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课件
训诂与训诂学剖析课件
训诂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而训诂学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来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真实面貌。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历史学的研究需要训诂学的支持,而训诂学的研究也需要借助历史学的理 论和方法。例如,在研究古代历史事件时,历史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和 社会环境,而训诂学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和意义。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 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和校勘,训诂学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历史文化研究
语言规划与政策
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 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与现代方法的结合
在训诂实践中,应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训诂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领域,应选择合适的训 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
方法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应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避免盲目使用和过度依赖,以确保研究的可 靠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与语言学
训诂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语言现 象和语义变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训诂学能够揭示古 代语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 考和借鉴。
训诂学与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语言学分支相互关联,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语音的演变,词汇学的研究则 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古代词汇的背景和意义。
古籍训诂实践
总结词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优质课件
也。”王念孙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
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
也。”(《经义述闻》五“终风且暴”)按:
王念孙怎麽得出“终犹既也”的结论呢?
他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
出这个结论的:
6
《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 《诗经·邶风·北门》:“终窶且贫。” 《诗经·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诗经·小雅·甫田》:“终善且有。” 《诗经·小雅·正月》:“既其永怀,又窘阴雨。” 前四个同例句,均以终与且相呼应,且字在此 是列连词,犹又也。则终字也应当是一个表示 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连词,它的意思只能是既。 再跟“既其永怀,又窘阴雨”相比照,且犹又 也,则终亦犹既也。就这样,王氏通过排比语 言材料的方法,考出了终有既义,而这是任何 字典、辞书所不载的。
盼兮’之盼;又不识此盼字,写作‘使民盻盻 然’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转 引自俞樾《茶香室丛钞·四钞》卷一四)按:盼、 眄、盻三字形体微别,而意义迥殊,绝对不可
21
混淆。
《诗·卫风·硕人》“美目盼兮”,《毛传》: “白黑分。”这个盼不能换成眄或盻。《列子·黄帝》 “始得夫子一眄而已”,殷敬顺《释文》:“眄,
8
《论衡·逢遇》:“偶以形佳 骨娴,皮媚色称。”这里佳与 娴、媚与称各为对文,均是形 容词,娴亦佳也,称亦媚也。 同篇又云:“或以丑面恶色称 媚於上。”这称媚即是媚称, 因为称、媚二字同义,故词序 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9
《论衡·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 媚。”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
《淮南子·本经》“扶拨以为正”,高诱注: “拨,枉也。”(语言材料加古注)
《淮南子·修务》“琴或拨剌枉挠”,高诱注: “拨剌,不正也。”(语言材料加古注)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2)专释动词的训法 专释动词的训法主要用来区别特定语境中部 分活用动词的词性。古代这类训法不很多。 《四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 熹《章句》:“明,明之也。”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下谓之琢,石谓之磨。 (3)专释形容词的训法 《诗· 邶风· 泉水》:娈彼诸姬。《毛传》: 娈,好貌。
三、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研究释词的方法和理论也就成了训诂的 主要内容之一。历代训诂著作体现出来的训 诂方法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等。 (一)义训法 义训法是直接从词义角度出发确定被训词义 的释词方法,可以分为专门训法与通用训法 二大类。所谓专门训法,是指专门用于有关 类词的训解方法,所谓通用训法,是指原则 上可以通用于各类词的训解的训释方法。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 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4)专释数量词的训法 《周礼· 夏官· 职方官》: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五种。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 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仪记· 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束帛,十端也。俪皮,两鹿皮 也。” 《左· 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杜预《集解》: “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
《汉书· 卜式传》:“仓府空。”颜师古注: “仓,粟所积也,府,钱所聚也。” 《诗·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戈,长六尺 二十,矛,长两丈。 《周易· 归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 称也。” 《公· 庄公十三年》:何休《解诂》:“土 基三尽,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 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古代汉语训诂学课程课件
古代汉语·训诂学课程课件目录1、“训诂”名义2、随文释义体式分类3、《尔雅》、《广雅》篇名4、《尔雅》同训异义例5、通释语义体式分类6、戴侗《六书故》的声训说7、合音声训例8、形训具体方法9、互训、递训与直训的区别10、《说文》多种训诂方法同时并用例“训诂”名义《诗·关雎》孔颖达疏:“诂音,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郝懿行疏:“训者,《释诂》云,道也。
道谓言说之……训之为言顺也,顺其意义而道之。
”按:《尔雅·释诂》:“迪、繇、训,道也。
”此“道”乃引道之“道”,即“导”古字,亦即《说文》“训,说教也”之义。
古书中“训”无用表称说者。
随文释义体式分类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自注(“本注、子注”)注独立于正文之外的注疏一家之注(传注,章句,音义1) 随文释义他注补注众家之注集注(“集解、集释、集传”,音义2)疏(“义疏、疏证、笺疏、正义”)针对文献语境语义的单条或专文考论《尔雅》、《广雅》篇名诂言训亲宫器乐天地(同)丘山水草木虫魚鸟兽畜《尔雅》同训异义例二义同条之例:《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1、台、朕、阳—第一人称代词“予”2、赉、畀、卜—动词“予”。
不止二义而同条之例:《释诂》:“育、孟、耆、艾、正、伯,长也。
”1、育—长养之“长”;2、正、伯—官长之“长”;3、耆、艾—年长之“长”;4、孟、伯—排行第一之“长”。
通释语义体式分类义书(词典)形书(字典)通释语义专书音书(有训义的韵书)通释语义资料汇编专题长篇论文通释语义专文笔记中单条专论戴侗《六书故》的声训说夫文生于声者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
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
书学既废,章句之士知因言以求意矣,未知因文以求义也;训诂之士知因文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
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
第四章 文献训诂 训诂学课件
《春秋》 :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
(前722年—前481年)
2020/9/30
计242年
《论语》的版本
汉初时的 《论语》
论,lún,编 纂义。
《古论语》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
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所传,22篇
《鲁论语》
简称《鲁论》,鲁国学者 所传,20篇
十三经
2020/9/30
13 416卷 12 11 647560字
10
9
8
7
6
5 春秋 4 周礼 3 周易 2 尚书 1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唐文宗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2020/9/30
《庄子》注疏 晋·郭象 唐·成玄英
《庄子注疏》
唐·陆德明
《庄子音义》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
《荀子》与注本
《荀子》现存32篇, 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 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名况,时人 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 集大成者。
《荀子》注疏
唐·杨倞
《荀子注》
《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前的 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其
中十二本纪(帝王的传记)、十表 (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 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 十世家(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训诂学研究课件(上)(2024版)
• 按:苕,今名凌霄花。落叶性木质藤本,
奇数羽状复叶,枝条节上生有气根,可攀
缘他物向上生长。其植物茎叶势冲凌霄,
故名。夏初开花,初为黄橙色,深秋后转
赤。花冠漏斗状。蒴果长如豆荚。是著名
的庭园观赏植物。
• 《淮南子·泰族》: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
而百姓怨矣。
• 高诱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会给阅读理解带来困难,甚至错误。因此,指
出典故也就成了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
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遏密:停止举
乐。孔 传:遏,絶;密,静)
•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 因以指帝王崩逝。
• 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
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而害人。二三子
何患无君?”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
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这是补充史实。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芸:花草枯黄貌)
•
•
•
•
•
•
•
孔颖达《正义》:《释草》云:“苕,陵苕。黄华
蔈(biāo ),白华茇(pèi)。”舍人曰:“苕,陵苕
也。黄华名蔈。白华名茇。别华色之名也。”某氏
曰:“《本草》云‘陵莳,一名陵苕’。”陆机《疏
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
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
• 戴震《古经解钩沉序》:“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
《古代汉语通论》训诂学基础课件
中落时期:宋元明 朱熹:《四书集注》 复兴时期:清代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 文释例》 高邮王氏四种: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 《经传释词》、《经义述闻》。
4训诂体例(古注形式)
1.2谓 被释词都是放在前面。 (1)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 滕 文公上)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诗经· 小雅· 采 薇)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1.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 (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 北 冥有鱼)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 卫风· 氓) 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七)《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八)《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九)《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十)《论语注疏》: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十一)《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十二)《孝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十三)《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十四》《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 现在最早的声训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3“右文说”与声训
概念定义: “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 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 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 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 声字的意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的类别 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 在。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 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 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
5校勘术语
5.1衍文、脱文 是古籍校勘中常用的术语。衍文,是指古籍中 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简称“衍”,也叫 “衍字”。脱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 脱落的文字,简称“脱”,也叫“夺”或“夺 字”。
训诂学PPT课件
.
31
▪ 3、解、解诂
▪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 判,分也。从刀半聲。
▪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 以“解”或“解诂”命名。
.
32
▪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 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 男。 ”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16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21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 称
▪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 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 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
22
▪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1)重在补充史实、发挥经义 ▪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
18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主要内容: ▪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
19
▪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 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 为训诂体式。
▪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 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 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 的专著。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ppt课件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26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鄭箋曰:“硕,大也。”
8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9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后、辟、公、侯,君也。” (3)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1
2、推源 根据词的语音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
释词义的方式。 3、义界(标有义界、标明义界)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做出简明、准确、周密 的阐述,即“下定义”。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24
读若、读如常常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饬,……读若敕。” 读若、读如有时候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7、词、辞、语助 古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也叫
“词”。 语助也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25
8、破字、易字、读破 破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诗经》:“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毛
4
1、形训 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 释字(词)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编三绝:
《辞海》:“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 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 编。”
《辞源》:“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 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汉语大词典》
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 郑玄 注: “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 疏: “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本是一物, 有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2)说解词义
2、注——东汉以前叫传,东汉以后叫 注
《说文》:“注,灌也。” 贯通——注解的文字
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 注才能够流通,因而解释古书的注释书 也以“注”来命名。
《孟子·梁惠王》:“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赵岐注: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 曰序,周曰庠。谨修教化,申重孝 悌之义。颁者,班也。头半白班班 者也。壮者代老,心各安之,故颁 者不负戴也。
陆宗达《训诂简论》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 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 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 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 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 限。”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 想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 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 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说文》:“笺,表识书也。”
“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 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 为笺。
东汉郑玄对《诗经》的解释,以毛亨的传为 依据,或是补充,或是发挥,不与毛传相杂, 被称为郑笺。笺这种训诂体式,就是以郑玄 对《诗经》的注释为开端的。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 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 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 传统的语义学。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 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传统语言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学科分工
1、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 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 等。
克段于鄢”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
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左氏传》 ——古文经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 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 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 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 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 姑待之。”
6、章句
《后汉书》:“章句谓离章析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 书的一种注释书,除了解释字词之 外,还要说明段落大意或文章的内 涵思想。
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 教.’(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 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佣, 偶人,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 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 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还有一种注,往往引用大量的文献材料说明 问题,被称为徵引式训诂。如李善的《文选 注》
谢惠连《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 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李善注:“《孟子》 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也欤?白雪 之白也,犹白玉之白也欤?’刘熙曰:‘孟 子以为白羽之白性轻,白雪之性消,白玉之 性坚,虽俱白,其性不同,问告子,告子以 为三白之性同。’”
也。” 一说:程度不同;一说:二者是语体的
差别。P1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1)词义演变的规律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 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 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 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 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 之,则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 ‘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 与‘跨’之本音同。”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 称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 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 彼之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 为“传”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 也。”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重在补充史实、发挥经义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
3、解、解诂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判,分也。从刀半聲。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 以“解”或“解诂”命名。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 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 男。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4、笺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
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2)研究理论、方法有着渊源关系——宏
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 (2)研究方法不同 (3)研究任务不同
研
究
范
围
研 究 方 法 研究 任务
训诂学
古代书面语言(以汉 魏以前的文献语言为 主)
语言的思想内容
词义、句意、段意、 篇意、修辞手段、表 达方法
词汇学 古代与现代、书面与 口头的语言
词义和词形 词汇语义
缺乏严格的科学系统 和理论指导;借助字 形、字音。
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
汉语历史词汇语义学、 汉语词源学、词典编 纂学
词汇语义学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性。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主要内容: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 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 为训诂体式。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 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 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 的专著。
学科联系
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 代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 是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 时,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 音的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 训诂学的基础。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 过形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 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现代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汉字学、 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 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公羊传》——今文经学,阐发微言大 义
经、传、何休 注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 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 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 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欲当国为之君。 案:篡权)。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 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 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训诂学——解释之学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主要内容: 1、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特点 2、训诂学在古代语言学与当代语
言学中的学科地位 3、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 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 中词句的意义。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发展概况
保留最早的随文释义注释书是汉代毛亨 的《毛诗故训传》。汉代注释的范围最初主 要是儒家经典,后来注释的材料范围逐步扩 大——去古未远,价值很高,也被称为“一 度注释” 。
随着时代的推移,汉代人的注解在唐代 人看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 了“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要给前人的注解 作注解”的训释,亦称为“二度注释” 。这 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 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 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 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 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 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 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 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 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 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 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论语注疏》何晏 集解 邢昺 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 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 仕。”)
归孔子豚。
(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 豚。”)
○正义曰:……“阳货欲见孔子” 者,阳货,阳虎也。盖名虎,字货。 为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 孔子,将使之仕也。“孔子不见” 者,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 “归孔子豚”者,归,遗也。豚, 豕之小者。阳货欲使孔子往谢,因 得从容见之,故遗孔子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