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
(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
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阶段特征】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而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 14 世纪——16 世纪末)【阶段特征】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公元 17 世纪——18 世纪末)【阶段特征】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
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 世纪末——19 世纪中后期)【阶段特征】经济: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中国史纲要 综合考法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中国史纲要——综合考法综合考法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1.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1)重大事件: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并发展,分封制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及兼并战争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2)阶段特征:先秦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戎狄蛮夷逐渐交融,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1)重大事件: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等。
(2)阶段特征:秦朝把属于农耕文明的不同民族纳入统治之下,至此,“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
3.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重大事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打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开拓疆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治理。
(2)阶段特征:汉朝时期,中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众多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和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时期(1)重大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交往,民族之间的隔阂渐趋消解,并呈现出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
5.隋唐及五代十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重大事件:隋炀帝主持开通大运河。
唐朝时期,唐军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成唐蕃和亲;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
(2)阶段特征: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王朝。
唐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进一步交融,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李洁雄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3世界:手工工场时期含解析
手工工场时期(1500年前后—18世纪中期):近代史开端【阶段特征】1.经济(1)生产力:手工工场。
(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商主义。
(3)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中心往欧洲转移。
2.政治(1)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模式探索。
(2)中央集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形成。
3.文化(1)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内涵。
(2)科技:自然科学、牛顿近代科学。
(3)文艺:人文主义特色的文艺。
(4)世界文化交流(特别是中西方之间)。
【主要表现】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二、新航路的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1.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美洲开始有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三、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及自然科学的兴起1.思想解放(1)人文主义复苏: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2)人文主义的应用:宗教改革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与腐败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兴起。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人文主义的升华:启蒙运动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阐释民主、人权、法制等人文主义思想,提出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学说,构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其次个大分裂时期,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快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渐渐形成;选官采纳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快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特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4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好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运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供应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好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解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解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解除C项。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有目录)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目录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1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1)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2)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 (3)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3)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4)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4)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 (5)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 (6)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6)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7)单元六: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8)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8)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9)C.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9)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0)单元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0)A.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1)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2)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2)D.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3)单元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13)模块三、世界文明: (14)单元九: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14)单元十: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4)单元十一: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5)A.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5)B.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16)单元十二: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16)A.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7)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7)单元十三: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17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8)B.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8)附中国朝代记忆口诀 (19)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历史重要的阶段特征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阶段特征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考点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中国
5、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考点
7、二战后初期的世界与中国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考点
考点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史实
世界古代史
古代~16世纪
政治:民主政治和法制发展。
经济:奴隶制工商业发展。
文化: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政治:希腊民主政治(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罗马法(前5C中期《十二铜表法》、6C《民法大全》)
文化: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世界近代史
16世纪~18世纪中(工业革命前)
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代议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萎缩。
文化:《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基础。
外交:取得重大成果。
经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导弹,原子弹(1964),牛胰岛素(1965)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政治:“左”倾思想泛滥,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
外交:取得三大外交成就。
经济:国民经济曲折发展。
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双百”方针受挫,文艺百花凋零。科技取得重大成就。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宗法分封制瓦解。
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的瓦解,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
文化: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发展。
政治:战国商鞅变法。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出现私商。
文化:百家争鸣。私学的出现。《诗经》,楚辞。司南,《石氏星表》。
秦汉时期
文化:文化专制。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倡导个性解放,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西方科技传入。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文艺平民化、世俗化。
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化),长途贩运发展快,货币作用大,两大商帮。海禁,闭关锁国。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北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元朝王祯《农书》,元朝《授时历》。宋词、话本流行,风俗画为最大亮点,元曲,元杂剧。
明清时期
(1368~1840)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经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文革。红卫兵运动。
处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尼克松访华(197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中日建交(1972)
经济:周恩来和邓小平恢复整顿经济。
文化:高考停止。八个样板戏。氢弹(1967);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0);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3)。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
(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
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耜耕或石器锄耕。井田制。工商食官。
文化:汉字成熟。
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耜耕或石器锄耕。井田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诗经。
春秋战国
(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文化: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想兴起。
晚清后期
(1894~1912)
政治:中国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并登上政治舞台。救亡图存。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文化:学习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民主思想传播。
政治: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维新变法运动(1895--)戊戌变法(189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辛亥革命(1911)。
经济: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
文化: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兴起。
民国时期(1912~1949)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
(1912~1919)
政治:共和制确立。北洋军阀对内专制,对外卖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文化: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风俗变化。
经济:新航路开辟(16C),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圈地运动。
文化:文艺复兴(14—16C),宗教改革(16C)。17、18世纪启蒙运动。伽利略、牛顿(经典力学建立)。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命1765-1840)
政治: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②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1990年上海浦东。2001加入世贸。
文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78—1997)。1977恢复高考,1986义务教育法,1995科教兴国战略。恢复双百方针。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朝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清小说,京剧。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近代史
晚清前期
(1840年~1894年)
政治:列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运动兴起;地主阶级倡导洋务运动。
(公元前221年~220年)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强化。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重农抑商。
文化:加强思想控制,思想大一统。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科技文艺发展。
秦朝:
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焚书坑儒。
汉朝:
政治:内外朝。“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察举制(孝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日本和官僚资本双重打击。
文化:《新民主主义论》(1940)
《论持久战》
《论联合政府》
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1949)
政治: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
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
政治:重庆谈判(1945),解放战争开始(1946),《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1947),战略反攻(1947),战略决战(1948-1949),渡江战役,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政治:1954年宪法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到195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参加万隆会议(1955)
经济:土改完成(1952),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系。
文化:儒学地位受到佛道教挑战。文艺繁荣。
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门第)。
经济:均田制,曹魏翻车,南北朝的灌钢法。
文化:三教并存。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行书,顾恺之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589~907)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政治稳定。民族融合。
经济:工商业繁荣,外贸发达,城市发展。
文化:三教合一。文艺繁荣。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才能)。
经济:大运河,曲辕犁,南青北白系统,柜坊,飞钱,邸店,广州设市舶使。坊市制。
文化:三教合一。火药,唐诗,唐代楷书,草书,《送子天王图》。
宋元时期
(960~1368)
政治: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民族进一步融合。
外交:中美建交(1979)。不结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
经济:①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中共十四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文化:毛泽东提出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问题。
从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事变(1927~1937)。
政治:国共两党对峙到联合抗日。
经济: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文化: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政治:南昌起义(1927),秋收起义(1927),长征(1934-1936),西安事变(1937),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文化: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政治: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1851),洋务运动。
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78至今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政治:民主法制完善;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
外交:开创新局面。
经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思想,文艺教育科技繁荣;社会生活变迁。
政治:政协16字方针。村民自治。《告台湾同胞书》(1979),一国两制(1982),九二共识,港澳回归。
经济: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经济重心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