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荷花淀》第一课时课件
主
题材,谱写出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的赞歌,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
积
活、热爱家乡的高贵品质。
课 相关知识—荷花淀派
前
孙犁的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 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
种风格的,就是他的名篇《荷花淀》。《荷
检
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
很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
• 震动 振动 ③火车 震动了一下,开走了。④摆的运动就是振动。
• 叮咛 嘱咐 ⑤千叮咛,万嘱咐 。⑥你有什么话, 嘱咐嘱咐我吧。
• 躲避 躲藏 隐蔽 ⑦不应该 躲避困难。⑧敌军 躲藏在密林中进行活动。⑨ 走私集团的活动很 隐蔽 。
速读全文,概括水生嫂等妇女的形象。
诵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
前 苇(wěi
)眉子 白洋淀dià(n
检 )吸líng
qiú
测 菱( jiǎo )角 hè泅ng(
凫(
)水
s)hǔn 吮(
fú
)m水iè
围剿(
基 篾(
) 横( )儿
)样 席
础
积
课 (2)区别下列的字形
前
zhàn 绽 放
检
diàn白洋 淀 .
测
fú 凫水 niǎo 袅 娜
diàn 惦 记
基
础
diān 掂 量
点
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 们的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
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概 括
•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 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水生嫂 等妇女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 反顾地为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 以后妇女们探望丈夫,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 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课文《荷花淀》教案
课文《荷花淀》教案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创设语境。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在读中揣摩思路。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
”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在读中整体感知。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语文:4.8《荷花淀》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演绎了在战斗的浪漫硝烟中的温馨。水生的责怪,夫 妻互投衣物食品,表达着深深的关切,为和丈夫并肩 进步,她们学会了射击,参加了战斗,水生嫂们与水 生们把夫妻之情融入了家国之爱中,家国之爱使夫妻 之情散发着人性的纯美;夫妻之情又使家国之爱闪耀 着品格的崇高。
4.课文中两处写到妇女们划船时的水声,这两处描写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8课
荷花淀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了 解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特色及其对 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精选文中的语段进行诵读、表演,感 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学习通过人物对话、 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 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和培养小说体现 的乐观主妇女。但这群妇女 没有外貌描写,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作者这样处理 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可以大胆猜测作者的用意。比如作者自己说
“《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 家户户的平常故事”,那么没有外貌描写和名字,更 能显示其普通,她们便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概括”; 作者着力于描写她们的语言,让读者在头脑里想象她 们的形象;这群朴素的妇女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 一般高洁美好,当然也如同荷花一样无需再一一命名。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 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 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有什么看头啊!” 这段对话,把她们的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 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 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 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 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花淀》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线索: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6、段落层次划分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七、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个青年妇女对话的描写,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下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荷花淀》课件(第1课时)
《荷花淀》开头三个自然段为我们描摹了如此一 幅美丽图景,这样清新宁静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 什么样的作用呢?(联系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 环境思考)
①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勤劳朴实温柔的)人物形象。 景的宁静烘托人的美好:善良、纯朴、勤劳、温顺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伏笔)。 为夫妻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氛围,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 描写作了铺垫。 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花淀景色清纯明丽,如此美丽的水乡,怎 能容忍侵略者的践踏和蹂躏?生活越是美好,人们越是热爱生活, 就越是憎恨战争,美丽的水土培养出英雄的儿女,出于对家乡对生 活的热爱,以水生嫂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的送郎上战场, 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勇敢的投入到抗 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 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 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 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 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势连天际, 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9个村落、3700条沟壕、12万亩 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这里水产资源 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 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 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 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 和荷花荡中和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 由此也产生了中国文学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关于小说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 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 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小说中的 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包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其中,高潮和结局有时 会重合。
《荷花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有删节)
《荷花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有删节)《荷花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有删节)
“荷花淀”是南宋大诗人苏轼的一部很出名的作品,也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很知名的一首,它虚抒思想,叙述思情,抒发怀古之情,对于学习古文赋予了极大的景象与意蕴。
我们今天的教学以《荷花淀》的第一课时作为主要内容,首先在课上学生们分成小组,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荷花淀’是哪里吗?怎么描写?”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
回答完,教师就引出诗歌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们解释苏轼的创作经历,以及“荷花淀”的意义,让他们了解该诗及其背景,首先把诗歌读了4遍,从而让学生了解诗句的结构,并分析其意蕴,提前学习诗歌的内容以及分解细节,再次读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并分析其作者的心态材料。
接下来,学生们又把诗歌分成不同部分,由一个学生来朗读,然后指出其中的重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迅速准确地进行分析,得出有效的结果。
最后,学生们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先是自己练习读诗,达到一定水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互相提出建议、互换想法,寻求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总结了学生们的学习心得。
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们从苏轼的“荷花淀”中学会了追求完美,理解复杂的抒情片段,以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益良多。
总的来说,《荷花淀》的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使得他们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荷花淀”,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古文中的精髓,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荷花淀》教学课件
环境描写
分析作品的环境描写,如荷塘美景、战争 氛围,以营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氛围 。
语言特色分析
学习作品的语言特色,如朴实、简洁、富 有感染力,并体会作者对语言的运用技巧 。
主题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如抗日战争时 期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抗敌精神。
课堂导入设计
故事引入
利用《荷花淀》中的人物故事或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 撰写读后感或影评,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探讨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 度。
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 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3 3. 优美语句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具有艺术性、情感性的语句,并体会作者 的写作技巧。
背景介绍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于1942年发表。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讲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 塑造了以“水生”为代表的抗日英雄形象。
情节梳理
抗日战争
1
日军侵略
荷花淀
2
平静生活
歌颂抗日战争时期,华北 人民的英勇抗敌精神,展 现人民的力量
4 4. 艺术特色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 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课后作业设计
课文内容回顾
复述主要情节,人物形象, 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思考与探究
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 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与探 究。
创作与表达
以人物为视角,写一篇日记 ,或以作品主题为中心,写 一篇感想。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三 荷花淀》作业设计方案-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荷花淀》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赏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文章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需仔细阅读《荷花淀》全文,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能够赏析文章中的精彩描写和语言特色。
2. 查阅作业:学生需要收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当时的战争状况、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化氛围等。
要求:学生能够整理和归纳这些资料,形成一篇简短的报告。
3. 写作作业:以“我眼中的荷花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短文。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描绘出荷花淀的美丽景色和其中的精神风貌,同时能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三、作业要求1. 阅读作业: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并提交电子版作业。
2. 查阅作业: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但每个小组需指定一名代表提交作业。
要求作业内容真实、客观,能够反映学生查阅资料的效果。
3. 写作作业: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字数符合要求。
要求内容真实、有感染力,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作业评价1. 阅读作业:根据学生回答课后思考题的正确率进行评价。
2. 查阅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和资料的整理归纳能力。
3. 写作作业:根据学生作文的内容、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优秀的作文将作为范文在班级展示。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分,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作文,教师将在班级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
3. 课后,教师将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安排下一次的课程内容。
荷花淀优秀课件第一课时
立体多面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注重立体多面的 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 深度。
时代特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时代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和社会意义。
04
荷花淀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的描绘
总结词
荷花淀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详细描述
荷花淀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其中尤以夏季的荷花盛开最为壮观。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荷花的娇艳、荷叶的翠绿以及水面的波光粼粼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而美丽的自然世界之 中。
艺术美的表达
总结词
荷花淀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美、人文 美融为一体,呈现出高超的艺术美感。
详细描述
荷花淀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将自然美和人 文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 的艺术佳作。作者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描 绘、生动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排比等,使得作品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享受。读者在欣赏这些作品 时,不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文景观的魅力 ,还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艺术美感。
03
荷花淀的文学特点
语言特色
01
02
03
清新自然
荷花淀的语言风格清新自 然,用词简练,语言质朴, 给人以美的享受。
地域色彩
作品描绘的是冀中平原的 风景和人物,语言中融入 了地方色彩,展现了浓郁 的地方特色。
诗意浓郁
荷花淀的语言充满诗意, 通过优美的描绘和抒发, 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 染力。
叙事技巧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设置
01
问题1
荷花淀的创作背景
是什么?
02
《第一单元三荷花淀》作业设计方案-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荷花淀》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荷花淀》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如字词句的积累、段落结构的分析等。
4.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需仔细阅读《荷花淀》全文,标出生词新词及难懂语句,准备课堂讨论。
2. 字词预习:要求学生预先查阅生字生词,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并完成相关字词的抄写与造句练习。
3. 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尝试概括段落大意。
4. 主题探讨: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荷花淀》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读书笔记:撰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记录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课文阅读需认真仔细,标记的生词新词及难懂语句要准确无误。
2. 字词预习要全面,不仅要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还要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 段落分析要逻辑清晰,能够准确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4. 主题探讨要深入,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读书笔记要真实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结合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进行。
3. 评价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课堂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需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作业质量。
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本次作业作为学习《荷花淀》的第一课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作灵感,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和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8.1《荷花淀》(第一课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下节见
知识链接
白洋淀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 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 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 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 河湖港汊,同侵犯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 歌可泣的事迹。
知识链接
探究对话描写
情节:商量探夫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 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2.“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3.“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4.“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 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聪明含蓄机智 伶俐 心直口快爽朗 直率 性急冒失 忸怩忸怩羞涩
探究细节描写
女人们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顺手又“丢” 到水里去。
传神地刻画出了女人们去探望丈夫却没遇上后失落 而又百无聊赖的心情。
探究细节描写
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致纸盒“捞”出 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
生动地表现了战士打捞战利品时积极乐观的精神状 态,也形象地表现出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 小儿女心态,富有生活力息。
第一课时
《荷花淀》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
了哪些词语?
痛苦、灾难、血腥、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炮火连
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
大
︽
战
百
中
合
的
花
插
︾
曲
︾
学习目标
➢ 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 物性情和感情的手法。
高中语文第8课《荷花淀》(第1课时)课件
关爱老爸老妈
• 讲一讲爸妈最令你感动的事。 • 你曾为爸妈做过什么事?
7C中小学课件
假若有一天: 我们的母亲变成这样!
而我们的父亲变成如此苍老呢!
所以把我
们想对爸妈说 的话写下来。
关爱身边的伙伴
• 回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最难忘的! • 怎样使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分析鉴赏: 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 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 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2.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 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 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 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 作用?
“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 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 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 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 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 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 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 象。
第一部分: 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小结
1.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 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 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 ──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 季──冬天
2.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 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感 受和思考?
爱的联想:
分类归纳
“爱”确实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很多, 下面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归纳。
(一)爱的范围篇。1、亲情之爱;2、友情 之爱;3、师生之爱;4、社会之爱
《荷花淀》讲课课件第一课时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
诗
体 小
浓郁的诗情画意
说
细腻的人物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烘托人物形象。 ②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巩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布置作业
1.通过赏析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 物的性格。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
课程思政
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 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 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
1945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党领导 的抗日武装在不断壮大,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党的 领导下同仇敌忾,以高涨的热情奋起抗敌,保家卫 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无畏气概和爱国精神。
3.字词积累
diàn shǔn 荷花淀 吸吮
shǎng 晌午
líng 菱角
juē hèng 噘嘴 横样子
jiè jiǎo
导入新课
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有一处 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白洋淀。今天 让我们随着作家孙犁的笔触,去认 识这片美丽的土地,认识生活在这 里的勤劳勇敢的人民。
荷
花
孙
犁淀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 能力目标:理解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 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警戒 围剿
ǒu 藕断丝连
bì 铜墙铁壁
fú 凫水
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学生复述情节 2.理清思路 3.感受小说的环境美 4.环境描写的作用?
1.学生复述情节 2.理清思路
主人公是谁?
开端:夫妻话别 发展:探夫遇敌 高潮、结局:助夫杀敌
3.感受小说的环境美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 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 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荷花淀》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有删节)
《荷花淀》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有删节)
严华银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班级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高一(3)班时间 1999年3月10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荷花淀》。
作者,孙犁,自号“芸斋主人”,是著名小说、散文作家,有作品集《白洋淀纪事》等。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 (齐) 小说。
师不错,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编者却将它编入了散文单元。
这表明这篇小说有着怎样的特点?
【总页数】3页(P7-9)
【作者】严华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觉自主探究学习——《荷花淀》教学实录及反思 [J], 张小华
2.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J], 万红梅;王春雷;庄照岗
3.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教学实录 [J], 程少堂;邹玲
4.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觉自主探究学习——《荷花淀》教学实录及反思 [J], 张小
华
5.《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J], 盛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花淀》(教学课件)
素养目标
1.了解孙犁及以其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2.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作者—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 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 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 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 并坚持写作。
解题 “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 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惦记(diàn) 泅水(qiú)
嘱咐(zhǔ fù) 噘着嘴(juē)
惦记(diàn) 凫水(fú)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概括形象
思考1: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 ①勤劳善良。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 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 母。 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 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 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 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 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一部分:课前研究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与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被当代文坛誉为“”。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2、背景资料:
白洋淀: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初步感知】
1、字音
荷花淀.()场.院()吮.吸()晌.午()泅.水()吆喝.()撅.嘴()凫.水()横.样子()席篾.()虾篓.()打点.()奔.着()厚薄.()薄.利多销2、情节梳理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小说又在情节上分为哪几部分呢?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述每一部分的内容。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小说分为()部分,分别是:
第()段——第()段:
第()段——第()段:
第()段——第()段:
【深入探究】
1.仔细阅读课文夫妻对话部分中“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到“你总是很积极”。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
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和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心理活动:
(2)“怎么了,你?”
心理活动:
以上几句话,表现了水生嫂的性格。
(3)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通过“震动”“吮手指”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此时水生嫂的内心是怎样的?
心理活动:
(4)“你总是很积极的。
”
心理活动:
(5)“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心理活动:
以上几句话,表现了水生嫂的性格。
2.认真阅读女人们探望丈夫的部分,细心体会下面五句话,然后选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各自反映个性特征。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教师寄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教师寄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① E ② B ③ C ④ A ⑤ D
A.爽朗直率B.性急冒失C.稳重谨慎 D.忸怩含蓄E.机智伶俐
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体会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板: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写出了/描绘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
①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
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②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3.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读至文末,分析一下这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二部分:达标练习
【对比阅读】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
”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说:“有事快说。
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
”
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
“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
我给你弄点饭去。
”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
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
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
分角色朗读上面的改写内容,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原文中的女人:
改写后的女人:
教师寄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教师寄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