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第2页;共103页第3页;共103页第4页;共103页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郭在贻先生认为许慎和段玉裁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比较剴kǎi切(切中事理):《说文》:“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第5页;共103页3、训诂学的发展(1)汉代训诂学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很发达,《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先后产生。

但最初的训诂,包括我们古代的小学中的文字、音韵也是一样,都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时的训诂资料,一般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

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典籍,不但包括注音、释句、释段,还包括阐发思想观点,说明修辞手法。

后两者不属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范围了。

后来人们把这些典籍中的注释抽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编纂就形成了一种与字典和词典相类似的训诂专书。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旳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么一种治学旳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作业整理

训诂学作业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

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通过上述 分析可 知,语 言的古 今方俗 变化决 定了训 诂的需 要,是 训诂所 缘起的 直接原 因。孔 子的“ 正名”诸子 的名字研 究“ 名”与“ 实”的关系 ,研究释 名的方 法,促使了 语言理 论的产 生,极大地 推动了 训诂的 发展 ,当是 训 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
五 、 训 诂 学 与语 言学 是什么 样的关 系? 洪诚先生 说 :“训 诂学是 为阅 读古代 书面语 服务的 一门 学科。 阅读古 书, 必须综 合运用 文字 、词汇 、语音 、语 法、修辞 、逻 辑、篇 章结构 等知识 ,因 此训诂 学与研 究汉语 的文字 词汇 、语音 语法、修辞等 各门学 科均有 密切的 关
有翻译则 能使 别国如 乡邻, 有训 诂则能 使古今 如旦 暮,所 谓通之 也,训 诂之 功大矣 哉!
Hale Waihona Puke 刘师培《 中国 文学教 科书》 第三 十二课 :“ 言语之 迁变 有数端 ,有随 时代 而殊者 ,„„ 若欲 通古言 ,必须 以今 语释古语 ,有随 方俗而 殊者,若欲通 方言,必须以 雅言释 方言;通俗之 文与文 言之文 有别,则书籍 所用之 文又必 以 通俗之文解之。”
张永言《 训诂 学简论 》:“ 按照近 代科学 系统 来说, 训诂学 可以 说是语 言学(philology) 的一个部分 ,是主 要从 语文的角 度研 究古代 文献的 一门 学科。 它跟语 文学 的各个 部门(如 文字学 、校勘 学) 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 分科( 如词汇 学、音 韵学、 语法学 、修辞 学)以及其 他一些 人文 科学(如历 史学、 考古学 、民族 学) 都有密 切的联 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 年,20 页)同时,训诂 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 发展。

训诂学B知识点整理

训诂学B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诂训”,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故训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

”“训,说教也。

”晋代郭璞《尔雅·释诂》第一条注文:“此(指训诂)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对《诗经·周南·关雎》“诂训传”作注解时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从当时的训诂实践出发,阐明了“诂”和“训”的不同涵义,指出了“训诂”的意义和范围。

他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

(1)因时间因素形成的“古今”异言。

例如:《尔雅·释天》:“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孟子·膝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2)因地域形成的“方俗”殊语。

例如:《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或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

”《方言》卷一:“逢、逆,迎也。

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由等级制度造成的。

同指一件事情,不同等级使用的言语也是不同的。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其二是出于文学作品修辞的需要。

例如: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不限于词,还包括句、章、篇;说解范围也不限于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的条例: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豈部:“愷,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因声求义(读若) :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词形) :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的训诂方法都可归于此。

三苍:一、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

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

凡五十五章,计 3300 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二、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训纂》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

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 ,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注: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本义是用水灌注。

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一、训诂学的概念训诂学(Phonology)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古文字学两大部分,音韵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字,是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开始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学术体系。

宋代刘大櫆、戴复古、舒元成等学者,明代吴承恩、刘玉山、毛晋等学者,清代戴震、许衡等学者,都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音韵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

古代文字是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示发音的。

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声母的发音规律、韵母的发音规律、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是古代汉语的基础,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包括字形结构、字义结构和字音结构等。

字形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形体特征,包括笔画结构、构造方式等;字义结构主要研究字的意义特征,包括义符、义音等;字音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发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特点和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字考证法、文字比较法、音韵演变法、字形分析法等。

1、文字考证法: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2、文字比较法:文字比较法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

训诂学重难点整理与试题汇编1.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

答:(1)训诂不同于训诂学,训诂指的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2)训诂的基本工作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传统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

2、训诂材料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区别,答:(1)训诂材料主要有“词”和“字”;(2)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表意单位,因此也是语义训释的基本单位;字指文字的每个个体,它记录词,承受了在词中已经结合了的音与义,同时又以形体为自己的独有形式。

3、训诂学如何区别字与词,答:(1)首先,词是语言本身的建筑材料,而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2)其次,文字和语言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在讨论它们的发展史时,不能混为一谈;(3)第三,在使用过程中,字与词的对当关系是不平衡、不整齐的;(4)第四,即使是古代汉语,也并非所有的词都是单音节的,在多音节的单纯词中,字与词就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4、词的存储义和使用义有何区别,答:词在存储状态中的意义叫存储义,在使用状态中的意义叫使用义。

例如:“茂”,本义是“草丰盛”,引申为一切植物繁盛,又引申为人才美好,这就是“茂”的存储义。

《毛传》:“茂,美也。

”“茂”在这里指人才美好,排除了“草丰盛”等其它义项,表现了单义,这就是它的使用义。

5、什么是笔意,什么是笔势,答:笔意——能够看出原始造字的意图,也就是说,能用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直接解释的形体,称作这个字的笔意。

笔势——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了,这种形体叫做笔势。

6、什么是溯本,什么是复形,答:溯本——由借字探求本字叫溯本。

复形——由笔势推寻笔意叫复形。

7、“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1)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以《说文》为基础,要特别注意选用金文、甲骨文的资料,细致地做好复形的工作,才能去伪存真,纠正《说文》不正确之处;(2)《说文》字形有些虽为笔意,而释义不合理、不可信,也应用古文字纠正:(3)《说文》以引申义释形,遂使形不可辨的,要根据笔意,确定其本义。

我整理的训诂学

我整理的训诂学

一、名词解释1、训诂:唐代训诂家孔颖达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狭义的训诂就是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

广义的训诂指训诂学。

2、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科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其特点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3、明孳乳:就是阐明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或同一词族的各个词之间的派生关系。

4、互文:互文有两类。

一是指上下文各举一端,在意义上相互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练的一种表达手段。

诗歌语言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限制,常常使用“互文”的手法。

如汉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

”第二类互文,即在相同结构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彼此对照,成为互文。

5、对文:对文是指在平行的相同结构中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它们在意义上或者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

狭义的对文仅指后者。

6、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

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

7、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办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8、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也就是因声求义,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

9、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10互训: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11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推原,或推因。

12、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法叫义界。

13、曰为谓之:释义的术语。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14、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1.形训、声训、义训3考12.同训、递训、互训3考13.转语、雅言、析言3考1雅言: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一)训诂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和范围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1.形训、声训、义训3考12.同训、递训、互训3考13.转语、雅言、析言3考1雅言: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一)训诂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

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语义学联系: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与语义学关系最密切。

区别: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语义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训诂学经常还要设计语法、修辞、篇章等方面手段。

陆宗达: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学问,也就是语义学王力:把语言学氛围语音之学、语法之学、语义之学三个部分2.与语源学3.与语音学联系:语言的音和义同时产生,同时存在,互相依存;音韵学的发展使训诂学方法更完善,训诂的成果有利于音韵系统的建立。

区别: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4.与语法学联系:语法是语言单位构建的规则,语言的意义正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才表现出来的,语法分析愈周密,对句意的理解愈准确。

区别:一是组合规则,二是求规则里的意义陆宗达:“因训诂本是对整个具体语言作出分析,解释它的全部内容,决不是单词和词义的问题,许多地方要涉及到语法。

”5.与修辞学6.与文字学7.与词典学8.与其它学科【训诂的内容】一、释词和解句1.正文体(解释的内容融合在正文里面,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加以解释)2.传注体(尾注与脚注)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成为“传注体”或“注疏体”。

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术于两汉初年,以毛亨《诗故(前人的)训传》为代表3.专著体(相当于字辞典和其它工具书)以专书形式来解释词义,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二、解释语法现象三、说明修辞方法四、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发凡起例:即解释一部书的体例,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训诂的方法】[因形求义]又称“形训”,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例:《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子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

背厶谓之公。

”《周易》:“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1.形义相一:早起的汉字和其他原始的文字一样,形、义有一定的统一性,我们称之为“形义相一”,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洁拙”(象形);“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之类。

2.因形求义(1)本义与今义训诂学研究的是古代文献资料,因此必须掌握每个字(词)的本义,才能搞清它的引申义和假借义(2)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二、因形求义的根据和方法传统训诂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小篆形体结构来探求字(词)义,现代训诂家还利用古文字学的其它资料,而“六书”中的四书则一直是因形求义的依据三、因形求义应注意的问题1.不局囿于《说文》2.不拘泥于字形汉字形义关系密切,但由于引申、假借的出现,形义开始不合现象3.要有文献材料佐证[因声求义]又称“声训”,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字(词)的意义与其“形”、“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形义相一、形声相一)例子:《说文》:“天,颠也。

”“山,宣也。

”《尔雅》:“鬼之言归也。

”《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1.音与义的关系(1)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不同字形表达同样意思,音义间无必然联系,如自然现象)(2)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间无必然联系)(3)音义关系的回授性(音义间有关联)(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音义间有关联)(5)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间有关联/联想/王圣美“凡字,其类在做,其义在右”)2.因声求义萌芽于先秦,盛行于汉代,精密于清代清代以前声训虽然广泛运用,但缺乏科学性。

清代因声求义之所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古音研究取得的成果分不开。

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段玉裁:“小学有形,有音。

有义。

三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六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五。

”王念孙:“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难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震裘必得其领,举网必提其纲。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3.因声求义的作用(1)明通假古书多假借,造成形义分离。

a.音近通假b.音同通假(2)考方言齐佩瑢:“训释古语固然得要靠训诂的法术,就是探讨现代方言也得借助训诂的技巧。

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东西,古今音转语变常是有迹可寻的。

”(3)求语源语源是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系统地分析汉语词义,会发现两重不同的意义:一是词的表层使用意义,一是词的深层词源意义在表层使用意义上,它们与其它有共同义项的词形成同义关系,同义词一般没有语音联系;在深层词源意义上,它们于其它有相同词源意义的词组成一组同源词[因文求义及其具体方法]又称“义训”,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形义相宜”、“声义相因”语境:“此在上下文中,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明确的价值”(王力)语言的发展,使得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利用工具书以及古注(有限的结论)成果:字典、辞书和古书的注疏中;对古书的词语,历代训诂家的工作成果保存二、排比归纳语言材料三、据一书之通例(共同的体例)例:“宛陈”通过同书不同用例的阐释总结:通“郁”;久积郁滞成规:一个学科、一本书、一个作者在其语言的使用中有一定的成规据一书之通例与排比语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四、利用语法规律例:“堕胎”的名词和动词属性五、利用修辞方式例:“见其乌乌,见其稷稷”(《素问》)出自武王伐纣一段传说,指关键时机或成熟的时期,比喻抓住时机,这里用打仗来比喻针刺修辞方式的运用,往往会制约词语的意义,因而有些训诂家也往往利用修辞方式训释词义修辞中有一种引用,即援引俗语、故事、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六、利用校勘【解释词义的方式】一、直训指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即“以词释词”多个词语的直训又有“同训”、“互训”、“递训”几种情况1.同训:即用同一个词解释几个同义词如:《说文・辵部》:“逖,远也;迥,远也;途,远也。

”《尔雅・释诂下》:“疆、界、边、卫、围,垂也。

”2.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尔雅・释诂》:“多,众也”;“众,多也。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头,首也”;“首,头也。

”《说文》:“躬,身也”;“身,躬也。

”《说文》:“痈,肿也”;“肿,痈也。

”随着词汇的发展,很多互训词逐渐接合成同义复词如:遐,远也;远,遐也。

组合成“遐远”3.递训:即几个词辗转相训如:《说文》:“咙,唯也”;“唯,咽也”;“咽,嗌也”。

(咽喉,喉咙)《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4.类训:以共名释别名。

如《说文》:“李,果也”;“橙,橘属”。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于不能反复为训,即不能倒过来解释。

二、义界的描述义界,又称界说。

用下定义(属+种差)的方式来解说词义,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释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地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

三、譬况、举例及其它1.譬况2.举例3.插图4.由反知正:用否定方式阐明词义如《说文》:“浅,不深也”,“假,非真也”5.增字足义:古人行文简洁,有时还省略一些词语。

对于这类被释词,注释者往往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义补足其义。

(与“增字解注”的错误方法相区别:即文中本无此义,解释者强加进去)【训诂常用术语】一、用以释义的术语1.某,某也2.为3.曰4.谓之,之谓,为之5.斥6.犹,犹言,犹云7.亦二、辨词义明功用的术语(一)辨析词义的术语1.浑言,流言,通言:笼统地说2.散文,散言:分开地说3.析言,对文:分别地说,相对来说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例:《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

”段玉裁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

许浑言不别也。

”又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浑言”段玉裁也称之为”统言”。

例如《说文》示部:“祭,祭祀也。

”“祀,祭无巳也。

”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析言则祭无巳曰祀。

”又古人用事物义类相近的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通常总是统称。

析言之,则意义不完全相同。

《说文・宫部》:“宫,室也。

”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

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二)明功用、属别的术语1.某,所以某也2.貌3.辞(词):虚词,构成一定音节,表语气如:《郑风》“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注:“忌,辞也”4.某,某之也5.属,丑(声训,也是“属”意)6.别三、别古今、明方言的术语(一)区别古今的术语1.古曰2.古文3.故书(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1.通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2.凡语(相当于通语)3.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产生的词)转语是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