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九章· 惜诵》:“壹心而不豫兮。” 孙诒让排比归纳了如下一些语言材料, 证明豫有诈义: 《晏子春秋· 问上》:“公市不豫。” 《盐铁论· 力耕》:“古者商通物而 不豫。” 《盐铁论· 禁耕》:“教之以礼,(则) 工商不相豫。” 《周礼· 司市》郑注:“定物贾,防 诳豫。”
12
有时,也可把两种办法(据古训和排比语言材料) 结合起来,以确定词义,例如:《九章· 怀沙》: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孙诒让排比语言材 料并据古注证明了拨有曲义:《管子· 宙合》: “夫绳扶拨以为正。”(语言材料) 《淮南子· 本经》“扶拨以为正”,高诱注: “拨,枉也。”(语言材料加古注) 《淮南子· 修务》“琴或拨剌枉挠”,高诱注: “拨剌,不正也。”(语言材料加古注) 《荀子· 正论》:“不能以拨弓曲矢中。”(语言 材料) 《战国策· 西周策》:“弓拨矢钩。”(语言材 料。见《札迻》卷一二)

21
《说文》目部:“盼,白黑分也。”“盻 (xì ),恨视也。”“眄,目偏合也;一曰邪视 也。”段玉裁在盼字下注云 :“盼、眄、盻 三字形近多互訛,不可不正。”邵瑛《说文群 经正字》云 :“《说文》盼下引《诗》曰 ‘美目盼兮’,今《诗· 硕人》、《论语· 八佾》 作盻,诸本皆同,此大谬也。”吾邱衍《闲居 录》云 :“宋儒不识顾眄字,皆读为‘美目 盼兮’之盼;又不识此盼字,写作‘使民盻盻 然’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转 引自俞樾《茶香室丛钞· 四钞》卷一四)按:盼、 眄、盻三字形体微别,而意义迥殊,绝对不可 22 混淆。
古书中形近互讹的例子不胜枚举, 训诂家不可不辨。如论諭互讹、巠至 互讹、苦若互讹、循脩互讹、分介互 讹、待持互讹(以上参看《读书杂 志》)、斵鄧互讹、策美互讹、戒贰 互讹、傅儒互讹、羔美互讹、遇過互 讹、宍(肉)害互讹、離雑互讹(以 上参看《札迻》)等等。训诂中遇到 字形讹乱的情况,只要找到正字,问 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颜氏家训· 勉学》:“吾在益州,与数人 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 ‘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 :‘是豆 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 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 吾云:‘《三苍》、《说文》,此字白下为 匕,皆训粒,《通俗文》音方力反。’众皆 欢悟。”按:豆逼的逼字是假借字,致令文 人雅士们“相顾愕然”,颜之推根据《三 苍》、《说文》找出了逼的本字是皀,於是 “众皆欢悟”。(按:《说文》五篇下皀部: “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皀,一粒也。”)这也是破假借的一个 17
2
《史记· 张仪列传》:“因而数让之。”司马 贞《史记索隐》曰:“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责 也。数音朔。”王念孙则认为“小司马读数为频 数之数,非也。秦初不见仪,至是始一见,即责 以数语而谢去之,未尝数数责之也。数读如‘数 之以王命’之数,高注《秦策》曰:‘数,让 也。’《广雅》曰:‘数、让,责也。’数让连 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读书杂 志· 史记第四》“数让之”条)按:王念孙根据《广 雅》和《战国策· 秦策》高诱注,指出数有责的意 思,数让是同义复词,司马贞解数为频数之数, 非是。这便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一个例证。 3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 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释词的方法,是 指一个陌生的词摆在面前,采用什麽样的手段, 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概括言之,约有如下 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 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 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兹分别举例说明之。
枚乘《七发》:“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李善注引高诱《吕氏春秋》注曰:“挺, 犹动也。”王念孙指出:“李训挺为动, 则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挺 亦解也。《吕氏春秋· 仲夏纪》:‘挺众囚, 益其食。’高注曰:‘挺,缓也。’…… 《後汉书· 臧宫传》„宜小挺缓’,《傅燮传》 „贼得宽挺’,李贤注并云 :‘挺,解 也。’”(《读书杂志· 馀编下》)按:王念孙 之所以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据《吕氏 春秋》高诱注和《後汉书》李贤注这两条 古注。 5
《汉书· 郊祀志》:“然则怪迂阿谀 苟合之徒自此兴。”师古曰:“迂,谓 回远也。”王念孙曰:“按迂读为訏, 《说文》:‘訏,诡訛也。’字又作謣 (音yú义:浮夸 )。《说文》:‘謣, 妄言也。’……怪迂犹诡怪 也。”(《读书杂志· 汉书第五》“怪迂” 条)按:颜师古不知道迂是訏之借字, 训为回远,然回远义与怪义连不起来, 王念孙破除假借的迷瘴,读迂为訏,訏 有诡怪义,这样便讲通了。
《诗· 卫风· 硕人》“美目盼兮”,《毛传》: “白黑分。”这个盼不能换成眄或盻。《列子· 黄帝》 “始得夫子一眄而已”,殷敬顺《释文》:“眄, 斜眎shì 也。”这个眄字也不能换成盼或盻。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古诗· 凛凛岁云暮》:“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xī。”《乐府诗· 艳歌行》:“夫婿从门来,斜柯西 北眄。”束皙《饼赋》:“行人垂涎於下风,童仆 空嚼而斜眄。”《史记· 邹阳传》:“人无不按剑相 眄者。”这些眄都是邪视义,不能换成盼或盻。 《战国策· 韩策》:“韩挟齐、魏以盻楚。”《三国 志· 魏书· 许褚传》:“褚瞋目盻之。”这些盻字是 恨视义,也不能换成盼或眄。 23
6
有时,不依靠辞书和古注,而通过排 比、归纳语言材料的办法,也可以得到 某些疑难词语的确解。例如:《诗· 终 邶· 风》“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 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 也。”王念孙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 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 也。”(《经义述闻》五“终风且暴”)按: 王念孙怎麽得出“终犹既也”的结论呢? 他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 出这个结论的:

14
这是说:有两种假借,一种是造字时的 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种则是用字 时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意思是说: 本来有表示某个意义的专用字,但由於种种 原因,古人不用它,而用另一个声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来代替。遇到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 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被这个假借字所 迷惑,要想方设法找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本字, 用本字的意思去解释,才能讲得通,这个, 便是所谓破假借(破是破除的意思),也就是 王引之所说的“改本字读之”。举例来看:
9
《论衡· 逢遇》:“偶以形佳 骨娴,皮媚色称。”这里佳与 娴、媚与称各为对文,均是形 容词,娴亦佳也,称亦媚也。 同篇又云:“或以丑面恶色称 媚於上。”这称媚即是媚称, 因为称、媚二字同义,故词序 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10
《论衡· 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 媚。”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 则称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论 衡· 幸遇》:“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以色 称媚即是以色取悦於主上之意,称、媚乃同 义复词,称决不作称赞解。《荀子· 礼论》: “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 式也,儒者是也。”称、好对文,是称亦好 也,好、媚义近,则称、媚亦义近。根据以 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得出了“称 有媚义”的结论,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可靠的。
《汉书· 贾谊传》:“臣闻圣主言问其臣, 而不自造事。”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 臣。”王引之谓“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 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 王引之怎麽知道言有问义呢?他的根据是《尔 雅》郭璞注、《广雅》、《聘礼》郑注、 《曲礼》郑注、《曾子问》正义、《左传· 昭 公二十五年》、《周官· 冢人》注引郑司农说、 《大祝》注引郑司农说、《小雅· 出车》郑笺 等等(《读书杂志· 汉书第九》“言问其臣”条)。 以上辞书和古注都指出言有问义,因此王引 之的说法是颠扑不破的,这也是据古训以释 4 词的例证。
《庄子· 至乐》:“支离叔 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昆 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 之。”柳怎麽会生於肘上呢? 孙诒让指出:柳当为瘤之借 字。左肘上生瘤子,便不奇 怪了。(参看《札迻》卷五)

18
《荀子· 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 束。” 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 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按:杨 释柱字实属牵强附会。王引之曰:“柱与 束相对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 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 《十三年谷梁传》„祝髮文身’,何、范注 曰:‘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 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礼》作强自取折, 是其明证矣。”(《读书杂志》十《荀子第 一》“强自取柱”条)按:王引之考出柱乃祝 之借,祝有断折义,《荀子》这句话便讲 19
24
四、考异文
15
《鶡(hé)冠子· 学问》:“中流失船,一壶 千金。”什麽是“一壶千金”呢?是不是说, 一壶老酒值得千金的价钱呢?不是。壶字在此 乃是瓠的假借,古者以瓠济渡,《庄子· 逍遥 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 浮乎江湖”是也。“中流失船,一壶(瓠)千 金”,是说人在江河中心掉进湍急的水流里, 这时为了救命,一只大瓠便值得千金的价钱。 崔豹《古今注· 音乐》云:“有一白首狂夫, 披髮提壶,乱流而渡。”这个壶也是瓠的假 借,提壶谓提着渡水的用具,非谓提着一壶 16 老酒。
1
一、据古训 所谓据古训,是指当碰到一个有疑 难的词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 及古书的注释,以找出对於这个词的确 切解释。但在无字典、辞书或古注可依 据时,又该怎麽办呢?这时,便必须通 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 以求得确解。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 王引之父子,便是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大 量的古书中的疑难词语。例如:
20
三、辨字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音义寓於形中,形而差之 毫釐,其音义亦将谬以千里,因此字形的审辨,对 於训诂来说远不是无关紧要的。优秀的训诂学家, 往往能於字形的细微差别之中,得到训诂上的重大 发现。比如《韩非子· 说林下》:“弱子扞弓,慈 母入室闭户。”王引之就发现扞乃扞御之义,放在 这里讲不通,扞当为扜yū之误,扜有引义,扜弓谓 引弓也。弱子引弓,则矢必妄发,故慈母入室闭户 矣。按:王说实为一大发明,而其根据,则在於扞、 扜二字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
Leabharlann Baidu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 决眼。”《索隐》曰:“皮面,谓刀 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王念孙曰: “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 云皮面矣。《广雅》曰:‘皮,离 也。’又曰:‘皮,剥也。’然则皮 面者,谓以刀自割其面也。”(《读 书杂志· 史记第五》“皮面”条)按:王 念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是 据古书《广雅》。
7
《诗经· 邶风· 燕燕》:“终温且惠。” 《诗经· 邶风· 北门》:“终窶且贫。” 《诗经· 小雅· 伐木》:“终和且平。” 《诗经· 小雅· 甫田》:“终善且有。” 《诗经· 小雅· 正月》:“既其永怀,又窘阴雨。” 前四个同例句,均以终与且相呼应,且字在此 是列连词,犹又也。则终字也应当是一个表示 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连词,它的意思只能是既。 再跟“既其永怀,又窘阴雨”相比照,且犹又 也,则终亦犹既也。就这样,王氏通过排比语 言材料的方法,考出了终有既义,而这是任何 字典、辞书所不载的。 8

13
二、破假借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引之于《经义 述闻》说过:“许氏《说文》论六书假 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 也。’盖无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谓造 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声近而通, 则有不限於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 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 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 之,则以文害辞。”
《论衡· 宣汉》:“非以身生汉世, 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有的本 子注释道:“媚,喜爱,宠幸。称, 称赞。”(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 释小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版)按: 此注以称字为称赞之义,非是。称也 是媚的意思,媚称乃同义复词(即王念 孙所说的“古人自有复语”)。怎麽知 道称有媚义呢?试看以下语言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