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学期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对,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5.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比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的。
15.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的家园》1.丹顶鹤经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海边滩涂地带,大熊猫则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
2.不同的动物会生活在不同的坯境里。
3.如果进行野外考察,一定要有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带领,并要注意安全。
4.我们以丹顶鹤和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访或者查遗料等方法来了解它们的生存需求。
5.丹顶鹤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海滩等环境,那里的鱼、虾、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繁多,为丹顶鹤提供了必要的食物。
而大熊猫爱吃箭竹,需要温润的气候和安静的环境,所以喜欢栖息在谑的竹林里。
6.动物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充足的食物、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动物的栖息地。
7.人们要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设立自然保护区,为金丝猴寻找合适的家。
8.我们需要调直、采访或者查阅有关金丝猴生活习性和生存需求的资料。
9.金丝猴群栖息于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苔解为食,亦喜食鸟蛋、肉类。
栖息地海拔很高,它们身上的长毛可御寒。
10.金丝猴适合生活在高山密林中,那里气候温润,远离人群,从林茂盛,食物丰富,为金丝猴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
I1金丝猴的栖息地以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醺森林最为合适。
这些地方气候温润,远离人群,丛林茂盛,野果、嫩芽、苔辞植物繁多,不仅能满足金丝猴的生存条件,也符合金丝猴的生活习性。
12.金丝猴生活习性、生存需求:适合生活在高山密林,喜欢在树上生活,喜食野果、嫩芽、苔薛,喜欢群居。
13.河南省三门峡市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加环境系统治理,使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每年的11月前后,越来越多的宜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内蒙古迁徙到三门峡越冬,直到第二年3月后再陆续飞回西伯利亚。
14.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白天鹅过冬提供了食物J水、适宜的温度等必要的生存条件。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研究中被广泛使用.7.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发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促进视力的眼镜.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沿薄.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比方玻璃球、装满水的烧瓶.13.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沿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物体的虚像.因此会把物图象放大.14.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用放大镜查找指纹.2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3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15.如何正确地使用放大镜?答: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16.如何自制“放大镜”?答:自制“放大镜”的三种方法:(1)用透明玻璃杯装上水.(2)透明的塑料瓶装满水后,再盖上瓶盖.(3)用保鲜袋装满水,然后扎紧袋口.制作放大镜的材料:玻璃、透明塑料、透明水晶、水滴等.17.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答:图像放大了,看到了图像是由许多点组成的.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蝇的(复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很多.3.昆虫的翅膀,是膜层透明的,无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分歧昆虫的触角形状分歧.如:蝴蝶的(棒状)触角,蚕蛾的(羽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昆虫的触角能够嗅到气味、感触物体、平衡身体.4.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5.(蚜虫:约2毫米)的天敌是(草蛉:约10毫米),蚜虫有(针状)刺吸式口器,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就可看清它们的肢体.蚂蚁保护蚜虫是为了吃到更多的蜜露.6.在放大镜大下观察员昆虫的眼睛,能够看到: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大多半昆虫的眼睛都是复眼,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分歧是昆虫小眼的个数分歧.每只小眼只能看见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拼凑.昆虫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7.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吸食蚜虫的体液,幼虫还能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8.你知道哪些昆虫?答: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玻璃不是晶体.2.很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3.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4.制作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蒸发).(2)下降温度.5.雪花是六边形的,它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6.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它们都是颗粒状的,但颗粒大小分歧.在放大镜下,它们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其中,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状的,味精的晶体是粒状的.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划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干看见.9.制作晶体的方法很多:①减少水份——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自然蒸发后,就会看到玻璃片上留下所需要的晶体.②降低温度——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把溶液过滤后倒入一个干净的玻璃杯中,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在怀子的底部就有晶体析出,取出晶休放在玻璃片上,就可以进行观察了.10.列举四种矿物晶体: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水晶11.实验:制作晶体和大晶体(1)制作晶体:制作一杯浓的食盐、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上,待水分子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晶体.(2)制作大晶体:①制作一杯浓食盐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②在杯中悬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③在玻璃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慢慢地生长.④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如何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能够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2.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放大倍数.4.肉眼观察青苔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就像一片丛林.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6.(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7.显微镜为什么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答: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对人类有甚么意义.答: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观察、研究利用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拓展、延伸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9.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带实验步骤:①取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②倍数大的在下面,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直到图像最清楚为止.③用纸筒和胶带固定下来.尝试结果:做成的简易显微镜能够把图象放得更大.五、用显微镜观察(1)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像(长方形的格子),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3.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也小了很多.4.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答:1663年,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就把它命名为细胞.5.观察细胞前的准备.答: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把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上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为止.③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中,标本给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用压片夹住.④调焦:调节准焦旋钮,降低镜筒,使物镜刚好在玻片标本上面.⑤观察: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旋钮,将镜筒慢慢台升,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为止.(移动玻片标本时,移动的方面与从目镜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7.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把洋葱切成两半,掰下一块,用小刀在内面表皮上轻轻划出“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2)再按下面步骤制作显微镜装片:①在一个干净的载波片中间滴一滴净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波片的水滴中心,标本要展平,不能折叠;③用盖波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中间不要有气泡;④从标本的边沿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波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⑤把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8.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实验步骤: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⑤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⑥整理器材.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被放大了,是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方格中间有一个小黑点,还看到一个大液泡.6、用显微镜观察(2)1.一切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作用: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分歧的功能).(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成,功能是分歧的.统一种植物和植物,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成,功能也不相同.7.用显微镜观察叶的表皮,可以看到表皮上椭圆形的气孔,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进出的通道.叶绿体呈颗粒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叶绿体里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血液中的红细胞又叫红血球,专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口腔上皮细胞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8.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甚么意义?答: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的.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细胞还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②我们呼吸的氧气是通过细胞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③细胞把能量贮藏在脂肪中,细胞还能和细菌、病毒作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细胞还有遗传作用;④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氧气,是食物的真正制造工厂.七、用显微镜观察(3)1.自从XXX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很多多的微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情况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需要呼吸、排泄废物、都由细胞组成、吃食品或自己教学光合作用制造食品等.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由一个细胞构成,身体细小.5.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一、是否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二、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三、是否能呼吸、吃食物、能繁殖;四、是否排泄废物;五、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等.6.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7.微生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答: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8.举例申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甚么?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能够出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②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尸身,使它们酿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③在工业出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9.如何制作微生物装片答:制作微生物装片的方法:1.采集水样: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鱼缸中,取水放入试管内.将试管对着阳光,如果看到有很多的小白点在水中游动,就说明水中含有微物物(草履虫等).2.制作:用滴管吸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0.怎样用甘草培养微生物?答: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甘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霉点,这些霉点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集结而成.水中大量的微生物正是以甘草为养料的大量繁殖的.八、细小世界和我们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人能观察到的最小植物,就是蚂蚁等昆虫.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4.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20倍放大1500倍左右放大200万倍左右看到0.1-0.01纳米物体5.人类探索细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答:人类探索细小世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良.①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风险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如伤寒、鼠疫、霍乱等,从此开始了和它们作斗争并征服了很多流行症.②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改良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④人类利用微生物改良和净化土壤,利用微生物分解和除掉污水、垃圾中的各种有害物质.⑤克隆生物,出产胰岛素等.第二单元物质的变革XXX、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电、火、声音、动物、植物、我们自己等).2.物质是(变革)的,物质的变革是(绝对)的、物质的变革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是在不竭地发生变革的.有的物质变革很快,而有些物质变革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十、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物质的变革有快有慢.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分歧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革称为物理变革.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革称为化学变革.弯曲的铁丝、折叠的纸张、布匹、水结成冰、水酿成水蒸气、蜡烛融化等都是物理变革了;火柴燃烧、铁生锈、蜡烛燃烧等是化学变革.3.沙的特点是:颗粒细小、无味、淡黄色;黄豆的特点是:椭圆形、颗粒较大、黄色、有豆腥味.沙和黄豆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4.观察到“没有明显变革”跟观察到“明显变革”的征象同样重要.5.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发生物理变革,即固体白糖成液体的白糖.连续加热,会发生化学变革,即白糖颜色逐步加热,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连续加热,炭化后的糖会燃烧.蜡烛融化是物理变革,蜡烛燃烧是化学变革.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液态的糖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的炭一样的焦糖是化学变化.7.说说你身边物质变革的例子.答:烧饭时米酿成了饭;写字时纸上留下了笔迹;下雨后路上的积水逐步地酿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岩石风化酿成沙子等.8.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9.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答:区别:化学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物理变革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举例: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生锈、纸燃烧、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物理变化:把纸折成纸船、铁丝弯了、布做成衣服、易拉罐瘪了、水结冰了、水变成水蒸气……10.实验:白糖加热步骤:用长柄的金属勺子,中间加入1克白糖;勺子下面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的变革.现象:固体的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液体的白糖产生气泡;液体的白糖逐渐颜色加深,产生焦糊味;液体的白糖冒烟、燃烧,最终炭化.十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自己并不甜,在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品味后,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我们品味过程,与唾液混合在一同,生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本来并不甜的米饭,品味后逐步出现甜味.2.米饭、面粉的主要成份是淀粉.鉴别其物质中是否会有淀粉的方法是滴碘酒:淀粉上滴碘酒,会成蓝色.3.(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注:检测马铃薯等物质,要切开后再滴上碘酒才行,绝不能滴在物质的表面.4.淀粉不溶于冷水,配置淀粉液时,要用热水.将淀粉放入热水中,经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后就得到澄清的淀粉液.用淀粉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中,要想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用棉球沾上碘酒,在白纸上擦几次即可.5.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柑桔、白糖、洋葱、6.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答:可以,因为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7.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米饭本身不是糖,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后米饭与唾液里的淀粉酶产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麦芽糖,所以就会有甜味.十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实验结束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实验现象:①看到怀中有很多气泡产生;②听到“嗤嗤”声;③用手触摸玻璃怀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些.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饮料、蜡烛燃烧、呼吸破除的气体中都含有该气体.4、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怎样证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答:(1)把点燃的火柴头伸进玻璃怀中,燃烧的火柴头会熄灭,说明怀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2)把玻璃中的气体到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燃烧的蜡烛会熄灭,说明杯中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所以说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6.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尝试资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药匙.。
2017-2018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5、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6、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9、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4、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5、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2017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XX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六下科学各单元复习"微小世界"单元的科学概念●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科学概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宇宙"单元的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一、微小世界1、通过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鲮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2、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微生物是1632年出生在荷兰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8、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不是很大。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3、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4、霍乱、肺结石、伤寒等可怕的疾病并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6、玻璃不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7、在放大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8、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会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跟它脚的结构有关。
9、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11、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12、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13、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不是一致的。
14、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15、我们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1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无限的。
17、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18、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19、光学显微镜的镜片两块都是凸透镜2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0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1、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阴毛)、(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睾丸、阴茎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阴毛)、(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填空题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瞧清楚2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就就是放大镜的作用)4、圆柱形与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就是沿直线传播的, 所以,通过凸透镜瞧物体会感觉放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V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瞧到的点状物就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V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X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与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X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V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V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丄对触角,胸部有_3_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其实这就是扁平的细毛。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4、蚜虫的天敌就是草蛉。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就是棒状,蝗虫的触角就是丝状,天牛的触角就是鞭状,蚕蛾的触角就是羽毛状。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名词解释晶体: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就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与蒸发。
4、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20170214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原稿)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物1、人类最早的居住的房屋是洞穴、草棚和树巢。
人们最早建造的房屋是用兽皮做成的可移动的(帐篷)。
2、后来人们发明并生产出了砖、瓦、石灰等各种建筑材料,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3、19世纪20年代研制出了水泥,以后又出现了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等许多建筑材料,加上新型建筑技术的,建造出了现代建筑。
人们可以在房屋里工作、休息、娱乐,也可以举行各种仪式。
4、不同风格的建筑(图见书P4):傣族竹楼、四川山村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北京四合院、江苏民居、伊斯兰特色的房屋5、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
6、古时候人们只能住在洞穴、草棚和树巢中。
用兽皮做的帐篷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房屋。
人类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7、◎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在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层次:一幢楼→→单元房→→房间→→墙→→砖8、不同功能的建筑进行分类(5种)①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宅第②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关隘、长城③陵墓建筑. 如清东陵、明十三陵④祭祀性建筑,如天坛、孔庙⑤宗教建筑,如寺庙、祠、清真寺⑥桥梁及水利建筑如:都江堰、赵州桥⑦娱乐性建筑,如戏台、看台9常见建筑的结构有什么不同?请分类建筑物的结构分类卡分类标准分类整体结构三角形、立方形、圆柱形、球形、圆锥形、弓形、弧形屋顶结构平顶、圆顶、弧形、棱形墙体结构支柱、管状、实心、空心、框架材料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瓦结构、砖木结构、窑洞、竹结构10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11、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1)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山体、河流、湖面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通过人工手段,利用各种要素造作需要的景观,如假山、人工湖、雕塑、楼、台亭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017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科教版)
XX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科教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
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2、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3、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
14、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
1、(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1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17、填埋和焚烧的优缺点:填埋的方法:优点(比较方便,成本较低)缺点(占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较慢,可能会污染地下水);焚烧的方法:优点(占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热量可以利用)缺点(消耗电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18、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衬垫:防止垃圾与土壤直接接触;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填空题。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2、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3、测量身高和体重要脱掉鞋子、身体直立、眼平视、压板轻压头顶最高处。
在测体重时,应尽量减少随身携带的物品和穿着。
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4、记录成长的证据据有:(小时候的衣服、鞋子、乳牙、照片、身高、体重)等5、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6、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7、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性发育包括(生殖器官的形态发育、功能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
青春期的重要标志是(女性的月经初潮)和(男性的首次遗精)。
8、(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10岁)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9、在斯芬克司之迷中,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四条腿走路”指(幼年时期),“三条腿走路”指(老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
人的一生还可以分为(幼年期)、(青春发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时期;人的发育是一个渐进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科学划分七个时期: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学龄期:(6、7岁—12、13岁)青春期:(10—20岁)青年期:(20—25岁)10、根据父母身高预测: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11、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时期是(成年时期)。
人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顾。
1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体格发育增长显著,20年间7---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生为(6.9厘米),女生为(5.5厘米);体重增长更为迅猛,男生增长为(6.6千克),女生增长为(4.5千克)。
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也不断提高。
13、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将更自觉地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学会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增强(社会角色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和锻炼。
14、影响生长诸因素:(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疾病)、(自然环境)、(环境污染)、(社会因素)。
15、连线十月怀胎—胎儿期牙牙学语—婴幼儿期勤奋求学—学龄期生长迅速—青春期努力工作—青年期抚育后代—成年期颐养天年—老年期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2、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答:(1)正确与异性交往;加强锻炼;(2)不吸烟、酗酒。
(3)男生不拔胡须;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人体。
(4)女生要注意月经期卫生,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避免着凉,适当运动。
(5)不穿高跟鞋。
(6 )不束胸勒腰等。
3、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洗手、不挖鼻孔);(2)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次数和时间);(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采光与照明)(4)加强体育锻炼(游泳、跑步、踢球(5)保证充足的睡眠;(6)不迷恋电脑;(7)科学用脑(五要素: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4、饮食卫生应注意什么?答:(1)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营养素是儿童发育的基本保证。
(2)按儿童少年的营养需要及消化功能的特点,合理安排每日进餐次数、进餐的时间、两餐间隔的时间以及各餐的热量分配,形成合理的饮食制度。
(进餐次数一般是每日三餐。
由于混合性食物通常在胃内停留4—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时间应为5—6小时,即早餐7点、午餐12点、晚餐6点。
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适量)(3)吃饭要细嚼慢咽;(4)不偏食和挑食。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2、(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特征,概括的说父母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使后代表现出和亲代相似的特征,如体貌、体态、气质、音容等。
4(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5、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是(遗传现象)。
6、后代的智力与遗传有关,但并不完全由遗传决定,应该说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两方面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因此,就智力而言,遗传可以提供智力的上下限度,即智力高低的可能性。
7、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8、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一颗之果——有苦有甜;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一母之子——有愚有贤;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9、三叶草通常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这是因为(变异)现象。
10、(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
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
大自然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11、可遗传变异的变异来源主要有三个面:(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12、(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3、生物除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自身也会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的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有的变异对生物(既无害也无益)。
14、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15、“丰田十号”的玉米种子种植出来的玉米都是穗大粒饱的,这是遗传。
16、将种子带到太空环境中,然后带回地面是属于(人工变异培育)。
17、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世界各国的金鱼基本上是我国传出去的,金鱼是中国的(国鱼),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吉祥、美丽、高雅的文化礼品。
18、10万株三叶草才有一株变异为四叶草,所以四叶草也是幸运的象征,它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种东西:爱、健康、名誉、财富。
1、生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是能遗传的。
(×)2、生物界,各种各样的昆虫都是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3、父母都是高个子,因为遗传的缘故,子女一定是高个的。
(×)4、青春发育期是人体的第一快速增长期。
(×)5、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发明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二、问答题1、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答:从种子形状、种子颜色、种皮颜色、豆荚颜色、豆荚形状、花的位置、颜色,茎的高度等方面来研究。
2、谈谈你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答:(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遗传),把亲代与后代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甚至差异很明显的现象叫做(变异)。
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
因为遗传,亲代的特征在后代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
因为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后代各个个体之间性状上又存在(差异)。
3、课本上16页图,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并写出你的推测依据。
答:猫爸爸可能是一只黑猫,从遗传规律来看,黄色的小猫遗传了妈妈的毛色,而黑色的小猫很可能遗传了猫爸爸的毛色。
4、谈谈你对变异现象的理解。
答: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能进化和发展。
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5、美国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中发现了一只腿短背长的羊,这只羊长得很像猎犬,连最低的羊栏也跨不过去,后来,他用这只羊培育成一种腿短背长的良种羊――安康羊。
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这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答:羊群中有腿短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的缘故,这位牧民又利用了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
第三单元《进化》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1822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是卵生的。
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曾有过恐龙的分布。
所有关于恐龙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对(化石)的研究。
2、写出你知道的几种恐龙,会飞的恐龙如(翼龙)(飞龙),水里游的恐龙(鱼龙)(蛇颈龙),吃肉的恐龙有(霸王龙),吃植物的的恐龙有(梁龙)。
3、科学家推测:小鸟、鳄鱼、蜥蜴可能是恐龙的后代,但大熊猫不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4、(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5、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划分成(实体化石)、(铸模化石)、和(遗迹化石)三类。
6、(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化石是人类认识古生物、研究地质运动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脚印化石属于遗迹化石; 三叶虫化石属于外壳化石,鱼化石属于残骸化石。
7、大自然中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植物化石、三叶虫化石、鱼化石)。
8、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恐龙、奇虾、渡渡鸟。
9、科学家们发现,现在一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太,我们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银杏、蟑螂、白鳍(qí)豚、水杉、中华鲟(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