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点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训诂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定义、作用以及基本方法。
2. 难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训诂学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音韵分析、词义推断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实例,让学生参与解读和训诂。
4. 练习:布置一些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训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中关于训诂学的相关章节。
2. 选择一篇古代文献,进行简单的训诂练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古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部分内容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一节课,共计10课时。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十、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义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训诂方法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和训诂方法。
2. 难点:准确理解和运用训诂学知识。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
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基本方法 知乎
训诂学基本方法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学科,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分析字形、字音、语境等因素,来考证古代文献的含义和语言现象。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训诂学基本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训诂学基本方法》篇1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学科,主要关注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训诂学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分析字形分析字形是训诂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的字形,可以了解字的构成、演变和变异等情况,从而推断出文献的年代、作者、地域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比《诗经》和《尚书》中的字形,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推断出它们的年代和作者。
2. 分析字音分析字音是训诂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的韵文、押韵、音译等,可以了解古代语音的构成和变化,进而推断出文献的年代和地域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诗经》中的韵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周代语音的特点和构成。
3. 分析语境分析语境是训诂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语境,可以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进而推断出文献的含义和语言现象。
例如,通过对《论语》中的语境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孔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
4. 对比研究对比研究是训诂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文献中的相同词汇、语法、语音等,可以了解它们的异同和演变情况,进而推断出文献的年代和地域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比《诗经》和《楚辞》中的相同词汇,可以了解两周语言的异同和演变情况。
《训诂学基本方法》篇2训诂学是研究古汉语词语含义、语法结构、发音等方面的学科,其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考据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辞书,对古汉语词语的含义、用法、发音等方面进行考证。
2. 语境分析法:根据古汉语词语出现的语境,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3. 形态分析法:通过对古汉语词语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推断其含义和用法。
4. 音韵分析法:通过对古汉语词语的音韵变化进行分析,推断其含义和用法。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训诂学基础训诂的内容精讲课件
释词:
给词释义是训诂内容的核心部分, 主要从表义词释义和表音词释义两个 方面去阐述。
(一)表义词释义:
1、释实词: 训诂专著和传注都解释词。它们所解 释的词义既有词的本义,又有词的引申义 和假借义,因为古汉语词具有多义性。
(1)释本义:
本义是能够体现造字之初意图的有 文献可证的词的本来的意义,是词最根 本的内容。如: 《左传·隐公元年》:“狄人归其元, 面如生。” 杜预注:“元,首也。”
• 2、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 的某一词语进行解释——随文释义。 《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jiào,少 者不敢饮。”(釂(从酉,嚼省声)jiào饮尽杯
中酒 ;长辈举起酒杯没有饮完酒,年青人不敢饮。)
孔颖达疏:举,犹饮也。 《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 赵注:“征,取也。”
(三)书写上的错讹: 王引之曰:“经典之字,往往形近 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 顺。”(《经义述闻》) 1、形近而致误: 误“捁”为“梏”,或误为“牿(gu); 误“格”为“招”;误“厎dǐ”为“底” 等。
2、古文形近而致误: “四”,古文写作“亖”,与“三” 形近而致误。 古文“其”写作“兀”,而误作 “六”,或误作“介”字。
训诂学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
1、正文释义——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对某一词语进行解释。 《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 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 之所由兴也。(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 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 的意思。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 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 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 处 。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 兴盛的原因。)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国学基本功:如何训诂?
国学基本功:如何训诂?先总结前两章内容要点:(一)训诂是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传统经典(古书)中的古字词。
(二)训诂学是古代传统小学,是经学的基础,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研究古文古字。
(三)训诂的工具是字典字书,如《尔雅》《小雅》《广雅》《方言》《说文解字》等。
(四)训诂的目的是解决今人直接阅读古代书面文字的障碍。
很多学问我们未必要精通,但还是很有必要知道原委的。
就比如吃饭,未必需要自己会做饭,也不一定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但是吃饭的人毕竟知道做饭是怎么一回事。
读经也是一样的,未必需要自己会校勘,也不一定是需要自己训诂,但是既然要读经总体上要知道经是怎么一回事。
训诂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研究古文字,是通读经典的基础,具体训诂的方法也体现在这三方面。
形训,通过字形来解释古代字义。
有三例:一、陈说,直接陈述特征特点。
比如:“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二、描述,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来比拟说明。
比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三、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
比如:“蒙,雨貌”。
“汤汤,水盛貌”。
“蚩蚩,敦厚之貌”音训,通过读音声韵来解释古代字义。
有三例:一、同字为训,用本字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
比如:“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比者,比也”,“亲者,亲之也”。
二、同音为训,用相同读音,意思相同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
比如:“咸者,感也”,“夬者,决也”,“政者,正也”,“晋者,进也”。
三、音近为训,用读音相似,意思相近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
比如:“乾,健也”,“坤,顺也”,“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校者,教也”,“户,护也”。
义训,通过具体涵义来解释古代字义。
有五例:一、直训,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
比如:“弄,玩也”。
“假,借也”。
“硕,大也。
”二、互训,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互相解释。
比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咽,嗌也;嗌,咽也”。
三、递训,用意思相近的机组词,递进解释。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分析
《周南·汉广》:“汉 有游女,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诗经·式微》:“式 微式微,胡不归。”
郑笺:“式,发声也。”
13
《诗·大序》:“然则关雎 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 之周公。”
孔疏:“然者,然上 语;则者,则下事,因 前起后之势也。”
14
《卫风·氓》:“氓之蚩 蚩,抱布贸丝。”
凡学始乎离词,中乎 辨言,终乎闻道。
7
钱大昕(1728年—1804 年),字晓徵,号辛楣, 又号 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 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 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 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 被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8
钱大昕在《經籍籑 詁序》说:
按王氏在这里指出了類是頸之讹字,
招是的之通借字,於是豁然贯通。 37
例二,《荀子·天论》: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怪星之党见。
唐·杨倞注云:“党见,频
见也,言如朋党之多。”
38
王念孙曰:“杨说甚 迂,且训党为频,於古无 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 曰:‘党见,犹所见也。’ 训党为所,虽据《公羊》 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 不词。
《御览》卷一七四正引作“怒於室而色 51
《孟子·尽心下》: “若崩,厥角稽首。”顺 言当云 “厥角稽首,若 崩”。
按:此言武王伐纣时,殷商
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 叩起头来,声音响得好像山陵
52
2.倒字叶韵 : 《诗经·小雅·节南山》: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 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 人殆(亲近)。”顺言当云 “无 殆小人”,之所以倒言为“无小 人殆”,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 仕、子、己等字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
2、训诂与小学的关系。
3、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例子。
4、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
5、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
6、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
7、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
8、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
9、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
10、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
第二章训诂简史11、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12、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
13、汉代著名的训诂家。
14、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
15、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
16、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
17、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18、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
19、义疏20、广雅、字林、玉篇21、五经正义、唐代的史汉注本、唐代的文选注本、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
22、宋代学风大变,一变是宋人对经传大胆怀疑,二变是宋人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这两种变化各有利弊,各举一例说明。
23、朱熹在古书注释上的成绩。
24、朱熹对古书注释的见解。
25、右文说。
26、字汇在编排方法上的重大创新。
27、字汇和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关系。
28、戴段二王提出的训诂新原则、新观点。
29、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
第三章训诂的术语和方法30、浑言析言之言之为言如字互文31、声训的理论基础。
32、因声求义的声训与唯心主义的真诠学的区别。
33、汉代声训的特点。
34、汉代声训家对干支字的解释。
35、刘熙释名的特点。
36、释名的价值。
37、异字相训中形体部分相同者的三种声训方式。
38、同字相训的特点。
39、段玉裁提出的因声求义的三条训诂原则。
40、声训的作用。
41、古音通假应遵守的两条原则。
42、先秦形训的例子。
43、形训的基础和例子。
44、说文讲错字形的例子。
45、说文讲错的本义的例子。
46、形训流弊的三种表现。
47、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时,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
48、义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哪种训释方法较科学。
49、同义词互训的例子,50、产生反训现象的主要原因。
51、一词连释几个同义词的例子。
52、设立界说的例子。
第四章训诂要籍简介53、赵岐《孟子章句》。
54、王逸《楚辞章句》55、《皇清经解》56、《毛诗传笺通释》57、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58、《尔雅》与群经注解的关系59、尔雅名称的意义、60、释古、释言、释训的内容61、二义合为一条的缺点。
62、张辑、郭璞、陆德明对尔雅的赞语。
63、尔雅的价值64、尔雅的重要著述65、《方言》书名全称的意义。
66、《方言》的主要内容。
67、《方言》的价值、。
68、《方言》的重要著述。
69、说文最主要的特点。
70A、说文部首先后排列的条例。
70、说文每部之中字之先后排列的条例。
70B。
说文字体先后的条例。
71、说文说解的次序。
72、省声亦声阙一曰同意73、段注对说文的四个方面的阐发7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包含的三部分内容75、说文的历史地位76、释名对以下诸字的解释暑海秦肉舅言缨车77、杨树达所说释名音训的三个大例78、释名的主要著述79、广雅书名所包含的意义80、与尔雅相比,广雅内容上的特点81、广雅在释名物时所采用的不同于尔雅的特殊方法。
82、广雅疏证的特点83、广雅的历史地位84、广雅的缺点1.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诂者,故也,本来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就是研究字义,解释语言。
意思是说,诂是推求字的本义,训是探求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历史,总结训诂方法,概括出如何准确的探求诠解古代文献的词义的方法条例的科学。
2、训诂与小学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教小学。
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是有关系的。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这样小学成了学术专名。
到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于是小学分成了训诂、文字、音韵三部分。
大致说来,训诂是研究字义的;文字是研究字形的;音韵是研究字音的。
3、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训诂例子。
(2-3个)例如,孟子。
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左传。
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
”韩非子。
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4、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
(3-5种)随文释义的注疏真正出现在西汉以后,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文选注、前四史注、孟子章句、楚辞章句,以及清儒的大量注疏,都是随文释义的注疏。
5、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
(3-5种)《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字典、《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词典,它们就是产生于汉代的通释词义的专注。
之后出现张揖的《广雅》、顾野王的《玉篇》、宋陈彭年的《广韵》、丁度的《集韵》,增订《广韵》。
6、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
(3-5种)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文》,俞樾的《诸子平议》。
清阮元的《经籍纂诂》、张玉书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康熙字典》、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7、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
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是为读经服务的。
王念孙说:“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8、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
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古典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指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另外还对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帮助。
9、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
(1).校勘离不开训诂。
(2)正确标点古书离不开训诂。
(3)注释离不开训诂。
(4)古文翻译离不开训诂。
10、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
训诂学对编纂字典词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要编纂专门字典如词源字典、分期字典更是离不开训诂研究提供的成果。
(1)明字义孳乳,就是要弄清所释之字的本义、引申义。
(2)分时代先后。
(3)明发展线索。
11、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晋国的大夫羊舌(叔向是他的字)聘于周,“(周卿士)单靖公与之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凤夜基命有密,于,缉熙! (亶)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玉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
二后受之,让于德也。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
命,信也。
宥,宽也。
密,宁也。
缉,明也。
熙,广也。
(亶)、厚也,肆,因也。
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
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
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
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这段资料充分说明训沽在东周时期便己产生。
12、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
原因有二:A.儒家思想被奉为正宗,传授和解释儒家经典成了当时学者的首要任务。
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读经尊儒。
如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书。
B。
是汉代去古已远,许多字的古义、古音一般人已不能了解,正如戴震所说:“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
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
”再加之秦火之后(秦始皇烧民间书,项羽烧博士书,八年间,书籍两度遭浩劫),书籍焚毁,简册错落,更增加了阅读古书的困难,这就使得解释古文献成为迫切需要。
13、汉代著名的训诂家。
(5-8人)据《汉书。
儒林传》记载:《易》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氏(方)之学;《书》有大小夏侯(胜及其侄建)欧阳氏(生)之学;《礼》有后氏(苍)之学;《诗》有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燕人韩婴)三家之学;《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得公羊之学。
以上五书十四家都立学官,称为五经十四博士,在学术界占有通知地位。
(西汉)东汉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许慎、马融、服虔、郑玄等人都注五经,通诸子,都是著名的经学大师。
《诗经》、《三礼》郑笺,何晏的《论语集解》保存了马融、贾逵、郑玄的注解,东汉的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吕氏春秋转》。
14、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
《诗经》、《三礼》郑笺,何晏的《论语集解》保存了马融、贾逵、郑玄的注解,东汉的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吕氏春秋转》。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训诂专书。
15、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
今文和古文,本是文字之异,今文即所谓隶书,古文即所谓古文、篆文。
经文的古今文字不同,早在汉武帝时已发现。
古今文两学派在学风上、治学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古文经学派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朴素,主张无征不信。
这些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良好影响。
今文经学派则不同,他们专投皇帝之所好,西汉时讲灾异,东汉时期讲谶纬。
今文经大师是董仲舒,古文经大师是郑玄。
16、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
今文和古文,本是文字之异,今文即所谓隶书,古文即所谓古文、籀文、篆文。
经文的古今文字不同,早在汉武帝时已发现。
古今文两学派在学风上、治学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古文经学派不语怪力乱神,比较朴素,主张无征不信。
这些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良好影响。
今文经学派则不同,他们专投皇帝之所好,西汉时讲灾异,东汉时期讲谶纬。
今文经大师是董仲舒,古文经大师是郑玄。
17、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西汉末,刘歆正式提出了古文经学问题,“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
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刘歆在这封著名的书信中对今文经学派提出挑战,尖锐地历数今文经学的弊端: “往者綴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阀,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祥、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月民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
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18、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
《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论语》:魏.何晏集解;《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实际上是晋。
梅颐传。
晋.徐广《史记音义》;宋.裴马因《史记集解》;吴.韦昭《汉书音义》、《国语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晋.郭璞《山海经注》、《楚辞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东晋.张湛《列子注》;曹操《孙子兵法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19、义疏魏晋时期在训诂方式上,开始出现了义疏的形式(东汉郑玄的《毛诗笺》是后世义疏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