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

从自,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
4.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
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
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

”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

脱“上”字则义不相属。

《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

《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

”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5.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诗·邶风·绿衣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

”郑玄笺:“‘绿’当为‘褖’。

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管子·形势解》:“故曰:‘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十》“万事之任异起”条说:“案:《形势篇》作‘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是也。

‘生’‘任’、‘趣’‘起’皆字形相近而误。


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学术语。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

”洪兴祖补注:“未,一作归。


《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陆德明释文:“辗,本亦作展。


二、训诂学常识
(一)训诂和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产生的原因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戴震《尔雅文字音序》:“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产生的作用
1.用汉代语言解说先秦语言
谁谓宋远,企予望之。

(卫风.河广)
郑玄《诗经笺》:“予,我也。

谁谓宋国远欤?我企足则可以望见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楚辞.九歌.湘夫人)
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伤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亦将沉身湘流,故曰愁我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中古汉语
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漫,授二百万偿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

(明皇实录.卷下)
堕地化为霜毛白鼠,身长五尺许,双目烂然,遂抉其目,珠色深碧而径寸,宛似瑟瑟。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
瑟瑟,外来词,波斯语,是一种绿松石头。

3.用雅言解释方言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騠,北方曰译。

”孔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之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其通传西方之语官,谓之狄騠者……其通传北方之语官,谓之曰译者……”
那汉道:“俗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这般剑要卖与烈士。

” (五代周史平话.卷上)
是会的,留下买路钱。

(水浒.43回)
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撑。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
行得一步步娇,生得一件件撑,一声声似柳外莺。

(梧桐雨.1折.天下乐)
温州方言中的“撑”
①个身西装着起撑兮。

②你该日着起撑兮?③你撑显撑。

④渠每天着起恁撑。

(二)训诂著作
1.古书注解
2.语文辞书: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
我国早期最著名的四部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3.训诂专书
(1)通释音义的著作:
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30卷。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

《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2)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东汉服虔《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

(3)解释虚词的著作:卢以纬《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4)考据训诂类著作:对古籍作考释、校订或归纳古书义例的训诂著作,包括历代有名的考据笔记和札记型专著。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证俗》、王观国《学林》、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三)训诂方法
(1)审辨字形
1.以形索义
根据古文字或俗文字的形体来考索词语的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及卫地;流血及屦;将及华泉;病未及死;而矢贯余手及肘。

(2)《世说新语·规箴》:“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


(3)《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齐拜舞,吋呼万岁。

”又“拜舞时吋呼万岁。


2.勘正文字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八:“高祖永初中,张春为武昌太守。

时人有嫁女,未及升车,女忽然失怪,出外殴击人,乃自云已不乐嫁俗人。

”中华书局本《校勘记》:“《学津讨原》本‘怪’作‘性’。


性→恠→怪
(2)因声求义
雀儿被吓,更害气咽。

(《燕子赋》)
“更害”就是“间介”,而“间介”就是“扞格”。

扞格者,不通也。

所以“更害气咽”就是气被咽住而扞格不通之意。

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

”相顾愕然,不知所谓。

命将取来,乃小豆也。

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

吾云:“《三苍》、《说文》,此字白下为匕,皆训粒,《通俗文》音方力反。

”众皆欢悟.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劝学》)
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自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


王引之云:“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

‘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

柱,当读为祝。

《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雨。

’《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

’何(何休)、范并注曰:‘祝,断也。

’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

《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

《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

’‘祝余’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


(3)排比用例
《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韩诗》:“终风,西风也
王引之:“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

”《邶风·北门》:“终窭且贫。

”《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小雅·甫田》:“终善且有。

”《小雅·正月》:“终其永
(4)考察文例
1.连文例
连文:也称“复文”。

有“同义连文”、“偏义连文”两种情况。

(1)《国语·齐语》:“男女不淫,牛马选具。

”韦昭注:“选,数也。

”王引之:“选,具也。

古人自有复语耳。

《说文》:‘僎,具也。

’又云:‘巽,具也。

’僎、选与巽,古并同声……《墨子·号令篇》:‘所居之吏,上数选具之。

’选具犹齐备也。


(2)《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


2.对文例
对文:处在平行的相同结构中位置相对应的两(数)个词,它们往往具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关系。

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陆机《与弟清河云》:“心存言宴,目想容辉。


又卷八曹摅《答赵景猷》:“情存口咏,心忆目想。


3.异文例
(5)方言佐证
施肩吾诗:“颠狂楚客歌成雪,媚赖吴娘笑是盐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一“施肩吾”条:“或云关中谓好为盐,故肩吾诗云……盖当时语也。


顾况《送张卫尉》:“绿树村中谢豹啼。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吴人谓杜宇为谢豹。

杜宇初啼时,渔人得虾曰‘谢豹虾’,市中卖筍曰‘谢豹筍’……若非吴人,殆不知谢豹为何物也。


《世说新语·赏誉》“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条刘孝标注:“言谈之流靡靡,如解木屑也。

”《五灯会元》卷一二:“问:‘如何是佛?’师曰:‘锯解秤锤。

’”《水浒传》第八十回:“张青、孙新入到里面看时,匠人数千,解板的在一处,钉船的在一处,艌船的在一处。


蒋礼鸿《义府续貂》“解”条:“解牛为解,以锯析木为解,嘉兴谓以锯析木为解,读古马切。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玉壶生白:“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象,三吐谈,四串仗,五温和,六省傍,七博览,八歌唱,九枕席,十伴当。


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释“母儿”为“资格”。

李申《元曲词语今证》:“母儿是本领、本事或才能义。

徐州方言一直盛行说‘母儿’。

如:真有母儿!//他的母儿高。

//我要有你那母儿,我早就不在这儿蹲了!
‘母儿’还可加‘子’尾说成‘母儿子’。

例如当地十分流行的歇后语:‘脚把子泥墙——也不看你那抹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