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第三章 训诂方式
![第三章 训诂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a5850e3551810a6f524865a.png)
二、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
形,指的是并利用古文字的形体。许慎 《说文解字》阐明文字本义,阐述‚字形之本始,
字音、字义之所以然‛,乃‚字学之宗‛。提出
‚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反映
字形结构,因形求义的主要依据即此。四书又可
分两类。
(一)第一类——象形、指事、会意 基本符合形义相一的要求。文字直观,明 晰,视而可识。通过字形,结合文献资料, 可究明本义。 1 、对于象形字 (1)、《诗经· 豳风· 东山 》:‚娟娟者蜀, 蒸在桑野。‛《说文》“蜀‛是‚桑中蚕‛, 《毛诗》写作‚蠾‛是‚桑虫‛。 甲文 ,有虫身、头,一目,许慎‚上 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 野蚕形。
第三节 因文求义
“因文求义‛ 是不借助字形或字音,只分析文句本身
来解释词义。 ‚因文求义‛是‚义训‛的一部分。除 形、声训之外,其它的训诂方法皆可归入义训。
2.不拘泥于字形
形义有密切联系,但运用时,字形与其承担的字义不
绝对统一。因为‚义有引申,字有假借。‛运用时,形义相
离。只有本义才联系字形。 《说文· 乌部》:‚焉,焉鸟。黄色,生江淮,象形。‛假借 为语气词,代词,义形无关。《说文· 虫部》:‚虽(雖), 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假借为连词,与词义不相干。 段玉裁注:‚(焉),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 矣。‛ ‚配‛,‚从酉,己声‛。本义‚酒色‛。段玉裁注:‚本义
《七侠五义》七十六回:‚左一刀,右一刀,磕 的弹子就犹如打嘎的一般,也有打在众贼身上的, 也有磕丢了的。‛
‚打嘎‛,嘎,从口,应是象声词。(嘎嘎,鸟 鸣声。唐李山甫《方干隐居》诗:‚咬咬嘎嘎水 禽声,露洗松阴满院晴。‛) 但此是名词。中间粗大两头尖小枣核状木制 物,旧时儿童玩具。后写作‚ ‛。又如:尟、 楞、鲜、劣、尘。
古代汉语六------训诂
![古代汉语六------训诂](https://img.taocdn.com/s3/m/9b7eb30b4a7302768e99398a.png)
通论:训诂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 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 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 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 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 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
通论:训诂
古代汉语
通论:训诂
1
通论:训诂
一、训诂释义 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 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 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 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 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 “训”“诂”原本是两个词。 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通论:训诂
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 王引之也提出: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声之相同相近字,义每不甚相远。(《春秋 名字解诂》) 邵晋涵也认为: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 字,义存乎声。(《尔雅正义自序》) 清代学者对声训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阐发, 进入了语言研究的层面。
通论:训诂
诂,《说文》:训故言也。 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 “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 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 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 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 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 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 所言:
通论:训诂
B、明方言 今广州话和客家话中“佢”(渠),由“其” 变来。 渠,《广韵》:强鱼切。 其,《广韵》:渠之切。 均为群母字。 C、寻语源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 故曰婚。(释名)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2420b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9.png)
训诂学原理训诂学是中国古代语文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广泛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言语言本身的注释和解释。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对一个词语或文句在不同的翻译和注释之间的比较来寻求一个最准确的含义,以达到正确解释和理解文言文的目的。
一、尊重文本在训诂学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文本。
这意味着书面语言必须以其原貌为出发点,而非在其基础上加以解释和改写。
因此译者或注释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而只是对其逐字逐句地进行注释和解释。
二、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训诂学的另一个原理是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在解释古代文言文的时候,译者或注释者必须考虑到作品的起源、作者、时代和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目的。
三、遵循语法原则训诂学还必须遵循语法原则。
由于古代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语法结构及其奇特的语法功能。
在进行训诂学的研究时需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文句中的字词的语法角色和意义,以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和解释句子的含义。
四、灵活运用语言规则训诂学的原理还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在解释和翻译古代文言文时,需要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尤其是在处理类比、居中、省略、引申等语言规则时,更需要准确运用,否则会导致误解和误读。
五、结合实际应用训诂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文言文,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应用。
在训诂学中,翻译和注释必须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以确保文本的正确理解和合适的运用。
训诂学家应该注重文文与子官、表文与实际的关系,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汉语来表达文言文的含义。
训诂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原理是尊重文本、注重历史和文化背景、遵循语法规则、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并结合实际应用。
这些原理都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训诂学的探索和深入研究中,它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作为文学解释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宋代,出现了训诂学的两大流派——“引经据典”和“明义释疑”。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48f172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c.png)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https://img.taocdn.com/s3/m/c755394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a.png)
• 另外方言音轉也是音義相因的表現,如:《方言》
卷八:“布穀,自關而東梁楚之間謂之結誥,週魏
之間謂之擊穀,自關而西或謂之布穀。”又《禮記
月令》:“鷹化爲鳩。”鄭注:“鳩,搏穀也。”
《爾雅釋鳥》:“鸤鳩,(吉鸟)(匊鸟)。”郭
璞注:今之布穀。江東呼爲獲穀。本草拾遺:“布
左”,就是指形聲的形旁多在左邊。但它充其量只表示意
義的大類,或稱意義所屬的大的概念範疇,而聲旁多在右
邊,是表意義的。右邊的聲旁一身而兼聲義二任。“右文
說”到了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聲義同源”說而推進了
一步。發揮段氏的“聲義同源”說的是高郵王氏父子。其
後是黃承吉,更提出了“字義起於右旁之聲”說,這就是
去求詞義,這樣一來字形往往成爲理解文義的障礙。訓詁中
望文生訓的毛病也就因此而産生。如:
• 《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這裏的“一壺”
是什麽意思?“壺”乃“瓠”的假借。一壺即一瓠,也就是
一個葫蘆,古人有用葫蘆渡水的習慣,《莊子·逍遙遊》: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崔豹
穀,江東呼爲郭公,北人云撥穀。”《六書故》:
“其聲若布穀,又謂之勃姑,又謂之步姑。”清人
錢繹指出:“布穀轉而爲搏穀,撥穀,轂姑,步姑,
結誥轉而爲擊穀, (吉鸟)(匊鸟),又轉而爲獲
穀,又轉而爲郭公。今東吳人呼撥穀,亦爲撥哥,
又呼爲勃姑。”
• 三、訓詁中常出現的問題
• 由於形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人們在思維上往往習慣於從字形
常用凡某聲字皆有某義即有擴大化之嫌。
而且,右文說還容易使同源詞的研究受到
字形的限制,掩蓋了字形上沒有聯系的同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72076b783e0912a2162a6f.png)
(三)义训(据文正义)—指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 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 例:《方言》:“崽者,子也。”(直训) 《广雅》:“拳拳、区区、款款,爱也”(一词释数词)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互训) 《尔雅》:“速,征也。”“佂,召也。”(递训) 《说文》:“尗,豆也。”(用今语释古语) 《方言》:“曾、訾,何也。”(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一、训诂的方法—指探求古代书面语词语意义的方法和解释词义的方法。
(一)形训(以形说义)—指用分析文字形体结构的方法
来解释字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指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 词义的方法。 三种方式: 1、利用形声字 例:《尔雅》:“诰,告也。”(用声旁字训释形声字) 《荀子》:“君,群也。”(用形声字训释声旁字) 《释名》:“纪,记也。”(用同声旁的形声字训释)
(7)集解 定义:汇集杂说以为一书的注释形式。 是将前人的训释汇为一体,并加以鉴别,供读者择善而从; 在前人无注而需要诠解的地方,则由编撰者补作注释。这类体式有 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标准的集解体所集诸说角度不同,互相发明, 实为有机的注释文字 ,中间也有集解者的识断。这一点使它区别 于纂集体。二是,它于每解之下所引诸说一般均属于众家对同一原 文所作的不同训释,而不解释该词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词在上古本来兼有正反两种意义,后世 只通行一种。另外,由对比引起的联想也是造成反训的一个原 因。反训作为语义训释的一种手段,由《尔雅》开创,并由郭 璞注阐明。这种训诂现象虽然范畴有限,但了解它对阅读古籍 是有用的。 例:《尔雅》:“徂,存也。”“乱,治也。”郭璞注:“以 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 名。” 《广雅》:“贷”训“借”又训“与”。 《释言》:“陶”训“喜”又训“忧”。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马童面之, 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颜师古注:“面谓背之,不面 向也。面缚亦反背而缚之。”
训释词义的方法、方式和原则
![训释词义的方法、方式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6e6a578caaedd3383c4d37f.png)
• 【例2】豆,本义器皿。《诗经·大雅·生 民》:卬yǎng áng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 始升,上帝居歆xīn。
• 卬,高。抬起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 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
毛传:木曰豆,瓦曰登。 《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biān, 瓦豆谓之登。”
• 雖suī,从虫,唯声。似蜥蜴的虫。假借 为连词后,也其本义无关了。 • 焉,象形字。假借为连词后,与本义也 不相干了。 • 对于叠音词、联绵字也不能望形生训。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单纯词, 每个字都不具有独立性,不能拆解的词, 如不清楚这一点,就是出现错解,甚至 闹出笑话。如:
• 【例1】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 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 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 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 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 故称犹豫 (1)加标点。 (2)这段文章解释了一个什么词?是如 何解释的? (3)你对作者的解释如何评价?
• 【例1】捐,舍弃。 《楚辞·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 醴浦。 • 【例2】掉,摆动。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汉书·蒯通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 舌,下齐七十余城。 • 【例3】何,扛着。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餱hóu
(以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以竹为原料做的帽子)—— 你的牧人来了,披蓑衣,戴斗笠,有的背着干粮袋。
5治理,教育。 6、合体字。7、起字。8、出嫁
•育 • • 生子 • 怀孕
养育,抚养 教育、治理 文字 名字
喜爱、爱护
• 【例5】轸,车后横木也。 《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 鼂吾以行。
训诂复习题(自考专用)
![训诂复习题(自考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538fef102de2bd9605886f.png)
1、《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
3、《荀子正名这些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中成败是一个偏义合成词。
5、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析词审议、辨体明义等几种。
6、笔意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词义。
7、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8、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评议》、《诸子平议》、《古书释义举例》等。
9、句读一次、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的《公羊传 .序》。
10、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11、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12、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13、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14、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15、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文选注》。
16、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17、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氏诂训传》。
18、古人最初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23、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为反训。
24、右文说是由王子韶最早提出的。
24、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25、提出“学者改本子读之,则怡然理顺”说法的是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26、探求语源主要依据的线索是声音线索。
27、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28、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29、盗,逃也的训诂方式为推因。
30、负,背也得训诂方式为推因。
31、训诂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2、《说文》盅,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义界或准义界。
33、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34、用一句话或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的方法称为义界。
35、蓑,草雨衣也。
的训诂方式为义界。
36、考,老也。
老,考也。
训诂方法为反训。
37、段玉裁《经韵楼集》说凡文字有本,有引申假借之义焉。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edceeb102de2bd960588e5.png)
《史记· 张仪列传》:“因而数让之。”司马 贞《史记索隐》曰:“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责 也。数音朔。”王念孙则认为“小司马读数为频 数之数,非也。秦初不见仪,至是始一见,即责 以数语而谢去之,未尝数数责之也。数读如‘数 之以王命’之数,高注《秦策》曰:‘数,让 也。’《广雅》曰:‘数、让,责也。’数让连 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读书杂 志· 史记第四》“数让之”条)按:王念孙根据《广 雅》和《战国策· 秦策》高诱注,指出数有责的意 思,数让是同义复词,司马贞解数为频数之数, 非是。这便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一个例证。 3
《汉书· 贾谊传》:“臣闻圣主言问其臣, 而不自造事。”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 臣。”王引之谓“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 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 王引之怎麽知道言有问义呢?他的根据是《尔 雅》郭璞注、《广雅》、《聘礼》郑注、 《曲礼》郑注、《曾子问》正义、《左传· 昭 公二十五年》、《周官· 冢人》注引郑司农说、 《大祝》注引郑司农说、《小雅· 出车》郑笺 等等(《读书杂志· 汉书第九》“言问其臣”条)。 以上辞书和古注都指出言有问义,因此王引 之的说法是颠扑不破的,这也是据古训以释 4 词的例证。
7
《诗经· 邶风· 燕燕》:“终温且惠。” 《诗经· 邶风· 北门》:“终窶且贫。” 《诗经· 小雅· 伐木》:“终和且平。” 《诗经· 小雅· 甫田》:“终善且有。” 《诗经· 小雅· 正月》:“既其永怀,又窘阴雨。” 四个同例句,均以终与且相呼应,且字在此 是列连词,犹又也。则终字也应当是一个表示 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连词,它的意思只能是既。 再跟“既其永怀,又窘阴雨”相比照,且犹又 也,则终亦犹既也。就这样,王氏通过排比语 言材料的方法,考出了终有既义,而这是任何 字典、辞书所不载的。 8
训诂方法和原则
![训诂方法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9c879e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2.png)
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是指以古典经典文本中的语句为基础,以提炼出精确的含义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技能。
训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思想原则和分析技巧,受到了当时众多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训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
训诂在提供思想和文化历史见解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智力训练方式。
一、训诂方法1. 注重内涵:训诂注重文字内涵,以内容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丰富性,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2. 加强理解:训诂要求学者仔细理解文字内涵,尤其是隐含意义,加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3. 加强对比:通过对比文字中的不同表述,有效地提高文字的理解能力。
4. 分析关联:通过分析文字之间的关联,加强对文字之间的理解。
5. 结合实际: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理解文字内容,还要将文字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二、训诂原则1. 注重审美: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注重文字内涵,还要注重文字的审美性,加强对文字的审美感知。
2. 避免浮夸:要避免文字中的浮夸,不要将文字表达出来的意义变得过于夸张。
3. 注重意义: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不要将文字中的意义变得过于弱化或失真。
4. 保留原意:要尽量保留文字中所表达的原意,不要将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变得过于片面或歪曲。
5. 注重实用性: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实用性,在表达中要充分考虑实用性问题。
三、应用1. 文本阅读: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阅读古典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文化。
2. 语言学习:通过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加强对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活动: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
4. 智力培养: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252c9a6bd97f192279e9ab.png)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_??????
![训诂学_??????](https://img.taocdn.com/s3/m/9706db7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0.png)
训诂学学之求深,悟之求透,用之求效——《训诂学》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训诂学》将要告一段落。
训诂学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训诂学》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须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的能力,特殊是对我们以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解决古汉语学习和从事古文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提供了协助和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了一学期,也让我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训诂方面的学问和办法。
下面,主要结合本学期所讲的学问谈谈我的体味。
本学期主要学习了:训诂和训诂学、训诂的内容、训释词义的办法与原则、解说词义的办法等。
我认为重要的学问点是训释词义的办法与原则。
对于理解训诂和训诂学,我想这是学好该课程的一个前提。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课程定义,要明了这门课程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些我们往往可以从课程的名称中来获得。
中国语言学的讨论历史悠久,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学校(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绚烂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先人留下的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财宝。
然,究竟年月距离久远,要正确读懂典籍文献,必需借助一些解释与参考,于是就有了“训诂”。
正如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指出:“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矣。
训诂之功大矣哉!”这段话揭示了训诂产生的缘由和作用,在他看来,翻译是交流空间上语言阻隔的工具,而训诂则是克服时光上语言障碍的法宝,用后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
近代训诂学家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原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其从语言学的观点动身,指出“训诂”就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特地性的学术工作。
黄侃先生说:“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全部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训诂的方法包括
![训诂的方法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097d651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1.png)
训诂的方法训诂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古文字、古代文献及经典著作的研究领域。
通过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一、训诂的定义与意义训诂,即对文献进行解释和研究。
它是一种学术方法,通过对文字、语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推理,揭示文献背后的含义、思想和价值。
训诂的目的是还原古代文献原本的面貌,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启迪。
训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训诂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训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训诂也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原则训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训诂的基本原则:1. 文字考证原则文字考证是训诂的基础工作,它主要通过对古文字的解读、比较和分析来还原文献中的文字内容。
文字考证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对古文字的正确理解。
2. 语境分析原则语境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用词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中表达的含义和用意。
3. 考据与注释原则考据与注释是训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并添加合适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考据也可以帮助纠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疑点。
4. 系统比较原则系统比较是训诂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作者或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推断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5. 学科交叉原则训诂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都可以为训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训诂的方式
![训诂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ee90d2bd64783e08122b42.png)
二)义界的原则 义界既然是下定义式的,自然应该以能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来讲, 就是必须确切而又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然而,在 具体的训诂实践中,完全体现这一原则的并 不是很多。有时只是以狭义释广义,即以外 延较小的词语解释外延较大的词语。比如:
《礼记·乐记》:“道谓仁义也,欲谓邪淫 也。”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根据逻辑规则,定义一般是,被定义概念等于种 差加邻近的属。古人运用“义界”的方式释词,有时 或多或少地符合定义的逻辑规则,但总的来说,义界 的理论与实践并不能与科学的定义等量齐观。正因为 如此,我们并不把“义界”表述为“定义”。义界的 训诂方式,也比较常见,再举几例: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有时只是对词所标志的事物的形状、性能加以描写而已,比 如: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畜》:“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有时只是把两种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比如: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郑玄注 引郑司农曰:“官属,谓六官,其属各六十,若今博士、大史、大宰、 大祝、大乐,属大常。”(以今制拟古制)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夏至第三个庚日起叫“三伏”。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腊”、叫“伏”?我们就可以对这两 个字,做一番“推原”的工作了。首先,查一下历史,知道
“腊”和“伏”是古代农村里的两种祭祀(腊祭在十二月举
行,伏祭在夏至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其次,就从研究词义的角度,进一步去探索这 两种祭祀得名的原因。“腊祭”是用腊肉作祭品的 意思,“腊”的命名,就是由腊肉得来的,比较容 易解释。“伏祭”是用“杀狗”作仪式,“伏”是 由“杀狗”而得名的。“杀狗”为什么叫“伏”呢? 这就要进一步去推求。《周礼》上称“伏祭”叫 “ 辜”。“ ”就是“副”的异体字,“伏” 和“副”的古音相同,所以“伏”就是“副”的同 音假借。《说文解字》说:“副,判也。”“副” 就是用刀剖开的意思,也就是“杀”。现在湖北方 言仍把宰杀牲口叫作“副”,说副猪、副鸡等等。 这样一层一层推求,最后从声音线索探求到词义, 就能弄清楚“伏”和“杀狗”的关系。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3b481f03d8ce2f006623ca.png)
• 從文獻用例來看,“雨”在古漢語中,有 很多動詞的用法,不僅表降雨,還可表降 其他東西,如:《詩· 小雅· 大田》:“雨我 公田,遂及我私。” 《詩· 邶風· 北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 《說文· 弓部》:“彊,弓有力也。”《虫部》:“强,蚚 也。從虫,弘聲。”《玉篇· 弓部》:“彊,巨章切,堅也, 《説文》云‘弓有力也’。”下字:“强,同上。” 《干 祿字書· 平聲》:“强、彊,上通下正。” 《廣韻· 陽韻》: “强,建也,暴也,……。” 《陽韻》:“彊,與强通 用,……。” • 按:“彊”與“强”本爲不同的兩個字。 “强”爲蟲名, 假借爲“彊”後,逐漸取得與“彊”同等的地位,並最終 取代“彊”。這種變化從《玉篇》、《廣韻》中二字的位 置可以看出。 “强”假借爲“彊”並取而代之,主要有以 下原因:首先,二字同音可假;其次,“强”亦有弓,這 與“彊”同,雖然“强”是以弘爲聲,但在流俗人眼中, 不會體會到這一點;第三,“强”字形相對較簡單,且本 義不用,這符合漢字求簡求明的發展趨勢。
• 例五、軍 • 《左傳· 僖公三十年》:“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古代漢語》注:“軍,用如動 詞。屯兵。”
• 從字形分析,我們認爲“軍”本即可表示 駐紮義。概古代軍隊宿營時,用車圍作一 圈在中間住宿。
• 例六、雨
• “雨”在古漢語中可用作動詞表降雨,問 題是這種用法是活用,還是其本身擁有的 意義。 • 我們可以看一下“雨”的字形
• 《玉篇· 玨部》:“班,布還切,《說文》云‘分瑞玉也’。 又班次也,班賦也。”《廣韻· 刪韻》:“班,《說文》曰 ‘分瑞玉’。”同小韻:“頒,布也,賜也。”《集韻· 刪 韻》:“頒,《說文》‘大頭也。一曰鬢也’。引《詩》‘有 頒其首’。一曰賜也。” • 按:“班”本義爲分玉,引申爲分、分給、賞賜、分布等 義。至於“頒”,本義爲大首,用於“賞賜”義乃通假, 《周禮· 天官· 宮伯》:“以時頒其衣裘。”鄭玄注:“頒讀 爲班。”不過“頒”借爲“班”表賞賜義與一般的通假有 所不同。最初,“頒”只是臨時借用,可是由於“班”義 項較多,而“頒”的本義又使用甚少,因此,出於文字運 用簡單明了的需要,二字在使用上漸漸分化:“班”主要 用於班次類義,而“頒”則承擔了賞賜、分布等義。就 《新》、《舊》來說,“班”表賜義均有用例,但相對 “頒”來說,數量要少得多,這反映出“頒”在這一義項 上取代“班”的事實,同時也說明正統文言史書用字較古 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证发本义 《说文》三上:“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 谈说。” 《说文》乃说解词的本义之书,在这里,《说 文》提出了“说”的两个意义:一为说释,一为谈 说。而不能确定哪个是“说”的本义。 杨树达先生即运用比例推证法予以证发,指出: “谈说”乃“说”之本义。为什么?因为“说”从 “兑”,“盖兑者锐也。《史记· 天官书》曰:‘三 星随,北端兑。’以‘兑’为‘锐’。……盖言之 锐利者谓之说,古人所谓‘利口’,今语所谓言辞 犀利者也”“说”受义于“锐”,犹“谈”受义于 “剡”,《说文· 刀部》:“剡,锐利也。”“说” 与“谈”的源词义同、其本义也当相同。《说文· 言 部》云:“谈,语也”“谈”的本义为“语”,故 知“说”的本义必为“谈说”。
(3)上下文相应 《三国志· 魏书· 方技传》:“若当针,亦 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 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 差。” 此例“病”与上文“病者”相应。 又:“(华)佗曰:‘……胎死,血脉 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 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此例“死胎”与上文“胎死”相应
不露形迹,则依稀不显,故两词还都引申有依 稀义,《玄怪录》卷一《裴谌》:“既而稍闻剑佩 之声,二青衣出曰:‘阿郎来。’”《太平广记》 卷301《汝阴人》引《广异记》:“有顷,异香满 室,渐闻车马之声。”二例中的“稍闻”、“渐 闻”,即皆谓依稀听见。 (3)词语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相同,则其意义往 往相同。 所谓上下文语境,就是指在一定的言语片断中 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搭配、照应关系 和意义联系。什么样的上下文语境,限定用什么样 的词;词具有什么意义,决定它可以用于什么样的 上下文语境。因此,词语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相同, 则其意义往往相同。例如:
《水经注》卷34《江水》:“天帝之 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 之阳,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 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245:“弟先兄举,世 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
《太平广记》卷117:“其妇曰:
汉字的造字之意相同,则其所记录的词的本
义往往相同,例如: “旦”与“早”,一为“从日见一上”, 一为“从日在甲上”,造字之意相同,故两 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相同。 “亟”、“疌”、“憲”,《说文》都 训为“敏疾”,本义相同。“亟”字从又从 口,“又”为手,手口并用;“疌”字从又 从止,“止”犹足,手足并用;“憲”字从 心从目,心目并用。三字的造字之意也是相 同的。
其中的“阳”、“傍”、“抱儿”,《史记· 李 将军列传》分别写作“佯”、“旁”、“推堕儿”。 按,依“阳”、“傍”之义作解,则语意不可通, 故知“阳”、“傍”分别是其异文“佯”、“旁” 之通假;至于“抱”,亦可由其异文“推堕”而推 断其含“堕”义,实乃“抛”之通假。 这是异文对勘互参破通假。 《史记· 李斯列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 由老妪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唐司马 贞索隐:“言秦欲并天下,若炊妇扫除灶上之不净, 不足为难。” 注与文,“如”、“由”相应,“扫”、“骚” 相应,两者对勘互参,即可知“由”乃“犹”之通 假,“骚”乃“扫”之通假。这是文注对勘互参破 通假。
(5)验证疑义 《尔雅· 释诂》“行,言也。”郭璞注: “今江东通谓‘语’为‘行’。” 说“行”有“言”义,虽然郭璞引了方 言为证,但人们对其合理性仍不免有所怀疑, 如果同时又说“行”有“道”义(《尔雅· 释 宫》:“行,道也”),“行”之有“言” 义,犹“道”之有“言”义,这就有了更大 的说服力。
(二)比例推证 运用同例类比的方法以求证词义,称之为“比 例推证”。 1.“比例推证”的依据 (1)造字之意相同,则词的本义往往相同 会意字的形符不同,而形符之间的关系构成相同, 则表示的概念往往相同。例如: “众”、“森”、“淼”、“焱”,分别从三 “人”三“木”、三“水”、三“火”,而都表示 盛多的概念。 “解”与“析”,一为“从刀判牛角”,一为 “从木从斤”(以斤即斧破木),而都表示剖分的 概念。
B.文、注对勘互参 《史记· 五帝本纪》:“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 西至于流沙(正义曰:‘济,渡也。’ ),东至于蟠木。” 据唐代张守节的注解,可知“‘西至’本作 ‘西济’,此涉下文三‘至’字而误。唐魏徵《群 书治要》引此正作‘济’,《大戴礼· 五帝德篇》同。 《诗· 周南· 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毛传:“五尺以上曰驹。” 然检《说文》:“马二岁曰驹。”二岁之驹身 高不可能达到五尺以上。《说文》:“马高六尺为 骄。”可见《诗》及毛传之“驹”皆当为“骄”之 误。
(3)说明引申 《说文》七下:“家,居也。”段注: “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 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居也, 引申为所以拘罪人之陫牢。庸有异乎?” 这里段氏先以与“家”造字之意相同的 “牢”字比例之,认定“家”的本义乃“豕 之居”,又用“牢”的词义引申比例之,说 明“人之居”是“家”的引申义。
(三)对堪互参 所谓“对勘互参”,就是通过将具有某 种相应性的语言材料相互对勘参求,以考字 释词的一种方法。 1.“对勘互参”法的依据 对勘互参法的本质特点是“比对”,因 而要求所用的语言材料必须具有某种相应性。 这样,我们才可以通过对勘互参,察乎此而 明乎彼,从而求得字词的确诂。
(1)异文相应 “异文”实则往往“异”而有“同”: 或词异而义同(使用同义词),或字异而词 同(一为古字,一为今字;或一为正字,一 为俗字;或一为本字,一为通假字)。前者 为意义相应,后者则为语词相应。 (2)文(被注解的词句)注(注释语) 相应 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文注字词相应,即被注释(无论是 注义还是注音)的字词一定是正文中的字词。
������
柳永《木蘭花》:“若言無意向咱行, 為甚夢中頻夢見。” 行 ——————————— ������ 你在我行,口強,硬抵著頭皮撞。(王 實甫《西廂記》) ������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周邦彥 《風流子》)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周邦彥 《少年遊》) ������ 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殺狗勸夫》)
二是注解某字词的注语与被注解的字词 在意义上相应.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以上“硕”的义训注语“大也”就切合 了“硕”这个词在《诗·硕鼠》中的用义, 因而我们说该词的注语与该词在《诗·硕鼠》 中的用义相应。 三是对句中字词的注解与句中被注解的 字词在次序上相应。例如: 《诗·七月》:“宵而索绹。”毛传: “宵,夜;绹,绞也。”
‘……守制婺居,官不免税;孤穷无托, 遂意再行。’” 又:“(刘弘敬)有女将适,抵维杨, 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 無辜老母有何愆?” 比 —————————————— ������ 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敦煌變 文《八相變》) ������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敦 煌曲子詞· 鵲踏枝》) ������ 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内職。(《北夢瑣言》 卷十六《以酒致禍》) ������ 余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 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歐陽修《集古錄跋》卷 四)
(4)训释词义 《楚辞· 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 王逸注:“盍, 何不也。” 俞樾《读楚辞》:“ 以‘盍’为‘何 不’,则既云‘盍’, 又云‘将’,文义难 通。此‘盍’字,只是语词。……此篇云 “盍将把兮琼芳”, 与下篇云“蹇将留兮寿 宫” (《云中君》)文法相似。王注云: ‘蹇, 词也。’然则‘盍’亦词也, 可类推 矣。”
《诗· 大雅· 绵》:“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郑笺:时,是;……曰可止居于是。” 孔疏:“笺之言,则上‘曰’为辞,下 ‘曰’为‘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曰止曰时” 条:“经文叠用‘曰’字,不当上下异训。 二‘曰’字皆语辞。时,亦止也。……《尔 雅》曰:‘爰,曰也。’‘曰止曰时’。犹 言‘爰居爰处’。《尔雅》:‘峙,止 也。’”
《史记·五帝本纪》:“动静之物,小大之神。” 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一“小大”条: “‘小大’当从宋本作‘大小’,„„写者误倒耳。 《正义》先释‘大’,后释‘小’,则本作‘大小’ 明矣。” 《逸周书·大戒篇》:“囗囗以昭,其乃得 人。” 王念孙《读书杂志》一之二“囗囗以昭”条: “阙文是‘贞信’二字。此承上文‘无转其信’而 言,信不转,故曰‘贞信’。‘以’与‘已’同。 上之贞信已昭,则下莫不为上用,故曰‘贞信已昭, 其乃得人’也。孔注曰:‘贞信如此,得其用也。’ 是其证。”
(2)词义相同,则其引申的趋向往往相同。 “稍”与“渐”都有逐渐义,为同义词。 逐渐进行则变化细微,故两词都引申有略微义,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开成五年五月二十二 日:“台体南北渐长,东西狭。”“渐长”即略长、 稍长。 变化细微则不露形迹,故两词又都引申有悄悄 义,唐· 元稹《莺莺传》:“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 终席而罢。”“稍以词导之”即悄悄拿言语逗引她。 《宣验记》(《古小说钩沉》第552页):“鹿母 觉有人气,呼麑渐出。”“渐出”即悄悄而出。
C.上下文对勘互参 《汉书· 王莽传》:“其以杜衍户千封嘉为师礼 侯。” 王念孙《读书杂志》四之十五“师礼侯”条: “‘师礼’当作‘帅礼’。‘帅’与‘率’同。下 文云‘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是其证。” (2)应用于字词考释 A.破通假 《汉书· 李广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 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 儿骑的方法与原则
一、训诂的方法 (一)排比归纳 ������ 《詩經· 邶風· 終風》:“終風且暴, 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 毛傳:“終日風為終風。” ������ 韓詩說:“終風,西風也。”
終……且(又)…… ——————————
《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 笑。” ������ 《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 身。” ������ 《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 艱。” ������ 《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