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课标要求:考试要求:考点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 历史性的跨越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3讲社会主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20世纪50-70年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定位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及其原因。
主题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1)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曲折失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思维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其影响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第22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生用书
第22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了解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________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内容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____________的优良传统。
(3)意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链接·选择性必修1·P76~7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容说课很长时间以来,在计划与市场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上,我们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失误。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努力奋斗目标。
本节课以两个子目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举措、意义、作用。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主要讲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具体政策和重大意义。
第二目“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着重分析了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加深认识。
●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
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
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
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
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
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
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间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点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内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济”的时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主旨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考纲要求]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3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
3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史第三单元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出现两年徘徊的局面。
2.召开: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
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深化探究材料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思考(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1世纪中国社会仍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是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归纳总结]历史上党的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二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复习学案
COOLEDIT应用基础(转)一、一览有余1.1cool edit 简介录音软件可以以单轨录音和多轨录音为分界线。
单轨录音,顾名思义就是指同时只能进行一个声部(音轨)的录制,要想进行多声部录制只能分别多次进行。
而多轨录音则可以同时对几个声部进行录制,并能对音乐和人声进行合成处理。
单轨录音虽然对多声部录制会比多轨录音带来更多的不便,但在编辑、修改单独的一个音频文件时却显得十分简单,其编辑功能也普遍比多轨录音软件强大许多。
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应该在录音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录音方法。
当然目前很多软件都能同时进行单轨和多轨录音,然而在单轨录音软件中,Sound Forge 以强悍的功能和完善的技术驰名。
而在多轨录音软件中,Cool Edit 的人气最佳,它的优势在于集合了单轨录音和多轨录音两种模式,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一个按钮就可以进行单轨和多轨模式的切换,并且在两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
虽然在录音质量,运行环境,操作难易等方面并不突出,但是它的全面性赢得了巨多的用户。
它能在多媒体制作、人声录制、视频配乐、后期合成等各种音乐环境下都发挥出良好的状态的,当之无愧的获得用户的青睐。
总之,使用 Cool Edit 是与广播台的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
Cool Edit 自出现以来经历了一些版本,目前见到最新的是Cool Edit pro2.1 ,就是广播台目前用的版本哈。
虽然不同版本之间差别不是非常巨大,但是专业版和非专业版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大家从办公室的电脑上拷贝安装程序,版本一样,这样才易于交流。
现以 Cool Edit pro2.1 为例向大家介绍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1.2Cool Edit pro2.1 安装首先要明确安装的步骤: 1 安装 Cool Edit pro2.1 英文版 2 注册 3 汉化4 安装插件。
看起来似乎比普通软件麻烦些,所以要一步一步来,不然以后会更麻烦。
1 运行cepsetup ;2 运行“注册机”文件夹中的cep2reg ,注意在该文件夹中的“使用说明”文档中有序列号,运行 cep2reg 前要复制一下,运行中要用到的;3 运行cooleditpro2.0_hh , 进行汉化;4 解压三个压缩包,安装插件,插件要装到你自己在 Cool Edit pro2.1 文件夹新建的 DX 文件夹中。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
.专心.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10,中共十四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实行行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最根本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3、1993世界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勾画出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重大措施:
①全面放开粮价,取消粮票粮本
②改革金融体制,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分离
①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目的,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
②改革企业所得税
③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再过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2、宏观调控必要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解,必然
会带来一定盲目性甚者破坏性。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的十年。
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三、中国模式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
2、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
三大模式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规范训练16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考点规范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指出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
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
这说明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围绕农村体制改革出现分歧C.国家改革开放战略遭到了质疑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2.(2023广东佛山二模)1978年底,广州市政府针对市民吃鱼难的问题,率先放开了部分水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购销,价格随行就市。
据此,可知广州()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推行B.政府彻底打破了指令性定价格局C.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从流通领域打开传统体制的缺口3.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发出通知,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对乡镇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实施上述政策旨在()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D.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4.1981年,上海电机厂成立经营服务部,在调研中发现广东地区甘蔗大丰收,但当地糖厂设备陈旧,加工能力跟不上。
于是,电机厂根据华南环境和榨糖工艺条件,重新设计专用电机。
此后,上海电机厂的产品迅速占领南方市场。
这反映出当时()A.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B.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2023广东深圳二模)1985年,邓小平对外宾表示:“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
”这表明中国()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短缺经济下商品和服务的长期匮乏,满足不了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另一方面,单一公有制经济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需要,特别是不能吸纳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和特征。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一、背景:1. 必要性(1)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不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 可能性(1)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二、历程:1.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
3. 创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创新。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初步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四、意义: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①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018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二十一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含解析
考点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点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方针政策⎩⎪⎪⎨⎪⎪⎧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③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深化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某些地方已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
(2)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
(3)试行:1978年在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农村率先实行。
(4)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5)主要形式: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6)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2.城市(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内容特别提醒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学案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目标】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
学习难点: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的前进。
【课前预习篇】自主预习导读(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_______________”。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_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________;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_______________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经济难以适应_______________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_______________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2)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_的转变,进入了__________。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__________,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__________选择。
在______________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______________,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选修2优质学案: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课时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课标要求阐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梳理1.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的步步深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党逐步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标志着它的发展有了根本法的保障。
4.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明确规定。
请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提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5.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突破1.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区别:①根据价值规律要求,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获利就增大,就会吸引人们增加这种商品的资源投入,反之,则减少资源投入。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生产经营者,使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市场调节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②计划是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计划的过度干预会阻碍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
(2)联系: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的意义这一理论的创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范文】XX届高考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学案
XX届高考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21课时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全会的主要内容;②全会的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对外开放: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浦东;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邓小平南方谈话;②中共十四大与十五大。
对应学生用书P111,伟大的历史转折.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两次转折、两次起点”巧记速记,改革与开放.对内改革农村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程①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废除。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学案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学案人民版课标要求考点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 历史性的跨越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学案9: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标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目标】1.准确说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分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2.了解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3.明确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总结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及其意义,论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重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重难点突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合作探究1】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两种观点的认识。
【合作探究2】1956年与1952年相比,在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个体经济从71.8%下降为7%,私营经济从6.9%下降为0.1%,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三项合计比重21.3%上升到92.9%。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方式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阅读材料,谈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易错易混点】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b)1.(2018年1月台州高三期末)1978年3月,在四川大邑县委书记常光南的带领下,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
同年10月,金鱼公社2万多亩土地,增产503万斤,一亩地平均增加了200斤多点。
当时,大邑县委的做法( ) ①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②使土地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个体所有制③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④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从材料“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可知该做法改变了之前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故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该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故②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故材料内容不是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故③错误;从材料“‘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可知该做法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1978~199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经历了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到包干到户的过程。
1984~1991年,国企改革经历了“利改税”再到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的过程。
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都(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把计划经济变为了市场经济C.强调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D.政府由统一监管到放手不管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仍旧是公有制,故A项错误;把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的主张最早提出在1992年,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中所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升了国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以宏观调控为主,并未放手不管,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2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3.(2018年1月宁波十校期末)经济特区之所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因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制体制,具体表现为(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②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③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③解析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故①②③④项均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4.(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2018年1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8)3号文,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特区管理线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其见证的史实包括(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②邓小平南方谈话③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解析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题中史实应该在1980年之后。
①是1978年底,故①错误;②是1992年,故②正确;③是1985年之后,故③正确;④是1979年,故④错误,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考点3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5.(2017年9月宁波十校模拟)20世纪90年代,联想在香港挂牌上市,柳传志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红利分配方案,65%归中科院,35%归员工。
到2000年,分红权在柳传志的努力下变成了股权,联想的资产分配日渐清晰。
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最早提出这一规定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讨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结合所学,中共十五大作出这一规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6.(2018年3月绍兴适应性模拟)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在这40年间,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下列图片所涉的重要事件或成果,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解析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②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④1997年香港回归;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易错点1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实质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1】 (2018年1月杭州高三期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这一创举( )①是在贵州、四川开始试验推行②于1983年初在全国基本实行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试行,故①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1983年初在全国基本实行,故②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③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易错点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记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2】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解析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表明1992年之后指数明显上升。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经济开始起步,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在利用市场发展经济,但还是以计划管理为主,故B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并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改革,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1992年之后指数明显上升与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答案 C易错点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破了题,以雷霆手段一举扭转了改革开放停滞不前的局面。
这不能表明南方谈话( ) ①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为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④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对外开放格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和影响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要求学生把握主干知识。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体现为图片型、史料型、识记型、漫画型等。
【典例】 (2017年4月浙江选考)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C项正确;中共十五大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故D项错误。
答案 C[题组训练]1.(2017年11月浙江选考)如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解析根据图中“1984年,承包”等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承包荒山造林是提升家庭收入的一种方式,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 A2.(2017年11月浙江选考)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解析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故A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B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不符合题意,故D 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 C3.(2015年10月浙江学考)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D.改革开放的成效解析漫画图1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供应紧张,而图2则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物资的充足,这一变化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成效,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年10月浙江选考)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但没有提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故A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没有提出解决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问题,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故C项正确;中共十五大之前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