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合集下载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因形求义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
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
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 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 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 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 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 称之为形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称之为 “形义相一”。
2、方言音转
《方言·卷八》:“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 击谷,自关而西谓之布谷。”
《礼记·月令》:“鹰化为鸠。”郑注“鸠,搏谷也。”
• 汉代,地区不同,“布谷”又有“结诰”、“击谷”、“搏谷”等叫 法。
• 到魏晋之际,江东又把“布谷”叫“获谷”。梁宋一带叫“鴶鵴”。
• 《广雅·释鸟》:“击谷、鴶鵴、布谷也。”王念孙《广雅疏证》: “击谷、鴶鵴,声之转耳……《正义》云:‘布,搏声相近’…… 《六书故》云:‘其声着曰布谷,故谓之布谷。’又谓之勃姑,又谓 步姑、郭公者,击谷之转声,拨谷、勃姑、步姑者,布谷之转声也。” • 以上皆方言音转,虽未生新词,但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据音用字,乍 看不同,实则音义相系。
“声义相因”的两个表现: 1、同源词(意思相通,语音相近 ) “朱”本指“赤心木”,后来专指“赤红色”。 《广韵》将“赤也”列为第一义项。 《广雅·释器》:“朱,赤也。” 《广韵·虞韵》:“《字说》云:‘朱衣曰 袾’。” 《说文》:“絑,纯赤也。” 丹砂“硃”,“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 红色马叫“駯”,有一圈红羽毛的鸟叫“鴸 鹮”。 “袾、絑、硃、鮢、駯、鴸”与“朱”的音义相 关,这就是“声义相因”。
因形求义

第五章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第五章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春,蠢也。 道,導也。 非,排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释名· 释天》 君之为言群也。 羊,祥也。
4)以同声符的形声字为训。





痒者,养也。《孟子· 滕文公上》 赠,增也。《毛传》《释名》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 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释名》 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释名》 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说文》
《山海经· 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 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1《论衡· 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 死。
2《左传· 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3《周易· 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4《左传· 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 肯字我乎?

5《逸周书· 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 厥子。
5)被释字与释字没有以上各类关 系。

士,事也。《说文》 日,实也。《说文》 月,阙也。《说文》 天,颠也。《说文》 妇,服也。《说文》 离,丽也。《易经》 盗,逃也。《毛传》 腊之言夕也。《周礼注》

2、从字音关系来看,声训主要有以下三 种情况:
1)同音为训 田,陈也。《说文》 腊之为言夕也。《周礼注》 所谓“同音”,主要指声和韵都相同 一 般不考虑声调;指古音相同。


3、有文献资料佐证。分析字形所得到的 字义,只有在文献中找到证据,才足以证 明分析是正确的。缺乏文献资料的作为证 据的说解,是不可信的。 总之,在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时,一定要 认识到语义是字形基础,客观事物可以是 字形的依据。在运用因形求形的方式讲解 字义时,不能一味的望文生义,因为字形 与字义的是很复杂的关系。

明假借 考方言 求语源

训诂的方式

训诂的方式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腊”、叫“伏”?我们就可以对这两 个字,做一番“推原”的工作了。首先,查一下历史,知道 “腊”和“伏”是古代农村里的两种祭祀(腊祭在十二月举 行,伏祭在夏至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
其次,就从研究词义的角度,进一步去探索这 两种祭祀得名的原因。“腊祭”是用腊肉作祭品的 意思,“腊”的命名,就是由腊肉得来的,比较容 易解释。“伏祭”是用“杀狗”作仪式,“伏”是 由“杀狗”而得名的。“杀狗”为什么叫“伏”呢? 这就要进一步去推求。《周礼》上称“伏祭”叫 “ 辜”。“ ”就是“副”的异体字,“伏” 和“副”的古音相同,所以“伏”就是“副”的同 音假借。《说文解字》说:“副,判也。”“副” 就是用刀剖开的意思,也就是“杀”。现在湖北方 言仍把宰杀牲口叫作“副”,说副猪、副鸡等等。 这样一层一层推求,最后从声音线索探求到词义, 就能弄清楚“伏”和“杀狗”的关系。
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也可以运用于这种 比较方法。不仅如此,这一比较方法还可以 运用于不同的书籍。比如《尔雅》:“俞, 然也。”“若,顺也。”其根据便是《尚 书· 尧典》:“帝曰‘俞’”、“钦若昊天” 的“俞”“若”和后来他书“帝曰‘然’”、 “敬顺昊天”的“然”“顺”同义。它们可 以互训,也就是综合比较的结果。古人曾经 称之为“异言相代”,简称“代言”或“代 语”。
训诂的方式
一、互训
一)互训的实质 训诂首先从同义词的调查研究入手,在实际语言 材料里找出同样环境里的词,通过分析综合,然后用 以互相训释。这样,“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环境 里 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更具体地讲, 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词互相解释。比如《说文· 老部》:“老,考 也。”“考,老也。”《尔雅· 释诂》:“宫谓之室, 室谓 之宫。”用互训方式释义,简明切要。

6.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6.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2)证发本义 《说文》三上:“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 谈说。” 《说文》乃说解词的本义之书,在这里,《说 文》提出了“说”的两个意义:一为说释,一为谈 说。而不能确定哪个是“说”的本义。 杨树达先生即运用比例推证法予以证发,指出: “谈说”乃“说”之本义。为什么?因为“说”从 “兑”,“盖兑者锐也。《史记· 天官书》曰:‘三 星随,北端兑。’以‘兑’为‘锐’。……盖言之 锐利者谓之说,古人所谓‘利口’,今语所谓言辞 犀利者也”“说”受义于“锐”,犹“谈”受义于 “剡”,《说文· 刀部》:“剡,锐利也。”“说” 与“谈”的源词义同、其本义也当相同。《说文· 言 部》云:“谈,语也”“谈”的本义为“语”,故 知“说”的本义必为“谈说”。
(3)上下文相应 《三国志· 魏书· 方技传》:“若当针,亦 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 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 差。” 此例“病”与上文“病者”相应。 又:“(华)佗曰:‘……胎死,血脉 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 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此例“死胎”与上文“胎死”相应
不露形迹,则依稀不显,故两词还都引申有依 稀义,《玄怪录》卷一《裴谌》:“既而稍闻剑佩 之声,二青衣出曰:‘阿郎来。’”《太平广记》 卷301《汝阴人》引《广异记》:“有顷,异香满 室,渐闻车马之声。”二例中的“稍闻”、“渐 闻”,即皆谓依稀听见。 (3)词语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相同,则其意义往 往相同。 所谓上下文语境,就是指在一定的言语片断中 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搭配、照应关系 和意义联系。什么样的上下文语境,限定用什么样 的词;词具有什么意义,决定它可以用于什么样的 上下文语境。因此,词语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相同, 则其意义往往相同。例如:
《水经注》卷34《江水》:“天帝之 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 之阳,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 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245:“弟先兄举,世 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中流失船,一 壶千金。” • 什么是“一壶千金” 呢?是不是说,一壶老酒值 得千金的价钱呢?不是。 • 壶字在此乃是瓠的假借,古者以瓠济渡,《庄 子· 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是也。“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是说人在江河中心掉进湍急的水流里,这时为了 救命,一 只大瓠便值得千金的价钱。 • 崔豹《古今注· 音乐》云:“有一白首狂夫,披 发提壶,乱流而渡。”这个壶也是瓠的假借,提 壶谓提着渡水的用具。
• 枚乘《七发》:“ 犹将销铄而挺解也。”李 善注引高诱《吕氏春 秋》注曰:“挺,犹动 也。” • 王念孙《读书杂志· 余编下》指出:“李训挺 为动,则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 挺亦解也。《吕氏春秋· 仲夏纪》:‘挺 众囚, 益其食。’高注曰:‘挺,缓也。’…… 《后汉书· 臧宫传》„宜小挺援’,《傅燮传》 „贼得宽挺’,李贤注并云:‘挺,解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 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和《后汉书》李贤注 这两条古注。
• 《论衡· 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 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则称 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 • 《论衡· 幸遇》:“无德薄才,以色称媚。” 以色称媚即是以色取悦于主上之意,称、媚 乃同义复词,称决不作称赞解。 • 《荀子· 礼论》:“吏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 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也。”称、好 对文,是称亦好也,好、媚义近,则称、媚 亦义近。 • 根据以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我们 得出了“称有媚义”的结论。
•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司马贞《索隐》曰:“皮面,谓刀 割其面皮, 欲令人不识。” •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五》“皮面”条指 出:“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 云皮面矣。《广雅》曰:‘皮,离也。’又 曰:‘皮,剥也。’然 则皮面者,谓以刀自 割其面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是 根据古代《广雅》这部辞书。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二) 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
• 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注音的。《说文》 “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 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段 氏曰:“案注经之例,凡言读如者 拟其音,凡言读为者易其字。”
• 《礼记》郑注:“匪读如四牡騑 騑。”(《少仪》“车马之美,匪匪 翼翼”注) • 《礼记》郑注:“衣读如 殷。”(《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注) • 《毛诗》郑笺:“邪读如 徐。”(《北风》“其虚其邪”笺)
3.貌:
• 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後面,使用 貌字时,被释的词儿往往是表示某 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用在形容词後
• 《诗·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卫· 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 《诗· 召南· 甘棠》:“蔽芾甘棠。”朱熹注: “蔽芾,盛貌。” •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 注:“纷,盛貌。” • 《文选》卷十六司马长卿《长门赋》: “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 月光微闇貌。”
• 《说文》:“祼,灌祭也。”段注: “……凡云 ‘之言’者,皆通其 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读为’之易 其字,‘读如’之定其音。”段氏 在《周礼汉读考》中又云:“凡云 ‘之言’者,皆就其双声叠韻以得 其转注假借之用。”
•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 《礼记》郑注:“死之言澌 也。”(《曲礼下》) • 《毛诗》郑笺:“拜之言拔 也。”(《甘棠》“勿翦勿拜”笺) • 《论语· 为政》朱注:“政之为言 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关于“芾”
• 巴金名尧棠字芾甘,“李芾甘”在他的书 信中时常出现。巴金的名和字源于《诗 经· 国风》中《召南· 甘棠》的首句“蔽芾甘 棠”。“蔽芾”形容枝叶小,所以“芾” 字在这里读作fèi;而不是fú。“芾”字读作 fú的意思不同,指的是草木茂盛。宋代书画 家米芾的名字就读作fú,“芾”字读fú时又 同“黻”,所以也作米黻。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13
二、破假借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引之于《经义 述闻》说过:“许氏《说文》论六书假 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 也。’盖无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谓造 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声近而通, 则有不限於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 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 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 之,则以文害辞。”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 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释词的方法,是 指一个陌生的词摆在面前,采用什麽样的手段, 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概括言之,约有如下 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 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 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兹分别举例说明之。
6
有时,不依靠辞书和古注,而通过排 比、归纳语言材料的办法,也可以得到 某些疑难词语的确解。例如:《诗· 终 邶· 风》“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 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 也。”王念孙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 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 也。”(《经义述闻》五“终风且暴”)按: 王念孙怎麽得出“终犹既也”的结论呢? 他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 出这个结论的:
《论衡· 宣汉》:“非以身生汉世, 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有的本 子注释道:“媚,喜爱,宠幸。称, 称赞。”(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 释小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版)按: 此注以称字为称赞之义,非是。称也 是媚的意思,媚称乃同义复词(即王念 孙所说的“古人自有复语”)。怎麽知 道称有媚义呢?试看以下语言材料:
《汉书· 贾谊传》:“臣闻圣主言问其臣, 而不自造事。”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 臣。”王引之谓“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 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 王引之怎麽知道言有问义呢?他的根据是《尔 雅》郭璞注、《广雅》、《聘礼》郑注、 《曲礼》郑注、《曾子问》正义、《左传· 昭 公二十五年》、《周官· 冢人》注引郑司农说、 《大祝》注引郑司农说、《小雅· 出车》郑笺 等等(《读书杂志· 汉书第九》“言问其臣”条)。 以上辞书和古注都指出言有问义,因此王引 之的说法是颠扑不破的,这也是据古训以释 4 词的例证。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第六章训诂的方法与原则一、训诂的方法(一)排比归纳《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毛傳:“終日風為終風。

”韓詩說:“終風,西風也。

”終……且(又)……《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

”《正月》:“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柳永《木蘭花》:“若言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夢見。

”行你在我行,口強,硬抵著頭皮撞。

(王實甫《西廂記》)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周邦彥《風流子》)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周邦彥《少年遊》)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

(《殺狗勸夫》)《水经注》卷34《江水》:“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245:“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太平广记》卷117:“其妇曰:‘……守制婺居,官不免税;孤穷无托,遂意再行。

’”又:“(刘弘敬)有女将适,抵维杨,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無辜老母有何愆?”比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

(敦煌變文《八相變》)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

(《敦煌曲子詞·鵲踏枝》)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内職。

(《北夢瑣言》卷十六《以酒致禍》)余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

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

(歐陽修《集古錄跋》卷四)(二)辞例(属词之惯例)求证1.连文所谓“连文”,就是并列复合词。

连文往往同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汉书·灌夫传》:“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训释词义的方法、方式和原则

训释词义的方法、方式和原则
• 丞(zheng1)蠕动的野蚕,正爬行在那桑田。
• 【例2】豆,本义器皿。《诗经·大雅·生 民》:卬yǎng áng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 始升,上帝居歆xīn。
• 卬,高。抬起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 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
毛传:木曰豆,瓦曰登。 《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biān, 瓦豆谓之登。”
• 雖suī,从虫,唯声。似蜥蜴的虫。假借 为连词后,也其本义无关了。 • 焉,象形字。假借为连词后,与本义也 不相干了。 • 对于叠音词、联绵字也不能望形生训。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单纯词, 每个字都不具有独立性,不能拆解的词, 如不清楚这一点,就是出现错解,甚至 闹出笑话。如:
• 【例1】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 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 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 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 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 故称犹豫 (1)加标点。 (2)这段文章解释了一个什么词?是如 何解释的? (3)你对作者的解释如何评价?
• 【例1】捐,舍弃。 《楚辞·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 醴浦。 • 【例2】掉,摆动。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汉书·蒯通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 舌,下齐七十余城。 • 【例3】何,扛着。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餱hóu
(以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以竹为原料做的帽子)—— 你的牧人来了,披蓑衣,戴斗笠,有的背着干粮袋。
5治理,教育。 6、合体字。7、起字。8、出嫁
•育 • • 生子 • 怀孕
养育,抚养 教育、治理 文字 名字
喜爱、爱护
• 【例5】轸,车后横木也。 《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 鼂吾以行。

训诂的基本方法

训诂的基本方法

7-25-18-训诂的基本方法
1. 字形分析:训诂的第一步是分析字的形状和结构。

汉字由不同的笔画组成,每个笔画的顺序和位置都可能影响字的含义。

这包括识别基本的笔画、部首(汉字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字的结构。

2. 部首分析:部首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含有关字义的线索。

通过识别部首,训诂学家可以推测出字的大致意思。

部首有时也被称为“偏旁”。

3. 古文字研究:研究古代文献和古文字是训诂的重要一步。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古代铭文,训诂学家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帮助理解字义。

4. 上下文分析:汉字的含义通常依赖于上下文。

训诂学家通常会查看古代文本中汉字的使用情况,以确定其准确含义。

这包括查找同一字在不同上下文中的用法,以及查找相关的古代注释或解释。

5. 比较研究:有时,训诂学家需要比较不同文献、不同版本的文本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以确定汉字的含义。

这有助于理解汉字的语义演化和变化。

6. 参考字典和工具:训诂学家通常会借助各种字典、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来进行研究。

汉字字典、训诂学专著以及在线资源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7. 综合分析:最终,训诂学家会综合所有的信息,包括字形、部首、上下文、古文字、比较研究等,以提出对汉字含义的解释和诠释。

这需要深刻的语言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训诂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有时会存在争议性。

不同的训诂学家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诠释,因此训诂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观点。

此外,训诂不仅适用于古代汉字,也可以用于解释汉字中的异体字和复杂字。

训诂方法和原则

训诂方法和原则

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是指以古典经典文本中的语句为基础,以提炼出精确的含义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技能。

训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思想原则和分析技巧,受到了当时众多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训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

训诂在提供思想和文化历史见解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智力训练方式。

一、训诂方法1. 注重内涵:训诂注重文字内涵,以内容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丰富性,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2. 加强理解:训诂要求学者仔细理解文字内涵,尤其是隐含意义,加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3. 加强对比:通过对比文字中的不同表述,有效地提高文字的理解能力。

4. 分析关联:通过分析文字之间的关联,加强对文字之间的理解。

5. 结合实际: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理解文字内容,还要将文字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二、训诂原则1. 注重审美: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注重文字内涵,还要注重文字的审美性,加强对文字的审美感知。

2. 避免浮夸:要避免文字中的浮夸,不要将文字表达出来的意义变得过于夸张。

3. 注重意义: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不要将文字中的意义变得过于弱化或失真。

4. 保留原意:要尽量保留文字中所表达的原意,不要将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变得过于片面或歪曲。

5. 注重实用性: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实用性,在表达中要充分考虑实用性问题。

三、应用1. 文本阅读: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阅读古典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文化。

2. 语言学习:通过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加强对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活动: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

4. 智力培养: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的方法包括

训诂的方法包括

训诂的方法训诂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古文字、古代文献及经典著作的研究领域。

通过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一、训诂的定义与意义训诂,即对文献进行解释和研究。

它是一种学术方法,通过对文字、语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推理,揭示文献背后的含义、思想和价值。

训诂的目的是还原古代文献原本的面貌,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启迪。

训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训诂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训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训诂也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原则训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训诂的基本原则:1. 文字考证原则文字考证是训诂的基础工作,它主要通过对古文字的解读、比较和分析来还原文献中的文字内容。

文字考证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对古文字的正确理解。

2. 语境分析原则语境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用词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中表达的含义和用意。

3. 考据与注释原则考据与注释是训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并添加合适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考据也可以帮助纠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疑点。

4. 系统比较原则系统比较是训诂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作者或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推断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5. 学科交叉原则训诂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都可以为训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 從文獻用例來看,“雨”在古漢語中,有 很多動詞的用法,不僅表降雨,還可表降 其他東西,如:《詩· 小雅· 大田》:“雨我 公田,遂及我私。” 《詩· 邶風· 北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 《說文· 弓部》:“彊,弓有力也。”《虫部》:“强,蚚 也。從虫,弘聲。”《玉篇· 弓部》:“彊,巨章切,堅也, 《説文》云‘弓有力也’。”下字:“强,同上。” 《干 祿字書· 平聲》:“强、彊,上通下正。” 《廣韻· 陽韻》: “强,建也,暴也,……。” 《陽韻》:“彊,與强通 用,……。” • 按:“彊”與“强”本爲不同的兩個字。 “强”爲蟲名, 假借爲“彊”後,逐漸取得與“彊”同等的地位,並最終 取代“彊”。這種變化從《玉篇》、《廣韻》中二字的位 置可以看出。 “强”假借爲“彊”並取而代之,主要有以 下原因:首先,二字同音可假;其次,“强”亦有弓,這 與“彊”同,雖然“强”是以弘爲聲,但在流俗人眼中, 不會體會到這一點;第三,“强”字形相對較簡單,且本 義不用,這符合漢字求簡求明的發展趨勢。
• 例五、軍 • 《左傳· 僖公三十年》:“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古代漢語》注:“軍,用如動 詞。屯兵。”
• 從字形分析,我們認爲“軍”本即可表示 駐紮義。概古代軍隊宿營時,用車圍作一 圈在中間住宿。
• 例六、雨
• “雨”在古漢語中可用作動詞表降雨,問 題是這種用法是活用,還是其本身擁有的 意義。 • 我們可以看一下“雨”的字形
• 《玉篇· 玨部》:“班,布還切,《說文》云‘分瑞玉也’。 又班次也,班賦也。”《廣韻· 刪韻》:“班,《說文》曰 ‘分瑞玉’。”同小韻:“頒,布也,賜也。”《集韻· 刪 韻》:“頒,《說文》‘大頭也。一曰鬢也’。引《詩》‘有 頒其首’。一曰賜也。” • 按:“班”本義爲分玉,引申爲分、分給、賞賜、分布等 義。至於“頒”,本義爲大首,用於“賞賜”義乃通假, 《周禮· 天官· 宮伯》:“以時頒其衣裘。”鄭玄注:“頒讀 爲班。”不過“頒”借爲“班”表賞賜義與一般的通假有 所不同。最初,“頒”只是臨時借用,可是由於“班”義 項較多,而“頒”的本義又使用甚少,因此,出於文字運 用簡單明了的需要,二字在使用上漸漸分化:“班”主要 用於班次類義,而“頒”則承擔了賞賜、分布等義。就 《新》、《舊》來說,“班”表賜義均有用例,但相對 “頒”來說,數量要少得多,這反映出“頒”在這一義項 上取代“班”的事實,同時也說明正統文言史書用字較古 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泳,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 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类说》答四十九引)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马,亦伤吻弊策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 极马倦。”
以上由连文、对文可知“极”为疲劳义。
《楚辞·九章·怀沙》:“巧倕不断兮,孰察其拨正?” 《荀子·正论篇》:“不能以拨弓曲矢中。”《战国策·西周策》:“弓拨矢鉤。” 以上由对举、对文知“拨”为弯曲义。
第六章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一、训诂的方法 (一)排比归纳 《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 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毛傳:“終日風為終風。” 韓詩說:“終風,西風也。”
終……且(又)…… 《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 《正月》:“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柳永《木蘭花》:“若言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夢見。” 行你在我行,口強,硬抵著頭皮撞。(王實甫《西廂記》)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周邦彥《風流子》)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周邦彥《少年遊》) 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殺狗勸夫》) 《水经注》卷 34《江水》:“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 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 245:“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
在训诂实践中,常常将多种辞例结合起来: 《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韩非子·显学篇》中就写作:“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非所用, 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 以上由变文、异文知“利”为“养”义。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太平广记》卷 117:“其妇曰:‘……守制婺居,官不免税;孤穷无托,遂意 再行。’”
又:“(刘弘敬)有女将适,抵维杨,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無辜老母有何愆?” 比 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敦煌變文《八相變》)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敦煌曲子詞·鵲踏枝》) 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内職。(《北夢瑣言》卷十六《以酒致禍》) 余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歐陽修 《集古錄跋》卷四)
杜荀鹤《途中春》:“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4.对举(对言) 举出正反两种情况,叫“对举”。对举的词意义必然相反。例如: 《齐晋鞍之战》:“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正道直行,则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则不忍。” 此例“隐道危行”与上文“正道直行”对举,“危行”与“直行”之义应正反相当, 由此可知“危”即“诡”之通假,为邪义。
(三)异文比勘 所谓“异文”,是指一句话中的某个字(词),在不同的版本或者篇目中换用了另 一个字(词)。这两个字(词)往往同义。 杜甫《月夜》诗:“作当。” “当”便是“时”的异文。
《史记·屈原列传》引作“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楚辞·渔父》:“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战国策·赵策》:“主内之秦,不顺主命。” 《史记·赵世家》:“主入之秦,不听主令。” 《汉书·爰盎晁错传》:“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 颜师古注:“执兵权之 本。” 《史记》作“主兵柄”。 《系辞传》:“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说苑·说丛篇》“主”作“本”。
(二)辞例(属词之惯例)求证 1.连文
所谓“连文”,就是并列复合词。连文往往同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汉书·灌夫传》:“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0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5交写卷、底重保电。要护气管设装设线备置备4敷高动调、设中作试电技资,高气术料并中课3中试且资件、包卷拒料中管含试绝试调路线验动卷试敷槽方作技设、案,术技管以来术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