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赏析】果戈理《死魂灵》
【赏析】果戈理《死魂灵》果戈理:《死魂灵》内容梗概某省城来了一位仪表堂堂、举止优雅的绅士,名叫巴维尔·伊凡诺维奇·乞乞科夫。
他自称是六品文官,来此作“私事旅行”。
一到旅馆,他就向伙计详细地打听省城官员的情况,对地主的情况格外感兴趣。
次日,乞乞科夫忙于拜会各级官吏,他巧于奉迎,很快便博得了达官显贵们的好评。
乞乞科夫其实是个投机钻营的能手,他发现死亡农奴可以拿来作为骗取大笔押金的抵押品,便决定来此地做一笔死魂灵的投机买卖。
一个星期后,乞乞科夫开始到各个地主庄园去访问。
他访问的第一个人是在省城认识的玛尼罗夫。
这是一位富有的地主,精神空虚,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养成了懒散的习性。
平日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沉思默想,可是到底思索什么,只有上帝才知道。
乞乞科夫在去索巴凯维奇庄园的途中迷了路,误入女地主科罗皤契加的庄园。
她闭塞、迟钝而又讲求实利。
凡是可以赚钱的事,她都会做。
在一家小酒店里,他遇到了另一地主罗士特莱夫。
罗士特莱夫是一位出了名的乡间恶少,嗜酒好赌,多嘴饶舌,撒谎成性,蛮横霸道。
乞乞科夫终于来到了索巴凯维奇的庄园。
这个地主虽然长相像熊一样笨拙,却精明务实,行为贪婪而又冷酷。
在与他的交谈中,乞乞科夫得知附近有一位大地主泼留希金,于是随后便来到了那里。
可是,乞乞可夫发现,泼留希金吝财如命、渺小鄙俗、猥琐无耻,是人类的“灰堆”。
对以上各地主,乞乞科夫总能巧妙对付。
在购得将近四百个死魂灵之后,他心满意足地返回省城。
第二天,就办妥死魂灵过户手续。
他被说成是“百万富翁”,达官显贵将他奉若上宾,名门闺秀竞相求亲……但是,一次舞会上,罗士特莱夫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了乞乞科夫购买的是死的魂灵。
于是,形势突变,官员们不知所措,乞乞科夫的身份也引起种种猜测。
检察长因与他购买死魂灵的事有关而一命呜呼。
官员们的府第已不对他开放。
乞乞科夫见势不妙,离开该地,逃之夭夭。
研究综述《死魂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译介到中国,译者主要有鲁迅、满涛、许庆道、陈殿兴等。
《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泪,来历览一切大活动的人生。
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
”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
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脸上,也就成为健康。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对梭巴开维支的描写,突出了一样粗笨的家具;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
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
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
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 《 死魂勋 ;艺术特 色;果戈里 中图分类号:1 1 0 6 .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l 6 7 2 - 5 4 o 9 ( 2 0 l 4 ) 0 l - 0 1 3 6 - 0 2
咒 魂 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果戈里的代表 作 ,也是其创 作 的顶 峰 ,这部 长篇小说 以无情 的笔 触揭示并讽刺了封建农奴制度和专制政体 , 成为俄 罗斯 “ 写实派 ” 的里 程碑 。鲁迅 称果 戈里是 “ 写实 派的开山祖师” ;别林斯基说 : “ 《 歹 E 魂 甚至使 他 自己在这 之前所 写的全部 作 品黯然 失色 ,它彻底 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 的文学问题 , 巩固了新流派的 胜利。 ”这说明了 咒 魂灵》的影响力 。 咒魂灵》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与其深入地揭示现 实和 独特 的艺 术特 色密不可 分 ,本文 侧重分析 它 的 艺术 特色 ,从 典型形 象 、叙事 结构 、写作 技巧 三个 方面深 入探讨 。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C ONOMY AND CU删 RE
N o .I . 2 0 1 4
Ge n e r a 1 . No . 1 21
【 作术 特 色
曲 直
( 绥化学院 外 国语学院 ,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0 0 )
笑眯眯的眼睛,笑起来就细成一条线。从外表来看 是一位很有教养的绅士 ,其实是一个懒惰 、空虚 、 爱幻想 的农奴主。梭巴开维支的形象鲜 明, 笨重的 行为像一只 “ 熊” ,他有着狗熊一样的体格 ,袖子 和裤子都很长 , 走起路来老想踩别人的脚 ,他的脸 色通 红 的像铜 钱 ,这样 的脸世界 上有很 多 ,不必 动 用精细的锯子等之类的工具 ,只要简单 的劈几下就 成 ,再 用大号 斧头凿两下 ,一双 眼睛就 出来 了 ,有 着极其 奇怪 的长相 。罗 士特莱夫 中等身 材 ,面颊 通 红 ,牙齿 雪亮 ,胡 子黝 黑 ,这个 家 伙 做尽 了坏 事 , 过着粗 暴放荡 、花天酒地 的生 活 ,因为 经常 打架 斗 殴 ,所 以嘴边 的胡子总 是被别人 拔去 。泼 留希金 最 为贪婪、吝啬 ,他丧失 了人性 ,象征着没落 、腐 朽 ,在 肖像描写时 ,作者抓住 了泼 留希金的小眼 睛 ,形 象 的刻 画 了他谨 小慎微 的性格 。其次 ,非 凡 的环境描写。为了刻画典型形象 ,作者还描写了典 型环境 ,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梭巴开维支 生活环境中的椅子、柜子、马房等都 比较结实、笨 重, 一如梭巴开维支的笨重。科罗博奇卡是小地主 婆 ,不 仅贪婪 、吝 啬 ,还 愚蠢 、迷 信 ,她生 活 的环 境是旧式的房子,陈设也是古色古香的。玛尼罗夫 家 的摆设 没有实 用 的 ,都是 一些 时髦 的东西 。泼 留 希金家的小屋显示着腐朽气息 ,木材被虫蛀了,仿 佛 衰 老 的病 人 ,给 人 一 种 没落 、灭 亡 的感 觉 。再 次,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塑造中,作者采用了个性 化 的语 言 ,玛尼 罗夫喜欢用 华丽 的词藻 ,叫 自己的 太太是 “ 心儿” ,虽然结婚八年多了 ,但他还是称 自己的太太是 “ 心肝” ,还 与太太一 起分 吃糖果 等 。 他对官员们总是称赞 ,不管是谁都加上 “ 非 常可 爱”等字样 , 故作文雅。科罗博奇卡的语言优柔寡 断 ,罗士特莱夫总是晦 所欲的说话 ,没有任何顾
果戈理《死魂灵》的创作特色
果戈理《死魂灵》的创作特色09涉外2班徐佳伟20091002233 【摘要】《死魂灵》写于1835年至1842年,是果戈理创作的顶峰,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光辉杰作。
下面分别从《死魂灵》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果戈理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果戈理《死魂灵》乞乞科夫艺术特点创作特色《死魂灵》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由乞乞科夫走访地主庄园收买死农奴名单的活动组成。
乞乞科夫是一个精明、狡猾而又无耻的掠夺者。
他自称六品文官,在一次代书抵押农奴的事项中得到启发,决定做一次贩卖死魂灵的投机生意。
于是,他带着仆人乘车到了N 市,走访该市的名流和周围的地主,廉价收买已死去的但尚未注销的农奴,然后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南俄无主的荒地。
乞乞科夫要买的"死魂灵",是指那些实际上已经死了但是在法律上还算活着的农奴。
这些名存实亡的农奴已经不再是农权主剥削的对象,但按照俄国的法律,地主们还得为占有这些虽然死了却还没有被注销的农奴纳税。
因此,地主们是愿意把"死魂灵"送人,或是低价卖出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已经死了的农织在法律上还算活着,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
狡诈的乞乞科夫就钻了这个空子,先是向愚昧无知的地主去索要或者低价收买这些"死魂灵",然后又按买活奴隶的办法办理过户手续,再凭着这些死魂灵的名单向政府当局申请土地。
在得到土地后,他就可以把土地和农奴一块儿拿去抵押,从这种买空卖空的投机勾当中发一笔大财。
他还可利用这种骗得的财富,讨一个陪嫁丰厚的妻子,使自己变成一个富翁。
《死魂灵》主要是通过描写地主暴露和嘲讽农奴制度。
在结构上,《死魂灵》全书包括十一章。
在第一章里果戈理既写了官僚,也写了地主。
从第二章到第六章集中写5个地主,从第七章到第十章,主要描写城里的官僚,也夹杂着写乡下的地主。
结尾一章写乞乞科夫性格形成的历史。
全书把乞乞科夫的活动串成一个整体,结构自然,叙述流畅。
《死魂灵》读书报告
《死魂灵》读后感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果戈理的力作《死魂灵》,十分感动。
往往,那些反映了重大社会现实的作品,才可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而这样的小说总能让你热泪盈眶。
在这部小说里,我可以看到19世纪俄国黑暗社会现实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也能看清“生活的主人”的丑陋嘴脸。
它与19世纪俄国国内流行的训诫小说不同,它不像这些训诫小说那样把俄国的地主贵族、官僚,塑造成温文尔雅、充满正义感的正派人物。
相反,它把“生活的主人”的外衣剥落,使地主贵族的卑琐志趣、动物式的贪欲、精神的空虚、道德的堕落情状暴露无遗。
小说描写唯利是图的乞乞科夫来到某市,结交了省长、税务厅长、警察厅长等官僚,然后用各种手段向该地地主收买了已经死去而尚未注销的农奴,也就是所谓的死魂灵,企图将他们当作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从而骗取大量押金,在丑事败露之际,逃之夭夭。
通过乞乞科夫的活动,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地主贵族生活的社会图景,表现了地主贵族们生活的庸俗的本质,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本原始积累者的那种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欺诈行为。
另外,虽然作者描写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人”这些地主贵族们和资产阶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处境以及他们的生活追求。
例如,在乞乞科夫询问索巴凯维奇死亡的农奴人数时,他提到能干的木匠、铁匠等等,无疑显现了农奴生活的一个侧面。
再则,还有官僚们谈论到农奴迁移时,也反映了农奴不堪忍受生活重负逃离的现象。
最后,在小说结尾时,作者插叙了一个戈贝金太尉的故事,更是精彩。
戈贝金在卫国战争中受伤,知道逃跑无益,正好占山为王,落草为寇。
暗含了一种官逼民反的趋势,从而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巨大苦难。
在艺术特色上,无疑,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其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上都有独特之处。
其幽默讽刺的笔调是最大特色,抒情插叙的运用又开创了俄国文学的先河。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采用典型环境(情境)典型化的手法,以细节描写最为突出。
《死魂灵》的艺术特色之浅析
果戈里经常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强讽刺效果。他经常给人物性格中某一主要特征,作为人物心理和行为描写的基础,集中笔墨对它加以淋漓尽致的描写,形成夸张的形象,未揭示其隐藏的本质。如:玛尼罗夫的幻想;罗士特来夫的吹牛;泼留希金的悭吝等都是实例。果戈里的夸张一般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比如:玛尼罗夫和乞乞科夫在城里相遇时,“两个人互相拥抱”,足足“过了五分钟”,“相互接吻,很有劲,很热烈,至于后来门牙都疼了一整天”……这些细节的描写,无疑是夸张的,但同时又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果戈里(1809—1852)是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
堡故事》,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等。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艺术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封建农奴专制的种种罪恶,并诗意盎然地歌颂了祖国的光辉未来和人民的无穷力量。他的创造,不仅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新发展,而且对俄国人民自由思想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果戈里《死魂灵》语言艺术评析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让读 者忍俊不禁 。特别是在将小说 中的 人 物 比喻成 “ 蜜水 ” “ 小 熊”等 ,让人觉得有趣 ,但是 又在 范 ,对这位 主人公 的憎恶之情溢于 言表 。作 者在描述这些情 其 中透 着 心 酸 。 景的时候 ,就是想 要表达人物性格特征 和时代背景特征 ,这 总 之 ,果 戈里 《 死 魂灵 》这部 小说 ,就是 果戈 里勇 敢 些描写把我们 带入 了真实 的故事世界 当中 ,人们随着情节 的 地 揭露封建农奴制度 下统 治者们对劳动者们 的残酷罪行 ,虽 描述一点点地 深入 到剧情 当中,就好像 真正看见乞乞科夫那 然 在描述 中一直充斥着 幽默 ,人们却在想笑 的同时又 眼含 着 令人憎恶 的嘴脸一 样。这样的描述表达 出来 的真实感是十分
一
的功力 ,都在表达那一种对 劳动人 民和社会现状 的深深 的忧 郁 。所 以 ,他 的创作 ,大都是 悲喜剧的融合体 ,即使后来 改 表达 ,正是这些描 写 ,我们 才看见 了作者对社会 的描述 的兢 编成戏 剧 ,也是这种特殊 的情感 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这位 爱 兢业 业 ,这是作者对社会 真实性表达 的负责 ,更 是作者对文 国文 学家一生都在为 民请命 ,这是 对落后制度 的批判 和对美
果戈里将人物活 动表 现的细致人微 ,但是逻辑上又产 生了混 乱 ,这也是讽刺 的一 种。同时 ,在修辞方法 的使用上 ,果 戈 里总是能够 突破 常规 ,表达出 出乎读者意料 的事情 ,这样 的
、
《 死魂灵 》中语 言的细腻 表达 和所表 现 出来 的真 实感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省一处贫苦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因婚姻问题引起的悲剧。
在整个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抒情议论性插笔,既为小说增添了诗意和文学价值,同时也在情感、主题等方面起到了强调和推进的作用。
一、艺术特色1. 抒情议论性插笔流畅自如,内涵丰富在《死魂灵》中,曹禺通过大量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将小说化繁为简,使细腻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得以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
例如,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旁白:“太阳已经落山,天边的红霞已散,夜的帷幕要降下来了……漫天的星斗在无边的夜色中闪耀,像无数个冷酷的眼睛凝注着这个贫苦而又幸福的农村。
”这段描写不仅流畅自如,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农村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 插笔情感与主题统一,构成良好的艺术整体《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与小说的情感和主题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映衬,构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整体。
例如,在小说的最后,有一段插笔:“可是在他的灵魂里,那个绝望的命运却已变成了一朵花,一朵常年盛开的花……”这段插笔不仅表现了主人公被压抑的梦想和人生的坎坷,更揭示出了人生有时意外的转机和机遇,表达了小说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艺术功能1. 生成视觉与心理体验,引导读者情感共鸣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的手法,曹禺成功地生成了一系列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激发了读者的共鸣与感悟。
例如,在主人公满怀希望地走向城市的时候,曹禺插入一段插笔:“不一会儿,就到了德州的车站,那里有了六路汽车,就可以到东南三百英里之外的旧日。
”这则插笔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旅途,更使读者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渴望,领略了人生中的喜悦、坎坷和苦难。
2. 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态度,推进小说情节在《死魂灵》中,曹禺既通过小说自身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尚,同时还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这些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态度,并推进了小说情节。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俄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现代主义思想的小说。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和无意义,在其中抒情议论性的插笔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功能两个方面对《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进行分析。
从艺术特色的角度来看,《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情感强烈。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常常含有作者对人生的绝望和无奈之情,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加缪在书中写道:“人的行为是真正永不容许别人批评的最大隐秘之处,因为它昭示了我们的敌对本性。
所以,我们不敢批评别人的行为。
”这种抒情性的插笔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人们对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二、语言优美。
加缪的文字非常优美,充满诗意,插笔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插笔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加缪在书中写道:“没有伤患得主。
天使啊,你躲在一棵树后面,或者藏在我的皮衣下面。
风吹动你的褴褛,枯叶在周身飘舞,我看见了你的脸。
”这种精美的语言铺垫在抒情议论性的插笔中,使得插笔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形式多样。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形式多样,有短语、短句、长篇散文等,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度。
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也使得插笔更富有戏剧性。
一、抒发个人情感。
加缪通过插笔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现实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人物更加饱满、生动,更真实地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
二、引导读者思考。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往往涉及到人生、人性等深刻的问题,通过插笔,加缪引导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使得读者思维得到开启,提升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度。
三、给作品增加艺术魅力。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优雅的修辞,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
加缪的《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现代主义思想,它通过强烈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其深刻的艺术特色,并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引导读者思考和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等功能,使得插笔成为整部作品的亮点和吸引力所在。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法国剧作家让•保尔•萨特的杰作之一,被视为其鲜明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在该剧中,萨特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表达了对人类自由意志、道德和存在主义的深刻思考,呈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功能。
抒情议论性插笔的一大艺术特色是言辞极富力量和激情。
在《死魂灵》中,萨特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独白,以及诗歌形式的插词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一些问题的痛苦和愤慨。
剧中的主人公伊诺斯托兹(Inez)在面对虚伪和伪善的现实时,用激昂的语言谴责人性的丑恶和自欺欺人;另外一个角色加西亚(Garcin)则通过对人们对他的评判的憎恨和讽刺,尖锐地揭示了自由意志的困境和压抑。
这些抒情议论性插笔不仅在情感上强烈震撼观众,也在语言上展现了萨特的才华和对于社会问题的犀利洞察力。
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功能在于为剧中的情节和主题提供了宣泄和反思的空间。
《死魂灵》通过插笔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人类在自由和责任之间的挣扎和纠结,以及存在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插笔不仅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对于剧中主题的直接发声。
在剧中伊诺斯托兹的独白中,她对于人类的利己和欺骗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进一步展示了剧中角色的孤独和困惑。
通过插笔的方式,观众不仅能够被情感所触动,也能够对于社会问题和存在的意义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于诗歌形式的运用上。
在《死魂灵》中,萨特通过诗歌的形式,使插笔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感知力。
剧中的插词以非常简练却有力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绝望、愤怒和希望。
这种诗意的语言,不仅赋予了剧中角色更加深远的内涵和人性的表现力,也使得剧目在艺术上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了三个方面:言辞极富力量和激情、为剧中的情节和主题提供宣泄和反思的空间、对于诗歌形式的运用。
这些特色和功能不仅使得剧作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也让观众得以通过剧中人物的思考和痛苦,进一步思考自己以及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边界。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摘要】在《死魂灵》这部作品中,抒情议论性插笔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描写方式。
抒情插笔能够渲染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议论插笔则通过文字的准确选择和深刻理解,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思想内涵。
这两种插笔的艺术特色,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与观点。
插笔的功能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突显了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插笔与主题的融合,让作品更加完整和具有说服力。
插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作品的灵魂和精华所在。
艺术特色与功能的关系也相辅相成,共同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死魂灵》,抒情插笔,议论插笔,艺术特色,功能分析,插笔与主题融合,文学作品,影响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死魂灵》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充满现实与幻想交融的世界。
在小说中,插笔的运用被赋予了特殊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了作家的写作功底,也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学内涵。
背景介绍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死魂灵》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
王小波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富有个性。
《死魂灵》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虚幻的世界,融合了现代社会的细节与幻想元素,展现了王小波对生活、爱情、人性的独特见解。
插笔作为作品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情感抒发和思想阐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死魂灵》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揭示出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与人性探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插笔在小说中的特色与功能,探讨其在艺术上的体现与实际意义。
1.2 文学插笔的作用文学插笔在《死魂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是作者表达情感、展现思想的重要手段。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情爱为主题,通过对
主人公乌拉尔和曲娟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了一系列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这些抒情议论性插
笔是整个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充分展现了作家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些插笔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抒情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
了作者对爱情、生活和人性的追求与思考。
乌拉尔和曲娟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常常
以长而抒情的插述形式进行,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欲望和孤独。
这种抒情的插笔
不仅赋予了小说更加丰富的感情氛围,也使读者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内
心世界。
这些插笔还具有议论性的特点,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作家借助插笔的
形式向读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在小说中,作者对男女关系、婚姻、爱情等话题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议论性插笔的运用,作家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入浅出、引人深思的阅读氛围。
这些插笔不仅使整个小说更加饱满和丰富,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
中更加能够思考和反思一些重要的社会与人生问题。
这些抒情议论性插笔在整个小说的结构与内容中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它们不仅为小说
增添了一种浓郁的诗意,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延伸。
这些插笔把小说的主线
和支线进行有机地连接,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完整。
这些插笔还充分展示了作家的人文
关怀和思想深度,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鲁迅先生于192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宗教与哲学相结合的手法,饱含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抒发,同时也流露出他的思考和思索。
插笔是该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它特点鲜明,具有深刻的意义,为整篇文章增添了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插笔在《死魂灵》中具有抒情的特色。
这篇作品以死者灵魂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他们对生活的思念和对人类世界的感慨。
插笔的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细腻而有力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感情。
“亲情一念道破,二念泪如雨下”,这句插笔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死者对亲情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抓住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随之而来的泪雨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插笔在《死魂灵》中还具有议论的特色。
鲁迅通过死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借由插笔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以死者灵魂们的声音呼唤人们深思痛悔,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真正地把骨肉之为骨肉视者稀少哉”,这句插笔中反映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亲情的稀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残酷现实。
插笔在《死魂灵》中还具有思辨的特色。
通过死者灵魂们的思考和反思,插笔展现出了鲁迅对宗教和哲学问题的思考。
他以插笔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对宇宙的困惑和对存在的意义的思索。
“歧途太多!处去者太远!去路太岐!”这句插笔以短小的语言点明了思考的焦点,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迷失与追寻的思考。
插笔在《死魂灵》中具有表现功能。
它通过不同语言形式的运用,展现了死者灵魂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插笔的方式,鲁迅巧妙地将世情和理念融入以感人的形象和犀利的措辞,深刻地刻画了死者灵魂们的形象和思想。
插笔的形式多样化,既有反问句、感叹句、比喻句,也有对话以及作者的插入,这些形式的变化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死魂灵》中的插笔具有抒情、议论、思辨和表现的特色和功能。
它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得整篇作品更加鲜活有力,同时也让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中篇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清苦的农村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人物在环境、家庭、灵魂以及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挣扎与焦灼。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经常插入抒情议论性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以《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为基础,分析其艺术特色与功能。
一、艺术特色1、形式多样。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独白、评论、夹叙夹议等,让文本更丰富多彩,也更有兴趣。
2、情感真挚。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的抒情议论,不仅仅是对于人物的情感的表达,还关注社会全局,因此他的文字的情感是真挚的,能够感染读者。
3、思想深刻。
《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荒诞和悲惨,还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文化的矛盾,展现出作者洞穿现象背后玄妙的思考。
二、功能分析1、塑造形象。
在《死魂灵》中,作者经常采用抒情议论性插笔,以突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这是塑造形象的突出手段。
例如,村长、两姨、瑞鹏的遭遇和心路历程,都在抒情议论中展开。
对于人物深刻的跟踪和描写,使得读者更为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复杂以及生命的压力。
2、抨击丑恶现象。
在《死魂灵》中,鲁迅先生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对于那些道德观念败坏、生命失落的人们进行了批判。
比如,他在小说中铿锵有力地指责了那些攫取贪污或破坏风水环境的官员、富商和地主。
3、反思社会文化。
通过对于众多的抒情议论插笔,鲁迅先生在《死魂灵》中展示了对于社会文化的思考和体悟。
他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在《死魂灵》的抒情议论中显得更为强烈和生动。
综上所述,《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是作品的一大特色,体现了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思想以及游刃有余的写作技巧。
通过这些插笔,鲁迅先生既从情感层面刻画了人物,也从思想层面反思了社会文化问题。
在当时的文学界,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远远超越了当时文学的桎梏,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爱尔兰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爱情、生命与死亡的故事。
在小说中,叶芝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抒情议论性插笔,以表现对生命、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与探讨。
“抒情议论性插笔”是指在小说中穿插一些抒情性质的议论段落,主要用来评价、评论某些人物、事件、现象等,既有情感性的体现,又有理性和思辨性的探讨。
下面就从艺术特色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作用。
一、艺术特色(一)语言高妙《死魂灵》的抒情议论性插笔在语言上艳丽高妙,用词准确且不失华丽,既热情激昂又有深刻的思考,纵横交错,极富感染力。
比如,“我梦见一个天使与一个魔鬼打赌;战争到底魔鬼会该处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土地。
天使选择伦敦市,那个洪水泛滥、空气沉闷的辣椒香气的城市。
他说:‘看这人们,他们可以寻欢作乐和享受,他们会感受到我荣耀的光辉’。
魔鬼选择爱尔兰,因为在爱尔兰,人们可以从来没有人听过的东西忍受痛苦——饥饿,而且他们会一直忍受下去。
”这段插笔描绘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对比爱尔兰人与伦敦市民的境遇,表达对战争的深刻谴责和对和平的向往,语言抒情而富有思辨性。
(二)主题凸显小说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的方式,凸显出主题,加强小说的思想性和观念性。
比如,“诗是吉普赛人的事业。
他们不产生,只是继承古老的传统。
这是在他们的文化中,在他们的反抗与摇摆中,这是他们的天生本能,从而为这件事情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也许是……他们是在他们的“放浪不羁之魂”中做这件事情的。
我不知道。
我不能解释。
”这段插笔生动地表达了诗歌在吉普赛人的生活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折射出叶芝对诗歌的热爱和尊崇,同时也为小说的主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暗示和凸显。
(三)抒情性强插笔的抒情性一般较强,可以表达情感,凝练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你是我的另一个我。
你是我的生命的翼降。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所著的一部散曲,其中抒情议论性插笔是其文学特色之一。
这些插笔多以议论人生、感慨时局为主,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表述,同时也是反映元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与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特点和意义。
一、艺术特色1. 哲思深邃,富有启示《死魂灵》中的插笔引人深思,充满哲理和启示。
例如在《梅花引》篇中,作者以梅花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表达了人生“直到世界尽头,依然要勇往直前”的信念。
在《悼亡诗》篇中,作者写道:“生者死,死者生,仙禽好在碧云居”,表现了死亡和生命之间的和谐统一,寄托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抱负追求。
2. 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死魂灵》中的插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结构紧凑,富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墓表》篇中,作者为父亲请来陕西刘裕侯的墓表,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文字朴素而动人。
在《贺新郎》篇中,作者以祝贺朋友结婚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语言华丽而感人。
二、功能意义1. 反映时代风貌和文化思潮《死魂灵》中的插笔反映了元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
如《留别曾山人》一篇以“君子无所求”为主题,表现了元代士人的节操和儒家的人生观。
在《悼亡诗》篇中,作者对于死亡的理解与观念也见证了元代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2. 诠释主旨,增强文学气息《死魂灵》的主旨是以“生死相继,自然规律”为主线,以笛半招魂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插笔的存在为文本主旨的诠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整个作品的文学气息。
例如在《梅花引》篇中,作者插入了对于梅花的描写和探讨,为主题的阐发和主人公的表现增加了力量和深度。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死魂灵》是中国现代派大师曹禺的代表作品,它以幽默的笔调、深刻的思考和扑朔迷离的结构,表达了对封建道德底线的追问和对现代社会的无奈和出路的探寻。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抒情议论性插笔,为作品增添了韵味和思想深度,本文对其艺术特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
一、艺术特色1. 儒家思想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精神上,《死魂灵》承袭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死后的命运、渊源好恶、身后留名、孝道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也深入地揭示了困境中人的人生困惑和思想深邃。
现实主义则贯穿于全文,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商业世界中人的权力斗争、虚假和虚荣,呈现了现代新时代的新课题和人性的扭曲。
2. 掌握抒情的技巧。
曹禺善于运用跌宕起伏的叙述手法,用细腻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和对人性的疑问。
同时,还用情感平稳的语调,审视了爱情、家庭、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深刻而温情地揭示了深层次的人性面貌。
3. 隐含的哲学思考。
《死魂灵》不仅是一部揭示现实的小说,更是具有哲学思考的艺术作品。
通过人物的言行以及场景的描写,烘托出贪念、欲望、人性等等多种元素,形象地展现了人到了逆境中的真实感受;同时又通过对宇宙、生命、孝道等方面的思考,展示了对生命的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深思和感受人性和命运的复杂性。
二、功能分析1. 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抒情议论性插笔的方式,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人性的迷惑和无助、对道德的追问和思考。
比如在文中,作者通过跌宕起伏的叙述方式,描绘了江生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悲壮。
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情感、孝道等领域的思考。
2. 烘托作品氛围。
3. 增强作品思想性。
抒情议论性插笔在《死魂灵》中虽然小题大做,但却是突出作品思想性的重要手段。
其方法在于,用如诗的叙述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直接倾泄到读者面前,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的思想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与功能分析
作者:许晴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死魂灵》中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及功能,解读叙述者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死魂灵》;抒情议论性插笔;艺术特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48-01
初读《死魂灵》,必会对其中时不时出现的大段抒情议论产生深刻印象,尽管有些抒情议论的表述和情节的叙述夹杂在一起(如第六章开头,“我”回忆自己孩童时代对外部世界、对生活的敏感,并将此种敏感同成年后对一切的冷漠麻木作了对比,接着叙述沉思中的乞乞科夫驶进地主波留希金所在的村庄;又如在乞乞科夫查看买进的死农奴名单时,开始出现对俄国平民生活的冥想),但它们不是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而是叙述者的有意介入,这一点可通过这些抒情议论的形式风格(用词考究、逻辑严谨,显然出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极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关怀的人之笔)及所表现出的情感(对生活、对家国的深沉的爱)来判定。
至于对叙述者介入及其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问题的分析,需要首先了解作品的视点及叙述模式问题。
西摩查特曼认为,叙事学中的“视点”包含全知视点、内视点和外视点,“可由叙述者感知并由他用自己的第一人称来讲述,或者把视点派给某个并非叙述者的人物”。
在全知视点下,叙述者像一个万能的全知上帝一般叙述。
《死魂灵》的叙述者正是采取了这种全知视点下的叙述模式。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评论有时说教意味太浓,生硬造作,往往破坏作品的逼真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死魂灵》中的抒情议论插笔不同于传统的“上帝视角”的叙述者填鸭式的生硬议论,相反,叙述者形象独特而丰满:他既像伴随着乞乞科夫的观察员,游历于省城与庄园之间、向读者介绍乞乞科夫来不及交代的人物,展示乞乞科夫看不到的角落,同时又以局外人的身份品评每一幕交易、感叹旅途、生活的种种不易。
因此,事实上受述者和隐含读者并未感到抒情、议论生硬造作,也没有觉得说教味太浓,反而因此与叙述者产生了交流。
以下我们着重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议论性插笔。
纵观整部作品,抒情议论性插笔一部分直接以叙述者“我”的形式介入,他不失时机地“发表”着个人见解,而这些见解往往似乎游离于所述情节之外,如第五章最后对俄罗斯人民及民族神圣性的歌颂及赞美;另一部分的抒情议论插笔则直接采取视点转移的方法进行表述,如第七章,乞乞科夫一觉醒来,想到自己将要拥有近四百个“魂灵”,不由得神清气爽,而当他再细读一遍那些死去农奴的名字时,他又长叹一声,开始同情俄罗斯广大劳动者来。
这里,叙述的
视点发生了转移,叙述者通过这一转移,借助乞乞科夫的感官,从自己本人的视角抒发议论。
这种视点转移下的冥想被别林斯基称作“长诗里最优美的段落之一”。
两类抒情议论性插笔的艺术特色及功能,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呼吁“理想世界”,丰富作品层次
果戈理笔下的现实世界丑陋而可怕。
在这个世界中黑白颠倒、精神迷航、价值观念扭曲、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但那些习惯了荒唐社会法则的人们却看不到它的可笑堕落。
对于一个病态的外部世界,能拯救它的只有振聋发聩的大声疾呼和灵魂救赎:“能向我们俄国的魂灵,用自己的高贵的国语,来号令这全能的言语‘前去’的人在那里呢?然而一世纪一世纪地驶去了,我们的男女沉沦在不成材的青年的无耻的怠惰和昏愚的举动里,上帝没有肯给我们会说这句全能的言语的人!”
又如第七章开篇叙述者对两类作家的议论,他鄙视那些为上流社会歌功颂德的作家。
而那些为读者唾骂的作家却赢得了叙述者的尊敬,因为他们敢于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弊端,叙述者自己也是这种作家。
尽管前景阴暗,但“凭着神秘的命运之力,我还要和我的主角携着手,长久地向前走”。
可以说,在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抒情式插笔中,作者借助叙述者呼吁一个理想的世界,这是一个精神不朽的、充满生机的诗意世界,能够使俄国走上光明的道路。
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不可能通过叙事来实现和表达的,只有通过抒情、议论的文体才能描绘,如末章中,叙述者激情澎湃,对祖国和旅途的快乐发出了充满诗意的感慨“哦!俄罗斯!你是一片多么光辉灿烂、神奇美妙、至今未被认识的异乡远土呦!”此类的抒情正是描写、叙述所不能替代的。
此外,从作品的层次来看,一方面由于叙述者游离于小说描写的社会生活之外,他的抒情議论就带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客观色彩,另一方面,作品中所有的事件又都是透过叙述者的眼睛描写的,尽管叙述者拥有超然的立场,但作为个体,其言辞仍然带有主观色彩。
因此,作品中就并存着由客观叙事组成的外部物质世界和由主观抒情、议论构成的内心精神世界,两个世界看似格格不入,实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丰富了叙事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二、渲染作品的真实性
在可信性上,全知叙述模式给叙述者提供了大于其他任何模式的活动空间,叙述者既可以选择享受以常规惯例为基础的绝对可信性(这是任何第一人称叙述者都无法达到的),又可以为了某种目的,将自己从上帝般的权威位置下降到人物或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位置上(这是其他第三人称叙述者难以办到的)。
借助全知叙述模式的这一优势,叙述者将主观的抒情、议论同客观的描写、叙述交织在一起,通过叙述者的介入和视点的转移使文本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灵活转换,巧妙结合,或许这也正是果戈里称这部作品为позма(长诗)的原因之一。
一般认为,叙述者的巧妙介入可以为虚构作品提供“围护”作用,渲染作品的真实性,作品中的所有事件均
通过叙述者的眼睛观察,再由其叙述,仿佛是其自身经历的折射,因此,其主观的抒情、议论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三、与读者建立交流、增加对叙述者的认同感
在全知的叙述模式中,为了维系叙述的权威性,叙述者一般会高于自己所讲述的叙述层次,不会作为人物出现,且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而《死魂灵》的叙述者不仅评论故事人物和事件,还喜欢直接现身发表见解、抒发感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人物化了。
通过其叙述眼光对人物进行权威性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叙述者是通过这种方式与受述者、隐含读者建立一种直接的交流。
这种交流旨在引起受述者的共鸣与思考。
别林斯基也指出果戈理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主观性,并指出这种主观性不是片面地对所描写的对象的客观实际加以歪曲,而是“使艺术家显示为具有热烈的心灵、同情的灵魂和精神独立的自我的人的一种深刻的、拥抱万有的和人道的主观性。
”。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死魂灵》中抒情一议论性插笔是叙述者的有意介入。
不同于传统的全知叙述模式,叙述者通过叙述者介入及视点的转移,力图将现实的丑陋世界同理想的诗意世界区分开来,并呼吁诗意的精神世界;抒情一议论性插笔同时渲染了作品的真实性,从而同受述者建立交流,打破全知叙述模式的局限,展现了叙述者极高的叙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