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其逻辑分析(新疆)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逻辑是什么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逻辑是什么一、历史背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渐进逻辑在开放初期产生,当时农村土地被集体所有,农民只能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然而,这种土地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成为必要的选择。
二、目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确权,打破土地的封闭性,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具体目标包括:解决土地承包期满后再分配问题、扩大农民土地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农民自愿退出机制等。
三、主要内容1.土地承包到期再分配:针对土地承包期满后再分配的问题,决定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承包期限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并规定承包期满后再延长20年,农民家庭承包地自愿延包。
2.扩大农民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民将承包地土地流转给他人,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自主权。
3.推动土地流转: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扩大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和交易制度,促进土地租赁、转让等市场行为合法、有序进行。
5.建立农民自愿退出机制:允许土地承包权、经营权脱钩,农民可以自愿退出土地流转市场,将土地流转给他人。
四、实施步骤1.立法进展:国家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明确了土地承包制度的方向和路径。
2.试点示范:通过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示范,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方案。
3.推动力度加大:国家推动土地制度的力度逐步加大,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发展。
4.完善相关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交易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土地流转登记和交易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的合法有序进行。
总结起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渐进逻辑是从土地承包制度到土地流转制度的过渡,通过逐步推进措施,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离和流转,为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逻辑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创新思路
做 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时 ,可
《 体 土 地 使 用 权 证 》《 村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集 、农
权
方面的分析 ,得 到了经验 证据 的支持 ,说 明了农 民作为土地的使用权主体 ,其所拥 体所 有 制” 。从农业合 作化运 动到人 民公 社 ,这一 系列 的生产 方式的改变 ,使 得农 民对于土地 的产权 弱化 ,并使得 土地所 有 权虚置 , 土地在运动 当中逐步 归集体所有 , 个体农 民与土地不再存 在法律 上的产 权关
有 的土 地 剩 余 权 进 入 了共 有领 域 ,成 为大
家争抢 的对象 ,最终会造成租值消散。相
我 农 土 产 制 的 国 村 地 权 度 变 轨 及 新 路 迁 迹 创 思
一 黄 凯 高锋 ( 四川农 业大 学经济 管理 学 院 四川雅 安 65 1 ) 20 4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30
系。 所 以在 这 个 时期 , 土地 产 权 流转 制度
有的承 包权 、经营权等各项权利具备了排
他 性 ,这不仅减少了土地带来的外部性问
题 ,而 且 对 于 农 民 的 经济 决 策 行 为 有根 本
影响。 ( ) 村 土 地 产 权 的 可 分 割 性 二 农
政 策 制度 的 约 束 , 其 转 让性 依 旧 较 弱 。 因此 , 为 了充 分 提 高 土地 资 源 的 合 理 有 效 配 置 ,政 府 部 门应 进 一 步 完 善 相
关 土 地 政 策 制 度 ,从 而 为 土 地 产权 制 度 实 践提 供 较 为 完 备 的 微 观 基 础 。
改革开放后新疆农村的变化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后新疆农村的变化的调研报告改革开放后新疆农村的变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存在。
新疆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进行调研,探讨其因素和影响。
二、新疆农村改革开放前后对比1. 生产方式差异改革前,新疆农村主要采用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生产,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而改革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土地使用权逐渐私有化,并且大力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设施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农村收入水平提升改革前,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新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新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升,其中农民工外出打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改革后,政府加大了对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新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问题和挑战1. 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新疆农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和渔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容易造成市场风险和生态环境压力。
2. 土地流转难度大虽然政府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土地权属不清晰、流转价格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难度仍然较大。
3.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新疆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管理和经营意识。
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新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启示1. 推进多元化产业发展为了避免单一产业结构带来的风险,应该加大对畜牧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多元化产业发展。
2.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和监管,明确土地流转价格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地制度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70年来,中国的农地制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农业集体化到家庭承包制再到土地流转,中国的农地制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程与逻辑,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地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被废除,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并实行了家庭承包制。
这一制度的确实质上是一种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扩大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农民有了土地经营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但也存在着农业生产技术和规模不大,存在土地细碎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不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地制度调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调整。
1981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
1984年国务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流转的红头文件正式提出,提出承包经营权并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平台。
这一制度变革为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化经营的问题。
三、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与问题土地流转使农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变现,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把经营权交给那些有更好的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人,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收入水平,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土地流转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土地碎片化严重,导致了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还有土地流转带来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浪费现象。
四、未来中国农地制度调整方向在未来农地制度调整的过程中,应该理性看待农地流转,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带来的利益,同时解决土地碎片化和浪费问题,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耕地资源。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罗夫永柯娟丽(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四次绩效迥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了巨大的政策效应。
然而,按照当时综合环境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n 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Luo fu yo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chi,Xinjiang 8300047,China)Abstract:It has occurred f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s which had different effect from 1949 。
We executed new rural land system ---household contract system of land from 1978。
At first,the new system have released huge policy power。
As devis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at time,the system expressed some limitation and defects。
From review of the f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ason and the impet us of 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 in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offers some ideas for fa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进行了多次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和合法化的手段,实现了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
本文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和公有制化。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遇到了瓶颈,农民的土地流转受到了限制,土地流转的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土地制度。
因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展的阶段。
2008年之后,我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革政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延续,而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例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原本的使用权转变为所有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利,从而解决了过去农民无法卖掉或转让宅基地的困境。
同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在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管理,以保护农村土地流转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结合地理和经济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1.物质基础为改革奠定基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
通过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并通过就业和创业等方式增强农民收入,从而达到改善物质基础的目的。
这也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摘要】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来经历了建立与演变、改革与私有化、承包经营制度确立、流转与集约化经营以及乡村振兴与创新等阶段。
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带来了农地制度变迁的成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中国农地制度将朝着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地制度变迁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农业现代化,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实现农民富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70年来的历程与逻辑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为未来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农地制度、中国农地变迁、建立与演变、土地改革、农地私有化、承包经营、农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乡村振兴、农地制度创新、成果与挑战、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影响。
1. 引言1.1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经过70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农地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对于中国农村而言,农地制度的变迁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在过去的70年中,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农地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到土地改革和农地私有化,再到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及农地流转与集约化经营,最终到乡村振兴与农地制度创新,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农地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革,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将农地制度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2. 正文2.1 农地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农地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在土改运动中,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结束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实现了农地的平均分配。
新疆耕地变化的时间特征及耕地保护的SWOT分析
分析 的基础上 , 为耕地保护战略的制 定及 实施提供 依据 。【 方法 】WO S T分析方 法。【 结果 】 1 19 20 ( )97~ 07
年 , 国的耕地面积呈减少 的态势 , 全 而新疆则 反之 , 耕地 面积净变 化率为 3 2 %。新疆 的耕 地面积 变化可 以 .3 划 分为三个 阶段 , 分别为 19 97—20 0 1年 为耕地 的快 速增长期 ;0 1~2 0 20 0 4年为耕 地 的快速 下滑期 ;0 4— 20 20 0 7年为耕地面积 的缓慢恢复期 。( ) 2 新疆耕地保护的优势在于水土光 热资源较 为丰富 , 业生产条 件好 , 农 农 产品品质好 , 比较优势明显 ; 劣势在于资源性缺水较为严重 , 土壤贫瘠 , 水土流失 、 盐渍化问题严重。面临的 机遇为周边 区域和国家对新疆农产品的需求增大 , 耕地经济效益连续多年提高。国家和新疆加大了对耕地的 资金投入 , 临的挑战为新疆绿洲外 围生态环境趋于不利化 , 面 生态需水 向农业用水的保障提出了挑 战 , 耕地可 持续 利用 面临考验 。【 结论】 通过 S T分析可以得 出, WO 通过适 当的方法能够使新疆 耕地得到保护 , 农业 获得 可持续发展 , 水资源是新疆耕地保护的主要障碍 因素。基于上述分析 , 疆的耕地保护战 略应 该为在保持 现 新 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 , 逐步提高耕 地质量 ,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 控制土地开发 ,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
新 疆农业科 学 2 1 ,9 6 : 17—1 3 0 24 ( ) 12 14
Xni gA r utrl cecs ij n g c l a S i e a i u n
di1 .0 8ji n 10 4 3 .0 20 .2 o:0 64 /.s .0 1— 3 0 2 1 .60 2 s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经历了70年的风雨历程。
这个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却展现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和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其中的逻辑和原因,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地改革时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归集体所有,实行农业合作化。
农民通过集体经营方式,取得了长期以来被剥夺的土地权益,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集体经济规模小,生产方式单一,农村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逐渐显现。
二、家庭联产承包时期(1978-2008)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并允许农民自愿流转土地。
这一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农地利用方式单一,农村空心化加剧,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农地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新时期农地制度改革(2008至今)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农地制度改革政策,旨在推动农地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以及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地利用的高效化和现代化,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动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与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土地保护不力、大规模流转导致农村空心化、土地财富失衡等。
四、未来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农地制度改革中,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2.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避免土地资源被大规模侵占,促进行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
3.完善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村一体化发展。
新疆近年来农用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
新疆近年来农用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提供工业原料的产业,是基于一定土地(农用地)上从事种植、林业、牧业、渔业等活动的社会部门。
“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密切相关,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合理配置农用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农用地结构调整必须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前提;农用地的优化配置又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推动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为配套条件。
农业结构优化(包括生产和产值)是指农用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以及在其产生的农业产值结构性优化调整。
其目的是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并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使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新视角来研究新疆农业结构优化,对新形势下新疆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与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与农用地利用情况分析1.1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类型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行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农用地,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地表覆盖、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可见,农业产业结构着重于生产产值指标的研究,而农用地结构则着重于土地利用用途和结构的管理。
此外,两者分属统计部门和国土部门,划分标准不同,且各自划分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两者难以一一对应来分析研究。
本文根据2003年起执行的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2 002年起执行的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同时参考《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等资料,大体上能从空间的角度把新疆的农业产业部门及产值与用地类型相挂钩,其结果见表1。
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
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引言:兵团农地制度是新疆地区实行的一项特殊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农地集中经营,提高兵团地区的农业产能和农民收入水平。
随着兵团农地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其绩效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旨在对新疆兵团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绩效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新疆兵团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新疆兵团农地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开发和稳定边疆地区,国家对农业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兵团地区实行统一的农地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兵团农地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农地承包责任制,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兵团农地制度的变革。
二、新疆兵团农地制度的绩效问题兵团农地制度在推动农业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绩效问题。
首先,由于兵团农地制度强调土地集中经营,农业规模化,导致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小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受到侵害,甚至面临失地问题。
其次,一些地方兵团在推行农地承包责任制时,未能有效保护农民的承包权益,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此外,兵团农地制度在土地利用效益、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三、改进兵团农地制度的思考为了提升兵团农地制度的绩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进。
首先,政府要更加重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加强法制保障,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其次,要进行土地流转改革,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将分散的农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
最后,要注重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兵团农地制度在推动新疆农业发展和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绩效问题。
通过改进兵团农地制度,加强法制保障,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可以进一步提升兵团农地制度的绩效。
这将有助于促进新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兵团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总体而言,兵团农地制度在推动新疆农业发展和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托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土地托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1. 引言1.1 土地托管理论的起源土地托管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是生产的重要资源,而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导致了许多管理问题的产生。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资源,人们开始将土地托管给专门的管理者或组织,这就是土地托管理论的起源。
土地托管理的理念是通过专业化的土地管理者来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产出。
在古代中国,土地托管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通过土地托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农田,确保粮食产量和稳定供给。
土地托管理者通常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农业管理专家,他们负责农田的耕种、灌溉和施肥等工作,以确保农田的高效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托管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土地托管理不仅包括对农田的管理,还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使用和保护。
现代土地托管理也越来越注重科技和信息化的应用,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
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土地托管理论主要是在农业领域被提出和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托管理论逐渐扩展到城市和工业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托管理论不断被完善和拓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和研究。
他们通过对土地托管理论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完善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地托管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在新疆地区,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土地托管理论的实践和推广,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土地托管理论也为新疆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指导。
土地托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土地托管理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第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当前,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土地所有权分散,流转难以实现。
土地凭证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机制,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第二,权益保障不到位。
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遭遇到权益受损的问题。
有的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被迫放弃土地资源,而未能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有的农民面临用地难、用地权益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缺乏信心,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
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并未形成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性和低效性,也制约了古牧地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应进一步改革土地登记和确权制度,加快推进土地凭证发放工作,完善土地权属和流转的法律法规,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可以设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提高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效率。
第二,加强权益保障。
应制定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得到公正的经济补偿。
应加强用地审批和监管,确保农民的用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杜绝违法用地和侵占农民土地的行为。
优化农村土地利用。
应推动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发展高效、节约、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可以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权益保障不到位和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权益保障和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基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一环。
本文依次从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和治理路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分配制度逐渐从集体所有制向家庭承包制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新时代,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法治为保障的原则,保障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和可转让性,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能力和收益水平。
(1)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合理调整土地承包期限,延长家庭承包地经营权期限,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
(2)健全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
加强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转让性。
1. 加强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2.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土地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推动土地交易规范化和公平化,提高土地流转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4. 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美丽建设。
5. 强化农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加强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民参与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土地托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土地托管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土地托管理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它起源于农业社会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仍然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疆这样的农业区域,土地托管理论的演变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土地托管理起源于农业社会时期,当时的农民利用土地托的方式进行合作耕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经济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托管理理论也逐渐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并在不同的地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新疆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土地托管理理论得到了较好的实践。
土地托管理理论的演变不仅受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管理模式的演变,既有其内在的逻辑,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土地托管理理论的演变也体现了这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土地托管理理论的演变在管理方式上体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在传统的土地托管理模式中,农民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丰富度进行生产,对土地的管理相对较为随意。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土地托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农民开始注重土地的全面利用,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制度建设方面,土地托管理理论的演变也是与政策法规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新疆地区,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托管理理论也得到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托管理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土地托管理模式的推广力度,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援助。
这种政策法规的演变,为土地托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土地托管理理论的演变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新疆地区,由于民族多元和地域复杂,土地托管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也为其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农民在土地托管理理论的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丰富了土地托管理理论的内涵,并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和政治经济学逻辑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和政治经济学逻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国土等实际工作部门的积极推进,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供地矛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现阶段,在“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导向下,亟需突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之于农村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功能和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作用。
一、解释政策的两个基本维度:“空间的力量”与“时间的作用”构建政策解释模式和政策解释维度是理解政策制定、实施以及政策评价、改进的基础和关键。
笔者认为,并不是复杂的政策解释框架才能更好地解释政策;恰恰与之相反,越是简单并为人熟知的政策解释框架越能为人们达成政策共识。
因此,理解政策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既重视“空间的力量”,即地理区位因素对政策过程的解释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的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又强调“时间的作用”,即时间流程中各种综合因素对理解政策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厘清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源流、规律以及阶段性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等。
简言之,在空间维度上,地理区位或地理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经济成长阶段以及社会公众意识在不同区域具有较强异质性,相应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呈现的政策效应各异,即便是在自然条件相同的两个地方所表现出的政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差异性,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为一个地方(点)或一个地区(面)政策的“点面空间差异性”特征。
在时间维度上,随着经济社会、公众意识、政策水平以及战略要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对关联政策缺乏作长时段分析,特别是对关联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驱动机制以及变迁规律缺乏总体判断,所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这种情况可以视为政策演进的“线性时间阶段性”特征。
这样,时间和空间既应被看作政策解释的内生变量,也应视为政策过程的基本主题。
基于此,笔者构建了“点面空间差异性”与“线性时间阶段性”相结合的政策解释模型(如图 1)。
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
在实践过程中,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承包权流转难、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民收益分配不公等。
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权流转难在新疆古牧地镇农村,由于土地承包权流转难、流转市场不活跃等问题,导致一些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企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新疆古牧地镇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在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产业布局不合理,农田规模小、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3.农民收益分配不公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一些农民因为缺乏实际经营能力,只能以低价出租自己的土地,造成了农村收益分配不公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措施针对土地承包权流转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方式,推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承包权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可以设立专门资金,支持有意愿的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承包权的流转率。
为解决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规模的整合。
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整合和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针对农民在土地资源流转过程中收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民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可以建立农民土地承包费用补贴政策,帮助农民提高土地承包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逻辑与治理路径研究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逻辑和路径两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逻辑土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解决农民土地产权问题。
首先,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乡村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压力加大,需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其次,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农民土地产权问题,确保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土地。
农民土地产权问题长期存在,通过制度和政策手段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权属关系,可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二、治理路径土地制度改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需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实现治理路径的转变。
具体而言,其治理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土地所有权法制的建立。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这造成了一定的效率损失。
因此,需要在法制上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土地经营权市场化交易的推进。
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交易机制不完善,交易价格不透明,难以实现市场化和规范化交易。
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手段和支持措施,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要素市场化,推进土地权属流转和交易,完善土地市场秩序。
总之,当前的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实现“权属清晰、秩序健康、流转便利”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征地制度改革为何进展缓慢
1、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性强,市(县)长们改革意愿不台盟
2、学术界存在”大改“与”小改“之争 3、征地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4、征地制度改革是项系统工作,需要财政、税收和土地征收改革同步
(四)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关系
六、土地产权登记交易管理制度
(一)物权与用益物权登记制度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及问题
规定:2012年底基本完成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所有权落实到真正的所有权主体 进展:官方(95%),调查县(73%)、村(54%);发给谁:38%村、62%组 问题:
(三)集体建设用地(含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及问题 规定: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确权
进展:调查县(18%)、村(19%) 问题:
实际 预测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理法
2012年: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2013年: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提高农民土 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
2013年(决定):缩小征地范围
2014年: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2、征地制度改革工作进展
2004年《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征地补偿办法;统一标准;超30倍,社保 2005年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价 2010年启动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老试点2001福州、厦门、顺德、佛山、苏州、南 京、温州 等9市;2002年北京、沈阳、南宁等10市),非公益性用地包括旅游娱乐、商业服 务、工业仓储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天津、重庆、沈阳、武 汉、长 沙、成都进行缩小征地范围的试点;唐山、杭州、佛山、南宁、西安开展征地拆迁 补偿安置及房屋拆迁补偿试点。这个试点来得有点晚。 《土地管理法》修法进程缓慢 《农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也未适时出台 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基本完成
贡献率 6.9 2.2 2.8 10.6
1983
1984
97.8
99.1
3397
3608
2896
2969
501639Fra bibliotek17.3
21.5
1、封建高额地租导致旧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2、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减租减息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3、农地统一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损害劳动积极性) 4、农地承包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1.5%,提高劳动积极性) 5、只要需要劳动,农地承包制度就有效。(既不夸大,也不贬低)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及问题
规定:2018年底基本完成;解决四至不清、面积不准 进展:正在试点 问题: 确实权还是确虚权?面积如何确定?
(五)“长久不变”实质是什么?
“长久不变”实质是要“永久不变” 30年、40年、50年和70年都不是“长久不变”;99年和100年也不是“长久不变”; 101年后再变一次也没必要。
(六)“永久不变”利弊分析
利:(1)有利于保护农民财产权益,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镇;(2)有利于保护耕地 和基本农田 ;(3)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4)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 与管理成本 ;(5)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
坚持政府管理、引导与服务相结合
(二)农地流转类型
五种传统流转类型:互换、转让、转包、出租、入股 未来新增类型:继承、抵押
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问题承包经营权不稳定、登记不完
备、抵押价值认定难等
(三)农地流转的过去
1993—2009年转出耕地农户比重 12 10 8 6 4
劳动效率 Y= (t+l) Kª Lb
单产
物质资本
农药
不同发展阶段,三部分效率对 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不同
技术条件
1000
粮食单产:公斤/公倾 Y=1144+73*N (T=35.7,N=1,2,¨,19)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
(四)农地制度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农地承包是否潜力已尽?)
传统与现代并存
2020年耕地比重 64:36或72:2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增长趋势
直接 经营 土地
耕地18亿亩红线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缓慢 发展 (初期)
<30%
依据3
带动 农户
依据2
加速 发展 (中期)
30%—70%
平稳 发展 (后期)
>70%
依据1
专 业 大 户
家 庭 农 场
公 司 农 场
总体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总体
2008
(四)农地流转的未来
到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经营耕地比重:3:7或4:6
2020年传统农户数量 与耕地比重预测 A:14.5*(1-0.6)=5.8亿农民 =1.45亿户=11.6亿亩(64%) B:14.5*(1-0.55)=6.5亿农民 =1.6亿户=13亿亩(72%) 传 统 农 户 : 瘦 死 的 骆 驼 比 马 大
一、农村土地制度分类
农地承包制度 农地流转制度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略) 宅基地制度 建设用地制度
(非农用地制度)
农地制度 农 村 土 地 制 度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集体土地征收(用)制度
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 确权、登记、颁证与交易 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与交易
1979—1984年劳动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 实行承包经营 核算单位比重
1.1 14.4 45 89.7 根据方程推算 超常规增量 180 58 76 300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实际单产 2784 2735 2826 3123
预测单产 2604 2677 2750 2823
(三)农地制度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微观机理分析
耕地面积 播种面积
复种指数
可种茬数
实种茬数 劳动能力 农业生产效率由3部分组成: 技术效率
劳动 总 产 量
质量 劳动积极性 数量 肥料 施用质量 喷洒数量 喷洒质量 农业机械 气候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 耕作技术 优良品种 使用数量 使用质量 施用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
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其逻辑分析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廖洪乐
2015年9月17日
引
言: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 制度分类: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 正式制度:政策、法律、法规 •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部门文件(比如1号文件);全国人大和
省级人大出台的法律、法规等,比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及
其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条例 • 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究竟谁大?
(三)集体建设用地地下市场
小产权房
五、集体土地征收制度
(一)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两大根本问题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严重损害集体和农民利益
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土地征收权被滥用
•
与农民从土地上取得的收入比
2005年:每公顷耕地纯收入7842元,70年为 54.89万元 2005年:最高补偿南方每公顷36.9万元;北方 每公顷31.2万元 • 何谓公共利益 不同年代,公共利益不同 现行法律条款也打架 • 土地征收实质应当是强制而非低价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失败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低,负担重 2、有偿使用费多数被乡村占有和使用。土地所有权主体村民小组无权支配。
3、配套改革跟不上。有偿使用后可否流转、买卖?
(三)宅基地地下市场
私自买卖与流转现象存在
四、集体建设用地制度
(一)集体建设用地制度主要内容
法律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使用自有土地进行公共、公益事业建设,但不得 流转和买卖 政策规定: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 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2005年:1.5—1.8倍
• 与政府取得的土地收益比 浙江单宗地:耕地49:1、建设用地98:1、 未利用土地196:1 重庆单宗地:18.8:1 重庆综合看:各占50%,6.9:1 1995年:2.5:1 2005年:4.8:1或9.7:1
(二)征地制度改革
1、历年中央文件要求
2004年: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收权和征收范围
2005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 2006年: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2007年: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2008年: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补偿标准 2008年(决定):改革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010年:按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原则规范试点;加快修改土地管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1993年底,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无锡召开”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问题“研讨会 1994年:黄小虎提出”圈内征为国有、圈外进入市场“ 1996年(苏州)和1997年(湖州)经国家土地局批准试点;2003年停止 2005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放开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出台条例
(六)地方政府推动农地流转的做法
出台文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组织
(七)农地承包与流转的关系
农地承包、土地调整与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