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德社会五年级下册《黄土高坡》教学设计word精品文档4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黄土高坡》教案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课题:黄土高坡——走进窑洞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黄土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问题引领。
“走进窑洞”主要以生活中的“住”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房——窑洞。
然后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发现并重视,这个全人类都关注的话题。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二、学生分析: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当今环境状况的了解,进行充分交流,并结合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资料、图片来学习的习惯,然后进行图文对照,来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三、课时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
黄土分布区及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2、通过收集资料,查找图片,图文对照,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
3、激发学生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和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运用: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采用辩论、探讨、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六、教学过程:
注:附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七、习题设计:
1、黄土高原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指的是什么?
2、治理水土流失,你有什么好建议
八、板书设计:
位置: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坡范围:山西、陕西、甘肃
民居:窑洞
民风民俗
古代文明
环境分析
九、教学反思:。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2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主要内容有: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感受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习俗,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习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土高原的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3.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黄土高原的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2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那里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黄土高原的认识还很有限,对那里的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风俗习惯等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感受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注环境保护的品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品德,学会关爱他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环境保护的品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片神奇的土地。
然后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分享彼此的收获。
教师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环境保护的品德。
黄土高坡---走进窑洞教案设计
黄土高坡--《走进窑洞》教学设计山中看雨/文【教学内容】山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第三课《黄土高坡》主题活动“走进窑洞”。
【教材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注重学生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教科书所提供的大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并且采用了大量反映生活实际的照片和生动的图片。
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的内容构建是以生活问题为基础,通过资料呈现、问题引领、探究提示等方式,将我国不同同纬度、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民风民俗的四个有代表性的区域——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单元包含四个主题活动: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主题活动三“黄土高坡”,让学生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收集资料,使学生明确黄土高原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走进窑洞”是《黄土高坡》的第一个色块主题活动,主要以生活中的“住”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房——窑洞,然后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窑洞文化,窑洞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民风民俗、生产活动以及这里孕育的民族文化等。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个教学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环保意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获取信息。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概念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坡的生态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相关资料。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黄土高坡的了解程度及环保意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展示黄土高坡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春山东版品社五下《黄土高坡》word教案
民间工艺组:
名胜古迹组:
水土流失组:
4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三、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主题二:开发热土
一、介绍物产,了解西部资源
1.西部不仅有美丽的风光,
2.学生汇报了解到的西部资源
(180%左右,所以有我国的“煤海”之90%。
(2)有着充足的水力资源。
(介绍“西电东
“西电东送”骨干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
(3)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
(介绍“西气东
“西气东输”骨干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的关键这个工程将跨越4200千米的长路。
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
1月,“西气东输”完成了向沪、浙、苏、皖、
3.畅谈感受:
二、感受贫困,探讨西部前景
1.感受西部地区人民贫困的生活,2.讨论:
三、学习“决策”,知道东西双赢
1.学习“决策”,了解“西部大开发”(阅读课71页的资料)
2.为西部开发献计策。
西部地区风光秀丽,。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三单元3.3.黄土高坡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三单元3.3.黄土高坡主题一:走进窑洞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大体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知道黄土高原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爱黄土地、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明确黄土高原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一、探究认识黄土高原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了解一下我国黄土高原的情况,(教师指地图黄土高原部分)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呢?(黄土很多、水很少、经济不发达等。
)2.出示中国地形图,介绍黄土高原位置。
(在太行山西侧;秦岭以南;在我国的中部地区。
)二、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黄土高原1.分小组交流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风俗人情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汇报资料分类情况。
大体分为:窑洞特点、民间工艺、名胜古迹、水土流失等几类。
3.根据学生资料分类情况,让学生重新分组,分别命名为:窑洞组、民间工艺组、名胜古迹组、水土流失组等。
4.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准备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
5.班内进行汇报。
窑洞组:问答式:在黄土高原地区,各种各样的窑洞随处可见。
一孔孔,一排排,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风貌。
那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大多居住窑洞呢?学生出示收集到的窑洞图片。
(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水土流失,干旱缺水,不利于农业生产。
人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总要想办法去适应,这里的人们居住的窑洞就是适应自然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民间工艺组:解说图片:黄土高原的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生活。
这是我查找的几幅图片。
(学生出示相关图片或实物。
如:泥塑、剪纸、布老虎枕头等,边解说边上台展示。
)名胜古迹组:图文音像资料展:正是这片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有中化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黄帝陵;这里还有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革命遗址枣园……(学生可以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解说。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的一个课题。
本课题主要通过讲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这一特殊地区,培养他们的爱土、爱国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去探索和了解。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黄土高原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成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做出贡献。
小学思想政治_3.《黄土高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引领: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大街小巷,流行一时,引发了西北风歌潮。
我们一起来欣赏。
1.歌曲导入(1)播放歌曲视频:《黄土高坡》教师引领:从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黄土高坡)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2)学生交流:1.黄土高坡四季刮大风。
2.黄河从那儿流过。
3.人们住在窑洞里。
3.那里沟壑纵横……教师适时评价:同学从这首歌中捕捉到了这么多的信息,真是不简单。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坡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黄土高坡)【设计意图:播放黄土高坡视频歌曲,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
】二、了解黄土高原教师引领:我们所说的黄土高坡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又因地势多山,海拔较高,所以我们称它为黄土高原。
你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它并用彩笔描出它的轮廓吗?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用彩笔描出黄土高原的轮廓范围。
教师引领:黄土高原具体在什么位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利用地图展示自己的发现。
(3)师生小结:(多媒体依次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黄土高原地形图)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4自西向东主要包括: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大部分地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以及范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并运用地图解决相应的问题。
为学生走走进黄土高坡并了解窑洞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三、黄土高原资料库合作探究课前我们对黄土高原的居住特点、民间工艺、名胜古迹、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调查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选择一个方面,整理资料,小组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参与其中,重点引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汇总整理与提升。
学生依据“黄土高原资料卡”在小组内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黄土高原资料卡居住特点民间工艺名胜古迹水土流失我还了解了黄土高原的黄土高原居住特点资料卡搜集内容搜集方法搜集结果友情提示:可以搜集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还可以唱一唱,演一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黄土高原民风民俗。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黄土高坡word教案1
黄土高坡1——走进窑洞说课稿禹城市辛寨镇中学张淑红尊重的领导、敬爱的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黄土高坡,第一节走进窑洞。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进程三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活动主题包括"走进窑洞"和"开发烧土"两部份内容。
本课主要引领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明白黄土高原地域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庞大奉献,引发学生酷爱黄土地、酷爱祖国的情感。
这为学习下一节开发烧土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黄土高原地域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庞大奉献,引发学生酷爱黄土地,酷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探讨如此的环境对本地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风俗和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普遍的资料搜集使学生明确黄土高原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适应。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风俗和文化。
探讨如此的环境对本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由师生一路参与进行探讨式学习,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归类搜集,培育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丰硕的图片、文字资料及视频激发学生探讨学习的兴趣。
在师生讨论气氛中注重解释与适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刻理解。
三、教学进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师:方才听过杭天琪的《黄土高坡》,请同窗们体会歌词内容。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歌词的内容)师: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黄土高原(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学生交流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了解,板书课题。
设计此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
(二)、熟悉黄土高原师:请同窗们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并了解其范围,东南西北的界限。
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德社会五年级下册《黄土高坡》教学设计
《黄土高坡》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是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内容】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教材分析】本活动主题包括“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两部分内容。
教科书从黄土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问题引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探究、思考辨析,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走进窑洞”主要以生活中的“住”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房——窑洞,然后以次为研究的起点,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窑洞文化,窑洞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民风民俗、生产活动以及这里所孕育的伟大文化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电脑【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黄土高坡》师:刚刚播放了《黄土高坡》,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黄土高原。
板书课题。
二、认识黄土高原1.提出问题:歌曲中的黄土高坡在哪儿?(课件投影黄土高原的图片)2.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并了解其范围,东南西北的界限。
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地图上的黄土高原。
3.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课件投影黄土高原的图片)4.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补充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三、走进窑洞(投放图片及视频:窑洞)1.提出问题:你能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找到人们适应黄土高原环境的例子吗?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抓住黄土高原的民居——窑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探究:窑洞为什么能够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民居。
4.交流探究成果,体会窑洞的特点,感受人类的智慧。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黄土高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受家乡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受家乡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图片素材:收集黄土高坡的自然风光、民俗习惯等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3.视频素材:准备关于黄土高坡的纪录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坡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
然后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坡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土高坡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黄土高坡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3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个单元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黄土高坡的美丽与贫困,挑战与希望,激发学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关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环保意识。
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能够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部分学生对于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学会从图片、文字和数据中获取信息,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展示黄土高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坡的热爱和关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和数据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数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坡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黄土高坡的风景画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这片土地的美丽与贫困。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
3.案例分析:通过展示黄土高坡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当地人民的坚韧与勇敢。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黄土高坡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黄土高坡(2)_鲁人版
黄土高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优选的比较优异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顺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异篇目、出色段落 ,对提升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此刻 ,许多语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 ,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 ,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力 ,学生头疼。
剖析完以后 ,学生见效甚微 ,没过几日便忘的干干净净。
造成这类事倍功半的难堪场面的重点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假如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引学生频频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 ,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诵 ,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意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能够在读中自然增强语感 ,增强语言的感觉力。
长此以往 ,这类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建和发展。
教课目的:与此刻“教师”一称最靠近的“老师”观点,最早也要追忆至宋元期间。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期间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朝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此刻领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拥有资历和学问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余官员同样依法律委任,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感情、态度、价值观第1页/共6页唐宋或更早以前,针对“经学” “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教授者称为“博士”,这与此刻“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解说“武事”或解说“经籍”者,又称“讲课老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呼。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 “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解说者;尔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建立了,主要辅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单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清晰。
唐朝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坡》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是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内容】
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
【教材分析】
本活动主题包括“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两部分内容。
教科书从黄土高原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问题引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探究、思考辨析,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黄土高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走进窑洞”主要以生活中的“住”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住房——窑洞,然后以次为研究的起点,分别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窑洞文化,窑洞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民风民俗、生产活动以及这里所孕育的伟大文化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黄土高坡》
师:刚刚播放了《黄土高坡》,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黄土高原。
板书课题。
二、认识黄土高原
1.提出问题:歌曲中的黄土高坡在哪儿?(课件投影黄土高原的图片)
2.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并了解其范围,东南西北的界限。
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地图上的黄土高原。
3.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课件投影黄土高原的图片)
4.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补充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三、走进窑洞(投放图片及视频:窑洞)
1.提出问题:你能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找到人们适应黄土高原环境的例子吗?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抓住黄土高原的民居——窑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探究:窑洞为什么能够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民居。
4.交流探究成果,体会窑洞的特点,感受人类的智慧。
四、民风民俗展示会
1.课前布置收集整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2.将信息进行整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出来。
3.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汇报。
4.做一做:同学们相互学习,制作一件黄土高原上的典型工艺品。
五、我为环境“开处方”
1.教师利用图文、音像资料向学生呈现黄土高原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
2.学生思考、讨论造成这种环境现状的原因。
3.将讨论、分析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4.结合自己的环保知识为黄土高原的环境“开处方”。
六、心系西部开发
1.了解我国西部开发的计划以及这些年以来多获得的成就。
2.结合教科书介绍分析西部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都有哪些。
3.讨论西部开发的好办法。
4.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