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方法
某启: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⑸启发(心﹢打开) 启叔孙氏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启”字是一个多义词,粗看一下各个义项之 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认真分析各个义 项的义素构成情况(义素分析的结果附于各个 义项后面),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义素 “打开”。而这个核心义素是通过汉字字形来 具体体现的。《说文解字》:“启,开也。从 户从口。”甲骨文“启”字有几个不同的字形, 从户从口(开门与人说话之形),或从户从日 (门开见日之形),或从户从手(以手开门之 形),或从户从口从手(以手开门与人说话之 形),从不同字形构成的分析不能看出词义引 申的线索。
• 历代注释家的注释中也常常使用形训。 如: •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 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讼卦》: “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 古代字书中也采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 (词)义。例如: • 《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 相背之形。” • 《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着 横木,所以告人也。从牛从口。” • 《说文解字》:“禮,履也。从示从 豊,豊亦声。”
• •
《广雅·释训》:“踌躇,犹豫也。” 《广雅疏证》:“嫌疑、狐疑、犹豫、蹢躅 皆双声字,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耳。后人 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心犹豫 而狐疑兮),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 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 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 之复下,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 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水 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汉书 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 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 因宜其说之多凿也。”
浅谈训诂之形训
浅谈训诂之形训摘要:汉字属于形意文字,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就开始了。
东汉时,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训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来研究,对于探求词的本义,弄清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辨别义类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会产生一些问题且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形训;古文字分析;《说文》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5—02形训,又称为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从而探索这个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它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训诂方法。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和日本的假名音节文字不同,也与拉丁字母的因素文字不同,它属于形意文字,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意义。
有些字由一个符号组成,有些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由几个符号组成的字,有的几个符号都表示意义,有的几个符号中有的表义,有的表音。
例如:“囚”字是一个“人”在“囗”中,人禁锢在囗里,表示拘禁的意思,而“柏”字,它由“木”和“白”两个符号组成,“木”表示意义,说明它是一种树木,“白”用来注音。
这样就使人能够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了解它们的意义。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东汉时期,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收录了“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等说法。
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小篆分析与形训许慎的《说文》是为解释小篆而作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字的意义,而且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认识汉字的本义就会越来越困难,《说文》的价值也越大。
许慎也是六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六书理论系统化了,六书里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都是讲造字法的,形训主要在于分析这四种方法。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方式课件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 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之美 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 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 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 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斥 山之文皮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 盐生焉。──九府。
•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 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 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 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月名。
(三)互训的类型 1、从 时代上 ▲同时互训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 我也。 ▲异时互训 《说文》: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 汉人言船。 异时互训可以反映出古今用词及词义的 发展变化。
(二)互训的根据 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 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二至五章末了: 周爰咨诹, 周爰咨谋, 周爰咨度, 周爰咨询 “咨诹”、“咨谋”、“咨度”、“咨询” 都当做“访问”讲。这些词语基本意义相同, 行文上避免重复而形式略异,《尔雅》把他 们综合起来作解释,形成互训。
2、从地域上:以通言释方言 《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 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3、从体例上 ▲直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叫直训 勤,劳也;劳,勤也 直训也包括单训,如踊,跳也。 ▲同训,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 命、令,告也。 作、造,为也。
▲递训,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 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叫递训或转训。 《尔雅》:煽,炽也;炽,盛也。 4、从类属上 ▲以共名释别名(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 类),又叫类训。 《说文木部》:李,果也。 《同上》:橙,橘属。 5、用常用词释非常用词 《广雅》:韪,是也。
互训的发展 词义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这不利于 明确理解词义,于是很多互训词逐渐结 合成同义复词。复合词的义素互相补充 和制约,意义便比较稳定和明显,这是 词汇发展的趋势。 “勤,劳也;劳,勤也”“勤”、“劳” 两词互训,又结合成为“勤劳”同义词。 “辽,远也;远,辽也”——辽远 “追,逐也;逐,追也”——追逐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一、解释名词术语1、“读为”和“读曰”“读为”和“读曰”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专门术语。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
‘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
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读若’,无‘读为’也。
”根据段注,可知“读为”和“读曰”本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庄子》:“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卫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
”《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郑玄注曰绘“读曰”某字。
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引郑玄此注后云:“读曰犹读为,易其字也。
”在上述诸例中,“变、畔、莳、”等为本字,“辩、泮、时”为通假字,用“读为”、“读曰”而明之。
2、“当为”、“当作”“当为”,则是纠正文献中字误或声误的专门术语,又叫“当作”。
例如:《礼记·檀弓》:“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
鲁人欲勿殇重汪踦。
”郑玄注:“重,皆当为童。
”《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始也。
”郑玄注:“臺当为壶,字之误也。
”可见,“当为”同“读为”、“读曰”完全不同。
3、互训—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说文·口部》:“咽,嗌也。
”“嗌,咽也。
”4、声转-是指同一个词,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其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分化为若干个词的现象。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
5、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有时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
6、通语指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
见于汉扬雄所作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
训诂
训诂学复习大纲训诂的条例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亦称音训,去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训诂的方式互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亦称“推因”。
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作者及代表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作有《方言》、《训篇》。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说文解字》。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人。
东汉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著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毛诗笺》。
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人。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著有《释名》。
邢昺:作《尔雅》、《论语》、《孝经》三疏。
陆佃:著有《尔雅新义》、《埤雅》。
朱熹:《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茂堂,江苏金壇人。
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贵州玉屏县知县,曾师事戴震。
著《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
王念孙、王引之:《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评议》。
孙诒让:《名原》、《周礼正义》。
训诂术语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谓一般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被释的词常放在谓的前面。
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
• 2)语音稍变,由一个 词派生出新词。 • 长(者),(县)长, • 戋,笺,贱,浅,钱,残。 • 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 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 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 仅 • 《说文》:‚仅,才能 也。从人,堇( qí n) 声。‛本义:仅能,只 能 ,读jǐn 。 • 将近,几乎 ,读jì n 。 • 杜甫《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 仅百层。‛ • 语音是线索,是纽带。
分析字形-豆
本义:器皿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望
本义:往远处看
分析字形-行1
本义:道路
(二)形训的理论根据
• • • • •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以形符表义。 象形是以形见义 指事是察而见义 会意是象形字的组合 形声是形符指出字义的归属,声符往往又是字义 的承担者。 • 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有 可能寻求到字的意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 • • • • 发展结果: 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 1)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 淫: 雨水过多 过分、放纵、淫乱、邪恶
《汉语史》第十二讲
训诂的方法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 (一)什么叫声训 • 声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 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 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也称 音训。
• (二)声训的分类
• 从释词与被释词在声音方面的关系,声训 分4种: • ①同音。 • ‚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 • ‚晷,规也,如规画也。‛ •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 ‚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训诂方法精讲教学课件
• 例如: • “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
腹为母猴形。” • (注:母猴,即沐猴,猕猴。) • 其小篆形体:
• 其实,许慎对字形的判断是错误的, “为”的甲骨文字体:
• 上部是一只手,下牵一头大象助劳 役,本义应是“劳作”。
(二)分析形体要注意区 别字义和词义
• 字、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是语言中可以 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字则是词的 书写形式。
• 如:
• 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八部)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部)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 (穴部)
二、形训的作用
(一)探求词的本义 (二)理解词的引申义 (三)掌握词义系统
• 因形求义,可探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使 词义系统“若“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 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 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 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 ‘戔’为义也。”
• 在所有的形声字当中,以“左形右声” 结构最为多见。王氏所说的“右文”是 指形声字右边的声旁。通常认为形声字 形旁表义类,声旁表声音,而王圣美则 进一步提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的 观点,说明声旁也有表义的功能。
• “肉,柔也。”
•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 所照广远也。”
• 但这并不是说这种办法本身有问题, 原因有两个:
• 一是去古已远,许多事物名称的由来 已不好考究;再加上古今音变,都给 求名源带来困难。
•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事物 的名称都来源于声音,普遍采用声训 的办法来求名源,就不免失之宽泛, 牵强附会。上面所举得例子中就有这 种情况。如对“韭”“冢”“肉”的 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田 苗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
摘 要:训诂的方法在训诂学中是很重要的,学界对训诂的方法,特别是义训,有一些争议,文章主张区别索义方法和释义方法。 并将训诂的方法(如何索义的方法)做了归纳介绍。
关键词:形训 声训 义训
一、形训 即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从 而探索这个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汉字在世界文字体 系里面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属于一种形意文字,它大体上一个 符号表示一个意义。这就使人们能够根据字的形体结构来了解它 们的意义。 使用形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a 应该明确,能够使用这种方法的字是有限的。将汉字分为“六 书”,其中能够用这种方法研究的只有指事、象形、会意方式造 成的字。 b 应该区别开词义与字义。在造字之初,汉字有一定的意义, 即字义。字义有的和词义是一致的。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 字义和词义之间就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如:“莫”字,其字义是“日 且冥也”,至于“莫”用作代词,是文字的假借,是词义了。 c 要注意文字假借。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之字, 其意义与字形无关,只是借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形体,不能 以形索义。 d 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探索意义要信而有据,切勿望文生训。 应该有旁证、文例依据或者事实依据,不能单靠字形结构的分析。 二、声训 即因声求义,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 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和被释的 词是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其理据是“声义同源”。众所周知,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 时产生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分离,共处于语言这个实体中。 语言形成之初,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是由使用这一语言的社 会的人共同约定的,有任意性。但是这之后,某一语言中语音和 语义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了,有严格的规定性。就汉语 而言,人们在创新词新义的时候,往往通过联想,在原有词的基 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 似的新概念。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不论是词本身的词 义系统还是一组词组成的词族。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 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 求出词的本义、引伸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族等。 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又往往相通。 有人说:金木水火土五个字,都是象形字,在各字下注明“象形” 就够了,《说文》却附会声训。如木字原像整个树木行,上为枝叶, 中为树干,下为树根,但《说文》却说:“木,冒也,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以冒训木,已犯了声训的附会,后世经传里面,没 有把“木”训为“冒”的。这种误会源于不明白:声训是用音同、 音近之字来揭示某一语词的命名立意之义,而不是解释该词在产 生之后用于交际的所指义。因为“木,冒也”只是解释“木”之 为词的语源义即命名立意之义,并非解释其表达所指之义。 晋代出现的“右文说”,对象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即论述形 声字的声符和意义之关系的学说。右文说的理据和声训一样是“声 义同源”,但需要注意的是:a 右文说着眼的是文字的形体,而 不是文字所代表的词语。所以关于“右文”以及右文说的研究, 既有训诂学的问题,也有文字学的问题;b 声训与右文说虽然原 理一致,但声训旨在探求语源,解释语词的由来,其对象是文字 所代表的语词,右文说旨在揭示具有共同“右文”的形声字意义 上的共性;c 另外,声训不拘泥于文字的形体,而右文则03,巴蜀书社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二) 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
• 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注音的。《说文》 “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 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段 氏曰:“案注经之例,凡言读如者 拟其音,凡言读为者易其字。”
• 《礼记》郑注:“匪读如四牡騑 騑。”(《少仪》“车马之美,匪匪 翼翼”注) • 《礼记》郑注:“衣读如 殷。”(《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注) • 《毛诗》郑笺:“邪读如 徐。”(《北风》“其虚其邪”笺)
3.貌:
• 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後面,使用 貌字时,被释的词儿往往是表示某 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用在形容词後
• 《诗·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卫· 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 《诗· 召南· 甘棠》:“蔽芾甘棠。”朱熹注: “蔽芾,盛貌。” •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 注:“纷,盛貌。” • 《文选》卷十六司马长卿《长门赋》: “望中庭之蔼蔼兮。”李善注:“蔼蔼, 月光微闇貌。”
• 《说文》:“祼,灌祭也。”段注: “……凡云 ‘之言’者,皆通其 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读为’之易 其字,‘读如’之定其音。”段氏 在《周礼汉读考》中又云:“凡云 ‘之言’者,皆就其双声叠韻以得 其转注假借之用。”
•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 《礼记》郑注:“死之言澌 也。”(《曲礼下》) • 《毛诗》郑笺:“拜之言拔 也。”(《甘棠》“勿翦勿拜”笺) • 《论语· 为政》朱注:“政之为言 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关于“芾”
• 巴金名尧棠字芾甘,“李芾甘”在他的书 信中时常出现。巴金的名和字源于《诗 经· 国风》中《召南· 甘棠》的首句“蔽芾甘 棠”。“蔽芾”形容枝叶小,所以“芾” 字在这里读作fèi;而不是fú。“芾”字读作 fú的意思不同,指的是草木茂盛。宋代书画 家米芾的名字就读作fú,“芾”字读fú时又 同“黻”,所以也作米黻。
什么是形训
什么是形训?请介绍先秦时期的形训。
形训是以形说义的训诂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因形求义”,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间具有密切联系,形训在解释词义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方法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dù》里“自环者谓之厶sī,背厶者谓之公”。
《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是为了释义,《说文解字》形训的方式有以下几类;1、 用指明是象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之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用来解释象形字、指事字。
)如:仌(冰),冻也。
象水凝之形。
交,交胫也。
从大,象交形。
2、 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用来解释会意字)(寒),冻也。
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
3、 用指明义符的方法说明字义所属的意义类别。
(用来说明形声字)吻,口边也。
从口,勿声。
喉,咽也。
从口,侯声。
以上形声字,本义都和“囗”有关。
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一部形训总集,是形训发展的重要时期。
形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理解词义。
如“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刃”指“非常锋利”,《说文》:“刃,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许慎在分析“刃”这个指示字的含义时,先依据该字的象形部分解释,再说明它的指示符号的所指,结合“刃”在甲骨文、小篆时期字形的分析可知,许慎对该字字义的解释符合字本义,该句中使用的也是字本义。
通过上例可以发现利用形训分析词义,不仅可以验证已有字本义的准确性,还可以准确把握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选择。
2.辨析相近字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字符号的需要,一些词由词义派生分化,进而派生分化出若干有词源关系的词来。
这些分化出来的词根据意义添加相应的形符进行区别。
形符是它们的重要区别特征。
如“辨、辩”二者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在古代汉语中属于同源词。
“辩”,《说文》:“治也,从言辡声。
训诂之形训
训诂之形训训诂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互训、声训、形训、义训、反训和递训。
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到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求字义这种方法。
“以形求义”这种训诂方法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也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
早期汉字有形义统一的特点,使通过古文字字形分析而推求字义成为可能,形训,以形索义便因此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形义统一是研究古文字和古文献词义的重要原则。
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践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就是形训的专著,凡是讲形训就没有能够越过《说文解字》的。
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专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自己体系的、合乎科学精神、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
我们阅读古书、研究训诂,往往离不开这部书的帮助。
三、《说文解字》形训的方式有以下几类;1、用指明是象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之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训诂的方法
训诂的方法
②、形训对象必须是造字之初大本形 《说文》:“元,始也。从一兀声。” 《说文》:“為,母猴也。”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刑。” 恒,本义月上弦。《诗· 小雅· 天保》:“如月之 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也。”郑笺: “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朱熹《诗集 传》:“恒,弦。” 姮娥,嫦娥。
训诂的方法
②指事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 国语· 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左 传· 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 徇齐垒。”《左传· 僖公十三年:“(先轸)免胄 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 元。”Fra bibliotek训诂的方法
④形声 《说文》:“叔,拾也,从又尗声。”《诗· 七月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周礼· 天 官· 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注: “脩,脯也。”疏:“谓加姜桂锻治者谓之脩, 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左传· 庄公二十 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脩。”《论语· 述而》:“以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训诂的方法
段玉裁:“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 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 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相互求,举一可得五。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 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训诂的方法
一、形训 1、形训依据 2、形训条例 ①象形 《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 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大雅· 生民》: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国语· 吴语》:“觞酒,豆肉,箪食。”《论语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朱熹训诂中的形训浅析
朱熹训诂中的形训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形训是一种通过字形分析来了解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的训话方法。
因为汉字是一种象形意味很重的、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意义来设计字形的,直接寓义于形中,所以相当一部分汉字的字形是和字义有密切关系的,这就决定了分析字形对了解字义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最先使用据形求义方法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后,通过说解字形来探求词义一直被作为传统训话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广泛使用,朱熹在注解古籍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的形训方法有所继承,而且对相关的理论问题都有一些探讨,下而将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朱熹对汉字本体的认识首先,朱熹对于造字的缘起有自己的认识,例如有学生向他请教关于仓领造字的说法,朱熹回答说:“此亦非自撰出,自是理如此。
如‘心’、‘性’等字,未有时,如何撰得?只是有此理,自流出。
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即使仓领“亦非细人”,他在造字时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说只要“理如此”,便可自然而然地造出字来。
至于汉字的结构类型,朱熹亦有自己的见解:“大凡字,只声形二者而已。
如‘榻’字,‘木’是形,’易’是声,其余多有只从声者。
) “凡字,如‘榻、柳’字,‘木’是文,‘易、卯’是字;如‘江、河’字,‘水’是文,‘工、可’是字。
字者,滋也,谓滋添者是也。
”[I] 3335这里朱熹分析了占汉字数量绝大多数的形声字的构成,在上例中,朱熹正确区分了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只是又将形符称作“文”,将声符称作“字”,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为“文”与“字”所下的定义不同(按:《说文解字·叙》:“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术语的混乱。
又如:“因说叶韵,先生曰:‘此谓有文有字。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所谓训诂方法,就是指训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
训诂的方法很多,有注音法、析句法、校勘法、释义法等,前代训诂学家通常把解释词义的方法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
其实形训、声训的的目的仍然在于解释词义,应属于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
下面重点介绍形训。
一、形训原理1、何谓形训?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据形索义。
语言里面的词只有语音和语义,无所谓形体。
形的概念,产生于文字。
早期的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表意性,这就使得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成为可能。
《说文解字》全面采用了形训的方法,分析字形,推求本义。
如:刀、取(见教材P125)2、形训的理论依据——六书“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六书”的具体含义不得而知。
到西汉才有了解释,著名的有三家:P126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后来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此为著名的“四体二用”之说。
二、形训的类型1、以形说义(见教材P126-129)(1)象形字的形训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形态、状貌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由此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
如:P127~8 口自目吕犬万牛竹臣羊合体象形:瓜页(2)指事字的形训(见教材P129-131)抽象的义理是无法用象形的办法来造字的,因此,“事无形,故须有所指以见意。
”这就出现了指事字。
如:十廿卅上下甘亦朱寸刃元本末(3)会意字的形训(见教材P131-134)会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及所表达的意义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第十二讲 训诂条例(二)释义的方法 ·形训 义训 境训
境训的方法
1、根据对文推敲 2、根据上下文句推敲 3、根据辞例推敲 4、根据修辞手段推敲 5、根据行文条理次第推敲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总
鹏飞案:
结
训诂四法,各有优劣; 若论分别,侧重不同: ——形训、声训,主针对字(包含 古语词);义训、境训,主针对词。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导入:一个真实的故事
说:和,左边是禾苗,右边是口,“和”就是 一人有一口饭吃。 ——大谬矣!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汉字形义的辩证统一性 漢字是以象形爲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語素音節文 字,所以相當一部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之間有著 比較密切的聯繫,造字時所要體現的基本意義常 常能在字的形體結構中體現出來。由於漢字具有 這種義寄於形、見形知義的特點,因此古人就使 用分析字形的方法來解釋字義。 “六书”理论
2019/2/28
张鹏飞
《训诂学》
(二)形训的作用与缺憾
1、求本义 2、求词义系统 3、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4、缺憾:形訓這種方法把字義和字形結合起來, 能夠使人見形知義。但是,在“六書”中可以 直接應用形訓方法說解字義的,主要是象形字、 指事字和會意字。形聲字的義符固然可以指示 它的意義範疇,但是不能指明它的本義。因此, 對於佔漢字總數80%以上的形聲字來說,形訓的 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了。所以,不能濫用因形 說義的方法,否則就難免犯望文生義的毛病。
训诂方法教学要点
训诂方法教学要点形训一、什么是形训?二、形训的理论依据三、形训示例例一: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取”,现在一般人将它解释为“捕取”或“擒获”。
如《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版):“即使其中有的人已到老年,在战争中也要擒获他…”“取”的甲骨文字形由“耳”和“又”构成,是个会意字。
从“又(手)”、从“耳”,像以手割取耳朵之状,本义是“以手割耳”。
《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明代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在古代战争中,战胜方献俘计功有一种制度,这就是割取所杀或所俘的敌人的左耳带回,以作为向上级请功的凭据。
例二: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滕文公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指先轸)元,面如生。
”例三: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报囚。
(《汉书·严延年传》)甲骨文“報”左边的部分“羍(niè)”,字形富有象形意味,像今天手铐一类的刑具。
将“報”的左右两边合起来看,其所表示的意义应当是“以刑罚处治罪犯”,简而言之,即“治罪”。
《说文》云:“报,当罪人也。
”例四: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孟子·滕文公》)有兽焉,其状如豹,文(纹)题白身,名曰孟极。
(《山海经》)《说文》云:“题,?也。
从页是声。
”四、形训应注意的问题要与考核文献资料结合起来。
要遵循汉字汉字构造的法则规律,切忌随意拆合汉字,望文生训。
声训一、什么是声训?《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礼记·玉藻》:“天子搢珽。
”郑注“珽“云:“此亦笏也。
谓之珽,珽之言挺然无所屈也。
”《说文》:“儒,柔也。
术士之称。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训诂方法·形训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指训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
训诂的方法很多,有注音法、析句法、校勘法、释义法等,前代训诂学家通常把解释词义的方法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
其实形训、声训的的目的仍然在于解释词义,应属于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
下面重点介绍形训。
一、形训原理
1、何谓形训?
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说明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据形索义。
语言里面的词只有语音和语义,无所谓形体。
形的概念,产生于文字。
早期的汉字是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具有表意性,这就使得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成为可能。
《说文解字》全面采用了形训的方法,分析字形,推求本义。
如:刀、取(见教材P125)
2、形训的理论依据——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但“六书”的具体含义不得而知。
到西汉才有了解释,著名的有三家:P126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后来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此为著名的“四体二用”之说。
二、形训的类型
1、以形说义(见教材P126-129)
(1)象形字的形训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形态、状貌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由此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
如:P127~8 口自目吕犬万牛竹臣羊合体象形:瓜页(2)指事字的形训(见教材P129-131)
抽象的义理是无法用象形的办法来造字的,因此,“事无形,故须有所指以见意。
”这就出现了指事字。
如:十廿卅上下甘亦朱寸刃元本末
(3)会意字的形训(见教材P131-134)
会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及所表达的意义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对会意字进行形训,首先要明白各个独体字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才能去体察组合在一起的意义。
如:及之祝戍林兼森磊
(4)形声字的形训(见教材P134-135)
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结合在一起构字的方法。
由于形符、义符可以大量地重复使用,所以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是很大的。
占90%左右。
《说文》有7000多个形声字,占80%以上。
箭:矢竹也,从竹前声節:竹约也。
从竹即声
笢:竹肤也。
从竹,民声符:信也。
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从竹,付声。
篁,竹田也。
从竹皇声。
笥:饭及衣之器也。
从竹司声。
这些形声字都从竹,意义都与竹有关,但是每个字的具体意义并不是仅从“竹”就可以看得出来,“竹”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推求本义的意义范围,或者说线索。
尽管如此,形声字的形符是形训的重要依据。
2、说明字体
由于汉字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群创造出来的,随着汉语词汇的孳乳分化,汉字本身的增加,汉字的形体出现了一义多形、古今异形、繁简有别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讹、假借等现象。
借助形训,可以识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说明它们孰古孰今,孰简孰繁,帮助我们从结构上的差异来探求文字形体的变化,发展情况。
(1)古今字(见教材P136-137)
又叫古今分化字。
如:莫——暮;景——影;益——溢;止——趾;要——腰
(2)异体字(见教材P137-139)
指同音同义而不同体的字,又叫俗体字、古体字、或体字等。
如
唇——脣;迹——跡;蚓——螾;裤——袴;线——缐;岳——嶽;泪——涙;慙——惭;峰、和
三、形训的作用和局限
1、形训的作用(见教材P139-140)
(1)探求本义:采,《说文》:“采,捋取也。
”
(2)寻求引申义:行
2、局限性(见教材P140-141)
(1)只限于本义的解释。
(2)因字形讹变而产生误解。
如: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