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训诂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资料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 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五、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 到了。他在《正名篇》里说道“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 约者谓之不宜。” 六、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 专著。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七、通假与同源字的异同,相同处,音相同和相近。形不同。不同处通假两字本 不相关。同源数字意义想通。 八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1.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2.紧扣本句 3.结合 邻文 4.联系成片语言。 九、析词审义,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他缩略、 用典、转化、连累而及 十、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十一、辩体明义一辨明韵文与散文二重视文体的表达形式 十二、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 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 作陪衬。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 2.因声求义 3.据文证义 4.析词审义 5.辨体明义 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 义”的训释方法。如古书有“梦黄能”。《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 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 的关系。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 “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 “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 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 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 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 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 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 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 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 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 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 。 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 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2002.10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曰2.反训3.貌4.之为言5.推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
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训诂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C)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B)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B)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D)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D)A、读若B、谓C、如字 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D)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C)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B)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D)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二、多项选择题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ABCD)A、通论B、驸经C、绪论D、略例E、概说2、训诂的方法包括ACDE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AB)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AC)A、之为言B、之谓C、之言 D谓之 E、谓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BC)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很全的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已排好版可以打印成小书,方便
Word资料.Word资料.Word资料.Word资料.✿“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
);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
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
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仅供参考)1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2如字一种注音法。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3析言_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统言——也叫浑言、通言、散言。
同析言相对。
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4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左传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5声训的性质声训释义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第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第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牛属有“犊”,羊属无“羔”;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课件模板:密
「密」 說文‧山部
「密」 睡.為5
「密」
「密」 高密戈春秋集成
11023。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密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密
现代解释:
密
基本字义
● 密
mì
ㄇㄧˋ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
紧~。稠~。茂~。严~。~封。~
布。~集。~匝匝。~锣紧鼓(喻正式活
详细解释: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
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
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
(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lose together]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
郭橐驼传》
(8) 通“谧”。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密
【唐韻】美畢切【集韻】【韻會】莫筆切
【正韻】覓筆切,音蜜。【爾雅·釋山】
山如堂者密。【郭璞註】山形如堂室者曰
密。尸子,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一曰靜也。
又【玉篇】止也,默也,深也。【易·繫
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密
康熙字典:
【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註】謂所
详细解释:
——《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
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
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secret]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密训资料选择、填空题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25.“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毛诗诂训传》。
26.郑玄及其《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27.《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28.《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作者扬雄。
《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29.《释名》作者刘熙,东汉北海人,是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30.《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这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它以“六书”理论为指导,从音、形、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分540部。
《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31.四大纂集专书:《尔雅》、杨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32.汉代经学:经学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而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则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33.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34.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35.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
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材料,间接的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36.再度注释局限:“疏不破注”。
37.史部: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38.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
39.集部: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水经注》等40.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41.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42.陆德明《经典释文》共三十卷,第一卷序录可以看做全书的纲要,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等内容,从第二卷起依次集录有关“十五经”等经典的音义材料。
43.唐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训释对象:佛教经典44.文字类:魏张揖《字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45.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的:张揖《难字》与《错误字》、沈约《俗说》46.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47.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魏晋学者继续对声韵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声韵专书。
48.韵书: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孙缅《唐韵》。
49.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50.疑古表现在经学训诂上,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力学的说教。
51.疑古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解字》,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文解字52.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
53.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字书: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雅书: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综合性:黄生《字诂》和《义府》。
54.史部: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仍存汉唐遗风,言之有据,简洁实用,不空衍其说。
55.集部:洪兴祖《楚辞补注》;对唐宋文人的文集、诗集等也多有注释。
进一步扩大了训诂工作的范围。
56.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57.顾炎武: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了清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
58.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
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59.段玉裁著作:《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说文解字注》。
60.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
61.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6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63.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64.章太炎:(国学大师)使传统“小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65.黄侃:(北大任教,章太炎徒弟)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使训诂工作上升为一门有体系的理论学科,从而彻底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66.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67.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六大类别: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68.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①读如、读若、读为、读曰;②假借字、通;③同、即;④古今字;⑤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等等。
69.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70.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71.同、即的含义和用法:说明异体字关系。
72.古字、今字、古今字的含义和用法: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73.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的含义和用法: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74.“之言”用于沟通字际关系的用法,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
75.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
76.谓之、曰、为的含义与用法: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77.谓的含义与用法: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指)。
78.犹的含义与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79.之言的用法: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
80.貌的含义与用法: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81.分析句读是注释古书的先行工作。
82.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83.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
84.注家: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
85.注点:指加注的地方。
86.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语句、语段,也可以是篇章。
87.注释内容: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
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等等。
88.注释语:也叫注释项,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
89.注释用语:也叫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等,一般称为“训诂术语”。
90.训条: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91.训诂专书的分类: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理论分析归纳定义。
92.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经籍纂诂》等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3.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
《说文解字》、《释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4.《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目的:集中先秦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释古语。
95.《方言》:汉代学者对各方言区语言词汇调查的总集,作者扬雄。
目的:既沟通词义的古今差别,同时又说明语词在共时的地域差异,从纵横两方面把握语词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造成的异同。
96.《经籍纂诂》:清阮元等编纂的大型训诂纂集专著。
宗旨:汇集经传训诂。
9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目的:纠正当时人们因不明字例之条而随意曲解字形的谬误他集中了秦代规范的小篆、周秦时期的古文、籀文,以形为纲,从9353个正篆中分析归纳出540部首,以部首统系所从之字,用“六书”的理论,分析字形来讲解字义、字音,同时融会贯通经典中的大量训释,揭示了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
(被称为“字圣”)。
98.《释名》:东汉刘熙撰,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