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声音的奇妙》教案设计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奇妙的声音》。
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详细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以及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第二节“声音的奇妙特性”,通过实践探索,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高低、大小和远近等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通过实践探索,感知声音的不同特性,如高低、大小、远近等。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
重点:声音的特性,如高低、大小、远近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铃铛、木鱼等发声玩具;尺子、绳子等。
2. 学具:空纸盒、小石子、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拿出小鼓、铃铛、木鱼等发声玩具,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这些玩具发声时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用尺子拨动绳子,让孩子们观察绳子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教师敲击小鼓,让孩子们把耳朵贴在鼓面上,感受声音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实践探索:孩子们用空纸盒、小石子、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
(2)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高低、大小、远近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的特性:高低、大小、远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列举三个声音传播的例子,并说明传播的介质。
(3)与家长一起探索,找出生活中高低、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例子:1)教师敲击小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把耳朵贴在鼓面上,声音通过鼓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3)用绳子拨动尺子,声音通过绳子传播。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来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源,如钟声、汽车声、笑声等。
2. 图书馆中寻找一些介绍声音的相关绘本。
3. 音乐播放器和不同类型的音乐磁带或CD。
4. 活动材料:乐器模型、鹅毛笔、小铃铛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声音来源图片或使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 提问学生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声音?学习声音的传播: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2. 教师利用乐器模型或其他发声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声音传播的方向和距离。
3. 让学生用鹅毛笔轻轻拍打桌子,再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传播的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声音需要媒介传播。
辨识不同声音来源:1. 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学生辨识声音来源。
2. 随机播放一些声音录音,让学生尽量找出声音的来源。
可以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力。
3. 结合绘本故事,让学生猜测故事中的声音来源。
如《小狗找骨头》中的吠声、《小鸟唱歌》中的鸟叫声等。
巩固活动:1. 分发小铃铛或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互相合奏发声。
2. 室内或室外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媒介因素。
3. 分组进行声音来源的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声音角色互动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声音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好奇探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学生通过辨识不同声音来源的活动,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听觉辨识能力。
通过合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锻炼了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不深入,我应该增加一些示范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去,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中班社会教案:奇妙的声音(精选3篇)
中班社会教案:奇妙的声音(精选3篇)一、教案一:探索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1. 空罐子、铃铛和其他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
2. 幼儿感兴趣的声音图片或卡片。
3. 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的大纸张。
教学过程:1. 引入: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讨论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 活动1:将不同的物体放入空罐子里,让幼儿摇晃空罐子听声音,并让幼儿说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 活动2:给幼儿展示不同的声音图片或卡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并猜测声音的来源。
之后播放实际的声音,让幼儿对比猜测结果。
4. 活动3:让幼儿自由发挥,使用他们身边的物体制造不同的声音,并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创作。
教学拓展:1.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乐器的结构和声音特点。
2. 利用乐器或幼儿口袋做具体教材,帮助幼儿将声音与具体物体联系起来。
3. 播放一些交响乐或自然环境的录音,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不同的声音。
二、教案二:认识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锣、铃铛、洋葱等发出声音的物体。
2. 吹风机、拍手等可以产生声音的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播放一段声音,让幼儿用手指指向声音的来源。
2. 活动1:让幼儿用手轻敲发声的物体,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让幼儿观察声音传播的方向和路径。
3. 活动2:使用吹风机或拍手等工具制造声音,让幼儿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4. 活动3: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幼儿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水、玻璃等。
教学拓展:1. 引导幼儿观察声音传播的其他特点,如声音传播速度、声音传播的距离等。
2. 让幼儿观察声音传播的障碍,如墙壁、树木等,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解决声音传播的障碍。
三、教案三:声音与情绪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与情绪的关系。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的奇妙(通用12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的奇妙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的奇妙(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的奇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的奇妙篇1活动准备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
”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
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制作声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声音的奇妙,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话筒、气球、鼓、振动棒、尺子等。
学生准备:空饮料瓶、小石子、橡皮泥、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音响、话筒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些物品发出声音的特点,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演示气球、鼓、振动棒等物品,让幼儿观察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教师用话筒举例,让幼儿了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空饮料瓶、小石子等制作简易乐器,感受不同材质和方式产生的声音。
(2)分组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让幼儿亲身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4. 巩固拓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奇妙的声音,并鼓励他们用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3. 奇妙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制作乐器、声音传播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家中的声音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家中能发出的声音,并尝试用自制乐器模仿这些声音。
答案示例:门铃声、水流声、电视声等。
2. 作业题目:我最喜欢的声音请幼儿用绘画或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并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附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用耳朵倾听,发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发声物体(如:铃铛、木块、塑料杯等),录音机,卡片。
2.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保证幼儿能够专注地倾听。
四、教学过程1.引导部分(1)教师播放各种声音,让幼儿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2)教师出示发声物体,让幼儿亲自尝试,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部分(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发声物体,让幼儿合作探索,发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如:大小、高低、长短等。
3.展示部分(1)教师邀请每组幼儿展示他们的发现,让其他幼儿倾听并猜测。
4.游戏部分(1)教师设计一个“声音传递”的游戏,让幼儿通过传递声音来锻炼听觉。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声音猜猜猜”的游戏,让幼儿猜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幼儿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和展示环节,表现出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在探索环节,部分幼儿描述声音的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游戏环节设计较好,既锻炼了幼儿的听觉,又增强了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4.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倾听,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挖掘声音的奥秘,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用耳朵倾听,发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一、教学过程补充1.引导部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鸟鸣声)幼儿A:是鸟叫的声音。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奇妙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奇妙标题: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奇妙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的特点和区别。
二、教学准备1. 一根绳子2. 一张薄膜3. 一把锤子4. 一些实物,如铃铛、木鱼等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可以展示一段安静的视频或者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声音,让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
2. 导入知识教师可以问一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实验探究教师将一根绳子系在教室两面墙之间,让学生拉紧,然后用手指弹一下绳子,学生观察绳子发出的声音。
教师解释:声音是由绳子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中的声波传播到耳朵中的结果。
接下来,教师准备一张薄膜和一把锤子。
教师轻轻敲击薄膜,让学生观察薄膜的变化和声音的产生。
教师解释: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出来的,薄膜的振动使空气中的分子形成波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就是声音。
4. 观察实物教师展示一些实物,如铃铛、木鱼等,让学生用手轻轻敲击实物,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声音的大小、音调和音色是如何变化的?5. 小结与拓展教师向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生活中都可以听到哪些声音?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提问和小结,巩固学生对声音的理解,拓宽他们对声音的应用和意义的思考。
四、课堂评价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问答、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延伸活动,如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制作简单乐器、模拟声音传播过程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多场景)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活动目标1.了解声音的来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制造声音,并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教具:各种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小鼓、口琴等。
2.实验材料:小石子、玻璃杯、水、纸筒等。
3.教学辅助工具:录音机、音箱等。
三、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存在,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2.探索声音的来源:教师出示各种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尝试发出声音。
引导幼儿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制造声音: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制造声音,如敲击、摩擦、吹奏等。
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4.探索声音的传播:教师进行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如将小石子放入玻璃杯中,让幼儿听到声音的变化。
引导幼儿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5.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四、活动延伸1.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声音的奇妙世界,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制造声音等。
2.环境创设: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声音角”,提供各种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由探索。
3.主题活动:开展以“奇妙的声音”为主题的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过程,评估他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3.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记录,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4.通过家园联系,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声音探索情况,促进家园共育。
六、注意事项1.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锋利或易碎的物品。
2.在引导幼儿探索声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社会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社会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前言声音是幼儿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声音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因此,声音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幼儿园中班社会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在声音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多个方面的教育需求,例如幼儿的认知、情感、审美、技能等。
在本次声音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声音的学习,巩固幼儿的观察、听力、品味等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声音创造情境,让幼儿体验声音的美妙,感受声音对人们生活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3.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制造和发出各种声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三、教学准备1.教具制作:本次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主要有:音箱、麦克风、SM/DMCPM、鼓槌、哨子、汽车玩具等,需要前期购买或制作。
2.教室布置:本次教学最好在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室进行。
教室内应该齐备音响设备和麦克风等设备,让声音更加清晰。
3.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教具、备课、琴弦品牌等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声音,让幼儿听得清楚。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声音的基本概念1.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播放不同声音,如鸟叫声、风声、汽车声等,并向幼儿解释每个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教师让幼儿模仿声音,并表达对声音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模仿和辨认声音,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听力能力。
第二课:声音和情感1.活动目标:通过声音创造情境,让幼儿体验声音的美妙,感受声音对人们生活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2.活动过程:–教师播放动听的音乐,让幼儿跟着节拍跳舞,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
–教师为幼儿表演寓意深刻的诗歌,并让幼儿品味声音和意境的关系。
–教师让幼儿模仿声音,如欢笑声、哭泣声等,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奇妙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奇妙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奇妙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既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
对于中班的幼儿而言,理解声音的形成原理和感受声音的特点是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的重要一环。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幼儿们对声音的奇妙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探索声音的传播和传输方式。
3. 理解声音的高低音、响亮程度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二、教学准备1. 声音相关的物品:小哨子、小铃铛、小铁锤、小号角等。
2. 实验道具:容器、弹性绳、塑料槽等。
3. 图片资源:声音传播的示意图、声音的高低音示意图等。
4. PPT或幻灯片展示。
三、教学活动活动1:声音来自哪里步骤1: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将小铃铛悬挂在教室的某个地方,在幼儿耳边轻轻晃动,让幼儿聆听铃铛的声音,并引导幼儿思考: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幼儿可以发表自己的思考或猜测。
步骤2: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示范,向幼儿解释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教师可以用手拍打桌子并让幼儿触摸,让幼儿感受到振动的存在。
活动2:声音的高低音步骤1:感受不同音高的声音用小号角或哨子演奏高音和低音,让幼儿仔细聆听并触摸到不同音高的声音有何不同。
步骤2:播放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幼儿分辨出高音和低音的差别。
教师可以结合动作或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加深对高低音的认识。
活动3:声音的响亮程度步骤1:感受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使用带有控制音量功能的音响设备,播放不同响亮程度的音乐,让幼儿聆听并观察音量的变化。
步骤2:探索声音的传输和传播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小铃铛,让他们分散到教室的不同角落,然后教师用小铃铛敲打容器的不同部位,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听到声音,并引导幼儿讨论声音传输的差异。
活动4:声音的持续时间步骤1:探究声音持续时间的差异用塑料槽和弹性绳,制作一个简易的震动装置。
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响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响声教学设计导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嘈杂的世界”中,语音、乐音、噪音、声效等各种各样的响声无处不在。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和借助这些响声?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科学、探究世界的兴趣与热情呢?在幼儿园的中班阶段,科学教育是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身边世界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声音科学则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本篇文档中,将会介绍一次围绕儿童声音的科学教学活动,并附带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导的基本原理;2.能够准确区分和描述不同的声音;3.通过声音实验,让儿童在做中学,探究声音现象的规律和特性。
教学准备•音乐盒、小铃铛等发声器材;•听音器材,如:耳机、录音笔、扩音器等;•实验工具,如:麦克风、眼镜蛇麦、波形机、实验手套等;•课件或图片资料,如:声音源、声波形状等。
教学方法•感知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性教学法教学流程第一环节:了解和认识声音1.教师先用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2.接着,以课件或图片等形式展示一些常见的声音源,如铃铛、小提琴等,并请孩子们说出自己能听见的声音源;3.孩子们观察声音源,伸手去摸摸感受它的震动,进而理解声音、声源与振动的关系。
第二环节:探究声音的传播特性1.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张波形图像,并解释波形图像的含义和意义;2.让孩子们先用语言形容一下不同的声音特点,如大小、强度、节奏、频率等;3.通过教师演示,让孩子们逐步了解不同声音的传播距离、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等特性;4.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传递时的不同特性,并用录音笔等工具记录测量数据。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如:探究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容器中的传播距离等;2.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用波形仪观察不同材料内的声波图像、测量出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速度等;3.分享实验结果,并归纳实验中掌握的声音科学知识;第四环节:扩展延伸1.以小组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家中探究一些感兴趣的声音现象,并在下周课上分享实验成果;2.赠送音乐盒、小铃铛等小发声器材,鼓励孩子们在平日里多听、多感受、多模仿各种声音;3.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声波动画、声音的图像等,让孩子们在视觉上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奇妙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探索奇妙的声音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让我们听到音乐、语言和环境中的各种声响。
在声音中班的教学中,我们将探索声音的来源、特性和传播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声音的基本理解。
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些活动和讨论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一、探索声音的来源:1. 音源分类:与学生讨论声音的不同来源,如人声、乐器、动物、机器等。
请学生列举出他们能想到的不同声音来源。
2. 生活中的声音:利用录音设备记录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播放录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
3. 声音制造:分组给学生不同的乐器或器材,让他们尝试制造声音,并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探索声音的特性:1. 音调和音高:介绍音调和音高的概念,让学生用不同的声音模仿高音和低音,并观察他们的声带的变化。
2. 响度和音量:讨论声音的响度和音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相同的声音,如轻声、大声和尖叫,并比较他们产生的不同音量。
3. 脉冲和连续声音:通过击打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到脉冲声和连续声之间的区别。
三、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1. 振动传声: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并感受声波传输的方式。
2. 声音的行进方向:使用响板或纸片,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向,并讨论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速度。
3. 隔音实验:利用盒子和物体,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的隔离效果,并讨论声音隔离的原理。
总结:通过本次科学教学,学生将对声音的来源、特性和传播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声音的奇妙世界,培养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掌握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听力反应能力。
4.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
1.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
3.听觉与视觉的感知对比。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观察和分析声音。
2.如何区分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
四、教学准备
1.音响设备。
2.发声器材(如小锤子、拍手等)。
3.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金属盆子、木制板凳、玻璃杯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幼儿们猜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声音。
2. 观察与实践(20分钟)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各种材料和物品,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并学习如何用发声器材控制声音大小和频率。
3. 感知对比(1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和幼儿们一起试听,帮助幼儿们区分不同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对比,加深幼儿对声音的认知理解。
4. 总结回顾(10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幼儿加深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对比等多种手段,让幼儿全面了解了声音的来源、传播方式和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听力反应能力,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
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响声》,欢迎大家阅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2、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1、八宝粥瓶子若干、两个装有一个大积木和一个小积木的外观一样的瓶子。
2、豆子、棉花、小石子、大(小)纽扣、筐子。
中班科学说课稿《奇妙的声音》
中班科学说课稿《奇妙的声音》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奇妙的声音》是人教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的第五章节第二节,本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和体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鼓、锣、铃、小号、玩具电话、音叉、玻璃杯、水、尺子。
学具:每个幼儿一个音叉、一个玻璃杯、一把尺子、一张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敲击鼓、锣、铃等乐器,让幼儿听声音,并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用音叉敲击玻璃杯,让幼儿观察和听取声音。
然后,教师将音叉放在玻璃杯下面,再次敲击音叉,让幼儿听到声音。
提问:“你们发现了吗?音叉放在玻璃杯下面时,声音变大了。
这是为什么呢?”(2)教师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音叉,用小纸片摩擦音叉,让幼儿听声音。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3)教师让幼儿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和听取声音。
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尺子敲击桌子的声音和敲击玻璃杯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 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教师将玩具电话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幼儿在另一角听电话里的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说明声音是怎么传播的?”(2)教师让幼儿围成一个圈,用尺子敲击圈子中的一块玻璃杯,让其他幼儿听声音。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中的第2节“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种类以及生活中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2. 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学会用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
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激发幼儿探索声音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铃铛、尺子、气球等。
学具:彩色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各种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用鼓、铃铛等物品敲击,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振动)。
3. 介绍声音的传播:教师用气球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4.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不同物品,让幼儿辨别并描述它们的声音特点。
5.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每组用不同的物品制作乐器,比一比哪组的乐器声音最有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3. 声音的种类:乐音、噪音、人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桌子、椅子、碗、筷子、电视、洗衣机等。
2. 作业题目: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最喜欢的声音。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妈妈煮饭的声音,因为那是我肚子饿的时候最美妙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探索声音的奥秘。
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声音,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生活中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能够分辨不同物体的声音特性,如高低、大小等。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声音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重点:让幼儿学会分辨不同声音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铃铛、小木棒等发声物体。
学具:小纸杯、橡皮筋、铅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分辨声音的来源和特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音响,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教师演示声音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发声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性。
(2)让幼儿用学具制作简单的乐器,体验声音的产生。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到耳朵3. 声音的特性:高低、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
答案示例:汽车的喇叭声、鸟叫声、水流声等。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并描述其发声原理。
答案示例:小纸杯打击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纸杯的振动产生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乐器店,了解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乐器进行表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中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阐述;3.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4.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多样化的声音素材,包括自然界、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以及乐器发出的声音;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来源、特性等;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
中班科学说课稿《奇妙的声音》
中班科学说课稿《奇妙的声音》文档:中班科学说课稿《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X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该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三个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让学生聆听并猜测声音的来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的普遍存在。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气球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
3. 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实验:让学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4. 声音的三个特性(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如吹笛子时,改变吹气的力度,笛子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发生变化。
3. 学生尝试用彩笔在纸上绘制声音的三个特性。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绘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声音教学的目标是: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什么以及声音产生的原理;2.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3.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特性;4.营造积极、开放、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是什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耳朵可以接收到这种振动并将其转化成声音的形式,从而让我们听到声音。
2.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物体和弹奏不同的乐器来产生不同的声音。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方面的特性。
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质感。
4. 声音的传播声音会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其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最常见媒介。
三、教学活动1. 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过程:教师首先向幼儿介绍声音产生的原理,然后请幼儿轮流敲击不同的物体和弹奏不同的乐器,让幼儿观察不同的物体和乐器所产生的声音,发现它们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不同。
反思:此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同时也能够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声音的特性,从而加深幼儿对声音的理解和认识。
2. 声音的传播活动过程:教师准备一根绷带和一个铃铛,首先请幼儿将铃铛握在手中,并敲击铃铛听声音,然后请幼儿戴上绷带,再次敲击铃铛听声音。
最后请幼儿将铃铛放在桌子上敲击,听声音。
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戴上绷带后铃铛声音变小,放在桌子上敲击后声音更大。
反思:此活动能够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同时也能够让幼儿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理论。
3. 声音的感知和辨别活动过程:教师选择不同的声音资源,准备录音机进行录音,然后播放录音资源,让孩子们听辨。
例如汽车、狗的叫声、下雨的声音等,让幼儿辨别出不同的声音资源和其特征。
反思:此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增强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幼儿园中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学设计,幼儿在游戏和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加深了对声音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探究欲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奇妙的声音(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奇妙的声音(2)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到声音的来源;2.能够模仿不同的声音,并加以区分;3.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教学准备1.学生所需材料:小号、小鼓、木柄梳子等;2.教师所需材料:白板、白板笔、声音传播实验器材等。
三、教学步骤1. 热身(5分钟)1.教师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为“奇妙的声音”,请同学们听一听声音会从哪里传来。
2.学生说出声音的来源:人声、动物叫声、车辆噪声等等。
2. 学习阶段(40分钟)(1)声音种类及其特点(20分钟)1.教师现场演示小号、小鼓、木柄梳子等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模仿并加以区分。
2.对于每种声音,教师向学生介绍其声音的特点、来源,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语音知识。
(2)声音传播方式实验(20分钟)1.教师现场演示声音传播实验器材,并对其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2.教师安排得当地分配小组,每个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了解声音传播方式。
3.实验内容包括:通过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传播,在无障碍情况下,学生自由移动,借此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学有所得。
2.学生对本课程进行反馈,评价教师和本课程。
四、作业认真观察身边的声音来源并制作一个小说明书,要求包含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点、声音的来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既接地气又富有趣味性,使得学生们充分了解声音,从而增加了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得本课程既生动又具有实践意义,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可以扩充一些教学资源,肯定可以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科学《声音的奇妙》教案设
计
声音的奇妙
活动准备
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
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
”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
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
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
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鼓面在动)
3.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
首先让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一)、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能发出声音呢?幼儿
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说会发出声音的物品,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二)、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
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三、分辨声音
(一)、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歌曲的声音,打击乐的声音)。
第二段是什么声音?(也是打击乐的声音,很吵)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第一段声音好听,第二段的声音不好听。
)教师:你听到不好听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很不舒服,耳朵难受你)
(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你们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噪音呢?(轻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拿放物品)
四、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声音
的,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听多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轻轻的说话,轻轻走路,拿放物体轻拿轻放等,在家里也要这样,不要把电视、音响开得太响,养成良好的习惯。
等下我们把这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告诉其它班上的小朋友好不好?请幼儿轻轻走出教室。
五、活动延伸
户外游戏《我学小猫悄悄走》。
找出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之处,我们以后该如何利用声音。