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训诂的方法(1-4)

合集下载

训诂学:第四章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训诂学:第四章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形声如江、河,左旁为形,右旁为 声,形旁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 范畴。又如翁字,《说文》云 : “颈毛也。从 羽,公声。”从羽 ,即表示这个字的本义跟鸟类的羽 毛有关。《山海经·西山经》:“ 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 而赤翁。”就是用的“颈毛也”这 个本义。
有时形声字的声旁也含有意义,即所谓声 中有义,如诂字,《说文》云 :“训故言 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 识前言也。”这说明诂字的声旁“古”不 仅表示音读,还含有一定的意义。(《说文 》:“古,故也。从 十口,识前言者也。 ”)此类形声字声中含义之例在《说文》中 颇不少见,近人杨树达《形声字声中有义 略证》、《字义同缘於语源同例证》等文 述之极详,可以参看(见《增订积微居小学 金石论丛》)。
(三)义训
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谓之义训。如《
· 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
、落、权舆,始也。”始是通行词,前
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
为方言词。《说文》及古传注多採用以
通行词解释古语词的办法,杨雄《方言
》一类的书则是以通行词解释方言词。
二、训诂的方式
训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互训、 推原、义界。
视也。” 观,谛视也。段注:“宷谛之视也。”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视,虽均为视,但其内涵
不尽同,许氏用义界的方式加以训释,对於 人们了解这些词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
又《说文》皿部: 盈,满器也。 溢,器满也。
段玉裁认为满器与器满不同,满器谓 人满贮之,器满谓器中已满,用现代 语法术语讲,满器之满是形容词作动 词用(使动用法),器满之满则是形容 词。满器是动宾结构,器满是主谓结 构。
《尔雅·释天》:“穀不熟为饥,蔬 不熟为馑。”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一、解释名词术语1、“读为”和“读曰”“读为”和“读曰”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专门术语。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

‘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

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读若’,无‘读为’也。

”根据段注,可知“读为”和“读曰”本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庄子》:“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卫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

”《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郑玄注曰绘“读曰”某字。

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引郑玄此注后云:“读曰犹读为,易其字也。

”在上述诸例中,“变、畔、莳、”等为本字,“辩、泮、时”为通假字,用“读为”、“读曰”而明之。

2、“当为”、“当作”“当为”,则是纠正文献中字误或声误的专门术语,又叫“当作”。

例如:《礼记·檀弓》:“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

鲁人欲勿殇重汪踦。

”郑玄注:“重,皆当为童。

”《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始也。

”郑玄注:“臺当为壶,字之误也。

”可见,“当为”同“读为”、“读曰”完全不同。

3、互训—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说文·口部》:“咽,嗌也。

”“嗌,咽也。

”4、声转-是指同一个词,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其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分化为若干个词的现象。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

5、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有时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

6、通语指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

见于汉扬雄所作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的方式训诂的方法指的是探求词义的方法。

前人习惯把它分成三类: 声训、形训和义训。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声训就是因声求义, 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具体地说, 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说卦》: “乾, 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坎,陷也.离, 丽也。

兑, 说也。

”《孟子·藤文公上》:“痒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 在当时的文献正文里, 已经屡见不鲜了。

秦汉间的《尔雅》和汉代的《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 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

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例如: 《释山》: “山顶曰冢;冢, 肿也, 言肿起也.”(同音相训)《尔雅·释言》: “宣, 缓也。

(音近相训)《说文·上部》:“旁, 薄也。

”(音转相训)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 具体有三种方式:(1)用声母训声子, 例如: 《尔雅·释言》: “讹, 化也。

"《释名·释形体》: “帽, 冒也。

”(2)用声子释声母, 例如: 《尔雅·释言》: “干, 扞也。

”《说文·古部》: “古, 故也。

”《释名·释形体》:“眉, 媚也, 有妩媚也。

”(3)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 例如: 《尔雅·释言》: “葵, 揆也。

”《释名·释形体》:“恭, 拱也。

”二、形训-—因形求义的方法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

这种训诂方法, 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荀子·劝学》: “天见其明。

"注: “明谓日月。

”汉代以后, 经师的解经, 《说文》等书的释义,都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如《周礼·大司徒》: “一曰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

训诂学自学指要

训诂学自学指要

训诂学自学指要第一章概论1、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

2、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

它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功用是:指导古文教学,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重点)一、文字障碍古书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往往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体的变异、音读的变化、词语的生灭和词义的演变。

由空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方言差异、异体字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有: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避讳字。

由汉语本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和词之间的矛盾、词形和词义之间的矛盾、句子形式和句义之间的矛盾。

1、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昏”与“婚”(增加偏旁)、“说”与“悦”(改换偏旁)等。

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就是通假字。

它与古今字不同。

古今字一般都有形体和意义上的联系,而通假字只有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假借的类别包括:(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是指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二者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则比较松散,不固定。

3、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训诂的一般方法

训诂的一般方法

7.变文 为避免重复而变换词语来表达相同意义,这个变换 的词,就是“变文”。 《韩非子· 说林上》:“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 荆大悦,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南忧而返,其御曰: ‘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 《三国志· 魏书· 方技传》:“郡守果大怒,乃令人追捉 杀(华)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
2。《史记· 刺客列传》:“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 左
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 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 《广雅》:“皮,离也。”
(3)李斯《谏逐客疏》:“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
耳,阿缟之衣,绵绣之饰;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赵女不立于侧也 。” 李善注:“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者也。” 张揖《广雅》:“阿,细缯也。” 王念孙参看《广雅· 释器》:“(纟+阿)缟,练 也。”认为“阿缟之衣”与“绵绣之饰”相成对文, 故“阿”当为“细缯”。
《战国策· 赵策三》:“公子魏牟过赵,
赵王迎之。顾反,至坐前。”
〔梁〕刘遵《度关山》云:“行人思顾
返,道别且徘徊。”
《吕氏春秋· 观表篇》:“郈成子为
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 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 顾返,过而弗辞。”
《三国演义》114回:“前面山势掩映,倘有伏兵, 急难退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注:“掩映,重重叠叠、 参差交错的意思。” 这个注解是错误的。“掩”、“映”是同义连文。 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京岘(xian4) 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蝉林。” 《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条:“轿子即以杨 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4.古人语急,故有以 “如”为 “不如”者。隐元 年《公羊传》: “如勿与而已矣。”《注》曰: “如,即不如”是也。有以“敢”为“不敢”者。 《左传》:“敢辱高位。”注曰:“敢,不敢 也。”是也。(语急例)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中流失船,一 壶千金。” • 什么是“一壶千金” 呢?是不是说,一壶老酒值 得千金的价钱呢?不是。 • 壶字在此乃是瓠的假借,古者以瓠济渡,《庄 子· 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是也。“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是说人在江河中心掉进湍急的水流里,这时为了 救命,一 只大瓠便值得千金的价钱。 • 崔豹《古今注· 音乐》云:“有一白首狂夫,披 发提壶,乱流而渡。”这个壶也是瓠的假借,提 壶谓提着渡水的用具。
• 枚乘《七发》:“ 犹将销铄而挺解也。”李 善注引高诱《吕氏春 秋》注曰:“挺,犹动 也。” • 王念孙《读书杂志· 余编下》指出:“李训挺 为动,则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 挺亦解也。《吕氏春秋· 仲夏纪》:‘挺 众囚, 益其食。’高注曰:‘挺,缓也。’…… 《后汉书· 臧宫传》„宜小挺援’,《傅燮传》 „贼得宽挺’,李贤注并云:‘挺,解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 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和《后汉书》李贤注 这两条古注。
• 《论衡· 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 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则称 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 • 《论衡· 幸遇》:“无德薄才,以色称媚。” 以色称媚即是以色取悦于主上之意,称、媚 乃同义复词,称决不作称赞解。 • 《荀子· 礼论》:“吏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 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也。”称、好 对文,是称亦好也,好、媚义近,则称、媚 亦义近。 • 根据以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我们 得出了“称有媚义”的结论。
•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司马贞《索隐》曰:“皮面,谓刀 割其面皮, 欲令人不识。” •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五》“皮面”条指 出:“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 云皮面矣。《广雅》曰:‘皮,离也。’又 曰:‘皮,剥也。’然 则皮面者,谓以刀自 割其面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是 根据古代《广雅》这部辞书。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被注字是周代赋税名,注释字意思是“彻取”)
(三)义训(据文正义)—指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 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 例:《方言》:“崽者,子也。”(直训) 《广雅》:“拳拳、区区、款款,爱也”(一词释数词)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互训) 《尔雅》:“速,征也。”“佂,召也。”(递训) 《说文》:“尗,豆也。”(用今语释古语) 《方言》:“曾、訾,何也。”(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一、训诂的方法—指探求古代书面语词语意义的方法和解释词义的方法。
(一)形训(以形说义)—指用分析文字形体结构的方法
来解释字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指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 词义的方法。 三种方式: 1、利用形声字 例:《尔雅》:“诰,告也。”(用声旁字训释形声字) 《荀子》:“君,群也。”(用形声字训释声旁字) 《释名》:“纪,记也。”(用同声旁的形声字训释)
(7)集解 定义:汇集杂说以为一书的注释形式。 是将前人的训释汇为一体,并加以鉴别,供读者择善而从; 在前人无注而需要诠解的地方,则由编撰者补作注释。这类体式有 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标准的集解体所集诸说角度不同,互相发明, 实为有机的注释文字 ,中间也有集解者的识断。这一点使它区别 于纂集体。二是,它于每解之下所引诸说一般均属于众家对同一原 文所作的不同训释,而不解释该词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词在上古本来兼有正反两种意义,后世 只通行一种。另外,由对比引起的联想也是造成反训的一个原 因。反训作为语义训释的一种手段,由《尔雅》开创,并由郭 璞注阐明。这种训诂现象虽然范畴有限,但了解它对阅读古籍 是有用的。 例:《尔雅》:“徂,存也。”“乱,治也。”郭璞注:“以 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 名。” 《广雅》:“贷”训“借”又训“与”。 《释言》:“陶”训“喜”又训“忧”。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马童面之, 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颜师古注:“面谓背之,不面 向也。面缚亦反背而缚之。”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段玉裁:“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相互求,举一可得五。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训诂的方法☐一、形训☐1、形训依据☐2、形训条例☐①象形☐《说文》:“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

”《论语》:“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训诂的方法☐②指事☐《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僖公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训诂的方法☐③会意☐《说文》:“表,上衣也。

从衣从毛。

”《礼记·王藻》:“表裘不入公门。

”《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

”☐《说文》:“及,逮也。

从又人。

”《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说文》:“監,临下也。

”《尚书·酒诰》:“古人有言,人无水监,当于民监。

”《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毛传:“鑒,所以察形也。

”训诂的方法☐《说文》:“幸,所以惊人也。

”☐“執,捕罪人也,从丮从幸。

”《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報:《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弓,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

第五章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第五章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四)、简要论述因形求义的训诂 方法。

1、早期汉字多是根据意义来绘形的。这 样,汉字在形义关系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这种“形义相一” 统一性为我们因形求义 提供了可能。 2、因形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 析来考求字(词)的本义。这就叫作因形 求义或形训。

3、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 1)依据。小篆及古文字学资料。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 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这一论断说明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 任意性是就初始符号而言的。

2、新词音义的理据性。




【例1】朱,本指赤心木。后专指深红色。当朱与 红色建立关系后,人们继续为一些与“朱”色相 关的事物命名时,往往也就与“朱”的声音联系 起来了。如, 红色的衣服叫“袾”。 红色的缯叫絑。 红色的丹砂叫硃。 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 红色的马叫駯。 有一圈红色羽毛的鸟叫鴸。 以上这些事物的得名都与“朱”的语音和意义有 关。

【例6】所,从斤,户声,伐木声也。 《留侯世家》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 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二)、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

1、理论依据。汉字的“形义相一”性为 因形求义的提供了可能。 2、分析对象:小篆及古文字学资料。 3、方法。主要是利用四书来考求字义的。 四书分两类:一是纯表意文字,二是音义 文字。对于纯表意文字来说,无论象形, 指事,还是会意,基本上都符合形义相一 的要求,这样可通过字形分析,同时结合 文献资料,寻求其本义。如:

明假借 考方言 求语源
1、明通假

明假借就是凭借字的声音所提供的线索, 沿着音同或音近的途径探求本字,然后通 过本字的形体说明词义。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 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 或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 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 • 对文可以分为同义对文和反义对文两类。
• 李商隐《俳谐》:“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 杜牧《寄浙西李判官》:“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 浑头少恨渠。” • 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红烛短时 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 《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 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 张渡《然疑待徴录》认为“志当读作帜……抑志承 云旗句,弭节承八龙句。” • 其说似甚有理,故近人游国恩《离骚纂义》(485 页)、姜亮夫《屈原赋校注》(135页)及北京大 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533页)均取张说。
•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索隐》 曰:“皮面,谓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 • 王念孙曰:“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云 皮面矣。《广雅》曰:‘皮,离也。’又曰:‘皮, 剥也。’然则皮面者,谓以刀自割其面也。”
二、破假借
• 王引之云:“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 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 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 本来有表示某个意义的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古人不用它,而用 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这种现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写别 字。遇到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被这个假借 字所迷惑,要想方设法找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本字,用本字的意思去解 释,才能讲得通,这个,便是所谓破假借
• 《汉书李广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 盛卧。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 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 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 《史记· 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 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 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 驰。”裴驷《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 也。” • 按:一云“推堕”,一云“抱”,于是推堕与抱便构成了 异文。 • 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抱有堕义,抱当读为抛。由此又 可推知:成语“抱薪救火”,

训诂的方法包括

训诂的方法包括

训诂的方法训诂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古文字、古代文献及经典著作的研究领域。

通过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一、训诂的定义与意义训诂,即对文献进行解释和研究。

它是一种学术方法,通过对文字、语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推理,揭示文献背后的含义、思想和价值。

训诂的目的是还原古代文献原本的面貌,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启迪。

训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训诂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训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训诂也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原则训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训诂的基本原则:1. 文字考证原则文字考证是训诂的基础工作,它主要通过对古文字的解读、比较和分析来还原文献中的文字内容。

文字考证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对古文字的正确理解。

2. 语境分析原则语境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用词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中表达的含义和用意。

3. 考据与注释原则考据与注释是训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并添加合适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考据也可以帮助纠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疑点。

4. 系统比较原则系统比较是训诂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作者或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推断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5. 学科交叉原则训诂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都可以为训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训诂方法:以形说义即形训、因声求义即声训(前二者为主要方法)、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后二者为辅助方法)。

以形说义: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义,形与音关系密切)、表意文字(见形知义,形与义关系密切)。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直接反映出所记录的意义,形义统一在汉字的构造中,使我们由字形探求字的本义成为可能。

东汉许慎《说文》对9353个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其词义。

运用以形说义方法时主要依据《说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两者中都有些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参照《甲骨文编》、《金文编》等书籍,以求得字的原始义。

因声求义: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要准确解释词义有时就要借助于它的语音。

从汉代开始,训诂学家就注意到了汉语词语的读音。

例如:《说文》中就运用了相当多的声训(以同音字作为训释字)。

扬雄的《方言》很关注异地殊语反映出的读音变化。

东汉末年的刘熙所写的《释名》一书,就是通过声音线索来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缘由。

汉字里形声字占大多数,是主要的构字方式,汉字表音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

汉语音韵的发展变化是声、韵、调协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牵动其他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韵的变化,往往会造成声母、声调的演变。

训诂: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传统经典(古书)中的古字词。

训诂学是古代传统小学,是经学的基础,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研究古文古字。

训诂的工具是字典字书,如《尔雅》《小雅》《广雅》《方言》《说文解字》等。

训诂的目的是解决今人直接阅读古代书面文字的障碍。

训诂的方式

训诂的方式

二)义界的原则 义界既然是下定义式的,自然应该以能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来讲, 就是必须确切而又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然而,在 具体的训诂实践中,完全体现这一原则的并 不是很多。有时只是以狭义释广义,即以外 延较小的词语解释外延较大的词语。比如:
《礼记·乐记》:“道谓仁义也,欲谓邪淫 也。”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根据逻辑规则,定义一般是,被定义概念等于种 差加邻近的属。古人运用“义界”的方式释词,有时 或多或少地符合定义的逻辑规则,但总的来说,义界 的理论与实践并不能与科学的定义等量齐观。正因为 如此,我们并不把“义界”表述为“定义”。义界的 训诂方式,也比较常见,再举几例: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有时只是对词所标志的事物的形状、性能加以描写而已,比 如: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畜》:“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有时只是把两种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比如: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郑玄注 引郑司农曰:“官属,谓六官,其属各六十,若今博士、大史、大宰、 大祝、大乐,属大常。”(以今制拟古制)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夏至第三个庚日起叫“三伏”。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腊”、叫“伏”?我们就可以对这两 个字,做一番“推原”的工作了。首先,查一下历史,知道
“腊”和“伏”是古代农村里的两种祭祀(腊祭在十二月举
行,伏祭在夏至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八分。
其次,就从研究词义的角度,进一步去探索这 两种祭祀得名的原因。“腊祭”是用腊肉作祭品的 意思,“腊”的命名,就是由腊肉得来的,比较容 易解释。“伏祭”是用“杀狗”作仪式,“伏”是 由“杀狗”而得名的。“杀狗”为什么叫“伏”呢? 这就要进一步去推求。《周礼》上称“伏祭”叫 “ 辜”。“ ”就是“副”的异体字,“伏” 和“副”的古音相同,所以“伏”就是“副”的同 音假借。《说文解字》说:“副,判也。”“副” 就是用刀剖开的意思,也就是“杀”。现在湖北方 言仍把宰杀牲口叫作“副”,说副猪、副鸡等等。 这样一层一层推求,最后从声音线索探求到词义, 就能弄清楚“伏”和“杀狗”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一)一、几段故事: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训诂方法之一:观境为训(一)据境索义(二)可怜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2.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

(《孔雀东南飞》)3.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唐白居易《曲江早春》)4.可憐芳歲青山裏,惟有松枝好寄君。

(唐卢纶《早春》)5.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

(唐白居易《长恨歌》)【可憐】1.值得怜悯。

2.可爱。

3.可喜。

4.可羡。

5.可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全期《杂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三)失和1. 一个例子(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

并州刺史来机、叙州刺史刘康当之官,商亲喻之曰:“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

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

二君皆表素疾恶,欲分明黑白。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况戎狄乎!宜防其大恶,忍其小过。

”机、康不从,羌戎扰动,机、康皆坐事征。

(《后汉纪·顺宗纪二》卷十九)2. 《汉语大词典》解释:【失和】不和。

晋袁宏《后汉纪·顺宗纪二》:“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

”宋叶梦得《石林家训》:“吾观近世兄弟间失和,事虽不一,然其大有二: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较货物之入,以增减相夺。

”(第2卷,第1481页)3.“失和”辨义《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又《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汉赵岐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

”例:(1)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

(《史记·燕召公世家》)(2)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

(《汉书·萧何传》)(3)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

(《后汉书·邛都传》)(4)太和中,拜吴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善于宰牧,甚得人和。

(《晋书·孔愉传附从子严》)(7)(冯绲)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

时玄菟太守姚光亦失人和。

建光元年,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光,赐以欧刀。

(《后汉书·冯绲传》)(8)元绪粗崄好杀,大失人和。

(《晋书·李玄盛传附子士业》)(9)法僧既至,大失民和。

萧衍遣其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张齐因民心之怨,入寇晋寿。

(《魏书·傅竖眼传》)(10)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

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

以失民和征还。

(同上,《良吏传·杜纂》)(11)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汉书·文帝纪》)(12)癸酉,诏曰:“朕道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

”(《后汉书·章帝纪》)(13)九年,仇池大饥,益、梁州丰稔,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

(《宋书·萧思话传附甄法护》)(14)几常嫌奚斤等绥抚关中失和,百姓不附。

(《魏书·周几传》(15)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

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同上,《李崇传》)4.一些误解:今人翻译的一些中古典籍中,“失和”也常常被误解。

例如:(15)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

(《后汉书·傅燮传》)最近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如今官吏不和,使得一州叛乱”(1189页)。

(16)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

(同上,《陈蕃传》)《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要有那种在职而不和睦团结,侵犯残害百姓的人,就立刻举报”(1336页)。

训诂方法之二:因声求义1.几个例子:1)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史记·项羽本纪》)2)卫风·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2.古人云: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盖無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聲近而通则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学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辭是以漢世經师作注有讀爲之例有當作之條皆由聲同聲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盡者迄今考之文義参之古音猶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安而補前人之闕。

(王引之《经義述聞》卷三十二《经文假借》)2.识通假。

1)《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2)《古诗源·箜篌引》序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

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明语源。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训诂方法之三:据形索义1)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2)《新唐书·魏征传》:(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忘矣。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监,通“鉴”,镜。

《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

”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训诂方法之四:词素分析1)《大词典》(4/577):理怀:理智的心怀。

晋习凿齿《与谢安论释道安书》:“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观。

”《宋书·王景文传》:“风度淹粹,理怀清畅。

”南朝梁江淹《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器识清简,理怀恬约。

”例如: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

松为人小放荡,不持节操,然识理..精果,有才干。

(《后汉书·刘焉传》李贤注引《益郡耆旧传》;2435页)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沉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晋书·殷浩传》;2048页)司徒王浑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

臣委任责成,褒贬允当,请补尚书郎”。

(《晋书·周浚传附从父弟馥》;1663页)(阮)裕淹通有理识..,累迁侍中,以疾筑室会稽剡山,征金紫光禄大夫不就。

(《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阮光禄别传》)尚书右仆射、领卫尉(蔡)兴宗,识怀..详正,思局通敏。

(《王景文传》;2179页)雍识怀..短浅,又无学业,虽位居朝首,不为时情所推。

(《魏书·高阳王雍传》;557页)“理怀”处于由“识理、理识、识怀”等词一起构成的评赞类词语这一子语义场中,几个词语在语义构成上都属于同义并列的联合式结构。

2)《大词典》(6/261)这样解释道:特秀:特别秀丽;特别优秀。

《东观汉记·地理志》:“有龙邱山在东,有九石特秀。

”三国魏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

”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天才英伟,珪璋特秀。

”《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

”“特”在中古汉语中产生了程度副词的用法,杨伯峻、何乐士(2001;279页)“程度副词”一节中引有关于“特”的两个文例:(1)汝南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

(水经注引晋太康地记)(2)降及元康,潘、陆特秀。

(宋书·谢灵运传)6.1778“特”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多用作程度副词,并作为构词语素活跃于“特快、特异”等复音词中。

但是在中古汉语的“特秀”一词中,构词语素“特”果真就是一个程度副词吗?《增韵·德韵》:“特,挺立曰特。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3引《考声》:“挺,特也。

”:太祖曰:“卿识朕不?”先曰:“陛下圣德膺符,泽被八表,龙颜挺特..,臣安敢不识。

”(《魏书·李先传》;788页)邈希世而特岀..,羌瓌谲而鸿纷。

(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并序)》;《文选》卷13)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

时张永请斌公讲,并屈召名学。

永问斌云:“京下复有卓越年少不?”斌答:“有沙弥道慧、法安、僧拔、慧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