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前苏联经济计划体制的演进与变革
前苏联经济计划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前言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推行计划经济,即以中央计划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在苏联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变革。
但是,在经历了40年的演进中,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
本文主要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入手,深入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发展历程,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928年,苏维埃联盟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以提高工业生产力为目标,推行全面的中央计划。
复兴农业,为工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的工业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稳步增加出口等方针被正式确定。
在此过程中,计划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计划经济的发展规律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委、地委和各企业经济部门共同制定,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管理。
苏联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无法解决国内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矛盾。
为此,1921年,布尔什维克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农民自由出产、流通、收购剩余产品与商品,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收入。
在此后的政策中,苏维埃政府开始逐步颁布更为控制全面的政策。
这种全国计划的银行和国家企业通过国家对于所有经济企业的支配和管理,进行统一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将各种生产力向着国家计划的发展方向整体导向。
第二部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熟阶段和合理化改革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技术转移的发展,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熟起来。
随着工业生产的衰退,党和政府逐渐感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之处。
面对重工业部门中的技术和组织事务过于复杂、国家资本投资约束不足、工业计划失控等问题,苏维埃政府在1936年提出了克里姆林宫决议,进一步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范围,将苏维埃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否决、工业分支类别的限制与规范放宽,实行了工业化计划,强调科学计划、节约经营和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和农业化。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经济体制突然崩溃,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苏联的经济失败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介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失败原因。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苏联的经济改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苏联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苏联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称之为“科西金改革”。
科西金改革提出了消费品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而且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苏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985年3月,苏联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提出了一项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珂里申诺夫改革”。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深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苏联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珂里申诺夫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私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目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量、改善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合法和合理的“非社会主义”资金投入、使农业和轻工业逐渐实现商品经济,开展农村、城市小商业和个体劳动自谋生计的活动。
2. 宏观调控改革旨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计划机制,并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性、强化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改革,消除跨地域和不同产品之间的财政条款不同之弊,权力下放,改革金融等措施,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
3. 社会保障改革目的是重新提高平民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福利待遇以及加强社会救济体制,为个体和小生产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国有化和集体化。
这种模式带来了苏联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斯大林模式打破了私有制,将所有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这一措施解决了扶植本国经济的问题,但国有化带来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竞争。
在一个全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中,没有市场竞争来管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没有动机来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或产品。
因此,在苏联,市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人们只能买到有国家为他们安排的产品。
这种市场限制助长了制造劣质产品、懒惰和浪费。
其次,斯大林模式推行的是集体化农业。
这一政策的成效好在于农业规模化、设备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在实践中,集体化的政策常常在对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权利上加以限制。
无论是在分配上还是掌握农业生产决策的权利上,集体化的农业一直存在种种问题。
由于集体化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机制上没有好的设计,落实集体化制度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粮食。
除了集体化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局限在于中央集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充分控制了苏联经济中的所有要素。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生产规划和决策都由中央政府集中确定,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妨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
中央集权取消了市场自由的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没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苏联当时的工业化和快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实实在在的局限也极为明显,导致了许多生产和供应的问题,严重妨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终,这一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衰败,成为了苏联和同盟国的乌托邦。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198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并对其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一、起因苏联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企业、农村、市场等方面都实行国家计划,由政府统一管理。
但是,到了19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成长逐渐下滑。
这是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加之官僚主义和腐败,导致苏联生产效率急剧下降。
此外,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调控和监督机制的失败、市场和价格的扭曲、贫穷现象加剧等。
于是,苏联开始重新考虑其政治经济体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线索1. 改革开始在1985年初,苏联前领导人科尼连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
他的宣言是让“珍贵的自由”回归苏联。
这个主意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 经济改革作为这个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改革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试图向市场经济转型。
根据此项目标,政府放弃了中央政府计划经济的调整机制,允许地方经济决策自己做出经济调整和投资决策。
企业也能够独立自主经营,并从国家寻求信贷和补贴等经济援助。
此外,苏联还开放特许制,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封闭的市场中发挥更大的领导地位。
其目的是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更高效的生产和创新。
不过,这项改革被批评为令国家经济运营能力减弱,导致了石油价格暴跌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3. 政治改革苏联的政治改革是在经济改革之后实现的,其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涉及宪法、劳工法、个体所有权、选举法等法律和制度。
在这种新的制度中,多个党派和独立社会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公民的权利得到相对扩大。
三、后果1. 改革失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没有能够成功如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当地政治决策者过于急功近利,不能察觉到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复杂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对立,源于利益的分配和资源掌控。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六)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冲破各 种教条的束缚
•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敢于对一直以来 的理论进行创新,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等理论的创新 • 在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上希望在新的十八大上 可以得到突破,改变一直以来必须以国有经济 为主体地位的思想,放宽集体经济、民营经济 私营经济的生存空间 • 只要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满足人民需求的政策都是好的政策,不 能因为其可能的改变而排斥乃至阻碍,只要满 足三个有利于,那都是好的。
3.改革失败的客观原因
• (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国 民经济发展已经出现后退 • (二)虽然从赫鲁晓夫开始至戈尔巴乔夫,苏 联的领导人都在不断改革,但是从改革的深度 到广度都没有触及根本 • (三)美苏争霸、苏联受累于阿富汗战争、中 苏关系紧张、北约与华约之间持续紧张、西方 的和平演变 • (四)苏共元老逃避责任,改革的关键时期没 能选出一个强力人物来主导改革(个人意见)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推 进政治体制改革,二者缺一不可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营造好 的理论创新环境,推动理论创新。 • 苏联失败的政治体制改革证明,快速的改革会导致政权的动荡 和国家的混乱。政治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功实例 可寻。当然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不能惧怕改革失败的后果 而排斥改革。我国在经济上的改革已经经历了30年,可以说改 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下一步的经济改革如果没有政治改革的跟 进配合是难以实现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魄力和智慧。 • 1.是根据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情况及时加以总结 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与答案。 • 2.是在结合本国国情推行改革和构建新的体制模式时 应充分考 虑与吸收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公正 人权自由权力制衡等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袁万书听课要求: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做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导言一、概念解析——何为经济体制?定义: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交通运输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二、必修一知识回顾——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即将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材料一: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如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人们都满腹疑惑。
怎么办?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
对于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祖师爷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的呢?材料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根据材料,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中。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 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 “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 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 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 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 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 思想的混乱。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1964年10月11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 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 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 开始起,到14日最後决议通过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 最后几天。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 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代开始建立的。
这种体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认为生产资料应该由国家集中掌握,社会产品应该由国家统一分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因其内部问题而逐渐走向瓦解。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列宁时代已经开始建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全建立起来。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统一了国有财产,控制了外贸和内贸,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企业的生产和资金使用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此时苏联的经济得到极速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着手改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经济改革”和“农村改革”等计划,但由于上层领导作用不彰和计划考核方式问题,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80年代,苏联的经济停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还未能避免最终解体的命运。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由国家集中控制,社会产品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决定。
在此体制下,所有的企业都属于国有制企业,其生产规划和资金使用都受到国家的控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调动和交流必须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企业的市场定价、财政预算、经营计划等都需要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此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弊端,例如收效不彰,资源配置不当,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等。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其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这种体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通过国家投资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许多缺点。
首先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国家掌握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在选择生产目标时,往往只考虑生产的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和效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苏联经济政策是指苏联政府在其统治期间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旨在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本文将整理苏联历代领导人实施的几项重要经济政策,探讨其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五年计划列宁时期的苏联经济政策以五年计划为核心。
1928年至1932年,列宁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
计划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
通过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建设大型工厂和设备,苏联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
五年计划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引发了农村经济的紧张局势。
二、集体农庄化运动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集体农庄化运动,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
这项政策旨在将农民组织起来,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国家收入。
政府通过废除富农私有土地、强制征收农产品等手段,将农民组织成农业集体合作社。
然而,这一政策遭遇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导致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战时经济调整苏联在二战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战时经济调整政策,以应对国家面临的巨大战争压力。
政府通过动员人力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实行物资配给等措施,确保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的物质供应和军事装备生产。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
这些政策包括发展电子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工业化等。
改革政策对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政策的核心,也是苏联经济制度的基石。
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为中心,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活动。
政府对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干预和管理。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 产的发展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7,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有人说"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 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 守墓人 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3,结合p99课文下方表格,总结勃 结合p99课文下方表格, p99课文下方表格 列日涅夫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结果如何 成效? 如何? 列日涅夫改革取得哪些成效?结果如何?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 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 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 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 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年增为8626亿卢布. 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 产量增长迅速.1961—1965年间, 1965年间 产量增长迅速.1961 1965年间,谷 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 1.3亿吨 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 930万吨 1971—1975 万吨. 1975的年平均产 930万吨.1971 1975的年平均产 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 1.8亿吨 1400万 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 吨.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1956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赫鲁晓夫作了《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 主与法制的破坏. 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 二十大" "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 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 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 健全民主. 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 人的原因, 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 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 主义的科学分析, 思想的混乱. 思想的混乱.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B,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 业自主权; 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为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为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同: 目的: 结果: 结果: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 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除斯大林模式.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 1975年上升到 31%,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 30%升为80%以上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业生产从55%升为85%. 55%升为85% 的计算,苏联1950 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 1975年升为53%. 33%, 年升为53%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出发点是什么 怎样? 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 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 p99大字第二段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 材料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 60年代初 耕地, 年代初, 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 现全面机械化. 现全面机械化.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 年斯大林逝世之后 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 长期徘徊不前, 1953年 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 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 1913年 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 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913年增加了20%, 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 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苏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现场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阅读教材p98大字第一段,回答: 阅读教材p98大字第一段,回答: p98大字第一段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是什么
斯大林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上台, 赫鲁晓夫上台,地位的巩固
2,苏联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 苏联和平建设时期, 最主要弊端是什么? 最主要弊端是什么?
工业上: 工业上:
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权利下放到加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盟共和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盟共和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B,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者的积极性. 者的积极性.
4,根据材料,思考:赫鲁晓夫改革的重 ,根据材料,思考:赫鲁晓夫改革的重 是什么? 点是什么?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 战的改革家.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墓碑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列夫改革 1,阅读p99本目内容,总结勃列日涅 阅读p99本目内容, p99本目内容 内容. 夫改革的内容 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有哪些 农业上: 农业上:
A,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国营农场自主权; 国营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一位乡村教师1956年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年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一位乡村教师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革命后已经有39 39年 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 11年了 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 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 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 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 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 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 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 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 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 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赫鲁晓夫
1913年 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2倍 农业只提高了40% 1953年全苏 40%, 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 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 1913年 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 而苏联人口比1913 年相当, 1913年增加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20%. 了20%.
第21课 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 任期: ) 任期: )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概述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历程.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953年 日至1964年 1964 10月14日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1964 ).1964 10月 1964年 1964年 年--1964年).1964年10月11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 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 保安措施, 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 开始起, 14日最后决议通过 开始起,到14日最后决议通过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当时,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 最后几天. 最后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