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对禅宗以牛说法思想的继承
西游记与禅宗
禅宗视角下对《西游记》的主题反思一立题原因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不单单是一部神魔小说,它其实是在至简的故事里包含着至深的文化信息,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之下折射出了哲理的意蕴,因此它所反映的主题具有多重性和深度性,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诠释。
下面我主要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讲述。
二禅宗简介既然是要从禅宗的视角来解释《西游记》的主题,那么我首先对禅宗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这里所说的禅宗是指中国的本土禅宗,先来说说本土禅宗的形成。
按照禅宗的传法谱系所说,本土禅宗起源于印度禅宗,经二十七代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终于到了中国,那菩提达摩也就是中国本土禅宗的初祖,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达摩祖师,这个谱系到底可靠不可靠,我们也不好去评说,不过根据现在一些学者的考证,中国本土禅宗的形成应该还可以追溯到更早。
现在说一下发展,自达摩向下传了五代,因为是一脉单传,所以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太广泛。
到了六组慧能禅师时本土禅宗才是真正在中国大陆站稳了脚跟,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吧。
因此在明代的时候禅宗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从当时王阳明根据禅宗而开创心学体系就可以看到其冰山一角。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从禅宗的视角下来审视《西游记》的主题。
禅宗有四句格言,分别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第一句是说禅宗的来源,后三句是讲主张的。
《西游记》文本中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三句主张,具体在文本中的表现我们接下来再讲。
【下面我来解释下什么是禅。
禅:一词来源于梵文,音译叫做“禅那”,简称为禅。
根据佛经的评述禅大致有两层含义:第一种与定相近,意思是要让心绪意念宁静下来;第二种与慧相近,但慧不是一般所说的知识或者是智慧,它是佛教特指的一种观照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力。
佛教讲由定发慧,就是把定视为了获得佛教慧的基本条件,这样讲这两层含义其实是有着递进的关系。
】三无字经的真谛我们先来说一下无字经。
不知道大家对《西游记》结尾时出现的无字经有没有感到很疑惑,当时阿难迦叶给他们师徒传经前先是问他们这么远来有没有给带来什么人事啊,悟空认为这简直就是在公然向他们索贿啊!对此就很气愤,非要拉着两位尊者到如来面前理论一番,好在唐僧和八戒悟净来劝悟空才算作罢,后来又是在几人好言劝说下两位尊者才是把真经给传了,但最后师徒几人经大鹏提示才发现他们原来受的真经竟是无字的,顿时就有了一种被人骗了的感觉。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文化宗教思想论文摘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这部小说中佛、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
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几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钓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也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西游记》“讽刺椰榆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作者察性,复善谐剧,故虽变化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透过《西游记》中描写的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本文从小说涉及的宗教文化这一角度入手,探求该小说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及产生的根源。
一、《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西游记》中,同时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的文化,三者贯穿揉合在一起。
1.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小说中最明显的部分,这部小说的题材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说中处处皆是。
小说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
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
小说通过唐僧师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荤、不杀生、不淫欲等清规戒律。
比如,孙悟空为数不多的几次杀生行为(其实有时是被冤枉的)都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惩罚(如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减圣僧恨逐美猴王》)。
面对异性求爱,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猪八戒的好色和动摇也受到了惩罚(如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书中描述的许多环境都宣示了佛教文化,而佛教方面的术语更比比皆是,单是从诸多回目中就可以随手摘录到。
如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无神》,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奖受心经》,第44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76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等等。
西游记宗教描写艺术
西游记宗教描写艺术繁本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形态较为复杂,明清时期的学者根据宗教题材本事提出的“解经”、“谈禅”与“证道”说,将宗教题材等同于宗教主题,一度较为盛行。
今人大都赞成《西游记》作为小说文本的认定,但在义理探求过程中依然存有莫衷一是的情况。
实际上,就“《西游记》与宗教”论题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中间环节,即《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问题。
本文试就小说情节处理与宗教情感思维互动关系的若干结点展开讨论。
一、《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和艺术处理《西游记》对佛教经典《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
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一。
从创作方面看,《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一)传统取经题材中《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缘饰本事的神异化倾向。
玄奖西行题材中《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
《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
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
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
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
床上独坐,莫知来由。
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
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
其《多心经》,至今诵之。
这一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
清崔颧《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仅仅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
而在现存的唐人相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在现存的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
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记载三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
西游记与佛教禅宗思想的关系
西游记与佛教禅宗思想的关系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与佛教禅宗思想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佛教禅宗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西游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教禅宗元素深深渗透其中。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即具备了禅宗思想的特质。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参悟来觉悟真理。
孙悟空在修炼中通过参悟,悟出了世间众生的痛苦和无常的真相。
他体悟到生死是一个循环,而人应当超越生死,摆脱痛苦。
这与佛教禅宗的“舍离痛苦,超越生死”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在《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和佛教的禅宗思想也有着紧密联系。
比如,唐僧师徒一行人就代表着人们在修行路上的种种障碍和磨练。
他们面临种种磨难,需要不断超越自我,修炼心性。
这与佛教禅宗强调修行者在人生旅途中面对种种诱惑和困难时,要坚持修行,不受外界干扰的观念相契合。
再者,《西游记》中的佛教禅宗思想还体现在一些情节和对白中。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表达了禅宗智慧的对白和故事情节。
例如,游戏、动漫中常被人引用的“入我门来,坐化西天”的经典台词,道出了佛教修行者追求出世解脱、开悟的愿望。
另外,行者斩妖除魔时实践了禅宗的“见性成佛”观念,从而化解了一个个巨大的困扰正义的妖魔。
这些情节和对白通过艺术形式将禅宗思想传达给读者,起到启发与激励的作用。
此外,小说中的西天取经之旅也可以视为佛教禅宗的一种象征。
取经之路,就如同一种修行的过程。
唐僧师徒在路上遇到各种考验和困惑,需要坚持好的信念、战胜自己和外界的困扰,最终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超越。
这符合佛教禅宗强调修行者应在修行路上履行种种苦行,痛苦困苦是修行的一部分。
总之,西游记与佛教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
通过主人公孙悟空、唐僧师徒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和对白的设定,小说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的精神内涵和修行观念。
这种紧密联系不仅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内涵,也为读者传递了佛教禅宗的智慧和精神价值。
西游记中的佛教禅宗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禅宗思想佛教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融入了众多的宗教思想,其中包括佛教禅宗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佛教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
首先,在《西游记》中,禅宗思想通过孙悟空这个角色得到了鲜明的展示。
孙悟空作为一个猴子精,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特质。
他自负、聪明、喜欢思考,这些特点恰恰与禅宗强调的自由自在、超越世俗相契合。
孙悟空通过修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智慧,使他能够化解各种困难和敌人。
他的心性和行为表现均体现了禅宗强调的无我、无念、无欲的境界,从而达到了超脱尘俗的境地。
此外,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还体现在对修行者境界的描述上。
《西游记》中的三藏法师作为佛门弟子,代表了禅宗中的凡夫和菩萨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中,三藏法师经历了各种磨难和险阻,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他对佛教教义的坚持以及对菩萨救度众生的决心,体现了禅宗中要超越自我利益、利他利众的精神。
三藏法师在面对挫折和危险时,常常能够冷静地思考,以智慧和忍耐来克服难题,这正是禅宗修行强调的心灵的觉醒和超越。
再者,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还表现在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揭示上。
在《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特点。
正因为如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困境,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错误,并通过修行和自我反省努力改正。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与禅宗提倡的人性本善相符。
禅宗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着佛性,只要通过修行,超越种种烦恼、修正种种错误,人们就能够实现心灵的觉醒和归真。
《西游记》中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都具有开悟的潜质,并通过一系列的历程来实现自我的觉醒和转化。
最后,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还通过一些场景和对话的描绘来得以展示。
比如,在取经路上,三藏师徒常常需要面对恶魔的阻挠和考验。
在这些时候,他们不仅需要运用智慧和勇气来应对,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从西游记看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从西游记看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是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入手,探讨儒家思想在其中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在《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孙悟空身上具有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中追求“仁”的特质。
他不仅对待师傅师兄弟们充满忠诚,更对患难中的人民展现出同情与怜悯之情。
他曾化身为唐僧,带领唐三藏等战胜了劫难,解救了无数受苦的众生。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慈悲精神。
但是孙悟空的形象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立个性和反叛精神,这使得他超越了传统经典中儒家学说对于孝道、忠义的要求。
他以顽皮淘气的形象闯荡天地,同时也是追求自由的象征。
其次,唐僧作为一个道德高尚、追求真理的化身,更加特别展现了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传承与创新。
唐僧象征着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行走在恶势力盛行、人心浮躁的乱世中。
他始终凭借着对真理的执着信仰,带领着他的徒弟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畏阻碍,坚定信念。
唐僧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与正直,但他也有着一定的软弱性格,这使得他在遭遇魔障和妖精时表现出一种既软弱又顽强的斗争精神。
这一特点既体现了他凡人的一面,也展示了宽容与善良的一面。
除了主角外,《西游记》中还有其他众多形象也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比如悟空的三位师兄弟,他们分别代表着忠诚、智慧和勇气。
其中,沙悟净作为忠诚的象征,为师兄弟们解决了一系列的困难,表现出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
而猪八戒则代表着无知和欲望,虽然他常常因为贪图享受而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放下私欲,奋发向前,这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修身养性的要求。
至于沙和尚,则以勇敢和坚韧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大家的楷模。
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还体现在思想内容上。
作为一个通俗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以生动活泼的幽默作风,巧妙地传达了满满的正面价值观。
西游记读后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西游记读后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本具有娱乐性质的小说,更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瑰宝。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阅读《西游记》不仅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让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西游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深入探讨了中国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各种传统文化。
通过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隐含的哲学思想,西游记巧妙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例如,书中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者无敌"的精神,而唐僧则是佛教中慈悲为怀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这些经典人物的塑造,西游记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传承下来,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传承的中国。
其次,西游记的创新也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在书中,作者吴承恩不拘一格地创造了大量奇幻的情节和形象,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无论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是猪八戒的妖怪身份,这些形象的创新都超出了传统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框框。
此外,通过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的巧妙改编,西游记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与时俱进的作品。
这种形式的创新让西游记成为了一个娱乐与智慧的结合体,在其中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还能够追逐着故事的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影响。
通过西游记,我们不仅知道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还明白了创新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还是创新,西游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在享受故事的乐趣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因此,我坚信西游记这部作品将会继续为后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永久瑰宝。
《西游记》的宗教意义与文化传承
西游记的宗教意义与文化传承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瑰宝之一。
虽然它是一部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神魔忍者题材小说,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宗教意义,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1. 佛教神魔忍者题材1.1 取经行程与修行之道《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的历险为主线,其中佛教元素贯穿始终。
从取经行程可以看出,通过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师徒四人不断修行提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映射了佛教信仰中追求解脱和菩提心等重要理念。
1.2 角色塑造与佛教文化符号角色塑造方面,《西游记》中具有丰富多样的神仙、妖魔和僧人形象。
其中,如观音、如来等佛教菩萨和神祇的形象深入人心,并在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角色与佛教文化符号的运用,使《西游记》获得了更深刻的宗教意义。
2. 文化传承与影响2.1 对道德价值观的塑造《西游记》以其深刻而智慧的描绘,对中国社会塑造了强烈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孙悟空通过不断修行和战胜各种诱惑展现了自律和坚持正义的力量,成为了世代以来中国文化中仁爱、勇气和善良的象征。
2.2 对文学艺术形式影响《西游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诗歌、戏剧甚至音乐剧能够依据和发展的材料。
其故事情节、角色形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之一。
2.3 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西游记》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各地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从电视剧、电影到动画片,都能看到《西游记》的影子。
其故事和传说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了年轻一代儿童心中的榜样和英雄形象。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独特而卓越的作品,在宗教意义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探讨其中蕴含的佛教元素和宗教符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并体会到它对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学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宗教文化之一。
整本小说都充满了佛教的符号和概念。
比如,孙悟空变成的金箍棒就是佛教中的“有情铁棒”,代表着不动明王的力量;唐僧取经的旅程更是佛教追求智慧和解脱的象征。
另一个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各种佛教神明的出现。
如观音菩萨、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等。
这些神明在小说中出现的形象极为生动,代表着佛教中的慈悲、智慧、道德等方面。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小说中也强调了戒律的功德,明确了善恶报应的观念,表达了对人性的反思与超越。
道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也极其重要。
比如,太上老君、玉帝、观音等人就代表了道教神灵的既有形象。
此外,《西游记》中描绘的仙境、仙山、仙洞等地形,都完美地反映了道教中的仙境观念。
此外,《西游记》中的很多神奇事件和仙术,也都是道教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比如,孙悟空学得的七十二变,就是道家的变化术;唐僧乘白龙马则象征了香山之神。
同时,道教的治病、修身等观念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儒家文化虽然《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大,但儒家思想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作为唐玄宗的义弟和皇位继承人,唐僧一直强调忠诚、孝顺、尊敬长辈的儒家思想。
尤其是《西游记》中所描绘的诸如猪八戒和沙僧等徒弟,经常畏惧上司,不敢反抗,这些都是亲儒家的思想表现。
此外,小说中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性,表达了尊重权威、维护社会民主平等的观念。
总结总体来说,《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以佛教、道教文化为主,儒家文化为辅,涵盖了人类所关注的绝大部分问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游记》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国民间信仰、社会风俗、社会意识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贡献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符号。
西游记佛教禅宗的思想导向
西游记佛教禅宗的思想导向佛教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佛教传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西游记》这部古代文学巨著承载着丰富的佛教禅宗思想,通过对主要角色的表达和情节的安排,传递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导向。
本文旨在探讨《西游记》中佛教禅宗的思想导向,并分析其对个人修行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以下将从《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角色形象、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 故事背景《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时期,其主要情节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苦旅程。
从故事的背景可以看出,《西游记》的创作深受佛教禅宗传统的影响。
禅宗注重人的心性修行,强调超脱纷扰,寻求真理。
在这个背景下,主人公孙悟空作为一个具有佛性的神猴,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禅宗的化身,代表了禅宗的思想导向。
2. 角色形象《西游记》中的角色塑造都与禅宗的思想密切相关。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作为一只神通广大、智慧非凡的猴子,具有舍我其谁的精神和卓越的悟性,体现了禅宗追求解脱和超越的理念。
其次,唐僧师徒四人代表着不同的心性境界。
唐僧作为精神导师,体现了禅宗师徒传承和修行的重要性;悟空则是修行者和导师,通过不断的战胜困难和拯救众生,表达了禅宗的菩萨精神;沙僧和猪八戒则分别象征着冥想和欲望,体现了禅宗修行道路上的种种磨难和诱惑。
3. 故事情节《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贯穿了佛教禅宗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旅程和考验,揭示了个人修行的必经之路。
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
这些妖魔鬼怪代表的是修行者内心的烦恼和诱惑,唐僧师徒通过智慧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这种修行过程与禅宗的心性修炼和超脱纷扰的理念相契合。
同时,故事中悟空的身份变化、他与观音的对话等桥段也展示了禅宗的觉醒和超越。
总而言之,《西游记》在故事背景、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中都蕴含着佛教禅宗的思想导向。
通过书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读者可以感受到佛教禅宗所追求的超脱和解脱的理念。
西游记对中国宗教与哲学的思考
西游记对中国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孙悟空及其伙伴的大闹天宫、西方取经等经历,揭示了中国宗教与哲学的思考。
这部小说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多个宗教思想,同时也探讨了生命意义、人性善恶等哲学问题。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西游记对中国宗教与哲学的思考。
首先,西游记在宗教思想方面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在这部小说中,孙悟空作为主人公,具备了佛学与道家思想的特征。
孙悟空的觉悟和智慧,以及他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与佛教中的“菩提心”和“舍利子”的概念相契合。
他通过西天取经的旅程,不仅是为了救度众生,也是为了修行成佛。
与此同时,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变化万千的能力,也与道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自然无为”的观念相呼应。
可以说,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并通过他的经历向读者传达了宗教的教义和修行的境界。
其次,西游记还对中国传统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小说中,孙悟空和其他角色面临了诸多人性善恶的考验,他们经历了磨难和试炼,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战胜了邪恶势力。
这种通过努力和智慧来战胜困难的观念,呼应了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阴阳五行的思想。
同时,西游记也反思了人类的欲望、贪婪等弱点,通过描述悟空等角色的成长和改变,以及他们对羁绊与责任的思考,向读者传递了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种关于人性的思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性本善”与“道德自我完善”的观念相契合。
此外,西游记中还揭示了生命意义的问题。
西游取经的旅程被视为众生寻找生命的意义与解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等角色的坚持与奋斗,展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理解。
通过他们的经历,西游记提出了一种“修行解脱”的观念,认为在生命中,通过对内心的修炼和对外物的超越,可以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更深层次理解,并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描述孙悟空及其伙伴的经历,思考了中国宗教和哲学的诸多问题。
小说中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探讨了生命意义、人性善恶等哲学问题。
西游记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
西游记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它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以其中的四个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展现了精彩纷呈的冒险故事。
这部作品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与交融。
首先,西游记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题的小说,西游记中大量涉及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小说中的唐僧是佛教徒,他的目标是取得佛经并将其带回中国,以普及佛法。
西游记中描绘了许多仙境、洞天福地和佛教神奇的修行功法,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禅定、慈悲和施舍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对佛教教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进一步融入了中国传统宗教的文化中。
其次,西游记对中国道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小说中的主要道教元素体现在孙悟空身上。
孙悟空是一只被炼成人形的石猴,他通过修炼获得了神通广大的能力。
这体现了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的理念。
同时,西游记中也涉及了许多道教的神话传说和仙境之地,如草履仙、九曲黄河洞等。
这些元素的描写不仅使读者对道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使得道教文化在民众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西游记中的角色和情节也受到了中国传统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影响。
小说中的四大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元素。
孙悟空象征着古代神话中的猴王,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智慧;猪八戒则代表着贪婪和愚笨,他是俗人的化身;沙和尚则象征着古代信仰中的沙僧,他是真诚和忠诚的化身;唐僧则代表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正直的品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仁义道德的化身。
这些角色的刻画和命名,都是基于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西游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名著,不仅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打动了读者,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融入了佛教、道教以及中国传统神话和民间信仰的元素,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文化的价值和思想。
西游记佛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
西游记佛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佛教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自从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思想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唐代五代十国时期,佛教思想非常流行。
因此,在陈抟、李德裕等人的“成唐集”中,随处可见佛教题材的诗歌和散文。
作者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充分融合了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传承和创新。
一、传承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 观念传承首先,西游记对于佛教思想的观念传承是非常保留的。
如“空”“无我”等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得以贯彻。
如唐僧的经验,是一种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及对中国哲学、教育、文化思想的传承。
这也充分体现了唐僧的境界。
此外,经常有“孔雀明王”等佛教人物的出现。
这些角色充分展示了佛教思想在民间文学中的流传。
2. 修行传承其次,西游记对于佛教思想的修行传承更加深入。
如唐僧从头到尾都在修行,而且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千难万苦,历经了善世等众多佛教修行的历程。
这种修行的过程,充分揭示了佛教思想中的“道”和“行”等概念。
而且通过一个个紧凑的情节展现唐僧经历了重重磨难,最终能达成修行的高境界。
这种传承的方法,让佛教思想深入民间,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美丽形象。
3. 道理传承最后,西游记对于佛教思想的道理传承非常具有实效性。
如原著中刻画了沙僧是一个有涵养、通达佛理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中,沙僧常常引经据典,而且他所说的话,往往能够洞悉到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这使得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更加完善、完整。
这种传承方法,让佛教思想在民间文学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传承。
二、创新除了传承,西游记也充分展现了创新。
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之后,创新性将接下来表现为三个地方:1. 技巧创新首先,西游记在写作技巧上的创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作者吴承恩运用了大量的小技巧和技巧,如充分地利用了人物形象之间心灵的桥梁从而增进情境表现和作者的思想表达。
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
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集神话传说、文学创作、哲学思考于一体的伟大作品。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学创作,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的融入西游记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既来自民间传说,也借鉴了儒、释、道等宗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就是一位神话传说的化身。
孙悟空源自民间传说中的猴子,有着神通广大、武艺高强的特点,成为了一代英雄。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更是通过修练而成为一位大圣,具有不灭身法、火眼金睛和定身法等神奇能力。
其次,西游记中的佛教神话传说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唐僧乃是前世中掌管清净国的观音菩萨下凡投胎,以帮助寻找真经,而孙悟空掌握的七十二变法则是佛教传说中的神通之一。
此外,西游记中还继承了道家的神话传说,如青牛精、红孩儿等。
这些神话传说的融入使得西游记拥有了精彩纷呈的情节和丰富多样的角色,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二、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西游记是文学创作和想象力的结晶,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一个瑰丽的奇幻世界。
首先,西游记以环境描写为基础,通过对神秘山川景色的细致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虚幻世界。
例如,作者以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花果山、奇异的炼丹炉以及神秘的水帘洞等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们一同体验冒险与奇遇。
其次,西游记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无论是既聪明又顽皮的孙悟空,还是懦弱却有坚定信念的唐僧,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使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与成长产生共鸣。
最后,西游记通过丰富多样的情节和寓言故事,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人性的善恶、忍耐和奋斗的力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启示与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西游记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西游记是中国文学经典中的一部,是一部描写唐朝时期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小说。
除了故事情节深受读者喜爱外,该小说中佛教思想也是读者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 传承佛教思想的表现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唐僧和孙悟空的角色上。
首先,是唐僧师傅,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表现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得”的思想。
在取经途中,唐僧一直提醒徒弟们要严守戒律,不做伤害众生的事情,这表现出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而他对不肯舍弃品质却强求得道的女儿国国王白晶晶的教育也展现出佛教中“舍得”思想的精髓。
他认为修炼佛法必须舍去一切对人的伤害和欲望。
唐僧对白晶晶的教诲和指导,可以看作是对佛教中舍得思想的延续与传承。
另外,是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大胆,机智而又顽皮的形象,他不但善于变化和飞行,而且战斗力惊人。
但是他最终也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狂妄,学习宽恕和慈悲的佛教思想。
可以从他在火焰山遇到千年火麒麟时的表现中看出来。
当孙悟空从麒麟嘴里听到了自己的过往恶行,他情绪激动之下离去,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度返回火焰山,向千年火麒麟认错,并学会了克制和宽恕。
这一故事突出了佛教中的慈悲和宽容的思想,代表了佛教的传承。
二. 创新佛教思想的表现除了传承佛教思想,西游记中也有一些在佛教思想上加以创新的内容。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做详细探讨。
首先是佛法的得失观。
在佛教中,得失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西游记中也有几个表现得失观的典故。
例如,在走过充满埋伏的花果山时,唐僧要求悟空不要擅自行动,但悟空却认为这样会失去战斗胜利的机会。
唐僧认为过度追求胜利会带来回报,于是用佛理渐迫悟空,让他放下贪心,终于成功地取得了胜利。
其次是西天取经的意义。
在佛教中,西天取经代表了走向解脱之路,代表了战胜万恶之心获得从苦海脱离的彼岸。
通过四人取经的历程,西游记突出了佛教的这一内核,告诉人们求得心静与向善,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
西游记禅宗思想
西游记禅宗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
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还融入了诸多的宗教思想。
其中,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占据重要地位,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游记中禅宗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一、禅宗的理念禅宗,又称为宗元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禅字源于梵文的dhyāna,意为“禅定”或“冥想”。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直接觉悟,超越文字和思维的限制,通过打破传统的宗教仪式和教条,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宗注重内观,即通过静坐冥想来观照自己内心的本性,从而认识自己并获得解脱。
二、西游记中的禅宗元素1. 和尚的修行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展现了禅宗僧人的修行之路。
他具备无上的智慧和慈悲心,坚守佛法,不畏艰险,一心向善,致力于西天取经,普渡众生。
唐僧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化了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徒弟,让他们逐渐开悟、修行,并最终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心魔的战胜西游记中的心魔战胜描写,与禅宗思想中对心魔的理解密切相关。
禅宗认为,众生心中存在着无尽的欲望、执著和迷惑,这被称为“心魔”。
唐僧一行四人在取经路上,不断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诱惑和阻挠,同时也要应对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唐僧在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信念,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魔,最终取得了真正的悟道。
3. 知足常乐禅宗强调心灵的宁静和对于现状的满足。
“知足”即满足,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再追求更多的物质和地位。
“常乐”则是因为心境的宁静和平和而引发的快乐。
在西游记中,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修行过程中,渐渐摆脱了对于名利和欲望的执着,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三、西游记禅宗思想的意义1. 唤醒人们的内在觉悟西游记通过唐僧的取经之旅,向人们传递了悟道的信息。
故事中的修行者们通过面对各种苦难和困境,逐渐觉悟到人生的本质和真谛。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和提醒,激励着每个人寻求内在的觉悟和解脱。
2. 弘扬禅宗的价值观西游记中的禅宗思想回归内心,通过直接觉悟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和。
禅宗中的以牛说法
禅宗中的以牛说法
李洪武
【期刊名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0)003
【摘要】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不落言筌",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事物--牛来阐明事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国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散见于禅宗公案、禅宗偈颂和小说中.它不仅表现在许多禅师常以泥牛、牯牛、老母牛、铁牛等喻人或自喻,禅宗中有些禅师想做水牯牛,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把本来面目比作露地白牛,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以牛喻佛法大意的不可言说及描述形而上的道体,还涉及禅宗教义、禅宗的教育法和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本文对禅宗以牛说法出现的原因、表现、对禅宗的影响以及研读这些案例时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李洪武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山东潍坊,26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5
【相关文献】
1.论《西游记》对禅宗以牛说法思想的继承 [J], 李洪武
2.佛教“牧牛喻”的渊源与流变-从原始佛教到禅宗《十牛图颂》 [J], 陈开勇
3.养牛户王峰为牛“讨说法” [J], 无
4.依火所牛8 一辈子为民“讨说法”的人 [J], 张丹平;日木
5.追寻明清禅宗兴衰的历史与逻辑——评《论诤中的觉悟:17世纪中国禅宗的革新》[J], 郑晓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过《西游记》学习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
通过《西游记》学习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1.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本小说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动人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
2.背景介绍《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话小说。
该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为主线,穿插着众多神仙、妖魔精怪的故事情节。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佛教思想。
3.佛教在《西游记》中的体现3.1 观念与信仰在《西游记》中,佛教观念与信仰通过唐僧作为佛教法师的形象得以体现。
他坚定地相信佛法可以拯救众生,并为此前赴印度取经。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描写修行、悟道等场景,进一步表达了佛教对人们内心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影响。
3.2 佛教教义与故事情节《西游记》中元素丰富的神仙、妖魔精怪等角色,都来源于佛教故事和传统信仰。
例如,孙悟空就是佛教中的齐天大圣;白龙马则来自于观音菩萨转世的形象。
这些角色通过各种事件和困境,表达了佛教思想中善恶、修行、业力等概念。
3.3 佛法与解脱《西游记》中呈现了人物通过修行、面对困难克服自我,最终实现个人解脱与升华的过程。
这体现了受到佛法指导并经历心灵成长的主题。
4.中国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4.1 中华传统价值观念《西游记》通过对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引用和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仁爱、勤劳、孝顺等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展示出凝聚力与互助精神。
4.2 塑造英雄形象与人物性格《西游记》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
师徒四人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行为准则,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英雄形象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4.3 弘扬传统文化《西游记》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学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从叙述风格、描写细节到人物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5.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神话小说,通过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年 1 月 09 2
济南职业学 院学报
Ju  ̄ o Jn nVo a o  ̄ C l g om f ia c f n i o ee
收 稿 日期 : 0 9 1 — 0 2 0 —0 2
作者简介: 李洪武 (9 2 ) 男, 16 一 , 山东安丘人, 山东潍坊学 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6 ・ 6
的草蛇 灰 线 。
神 获 得 渠 ” 但 牛魔 王却 神 通 广大 , 坚 决 不借 芭 。 且 蕉 扇。“ 魔 王 , 也 有七 十二变 , 艺也与大 圣一 好 他 武
‘
一
“ 碍” “ 运 ” “ 无 、任 、 相忘 ” “ 照 ” 最 后 “ 泯” 、独 , 双 ,
法 的公案 。 石巩 慧 藏 “ 日在 厨房 作 务次 , 马 ) 一 ( 祖 则人也不见, 牛也不现。 普明禅师的《 十牛图并颂》
不 仅 为 个人 的修 行 指 明 了次 第 , 是 中国禅 宗 文 也 中国古 典 名 著 《 游 记 》 承 了禅 宗 以牛 说 西 继
回入草去 , 鼻拽 将 回。祖 日:子真 牧牛。 『 蓦 ’ ‘ ”'I 学 的优秀组 成部 分。 l 叫 南泉普愿 禅 师是 善 于 以牛说 法 的大德 ,王 老 “
其 师( 自称 ) 自小 养 了- 头水 牯 牛 , 向东 溪 放 , 一 拟 不免 法 的 思想 , 主 要 表 现 就 是 把 心 性 的修 行 比作 食 它 国水 草 , 向西 溪放 , 不免 食 他 国水 草 。 亦 如今 牧牛。 牛魔王是 《 西游记 》 寄寓禅宗思想最重 要 不 免 随 分 纳 些 些 , 不见 得 ” [【 ’ 泉在 此 讲 的 形 象 载 体 , 西游 记 》中的以牛说 法 , 要 通 过 总 。2 南 1 《 主
除” 从 翠 云 山芭 蕉 洞 到积 雷 山摩 云 洞 , 到 乱 石 。 再 孙 真 心 牛 魔 王 是 《 游 记 》中出场 最早 、 墨 最 浓 的 妖 助 , 悟 空 战胜 不 了牛魔 王 , 是 “ 强 力壮 卒 难 西 着
禅 宗 经常用 牛来 阐明禅 理 , 象 生动 , 俗易 懂 , 形 通 牛说 法, 现在许 多禅 师 常以泥牛 、 牛 、 表 牯 老母 牛 、
除公案外, 禅宗 中的以牛说法 还表现在许 多 明禅师, 他们主要是把心性的静修 比作牧牛。 汾阳 善昭的《 南行 述牧童歌十五首》 以牛喻烦恼 , , 牧
生动, 通俗 易懂 。 禅宗中的以牛说法, 主要表现 在禅师们常以泥牛、 牯牛、 铁牛等喻人 或自喻, 心外觅法比作骑 把
牛觅牛, 把本来面目 比作露地白牛, 心性的修 证 比作牧牛, 涉及了禅宗无情说 法的思想。 把 还 中国古典名著 《 西游 记》 继承了禅宗这种以牛说 法的传统 。 西游记》中的以牛说 法, 《 主要通 过牛魔王的形象反映出来。 作品通过牛魔 王形象的塑造, 大大深化了《 西游记》 中的传 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 西游记》 孙悟空; 《 ; 牛魔王; 禅宗; 以牛说 法
De .0o c2 9
第6 ( 第7 期) 期 总 7
No6S r l .7 .(ei 7 ) a No
论 《 游记 》对 禅 宗 以牛说 法 思想 的继 承 西
李洪武
( 东潍坊学院 , 东 潍坊 2 16) 山 山 60 1
摘
要: 禅宗讲求“ 不立文字, 不落言筌、 直指人 心, 见性成佛 ” 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牛来阐明禅理 , , 形象
颂 》 从驯 一 头黑 野 牛 到修 到 物我 两 忘 , 作十个 , 分
步骤 : 未牧 ” “ 调” “ “ 、初 、 受制 ” “ 、 回首” “ 、 驯服 ” 、
禅 宗 重 要 典 籍 《 灯会 元 》, 有 大 量 的 以牛说 五 就 问:作 什么? 日:牧 牛。 祖 问:作 么生 牧 ? 日: ‘ ’ ‘ ’ ‘ ’
反 映 了禅 宗 祖 师 应 机 说 法 的 大 智慧 。 宗 中 的以 偈 颂 中, 名 的有 汾 阳善 昭 、 庵 师 远 禅 师 和普 禅 著 廓
铁牛等喻人或自喻, 禅宗中有些禅师想做水牯牛,
禅宗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 把本来面目 比作露 童 喻理 智 , 神 0 1 把 凡到 圣 的修 行 次 第 分 析得 生
下面我们通过《 西游 的是禅定的修行问题 。 面对水草 , 随分些些, 稍一 牛魔王这一 形象反 映 出来 。
人 草 , 即拽 回。 立 既不 住 空 , 不住 有, 也 妄念 即有 即 记》 对牛魔王形象 的塑造, 结合廓庵师远禅师和
无, 物来则现 , 物去不留, 《 用 坛经 》 语即是 “ 对镜 普 明禅 师 以牛说 法 的诗 偈 , 追寻 作 品以牛说 法 来
中图分类 号 : 4 1 4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4 7 (0 9 0 — 0 6 0 17 — 2 牛是 国人 常见 之物 。 中国
心数 起 ” 吕纯 阳语 即是 “ 镜 无 心莫 问禅” , 对 。
地 白牛, 心 性 的修行 比作 牧 牛, 把 以牛喻 佛 法大 意 动 形 象 , 被 誉 “ 子 叮铁 牛, 个 下 嘴处 ” 使 蚊 无 的 的不 可 言说 及 描 述 形 而 上 的道 体 , 涉及 了禅 宗 参 禅 , 了某 种 轨 迹 可寻 。 明禅 师的 《 牛 图并 还 有 普 十 无 情 说 法 的思 想 。 禅宗 中的 以牛说 法 , 主要 表 现在 禅宗 公案 中。
第一, 牛魔王的出场与廓庵 师远 的《 见迹 》 。
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 撩天鼻孔怎藏他 ? ”
怪 。 西游 记 》 《 第七 回以后, 个 妖 怪 才开始 出场 , 各
。 老孙 与那老牛赌变化 , 曾得胜” 论 未 。 廓庵师远的《 见迹》 “ 日: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草离 般 ……” “ 神通, 牛魔王并不低于孙悟空, 如果没有佛家的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