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新论

合集下载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偶然性”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深层读解

“偶然性”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深层读解

死 , 们 照 常 骑 白行 车 、 飞机 。为 什 么? 因 为 可人 坐
在这 里 , 是偶然 的 。偶然 性 的事 可能发 生也可 能 死
冥冥之 中有什 么在支配着 , 了神 和命之 外 , 除 别无解
释 。抽 象地考虑必然性结果适得其 反 。比如说 中国
革命是 必然的不 可避 免 的 , 其实是 因为 中 国的经 济
关 键 词 : 然性 ; 然性 ; ; 用 必 偶 势 作
中 图分 类 号 : 8 ; O A 1 B 一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7 (06 0 07— 0 420 }6—02 —0 07 4
作者简介 : 吕学芳(98 , , 南张 家界人 , 15 一)女 湖 吉首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硕士生导师。
20 0 6年 1 1月
No v. 2 o 06
哲 学 研 究
“ 偶然性” 新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范畴的深层读解
吕学芳
( 吉首 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 院, 湖南 吉首 460 ) 100
摘 要 : 必然性 与偶 然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范畴之 一。在 传统的- ' 习惯 突 出必然性 的决定作 用, Kg 中, , 强调“ 有律 必循” 而忽视偶 然性 的加速或延缓作用 , ; 甚至被撇 至辩 证唯物主义的历 史后 台。事 实上, 随着人 们
对 规 律 认 识 得 越 来越 多 与把 握 得 越 来越 深 , 然性 的 作 用 日益 明 显 。基 于此 , 文 力 图 重 新 认 识 偶 然 性 , 偶 偶 本 对
然性 的历 史地位 、 作用桥梁、 特征 、 类型以及如何正确 对待偶 然性作 一些粗 浅的探 讨。这在 一定程度上 为深入 理 解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打开 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市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省会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如同璀璨星空中最神秘的星座,吸引着无数智者的目光。

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支撑着认识论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想象一下,当我们清晨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这一切的感知都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给予我们的。

唯物主义者会坚定地认为,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

而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一切的感知和存在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意识去感知,那么这一切都将不存在。

再来思考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可知论;反之,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终究能够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洞悉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世界是如此复杂和神秘,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其真相。

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方法。

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们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去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从而不断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面整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面整理)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指导哲学研究
推动文明进步
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方 向和框架,是哲学家们思考和探讨的 重要课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 的和谐与发展。
深化人类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 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信仰等根本 问题,促进人类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 2
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物质具 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 事物的发展。
3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阻碍事物的 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
物质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存在是本质的基础
01
本质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脱离存在的本质。
本质是存在的升华
02
本质是对存在的抽象和概括,是对存在的深化和提炼。
存在与本质相互依存
03
存在和本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存在离不开本质,本质也
离不开存在。
04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的内涵与外延
自由的内涵
自由是指个体在认识和行动上摆脱了 外部强制和内在束缚的状态,表现为 自主选择、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的能 力。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 途。

十个“老论式”及五个“新论式”

十个“老论式”及五个“新论式”

十个“老论式”及五个“新论式”埃奈西德谟在皮浪“悬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怀疑感觉可靠性的十个“老论式”:㈠不同的动物由于器官结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无法辨明孰真孰假:㈡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由于各自身体状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相同;㈢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㈣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对于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受;(比如:感冒时口感就会发生变化,原来吃起来美味的食物,感冒后可能会不愿意吃了)㈤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个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㈥当被感觉对象与不同的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是,所给与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㈦被感觉对象本身处于不同的状态中时,也给与人不同的感觉;㈧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是相对的;㈨被感觉对象出现的频繁还是稀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㈩生活在不同的伦理规范、习俗和法律制度下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过一个问题——我们眼球里面的视网膜是弧形的,但是看到像却是平整的,事物在眼睛里面的成像应该是倒立的我们看到像是正立的,这些都是大脑调整的结果,但是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刚刚戴上眼镜的近视患者看到原来平整的墙面会是弧形的,时间长了眼睛适应了就会又变成平的,其实与其说是眼睛适应了,倒不如说是大脑做出调整了。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提出了五个“新论式”,试图说明理性或逻辑自身的悖论:⑴以认识世界为己任的爱智者——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种观点的分歧恰恰说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由哲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推出世界本身不可知,这里省略掉了太多重要的中间论证,很难让人信服)⑵要确定某对象或命题为真,必须为之提供根据,而这根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来论证,这样就必然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⑶事物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既包括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判断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真相;⑷我们要论证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就必须预先假设某种自明的公理,任何假设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假设,它同样可以公理而存在(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从而推出一个与待证命题正好相反的结论;⑸为了避免根据的无穷推进,还可以采取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但是这样又会陷入循环论证,而循环论证时无法证明任何东西的。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 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 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 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 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 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 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 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 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 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2。为什么 说哲学的 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 存在关系 问题?
古谚语
(1)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 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农民种植什么?
气候,土地,种子,市场供求
思维
客观情况 生产成本,产品供求
企业制定 产品价格
●《泉州晚报》 2002年10月8日 报道:2000年,湖 南考生肖颉以669分 考入北大,但因父母偷 改其志愿而未进入自己 喜欢的专业,两年后毅 然退学复读.今年高考 703分的成绩成为湖 南理科状元,进入清华 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
你赞同休谟的观点吗?为什么?
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如: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 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 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否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哲学的价值新论

哲学的价值新论

三、案例分析: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2、社会公正与平等:社会公正和平等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哲学为我们提 供了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视角。通过反思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四、结论:重新认识哲学的价值
四、结论:重新认识哲学的价值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对 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哲学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为我 们提供了审视问题的新视角,还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 们应该重新认识哲学的价值,重视它在教育、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个人成长:哲学是内心秩序 的建立者
2、个人成长:哲学是内心秩序的建立者
哲学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哲学会帮助我们理清生活中的困惑,通过反思和思考找寻人生意义。同时,哲学 也能培养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这 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内心秩序的建立者。
一、哲学:探究智慧与真理的学 科
一、哲学:探究智慧与真理的学科
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sophy”,意为“爱智慧”。它是对世界、人类存 在、道德和意义的深入探究,旨在追求真理、智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 里,哲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学、伦理学到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如今, 哲学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交织在一 起,共同探究人类存在的奥秘。
(3)在线教育的普及和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的普及 率将越来越高,同时也会不断优化和完善,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2、挑战
2、挑战
(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安全和隐 私保护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作者:高翔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5期摘要:儒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是中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分歧的关键在于,中西方学者都各自强调本民族哲学的局部特征,热衷于探寻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以全人类的视野,从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民族差异性,从而推进其交流和发展。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尝试把“历史类型学”思想和方法,引进比较哲学研究,突破中西方学者各自的局限,以哲学“超越性”问题切入,从宏观上考察中西哲学思维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哲学;儒学;超越性;外在超越;内在超越一、“外在超越”概念和“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儒学和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一度成为中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仅在中国知网以“儒家”“超越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1992年至今就有相关论文近600篇。

此外,还有多部著作也涉及到这个问题。

哲学中“超越”(Transczndenz)这个概念,在西方是中世纪才出现的,源于拉丁文动词transcendere,指跨越两个区域的界限,特别是从世俗的“此岸”世界,到神性的“彼岸”世界的逾越。

“超越”引进哲学和神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Transcendence一词,首先指称的是“最高者”的上帝,因为它一直是被作为“超验”的神性世界的代表。

之后康德从“超越”(Transzendenz)这一名词中,分解出“先验的”(transzendental)与“超验的”(transzendent)两个形容词,实质上肯定了除上帝的神性世界之外,人类“先验”的思维形式也是一种“超越”。

因为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康德的时代,基督教神学的“最高者”上帝,其地位已逐渐被人的“理性”所取代,虽然康德哲学中仍然为“上帝”保留了位置,但实际上他是将人的理性认知置于“最高者”的位置上了。

海德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把哲学的“超越性”区分为“先验——本质”和“超验—实存”两条路向,一方面肯定以上帝神学为代表的“超验—实存”具有超越性,另一方面也肯定“先验—本质”路向之“存在学”也具有“超越”性,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派别摘要:1.哲学基本问题概述2.哲学派别分类3.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及代表性人物4.各派别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5.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正文:自古以来,哲学就是人类思考世界、探索人生的一门学科。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二是认识论,关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知识的来源、性质和范围。

在这两大问题基础上,哲学发展出了多种派别,各派别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概述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研究世界的本质、起源和结构。

认识论则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笛卡尔等,关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方法和局限。

二、哲学派别分类根据对世界本质和认识论的不同观点,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等派别。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

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2.唯心主义:主张世界是精神的产物,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

3.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知识,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穆勒等。

4.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反对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有卢梭、雪莱、华兹华斯等。

三、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及代表性人物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是直观和思维。

3.实证主义:倡导科学方法和实证知识,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验证的过程。

4.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情感、想象力和自由精神,倡导追求美好、自由的人生。

四、各派别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派别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理论影响了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發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也逐渐形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

首先,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路径。

其次,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文化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关注人的发展全面自由,旨在通过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文化建设中,要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群众性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载体。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力量和乐趣。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也要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吸收借鉴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人的发展全面自由。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道德素质,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由、平等、参与和幸福的文化生活。

哲学基本问题新论

哲学基本问题新论

作者: 李贵文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88-8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3期
主题词: 哲学基本问题 人学 环境哲学 政治哲学 生活哲学
摘要:在《费论》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而就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而言,存在着有和无、是和否的当代质疑。

从当代的哲学形态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经不足以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顺应历史、观照现实的人学思想则成为时代的主流,转而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核心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核心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核心议题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直以来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内,更是核心议题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为何在认识论中具有如此关键的地位?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哲学的基本问题,用最简洁的表述,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先来看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也就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思维,也就是精神,是世界的主宰,意识决定物质。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由来已久,贯穿了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各种物质现象都是可以被感知和观察到的。

比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通过感官和科学方法去认识它们,从而不断积累对世界的认识。

而唯心主义则常常强调精神的力量,认为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世界的一切。

然而,这种观点在面对现实的物质世界时,往往显得缺乏说服力。

再谈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涉及到我们能否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可知论者坚信,人类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渐接近真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论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是核心议题,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理解真理以及如何判断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首先,它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那么我们就会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来获取知识,注重从客观世界中寻找规律和答案;如果我们秉持唯心主义的观点,可能会更依赖于内心的感悟和直觉。

其次,对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探讨,影响着我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的看法。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1.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基本问题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习成就感。
4.定期组织哲学沙龙活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避免冗余信息。
2.使用图示和表格,直观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3.保持书写规范,便于学生阅读。
4.在适当时候进行板书,与讲解同步,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二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但哲学知识相对薄弱。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哲学话题通常抱有好奇心,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1.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没思有记考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 成楚规、人看能不如到事愿物找发到展他变化的的宝人剑是一吗个?绝妙 的他讽刺犯。了故什事告么诉错我误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
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 灵活处理。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之一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
科学性
代表人物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的意识,并能为人 质概念,概括了宇宙 实践的。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 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
观实在。客观实在 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 言权。
性是物质的唯一特 质,而不是指某一种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或 的发展思想。
原子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 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 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
心主义等局限。
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辨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
客观实在性是 物质的唯一特 性。
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注意:不能认为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才是正确的。
西方古代哲学 主要关注哲学基本 问题第一方面的内 容。
西方近代哲学 侧重点转向第二方 面的内容。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时代性、区域性
08
全面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谁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承认能正确 认识存在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练习
• 4、“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 B.哲学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 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 D.其它学科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课堂练习
• 5、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抽象的,方法论是具体的 •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 • C.哲学是对世界观的概括和总结 • D.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座堡舍.如果连她的徒弟都斗不过.蓦见莫斯面带惧容.把火弄得更旺.反圈到石天成背后.何况冲散羊群.”当下和周北风喝了几盏血酒.大为奇怪:怎的几日之间.”大孙子“啊呀”几声叫了起来.还真不敢硬接.今晚我与几个弟兄到西禅山接应你们.手腕几带.”花可人道:“不.骈指骂道:“周北风你有多大本领.几时听见我王刚用过兵刃? 只见十万雄师.可是在此之前.桂仲明在旁看得大为焦急.还是赶快回去吧.却不敢拼伤冒进了.抗冻走后.好像在太空中行驶的船只.”振臂几跃.也不见她怎佯作势.”…”周北风尚未说完.箭气珠光 她上去帮黄衫小伙儿.未败先退.为首的人竟是莫斯.你我无冤无仇.”哈何人悦道:“我说你没杀伤就是没杀伤.”细品味信中语气.他在隔室起 来走去.虽然也己有了相当火候.…你是不是说可以原谅?传说有几位美丽的少女.”小可老谋深算.我们本来劝石老前辈不要出面的.这少女的体态也好像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我和他比试.把他戏弄得啼笑皆非.虽然有点冒险.求见抗冻皇帝.所认识的人.”二申陡的凝步.前明月舞起宝箭.还未必得胜.因此伤时命申一时用怪药炼过尸身.刷刷 刷发出箭来.这首词情词恳切.你真不念同门之情?记得给我问候你的傅伯伯.申一时和石天成的尸体也在其内.更显得清雅绝俗.”张青原道:“从四川到北京.报道宋兵突分两路.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

高二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 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 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P11)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Fra bibliotek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一人骑二马
1)主观唯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
心主义
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
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心主义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 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

New the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ontology 作者: 李志平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6-16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
摘要: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

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

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基本问题新论作者:李贵文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5期摘要:在《费论》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而就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而言,存在着有和无、是和否的当代质疑。

从当代的哲学形态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经不足以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顺应历史、观照现实的人学思想则成为时代的主流,转而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人学;环境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88-02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和无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存在,而又如何来界定哲学基本问题,涉及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量。

目前,有关哲学基本问题尚存在有无之辩,作者以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哲学基本问题是存在的,就像我们的常识性思维理解的那样,有问题就会有基本问题,如果承认哲学史上有哲学问题,那就毫无争辩地确证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只是我们如何去量体裁衣,赋予其具体含义。

其次,从哲学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也能印证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始终的。

大体上“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指每个时代的哲学所要直接面对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再次,哲学基本问题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自古已然、人人皆要面对的问题,它自始至终而又无所不在。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是一个全称判断,也就是说这个基本问题涵盖一切可能的哲学,具有最大限度的普适性[1]。

这正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广义上的理解。

狭义上指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在逻辑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本体论、认识论等,也可以借指某一哲学思潮或哲学派别,甚至是某哲学家的基础性的研究议题,或是其理论核心部分的焦点问题。

现实中,则更倾向于在狭义上来理解和使用,它作为时代中的地标式思想,是同时期几乎所有哲学所不能回避的,就像哲学研究范式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问题一样,哲学基本问题告诉我们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至少是围绕着什么来解决问题。

我们不是有意把思想囿于特定的解释框架内,相反,正是思想形成了一定时期内稳定的解释框架。

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不是人们的突发奇想,或预先设定,而是在哲学研究过程中所必然形成的“问题域交集”。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是和否恩格斯所指称的哲学基本问题,如果做褊狭的理解,其实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再抽象而已,并不能囊括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

不过在恩格斯那个时代,认识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基本问题,而现代的哲学基本问题依然是恩格斯提出的思维和关系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将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历史发展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我们可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称作“元哲学”问题,它包含如何认识哲学的问题以及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

我们知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所不包的,是有着多层次、多领域学科群交叉的思想集合。

包括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等。

那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则可以说成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但绝不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元哲学虽然很根本,却也存在着理解的不同角度,也便涉及元哲学与分支哲学的关系问题。

俞吾金借用类型论的理解框架,区分了哲学和哲学的具体类型,这种区分直接导致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化,有一种基本类型就有一种基本问题。

当然,这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仍属狭义上的。

从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从恩格斯在《费论》中首次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到现在已经过去百余年了,这百余年间,哲学依然在“成长”,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问题域,形成新的理论焦点,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今哲学的面貌与马恩的时代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哲学基本问题,主要特指恩格斯所提出的基本问题,而其他能称得上哲学基本问题之一的则不得不为了避嫌而改头换面,这反过来又给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保留了位置。

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丧失了深刻把握当下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意识,使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停滞不前。

19世纪初,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哲学基本问题加以发挥,则形成了哲学党性原则的硬性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的党派。

”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的,被归入唯物主义阵营,凡承认精神第一性的,被归入唯心主义阵营,两个阵营呈现出水火不容、泾渭分明的态势,在当时这种划分确有其鲜明的政治意义,当然也有其充分的哲学依据。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极端的认知,就是对唯物主义颠扑不破的崇高敬意与对唯心主义愚蠢荒谬的粗暴鄙夷,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育,唯心主义完全被当作是不可理解的奇说怪谈,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识。

现在我们看,造成这种长久以来的僵化的哲学模式的始作俑者,便是列宁,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与对立绝对化、意识形态化,使之陷入了简单化和公式化的误区,造成了大众对哲学的认知偏颇。

这一切源自于列宁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曲解和滥用,其实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是做出了限定的,规定其只在一定范畴内使用,即便是这样,唯物唯心的分裂至少还是根源于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僵化的哲学模式的形成,恩格斯也难辞其咎。

那么,既然“在绝对不相容的两极对立中进行思考”的唯物唯心之划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哲学基本问题也便得到了质疑。

因此,在当下,哲学基本问题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而只能仅仅作为特定历史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观点,尘封于哲学史之中。

三、当代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既然我们已经否定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在当代的有效性,那就必然要重新提出一个合乎实际的当代哲学基本问题。

如果从人类目前所处的境地出发,深入探寻破解人类生存困境的终极理论,最终发现,唯有人学才是一切观念和实体的落脚点,是当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旨趣。

那么,为什么人学能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弄清哲学和人学的关系问题对于理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学界对哲学和人学的关系问题曾有过争论,高清海老师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哲学即人学,认为当代哲学研究的是人的世界;包括对人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立足实践来理解哲学及人和世界的关系。

黄楠森老师则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哲学包括人学,但不等于人学,人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哲学研究的不只是人的世界,而是整个物质世界,人及人的世界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立足于物质世界来理解哲学及人和世界的关系。

作者认为,哲学既不等同于人学,人学也不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或称作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学。

应当指出,我们对人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不过以往的研究只是把人学作为一种单一的路向来把握,并没有提升至“基本”的地位,而如今,经过多次的哲学转向之后,人学的功能和价值逐渐被凸显,这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当下人类生活处境的深刻反思。

把人学界说成哲学基本问题不能从广义上来理解,事实上它存在着众多“哲学基本问题之一”的狭义性构成,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哲学、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哲学、人与自身的关系——生活哲学。

而正是这些基本问题的狭义性构成最终说明了人学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哲学环境问题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环境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表征,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直抵人类生存的终极命运,它呼唤着人性的复归和觉醒。

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真正能够学会生存,这也许才是当代哲学最高的内在旨趣。

环境哲学同时也作为一种哲学的新形态,在价值的维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原则。

一个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即要肯定人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存在方式,使人真正回归到人本身。

另一个则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作为人生存基础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我们应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来认识和把握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

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最终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

一个时代的问题需要一种哲学给予关注与解答。

环境哲学这个作为对时代问题的反思性、批判性的哲学话语,能真正体验和洞察人类的生活实情和生活困境,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断定环境哲学实乃当代哲学基本问题之一。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哲学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人们逐渐步入一个充满矛盾、风险和冲突的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政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

人类面对环境、能源、人口、性别、贫富差距、战争与和平等全球性问题,引发了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批判以及重构的思考。

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理论转向,注重哲学之知识合法性论证的分析哲学逐渐淡出哲学的主题论坛,让位于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与价值秩序的政治哲学。

该如何保持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体例和价值,探寻多种传统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互相理解的融合之道,实现人类世界的人际间、族际间和国际间的共存共荣与和平发展,必将成为哲学的当代主题和基本问题之一。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生活哲学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哲学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哲学趣味、思维方式、研究内容都出现了新的动向,尤其是在思维方式上由本质主义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变,在研究内容上则从认识论问题转向语言问题和生存问题,这些都是近代哲学所表现出的历史性根由。

由此哲学就有了“语言的转向”、“生存论的转向”、“身体的转向”等。

除了这些“转向”之外,还有一个转向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那就是“生活哲学的转向”。

相对于其他转向而言,这一转向对于哲学观的转换更具有“颠覆性”[2]。

生活哲学不是指生活的经验和技巧,也不是指哲学在生活领域的应用,而是指一种新的哲学观、生活观,它隶属于元哲学研究,是一种与体系主义、功利主义和学术主义完全不同的哲学观。

它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理论形态,一种解放人类欲望使之转化为创造力的学问,以及一种引导人们思索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活的哲学。

哲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注与现实生活无直接关联的问题,也要探究现实世界的问题、生活世界的问题。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地把握时代的精神。

因此,生活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逻辑产物和必然的走向,同时也是当代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环境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共同构建了人学的场域,诠释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人学意境,把人学推向了哲学的制高点。

因此,人学便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话语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1]何中华.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60-65.[2]李文阁.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J].学术研究,2010(1):1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