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常识

合集下载

训诂知识

训诂知识

音义类:是以辩音 和释义为主的注疏 形式。又称“音 训”、“音注”、 “释文”。是汉末 魏晋音韵学兴起以 后出现的一种注释 形式。


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专为某部书注音释 义,如何超的《晋书音 义》、胡三省的《资治 通鉴音注》; 一是为一批书注音释义。 如陆得明的《经典释 文》、玄应的《一切经 音义》、贾昌朝的《群 经音义》等。
(二)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辩句” 的意思。侧重于逐 句逐章的串讲文章 大意,与传注体以 释词为重点的注释 形式有所不同。
刘师培《国语发微》: “故传二体,乃疏通 经文之字句者也。章 句之体,乃分析经文 之章句者也。”汉代 著名的章句体注疏有: 赵歧的《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等。
(三)音义类

不同的版本在制作过 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 征,如书写印刷的形 式、年代、版次、字 体、行款、纸墨、装 订,内容的增删修改, 以及相关记录:包括 藏书、印记、题识、校勘学:研究书 校勘记:简称校记。 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 学。校勘又叫 校雠, 在校勘以后,往往 校订。是指对同一种 在书后附文,分条 书籍,用不同版本和 说明校勘异同得失 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 的情况,称“校勘 相互核对,比勘其文 记”。 字篇章的异同,以订 正错误,恢复原貌的 工作。
(五)集解类

集解体是汇集诸说的 一种体例。一般是把 各家的说法汇集在一 起,然后再加上注释 者自己的见解。其长 处是使读者能了解诸 说,思路开阔。

著名的有:何晏的 《论语集截》、郭庆 潘的《庄子集释》、 王先谦的《荀子集 解》、王先慎的《韩 非子集解》等。
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体例





4、目录学:研究图书目 录工作的科学。我国传 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 刘欣所撰的《别录》和 《七略》,后来多有著 述。现代目录学的任务 是研究目录工作的理论、 在研究传统目录工作的 基础上,更好的为现代 话服务。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方法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方法

某启: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⑸启发(心﹢打开) 启叔孙氏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启”字是一个多义词,粗看一下各个义项之 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认真分析各个义 项的义素构成情况(义素分析的结果附于各个 义项后面),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义素 “打开”。而这个核心义素是通过汉字字形来 具体体现的。《说文解字》:“启,开也。从 户从口。”甲骨文“启”字有几个不同的字形, 从户从口(开门与人说话之形),或从户从日 (门开见日之形),或从户从手(以手开门之 形),或从户从口从手(以手开门与人说话之 形),从不同字形构成的分析不能看出词义引 申的线索。
• 历代注释家的注释中也常常使用形训。 如: •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 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讼卦》: “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 古代字书中也采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 (词)义。例如: • 《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 相背之形。” • 《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着 横木,所以告人也。从牛从口。” • 《说文解字》:“禮,履也。从示从 豊,豊亦声。”
• •
《广雅·释训》:“踌躇,犹豫也。” 《广雅疏证》:“嫌疑、狐疑、犹豫、蹢躅 皆双声字,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耳。后人 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心犹豫 而狐疑兮),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 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 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 之复下,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 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水 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汉书 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 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 因宜其说之多凿也。”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术语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术语

• 《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 也。”“疾,病也。”段玉裁注云: “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 病也。”
• 这意思是说:如欲求其别,则疾、病 二字之义略有不同,“病”比“疾” 厉害,(包咸注《论语》曰:“疾甚 曰病。”)如欲求其同,则病也是疾, 疾也可称为病。
又称对文、对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 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 词同中有异,而强调其异的一面;所谓浑 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 其中细微的差别,即笼统称说之意。 • 《说文解字》阜部:“陂,阪也。一曰池 也。”(依段注改“沱”为“池”)段玉 裁注云:“许池与陂互训,浑言之也。”
• 与“当为”作用相同。例如:
• 《战国策·楚策》:“以其类为招。”王 念孙《读书杂志》云:“类,当作颈,字 之误也。”
• 《周礼·夏官·训方氏》:“育四方之传 道。郑玄注:“故书传为傅,杜子春云: ‘傅当作传。’”
• “当作”、“当为”这两个术语是用来表 示声误和字误的。
• 五、辨析词义的术语 • (一)浑言 析言 • 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析言
• (二)谓之 之谓 为之
•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 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 道。”
•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非 人为之丘。”
• (三)谓
• 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 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和“谓之”不同:使 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 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 情况下。例如:
胡文英注:“华,读如华丽之华。”
• 《周礼》郑玄注:“鞻读如屦。”
• 三、改字的术语 • (一)读为 • 一般用于以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四)、义疏类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训诂专题

训诂专题
(《说文解字·示部》)
右 助也。从口、又(又者,手也。手不 足,以口助之)。(《说文解字·口部》)
2011-12-22
23
利用形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解 释词义 1.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寻求字的本义。 利 《说文解字·刀部》:“铦也。刀和然 后利,从刀和省。《易》曰:‘利者,义 之和也。’” 《诗经•大雅•大田》:“彼有不获穉,此 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 之利。”
2011-12-22
24
2.通过字形分析,对更好地理解引申义, 掌握词义系统也有很大帮助。 徒(฀ ) 《说文解字·辵部》:“步行 也。从辵土声。” 行走——乘车——众——空
2011-12-22
25
3.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既可以了解字的 本义和引申义,又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 义。 须 《说文解字•须部》:“须,面毛也, 从页从彡。臣铉等曰: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 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是。”
训诂专题
第一讲 训诂概述
总论
一、什么是训诂 1、[汉]许慎 许慎《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诂, 许慎 训故言也。” 2、[晋]郭璞 郭璞注《尔雅·释诂》云;“此所以释古今之 郭璞 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 尔雅 》 十九篇,开头三 《 尔雅》 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唐]孔颖达: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诂者,古 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4、[清]马瑞辰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 马瑞辰 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 2011-12-22 2 语则为训。”
天》)
(3)叠韵关系。如:

古汉语常识(训诂篇)——文字学考研必备

古汉语常识(训诂篇)——文字学考研必备

1、《尔雅》它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中最古老的一部书。

《尔雅》是秦汉之际的人编成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共分19篇,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由此看来,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16 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

2、《释名》旧题汉代的刘熙撰。

全书共有8卷27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分类比《尔雅》为细,也较合理3、《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是(魏)张揖所撰。

在隋代时改名为《博雅》。

其实,《广雅》是为了增广《尔雅》而作的,原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唐代以后析为十卷,王念孙的疏证本分为20卷。

《广雅疏证》23卷,(清)王念孙撰。

王念孙,字怀祖,江苏高邮人。

少年时期曾师从戴震,精通音韵、文字、训诂之学。

他从乾隆52年(1787 年)起,至乾隆60年(1795年)止,前后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写成《广雅疏证》。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王引之,与他通力合作,并单独完成了第十卷的疏证工作4、《拾雅》和《比雅》《拾雅》,夏味唐撰。

之所以取名为《拾雅》,就是要采辑汉唐古训以弥补《尔雅》、《广雅》的缺漏。

《比雅》10卷,洪亮吉撰。

其目的也是为了增补《尔雅》之缺漏,又名《转注考》。

在体例上完全仿效《尔雅》,分为《释诂》、《释言》等19篇。

5、《语助》元代的卢以纬撰。

其中收录虚词100多个,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

6、《虚字说》(清)袁仁林撰。

该书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100多个,类聚条析,颇有精当之处。

7、《助字辨略》五卷,(清)刘淇撰。

该书把虚词分为30类,依照四声进行编排,共收录先秦古籍中的虚词外,还博采唐宋诗文中的虚词,总计400多个。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

训诂知识点(整理版)

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别也。”
文献知识类
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叫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直至清末章太炎主张称语言文字之学。
朴学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即朴质之学,是和文学相对而提出来的。
清代学者把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等材料都叫做“朴学”,也叫“汉学”。
01
01
02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02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3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1
2
3
6
5
4
读破:(1)破字 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释名》“天,显也,在天高显也。”
易字: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的意思。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义。
2
读若、读如有时候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3
《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
词、辞、语助
5
古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也叫“词”。
6
语助也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古代汉语六------训诂

古代汉语六------训诂

通论:训诂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 胎、俶、落、权舆,始也。” 《尚书· 康诰》:“惟三月,哉生魄。”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肇祀。” 《尚书· 胤征》:“俶扰天纪。” 《诗经· 周颂· 访落》:“访予落止。”
《大戴礼记》:“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尔雅· 释训》:“穆穆、肃肃,静也。”
通论:训诂
三、通释语义的专著 通释语义的专著不同于注疏的随文释义, 它所释的不局限于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 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 全部的意义。这类专著的数量和种类是非常 多的。按其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单解语 义、音义兼注、形音义结合三大类。 四、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通论:训诂
《说文解字》
通论:训诂
3、因声求义的轨道 A、破通假 明通假即排除文字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 象,旨在解决同音替代的问题。例如: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何 王引之:学者以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 字读之,则以文害词。
通论:训诂
注意:破通假的基础是要有坚实的例证,阐述 要合乎情理,不能凭主管臆断。 例如: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诗经•秦风•终南) 王引之研究了整部《诗经》的体例(凡说山 有某物都是指草木),全诗结构(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诗经》的异文以及其他文献 中借“纪”作“杞”,借“堂”为“棠”的 实例,而后断定此处二字为“杞”、 “棠” 的通假字。
通论:形训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 谓之公。(韩非子) 两汉以降,训诂之学兴盛。《说文》可 以说是一部运用形训解释词义的专著。例如:

二玉相合为一珏。
通论:形训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语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训诂语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训诂语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名词
名词是指代事物的词语,可以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一般可分为可数名词和
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形式的构成主要有加s、es、变化、不变
化等规则。

不可数名词表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用复数形式。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主格和宾格,主格用来作主语,宾格用来作宾语。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用来表达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可以修饰名词或代词。

四、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副词有不同的种类,包括时
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等。

五、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或情况的词语。

动词可以分为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需要接宾语。

六、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语,包括并列连词、选择连词、引导连词等。

七、介词
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词语,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
介词等。

八、冠词
冠词用来限定名词,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

九、句子成分
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很多人在学习语法时会感到困惑,因此这些知
识点的掌握对于语法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写作和交流都非常重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一、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古汉语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城堡,文字、音韵、训诂呢,就是城堡里的宝藏。

那咱先来说说文字。

古汉语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白哦。

很多字都有超级丰富的内涵。

比如说“君”这个字,读音是“jūn”,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就像是一只手拿着笔在写字,表示管理众人的人。

它可以解释为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像“君主”“君王”。

咱还可以造个句呢,“这位君主很贤明,百姓都很爱戴他。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王”,反义词嘛,在封建体系里就不太好说有明确的反义词啦。

再讲讲音韵。

音韵就像是古汉语的音乐节奏。

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呢。

以前有平、上、去、入四声。

就拿“好”这个字来说,在古汉语里可能根据不同的词性读音会有变化。

古汉语的音韵还影响着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鸠”“洲”“逑”的音韵搭配得特别美妙。

训诂呢,就像是古汉语的翻译官和解说员。

它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

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很多句子的理解就需要训诂的知识。

比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的“朋”,训诂学者会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等解释这个“朋”和现在的朋友含义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古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这些常识就像一把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古代文化的大门,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每一个文字、每一个音韵、每一个训诂的解读都是旅途中的风景,真的特别有趣呢。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的条例: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豈部:“愷,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因声求义(读若) :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词形) :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的训诂方法都可归于此。

三苍:一、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

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

凡五十五章,计 3300 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二、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训纂》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

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 ,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注: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本义是用水灌注。

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一、训诂学的概念训诂学(Phonology)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古文字学两大部分,音韵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字,是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开始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学术体系。

宋代刘大櫆、戴复古、舒元成等学者,明代吴承恩、刘玉山、毛晋等学者,清代戴震、许衡等学者,都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音韵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

古代文字是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示发音的。

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声母的发音规律、韵母的发音规律、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是古代汉语的基础,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包括字形结构、字义结构和字音结构等。

字形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形体特征,包括笔画结构、构造方式等;字义结构主要研究字的意义特征,包括义符、义音等;字音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发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特点和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字考证法、文字比较法、音韵演变法、字形分析法等。

1、文字考证法: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2、文字比较法:文字比较法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语文教学与训诂常识

语文教学与训诂常识

何为训诂?•通俗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弄懂字义,进而读懂古书。

•训诂学•小学•经学汉字三要素与小学三门类•形——文字学•音——音韵学•义——训诂学训诂的三大原则•注重六书理论•注重文例,即上下文对词义的制约•注重用例,无徵不信许慎《说文解字》与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重六书例1:释“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朱子释“习”•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论语集注·学而第一》)•習,數飛也。

从羽从白。

•自,鼻也。

象鼻形。

注重六书例2:释“赋”•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赋,兵也。

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

(朱子《论语集注》)释“赋”•賦,斂也。

从貝武聲。

(《说文解字》)•其实不如说:从貝从武,武亦聲注重文例例:释“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静,贞静也。

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毛传》)•静者,闲雅之意。

(《诗集传》)•从上下文来看,跟贞静、闲雅无关。

其实就是好女、美女的意思。

•详参吴小如先生《<诗三百篇>臆札》注重用例例:释“窈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毛传》:“窈窕,幽闲也。

”•《诗集传》:“窈窕,幽闲之意。

”从用例看,不如直接释作“漂亮”•子慕予兮善窈窕。

(《楚辞·九歌·山鬼》)•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

(李斯《谏逐客书》)•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全唐诗》李白《清平乐》)训诂的其他几个注意事项•连绵词不可分拆•须知通假•须明语典•须识专有名词•须揆情度理•须对文体有一定了解连绵词不可拆分例:•见前例“窈窕”双声与叠韵•双声:声母相同。

•叠韵:韵母相同。

须知通假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说”通“悦”。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④王充《論衡》引孔子的話:“夫蓍(shī草) 之 為言耆(qí ,老)也,龜(见母)之為言舊(長 久,群母)也。” (3)、用本字解釋假借字 ①蔽芾[fèi] 甘棠,勿翦勿拜。(茂盛的甘棠樹, 不要攀折它)鄭注:“拜之言拔也。” ②克堙(yīn堆土)克祀,以弗無子。鄭箋:“弗 之言祓也。”高亨注:“弗,借為祓。”(能夠 祭天 能祀地,除去無子的不祥。) 2、之猶言 作用與之言、之為言同
4、言 這個術語是用來點明詞語或文句的言外之意的, 包括用來串講正文。如: ①《詩經曹風候人》:“不稱其服”,鄭箋: “不稱者,言德薄而服尊。” ②《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匍匐救之。” 鄭箋:“匍匐,言盡力也。” ③《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 吾將刈。”王逸注:“言已種植眾芳,幸其枝葉 茂長,實核成熟,吾將獲取收藏,而享其功也。”
三、聲訓 聲訓又叫音訓,是一種通過研究詞與詞之間的聲 韻關係來推究詞義的方法。其主要作用一是推究 語源,特別是名物制度的語源;二是說明通假, 通過音通音近的關係找出本字,說明通假。 如: 《說文解字》:“天,顛也。” 《爾雅· 釋言》:“顛,頂也”。 漢末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
3、古典文獻學 : 文獻學是研究古典文獻的保存、流傳、目錄、版 本、校勘、辯偽等知識的科學。也包括傳統小學 考釋方面的內容。 4、目錄學: 研究圖書目錄工作的科學。我國傳統目錄學始於 西漢劉向、劉歆所撰的《別錄》和《七略》,後 來多有著述。現代目錄學的任務是研究目錄工作 的理論、在研究傳統目錄工作的基礎上,更好的 為現代化服務。
(三)、音义类
音義類:是以辨音和釋 義為主的注疏形式。又 還有一種是為一批書注音釋
義。如陸得明的《經典釋文 稱“音訓”、“音注”、 “釋 》(由《周易音義》、《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缉麻——续接——功绩《诗·小雅·沔水》:“念彼不蹟”,毛传:“不蹟,不循道也。

”《礼记·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縣卜皆氏也凡車右勇力者為之○縣音 卷內皆同賁父上音奔下音甫人名字皆同馬驚,敗績。

驚奔失列○馬驚敗一本無驚字公隊,佐車授綏。

戎車之貳曰佐授綏乘公○隊宜類反綏息佳反公曰:‘末之,卜也!’末之猶微哉言卜國無勇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

’公他日戰其御馬未驚奔遂死之。

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

圉人掌養馬者白肉股裏肉○圉魚呂反股裏上音古下音里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非御與右之罪○中丁仲反遂誄之。

誄其赴敵之功以為謚○誄力軌反謚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上時掌反”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败绩,依照意思,字形应该是“bai(从辵贝声)迹(或蹟)”。

原义是不循轨迹(乘丘之役,鲁胜宋败,可见“败绩”原非战败之义。

马受伤不循轨迹前进驚奔失列,致使庄公掉下车来),因为车战失败的一方总是夺路而逃,不会依次循前车轨迹行进,所以引申为大败(大崩)。

对这个词的训释,我们采取了分析字形、字音(绩与蹟是同音假借关系),查考同时代文献,依托上下文去取等方法。

2、了解古代文化△《诗·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小雅·斯干》:载衣之裳△《后赤壁赋》:玄裳缟衣《说文》常,下裙也。

从巾尚声。

(段注:《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

裳,障也。

以自障蔽也。

……”从巾者,取其方幅也。

引申为经常字。

市羊切,十部)按:《现代汉语词典》把古代指“下裙”的义项读音注为cháng,今义“衣裳(衣服上装)”注音为shang。

乐山方音“经常、衣裳”后字同音,都读sháng。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

”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袴。

”高诱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

△新校本漢書/列傳/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孝昭上官皇后 - 3960 -(霍)光欲皇后(上官安女,霍光孙女)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一]後宮莫有進者。

[一] 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師古曰:「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即今之緄襠袴也。

令音力征反.緄音下昆反。

(今音gǔn,织带)」△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 3000 -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

”并召令。

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盡傾。

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

”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

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鑪。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九]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

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九] 集解韋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稱此者,言其無恥也.今銅印言犢紐,此其類矣.」△《礼记·曲礼》:立毋跛,坐毋箕。

△皇甫谧《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陸賈 - 2697 -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â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索隐若今宿卫之官。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索隐王劭曰:“古者带剑上长,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负剑’。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以上为中国人衣饰中下装的流变。

3、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解(见上册p95)《说文》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解体——开放本义:解牛——分解动物解脱解结解说晓悟见解和解松懈※训诂必须有可靠的依据:有古代文献中确曾有过的语言实例资料为佐证;符合产生文献语言的历史背景;符合制约着文献语言的普遍规律。

“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

”第二节训诂的内容一、诠释词义1、重要地位钱大昕《经籍纂诂》序:“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

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形训抓本义看引伸义:△《左传·僖三三》:“(箕之役)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注:“元,首也。

”冠寇☆声训“破假借”△《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培风”就是“凭风”,“古无轻唇音”)☆声训“求语源”△〈释名·释天〉:天,显也。

在上高显也。

天,坦也。

坦然高而远也。

春曰苍天,阳气始发其色苍苍也。

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

秋曰旻天,旻,闵也。

物就枯落可闵伤也。

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

……〈易〉谓之乾。

乾,健也。

健行不息也。

又谓之玄。

玄,縣也。

如縣物在上也。

2、诠释词义的形式(1)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

可以细分出互训、递训、同训等形式。

互训:△《说文》:老,考也。

考,老也。

舟,船也。

船,舟也。

递训:△《说文》:恚,恨也。

恨,怨也。

怨,恚也。

同训:△《说文》:喉,咽也。

哙,咽也。

吞,咽也。

嗌,咽也。

(又互训:咽,嗌也)△《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且至广明、东都门,(龚)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都门也。

”(昌邑)王曰:“我嗌痛,不能哭。

”※注意,同训有时并不准确。

古人有时只看字形相同,没有注意到表词不同(有时读音也不同)。

咽解释了四个词,但是是两组同义词:“喉、嗌”是一组,名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ān阴平;“哙、吞”是一组,动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àn去声。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尔雅述闻》中说:“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引之谨按:君字有二义。

一为君上之君,天、帝、皇、王、后、辟、公、侯是也。

一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

古者君与群同声,故《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

”故古“群臣”字通作“君臣”。

《白虎通义》曰:“林者,众也。

”……林、烝、群同为众多之义,故曰“林、烝、群也”。

“天、帝、皇、王、后、辟、公、侯”为“君上”之“君”,“林、烝”为“群聚”之“群”,而得合而释之者,古人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六书之用广于假借,故二义不嫌同条也。

如下文“台、朕、赉、畀、卜、阳,予也,”“台、朕、阳”为“予我”之“予(今音yú)”,“赉、畀、卜”为“赐予”之“予(今音y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