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与探索。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是指将同一所有权背景下的多个企业组织形成一个集团,通过统一的决策机构和管理团队,进行整体的协调和管理。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集中决策权和权力、统一经营管理、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等。
当前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
由于国有企业集团中掌握着大量资源和权力,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发生。
其次是经营管理不透明。
由于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整个集团经营管理缺乏透明度,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盲目决策的情况。
国有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也存在问题,过度扩张和投资不当等现象频繁出现。
针对以上问题,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1.制度和法律的优化。
坚持依法治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明确权责边界,加强对决策程序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有企业集团的运营行为,提高其透明度和公平性。
2.加强内部管控。
国有企业集团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还应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的培训与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
3.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力。
通过加强集团内部的协同和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集团应当充分发挥集团统一决策和集中资源配置的优势,提高整个集团的竞争力和效益。
4.加强与市场化机制的结合。
国有企业集团在进行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时,应该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化机制,强化对内外部环境的敏感性,提高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推动科技创新和智能化。
国有企业集团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可以探索智能化管理和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化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管控,以保证集团化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
其一,集团管理模式尚未完善。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尚未明确,且在组织结构上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导致决策层次模糊不清,难以高效运作。
其二,集团化发展战略尚未明确。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尚未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其三,管理机制相对薄弱。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建设中对内对外的管理机制相对薄弱,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如企业文化、员工管理、风险防范等问题。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采取多重手段进行优化,以实现国企的长期发展。
其一,优化集团管理模式。
应根据企业规模、特点和业务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流程,聘请专业顾问机构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开展业务合作间的协同工作。
其二,明确集团化发展战略。
应加强对于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过程的跟踪和干预,以保证国有企业集团化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进而加速推动战略执行效能。
其三,完善管理机制。
应从制度和管理措施上加强国有企业集团管理的规范化,深入推进业务合作,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风险防范,以保障国有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国企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并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这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方法和经验,通过制定大规模的“双向绩效管理”和“内外详审”机制,企业管理部门可有效地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管理管控。
此外,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国有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员工素质提高,进而加速推动国有企业集团的高效发展。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关联企业越来越多。
而随着这些关联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地域分布上的越来越广,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加,成立企业集团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一般都具有资产规模庞大、业务结构复杂的特点。
如何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企业的重要议题,这是目前许多正在快速成长、实现集团化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如果控制太死,不但力不从心,而且子公司会失去创造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使整个集团失去活力;如果控制不力,就会出现子公司各自为政,偏离集团发展战略,挥霍公司资源和转移利益,形成内部单元之间的不当竞争。
众所周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正在改变不少中国企业的生存状态。
以前那种“粗放式”经营管理也能迅速发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企业必须苦练内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管控模式类型及其特点所谓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和控制体系,通过基于该种管控体系的一套制度和方法,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顺利实现。
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财务符控型”、“战略符控型”和“经营管控型”三种基本的管控模式.当然在实践中也会有一些变化。
“财务管控型”是典型的分权组织形式,各下属企业的运作是高度自治的,各个下属企业均代表一个独立利润中心,集团可能会提供经营管理的支持和建议,但当形势紧迫时,那就是下属企业自己做出决策,而“经营管控型”是典型的集权组织形式。
一是财务管控型。
其特点是: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管理、资产运营、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等,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集团总部负责给下属企业确定年度财务目标。
财务管控型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各下属单位业务相关度低;产权关系松散;对集团影响不大或风险小等。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模式一直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集团化管控是指通过对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互动性的企业进行整体规划、管理和控制,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新时期下,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优化与探索。
一、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通过集团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效益不佳等方面。
国有企业在集团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存在着权责不明、业务边界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经营效益不佳等现象。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问题,部分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滞后、员工素质低、决策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
由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加上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战略不清晰、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化管理中存在着权责不明、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现象,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国有企业在发展战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清晰、产品线混乱等问题。
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滞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模式也逐渐得到了优化与探索。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将多个相同性质或互补性质的企业整合成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分散和规模效益的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探索。
我们需要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整体架构和组织设计。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的架构和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层级过多、权责不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我们应当通过简化决策层级、明确权责关系、构建高效的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集团的整体架构和组织设计,提升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我们需要加强国有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能力建设。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集团的核心业务能力相对较弱,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挑战。
我们应当加强对核心业务的重点培育和支持,引导国有企业集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的合作,拓宽市场渠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们需要完善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监管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监管机制相对薄弱,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对干部职工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对集团各个层级和业务板块的有效监管,确保国有企业集团的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国有企业集团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
国有企业集团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应当建立起国有企业集团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关系,推动国有企业集团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在加强整体架构和组织设计、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和推进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改革,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期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研究
( 2 )在该模式 下,集团总侧重 于平衡性发展 , 以提 间的业务牵连较 小。
4 . 绝对 分权管 型管控模 式。该企业 集 团管控 模式 具
( 3 )相 比于绝 对集权模式 ,该模 式下 的企业集 团母 有经营、决策双分散 的特点。
7 . 建立补偿机制 ,降低套现意愿
对于长期未提取住房 公积金 的, 国家应 出台相关政策 , 收 益。销户提 取时 ,根据 未使用 年 限给予 不 同档 次 的一
能力 。
( 1 )为确保母 公司处于决策权 高度 集 中的状态 ,母
公司应 具有较 高的持股 比。
( 2 )子公司的分支不宜繁杂,数量不 多。 甚至是高度相 关的。 2 . 相对集权管控 模式,该管理模式具有 以下特 点:
( 1 ) 母公司是企业集 团决策 、 规划 、 监督等 的中心 。 高集团的整体 经济效益 。
处于相对独立 的状态,进行独立的投资,形成独立的利润 中 子公司而言 ,治理结构 的完善 ,主要包括 以下几点 内容:
一
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产业缺乏明确而统一 的战略 事会 的设 置模式 ;二是建 立完 善的责任 机制 ,强 化管控 方向,致使企业集 团在管控模式上表现出 “ 一刀切”甚至是 效力 的体现 。所 以,通 过对 企业 治理结 构的不 断优化 与 错位的问题。这就 出现 :企业集团中的各实体之间存在信息 完 善,对企 业具有 重要 的作用 。一方面 ,提高 了企业集
从 实际来看 ,企业 集 团管控 模式 的应用 仍存在 诸多 的 问 起人 力资 源管控 、战略 管控等 支撑体 系。只有 这样 ,才
题与 困境 。就具体而言 ,其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 1 . 集 团管控模式不合理,缺乏明确 的战略突显。当前 , 集团企业多半是 “ 纵 向多级”法人的企业结构,让每一级都 心。例如 ,企业集 团的战略不明确,模糊 的战略状态对企业 能让管控模 式正 常而有 效运行 ,并且在运 行 中实 现企业 的战略 目标 ,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2 .完善企 业 治理结构 ,强化对 子公 司 的管控 。对于 是进 一 步的完 善相关 组织 的设置模 式,如监 理会 、董
论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
术 专家 是人 力资 源 的核心 , 营销 、 业 、 作 人 才是人 力 资源 的 专 操
主体 ,完善 的人 力资源 管理体 系是 企业人 力资 源 发挥作 用 的基
; 、 晓京 、 - .张 I 蔡一 炜 等对 三一 集 团 、 北矿 业 集 团、 尔集 团 、 淮 海 北 台钢铁 集团 、国华 电力公 司、 中原 集 团的管控模 式做 了个 案研 究 ; 良良、 袁 张学 琦 、 白万 纲 、 光东等 研 究 了大型 煤炭 集 团 、 吴 石
化 企业集 团、 建筑施工 企业 集团 、 大型房 地产企 业集 团的 管控模
石。高质 量水 平的人 力资源 善于独 立 完成 作业 ,适宜分 权式 管
控; 低水 平 的人 力资源 更乐 于接 受命令 , 业集 团 适宜 集权式 管 企 控。 同决 策者 的风 格存 在很 大的 差异 。 控的程 度与 其对局 势 不 管 掌 控程度 的需 要有 关。有些企 业 家善于 把握细 节 , 事必 躬亲 , 在 集 团管 控中体 现为集权 型 管控 ;而 有些企 业家 则 更善于 抓大 放 小, 在集 团管控 中体现 为分权 型管 控。通 常情 况下 , 国有企 业 的 企 业家成 长于 系统规 范的组 织 当中 ,习惯 于有 序授 权 的组织 氛 围, 更倾 向 于分 权型 管控 ; 民营 企 业家 由于 企业 自创 。 无 到 而 从
■■ F
A
论企业集 团管控模 式选择 与重构
首都 经 济 贸 易 大学/ 城 大 学 聊 李桂 萍
【 要】 摘 结合 国 内学者对企业集 团管控模式 的研 究状 况, 文章首先对 当前文献 的研 究状 况进行述评 , 着分析 了企业集 团管控模式 接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文/李振涛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咨询师)当企业做大,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由于下属业务数量的增多,地域分布广以及多元化发展,此时的总部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像单体公司一样面面俱到的进行深入管理,因此就要有抓有放,才能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集团管控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集团公司管理体系的搭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集团管控承接战略,起自于管控模式的选择,一旦管控模式明确下来,就可以着手设计总部定位、权责界面以及组织架构。
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笔者在项目过程中的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编者语最新资讯英媒: 中国禁止国企使用美国咨询公司服务求是咨询管理专家媒体访谈录-我司董事长安林博士建议国家应“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求是咨询管理专家媒体访谈录-企业观察报评论员安林:离开规范的董事会国企改革“混”不下去董事长安林博士受邀参加《改革内参》“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国企改革”内部研讨会求是咨询管理专家媒体访谈录-三峡集团换帅背后:领导层不和是“公开的秘密”一、集团管控模式介绍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增大,下属业务增多,需要总部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明确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从而使整个集团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于是集团管控的方法论就随着实践的积累和验证,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完善。
集团管控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设计管控模式,通常有三分法和四分法。
(一)三分法三分法最为经典,三种划分方式有着明确的边界,容易理解,包括财务型、战略型和运营型。
简单而言,财务型管控是"抓尾巴",关注与下属业务单位的财务回报,一句话,干得好就留下,干得不好就走人;而战略型管控是"抓两头",不仅仅要看下属业务单位的结果,还要关注与是否沿着总部设计好的路线,即战略方向;而运营型管控更进一步的连"中间"也要管起来,深入到该业务单位的实际运营当中,是最为集权的管控模式。
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论文:新时期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
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论文:新时期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中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
目前,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数由最初的198家调整到121家,中央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
然而,由于中央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很多央企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全球化、市场化要求的有效集团管控模式。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央企国际化运营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央企业面临着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的迫切要求和艰巨历史任务。
一、中央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有效的集团管控体制机制目前,很多中央直属企业都是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专门规范登记注册,并按照此类规范运作,执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厂长、经理“一把手负责制”。
即使一些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制成国有独资公司,但是由于众多产权关系、人事关系没有理顺,企业改制进程依然缓慢。
到2006年底,157户中央企业母公司中按《公司法》改制的有22家,占14%,其中股权多元的只有5户,仅占3%。
只有19家中央企业母公司已按《公司法》改制并开展了董事会试点。
中央企业母公司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缓慢、步履维艰,导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一些母子公司管控处于非常不成熟的人事管理、行政命令和试验磨合阶段,缺乏有效的集团管控体制机制。
(二)集团总部管控能力弱一些中央企业总部设计失当,总部职能和部门空壳化、文职化、行政化、官僚化,本身丧失价值创造能力,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实现高效协同,给子公司业务带来新的价值,进而也逐渐丧失对子公司的管控能力。
很多中央企业集团面临的局面更加尴尬,即“先有儿子,后有老子”。
企业集团的形成,不是长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结果,而是根据行政命令进行重组,被硬性“搓”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经济目标缺失,母子公司角色定位不明确。
论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
论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摘要】结合国内学者对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研究状况,文章首先对当前文献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接着分析了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有效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因素;重构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如Adrian Cadbury指出的:“公司的失败都是由其管控的失败而引起的。
”狭义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广义的管控模式不仅包括确定公司的治理结构、划分总部及各下属企业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还包括选择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确定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
一个集团公司只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公司管控系统,才能预防各种可能的风险。
一、国内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述评陈志军、于宇、郑海航、李志起、李国、王桐岳等学者从子公司治理、母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关系、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公司管控模式的基本类型;何发良、赵铁塔、杨翠兰、王玖河、张晓京、蔡一炜等对三一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海尔集团、北台钢铁集团、国华电力公司、中原集团的管控模式做了个案研究;袁良良、张学琦、白万纲、吴光东等研究了大型煤炭集团、石化企业集团、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刘建、刘现伟、左杰等对国有控股集团、中央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因素及构建原则做了研究;彭连港、孙书仙对日、美、德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与中国企业管控模式做了比较研究;李果、王桐岳分析了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模式的典型应用;余丹丹分析了集团企业跨地域子公司管控的模式。
当前文献主要集中在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分类、具体公司集团与不同行业的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以及个别集团公司模式的选择问题上。
围绕母子公司间权力配置和职责划分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但对具体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缺乏总体性、全局性的分析。
本文基于全局视角来探讨公司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问题。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企改革决定着国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国企的经营发展状况与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有效集团化管控关系紧密。
想要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促使国有企业良性发展,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控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国有企业的集团管控模式。
本文围绕“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管控模式优化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过去的40年里,国有企业不断改革,现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企业改革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新形势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将自身打造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借助外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命活力,如此才能够使得自身永葆青春,发挥引领我国经济市场良性发展的作用。
一、新时期背景下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因素分析(一)内外环境变化影响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调,国民经济的下行压力复杂了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控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加大了反腐败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的内部环境。
在内外环境双重影响下,企业想要良性发展必须了解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并加大内部管理控制的力度,要积极寻求发展机遇,科学布置战略目标,要促使自身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
(二)互联网诱发信息集控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方面,互联网技术有效的打破了企业信息的交互,横向纵向信息管理边界不断受到来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企业方面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自身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监控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模型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决策风险。
另一方面还需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信息集控和共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协调子母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等,以尽可能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三)管控工具适应匹配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需要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工具非常的多样,每一种管理控制工具的使用环境、适用对象等不尽相同,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需要将不同的管控工具搭配组合,还要消除工具组合使用时的不匹配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的难度。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时期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亟需优化与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首先需要重视市场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进程。
公司化改革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加灵活高效地运作,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重视市场化改革也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需要注重完善权责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集团存在权责不分、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导致决策无序、监管不到位。
需要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治理机制,明确权责分工,加强对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的监督。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能。
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注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需要注重风险管控和合规经营。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财富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合规经营,防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在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也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还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和探索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优化与探索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是指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对多个企业进行集团化管理和控制的模式。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当前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层级结构复杂,决策权下放不明确。
在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往往存在多级管理结构和分散的决策权力,导致管理层级复杂、决策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各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不协调的问题。
在集团化管理下,各企业之间的资源调配和效益分配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利益冲突,影响了整个集团的发展。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缺乏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
在集团化模式下,国有企业往往缺乏市场导向,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慢,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难以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
优化与探索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化与探索可以加强国有企业的整体战略控制能力。
通过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可以加强对企业的战略控制,确保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与探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竞争力。
建立健全的集团化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在集团化管控模式下,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层级结构和决策权下放,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速度,加强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控制能力。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我国开始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
通过建立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可以实现国有资本的集约化、集中化和国有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探索。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存在着权责不清晰的问题。
在许多国有企业集团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管理和决策权上存在重叠和混淆,这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需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集团中的权责分工,明确各级政府在国有企业集团中的角色和职责。
现有的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对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引入不够充分。
在国有企业集团中,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往往过于强调政策导向,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这导致了国有企业集团中的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需要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有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中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国有企业集团中,由于权责不清、利益不统一等问题,国有企业的员工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工作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需要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机制等,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明确政府的权责分工、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之我见
新常态下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之我见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企业集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而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也必须随之改变。
近年来,我国新常态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构建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因应新常态变革,创新财务管控模式新常态下,企业集团面临着市场环境、需求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的巨变,因此企业集团需要不断创新财务管控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从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财务管控模式,包括传统的集中式财务管理、事业部制、下放到单个业务线、混合制等多种形式,从而建立适合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操作机制。
二、推行财务共享、集中管理体系建立财务共享、集中管理体系,是许多企业集团的共同目标。
在新常态下,这一目标更是必要的。
财务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集团的财务成本,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资金整合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增进企业集团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集中管理体系可以避免沟通障碍,消除重复工作和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财务管控效率。
企业集团旨在通过数据共享、财务管理体系一体化,促进各业务线的有机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在财务管控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平台。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企业集团可打造一个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各分支机构和业务线可以实现资金共享、跨地区互通,统一管理核算和审计工作等,提高财务管控效率。
此外,信息化平台可以为企业集团提供多种数据管理工具和分析手段,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为高效管理和智能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体系企业集团在实现财务管控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因素的不断挑战,如资金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是构建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新时期,国有企业需要通过集团化管控模式来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集团化的目标和任务。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在发展中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责任。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需要明确企业集团化的目标,即通过集团化管理来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的组织架构建设。
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是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基础。
国有企业集团化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一个以总部为核心、各子企业为支撑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协调各子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集团资本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三是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内部监管机制。
内部监管机制是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可以加强对子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还可以通过内部监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外部监管机制。
除了内部监管机制,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还需要加强对其的外部监管。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集团化的监督和管理。
还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集团化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五是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在国有企业集团化中发挥创新的作用。
央企集团管控机理与路径选择
央企集团管控机理与路径选择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体和中心环节。
如何加强集团管控和采取何种管控模式,一直是中央企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管理难题。
文章在分析央企集团管控机理和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国Z军工集团的管控创新为例加以深入论述,并进一步给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标签:中央企业;集团管控;管控模式;Z军工集团前言集团管控是指大型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取的管理控制、资源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的策略和方式,使得集团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管理体制不顺畅、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等管理混乱问题。
其中,如何建立健全中央企业的集团管控体系、加强集团管控能力,是中央企业面临的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
1 中央企业集团管控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央企业集团的成长轨迹大体相同,存在着较大的共性。
在管控手段上,集团总部主要通过对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和设定业绩目标并进行相关考核两个手段来落实集团公司的相关战略。
集团总部对哪些该管、哪些该放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各二级单位有时也无所适从,自主灵活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另一方面,二级单位有时也并不“服从”集团公司的“命令”,导致集团总部无法有效管理。
1.1 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缺乏战略意识,导致对集团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集团战略的短期化现象比较明显,部分集团高层更换较为频繁;战略资源与战略能力不对称,行政力量代替了市场力量,命令代替了契约,成员企业之间无法实现资源的集约化优势,资源要素不能根据集团总体战略自由地在成员企业之间流动与分配;战略实施缺乏有效管控的保障机制和协调解决机制。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是指多个国有企业通过一定形式组合成为一个集团,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优化与探索,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存在问题(一)组织结构混乱。
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形成多为政策导向,各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不协调性。
一些企业甚至存在征收同一税种、同一专业人才的现象,导致企业之间的协作难度加大。
(二)决策权分散。
企业集团化管理模式下,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自治权,导致决策权分散。
一些企业即使在集团中的地位高于其他企业,但在决策方面仍然有一定的缺乏话语权的情况,导致企业决策不够有效率。
以上几点问题都会导致企业集团化管理模式下有一定的风险,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效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应统一集团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规则与制度,从而确立集团内部的明确的组织结构。
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碾压组织风险,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二)实行集团化决策。
针对决策权分散的问题,集团内部应制定统一管理方案,实行集团化决策。
对于涉及到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应由集团领导层进行统一决策,确立一定的高效联动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国有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工作的重要之一。
信息沟通主要包括邮件、微信群或是在线沟通等,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之间的交流,减少沟通成本。
(四)加强教育培训。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与晋升机制,进行恰当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国有企业集团化管理中更好地发挥所长。
三、总结为了提高集团管控模式的效率,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探索改革措施,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提升分析和预测能力,实现集团统一决策,推动企业开展职业晋升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的有 22 家,占 14%,其中股权多元 的只有 5 户,仅占 3%。只有 19 家中 央企业母公司已按《公司法》改制并 开展了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母公 司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缓 慢、步履维艰,导致母公司对子公司 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一 些母子公司管控处于非常不成熟的 人事管理、行政命令和试验磨合阶 段,缺乏有效的集团管控体制机制。
中药产业应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文 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
中医药是新时期人类生命科学 发展的两大分支之一。中医药在抗 击全球重大流行性疫病中已凸现优 势,与基因技术药物相比未知风险系 数也较小,是我国国民生命健康保障 体系及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作为发展空间巨大但资 源紧缺的一个重要产业,必须把中药 材生产和流通产业,视为和粮食、稀 土和石油一样的战略安全产业,尽快 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资源运行与管理 的体系之中。
一、中央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主 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集团管控体制 机制
目前,很多中央直属企业都是按 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 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等专门规范登记注册,并按照此类规 范运作,执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厂长、经理“一把手负责制”。即 使一些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 制成国有独资公司,但是由于众多产 权关系、人事关系没有理顺,企业改 制进程依然缓慢。到 2006 年底,157 户中央企业母公司中按 《公司法》改
35 2011 年第 12 期
改革热线 中国经贸导刊
而,我国的中央企业集团普遍成立时 间较短,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没 有一套可以复制的管理模式,企业文 化涣散,缺乏凝聚力,集团企业优势 难以体现。
二、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集团管 控体系,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集团管 控的一般原理和集团自身整体发展 战略要求,明确母子公司职能定位和 权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集团管控模 式。 (一)集团管控模式对比 一般来说,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 的管控方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 不同划分成“运营控制型”、“战略控 制型”“、财务控制型”三种管控模式。 三种模式特点如表 1 所示,其核心是 整个集团根据业务特点,在战略管 理、业务介入、人事管理、绩效管理、 资源共享方面,集团总部承担不同的 管控范围和深度。 (二)企业集团总部定位 在不同的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 总部的职能定位会有很大差别,如表 2 所示。运营控制型集团总部几乎承 担下属企业的所有职能或者介入到 下属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环节,下属 企业仅仅只是一个生产或者业务执
一、中药资源现状不清 据 2007 年有关报道,我国有中 药资源 12807 种。野生药材储量 850
万吨,人工种养药材年产 30 多万吨, 但年消耗量约 80—90 万吨,资源严 重透支。
很多中央企业母公司是国家授 权投资机构,受委托代表国家履行出 资人职责,但是这些授权投资机构的 管控能力却令人担忧,从而使国家面 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面对新的国 际国内环境,中央企业管理部门必须 要加紧督促和指导中央企业以母子 公司管控为突破口,抓紧建立适应企 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现代企业集团 管控体系。国家应继续完善国有企 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央企业改革 发展规划和中央企业集团管控体系 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思路、目标、任务 和时间表,切实加强对央企集团管控 体系建设的督促和宏观指导。
(四)全面提升集团总部管控能 力
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规模、范围 和空间区域,央企拓展领域、扩大规 模,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的前提 是,自身首先要提高管控能力。企业 集团总部除了对外投资形成资本输 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集团管控对外 输出成功的经营理念和标准化的管
37 2011 年第 12 期
产业发展 中国经贸导刊 ○责任编辑○张 振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建 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央 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标志着央企公 司治理开始由“一把手负责制”逐步 转向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监事 会监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央企 试点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授予 董事会部分出资人的权力,包括经 营业绩考核、决定薪酬、选择有关经 理人员以及重大投资决策等。截至 目前有两批 24 家中央直属企业开 展董事会试点工作,试点范围仍然 较小。
未来,央企应进一步扩大董事会 试点范围,适时在所有央企建立起规 范的董事会。深化内部人事、劳动、 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约束和激 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抵御市 场风险的能力。具备条件的中央企 业要加快重组上市步伐,中央企业 主营业务或整体业务甚至是中央企 业集团一级能够上市的应积极上 市,通过规范的股权结构安排和公 司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 企业制度。
现在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仍在 加快进行当中,尽管国资委对大部分 中央企业的主业进行确认并对外公 布,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央企 的调整重组,中央企业主业调整在所 难免,因此,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
36 2011 年第 12 期
中国经贸导刊 改革热线
也必然处于动态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中。此外,集团管控模式的分类和选 择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中央 企业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的管 控模式进行有效组合。最重要是,不 论选择何种管控模式,中央企业集团 都必须要明确母子公司定位和职能、 权力和责任,并形成集团管控的制度 和规范。
(二)集团总部管控能力弱 一些中央企业总部设计失当,总 部职能和部门空壳化、文职化、行政 化、官僚化,本身丧失价值创造能力, 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实现高效协 同,给子公司业务带来新的价值,进 而也逐渐丧失对子公司的管控能力。 很多中央企业集团面临的局面更加 尴尬,即“先有儿子,后有老子”。企业 集团的形成,不是长期发展、规模不 断扩大的结果,而是根据行政命令进 行重组,被硬性“搓”在一起形成的, 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经济目标缺 失,母子公司角色定位不明确。有的 集团公司只是一个虚壳,甚至比子公 司还弱,集团管控能力弱,根本无法 起到实质性的管理作用,集团企业优 势更是无从谈起。管控能力弱的问 题已经成为影响央企真正实现做大 做强的一个制度性缺陷。
(三)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突 出
内部人控制问题会带来集团管 控和整体运作模式失效,势必会导致 企业价值的巨大流失。企业目标体 系无法协同,长期绩效无法衡量,管 理体系无法构建,关键决策无法沟 通,企业管理体制僵化,失去改革发 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更为甚 者,子公司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法人主 体,母公司不能或者无权干预。内部 人控制导致企业功能和目标异化,一 定程度上,企业异化为超越基本规则 的特殊利益集团,甚至异化为特权家 族的财富积累平台,所有人对于企业 处于失控或者半失控状态,从而产生 了国有企业独有的“控制权比所有权 更重要、更好的产权怪象”。
(四)企业集团缺乏一套可复制 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复制是企业集团快速 发展的驱动力和集团企业区别于单 体企业的价值所在,成功的管理模式 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团管 理模式的作用就是服务于集团扩张, 推动集团集中创新与分散复制,并将 企业的运营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很 多中央企业规模庞大,涉足行业、区 域众多,甚至国际化运营,因此,管理 上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复杂趋势。然
(三)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国有 企业概念的变化,传统的以所有制标 准建立的企业立法体系与改革后适 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国 家惯例以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建立 的企业立法体系并存,国有企业法律 法规形式多样化,双轨体系相互交叉 重叠,甚至相互冲突。中央企业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中央企业应继续紧紧围绕建立 和 完 善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这 一 目 标 ,规 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 挥“新三会”的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 企业运营决策机制,增强企业的快速 应变能力。
中国经贸导刊 改革热线
新时期中央企业集团 管控模式选择与重构
文 刘现伟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 体和国民经济的中坚,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 重要基础。目前,由国务院国资委监 管的中央企业户数由最初的 198 家 调整到 121 家,中央企业的战略性重 组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由于中央 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很多 央企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全球化、市场 化要求的有效集团管控模式。在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推动央企国际化运营的新时 期、新阶段,中央企业面临着集团管 控模式选择与重构的迫切要求和艰 巨历史任务。
部及下属企业,在企业规模、所处行 业、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 较大差异。因此,央企集团管控模式 选择不能教条化、机械化,搞一刀切。
中央企业需要根据各自实际情 况以及整体发展战略,选择最适合的 集团管控模式,并定期对集团管控绩 效及风险进行评估。对不同的下属 企业也要进行分类,从而对不同类型 企业采用不同的管控模式。例如,中 国兵器装备集团是一家以军品的研 发和生产为核心业务的多元化企业 集团。因此,对于军品,兵装集团采用 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集团总部参与 到军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于汽 车、零部件以及光电产品,属于未来 发展潜力较大而非当前核心业务的 下属企业,兵装集团主要采用战略控 制型管控模式,管控企业发展战略和 方向;对于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差较远 的摩托车业务则主要采用财务控制 模式,主要控制企业的财务指标和价 值增值,而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则介入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