必须跟随声波的周期,只是时间上稍有 延迟;对特定的距离延迟是固定的,对不同 的距离延迟是越远越长。时间上的延迟是行 波与声波既不一致而又必须一致的关键。
a.基底膜在不同瞬间的 位移; b.对不同频率 声的行波 包络;
c.在基底膜不同位置上
包络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d.对基底膜低通滤波特 性的说明

1耳解剖及听觉生理

1耳解剖及听觉生理

中耳生理
镫骨肌反射 2、对侧声反射弧: 声波→中耳→耳蜗毛细胞↑螺旋 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 耳蜗 复核神经元轴突→斜方体
↙ 同侧内上橄榄核→对侧面神 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镫 骨肌支→支配对侧镫骨肌
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 耳的声反射
声反射的临床意义
镫骨肌反射阈:
在语言频率范围,正常人耳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80dB SL(感觉级), 同侧耳感觉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
压缩式骨导
声波振动—颅骨-耳蜗骨壁(疏、密相呈周期性的膨大和缩小)即压缩式振动
声波密相时—耳蜗骨壁被压缩—淋巴液压缩小—基底膜两侧淋巴液同时同等 受压—镫骨底板和圆窗膜处于相同相位振动(同时向外向内振动)—基底膜 处于静止状态—Corti器受到的机械振动刺激几乎微乎其微
圆窗的活动度>卵圆窗5倍、前庭阶与鼓阶的容量之比5:3,声波密相时被压 缩骨壁促使半规管内的外淋巴液挤入容量大的前庭阶—流到容量小的鼓阶
内壁:即内耳的外壁,亦称迷路壁。 有鼓岬、圆窗、卵圆窗及面神经管。
前壁:颈动脉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 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有鼓膜张肌 半管开口和咽鼓管鼓室口。
后壁:乳突壁。上宽下窄,有面神经 垂直段通过。
上壁:鼓室盖。为很薄的骨板与大脑 颞叶分隔。
下壁:颈静脉壁,为很薄的骨板与颈 静脉球分隔。此壁若有缺损,出现 蓝鼓膜。
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狭义的中耳 仅指鼓室及其内容结构。
鼓室为含气空腔,位于鼓膜与 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借咽鼓 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以鼓窦 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 界,可将鼓室分为3部: ①上鼓室: ②中鼓室: ③下鼓室:
外壁:鼓膜壁,由骨部及膜部构成。 骨部即上鼓室外侧壁,膜部即鼓膜。

听觉

听觉
• 声波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
• (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
• 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 成
•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的作用 主要是收集声音。
•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 和正圆窗组成。三块听小骨指锤骨 、砧骨和镫骨。锤骨一端固定在鼓 膜上,镫骨一端固定在卵圆窗上。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 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 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
• 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 和收话机的关系。当我们向送话机说话时,它的 膜片按话音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使线路 内的电流出现变化。在另一端,收话机的薄膜因 电流的变化而振动,并产生与送话端频率相同的 语音。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 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 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不相符合的。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 元编码声音的频率(或音调)。不同神经元对 不同频率有最大的敏感性。
• 一般来说,皮下神经核细胞对较宽的频率 敏感,而更高层次的细胞对较窄的频率敏 感。人类的听觉系统的二级区可能对言语 声音敏感
三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科学家们提出了各 种不同的学说。 (一) 频率理论 由物理学家罗· 费尔得1886年提出。这种理论认 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 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 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 发生较快的振动。
4.神经齐射理论
• 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 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 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 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 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 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 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理 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耳朵和听觉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耳朵和听觉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避 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维护听力 健康。
定期检查听力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并干预听力下降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 成,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并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 。
内耳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 平衡。
听觉系统组成及作用
听觉感受器
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可将 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
听觉传导通路
由听神经和各级听觉中枢 组成,负责将听觉信号传 递至大脑进行识别。
大脑听觉皮层
听觉感知
大脑听觉皮层对神经信号进行 加工和处理,形成听觉感知, 使我们能够听到并理解声音。
02
外耳部解剖与生理
耳廓形态特点及功能
耳廓形态
耳廓由软骨和皮肤构成,具有复杂的 三维结构,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屏 、对耳屏等部分。
定位功能
耳廓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我们判断声 源的方向和距离,实现声源定位。
集音功能
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具有 清洁外耳道、防止异物进入的作用 。
鼓膜结构及振动传递机制
鼓膜结构
鼓膜是一层菲薄的半透明膜性结构,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椭圆形,面积 约55mm²。
振动传递机制
当声波到达鼓膜时,鼓膜将声波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振动,并将振动传递给听 骨链,进而传入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放大作用,使得内耳淋巴液发 生波动,从而刺激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听觉区域定位
初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上行听觉传导束的信息。
高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和顶叶交界处,负责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如语 音识别、音乐感知等。

第四章-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四章-人耳的听觉特性

80Hz 20方
1000Hz 40方
✓ 当声压级高于100dB时,等响曲线逐渐拉平。这说明当声 音达到一定程度(>100dB),声音的响度决定于声压级 ,而与频率关系不太大。
声学基础
③ 等响曲线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最高最低频率可听极限 一般地,青少年20~20KHz,中年30~15KHz,老年100~10KHz。 •最小最大可听极限 人耳有一定的适应性,常人上限为120dB,经常噪声暴露的人 有可能达到135~140dB。下限频率与频率有关。
外耳道的作用是使声音从耳廓传到耳膜,并保护耳膜不受 外界物体的机械损伤。耳道的长度大约为27mm,直径为 5~7mm,其共振频率约为3000Hz,外耳道的共振效应是决 定听力灵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听觉生理系统
中耳连接外耳和内耳,耳膜因受力而振动,进而推动中耳 室内的三块互相连接的听小骨运动。这三块听骨分别为锤 骨、砧(zhēn)骨、镫(dèng)骨,起杠杆放大作用。
中耳的作用是通过听骨的运动把外耳的空气振动和内耳的 液体运动有效地耦合起来。
声学基础
➢听觉生理系统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内耳的主要部分是耳蜗,耳蜗的外形有点像蜗牛壳,它围 绕着骨质中轴盘旋了2.75转,长约35mm,中轴是中空的 ,是神经纤维的通道。
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主要与频率有关。频率高,感到音 细、高;频率低,感到音粗、低。音高与频率有正相关的 关系,但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且因人而异。
声学基础
➢音色与谐和感

动物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动物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动物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动物是自然界中最神奇的存在,其中的生理机制更是令人赞叹。

本文将谈论动物的视觉和听觉,探讨它们的生理机制。

一、视觉1. 眼睛的构造动物的视觉与眼睛的构造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眼睛分为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脉络膜和玻璃体六个部分。

其中,角膜是眼睛的保护膜,具有透明和弹性。

瞳孔则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调节开合,控制光线的进出。

晶状体可以改变形状来对焦,使获得更清晰的视野。

视网膜和脉络膜则是光信号的转换和处理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皮层。

玻璃体则是眼球内补充水份的组织骨架,保持眼球的形状和稳定。

2. 光的干扰在动物的视觉中,光线可以被折射、散射、反射和吸收等方式干扰。

尤其是在水中,光线特别容易被折射,导致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会发生改变。

因此,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会根据不同的进化需求,制定不同的视觉和行为模式。

二、听觉1. 耳朵的构造动物的听觉与耳朵的结构相关。

除了蝙蝠、鲸鱼、海豚等少数动物之外,大部分动物都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其中,外耳和中耳是声音的捕捉、转化和传输器,而内耳则是声音转换成神经脉冲的场所。

2. 噪声和音调的干扰在动物的听觉中,噪声和音调是常见的干扰。

噪声是指没有明显音调的杂音,会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动物的听觉功能。

音调则是指频率高低的差别,不同的动物会受到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影响。

比如,人类可以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而狗可以听到更高频率的声音。

三、视听觉的相互作用视听觉在动物的感知和行为中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有一些动物,比如大象和海豹,可以利用视听觉的信息来定位时间和方向。

此外,像鸟类和蝙蝠这样的动物可以利用声音来定位空间位置,并在狭小的环境中捕捉食物。

因此,视听觉的相互作用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总结动物的视觉和听觉是它们适应自然环境、捕食和逃避捕食、社交交流的重要依据。

它们的生理机制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之处。

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是一种感知声音的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生物学结构和过程。

以下是听觉的主要生理机制:1.外耳(外听道和耳廓):外耳是声音进入的起点。

耳廓捕获和引导声音波,将其传输到外听道。

2.外听道(耳道):外听道是一条外部耳部结构,声音波通过外耳进入外听道,然后被传导到内耳。

3.中耳(鼓膜和听小骨):鼓膜是一张薄膜,位于外听道的末端。

声音波的振动使鼓膜振动。

这些振动被传递到中耳中的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和副锤骨。

听小骨的振动放大了声音信号。

4.内耳(耳蜗和前庭):听小骨传递的声音信号到达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

耳蜗包含听觉感受器,称为毛细胞,它们具有纤毛,可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

前庭则与平衡和空间定位相关。

5.听神经:感知到的声音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听神经将声音信号从内耳传送到听觉皮层,这是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处理声音信号和声音感知。

6.听觉皮层:大脑的听觉皮层是声音处理的主要地方。

它解码和解释声音信号,使我们能够识别声音的来源、频率、强度和意义。

7.听觉通路:声音信号通过听觉通路传递,经过一系列神经核团和通路,最终到达听觉皮层。

这些通路帮助我们定位声音、分辨不同声音、理解语言等。

8.声音的感知:大脑处理声音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声音的来源和语言内容。

听觉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感觉,它允许我们与周围的世界互动,理解语言和欣赏音乐。

听觉的生理机制是复杂的,但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声音,这对人类社交、沟通和生存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觉生理
一、耳的结构人耳从结构上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器官由:骨部外耳道、听小骨、颞骨、半规管、听神经、鼓室、耳埚、咽喉管、鼓膜、软骨、外耳道、耳壳等构成。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起着集声和传声的作用。

2、中耳主要由鼓膜,鼓室(其中有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及其相连的肌肉)以及连通鼓室、咽腔和咽鼓管组成。

鼓膜的三块听小骨具有转播声的作用。

咽鼓管具有维持鼓膜两边大气压力平衡的作用。

3、内耳主要是耳蜗。

耳蜗是感觉器,可将声音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产生听觉,耳蜗内充满着淋巴液,耳蜗内壁分布着毛细胞和神经纤维。

二、耳的传声过程人耳传声的全过程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耳廓呈漏斗形,便于收集外界的声波。

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彭膜振动。

这就是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

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波动中耳的鼓膜呈椭圆形,约10mm高和9mm宽。

它能精确反应到达人耳的声波的性质。

鼓膜和锤骨相连。

鼓膜的振动直接传递给锤骨。

锤骨的振动又引起砧骨和镫骨的振动。

锤骨和内耳蜗的椭圆窗相联。

所以,把振动又传给了耳蜗内的淋巴液,引起淋巴液波动。

耳蜗的圆窗则作为声波在耳蜗中传递的弹性末端。

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3、液体波动转变为神经刺激耳蜗实际上是一根螺旋形管道,共旋33/4圈,样子很像蜗牛壳。

耳蜗中的淋巴液的波动,刺激了耳蜗内壁上的许多毛细胞,使其兴奋。

这种兴奋,经
耳蜗内的神经纤维传至大脑,产生听觉。

这是传声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人的听力下降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中耳的鼓膜和听小骨系统损伤或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

有可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

第二种是耳蜗或神经系统损伤或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称为神经性耳聋。

多数原因是由于老年,病毒,药物反应或长期生活在噪声中,一般难以治愈。

三、听力听力是指能听到声音的能力,其与声音的频率和声压级有关。

人耳能够听到的范围是20Hz至20000Hz,但是人耳敏感的范围是600Hz至4800Hz。

1、听力测量通常使用听力仪测量人的听力。

测量方法是被试者静坐在专门的隔音室内并戴上耳机。

听力仪中的发声器发出一个250Hz的声音,送到被试者右耳的耳机里,并且呼度逐渐增大。

当被试者右耳一听到这个声音,即按下按钮。

此后这个声音的呼度逐渐减小,直到右耳听不到这个声音时,被试者即松开这个按钮。

然后这个声音的响度再次逐渐增大,当被试者又听到这个声音时,再次按下接钮。

这个声音的响度又逐渐减小,直到被试者又听不到这个声音时再松开这个按钮。

这样重复若干次以后,听力仪中的发声器又发出一个500Hz的声音,按照同样的方法,发声器再依次发出750、1000、1500、3000、4000、6000和8000Hz 的声音。

右耳的听力被测量完全,再开始测量左耳的听力。

2、听力损失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阈较正常人的听阈提高的分贝数称为听力损失。

当在500Hz,1000Hz和2000Hz三上频率的平均听力损失超过25dB时,称之为听力损伤(耳聋)。

3、耳聋分类:在500、1000、2000Hz三个
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在:25dB以下为正常;26~40dB为轻度;41~55dB 为中等;56~70dB为较重71~90dB为严重;90dB以上为突出耳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