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走出高中历史学习思维定势的误区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习的思维定势和误区

高中历史学习的思维定势和误区

高中历史学习的思维定势和误区所谓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习惯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答题过程注意疏导和引导。

一、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因为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

1、习惯性的审题步骤:拿到试卷后,第一步先总体浏览试卷,根据文字量而调整做题的时间与速度;第二步做具体试题时,先看设问后看材料,有针对性的在材料中寻找信息和有效信息,从而节省时间和提高答题内容的准确性;第三步根据设问的角度取舍在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完整而准确的答题;第四步根据分值检查得分点是否充足,并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2、习惯性的分点答题:有点学生在答题时不仅仅是要点全面,最主要的是全面而清晰,这主要是得益于日常做题习惯中的分点答题。

一是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考试踩点给分的时候,一般是每点2分左右,如果设问为6分,学生思维定势的做法是寻找3个以上得分点;二是分点答题,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英语字母顺序还是甲乙丙丁等不限,必须标明;三是层次清晰、明朗,每一个要点叙述完毕,能够另起一行;四是在最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一般不进行涂改而是另外罗列一点。

3、习惯性的答题逻辑:历史答题也应该有其逻辑性,我们同学失分的原因不是他不会,也不完全是他的基础知识差,而是基本技能。

所谓做题的基本技能就是把他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到实际需要之中。

如: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

如何培养高中历史学习思维

如何培养高中历史学习思维

如何培养高中历史学习思维高中历史学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培养高中历史学习思维。

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之上。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时间线、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等基本知识。

他们可以通过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上网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

其次,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人物的动机和历史资料的可信度。

他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和阅读不同的历史解释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学生应该注重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学习历史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可以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概括出历史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脉络和发展线索,进行历史事实的整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点。

最后,学生应该进行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并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史展览、进行历史调查,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参加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取历史感悟。

总之,高中历史学习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能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以及进行历史实践活动。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出扎实的历史学习思维,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思维定势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迁移,形成正确的学习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错误的思维定势却相反。

那幺错误的思维定势是如何造成的呢?第一:评价只强调局限性,而忽视了进步性如对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政策(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我们评价说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害怕劳动人民等。

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因是用传统的阶级立场分析法,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

但如能正确的分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实事求是的分析,就不会得出这个不全面的结论。

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正处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早期,所以反封建是当时革命的核心内容。

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要求对生产资料是绝对的私有制,不能容忍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尤其是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它严重的阻碍了当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所以资产阶级提出的这些口号是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的,有利于当时正在进行的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并且当时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还不明显,反而是反封建的同盟军(如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对付共同的敌人封建地主阶级。

同样,当时提出的另一些口号,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也是在思想上反封建的产物,所以不应再加上那些什幺虚伪性的标签,而应大胆的肯定它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是进步的。

又如中国近代史中,1861年清朝总理衙门设立。

我们的教材只强调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

谈学生怎样克服错误思维定势的反思-2019年精选文档

谈学生怎样克服错误思维定势的反思-2019年精选文档

谈学生怎样克服错误思维定势的反思思维定势是一种预备的心理状态 , 是先前活动对后来活动造 成的特殊的心理准备。

它与人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有着密切关 系,它存在于应用自己 , 他人和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把指导人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迅速解决问题 , 但是如果条件发生变化,思维定势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 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而看问题 , 克服错误的思维定势 ,下面对怎样克服学生错误的思维 定势的反思。

遍面现象”带来的错误的思维定势彩色电视是一门以实用为基础的电子技术 , 并且与生活密切为主的日常现象来考虑问题 ,这不但妨碍学生接受新知识 , 而且 严重地影响学生正确解决问题。

例如 , 学生在解决彩电原理知识 中, 显示屏四角边的磁化色斑 ,总是以为机内磁场造成而未想到 地磁场对屏幕四角及其各部位造成磁化的现象 , 建立这种错误的 思想是“遍面现象”造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 , 即只知道机内磁场造成磁化 , 没想到地磁场也能给电视屏幕造成磁化。

有的学生对定功率大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大些。

额定功率小的电阻对电流的 阻碍作用小。

对这个问题产生错误的认识 , 而认为“额定功率大 的电阻始终比额定功率小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大 ,而没想到 P=V2/R,这是由于“遍面现象”造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

又如 彩电课文中 , 平衡调幅波与普通调幅波的比较时 , 学生竞认为相 差不多的形状波 , 其实不然, 是“遍面现象”造成的错误的思维 定势,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认真分析 , 观察两种波形的特点和调 制方法。

, 它能 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 所以在教学中 , 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的 相关的一门科学 , 在学习彩电的知识过程中 , 学生习惯于用先入 额定功率大的电阻和额定功率小的电阻用在电路中 , 总是认为额要克服学生的这种遍面现象带来的“错误定势”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概念教学 , 而且还有必要设计一些典型实验和技能操作, 帮助学生理解“遍面现象”的错误观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质。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史识水平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史识水平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史识水平作者:刘志平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3期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思考,理解,记忆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一定的思维定势,概括出阶段特征与人物特征,较快速地作出判断,提高解题速度。

但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解题中的许多失误,往往是由不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思维定势与高考的灵活是一对矛盾。

不良的思维定势其实已经形成了历史偏见,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与思维的僵化。

历史是动态变化的,任何事物与人都有多面性,简单地贴标签,是有害无益的。

近年来,高考历史题常常考察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强调让学生在做高考题时得到新的收获与启迪。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突出阶段与人物特征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以下面几道常见题为例:⒈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答案:C)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⒉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答案:A)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因为学生思维定势,对1877年的清政府和1906年的两广总督没什么好感,学生看到这两道题与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选择时难于下手。

⒊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浅谈历史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思维定势也叫做思维定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是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

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境界的学习和思维能力,高中生中差距较大,一旦达到了突破思维定式的境界,就能拉开档次,显示优劣;历史作为两级选拔性考试科目,必须顾及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近年来,高考命题已改变命题方向,必然会加强或突出对突破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中历史教材对历史概念、历史条件、历史现象的叙述,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教材内容的偏狭及其他原因,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需要突破定势的内容,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愿与同仁共同探讨,抛砖引玉,望不吝指教。

一、从历史名词方面突破思维定势历史名词在教材占有较大比重,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学识局限和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对某些历史名词存在着思维定势,如“西域都护”一词,很多学生认为该词是东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军政机构,其实,那个名词是一种官职,是东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种进行军事行政管理、保护商旅往来的一种官职;再如“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中的“市舶使”一词,单从字面上看,好像一种官职,其实是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一个机构,元、明又称“市舶司”。

二、从人物评价中突破思维定势。

某一时代的某一些社会,都会涌现出少数具有突出才能、特点的个人,不同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和媒体宣传的影响,往往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评价历史人物时,不是低估、抹煞就是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如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教材中对“蒋介石”这个人物的叙述,学生认为他是个卖国贼、刽子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要全面,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中考查,评价才会接近公正!再回过头来评判蒋介石,结论就是:他对中国人民有罪,但他并非与生俱来就反革命、就卖国,他也曾有革命、爱国的历史和表现。

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策略

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策略

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策略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思维逻辑、概念理解、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然而,很多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培养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培养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和习惯。

历史文献是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陈述。

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书本或互联网中找到相关的历史文献,并指导他们对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进行历史问题探究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并通过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遗址,让他们实地感受历史事件所留下的痕迹,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让他们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三、开展历史思维训练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历史思维训练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历史案例分析、历史观点评价、历史比较研究等等。

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历史教学。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历史素材和信息,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视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控制好使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能够服务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打破思维定势,打造历史新课堂

打破思维定势,打造历史新课堂

打破思维定势,打造历史新课堂摘要:打破旧式思维,更新理念,把握教材精髓,转变角色,使历史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授人以渔,打造历史新课堂,使高中历史课堂成为丰富生动,极具艺术的课堂。

关键词:思维定势;历史;转变观念;新课堂传统的教育都注重强调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课堂则重在“填鸭式”的讲授,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更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而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也只满足于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知道历史人物、记住历史发展的过程。

忘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学科特征,忘记了历史是一门既具科学性又丰富生动的学科,特别是对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我们的历史教育关注的焦点就不应只是提高历史知识的教学质量,更要扎根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种改变要求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打破定式,更新理念以前,历史教师仅仅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从开始讲到结束,对所讲的内容只要一处讲不到,心里就不踏实。

其实,很多时候,教师讲了,不等于学生听了,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会了,学生会了不等于学会了,学生学会了更不等于会学了。

这里的“五个不等于”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效果未必见佳。

因此作为教师,还是少讲为妙,有时候不妨装一点“糊涂”给学生留点“余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利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探究中来,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这样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

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

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历史主观性试题一题多解初探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吴斌笔者因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经常参加各类评优课,调研课等听课活动之故,竟然发现,即使是在高扬创新教育大旗的今天,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自己常常为此而苦恼和困惑,并不断追问自己解决的办法,由此进而产生了写作此文的冲动。

希冀借助此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首先,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思维定势误区迫切需要纠正和改变,甚至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仅举几例为证:误区之一:教师“死教”。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风头正劲,许多公开课在经过教师的多番包装和打造后纷纷闪亮登场。

然而,在这一派“繁华”和热闹的场景背后,我们发现,许多历史教师有的在课堂上迷失了自我,成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陪衬和“牺牲品”。

有的则步入一条程式化的教学歧路。

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连自己要求学生课堂上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算计”得—清二楚,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想不能吻合时,便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决,直至把自己的设想强加给学生为止。

如此教法,不仅使学生丧失了那一点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轻而易举地扼杀了学生可能潜在的那一丝丝创造思维的能力。

误区之二:学生“死学”。

因为教师的“死教”,历史学习也就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更谈不上去主动探究学习了。

加上有些学生本来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故此,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怎么说、教材怎样讲,也就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不良现象。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莫大悲哀和不幸。

误区三:教师“活题死改”。

主观性历史题原来是鲜活的,其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描述“弯弯的月亮象镰刀”,就否定“弯弯的月亮象豆荚”。

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些教师因为各类试题都有现成的答案,而墨守于固定的结论。

至于“拿来主义”的东西是否完美,也就不在话下。

所以,在改题阅卷时,“照葫芦划瓢”,有意无意间,把许多好的甚至有创意的观点和看法给活生生地“枪毙”了。

试述高中历史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试述高中历史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试述高中历史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历史课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科目,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我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中,通过运用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我发现高中历史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分析问题、拓展思维、引导讨论和批判思维四个方面,分享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一、分析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

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或人物时,我经常给他们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自行思考并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例如,当我讲解一段历史背景时,我会问学生:“这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拓展思维历史课堂的目的之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跳出狭窄的专业领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或绘画作品,以多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我还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情感。

这样的拓展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三、引导讨论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讨论环节。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可以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和主动性。

我通常会给学生一个讨论问题,然后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和讨论,最后再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样的讨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鼓励他们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

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批判思维历史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高二偏科如何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二偏科如何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二偏科如何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高二偏科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高二学习阶段是学生们进入紧张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而偏科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在解决偏科问题中,历史科目往往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难点。

如何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高二学生亟需解答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给出一些解决方法。

1.理清知识框架历史是一个需要丰富的学科,在学习历史时,首先要理清知识框架。

学生们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整理出历史知识的脉络和关键节点。

这样既能够帮助记忆历史知识,也能够帮助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2.注重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们应该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思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类,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此外,要培养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够在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3.积累案例和事例历史学科注重案例和事例的应用。

学生们可以通过积累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事例,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并能够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灵活运用。

可以运用网上的历史文章、历史书籍等资源进行积累,同时要注重整理和总结,将积累的案例和事例与相关知识相结合。

4.多维度思考历史问题历史问题往往存在多个角度和维度,学生们在解决历史问题时应该多角度思考,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历史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通过提问自己多个问题,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

5.多做历史试题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离不开实践,因此,学生们应该多做历史试题,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练习,同时要认真复习错题,总结错误原因,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6.加入历史学习小组加入历史学习小组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历史的问题,互相探讨解决方法。

可以相互学习,互相鼓励,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历史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其思维发展的误区。

当前中学生历史思维的误区主要有:求现成答案,思维怠懈。

不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积极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要等着老师去讲解,或者去翻参考书找现成的答案。

好生搬硬套,思维呆板。

历史问题错综复杂,同样一个历史现象,问法不同,侧重点就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应该不同。

然而,有些学生却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思考而一味生搬硬套。

爱以偏概全,思维狭隘。

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历史人物之间以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历史就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而,不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时,往往见于其某一或某几方面,就轻率得出结论。

当然,学生思维误区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而这些误区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原因,历史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想引导学生走出历史思维的误区,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着手,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历史教学应教会学生怎样思维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自觉地走出思维的误区。

历史思维的方法,就是运用知识、概念和已知材料进行特定历史思维活动的方法,包括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比较历史事物异同的方法、概括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的方法、依据历史事实归纳或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思维的一般方法,例如我在对秦始皇作出评价后,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方法:①条件分析评价法,即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

②阶级分析评价法,即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两分法,即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④发展分析评价法,即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作者:许春凤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12期关键词创新,思维定势,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23-0024-06在新课改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把打破思维定势当做创新的重要前提。

参与公开课的教师为了出彩,往往走非常规路线,课堂知识结构大幅度调整,教学手段变化多样。

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创新精神。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破除定势进行新的教学建构”是教学研讨中的高频率话题,但争议也较大,有的观点甚至完全相背,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思维定势是不是影响主体(师生)创新的障碍?历史教学中有没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果有必要,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等等。

基于新课程的资源观、认识观、历史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新的眼光回眸历史,从细节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受已有经验、知识、观念、习惯和需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

①作为主体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持久性特征。

②思维定势对主体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一方面,思维活动从既定起点、角度影响思维主体,有效地防止主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被意外干扰,保持主体思维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主体在遇到新的对象和新问题时,能够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利用处理过的类似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

另一方面,思维定势的建立经过了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旦形成,会具有稳定性而固化,它会使主体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仅仅去关注思维对象的某些方面,忽视思维对象的其他方面,因此,思维定势使主体在思维中具有一定习惯性和依赖性,它们会直接妨碍主体视野的拓展,降低主体思维的敏捷度和完整性,具体体现在,当遇到的新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阻碍主体作出新决策。

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毛陆民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在以前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定势具有积极影响:在问题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也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人的思维惰性,当一个人看到某种事物所起的作用时,很难看出事物的其他用途。

本文主要谈的是如何解决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直是老师一言堂,老师对学生宣讲教材中的观点,学生又难以接触到其他不同观点,再加上教材编写滞后,很少介绍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结果在学生思维中,把老师
【总页数】2页(P)
【作者】毛陆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雎宁县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例谈科学教学中打破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策略 [J], 毛君明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打破思维定势 [J], 冯俊
3.例谈科学教学中打破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策略 [J], 毛君明;
4.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J], 毛陆民
5.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论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J], 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考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高考命题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大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试卷中旨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居于主体地位;二是强调知识更新,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绝对权威” 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不再拘泥于教材,无论史实的表述还是观点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学;三是反映学科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内部联系,即侧重于对知识结构、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的考查,尤其注重体现学科的主体内容,即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相关性比较强的重点内容的考查,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特别是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思维定势。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定势
1、变换历史思维的角度学生在从常识性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之后,尝试着从其它角度去思考,既体现事物的多元性又体现了思维的多维性。

在教学中,尝试换角度去思考。

在讲“隋朝大运河”一课时,一般常规思维会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分析。

一是它的开凿是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的结果,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它的开凿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为此乘机勒索百姓,民怨沸腾,而且炀帝为此河也极尽奢华,确是其政治腐败的表现。

但我们还可以反问学生:这样一条跨六省五大水系的人工河是不是需要花费巨额财力、物力?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又问学生:如果隋朝经济不繁荣,。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

高中历史教学要打破思维定势关键词创新,思维定势,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把打破思维定势当做创新的重要前提。

参与公开课的教师为了出彩,往往走非常规路线,课堂结构大幅度调整,教学手段变化多样。

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创新精神。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破除定势进行新的教学建构”是教学研讨中的高频率话题,但争议也较大,有的观点甚至完全相背,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思维定势是不是影响主体(师生)创新的障碍?历史教学中有没有必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果有必要,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等等。

基于新课程的资源观、认识观、历史观,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新的眼光回眸历史,从细节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受已有经验、知识、观念、习惯和需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

①作为主体思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持久性特征。

②思维定势对主体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一方面,思维活动从既定起点、角度影响思维主体,有效地防止主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被意外干扰,保持主体思维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使主体在遇到新的对象和新问题时,能够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利用处理过的类似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

另一方面,思维定势的建立经过了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旦形成,会具有稳定性而固化,它会使主体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仅仅去关注思维对象的某些方面,忽视思维对象的其他方面,因此,思维定势使主体在思维中具有一定习惯性和依赖性,它们会直接妨碍主体视野的拓展,降低主体思维的敏捷度和完整性,具体体现在,当遇到的新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阻碍主体作出新决策。

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定势中的同化、正迁移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随着咼考制度的不断改革,考察学生能力的分值在咼考试卷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加注重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因为思维能力培养很重要,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会步入误区。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是应当注意的。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这样错误的做法:讲授新客单纯传授基础知识,复习课单纯培养学生能力。

实际上,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并不代表他能力的高低。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展能力。

如,在讲述完经济危机德、意、日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措施后趁热打铁,就此提问,为什么德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而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分析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综合分析可有以下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及个人因素作用等等。

这样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另外,单纯的讲述基础知识使学生误认为高中的历史课是初中历史课的重复,这样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精心设计题目
让学生思维的题目一定要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这就。

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在面对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时,我们可以像对待一位年轻学子那样关怀和指导。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是因为知识的复杂性让他们感到困惑,有时则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当而感到挫折。

这些问题对待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位正在探索知识边界的学生,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和科学的方法支持。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挑战。

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的堆砌,它是人类经验的镜子,是复杂事件和人物交织的纷繁世界。

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理解和把握这些历史要素常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化和系统化知识,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其次,学习方法的正确应用至关重要。

就像我们会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一样,历史学习也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

例如,通过积极的阅读和思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此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也是解决高中历史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主题或事件,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资源和互动学习平台,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最后,我们还需注重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它也涉及到学生对过去和现在世界的理解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感或情绪波动,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理解和支持。

通过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信任关系,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总之,解决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像对待一位年轻的学子一样,为他们提供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上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怎样走出高中历史学习思维定势的误区
所谓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习惯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
一面。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答题过程注意疏导和引导。

1. 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因为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

1.1习惯性的审题步骤:拿到试卷后,第1步先总体浏览试卷,根据文字量而调整做题的时间与速度;第2步做具体试题时,先看设问后看材料,有针对性的在材料中寻找信息和有效信息,从而节省时间和提高答题内容的准确性;第3步根据设问的角度取舍在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完整而准确的答题;第4步根据分值
检查得分点是否充足,并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2习惯性的分点答题:有点学生在答题时不仅仅是要点全面,最主要的是全面而清晰,这主要是得益于日常做题习惯中的分点答题。

(1)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考试踩点给分的时候,一般是每
点2分左右,如果设问为6分,学生思维定势的做法是寻找3个以上得分点;(2)分点答题,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英语字母顺序还是甲乙丙丁等不限,必须标明;(3)层次清晰、明朗,每一个要点叙述完毕,能够另起一行;(4)在最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一般不进行涂改而是另外罗列一点。

1.3习惯性的答题逻辑:历史答题也应该有其逻辑性,我们同学失分的原因不是他不会,也不完全是他的基础知识差,而是基本技能。

所谓做题的基本技能就是把他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到实际需要之中。

如:
“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

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美国和英国的影响。

学生在答题时,思维定势,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英国而言,有利于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一得分点就顺理成
章的得到了,也符合课本知识的叙述。

1.4习惯性的时间安排:在最近的几次文综测试中,学生已经能够把握时间与速度的合理调配了,改变了开始时的慌张而导致的时间错乱。

(1)选择的答题用时间,能够不自觉的使用在40分钟左右非选择试题能够根据阅读的文字量和设问所给的分值运用时间;(2)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时间的调配,一般情况下,地理有一定的推理时间,历史阅读时间较长,政治答题的文字量比较多,学生基本上根据
定势能够安排时间。

2. 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也有很多消极方面,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内容、考试内容与考试制度它容易使我们的考生产生思想上的预设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设问内容、设问角度、情境材料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2.1来自于耳濡目染的预设误区:现在的学生涉猎的历史知识与我们那个时代相比,涉猎的渠道是广泛的,涉猎的知识面是广泛的,涉猎知识的程度、深度、广度也是广泛的,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小说,百家讲坛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反向讲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学生预设误区。

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这种观点主要表明了作者:
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
C.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
D.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试题由于学生看过《三国演义》,或者长期家长、社会流行的说法,或者自己从书本中看到的现象,大都选择了D答案,这就是
先入为主的误区。

本题是罗贯中的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再如试题:在中国历史上安徽名家辈出,敢为天下先,多次引领
历史发展的潮流,以下各项对安徽历史名人解释最恰当的是:
A.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B.胡适——新文化师表,旧道德楷模。

C.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

D.陈独秀——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践行右倾机会主义。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维的影响或者受到众多小说家观点的影响,大都选择了A答案,当然本试题的D选项在书中没有明确表述也是一个方面。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
国志》改编的,站在了封建正统立场上看待曹操的。

2.2来自于我们教师给学生预设的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采取让学生背
诵的形式,尤其是我省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升学考试,基本上是机械式的教与考,这样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很认真的笔记下来,考试时候不假思索的运用到试卷上。

如2010年安徽高考卷36题: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答案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

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而我们学生答题时,由于思维定势,很快就想到态度是“闭关锁国”,影响是:消极方面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社会的落伍;积极方面……等。

2.3来自于教材给学生预设的误区:我们的教材有很多是基本的结论、基本的概念,也有基本的解释,我们的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不是理解、记忆、推理,而是简单的背诵现成的答案。

如关于全球化的影响,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
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由于课本知识,影响了
学生答题时的思维定势。

如:2003年8月,南孚电池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利集团收购;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以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2010年8月,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汽车收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
A.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资本在全球范围
内加速流动
C.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D.现代企业通过并
购扩张市场
本试题答案为A,而学生恰恰排除了A,因为书中明确表述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同时在考试中由于设问的角度变化了,学生的呆板性表露出来。

如:1981年,医学专家第一次在纽约和旧金山的同性恋者和静
脉注射吸毒者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携带艾滋病毒的人数达到了3780万,从这种疾病出现开始,约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JY〗——美国: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
设问: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疾病传播三者的关系。

并从疾病传播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同样是考查全球化的认识,但本题设问中一是谈谈三者的关系,二是设问角度是“从疾病传播的角度”,就不能够简单的利用课本现成
的解读文字,必须另辟蹊径了。

(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人口全球流动;人是传染病毒的主要载体,人口流动必然引发疾病全球传播。

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疾病的全球流行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产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又可能调动全球的力量和资
源来对抗疾病)
2.4来自于学生在长期答题过程中长期养成的习惯性的误区:这种误区在于学生审题时的欠缺,只看见似曾相识的情境材料而不注意设问角度、设问关键词的变化,根据自己长期的答题思维先入为主的罗列内容。

如概括与概述的不同:由于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常要
求学生罗列出答案要点,实际上就是一种概括的过程,学生也习惯如此,但在考试过程中,设问出现“概述”字样时,学生往往受到日常训练时的思维定势,写成“概括”内容。

概述,实际上是“概括+叙述”。

如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96年的一道高考试题),实际上试题就是:概述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朝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
意准确、条理清楚。

再如: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实际答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答:概括指出并用史实说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