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普遍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理论
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学习策略、记忆和注意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XX
PART 03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特点
REPORTING
习得过程阶段划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初级阶段
学习者开始接触第二语言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规 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 交流。
掌握第二语言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 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需求
许多国家将第二语言教育纳入基础教 育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助 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01
探究第二语言习得 的内在机制
揭示学习者如何掌握和运用第二 语言的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02
分析学习者个体差 异
REPORTING
认知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认知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直接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 策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 要作用。
母语迁移
学习者的母语认知结构和经验对 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迁移作用,包 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与之 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并逐渐融入目标语社群。
其他相关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语言学 习密切相关,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的发展和功能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2.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查 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作 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 不尽相同.〔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 研究都在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 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从属地位"〔 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 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 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来,紧密 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得效果好,群 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产生原因: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系统进行比对,忽视了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 理论,提出了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恰当的起点。Corder 的文章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产生的背景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选择(selection): 结合偏误找出困难语项。 比较(comparison):对选定语项进行分析对
比,寻找共同处与不同处。 预测(prediction):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
出现的错误。 2、难度等级:根据相同与不同点难度上的差异
进行了分级。认为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其实也不 尽然。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偏误类型总结:
1960:Brooks 1973、1974:Dulay&Burt 1、母语干扰形成的偏误:对比分析 2、第一语言发展型偏误 3、类型混淆的偏误(既非一类又非二类) 4、特殊类型的偏误 所以母语干扰并非造成学习者学习习得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那么,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到今天已有40年的 历史了,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已经有了长足 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否可以对语言教师的期 望作出一些承诺呢?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依然不能作出完全肯定 的承诺。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一,第二语言习得本身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语言系 统交织在一起,涉及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 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的 态度、动机和策略等内在和外在因素,使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比母语习得研究复杂的多。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黑箱”或“灰 箱”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到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期望问题。 在当时,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是一个新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年。 学科本身还有许多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 步发展,许多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此,她认为,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期望过高。
四、考试


本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课程结束前,请各位同学从课堂讲授内 容自选题目写一篇论文。 字数在3000字以内。 本课程共2个学分。 缺课30%不给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第9章普遍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第9章普遍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2b) Will the manager who will fire Barnes succeed?
❖ *(2c) Will the manager who fire Barnes will succeed?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 1d和2c为什么不合法呢?因为1d和2c违反了“结构 依存原则”。
❖ 2.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性 ❖ 人类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原则和特性,语言习
得就会自然发生。 ❖ 动物不具备这种生物属性,所以不会说话。 ❖ 刺激贫乏论。
二、普遍语法的原则系统
❖ 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并不能直接生成特定语言的 “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
❖ 学习者只能根据这些原则确定在特定语言中,哪 些语言形式是可能的,哪些语言形式是不可能的, 并在语言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特定语言的个别语法。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 所谓“语类”(caHale Waihona Puke egory)是指句法结构成分的类 别。
❖ “词汇语类”,通俗的讲,是指包含实词的类别, 如名词短语(NP)、动词短语(VP)形容词短语 (AP)等;
❖ “功能语类” 包括指示词短语(DP)、标句词短 语(CP)、以及抽象的语法特征,如时态、主谓 一致性等形态特征(IP) 。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 在“最简方案”中,“原则”体现在“计算模块” (computational module)中,“参数”则包含在 “词库”(lexicon)中。
❖ 按照“最简方案” ,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 (lexicon)。
❖ “词库”由两部分构成: ❖ “词汇语类”(lexical categories) ❖ “功能语类”(functional categories)

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

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综述西安医学院/周密【摘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本来是用于儿童的母语习得也就是第一语言的习得中的,但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其“普遍语法理论”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作了相关的介绍,主要研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否可及的问题,并对前人的相关成果作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 可及性一、 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一书中提出的,即(Universal Grammar)简称为(UG)。

文中他假设“儿童自出生后,大脑与生俱来拥有的一种独特的习得语言的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为(LAD)”。

乔姆斯基本人对普遍语法(UG)是这样论述的:“人的大脑在结构上是一个模块化的系统,由相互作用又各具特色属性的子系统构成,而语言官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专门负责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子系统,与大脑的其他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

而语言官能又包括具有不同特征的子系统,如语音、语义、句法和形态等。

”二、 第二语言习得受普遍语法影响的三种假说1.普遍语法直接可及说(direct access)。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基本原则和参数是大脑中固有的,通过第二语言的输入,学习者利用普遍语法(UG)获得了与母语能力相当的第二语言能力”。

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有:Cook and Newson(1996)认为“二语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普遍语法,不用参考母语的参数值,二语习得者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普遍语法重新设置参数,而学习者的语言是由普遍语法(UG)确定。

他们能够直接运用普遍语法(UG)的原则,在不必参考母语参数值的情况下重新设定参数(Cook,1998,Cook&Newson,1996)。

”Flynn(1997)引用了日本成年人学习英语的例子,以证明学习者可以不存在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原则和参数设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普遍语法是指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和共性原则,它是指所有语言共同具有的语法属性和规则。

而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获得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探究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即为什么人类能够在相似的环境中习得不同语言,并且能够推理出语言的规则。

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人类语言习得的机制以及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中,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基于天赋的认知能力,而非学习或教学的结果。

乔姆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错误分析研究是通过分析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错误,揭示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语言习得模式。

通过错误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此外,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还关注语言习得的时间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较为突出,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一结论揭示了语言习得的敏感期现象,即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人类对于语言习得的敏感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总之,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机制,还能够为二语习得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语⾔习得研究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研究⽅向:第⼆语⾔习得、语⾔教学理论、跨⽂化交际学、现代汉语研究第⼆语⾔习得概论系统介绍国内外第⼆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理论框架、理论模式和研究⽅法,分析当前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共分7节§1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2.第⼆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3.第⼆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理论框架4.第⼆语⾔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2第⼆语⾔习得研究的语料分析⽅法1.对⽐分析2.偏误分析3.表现分析4.话语分析§3中介语研究1.内在⼤纲和习得顺序研究2.语⾔变异性研究3.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4第⼆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1.先天论2.环境论3.交互作⽤论§5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1.第⼆语⾔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2.汉语学习者语⾔系统的描写3.语⾔学习者研究4.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6第⼆语⾔习得的研究⽅法参考⽂献1.《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字应⽤》编辑部、《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编(1994)《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学院出版社。

2.王建勤主编(1997)《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北京语⾔⽂化⼤学出版社。

3.靳洪刚(1997)《语⾔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魁京(1998)《第⼆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5.Brown, Roge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6.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7.Evelyn Marcussen Hatch (197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8.Rod Ellis(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9.Rod Ellis(200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Stephen D.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Pergamon Press.⼯具书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 (1998)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 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1.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三⾓框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越来越多的⼈关注三⾓框架过去不为⼈注意的⼀⾓--怎么学(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10页,共46页。
•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 native language共同 特点:1〕最早习得,常在家庭环境中习得;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non-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1〕 都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握时间顺序上次于 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4〕 习得方式一般是在学校、家庭教育或自学。
• Ellis: 二者不一定有区别,第二语言习得 就共46页。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 语言习得
• A distinction will be made between naturalistic and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language is learnt through communica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ly occurring social situations or through study, with the help of “guidance〞 from reference books 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语言系统中的用法与具体用法〔usage /use〕
第7页,共46页。
母语、第一语言
Steinberg(1982): 母语通常指本民族的语言, 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发育正常的儿 童、最初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抚养人使 用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与其民族、国籍 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与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如:跨国婚姻家庭。 第一语言往往就是母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 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 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得本课程就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得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得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得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得诸方面,学习与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得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与解决汉语教学问题得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学得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得思考者与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得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2、中介语研究3、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二)难点: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得过程、中介语产生得心理机制。

3、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得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得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一)教学目得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得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研究。

(三)基本内容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1)“母语”与“目得语”(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3)“习得”与“学习”(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5)“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学科性质与特点(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跨学科特点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及历史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得路径(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习得研究4、汉语课堂教学中得习得因素(1)语法教学中得习得因素(2)语音教学中得习得因素(3)词汇教学中得习得因素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一)教学目得掌握对比分析假说及偏误分析理论内容,熟悉该理论产生得原因,理论基础,能够对该理论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同时能够运用到具体得实践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其次,当学习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仍然回 保持前几个阶段所习得的语序,
第三,这五个发展阶段的顺序还意味着,各阶 段之间存在着一种蕴涵关系。
SVO<ADV<SEP<INV<V-END
4.3.2 “两个维度”
4.3.3 三个言语加工策略
“典型顺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初期阶 段保持第二语言“基本语序”(SVO) 不变的一种策略。
假设四:SLA顺序与母语习得顺序不同意味着 二者的习得机制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3.3.1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顺序是否产 生影响
3.3.2“准确度顺序”是否等于“习得 顺序”
3.3.3 L1是否等于L2
四.多元发展模型
4.1 多元发展模型提出的背景 4.2 多元发展模型的数据和被试来源 4.3 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 : “五个阶段” “两条线索” “三个策略”
心灵学派关于SLA过程的一些理论假设
假设一:英语语素存在一个固定的习得顺序。 表明SLA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支配着SLA发展过程。
假设二:不同母语背景,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 相同。母语背景对SLA发展过程不产生影响。
假设三:不同的实验任务可能导致习得顺序不 同,但不同监控条件下的言语产出的顺序是相 同的。
(2)学习者是怎样习得一个特定的语言 规则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习得某个特 定的语言规则是否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 序?
关于这个顺序的研究,通常叫做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我们可以称其为 “习得序列”研究。
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2.1 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 言习得所面临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有很大 的不同。 Schachter(1988)认为,许多第二语言学习 者能够用目的语流利的交际,但是并没有完 全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 她甚至怀疑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达 到母语者的那种稳定状态(mental state)。
三、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当代语言学中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 论莫过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是,普遍语法理论成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 习得机制重要理论。如语言习得机制的生物遗传属 性。 二是,许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参数重设”假设等。

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
(1)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 (2)普遍语法的“不可及观” (3)普遍语法的“部分可及观”

1.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
这种观点认为,普遍语法不仅适用于儿童母
语习得,而且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赞成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反对语言习得存在 “关键期”的说法。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所谓“语类”(category)是指句法结构成分的类 别。 “词汇语类”,通俗的讲,是指包含实词的类别, 如名词短语(NP)、动词短语(VP)形容词短语 (AP)等; “功能语类” 包括指示词短语(DP)、标句词短 语(CP)、以及抽象的语法特征,如时态、主谓 一致性等形态特征(IP) 。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在“最简方案”中,“原则”体现在“计算模块” (computational module)中,“参数”则包含在 “词库”(lexicon)中。 按照“最简方案” ,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 (lexicon)。 “词库”由两部分构成: “词汇语类”(lexical categories) “功能语类”(functional categories)

此外,这些“参数”主要包含在“功能语类”中。
(1)“中心语参数” (head parameter)



按照“X阶标”理论,语言中所有的短语都是一种 向心结构,都有一个“中心语”(head)。 这个“中心语”与其“补足语”(complement)共 同组成短语结构。这一原则适用所有的语言。 在词汇语类中,名词短语(NP)的中心语是名词, 如: doctors from England doctors是中心语,介词短语from England作为补足语。
的管约理论,一直到90年代的最简方案,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 念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原则与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因此, 这一核心内容就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普 遍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接口”。
第二节 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的概念并不始于乔姆斯基。 早在17世纪以前就有学者提出普遍语法的概念。但 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 正如乔姆斯基所说,普遍语法,“这是一个传统的 概念,我们又在新的意义上使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 开始重新构建“普遍语法”这一概念,并赋予特定 的内容和含义。
论问题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 三、第二语言习得与标记理论问题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的提出源于儿童母语习得 机制的探讨。 有学者(White, 1989)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不 可能通过所接触的有限的语言输入获得的。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 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 这就是所谓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1a)老板解雇了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业绩显著 的张三。 (1b)谁被老板解雇了? (1c)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业绩显著的张三被老 板解雇了。 *(1d)张三被老板解雇了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业 绩显著的。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2a) The manager who will fire Barnes will succeed. (2b) Will the manager who will fire Barnes succeed? *(2c) Will the manager who fire Barnes will succeed?


三是,普遍语法理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理论。尽 管这一理论一直在变化,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 些学者和研究领域也一直在追随普遍语法的发展。 四是,学者们试图在普遍语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并通过这些新理论进一步证 明和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
四、普遍语法的变化与发展
普遍语法,从70年代的生成语法到80年代
一、 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也同样面临母语习得的 逻辑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与儿 童习得母语一样,都会面临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Cook(1988:176)认为,与儿童母语习得一样,第 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知识不会是从语言输入中 获得的,因此,一定是在大脑里已经存在了。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在最简方案中,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 “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 “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功能特征”来描述 的。 这些功能特征形成了不同语言之间在表层结 构上的差异,如语序、形态上的差异。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按照这种观点,语言之间的不同和差异仅仅是因 为词库不同。 那么,语言习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词库。 与此同时,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词库学习的过 程中设定所习得语言的“参数”。
一、普遍语法的性质




1.按照乔姆斯基80年代以前的观点,普遍语法是 由一些普遍的“原则” 和“规则” 组成的。 这些原则和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的两大系统,即原 则系统(principal system)和规则系统(rule system) 。 “规则系统”,如语类规则、转换规则、语音规则 和语义规则。 这些规则系统与语言的生成过程有关。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1d和2c为什么不合法呢?因为1d和2c违反了“结构 依存原则”。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移动哪个成分取决 于句子结构的依存关系。 如:2a句中有两个助动词will,但构成疑问句,按照 “结构依存原则”,只能移动主句中的助动词will, 而不能移动从句中的助动词will。 如果超越了移位的范围,就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关系。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从上图可以看出,词与词或语素构成了短语(NP、 VP、NP),这些短语构成了句子。 短语与短语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有层次的结构 关系。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结构关系不是某种或某些语言 的特定关系,而是所有语言都遵循的结构关系。 因此,这种结构关系构成了普遍语法的一条普遍原 则。
三、普遍语法的“参数”




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普遍语法中的“原则”是 恒定不变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相反,“参数” 是由有限的数值构成的,不同的 参数设置形成了语言之间的差异。 在管约理论框架中,抽象的“原则”与“参数” 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与“短语的向心结构”这一原则对应的“参 数”是由向心结构的“中心语位置”的变化构成 的。
第三节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理
论问题
根据原则与参数的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的不是这一理论本身,而是这些原则和 参数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否是“可及” 的。即所谓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 关于普遍语法是否可及主要有三种观点: 完全可及、完全不可及、部分可及。

第三节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理
第九章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 得

第一节 概述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重要的 学派


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学派。这一学派主张 从人类的一般认知机制来研究语言习得的机制,不 承认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二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学学派。这一学派认为, 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机 制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普遍性。这种机制的普遍性 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普遍语法。
(2)“功能语类中”的“参数” 设置



按照最简方案的观点,“参数”设置包含在功能语 类中。 在功能语类中,“参数”设置主要表现为与功能语 类相关的“屈折特征”变化的强弱。 在法语中,屈折变化属于强特征,限定性动词必须 移位到“屈折短语”(IP)中心语的位置。 英语屈折形式变化属于弱特征,不需要提升动词短 语中的动词以获得时态等特征。


Cook和Newson(1996:11)指出: 结构依存可以作为语言的一条原则:句子成分的移 位,无论是构成被动句还是疑问句,或者其他句子, 这种移位都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关系,而不是词与词 之间的线性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构依存原则并不是某些特定 语言的规则,而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种语言知识, 这种知识反映了人类语言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二、语言普遍性研究的两个维度



语言的普遍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二是从普遍语法的角 度。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特点是从收集特定的语言材料 入手来描写不同语言类型之间的共性,属于数据 驱动的描写性研究。 普遍语法则是根据母语者的语法直觉来研究构成 语言普遍性的抽象原则,因此普遍语法被称作研 究语言本质的理论(a property theory)。



“原则”系统是普遍的、抽象的,适用于所有的语 言,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因此,它反映了人 类语言的本质特性(properties)。 这些本质特性构成了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起点,即 学习者的“初始状态”。 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就是在这种初始状态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