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论读书笔记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近日,笔者拜读了雅思贝尔斯所著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行文以记之。

雅思贝尔斯是继马克思之后20世纪又一位举世闻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轴心时代”这一命题而闻名遐迩,而今笔者所论述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也是雅思贝尔斯审视了从轴心时代延续到近代的教育之本质和演化后所著的。

雅思贝尔斯终究是一位哲人,一位发扬存在主义的哲人。因此,在雅思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不乏其对于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不乏其对于其他哲人的旁征博引,不乏其对先贤哲人所开展的教育之回顾与思考。他引述了诸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视角、海德格尔的自在与此在之概念、尼采的“上帝已死”论,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的对话讽喻式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式教育、先师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的礼教式教育被娓娓道来,为他所处的时代中围绕教育本质谜团而产生的教育的畸变给出了雅思贝尔斯式的解答。正如他自己对轴心时代的评价:“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雅思贝尔斯对教育著下论述时如是说。也可以说,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使人“成人”。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的开篇中就对文化环境和教育类型做了阐述,在此间雅思贝尔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教育对人的作用不在于改变人的性质,而是改变人的习惯,即教育的作用本质上说不是塑造也不是改变人,而是养成人。教育养成的,是人对待自然事物或其他人的态度、感情、行为和表达。换言之,教育并不是传统上所说的要把人从一个智人种的生物转变成一个素质如何优良、气质如何端庄、情感如何丰富的人,而是给人在先天具有定型和差异的条件下使其学会如何展现本性,或帮助人塑造新的后天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是用于人与人间更好地交际,可以用于执着不懈的探求真理的态度,可以用于伸张自由正义的价值情感。可以说雅思贝尔斯的观点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不在于改变人先天的条件而是在于培养后天的习惯;二是教育实际上是除了那些在学校里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之外能作用于人一生的事物。

因此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注重论述了教育的陶冶职能和思维培养的作用。雅思贝尔斯如此说:“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

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真理意识是个体从所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经验中,并通过个人在团体中的内在行动而成长起来。”而“真理的物质实现从来就不是单纯地从哲学思考中产生出来,而是在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所构成的世界里方能产生。”可见,教育的目的从不在于将知识作为一种遗产传承下去,而是在于点燃被教育者追逐真理的意识,即陶冶。要想让真理如同遗产一般被转移是痴心妄想,真理意识仿若冰雪之火种,要想使之炽热必须具备点燃的过程。或者按雅思贝尔斯的原话说,就是“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即学生在接受到教育后,首先被培养的应当是获取知识的精神,其后才是知识本身。教育不是生成社会的机器的过程,而是人的整体成长,是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并举发展的过程。此外,在这一段论述中,雅思贝尔斯很有内涵地将个人与团体联合起来,即个人的经验必须要通过团队的内在行动才能内化为对真理的意识。一方面这揭示了真理的原初来自于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偏见”(或用“一己之见”更为恰当)中,因此不同人所看到的“真理”与他的经历、他受到的教育、他生活的环境与时代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团队合作对真理意识的陶冶作用,即自主与合作应当相辅相成,合作会对团队中的每个人产生不同的陶冶作用。从教育提供者(或是教师,或是学校)的视角来解读这段话,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培养一种思维(或者一种习惯、意识),即从现象认识真理,再由新的经验对真理进行再认识的发展思维,也是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恰当真理的理性思维,而绝不是遗产交割,以权威压迫学生完成考题或测验。当然,对教育的提供者来说就是要解放学生探求真理的所需要的精神空间,通过陶冶的知识“帮助人成为他自己”。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论述的那样,又或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结尾所许下的愿景那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全体性的教育为了使每一个人成为每一个自己,反之全体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每一个人个人教育的发展。

教育或者说是陶冶的过程其实可以说是“交往”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精神的交流。对此雅思贝尔斯论述了权威与自由和精神性交往的概念。雅思贝尔斯正如同时期的其他哲人一样,对于人生来的自由寄予了极高的肯定。但是雅思贝尔斯也谈到,“人能够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即人对于自由的意识也有赖于教育对人的本性的释放。同时,雅思贝尔斯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权威论进行了批判,在人与人间交往过程中的教育必然是无权威的、无中心的,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正如雅思贝尔斯本人在回顾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时所称赞的那样:学生并不是在敬畏师傅个人,而是在对精神和真理的无尽探求上。反之,经院式教育或师徒式教育产生的人是在敬畏旧的社会体系,敬畏师傅本人,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

尽管雅思贝尔斯对于教育的论述非常深刻、关于教育成人的思考也足以使世

人颇受启发,但是笔者也对雅思贝尔斯的教育理念感到一丝疑惑,他对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启发教学、全人教育的推崇,乃至对自由与时间此在的理解都让笔者感到存在一丝理想国的影子。但毫无疑问地是,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确切地提高了笔者对教育的理解,其间所遗留的问题也有待时间让笔者继续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