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
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篇一: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3.“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4.《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消除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D.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5.“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制度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保证了王权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67该制度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A.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B.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C.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D.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8.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9.《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河北省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1.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王子午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
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盛行 C.宗教思想的蔓延 D.冶炼技术的提高22. 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4. 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
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25.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2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颍上一中高1年级第一次测验(历史)试题卷
颍上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测验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30×2=60分) 2014.101.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5.“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郡县制的推行6.“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7.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刘小芳审题人:胡晓涵、肖庆达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4、下列对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右图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①以皇权为中心②“三公”互不相属,彼此牵制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④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7、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A.秦、西汉B.唐、元C.秦、唐D.西汉、元8、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高一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北容城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70分每题2分)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C.迷信活动盛行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2.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①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家天下制度取代了禅让制③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④从此以后,王位开始在一姓中世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4.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5.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D.郡县制度6.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7.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8.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9.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实现了国家统一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C.实行分封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制10.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优化方案》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用)专题一第2讲仿真预测
1.(2011·高考山东文综卷)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选C。
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项。
2.(2011·高考上海卷)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C。
从图中关键信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可判断出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故C项正确。
3.(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选D。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正确。
宗法制的终结与实史不符,A项错;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4.(2011·高考北京文综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选C。
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财政则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宰相仅有行政权。
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故应选C。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中学2021-2022⾼⼀历史10⽉⽉考试题(⽆答案)⼭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中学2021-2022⾼⼀历史10⽉⽉考试题(⽆答案)2021.10 ⼀、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1.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分别在⼋个⽒族⽂化区创造原始⽂化的。
这⼋个⽒族⽂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有⼩,⽔平上有⾼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与地域特⾊。
该学者意在强调A.中华⽂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B.中华⽂明的这种格局把⽂明的统⼀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C.中国⼋⼤⽒族⽂化区相互影响,相轴相成D.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兼并周边各族融合⽽成的2.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活的是①北京⼈②元谋⼈③河姆渡⼈④半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央视《探索发现》栏⽬曾播放过专题⽚《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活的》.通过这部专题⽚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类⽣活场景有A.元谋⼈使⽤⽯器劳动 B.北京⼈⽤⽕御寒照明C.北京⼈使⽤磨制⽯器猎取动物 D.⼭顶洞⼈⽤穿孔⾻针缝制⾐物4.甲⾻⽂是⼀种⽐较成熟的⽂字,甲⾻⽂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
下列对“甲⾻⽂”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A.甲⾻⽂主要出⼟“殷墟”B.从甲⾻⽂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C.甲⾻⽂是今天汉字的前⾝D.甲⾻⽂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5.黄仁宇在《中国⼤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长。
他们按国之⼤⼩,理论上以五等⾯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不能说明A.周朝实⾏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C.分封制对后世产⽣深远影响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6.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的是A.鲁国B.宋国C.晋国D.齐国7.下列与西周王朝建⽴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周公东征D.平王东迁8.西周宗法制的最⼤特点是A.⽗系家长制B.嫡长⼦继承制C.分封制D.等级制9.《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有德也,远⽅图物,贡⾦九牧,铸⿍象物。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二)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陆游诗《纵笔》:“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
”有同学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行省制度头在宋代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统治经验2.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A.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B.英国女王是“虚君”,统而不治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4.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 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5.将下列两幅图结合起来,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6.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A.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7.“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 D.经济水平的差距8.《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聚焦训练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高频考点聚焦训练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惠州三模)“坟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
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井田制2. (2013·湛江二模)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 “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3. (2013·佛山一模)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
古代汉字“羣”(群)的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 “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4. (2013·潮州统测)“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5. (2013·攀枝花一模)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 (2013·株洲一模)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秋季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中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教师:XXX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他实行了()A.分封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3. 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不利于社会进步B. 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4.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5.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 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7.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汉武帝和他的人才群体
帝 权衡 利弊 得失 的 ,如 果 只按 主子 的眼色行 事 ,岂
赐给 金钱 、车马 ,自己出入都让他陪 同。因为其父休 不 是违 背了 君主的意愿 和利益 ?这 说明他 深知武帝 屠王 当年 以金 人为 祭天 的器物 ,武帝 遂 赐姓 为金 ,
的政治性情 。 《 汉书 ・ 汲黯传 》也 记载武帝对汲黯的
出击匈奴 ,首战即有功 ,l 8 岁封为冠军侯 。
对武帝 修上林苑 ;又写 《 答客难 》,以问答方 式 ,述
班 固在 《 汉书 ・ 公孙 弘 卜 式兄宽传 》中称赞汉武 说一 个文 士未受 重 用 、从 而未能 建 立功业 的遭遇 .
帝的用人政策 ,、 兑:
上 方欲 用 文 武 ,求 之 如 弗 及 ,始 以 蒲轮 迎
者。”… 他又说 : “ 何世无才 ?患人 不能 识之耳 。苟 框限制 。 能 识之 ,何 患无人?” 这些都 表明他思 贤若渴 、真 东 方朔 是一 个诙 谐豁达 、不拘 小节 的人 、武帝
心 实意地 征求 人才 ,不拘 一格 、放手 大胆地 使 用人 即位之初 ,他上 书 自荐 ,说 自己1 3 岁学书 ,】 5 岁学
为武帝 所 幸 ,卫青才 有机 会接 触到 武帝 。武帝 见 卫 见他 ,先后任命他为常侍郎 、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
青朴实 、勇武 ,就认 定能 当大任而 委以军权 。霍 去病 果然 不是 庸才 。他能 寓深 刻道 理 于幽默诙 谐之 中以 也 是奴婢 的私生 子 ,武帝 亦 慧眼相 识 ,命他 随卫 青 渝 讽武帝 ,甚至 尖锐批 评皇帝 的过 失 。他 曾极 力反
揭露 君主 不尊重人 才 的失 误。这对 其实 是比较 注重
人才 ( 重用东方朔则是一例 ) 的武帝 ,应 当是不公平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汉武帝时期A.设立刺史制度 B.设立“察举”制度C.让身边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 D.重用武官丞相25.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
”该思想提出者是A.荀子 B.韩非子 C. 秦始皇 D.董仲舒2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27.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28.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爽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百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29.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
这说明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厉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B.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典定了初步基础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D.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31.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合理性。
汉武帝的丞相们
汉武帝的丞相们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
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
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
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人说,武帝下面的丞相,既被强权控制无法发挥作用,却又总被充当替罪羊,很可悲。
但是,真的都是武帝的责任吗?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
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
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
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
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
”武帝同意了。
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
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
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
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
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
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
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
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一)少年天子的“左膀右臂”
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一)少年天子的“左膀右臂”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对于历史,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影视作品。
策马疆场的将军,洒脱不羁的侠士,阴郁诡谲的太监……但是却往往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刻板的印象去形容宰相。
从二世而亡的秦朝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期间断断续续的一千六百多年,虽然这个名称换了又换,但是但是作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丞相的身影一直辗转在中国历史的每个剪影之中。
而他们的形象却不一而足,或是狡诈如狐,或是忠肝义胆,或是碌碌无为,或是为民请命。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今天我们就从汉武帝时期的十三位丞相入手,剖析这个王朝行政编制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群体。
一、“醇谨无他,绾无他肠”——建陵侯卫绾任期:景帝后元八月——武帝建元元年六月,共计两年零十个月作为汉武帝时期第一位丞相,卫绾毫无疑问是汉景帝留给年少的汉武帝的政治遗产。
主少国疑,又加上强势如虎的窦太后。
一位即当过少年皇帝老师,又以谨慎细微而著称的丞相才是最中肯的选择。
卫绾的一生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作为代郡人,汉文帝时期他凭借着弄车之技步入仕途,又因参与平定“七国之乱”而积累了一些功劳最后官至中郎将。
汉景帝刘启作为太子时,曾经宴请皇帝左右近侍,卫绾却装病不去。
卫绾的这个举动无疑是源自谋求自保的心理,作为太子即便地位再稳固,贸然宴请父亲身边的近侍也容易为有心人所抓住把柄。
好在刘启的父亲是一向宽仁的汉文帝,才没有因此而闹出大事。
但是卫绾的自保却让他与刘启结下间隙。
“绾长者,善遇之。
”这是汉文帝即将撒手人寰时对刘启的遗言,但是刘启却依然对卫绾不闻不顾一年之多。
此时的卫绾即没有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也没有自暴自弃的荒唐,史书记载“绾日以谨力”,每一日都倍加谨慎。
对于汉景帝冷处理的目的我们难以揣测,或许是为了检验卫绾是否真的像汉文帝遗言说的那样忠厚长者,也可能是寻找借口惩治卫绾。
但是从后面发生的故事来看,作为皇帝的刘启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与伟大的成就。
其中,丞相制度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从汉代到唐朝,丞相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本文将着重探讨丞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丞相制度的兴起和初期运作最早的丞相制度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皇帝需要一位高级官员来协调政务,称为“丞相”。
丞相的职责包括领导文武官员,协调各阶层利益,掌握政权,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等。
汉武帝时期,丞相制度被正式立为官职,实行考试选举制,并且对丞相的权力进行了一定限制。
到了三国时期,丞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丞相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官位,丞相可以掌握大权,而皇帝就变成了一个名义上的领袖。
这一时期的丞相制度运作比较混乱,丞相的权力经常被滥用,导致国家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因此,丞相制度在三国末期逐渐衰落。
二、唐代丞相制度的巅峰及后续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丞相制度的巅峰时期。
唐初,丞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太宗在位时,设立了两位宰相,一位是文官,一位是武官,分别掌管文武大事。
唐玄宗时期,丞相权力达到了巅峰,宰相有权任免大臣,经常参与决策,几乎成为了皇帝的代理人。
然而,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导致了丞相权力进一步膨胀,丞相逐渐成为了权力的中心。
丞相的私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愈发明显,导致丞相制度的崩溃。
此后,虽然后来的政治体制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机构,但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再次出现。
三、丞相制度的价值与局限丞相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同时也对丞相制度的价值和局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丞相制度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为国家政治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丞相机关可以起到凝聚力,政治稳定等作用,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丞相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权力滥用和腐败方面。
丞相的权力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实际上呈现出集权和独裁的倾向,缺乏民主、公正等制度原则,存在巨大的隐患。
汉朝丞相制度
汉朝丞相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其统治时期,丞相制度被正式确立。
丞相制度是一种官员职位制度,类似于现代的总理制度,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官员,具有重要的权力和责任。
汉朝丞相制度的出现,是在前汉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
刘邦任命各地方官员来管理政务,并在中央设立了宰相一职,执掌朝政。
宰相即丞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
丞相是皇帝的首席助理,必须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担任此职。
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是非常高的,他们直接参与国家的重要决策,具有任免官员、制定政策、平衡各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
丞相还负责监督地方政务,督促地方官员履行职责。
在丞相的领导下,汉朝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丞相制度的确立对于汉朝的治理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丞相可以代表皇帝处理政务,分担皇帝的繁重工作,减轻皇帝的压力,使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
其次,丞相的任免权可以有效地监督地方官员,提高地方政务的质量,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此外,丞相还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调节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丞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丞相的权力过大,有可能滥用权力,导致专权和腐败。
其次,丞相往往由皇帝信任的亲信担任,存在一定的人事任免的偏向性,可能造成政治动荡和内部混乱。
最后,丞相制度依赖于皇帝的支持和信任,一旦皇帝不再信任丞相,可能会导致丞相的地位下降,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总体来说,汉朝丞相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行政权力机构的建立,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丞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丞相制度得到了发展和改进,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word
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分为外朝官、内朝官。
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最大限度地削弱了“相权”,使“三公”由决策层转为执行部门汉武帝的改革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央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中央机构的皇帝服务职能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汉武帝把相国从决策机构中间给排除了,外朝是以丞相士大夫为首,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李清川熊啸摘要西汉高祖至哀帝,共46任丞相43人,汉武帝一朝就有13个丞相。
武帝君临天下53年,是西汉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更换丞相频繁,在秦汉皇帝中亦少见。
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关键词汉武帝丞相群体角色定位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304-02汉初的皇帝和丞相对自己的角色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中国的皇帝制和丞相制确立在秦朝。
秦朝皇帝和丞相的角色定位以失败告终,秦朝很快亡了,皇帝和丞相也没好下场。
汉承秦制,皇帝制和丞相制也全盘接受了。
秦朝的皇帝制和丞相制发展的不成熟。
汉初的皇帝和丞相经历了秦末的农民战争,对自己的角色本身都存在着警惕的心理。
虽然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在角色定位上没有统一标准。
高祖当皇帝前是个亭长,当了皇帝后“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惠帝在吕后的阴影下郁郁而终。
文帝是藩王入继大统,学的都是明哲保身,防范吕后的藩王伎俩。
对陈平说“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景帝经历了从太子到皇帝的过程。
此时汉初的功臣死的已差不多,景帝在权利操作上多了些空间。
开始对自己角色进行有意识的探索。
但地方藩王的坐大,耗费了他很大精力,对自己角色的探索只停留在对祖父的效仿和学习上,无大的突破。
萧何,曹参为汉初丞相立了榜样,武帝初年的卫绾都没脱离萧曹模式。
这时期的丞相要么功臣要么是功臣后人,本身和皇帝有着紧密的联系。
皇帝对他们也很信任,在处理事情上放的比较开。
钱穆先生说此时的丞相和皇帝是“坐而论道”。
高祖是开国皇帝“乾纲独断”但高祖的行政能力有限,他的精力都放在剪除异姓王上了。
在国家制度建设上,丞相起着重要作用。
萧何为相13年,死于任上,汉初很多制度与他有关。
紧接着的曹参,落实了无为的治国方略。
汉初的丞相基本上都在无为的大框架内,辅佐皇帝。
以后的惠、文、景质智一般。
但还能驾驭住这些丞相,并不是说这三位皇帝能力强。
而是汉初存在着一批功臣,丞相在朝廷权力圈内有着相对优势,面对这批功臣,没有绝对优势。
地方上又有刘姓王的存在,丞相在汉初始终对皇权没有构成威胁。
汉初的丞相在不威胁君权的前提下有着很大权力,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随着开国功臣的大量死去,刘姓王威胁的降低,汉初皇帝治国经验的积累。
相权和皇权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在武帝朝内。
汉初丞相的定位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这只是陈平一厢情愿罢了,所以萧何也“徒跣入谢”。
武帝一朝13位丞相,这时期的丞相群体较汉初丞相与武帝后的丞相有着很大的不同。
13个丞相中,有6个被杀或自杀。
西汉一朝共有8个丞相被杀。
武帝朝占了6个,不排除武帝的个人原因,但频繁更换丞相,并对丞相进行杀戮。
即君和相出现了不和谐。
这种不和谐主要体现在皇帝和丞相分权方面,及彼此在政治生活的定位上。
武帝朝的13位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髦,田千秋。
卫绾和田千秋是承上启下的两朝丞相。
武帝前期权力主要掌握在窦太后手中,以窦太后的死亡为界,将武帝朝丞相分为两批。
即卫绾,窦婴,许昌为第一批,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髦,田千秋为第二批。
这种划分又是“无为而治”与“儒家治国”的分水岭。
一、卫绾,窦婴,许昌卫绾,窦婴,许昌是武帝早期的丞相,这时窦太后掌握着政权。
“窦太后好黄帝……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在武帝初期六年里,窦太后紧紧掌握着政权。
从儒家和黄老学派的第一次交锋结果中“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
丞相婴、太尉蚡免。
”可知,这三位丞相与其说是武帝的丞相,倒不如说是窦太后的丞相。
卫绾是两朝丞相。
他是“敦厚长者”夹在帝后之间。
处于儒黄争锋之际,得以善终,实属不易。
卫绾是一个奴性十足的庸碌之辈。
这是武帝朝丞相的一个重要特征。
窦婴是外戚,在“七国之乱”中立过战功。
但“诚不知时变”,窦婴在当丞相时别人就劝他“「君侯资性喜善疾恶,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不能,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听。
”最后“弃市渭城”从《史记》中记载的窦婴与田蚡关系可知,窦婴为相初,就是田蚡的一个棋子。
后来的死也与田玢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迎鲁申公……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由上可知,窦婴实行儒学“诚不知时变”是导致他罢相的重要原因。
从窦婴在短短的一年内所实施的措施,可知他对丞相定位,是欲效萧曹。
以天下为己任的。
但他不清楚此时已不是汉初了,专业的皇帝需要的是CEO。
而不是高祖时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需要股东了。
这个“产业”百分百的属于皇帝,丞相只是“产业”的管家。
窦婴在丞相定位上既当管家又当股东。
这种角色即使不因灌夫之事被杀,也会被武帝这个百分百的董事长杀掉。
因为皇帝是不会转让和分享产权的。
管理权的出让,也是有限度的,只是一小部分。
窦婴的悲剧,源于他不知“时也,势也”。
对丞相做了错误的定位。
欲学曹萧,学走了样。
形势变了,性格也不好,既当管家又当股东,“非少主臣也”他的悲剧是个必然。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
窦太后大怒……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这是《史记》中对武帝朝第三任丞相许昌的叙述,许昌为相是帝后妥协的结果,窦太后一死,他马上被免职了。
他碌碌无为的当了四年丞相,并得以善终。
许昌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卫绾。
许昌既是以后汉武帝选相的标准,又为以后丞相立了榜样。
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髦,田千秋“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
以武安侯蚡为丞相。
”田蚡是武帝的舅舅,好儒术,学识优长,甚合武帝之意,故窦太后一死,武帝便起用田蚡为相。
但田蚡自恃贵戚“负贵好权,杯酒责望”。
《史记》记载田蚡“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足见武帝对田蚡专权的不满。
同时田蚡也不以朝政国事为重。
为保封邑,置天灾万民不顾,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武帝对此并不是不知道,只是碍于王太后。
元光四年,田蚡奏“灌夫宗族横行乡里”。
窦婴为保灌夫与田蚡相攻讦,武帝因其母王太后之故,族诛灌夫,弃市窦婴。
同年,田蚡也病死了,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发现田蚡与刘安有牵连,武帝说:“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可见武帝对这个舅舅丞相的不满,武帝吸取窦婴,田蚡外戚为相的教训,加强了对外戚的防范。
不再任用外戚为相。
临终杀赵婕妤进一步弱化外戚。
武帝难料的是,外戚通过(下转第306页)作者简介:李清川,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啸,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教育文化持续发展等理念作为工作中的一种自觉,形成一种习惯和经验,以共同圆满完成模拟庭审任务。
(二)法律诊所教学与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教学起源于美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其注重锻炼学生对案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
诊所式法律教育具有使用真实的背景资料、运用互动式教学等特色教学方法和运用与传统不同的评价方法等特点,培养学生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公平、正义的理念植入学生的头脑当中。
根据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在援助式法律诊所教学中较多接触的案件类型主要是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的案件和盲、聋、哑和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等案件,学生所接触到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更能深刻感受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和谐理念的最佳时机和途径。
(三)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离开学校前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直接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但它同样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毕业实习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法院、检察院等实习单位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感性认识,熟悉实体法及程序法的实际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法律制度在保护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坚定学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信念,为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落实和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三、和谐理念在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的模拟程序是否合法与规范、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律文书写作格式是否正确,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流畅精彩等技术性指标构成。
传统的评价体系具有客观性强、简便且宜于操作等优点,但太过于刻板,往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实践操作的社会效应。
而法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公平、公正地解决社会纠纷,促使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因而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应该添加“和谐程度”标准,并使其处于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
对于学生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和毕业实习中处理过的案件,是否已使当事人满意,是否真正达到了平愤、息讼的目的,促进了社会和谐,可以采取民意测验或民意调查的方式进行,把对学生法学实践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的权利交给当事人,交给社会,并对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进行跟踪调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性评价和实践教学提供翔实的资料。
这样也会促使学生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去翻阅、查找法律条文,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深入实际,耐心细致地与当事人和有关部门进行坦诚交流,一丝不苟地分析案情,以使案件的处理结果成为化解当事人摩擦的润滑剂。
案件处理所达到的“和谐程度”评价标准的运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运用法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积累案件处理经验,更好地实现法学实践教学的目标。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法科毕业生,将来才能真正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命力。
注释:初北平,陈奉翔.模拟法庭教学的优势及其操作程式研究.交通高教研究.2003(1).冯红霞.法学职业化培训之诊所法律教育.职业时空.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