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文艺复兴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运动》教学反思
写在前面的话:普罗塔哥拉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虽然其提出的背景和意图与本课无直接关系,但是,我仍然认为,普罗塔哥拉的“人”与本课《文艺复兴》中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课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第一步,对于初三的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

从总体上来说,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基本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地方,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点拨,重点难点突出,对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很好的帮助。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对于生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突出人的作用和价值,这就涉及到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了。

当时的社会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封建神学的各种传统观念占统治地位,对当时西欧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什么是封建神学?它们又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呢?资本主义萌芽又是什么东西呢?这对于刚接触世界史的初三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疑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许多图片,但是整合下来却发现,如此下来在讲述文艺复兴运动背景的过程上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显然又是相悖的,所以我便化繁为简,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请学生来归纳这一时期发生的变化。

实践证明,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神学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等等我所需要的结论。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这些作品无不彰显着人的力量、人的光辉和人的个性,从但丁的《神曲》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鞭笞教会和神权到宣扬个性、热爱生活,每一个作品都充斥着人文主义的色彩。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请学生分析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由于中世纪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下,画作和雕塑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生硬呆板,缺乏真实人性的感情。

而达•芬奇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

蒙娜丽莎以和悦的眼神看待世界,她以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展示《最后的晚餐》的时候,我请学生来讲述其中故事,并让学生们通过每个门徒的表情来猜测他们的心理,学生的热情很高,同时也可以点拨学生,这虽然是一副取材于宗教的画作,但是却突出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依然是围绕着“人”来进行描绘的。

本课的难点是文艺复兴的实质,究竟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有什么作用?反应了哪些人的要求和愿望?最终使学生得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但是本课教授下来,很多学生又有了新的疑惑,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不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是不是就是一种“人本”的思想?这种“人本”的思想和今天的“人本”抑或就是“民主”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在课下,又推荐了几本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如薄伽丘《十日谈》等,让学生自己来体会文艺复兴时期所宣传的人性。

后来也有几名同学就这个问题与我进行了交流。

我不敢说我们交流的内容一定符合中学生应考的考点要求,但是,我相信他们会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他们以后学习西方的历史起到一定的帮助。

最后,援引普罗塔格拉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这里,我抛开他说这句话的背景及意图,单纯的想表达我的一个观点:这个世界,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了国家,有了社会,人是个社会动物,人对于自然界有着能动的创造性,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可
以随心所欲的改造世界。

世界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被涂上更加绚烂的色彩,万物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