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合集下载

训诂知识

训诂知识

音义类:是以辩音 和释义为主的注疏 形式。又称“音 训”、“音注”、 “释文”。是汉末 魏晋音韵学兴起以 后出现的一种注释 形式。


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专为某部书注音释 义,如何超的《晋书音 义》、胡三省的《资治 通鉴音注》; 一是为一批书注音释义。 如陆得明的《经典释 文》、玄应的《一切经 音义》、贾昌朝的《群 经音义》等。
(二)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辩句” 的意思。侧重于逐 句逐章的串讲文章 大意,与传注体以 释词为重点的注释 形式有所不同。
刘师培《国语发微》: “故传二体,乃疏通 经文之字句者也。章 句之体,乃分析经文 之章句者也。”汉代 著名的章句体注疏有: 赵歧的《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等。
(三)音义类

不同的版本在制作过 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 征,如书写印刷的形 式、年代、版次、字 体、行款、纸墨、装 订,内容的增删修改, 以及相关记录:包括 藏书、印记、题识、校勘学:研究书 校勘记:简称校记。 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 学。校勘又叫 校雠, 在校勘以后,往往 校订。是指对同一种 在书后附文,分条 书籍,用不同版本和 说明校勘异同得失 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 的情况,称“校勘 相互核对,比勘其文 记”。 字篇章的异同,以订 正错误,恢复原貌的 工作。
(五)集解类

集解体是汇集诸说的 一种体例。一般是把 各家的说法汇集在一 起,然后再加上注释 者自己的见解。其长 处是使读者能了解诸 说,思路开阔。

著名的有:何晏的 《论语集截》、郭庆 潘的《庄子集释》、 王先谦的《荀子集 解》、王先慎的《韩 非子集解》等。
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体例





4、目录学:研究图书目 录工作的科学。我国传 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 刘欣所撰的《别录》和 《七略》,后来多有著 述。现代目录学的任务 是研究目录工作的理论、 在研究传统目录工作的 基础上,更好的为现代 话服务。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训诂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定义、作用以及基本方法。

2. 难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训诂学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音韵分析、词义推断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古代文献中的实例,让学生参与解读和训诂。

4. 练习:布置一些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训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中关于训诂学的相关章节。

2. 选择一篇古代文献,进行简单的训诂练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古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部分内容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一节课,共计10课时。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2. 参考书:训诂学相关著作。

3. 课件:训诂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PPT。

十、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义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训诂方法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化和训诂方法。

2. 难点:准确理解和运用训诂学知识。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四)、义疏类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古代汉语六------训诂

古代汉语六------训诂

通论:训诂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 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 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 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 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 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
通论:训诂
古代汉语
通论:训诂
1
通论:训诂
一、训诂释义 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 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 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 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 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 “训”“诂”原本是两个词。 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通论:训诂
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 王引之也提出: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声之相同相近字,义每不甚相远。(《春秋 名字解诂》) 邵晋涵也认为: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 字,义存乎声。(《尔雅正义自序》) 清代学者对声训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阐发, 进入了语言研究的层面。
通论:训诂
诂,《说文》:训故言也。 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 “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 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 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 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 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 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 所言:
通论:训诂
B、明方言 今广州话和客家话中“佢”(渠),由“其” 变来。 渠,《广韵》:强鱼切。 其,《广韵》:渠之切。 均为群母字。 C、寻语源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 故曰婚。(释名)

《古代汉语通论》训诂学基础课件

《古代汉语通论》训诂学基础课件
后代“训诂”内容也就大致延续并发展为 三类:“说文”类、“方言”类、“求源” 类。
3训诂简史
萌芽:春秋前期以上,远在甲骨文时期。 初步发展:春秋后期,到战国末期。 兴盛:两汉。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的毁灭 和断层,刺激了汉初统治者,迫使他们进 行抢救古籍的工作。汉代注解工作主要限 于儒家著作,讲究实证。涌现出一大批训 诂学家。 毛亨:西汉鲁人,世称 ‚大毛公‛,相传 是 ‚毛诗学‛的开创者。有《毛诗故训 传》。
第一节 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 训诂学 训诂简史 训诂体例 十三经注疏
1训诂
1.1定义: “诂”“训”二字来源于《尔雅》,这部 书的前三篇为《释诂》《释言》《释训》, 这里“训”“诂”都是名词。两字连用发 端于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其中“诂、 训、传”三词同义。 “训”与“诂”原是并列词组,所以能倒 过来说“诂训”。
郑 玄:东汉古文经学集大成者,字康成。 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 ‚后郑‛(世 称郑兴、郑众父子为‚先郑‛)。有《毛 诗笺》、《三礼注》。 高诱 :有《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等。 王逸 :东汉今文经学家,有《楚辞章句》。
深入发展:魏晋至五代 《史记》三家注: 南朝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 义 颜师古:唐初训诂学家,著名学者颜之推之孙、 人称‚小颜‛。有《匡谬正俗》、《汉书注》。 孔颖达:隋唐间经学家,为孔子第三十三代孙。 有《五经正义》。 陆德明: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有《经典释 文》。
1.2训诂的内容:
(一)诠释词义。词义训释是训诂的中心,因为 训诂的其他内容是建立在解释词义的基础之上 的。 (二)疏通文意; (三)阐释语法; (四)分析篇章结构; (五)阐明修辞表达方式; (六)说明历史背景、典章制度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别也。”
文献知识类
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叫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直至清末章太炎主张称语言文字之学。
朴学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即朴质之学,是和文学相对而提出来的。
清代学者把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等材料都叫做“朴学”,也叫“汉学”。
01
01
02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02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3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1
2
3
6
5
4
读破:(1)破字 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释名》“天,显也,在天高显也。”
易字: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的意思。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义。
2
读若、读如有时候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3
《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
词、辞、语助
5
古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也叫“词”。
6
语助也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元古文训释—训诂概说及训诂基本方法(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训诂概说及训诂基本方法(古代汉语课件)

1
2





3
4











一、形训
形训,又称“因形说义”“据形索义”,是以形 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 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 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 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武:止戈为武。 信:人言为信。源自训诂训诂概说目 录
1
2





3
4











内容提要
• 训诂及训诂学 • 训诂的发展历程 • 训诂的基本原则 • 学习训诂知识的意义
一、训诂及训诂学
(一)训诂
•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 《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2.双声为训 • 复,返也。——《尔雅·释诂》
3.叠韵为训
《周易》:乾,健也。 坤,顺也。 《诗经·小雅》:“君子信盗。”毛传;“盗,逃也。” 孔疏:“文十八年《左传》曰:‘窃贿为盗。’则盗为窃物之 名。毛解名盗意也。《风俗通》亦云:‘盗,逃也,言其昼伏 夜奔逃避人也。’”
三、义训
义训:直陈词义。 1.直训 弄,玩也。 奔,走也。
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3. 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
译古文亦然。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古代文献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训诂学基础知识。

2. 参考资料:古代文献、训诂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互文、对文、注疏等。

3. 实践:选取古代文献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训诂实践。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训诂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

2. 探讨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详细的训诂分析。

2.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训诂方法的优缺点。

八、古代文献解读1. 指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

2. 强调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和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能力。

九、练习与反馈1. 布置相关的训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 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总结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展望训诂学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

十一、训诂学与古文献研究1. 讨论训诂学在古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如《说文解字》、《广韵》等古代字书的利用。

2. 分析训诂学在古文献校勘、版本比对中的作用。

十二、训诂学的现代工具与应用1. 介绍现代训诂学工具,如电子数据库、训诂软件等。

2. 示范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进行训诂学研究和古文献解读。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第四讲_训诂学知识

第四讲_训诂学知识

練習2 練習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喬梓 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 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 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 快論也 ——阮元《經傳釋詞序》 阮元《 阮元 經傳釋詞序》
喬梓
《尚書大傳》卷四:“伯禽與康叔見周公 ,三見而三笞 尚書大傳》卷四: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 有商子者,賢人也。 之。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 子見之。 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 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 名喬。 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 焉,名喬。’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反以 告商子。商子曰: 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名梓。 二三子復往觀焉, 鄭玄注: 名梓。’二三子復往觀焉,見梓實晉晉然(鄭玄注:晉,肅 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 梓者,子道也。 貌。)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 勞而食之, 爾安見君子乎? 首,勞而食之,曰:‘爾安見君子乎?’”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亦称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古書注釋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說文》 灌也; 解也。 《說文》注,灌也;釋,解也。 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 “注”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釋,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古書注釋的體式 古書注釋的內容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P615)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起源a. 解释训诂学的概念b. 介绍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c. 讲解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a. 解释古今字义差异的原因b. 讲解因声求义的方法c. 介绍形声义互求的原则3. 训诂学的技巧与应用a. 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b. 讲解字词的通假义和假借义c. 探讨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古今字义差异的原因;形声义互求的原则;一词多义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训诂学教材或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PPT课件,展示训诂学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3.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古代文献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训诂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训诂学的背景和基础。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古代文献案例,演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参与分析并理解其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训诂学的理解。

七、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含义。

2. 评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1.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训诂学著作,进一步深入学习。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献的解读项目,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训诂学讲稿1

训诂学讲稿1
3、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
பைடு நூலகம்
似诉乎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
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缟《中国古代 文学作品选》上册页375)
按:是以情思释思字。未为确诂。思字古有忧、悲、哀、 愁之义,声声思即是声声悲、声声哀。 《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选》 卷一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 也。‛

四、 说明修辞手法
训诂学家还对修辞现象加以研究和说明。特
别是古典诗词。下面仅举数加以说明 : 比、兴、赋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手法。 训诂学家对于这一现象往往加以注明。如: 《诗经· 郑风· 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 薪。”毛传:“兴也。”;《周南·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毛传:“忧者之 兴也。”

五、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发凡起例”即通常所说的揭示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搞清楚一部书的 体制和通例,对人们阅读全书有很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所以训诂学 家们非常注重这一工作。前人发凡起例,有的是结合疏注一起说明的, 有的则在序或跋中予以说明,也有的直接写明“凡例”。 例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就是在注文中对许《说文解字》 一书体例做了许多说明,据吕景先先生《说文段注指例》一书所综,便 有十八条。如: 卷一:“元,始也。从一,兀声。”段玉裁注:“凡从某,某声音, 谓于六书为形声也。凡文字有义有形有声。《尔雅》以下,义书也; 《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 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 和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则 在“序言”中交代了全书的通例。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字学课程教案第⼀章中国⽂字学简史教学⽬的:掌握中国⽂字学发展脈络,了解各时期重要的⽂字学活动和著作。

教学重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字学著作概况,⽂字学下位门类历时发展的线索。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字书的产⽣和发展1、字书雏形——苍书(韵语识字课本):(1)先秦《史籀篇》:中国字书⿐祖。

(2)秦《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3)汉《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滂喜篇》。

西汉《苍颉篇》,东汉《三苍》。

2、《说⽂解字》:作者,篇卷,成书时间,收字,分部,说解对象,性质。

说解体例:列字,释义,释形,注⾳,重⽂。

常⽤说解术语:从某,某声,从某省,某省声,某亦声,⼀⽈,阙,凡某之属皆从某。

价值、地位。

《说⽂》研究著作和《说⽂》学。

3、字典的发展:《字林》,《⽟篇》,《类篇》,《字汇》,《康熙字典》。

⼆、俗书刊正与⽂字学理论:1、俗书刊正及俗字收集:熹平⽯经,正始⽯经,开成⽯经。

唐《开元⽂字⾳义》,《字样》,《⼲禄字书》,《五经⽂字》,明《俗书刊误》。

《龙龛⼿鉴》。

2、六书理论的研究:汉郑众、班固、许慎。

宋郑樵、张有;元戴侗、杨桓、周伯琦;明《六书本义》、《六书索隐》。

3、偏旁部⾸的研究:《说⽂字原》,《字原偏旁⼩说》,《偏旁字原》。

4、现代⽂字学系统理论的建⽴:何仲英《新著中国⽂字学⼤纲》,顾实《中国⽂字学》,唐兰《古⽂字学导论》、《中国⽂字学》。

三、古⽂学资料的发现、收集与整理研究:1、汲冢⽵书。

2、⽯⿎⽂。

3、诅楚⽂。

4、宋代⾦⽯学的兴起和近现代⾦⽯学的发展。

5、甲⾻⽂的发现和甲⾻学的兴起。

练习:⼀、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简述《说⽂解字》。

三、简述古代⽂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四、简述⾦⽯学产⽣、发展的历史情况。

五、简述甲⾻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六、熟记古代重要⽂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七、简述古代《说⽂》学历史。

第⼆章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的:了解汉字起源问题的讨论情况,掌握汉字发展的过程和汉字⽣命⼒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 也。”
《说文》:“盈,满器也。”“溢,器满 也。”
《尔雅》:“麟,麕身,牛尾,一角。”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 之兽。”
四、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义
尤其“章句”的体例,更注重串讲文章大 意,例如: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 其序。” 王逸:“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 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认识词义的途径,即一 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 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1、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1)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2)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
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训诂学术语
一、训诂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涵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小学” 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学三个部分。
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诗诂 训传》,这里边诂训就是训诂。
2、训诂学 现代学者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赵歧注:“老犹敬也,敬犹爱也。”
5、貌 一般指摹拟事物的形状,其所释词往往是
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 《说文》:“茸,草茸茸貌。” 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往往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考工记》:“丰肉而短,宽缓以荼。” 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清代学者把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等材 料都叫做“朴学”,也叫“汉学”。
3、经学
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4、经传
旧称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 代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 合称“经传”。
5、六艺
一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即礼、乐、 射、御、书、数。
一是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 春秋。
6、古今文学派 7、三礼、三传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东汉郑玄兼注“三礼”。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简称“三传”。
8、大小毛公
大毛公:指毛亨,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 诗学”的开创者,西汉时鲁人(一说河间 人),世称“大毛公”。
小毛公:指毛苌,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 诗学”的传授者。西汉时赵人,世称“小 毛公”。
9、壁中书
指的是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的藏书。
10、许学
历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人很多,形成专学, 称为“说文学”或者“许学”。
11、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 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期, 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 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賈公彥疏 唐 賈公彥疏 唐 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
春秋公羊 傳
春秋穀梁 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晉 杜預注 漢 何休注 晉 范寧注 魏 何晏集解 唐 玄宗注 晉 郭璞注 漢 趙歧注
唐 孔穎達正義 唐 徐彥疏
唐 楊士勳疏 宋 邢昺疏 宋 邢昺疏 宋 邢昺疏 宋 孫奭疏
3、注: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
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 注。”
注释叫注从郑玄开始,此后成为古书注释的通称。
4、解、解诂 《说文》:“解,判也。”“判,分也。”
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重在分析语义,所以叫解。
汉人注书,常常以“解诂”连用,意义和“解”相 同。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三)文献知识类
1、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叫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 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 直至清末章太炎主张称语言文字之学。
2、朴学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即朴质之学, 是和文学相对而提出来的。
5、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
怀春,吉士诱之。” 《毛传》:“白茅,取清洁也。” 鄭箋:“有贞女思仲春以礼与男合。”
五、训诂学的术语
(一)著作体例类 1、雅书:用当时的共同语说解词义的书。 2、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按照其解释经义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 两类: (1)重在发挥经义 (2)重在说解语义
广义: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 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狭义:研究“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为核 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相互并列的以研 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 个独立的门类。
二、训诂的方法
根据汉字(词)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 的特点,我国传统训诂学也相应的形成了 “形训、声训(音训)、义训”三种训诂 方法,即训诂条例。
5、诂、故、训故、故训
“诂”和“故”古字通用,所以“诂”也称 为“故”,又常常和“训”连言,所以又 称“训故”或者“故训”,都是注解之义。
6、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注书称“笺”亦始于郑玄。郑玄注《诗经》 之所以叫“笺”,因为是在《毛传》基础 上补充和订正的,一方面对《毛传》简略 隐晦之处加以阐述,另一方面把不同于 《毛传》的见解提出,以利识别。
1、形训 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 释字(词)的意义。
真正科学的系统的运用形训的方式,应当 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
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雅,楚乌也,……从隹牙声。
2、声训
“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 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释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 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3、分析句读,阐明语法
《诗经》:“思皇多士。”
《毛传》:“思,辞也。”《正义》: “思,语辞,不为义。”
4、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式
《诗经》:“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
朱熹《诗集传》:“兴也。…然则桃之有 华,正婚姻之时也。…故诗人因所见以起 兴也。”
《诗经》:“动天地,感鬼神。” 《正义》:“天地言动,鬼神言感,互言 耳。”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之言、之为言,只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 必然是“声训”,表示释词和被释词音义 相通。
4、犹
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往往是近义关系,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有事表示释词 和被释词本来意义有别,而在具体的环境 中又辗转可通。
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 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后、辟、公、侯,君也。” (3)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推源
根据词的语音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 释词义的方式。
3、义界(标有义界、标明义界)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做出简明、准确、周密 的阐述,即“下定义”。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 “皖派”两个大的类别。
12、十三經注疏
“十三经”各个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 阮元支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最为完善,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經注疏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魏 王弼、晉 韓康伯注 漢 孔安國傳
漢毛亨傳、漢 鄭玄箋 漢 鄭玄注 漢 鄭玄注 漢 鄭玄注
宋 王圣美 “右文说” 汉字中的形声字不仅意符表示意义,声符也表示
意义,同一声符的形声字的意义有共同之处。汉 字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这种解释字义的方法 被成为“右文说”。 《说文》:“啾,小儿声也。”“喤,小儿声 也。” 《段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
3、义训 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做出 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这 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
传:“甲,狎也。”
易字: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的意思。 《释名》“天,显也,在天高显也。” 读破:(1)破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