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教案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8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A[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1919年,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
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或工业品短缺问题。
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
这说明( ) A.“背口袋”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B.苏俄政府支持这种交换活动C.“背口袋”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D.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显露C[1919年的俄国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货币和自由贸易,不存在“正常的市场秩序”,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是余粮征集制,“背口袋活动”显然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因战时需要而取消自由贸易,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必要的补充,该活动满足了人民的需要,故C项正确;工农业发展失衡是斯大林时期的现象,故D项错误。
]3.(2017·驻马店质检)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B[由材料中的“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排除A项;“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施计划经济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此时列宁已经去世,所以C项错误;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所以D项错误。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成为了各国应对外部挑战和提高内部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计划经济三个方面探讨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它通过自由竞争、供求关系来调节经济行为,使市场处于自发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更丰富、更高效和更多样化的货物和服务。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合理、竞争促进创新、消费者的权利得到保护等,这种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经济波动、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借鉴市场经济的理念,使其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体制。
混合经济旨在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同时避免二者的缺点。
混合经济体制内的产业资本一般受到国家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亚洲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这些国家通常较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同时偏向做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混合经济可以缓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缺点,在维持市场主导下的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安定等目标。
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经济生产和资源配置由中央政府计划安排的经济体制。
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面调节和控制国有资产,优化国内人民的福利分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
计划经济制度典范为前苏联,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友谊而且国有部门获得了高技术、专业知识,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计划安排引起的经济效率低下、政府干预过度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实行排斥______________的公__有__制__________经济;高主度要集以中______________手
段管理经济。 市场指令性计划 Nhomakorabea行政
• 4.评价
• (1)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 本上实现了______________。
• (2)但它超越了苏工联业生化产力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东 欧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
• 史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 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 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 ——《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
•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分析不同时 期经济政策的特点。
• [图解识记]
• 新经济政策
• 三、斯大林体制
• 1.背景: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工业化和_____农__业__集__体___化,实施国民经济发 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 2.时间: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期确立。
• 3.特征:实行单一的_3_0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
• (2)政治危机:农民对_________________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3.内容
•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粮_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 • (2)工业: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精准高考
历史
岳麓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件岳麓
考点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 改革
考纲考情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最新考纲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 政策
“斯大林 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 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
考题角度
(1)2015·海南卷,17:新经济政策是 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2)2014·全国Ⅰ卷,34:苏联工业化 初期(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被采用) (3)2013·海南卷,18:1922年农业改 革进一步发展
【问题】 (1)导致材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 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015·天津卷,9改编)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我们错了”的原因主要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角度分析;指导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2)问,注意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列宁领导”,据此分析时代背景。 (2)联所学,找关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 尝试则是一种失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列宁为挽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它“新”在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再间接实现向社 会主义过渡。 (3)提信息,找关键: ①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③反映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 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 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2)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允许恢复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家投资经营企业。
历史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图解识记]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体制
1 .背景: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________ 化,实 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30 年代中期确立。 2.时间:20世纪________ 公有制 ;实行 ____________ 高度集中 的经 3 .特征:实行单一的 ________ 市场 的 _____________ 指令性计划 经济;主要 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 ________ 行政 手段管理经济。 以________
考点突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1921年 间。当时,为了向前线提供所需的物资和人力,采取了种种非
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
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 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全球通史》
史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
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 „„ 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 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
史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
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 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
合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经济,违背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属于斯
大林模式的内容,故B、C、D三项错误。
2.(2015· 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 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 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 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 措施是 导学号 26060811 (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答案】B
【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 ’”可知计划体制 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
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考点突破
苏联经济改革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 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
顾自然条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
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 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执政史》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
2.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 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 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
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对点训练] 1. (2015· 衡阳)勃列日涅夫指出: 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 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 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导学号 26060819 ( )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建立及经济改革 第2课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
课 标 要 求
2
基 础 攻 关
最新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 精品
第22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 想以此 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___的过渡。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工业: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4)意义⎩⎪⎨⎪⎧ 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岳麓版
▶思维启迪 列宁为什么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 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 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这说明列宁已认识 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呈现 史料1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
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 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
▶知识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思维启迪 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 主义’……的情绪的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采取了哪一项措 施? 提示: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
合作探究 主题 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
4.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④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 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 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 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⑤ 自由贸易 。
史料2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 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 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 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 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 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 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0.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
10.3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苏联经济体制建立探究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遵照粮食征收制(又译作“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地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
——列宁《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 发现问题:根据以上史料中列宁的检讨,说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列宁为什么说“我们犯了错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史料“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遵照粮食征收制(又译作‘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工厂”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
从史料“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提示: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等。
原因: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2 新经济政策史料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城市培育了“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在农村复活了“富农”(善于经营的富裕农民),是向资本主义倒退,是搞资本主义。
有人为此痛哭流涕,有人因此退党。
——X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从史料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怎样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解读】从史料可以看出党内很多人反对新经济政策,因为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会培育“耐普曼”、复活“富农”。
原因可以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存在很大的反对意见。
原因: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承认商品货币关系,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经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私有制,因此遭到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教案岳麓版第18讲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考点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外患: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②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①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①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②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模式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一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①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②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③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⑤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⑥国家调节”。
[学会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
由①表明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资本主义,说明他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由②可以得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
由③可以得出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由④可以得出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
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关键信息有⑤⑥等。
具体分析思路如下:改良主义的办法→指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
从史料一来看,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提示】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思想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提示】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
(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提示】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思维拓展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作用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二)“斯大林模式”史料一①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
……②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
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
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
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
③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史料二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⑤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⑥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中学历史教学》[研读史料]史料一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瓶颈。
由①可知,建立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由②可知,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由③可知,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
史料二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由④可知,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由⑤可知,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⑥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据此归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问题”的关系。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提示】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
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
(2)根据史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影响: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思维拓展“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解析】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2.“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征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没有粮食的处置权,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故B项错误;只有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才有更多的富余时间,才有权利处理税后的农产品,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C项正确;允许自由贸易有利于城乡交流,但更需要有农村与城市交易的商品,因此不是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C3.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解析】 “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商业单一国有化,战后列宁希望借此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被称为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依据国情局部恢复了私有经济,故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是回归理想的实验,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考点2| 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②消极: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目标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阻碍改革的进行。
2.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①积极: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发展。
②消极: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①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提出“加速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