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视野下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
城市国际形象传播之新探
盖大部分 目 标受众。 为适应这一传播实践需求, 实现传播 城市独特的内涵进行提炼后, 形成独特的形象, 将传播作
效果最大化, 全媒传播应运而生。 它以新媒体 的涌现 及新 为一种沟通手段, 将形象中蕴涵的核心价值表达出来, 并
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 互补为特征, 通过集合报纸、 杂 为受众所认知和接受。 当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构建和传
I N T ERN A T I ON AL COMM UNI CA Tt ONS
南京市委外宣办
城市国际形 象属于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范畴, 是国
际 人 士对 城 市 形 象 的认 知 , 是 国 际媒 体 所 呈现 的城 市 形
志、 广播、 电视、 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 使信息传输涵盖了 人们的视觉 、 听觉、 触觉等全部感官, 不 同阶层和喜好的 受众还可 以选择适合 自己的媒介来接受信息并随时进行 基 于全媒传播 的优 势, 当前国内外很 多城市在国际 形象传播渠道的建设上, 已呈现 出 “ 全媒体” 化。 通过 建 立多维 的媒体传播 平台, 突破 传统媒体平台的 “ 一次传 播” 局限, 借助于微博 、 微信、 社 交网络、 论坛等新媒体传
二 、城市 国际形 象传 播的 困境
“ 三全 ”( 全球、 全媒、 全民) 时代里, 城市国际形象 传播的范 围更加广泛, 手段 更加丰富, 主体更加多元 , 呈
全媒传播。 在传播媒介 日益发达 的现代社会, 公众接 现出更为复杂的格局。 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 也 收信息 的渠道更加多样 , 且对不同媒介传播的信息认知 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 度和认可度也各不相同, 依靠单一媒体传播信息已无法覆 传 受两端诉求难 以契合。 城市形象传播实质上是将
[城市形象,公共关系,视角]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摘要】媒介传播当中存在的城市公关,对城市打响知名度、提高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分析城市广告、城市公关与城市营销三者区别,并着重探讨城市公关在媒介传播中的几种表现形式,包括城市形象宣传片、音乐录影带、电影、新闻报道等方式,从而对城市公关在媒介传播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归纳出方式单一内容同质化、对目标受众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危机公关的意识几点问题。
【关键词】媒介传播;城市公关;城市形象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传播当中,媒介传播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当中,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塑造了形象,设置了议程,甚至引导着舆论。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维系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传播的社会行为,不仅适用于名人、企业,在城市飞速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具竞争力的环境下,公共关系的手段与方法也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宣传当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公关借力于媒介的广泛传播,来打响知名度、提高吸引力、塑造城市形象,从而了带动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本文主要归纳分析媒介传播当中存在的几种城市公关的手段,探讨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
一、媒介与城市公关媒介,就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眼神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的理解。
媒介传播,即是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这七大载体的传播。
本文的理解也是基于在这些载体上呈现的城市公关行为。
而对于城市公关的研究在国内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城市公关就是一种为宣传城市的传播行为。
王华敏教授认为,城市公关是指一个城市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包括该城市公民、其他城市公民、旅游投资者、媒介、国家政府等)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传播管理活动。
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传播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无形资产。
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影晌其政府对外政策的国际政 治形态 ,但 它的 战斗性 仍然没有获得必 要的理解
世界传播 与文化翁权 : 思想与战略的历史 法 阿芒 马特拉著 , 陈卫星译 , 中央编译 出版社, 2( 5 ) X
在经 历 了 20 8 年北 京奥林 匹克之春 0
己去主动疏通关系 , 着眼于让更 多外 国人
期 , 公共外交 的战略地位 下降 , 机 构被合 力集 团在新世 纪之初 发动对美 国的大规模 恐怖袭击 , 美国政府 在组 织军事反恐战 争 的同时 , 重新 对公共 外交进行 强有力 的组
织 和大量 经费支持 关 于新世纪的美国公共外交 , 负责公
愿 为 中 国说 话
自己 ; 交 流 , 是关于我们和他们 ; 观念 战 争则 主要 是关 于 中 , 我们 的中心任务不在于修正外 国人对 美 国的理解 , 而是孤立 和减少暴力极端 主 义 的威胁 用 图像 当然不是用炸弹和子弹 , 而 是 语言 和事迹 冷战 时期 我们 非 现
东地区最优秀 的头 脑形成 一 个 主流智 库
中国图书评论 2 1 0 0 0了 8
家有所上 升
我 们并 不能 完全 控 制局 面 , 我们 鼓励对话 , 因
但我们需要 对话 , 花 了大量时 间扮演推 动 者和召集人 的角色 为我们有 信心相信到最后 , 人们会朝 着我
们认 为的普世价 值方 向走 我们 通过 人
际交流改善美 国的形象 , 例如富布赖特计 划 , 我 们每年让 5加0 )人 到美 国来 ( 用 网络技术 例如 也利 数字 延伸 团 队 , 这 个
l主持人语
当 今的时代是一个世界逐渐平面化的时代, 这个平面化的过程也是
外籍人士眼中的长沙及其城市国际形象研究
调查显示,外 籍 人 士 对 长 沙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的 认 识存在不同理解,只 有 27.2% 的 受 访 者 认 为 长 沙 历 史 文化厚重。在 深 度 访 谈 中,有 外 籍 人 士 谈 到 长 沙 市 内 很难见到古老建筑物。
———长沙某外企美国职员尼古拉斯
“我已经在 长 沙 生 活 了 15 年,我 见 证 了 这 里 的 变 化,很大的变化,在我的国家,40年的变化也不及这里 三分之一……口味虾是我在长沙最喜欢的食物。我最
喜欢的是 在 湘 江 边 散 步。 在 这 种 快 节 奏 的 年 代,减 慢
你的节奏并与你爱的人一起享受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络新媒体方式占51.1%,通过朋友、熟人相告的方式占 42.4%,电视的 方 式 占 32.6%,信 息 终 端 以 手 机 为 主、 便携 式 电 脑 等 其 他 终 端 为 辅,接 触 最 少 的 是 纸 媒 (7.6%)。
际范”。一方面,应倡导推行慢生活方式。实行慢生活 节奏、享受慢生活快乐,是目前国际上正在被广泛接受 的一种生活观念,也是国际城市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次调查中,在 长 外 国 人 士 满 意 度 较 高 的 地 方 多 与 慢
毛泽东是从 湖 南 走 出 去 的 世 界 巨 人,理 应 成 为 长 沙国际辨识度 最 高 的 文 化 元 素,几 乎 所 有 受 访 者 来 中 国前就知道毛 泽 东,但 大 多 数 不 知 道 毛 泽 东 与 长 沙 的 联系。“长沙就 是 青 年 毛 泽 东 的 化 身 ”,应 把 这 一 特 有 的“毛文 化”更 加 鲜 明、浓 郁 地 融 入 城 市 文 化 的 培 塑 中去。 3.2.2 长沙人的特质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1. 引言1.1 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亦称外交宣传,是国家与其他国家、国际社会之间以公开方式进行的一种外交活动。
它是通过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和艺术等多种途径,向外国公众传播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以达到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友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等目的的外交手段。
公共外交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公共外交可以加深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公共外交还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使国家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1.2 为什么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声誉,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变得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通过塑造积极向上、正面的国家形象,中国可以更好地推动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往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稳定与繁荣。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也可以帮助提升国家软实力,吸引更多外国人士的目光与兴趣。
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能够增加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人文交流与合作。
通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科技实力和发展成就,吸引更多外国人士了解和关注中国,并促进国际友好交往与合作。
为了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成为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
通过精心打造和维护国家形象,中国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
2. 正文2.1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公共外交是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开展的与外国民众、媒体和政府官员的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国外学者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以及相关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和综述,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城市形象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化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领域。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城市品牌和城市认同方面,强调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对于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视角的拓宽,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城市形象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向了更多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如城市印象测量和城市形象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城市形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1. 深度研究视角在深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揭示了城市形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
斯密斯(Smith)提出了"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理论框架,通过考察城市实践的参与主体、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等维度,探讨了城市形象的本质与发展。
国外学者们还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关系。
他们认为城市形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繁荣紧密相连,更与社会文化、城市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广度研究视角在广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城市形象的差异、相似之处以及变迁规律。
通过对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以及悉尼、巴黎等旅游热门城市的分析,他们发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和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
国外学者们还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
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在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国际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的特点、影响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新闻传播特点1. 多元化渠道: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兴媒体平台,新闻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的传播。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全面。
2. 用户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对新闻进行互动,发表意见和观点。
这种用户参与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开放、民主,也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多可能。
3. 虚拟社交空间: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通过虚拟社交空间,人们可以跨越国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虚拟社交空间的打破传统的信息壁垒,加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新闻传播影响1. 加深国际了解: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的广泛渠道和多样化内容使人们更容易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这种加深国际了解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误解和偏见,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2. 影响国家形象: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和观点,直接影响着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该国的看法。
因此,国家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重视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3. 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同时也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本国优秀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成果,国际新闻传播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吸引外国投资和合作。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新闻传播挑战1. 虚假信息泛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对于吸引投资、吸引游客和引起公众关注至关重要。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城市需要采用一种新的传播思路,以突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
首先,城市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播。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历史遗迹、建筑风格还是传统节日。
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形象传播中,可以吸引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为城市带来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其次,城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形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城市可以通过发布有关城市活动、景点介绍和美食推荐等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并了解城市。
此外,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和照片也可以在各种在线平台上进行宣传,扩大城市形象的传播范围。
另外,城市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吸引外界关注的重要方面。
城市可以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通过举办创新峰会、科技展览和环境保护活动,展示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环保倡议,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城市形象传播还应注重与国际间的合作。
城市可以与其他国际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并开展文化交流、产业合作等活动。
通过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形象传播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城市形象传播应该注重真实性和开放性。
城市需要真实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公众的反馈和建议,并积极改进。
此外,城市形象传播应该开放向外界展示,邀请公众和媒体参观、报道城市的发展和成就,以建立公众对城市的信任和认同。
综上所述,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包括注重文化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以及注重真实性和开放性。
通过采用这些新思路,城市可以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游客和关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
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舆论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传播的着力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的角度,分析国际传播的着力点。
国际传播的着力点之一是公众外交。
公众外交是国家之间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等交流活动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国际关系越来越强调和平与合作的主题,而不再是冲突和对抗。
国家之间通过加强公众外交来增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中国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像“中国年”、“中国文化周”等,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观。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为中国树立一个友善的形象。
国际传播的着力点是网络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和机构通过网络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塑造自己的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
美国在国际传播中非常重视网络媒体,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和与公众互动,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政策立场。
与此各国政府和机构也会利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宣传和反宣传,以影响国际舆论的走向。
国际传播的着力点还包括公共外交和媒体合作。
公共外交是指通过与外国公众、媒体、学者等交流合作,来传播自己的政策和价值观。
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各国通过加强公共外交,以及与外媒合作,来扩大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力。
中国积极开展与外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邀请外国记者来中国采访、组织外媒采访团等方式,增进外媒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国际传播的着力点还包括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希望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成为了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日本积极对外推广自己的文化,如动漫、音乐、电影等,来吸引外国人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根据 中国的历史经验 ,英雄论 战曾经 织 和大 量 经 费 支 持 。 被毛泽东 、邓 小平 反思 为 “ 大炮 ” 和 放
关 于新 世 纪 的美 国公 共 外 交 ,负 责公
己去 主 动疏 通 关 系 ,着 眼 于 让更 多 外 国人 并 、经费枯竭 ;但随着伊斯兰极端 主义暴 “ 为 中 国 说 话 ” 以 克 服 “ 外 公 关 危 力集 团在 世纪之初发动对美 国的大规模 愿 涉
机” ,国际传播 也就是 一种笼 络或迷 惑人 恐 怖袭击 ,美 国政府在组织军事反恐战争
外公关 危 机” ,需 要 研究 如 何提 高 传播 、 显得简单 、麻木和隔膜 。而作为 国际传播
沟通 、说 服 等 形 式 的 公 关 能 力 ,培 养 的公共外交 ,虽 然可以理解为 以现代传播 “ 跨困公关人才” 强攻型 的本质主义论 技术手段克服国家间政治 壁垒 和文化 问交 。 者批判说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具有偏执的 流障碍 、通过与对象国公众 的沟通而影 响 反华 “ 病态” ,没有资格评论 巾国。技巧型 其政府对外政策的困际政治形态 ,但它 的
得 应 有 的尊 严 和 自信 。
陈 卫 星
口刘建平
从 美国的公共外 交认 识 国际传播
D 根 据 法 国学 者网 芒 ・ 马特 拉 的研 究 。 所 谓 的 国际 传播 从 来 就 是 种 战 斗 话 西方 一
语 。 务于 战争 和 冷战 。口 而作 为 国际 传 播 的公 共 外 交 然 可 以理 锯 为 以 现 代 碾 虽
传播 和守卫 “ 运圣 火” 海外 传递 的 紧 西对立 ” 奥 ,中国 国际传播 意识 的觉醒 呈现 张政治斗争之后 ,国际传播和争取国际传 两种倾 向性 的策论思路 :一是具有传统 国
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模式研究“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与国际社会交往中,利用广泛渠道、各种传播手段向世界推广本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国家外交中重要的一种手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并不断演进。
如今,国家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国家都将公共外交单列为外交政策规划的核心机构之一。
那么,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模式应如何研究呢?公共外交的演进历程公共外交起源于欧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最初是由欧洲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但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共外交对于国际关系的意义,于是便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此时的公共外交是通过外交使团、记者、文化代表等人员和外交场合、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手段进行的,又称“传统的公共外交”。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公共外交逐渐从传统的方式中演变出来,出现了媒体公共外交、非正式公共外交和多元化公共外交等形式。
媒体公共外交是指通过传媒等媒体来进行的公共外交活动,如美国在冷战时期通过电影对苏联进行宣传。
非正式公共外交则是指通过非官方渠道,如文化、学术、商业等手段进行的公共外交活动,如美国政府为加强与拉美国家关系而派出具有丰富拉美经验的学者开展研讨和交流。
多元化公共外交则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和多元化手段来进行的公共外交活动,如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联合起来,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网络等平台开展活动。
公共外交意义的再认识传统上,公共外交往往是作为一种软实力手段,用于推动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然而,现在公共外交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更在于促进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识,打破国际关系中的隔阂和误解。
因此,现代公共外交的目标不仅是塑造并推广国家品牌形象,更应促进国际合作,传播民主、人权等公共价值观念,弘扬文化多样性等价值观,促进各国间共同发展。
公共外交成功的关键因素公共外交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更在于能否选准对象、用合适的方式、达成共识。
中国城市形象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形象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吕迎蔚来源:《新闻论坛》2023年第04期【内容提要】海外社交媒体既是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的国际舞台和历史机遇,也是摆在各城市面前的一块“硬骨头”。
本文以宁波市政府在Facebook上的账号@Insight Ningbo为研究对象,对其2022年的传播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总结传播现状,发现潜在问题,探讨如何优化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城市形象海外社交媒体宁波 Facebook一、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海外社交媒体在现代人的感知中,城市作为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载体,与媒体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生活的空间体验经由建筑结构与都市领地、社会实践和媒体反馈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构造过程而形塑”,形成“媒体城市”[1],从而促成其形象的传播,其范围可大至世界。
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是其综合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国家的城市群体的影响力,是衡量国家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即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2]在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以京沪领头,越来越多中国城市成为国际传播的积极践行者,纷纷主动创建账号,发布信息,力求彰显城市价值,打造良好的海外形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推出了《中国城市海外传播影响力分析报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等多个榜单,为城市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在以上榜单中,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名片的宁波市近年来有不错的表现。
《2020中国百强城市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网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宁波在第二梯队;《2021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日报网、光明网联合发布)中,宁波位列全国第20名;《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2)》(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中,宁波位列“四星”梯队,并荣获“文化旅游美誉度领军城市”。
城市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
城市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摘要: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说过: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城市是承载市民生活的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多元的容器;是自然、生活、人文、精神紧密联系的场所。
城市建设到一定阶段,会不自觉或刻意地形成城市形象,它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完成的,而是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协调的产物,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形象塑造;对外传播一、城市形象塑造1.1城市形象的基础概念最早对城市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设计学家凯文·林奇,在1960年著作《城市意象》中,他提出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并强调其主要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写到“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总体来说,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是基于某一城市的自然地理、地域空间、历史文化、人文生活等方面形成的具有认同感的公众总体印象。
1.2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城市形象的概念决定其具有丰富多样的构成要素,且这些构成要素是变化的,能被人所感知的。
如某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标志、城市历史、特色节日、标志物、甚至是产业和饮食文化,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组成部分。
(1)城市自然地理自然的馈赠孕育了生命的诞生和城市的起源。
自然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社会风俗、生活饮食等方面发展,与城市中的一切息息相关。
人们为适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千百年来对其改造和利用,形成不同的城市形象。
如山城重庆、“桂林山水甲天下”、内蒙古无边无际的草原、敦煌的茫茫黄沙都是自然赋予的城市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工对于自然条件的改造日益增长,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象的影响逐渐地减弱,但自然地理仍在城市形象塑造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的公共外交主要体现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文化和政策等方面。
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一直以“和平、发展、合作”为核心价值观,主张“以合作取代对抗”的外交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公共外交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价值观。
中国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国家文化,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成就,展示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外交礼遇、国际展览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中国还通过援助、合作、对外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合作,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开放与包容的形象。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塑造国家形象的途径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利用、文化交流和展示、外交礼遇和国际合作等。
中国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利用,积极宣传国家形象、文化和政策。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仍然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成为中国宣传国家形象和政策的重要工具。
中国政府和企业通过建设中国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国际版、中国国际电视台等,打造国际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
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和展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成就。
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通过举办国际展览、文化节、艺术团出访等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增进国际友好关系。
中国通过外交礼遇和国际合作,展示中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真诚态度。
中国政府经常举办国际大型活动和会议,邀请各国政要和代表,进行友好交流和合作,展现中国的开放和包容形象。
中国还通过国际援助和合作,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负责任国家形象。
中国政府通过援助、合作、对外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树立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的形象。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推动中国的国家形象向外传播。
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
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传播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中,国际传播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递与传播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递和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媒体形式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着力点必然会更加侧重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这些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布局,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好地传播国家形象、政策主张和文化价值观。
二、国际话语体系的重构传统上,国际舆论环境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这些国家拥有强大的传媒资源和话语权。
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国际话语体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媒机构和国际传播平台逐渐壮大,通过自身的报道和声音,塑造了自己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
国际传播着力点也越来越倾向于多极化,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的传播平台和话语体系。
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愈发激烈。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输出和传播,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塑造国家形象和价值观,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传播着力点也逐渐从政治、经济向文化领域延伸,更加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和竞争。
四、公共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塑造随着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和复杂化,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公共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塑造。
国际传播成为了各国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通过国际传播,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政策主张和文化魅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国际传播着力点也更加聚焦于公共外交和国际形象的传播和塑造。
五、全球性问题的传播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和挑战日益凸显,如气候变化、全球化、贸易摩擦等。
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和解决,因此传播这些全球性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特点、挑战和影响,并同时探讨如何在这个时代有效推进国家各类信息的传播和互动。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的特点和挑战公共外交是国家与外部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化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发布和传递。
2.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和事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对于加强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也面临挑战:1. 假新闻和信息泛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对国家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跨文化传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需求和利益,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影响1. 提高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使得国家形象塑造更加直接和广泛。
国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文化、发展成果和国家形象,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2. 增强了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和分享。
3. 加大了跨文化理解和认同的机会: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和认同提供了更多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促进相互间的和谐与认同。
外交学视角下的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
外交学视角下的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外交交往愈发频繁,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外交学的视角下,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的关系,并分析国际舆论对于公共外交的影响。
一、国际舆论的定义与特点国际舆论,顾名思义,即涉及到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各类言论、意见、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互动。
国际舆论是构建全球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际舆论具有广泛性。
在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国际舆论可以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其次,国际舆论具有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都有表达的权利,这使得国际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最后,国际舆论具有影响力。
国际舆论的传播可以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家的形象和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二、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的互动关系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国际形象、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外交手段和政策。
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具有重要影响,并与之形成互动关系。
一方面,国际舆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
国家在进行公共外交时,需要重视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和对外政策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和平台的评价。
另一方面,公共外交的成功可以通过塑造国际舆论来实现。
国家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讨论,从而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和形象的国际舆论环境。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发布消息、评论和报道,以引导国际舆论对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共外交的成功离不开对国际舆论的准确了解和应对,而国际舆论的形成也离不开各国的公共外交努力。
三、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的挑战与应对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外交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国外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以实现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是通过有效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以促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公共外交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度重视对外宣传。
中国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宣传媒体,以及中央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和信息。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通过举办国际会议、高峰论坛、文化交流等,展示中国的实力和声音。
第二,注重塑造亲和力。
中国公共外交强调亲和力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中国为提高国际形象,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和互动,通过重视人民之间的交往,培养友好感情和增进相互了解,从而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和支持。
第三,强调多边合作。
中国公共外交主张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各国在全球事务中平等参与,并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共同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机构、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合作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强化民间外交。
中国公共外交注重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重视民间外交的开展。
中国积极推动中外友好协会、非政府组织、媒体和学者等各界人士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民间交往,以增进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国的公共外交是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利益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手段。
通过高度重视对外宣传,注重塑造亲和力,强调多边合作,以及强化民间外交,中国公共外交努力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实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出贡献。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城市外交,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外交形式。
作为国家外交的有益补充,城市外交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定义和特征、具体实践案例、优势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心,逐渐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舞台。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城市外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国家外交的有益补充。
二、定义和特征城市外交是指城市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特征包括:1.多元性:城市外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包容性。
2.互动性:城市外交注重与国际社会的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沟通与合作。
3.灵活性:城市外交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外交活动。
三、具体实践案例1.巴黎: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巴黎市政府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电影节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前来交流。
2.纽约: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金融、贸易、文化中心之一。
纽约市通过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3.上海: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近年来,上海积极开展城市外交,通过举办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四、优势与挑战城市外交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互动性,能够迅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外交活动。
同时,城市外交还能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然而,城市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文化差异等。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
标题:国际关系中的城市外交:新的外交策略与影响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日益凸显。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枢纽,城市已成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也成为了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探讨城市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与内涵城市外交,是指城市或城市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动作用,通过举办会议、活动、国际合作等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全球治理,塑造积极、有建设性的国家形象。
与传统外交相比,城市外交具有直接、具体、易操作的优点,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城市外交的发展趋势1.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角色: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城市正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力量。
它们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制定政策建议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动:随着城市间合作的增多,城市外交已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而是形成了城市间的联动与合作。
这种合作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科技驱动的城市外交: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外交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丰富。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城市可以更便捷地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民众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中国上海为例,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上海通过举办进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积极推动城市外交。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参展,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上海还通过与其他城市的联动,如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枢纽,城市已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未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外交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传统城市 形象国际传播的 困境
1.1 理 论体 系的局 限性 博尔丁 (K.E.Boulding)认为 ,形象 是对行为
体总体 的认知 、情感 和评价结构_2]。美 国著名城市 规划专家凯文 ·林奇 (Kevin Lynch)在 The image of the city中 首 次 提 出 “城 市 形 象 ”的 概 念 一 。 当 时 ,城市形象 的内涵仅指 “城市景观”,局限于城市 的规划 、设计和建设范畴。之后 ,艾什沃思和科特勒 (Ashworth& Kotler)从 城 市 营销 的角 度 论述 城 市 形 象 ,即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 、观念和印 象的总和 ,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 ,是 人 们 对 城 市 大 量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加 工 和 提 炼 的 产物 。
第 31卷 第 1期 2018年 1月
镇 江 高 专 学 报 Jour 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Vo1.3l No.1 Jan.,2018
公 共 外 交 视 野 下城 市 形 象 国 际传 播 研 究
司马双龙 ,李佩 菊
(1.苏州大学 政 治与公 共管理 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2.常 州市人 民政府 外 事办公 室,江 苏 常 州 213000;3.江 苏理 工学院 人 文社科 学院,江 苏 常 州 213001)
收 稿 日期 :2017—09—29 基金项 目:江苏省社科 基金课题 (14TQ13001) 作者简介 :司马双龙 (1974一),男 ,江苏丹 阳人 ,博士生 ,主要从 事地方政府 与社会治理研究 ;李佩菊 (1974一 ),女 ,江苏南 通人 ,教 授,主要
从 事影视传播、媒介 文化研究 。
随着 城 市 化 和 全 球 化 的 不 断 推 进 ,城 市 成 为 活跃 的主体走上 国际交往 的舞 台 ,以其灵 活 、务 实 的特质为 国家外交 发挥 补充作 用 。有 学者 认为 , 国家形象对 目标 国政治精英及普通 民众 的刻板 印 象和 目标 国政府 的决策行 为有极 大的影响 I1]。作 为 国家形 象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城 市形 象 随 即成 为 学界研究 的热点 。 目前 ,研究者大多 以传 播学 、营 销 学 的理 论 对 城 市 形 象 的议 题 设 置 、内 容 构 建 、传 播途径和效果评估进行理 论探析和实证研 究 。但 综其所述 ,都 是从 大众传 媒 的角度论 述如 何优 化 地方政府主导的形象传播 ,理论体 系存在 局 限性 。 在 实 践 中 ,由 于 国 际 受 众 的 文 化 差 异 和 对 灌 输 式 宣 传 方式 的 自然 抵 触 ,城 市 形 象 很 难 给 他 国公 众 留下 深 刻 印象 。基 于 此 ,理 应 拓 展 理 论 研 究 方 法 , 改善传播 实践 ,将 城市形 象 国际传播 放在 更加 宽 广 的理论 视 野 下 ,构 建 多 元 化 、动 态 化 、品 牌 化 的 城市形象 国际传播 体系 ,以期 在 中国和平 崛起 的 对 外格 局 中展 示 中国城 市 的独 特气 质 。
或 缺 的政治 力量 。从 中国的政 治语 境 出发 ,政府 、社 通民众 ,传播主体缺少与之对应的社会组织和市民
会组 织 、私人 企业 等 共 同参 与 和 推进 的协 作 治 理 是 代表 的参 与 。与此 形 成 鲜 明对 比的是 ,美 国政 府 已
现 实 的选择 。通 过协 作治 理 消解西 方政 治精 英和 民 经将 非政 府组 织视 为 国家 海外 战 略 的重 要力 量 ,在
目《双城记》为例 ,将城 市形象 国际传播嵌入公共外 交的框 架,通过建构 多元化 、动 态化、品牌化 的传 播体 系,提升传
播 活动 的有 效性 。
关键词 :公共外 交;城 市形象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08—8148(2018)O1—0082—06
摘 要 :在开放发展 的理念下 ,城 市形 象国际传播 是城 市开放 发展的题 中应 有之 义。 目前 ,研 究者 大多以传播 学、
营销 学的理论 对城市形象传播进行研 究,理论体 系存在 局 限性 。在 传播 行为 中存在 制度 逻辑 和 实践逻辑 不一致 、
传播 的主客体 不对称、合意 空间的缺 失等不足 。从 政治 学和 国际关 系学的理论视 角,以常州市 大型人 文类 电视 节
· 82 ·
论至少 还缺 少政 治 学 和 国际关 系学 理论 维 度 的 效果 不佳 。
观照 。
其次,传播主客体的不对称性。传统 国际传 播
其一 ,国家和城市形象都是政治现象 ,从他者视 的主体是地方政府 、知名企业和传媒机构 ,受众是 目
角关 注 中国城市 形 象 ,公 民社 会 是形 象 传 播 中不 可 标 国 当地 政府 、政 治 精英 、私 人部 门 、社 会 组 织 和 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